陆浑水库的陆浑史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陆浑水库的陆浑史话,第1张

嵩县陆浑水库,在洛阳南60公里处,浩瀚的水面下面,埋藏着永不消逝的记忆。

近日,我们沿伊河而行,到达陆浑水库边。同行的县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张相正说,相传很早以前,龙门以南到栾川潭头镇,是一个大湖,叫“五阳江”。大禹凿开龙门,积水东泻,始显山、岭、川、原,这也造就了古陆浑。 张相正说,陆浑历史悠久,陆浑岭的老樊店村有龙山文化遗址,岭西南5公里的桥北村有仰韶文化遗址,岭东北3公里的窑店村有二里头文化遗址。

史载,陆浑曾有伊国、伊侯国、伊川、豫州、有莘国等多种别称。《路史》认为,此处为尧的母亲所居之地,是尧的出生地。 “陆浑”在历史上的首次亮相是春秋时期。史载:“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陆浑戎允姓,从甘肃敦煌县迁此,始名陆浑。”陆浑历史上山深林密、道路险阻,易于设防布阵;胜可驰骋中原,败可回山休兵;若遇兵事急需,西出卢氏走商洛,南经南召窥南阳,北越宜阳、洛宁撼陕、潼,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李自成率数百骑兵攻破万安、陆浑、田湖等地;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在陆浑均有激烈的争夺战。陆浑不仅是军事要地,更是文臣武将、名儒廉吏寓居、著书之处。宋大理学家程颢、程颐曾在陆浑之屏凤庄讲学、著书,并定居于陆浑之耙耧山下,死后葬于陆浑之白虎山东;大儒邵雍常至陆浑与二程会文议事,死后葬于陆浑紫荆山;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死于徐州,择葬于陆浑万安山。唐代宋之问、杜甫、岑参、韩愈,北宋的欧阳修等大诗人、大文学家,都曾游居陆浑,并留下了风格、情感各不相同的大量诗词佳作。极目远眺,但见陆浑岭自西向东,地势骤然收缩,陷出一狭窄深谷。吴长现说,现在的陆浑水库大坝,过去叫“陆浑口”。1959年的最后一天,陆浑水库开工建设。工程初期,在人工挖土、挑土,人力车运土,少量机械工作的情况下,三班交换、昼夜不停,豫西的8万余名民工住窑洞、睡草棚,为驯服“水神”在工地上争相立功。1965年8月,陆浑大坝主体工程竣工,从此,陆浑口有了遮拦,作怪的“水神”被治得服服帖帖。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740平方公里,为伊河流域总面积的61%,当时总库容129亿立方米。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工程留下诸多隐患,建成后水库一直低水位运行。1993年8月末,由于连日降雨,陆浑水库放水泄洪以缓解大坝压力,使伊河水面猛涨,龙门石窟景区浸水,最高达13米,景区被迫暂停开放4天。2003年,陆浑水库全面进行除险加固。2006年完工后,水库各项安全隐患被消除,蓄水量由以前的7亿立方米增加到13亿立方米,水库面貌焕然一新。陆浑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结合灌溉、发电、养殖、供水、旅游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汛期内加强陆浑水库的调度运行,直接关系到伊河下游277个村庄、100余万人、170多万亩耕地和京广、陇海、焦枝3条铁路的安全。水库可灌溉洛阳、郑州、平顶山3市7县的180万亩旱地,使之变成水浇地。今年春旱严重,水库增加下泄量,持续灌溉40多天,放水1亿立方米,水库水位下降5米,有效地缓解了灌溉区的小麦旱情,增加了灌区产量。对洛阳市民来说,陆浑水库不仅是休闲好去处,还是自己的水源地。陆浑水库还照亮了周边地区。陆浑电站总装机1045万千瓦,设计年发电量2482万千瓦时。除此以外,上游的前河水电站装机3000千瓦,年设计发电量1355万千瓦时。目前,伊河干流上还有两座规划装机2000千瓦的任岭水电站和装机4100千瓦的山峡水电站待建。现在,伊河嵩县段发电装机容量达1697万千瓦,年发电量最高可达5081万千瓦时。陆浑水库核定养渔业面积468万亩,目前水库里的鲢鱼、鳙鱼等常规鱼种年产量在600吨以上,银鱼产量也由前些年的不足百吨稳定在200吨左右,渔业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陆浑的迎春花长满山坡,每到立春时节,不论天气冷暖,便按时绽开笑脸,向人们报晓春天,被誉为“陆浑春晓”,堪称一大奇观。水库南岸挺拔的七峰山与北岸飘逸的叠翠山遥遥相望,情意绵绵,仿佛是一对沉于爱河的恋人,被人们戏为“七峰叠翠”。伊尹祠、尹姑冢、竹林寺,还有唐代监察御史、明代太子少保和知府的宅和墓,以及元代丞相的衙府依次坐落于此。陆浑水库与小浪底水库、故县水库和刚刚建成蓄水的西霞院水库,犹如四颗闪耀的明珠,镶嵌在洛阳的周边,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气候环境,提供了丰富优美的休闲度假去处。陆浑,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史话九州,国逢盛世什么意恩的意思是,翼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渝州,梁州,雍州九州,全都是安定兴盛的时代。由于全国国分为九州,所以九州一直被当做全国天下的代名,而国逢盛世就是全国进入安定兴盛的时代。

浮华世相,掩盖了它本来的面貌

人云亦云,遮蔽了它独有的神奇

打开立体版的中国版图

穿越

三千里江山

三千年历史

我们发现

大山东

神奇美妙、独一无二的“三棱锥”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媒体环境,提起山东这个向来以“儒家”、“好汉”、“喝酒”、“仁义”为标签的中国北方省份。我们的脑海中,会或多或少浮现出以下画面。

好汉省、大明湖省、不孕不育省、挖掘机省——这是媒体带给山东的几个标签。

山东省,中国华东地区最北的省级行政区。

你是哪里人?我是某某(省、自治区、直辖市)人。脑海中没有地理概念的时候,你最先被灌输的地名,往往不是所在的城市或乡村,而是所在的省份。走到外边跟人交流一定先说“我来自XX省”。省,也是地图炮和老乡会的基本单位,是形成各种无语问题的“躺枪者”

如:你们青海都住帐篷吗?你们西藏都骑牦牛吗?你们广东都吃蛇吗?某某省遍地大葱煎饼、某某省诈骗多、某某省美女多。

馆长十岁那年,给我们上地理课的语文老师说:我们生活的地方叫“山东”,意思是是太行山以东(太行山,是个什么鬼,让一个没出过本村儿的十岁骚年,去理解这个名词,实在是太惨无人道了)

俺家在广袤平坦的鲁西大地,时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的一部分,那里连一个隆起的小山包丘都没有——夏天在这里行走,一眼望去,除了麦子,还是麦子。

决定本省名的那条“山”——太行山脉,在隔壁河北西部。山之东,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他自己的生平与命运,从来都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他就像一头耕耘的牛、一匹沉默的马。

描述一个区域不看地图的空谈,一定是耍流氓。评述一个区域只看平面图,不看三维图,比流氓还流氓。

经历了夏商周之后,中华文明迎来了从王国到帝国过渡的时期。我们灿烂的农耕文明在在一片坦荡的大平原上开花结果——它的范围在三维地形图上一路了然,像是一方天赐的家园与港湾——它基本上是以华北平原为主的区域,“逐鹿中原”的大舞台就是这里。

它是华夏文明的核心腹地也是中国第一个统一帝国秦的核心疆域。

成王败寇。胜利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西陲的秦,以自己的视角,将本国东部崤山以东的区域(东方六国)称为“山东”。也就是说,作为区域的“山东”,最早在记载中以秦国人的视角命名的。秦以外的韩、赵、魏、齐、楚、燕六国都在崤山与山口的函谷关以东,故有“山东六国”之称。

随着中国统治中心走出关中,胜利者或者说,统治者的视野也发生了变化。不知从何时起(具体年代不可考,但隋唐时期已经开始说“山东豪强”,大体说的是太行以东的北方地区)。“山东”开始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南宋(今山东省属金朝统治)以前到战国,这1500多年里。只要提到山东,一定不是今天所说的山东地区。像电视剧和小说里说的“山东济南秦叔宝”、“山东好汉武二郎”、“山东及时雨松江”,这些都是后人,尤其是明清以来说书人讲述的。当时历史背景的人绝对不可能说如此穿越的话来。

直到公元1142年,南宋政权放弃淮河以北地区,金国在从原属宋朝的北方地区,设置了几个“路”(路,宋金时期的行政区,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省)。今天的山东省地区,大体属于两个路——山东东路与山东西路

注意!作为行政区的“山东”第一次出现了!

金朝统治时期,今天挨得很近的济南和泰安,分属于山东东路与山东西路。

一个济南人跟泰安人见面,可能会有这样的对话。

金代时期的“山东西路”+“山东东路”大体相当于,比今天山东省少了西北、西南一部分,多了苏北一块。

今山西、山东、河北及内蒙的一部分为统治中心的“中央行省”。当时,山东是中央直属特别行政区特区的一部分

金国的两个“路”合二为一为“山东布政使司”(相当于后来的省),而且还代管一块东北的“飞地”——辽东半岛。

所谓飞地,说的是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又游离于行政区主体范围之外的土地。要想去往一块行政区的飞地需要“飞跃”其他行政区的属地。

明朝,今天辽宁中南部大部分居民,当时都算是“山东人”。女真在明朝后期攻下的沈阳,曾经是山东省的地盘。

明朝山东行政区全称叫“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山东布政司”,诞生于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下辖6府15州89县,布政使司衙门驻济南府。可以说,济南的“省会”身份,就是这一年确立的

《三国演义》:“那纪灵乃山东人”;《金瓶梅》:“山东清河县”;《水浒传》:“山东梁山泊”。这些说法,其实都是以明代人的口吻讲述的。三国、北宋,绝对不可能有“山东人”这样的词汇。

清朝沿袭明朝行政制度,确立今山东省雏形。清朝统治者将关外视为龙兴之地,原来属于山东的“飞地”辽东划出,成立“盛京将军”,即今辽宁省前身。明代山东去掉辽东半岛,剩下的区域称为“山东省”,跟今天范围相当。

以上图文梳理了——“山东省”是怎么来滴?接下来要说的是地理上的山东,到底长啥模样?

不管是各种百科知识,还是课堂讲授,关于山东的介绍大体如此山东省位于XXX,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以来,这里XXXX……号称“齐鲁大地”。

学生基本不问,老师基本不讲。这“自古以来”是从何时而来?“齐鲁大地”说法如何产生?

我并非质疑知识本身的对错。宏观上来说,这样的描述有其合理性,这样的归纳也是为了让初学者容易记忆。这样的例子还有河北的“燕赵”、山西的“三晋”。

但是,从初等教育的小学阶段 到高等教育的大学可能,因为地理教育的畸形——多数人脑子里的地理知识基本定格在这个层次。约定俗成和框架一旦形成,以这样的地理观指导工作实践,模棱两可的知识误差,将层层累积。偏差会不断放大,久而久之,人们做出的判断和决策,其实已偏离真实的地理面貌。

地理思维,是思辨的,不是固化的。地理格局,是三维的,不是平面的。包括“山东”在内的许多区域,正在被看似准确、实则模糊的地理观所描述着、遮蔽着、误读着。

我们的先祖认知世界时,十分注重地理观的建构和地理知识的累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以形容某人知识渊博。

我们中国有个代称叫“九州”。最早的时候,这“九州”,其实是我们先祖的一种地理观,一种规划蓝图,对于自己生活的世界的形象建构。

智慧的先人建构了“九州”思想,并以它为指导完成了现实版图的区划。记住,九州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行政版图,而是一种规划思想。

这个思想的规划师,传说叫“大禹”。“九州”的范围不是确定的——一个王朝打下多大地盘,“九州”就有多大。

“九州”产生时间说法不一,具体名称也有不同版本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其布局是按“九宫格”排布的。现实中,各州的界限,是以大山大河为界划分的。

理想的九州模式是这样规划的:

九宫八卦”是我们先祖创造的最早的地理规划思想,以两大河流为横轴,主要山脉为纵轴,生活的大地分成了九个部分。居于中间的为“中国”或“中央”,周围八州对应八卦,象征四面八方

落实到地图上,九州的格局是这样的。尽管版本不同但格局大同小异:

蓝图与实物、梦想与现实,总会有些不太一样。最先把规划师“大禹”的九州规划蓝图,变成现实版的,是汉代。此时疆域比先秦时期更加广阔,“九州”简约10版升级为豪华20版。

在原来“九州”基础上,汉代版图增加了北方的幽州、南方的交州,并特别设置了“司隶州”(大致意思就是“中央直属特区”)

无论是先秦的“九州10”,还是汉代的“九州20”,我们会发现:有一块区域“太拥挤”了!答案就在山东身上。

打个比方:如果国家版图是一份蛋糕,把它分成了九份,山东省地面就占去了三份——今山东省地区,跨了兖州、青州、徐州!(注意,这里的州不是城市,而是大区)

全国各省区中,山东面积已经算是较小的,不到16万平方公里古人为何如此“偏爱”这方天地?为何让青州、兖州、徐州三大区,拥挤在这狭小的地方呢?

汉代首次将九州思想理论,用在国家版图实践中,对应今天的行政区。“州”相当于“省级”,但体制有所不同,最早的州是监察区域,不是严格的行政区,到了东汉变成具有行政性质的大区。早期王朝疆域有限,当时“省级”本来就少,汉代将九州扩展到13个。即便如此,

今山东地区占了汉代“三个省”的地盘,这也是很值得大书一笔的。

此图深色部分为汉代兖州、青州、徐州,及豫州大的部分区域。今山东省主体部分跨了兖、青、徐三个州。

山东地图上,兖州、青州、徐州的地缘关系,让我想到了方向盘,或者更形象地说奔驰的LOGO。我们将三者的区位关系简化为下图:

山东为何会占据三个州的地盘?有人会提到:当时的山东地区文明成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这是原因之一,但绝不是最根本原因。

因为:经济发达程度和人口抽密度不亚于山东的今陕西、河南、河北,也只对应一个州。

开头我们已经说了:研究地理问题,只看平面图,不看三维图,纯属耍流氓。

九州的划分,以重要的大山大河为界。以华北平原为主体的那片大三角形的“大中原”,秦汉疆域的核心腹地,其内部基本上没有起伏,在周边山地的包围之中,好似一个背西北、面东南的大簸箕。

这里绝大部分是冲积平原。一个比较意外的区域:恰恰发生在山东地区。

松软的黄土冲积平原上,矗立着泰山这个庞然大物,它的海拔高度不算高,但因为起点是海拔几十米的平原,所以显得气势雄伟,在华北平原上显得尤为突出。人看到他的时候一定会被其绝对高度的落差所惊呆:好大呀!“泰”原来写作“太”,作为当时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华北平原的视野中,泰山很容易被人发现的目标。

从北京到济南附近的地形起伏剖面图。济南市在泰山北坡,黄河在济南市以北流过,这一带过去还有一条跟黄河下游并行的大河叫“济水”,济南,因“济水之南”而得名。

说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为早期词汇,尤其是形容词数量有限。山的名字来来回回就是这几个单调的词语:“大”、“高”、“广”。华山,它一开始也叫“太山”,意思是“大山”;再说嵩山,意思是“高山”。天山、祁连山、腾格里山,其实都是“天山”之意。昆仑山与冈底斯山,本来的意思都是“众山之王”。这些名字听起来五花八门,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高大的山”。

一句话:古老的山名,其实意思基本就这两个:1、大山、2、高山

山东为啥能有“三州”呢?因为:泰山和黄河在平原上画了几刀,把山东所在地分割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早期区域规划,非常讲究“山河形变”。

青州、兖州、徐州,三者在山东形成了“奔驰LOGO”格局,主要缔造者就是泰山+黄河。

如果没有泰山,从黄土高原、太行山、秦岭中冲出来的黄河,一定会更直截了当地奔向大海。到了华北平原,携带众多泥沙的黄河本来就已经非常疲惫,加上泰山的阻隔,水流放缓的河流,不得在阻隔之下,在山北泰山北边拐个弯进入渤海——当然,黄河还经常在山南夺淮河入海。(注:黄河曾多次改道,但最稳定的河道还是在泰山以北山东、河北之间的区域)

黄河、泰山,将山东所在地大致分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大致就是“禹贡九州”里的青、兖、徐三州。

这个奔驰LOGO的现实版是这样的:

结合汉代青州、兖州、徐州的管辖范围我们沿着泰山山系(包括鲁山、沂山、蒙山等)和黄河走向大致划出了上图,关于山东这“三大州”,我们有必要用文字解释一下

1、海岱-青州

泰山又叫“岱岳”,所谓海岱指,的就是泰山与大海之间的区域。正如《禹贡》所言“海岱维青州”,通俗地说:大海和泰山之间的区域,是青州。

2、河济-兖州

河济说的是泰山以北,黄河与济水之间这块区域,古地理上称为“河济平原”,这块地盘被划入“兖州”,跨今山东、河北、河南,以山东为主。这个“兖州”的治所主要在山东西部。

3、淮海-徐州

大家听过“淮海战役”主战场就是苏北徐州到山东南部,古时大徐州地区就是这块区域。虽说古籍说“淮海维扬州”,但淮海地区北部基本是徐州的地盘,而大扬州地区的文化中心在淮河与长江之间即江淮地区或淮扬地区。淮河干流以北,泰山以南,东到黄海,这一区域为“徐州”。

将这张地图进行进一步凝练,我们就得到了这个示意图,它其实是一个扁平的三棱锥。

周代分封诸侯国的时候,显然看到了三个地块的相对独立。于是齐国被封在了青州、鲁国被封在了徐州、卫国被封在了兖州。不过各国后来强弱不同,强国不停蚕食弱国领土,地域此消彼长。齐国最为强大几乎占据今山东大部分地盘,鲁、卫一开始虽占据兖、徐二州,但因为国力弱小,后来基本只剩下都城周围区域了汉代统一天下继续,遵从地貌格局,将山东地区分为三州,顺应山河走向。这是山东“一省占三州”的主要原因。

特别声明:我们不赞成“地理决定论”,但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如人力资源有限、技术条件落后)地理环境对文化和几乎是主导性的。这三个区域,在此后两千年中几乎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而且对文化、经济、交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前边说了:古代全国分九州,小小的山东就占了三州,是因为泰山与黄河的分割,从古到今,山东这个地方就一直是三种势力、三种文明的交相辉映。

从内部分区来说,“齐鲁大地”并不能概括它的地理本质。地理上的山东,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是一个“一分为三”的区域。

青州:对应胶东地区独流入海的流域(这个流域,丘陵较多,形成了一群既不汇入大河,又互不汇入的小河)。

兖州:对应海河流域(古河济平原)

徐州:对应淮河流域

关于流域:

地貌单元影响文化景观的差异。但是,随着技术能力提高,人类突破自然障碍的手段也会越来越强。所以,语言文化区块跟流域并不尽一致。但是,山东的区域文化,大体还保持着青州、徐州、兖州时期的格局

多出来的辽东半岛之所以有大片分布,跟山东人闯关东活动有密切关系。

由以上可知:山东的方言分成了三大区块。这是山东人文现象的缩影。从这意义上说,大家平时所谓“山东话”,其实严格来说是不存在的一个概念。

以我所在的鲁西某县为例,当地说的是“冀鲁官话”,这种方言是跨省分布的。看地图可以知道:就说话沟通而言我这个鲁西北的山东人,跟邯郸地区的河北人没有沟通障碍,但跟同是山东人的胶东同胞,如果不说普通话就几乎没法交流了。

一句话,山东是个由三种方言区拼凑构成的省份。

山东从古到今的几个重镇:济南、淄博、青州、青岛,按照三大州的划分它们都属于“大青州”行政区。按照方言区块,济南、淄博人说的是“冀鲁官话”;青岛、青州人说的是“胶辽官话”。

铁路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和象征。蒸汽机车发明以及与配套的铁路的出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标志性事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津浦铁路(京沪铁路前身)、胶济铁路出现在山东大地。

京沪线、胶济线,这两条铁路不仅串起了山东最重要的城市,而且将山东分成三块区域——跟旧时青州、兖州、徐州地盘惊人相似。

两条铁路干线,竟然与三大流域、“三州”的界线大致吻合。

在山东省的城市群区划中,大体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的半岛城市群、济南为中心的鲁西北城市群和群龙无首(其实是山东与江苏交界处的徐州)的鲁南城市群(跟苏北同属大徐州区域)。

综合以上陈述:我们用一张含有地形、水系的卫星遥感图,标注了山东境内及周边古国分布。三种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呈现出一个“三元文明”格局的山东。各个区域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而他们交汇的制高点,就是山东地形的高地——泰山山区。

泰山就是花托,将三瓣莲花,盛开在山东大地。以泰山为原点,衍生出三种色彩的地理单元。泰山不仅是山东地理的结点,更是华北平原上崛起的天然神探,被大中原所仰望的高点,所以成了华夏文明的图腾,成为“五岳独尊”的圣地。

至此:传统的认知可以被刷新了,将山东等同于齐鲁并不准确,甚至偏离原本面貌。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山东不是“二人转”,而是一出精彩的“三国演义”。

无论跟广大中原省份相比

还是跟边疆沿海省份相比

我们的大山东

三元地貌格局、三元文化格局

独此一家、绝无分店

是山东最鲜明的标签

三大州郡版图

青州、兖州、徐州

三大流域版图

胶东诸河流域黄河;黄河、海河流域;淮河流域

三种文明版图

海岱文明、河济文明、淮海文明

三大方言版图

胶辽官话区、冀鲁官话区、中原官话区

三方交通干线

以济南及泰山山区为结点

铁路干线向北一条、向南一条、向东一条

三大城市群

胶东半岛城市群、鲁西北城市群、鲁南城市群

“山东”一开始指秦国以东的中原;金朝“山东西路”+“山东东路”约等于今山东大部;明朝确定今“山东省”格局。

汉朝人首次把大禹老师的九州变成现实,黄河与泰山的出现,把三个州分在了山东。

山东“三州”各自独立了大约1500年。到了明代才被正式捏合成一省。

明代以来六百余年,“山东”作为三元合一的名新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但并没有完全同化为一体。

“三元格局”依旧清晰。

(共六大类91个奖项) (共4名)

序号终身成就奖省份

01贾芝北京

02居素甫·玛玛依新疆

03冯元蔚四川

04张振犁河南 (共20名)

序号成就奖省份

01罗永麟上海

02刘锡诚北京

03刘魁立北京

04陶阳北京

05段宝林北京

06张仲天津

07乌丙安辽宁

08刘守华湖北

09过伟广西

10宋孟寅河北

11林河湖南

12柯杨甘肃

13郝苏民甘肃

14陈炜萍福建

15范禹贵州

16刘琦山西

17胡尔查内蒙

18王松云南

19周正良江苏

20富育光吉林 (共35件)

序号作品名称作者类别省份

01人与自然邬建美湘绣湖南

02千手观音旦巴唐卡西藏

03同里退思园段炳臣烙画江苏

04桌旗系列吴元新蓝印花布江苏

05苗族的传说苗艺蜡染贵州

06图腾系列邵波、刘保青泥泥狗河南

07荷塘鹭色彭若君湘绣湖南

08金镶玉工艺壶阎夫立钧瓷河南

09千工拔步床林福星红木家具福建

10九龙献瑞沈锦丽漆线雕福建

11毛泽东在北戴河苏州市苏绣文化

艺术研究中心苏绣江苏

12八仙过海王■面塑天津

13情金一鸣内画河北

14大唐马球竞技王笃芳黄杨木雕浙江

15千福张冰葫芦雕山东

16农家出勤梁峻维木雕山西

17十里春风满长安孙同鑫、孙立新青花瓷江西

18黄河岸边是我家王玲砖雕河南

19玺印春秋郑则评寿山石福建

20父亲姚建萍苏绣江苏

21郑和宝船徐海林仿真古船江苏

22山西民歌系列李斌杰剪纸山西

23爱虎高金爱剪纸陕西

24西部开发新路林邦栋剪纸浙江

25鹤舞云霄张秀芳剪纸江苏

26农耕生活金香莲剪纸甘肃

27戏曲人物集锦张冬阁剪纸河北

28蝈蝈白菜秦竹林绢艺河南

29剔红九龙海水纹天球瓶江苏爱涛艺术精品有限公司

漆器江苏

30唐卡《释迦牟尼本生传》才让当周唐卡青海

31乐亭皮影雕刻河北省乐亭县文化体育局皮影河北

32奥运微雕象牙笔周信兴象牙微雕江西

33茅屋·秋风张德和竹根雕浙江

34京剧绢人齐聪颖绢艺北京

35牡丹颂彭祖述石雕吉林 (共5个)

序号获奖队伍获奖节目省份

01四川省江油市高抬戏表演艺术团白蛇传、穆柯寨四川

02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潭山飘色队

争荣弃耻、七姐下禺山广东

03山西省民间抬阁艺术团穆桂英挂帅山西

04山东省章丘市芯子代表队王小赶脚、三打白骨精山东

05广东省茂名市信宜镇隆明珠飘色团

欢乐神州、龙马精神广东

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共14部)

序号著作名称作者省份

01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蔚县卷郑一民、田永翔、薄松年河北

02妙峰山——北京民间社会的历史变迁吴效群河南

03吴语叙事山歌演唱传统研究郑土有上海

04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姜彬、金涛上海

05《玛纳斯》史诗歌手研究阿地里·居玛吐尔地北京

06中国的吉普赛人——慈城堕民田野调查王静浙江

07东方傩文化概论曲六乙、钱■北京、江西

08孝义皮影戏史话朱景义、朱文山西

09宗教与舞蹈刘建北京

10中国蓝夹缬张琴浙江

11台湾民间文学王甲辉、过伟广西

12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张士闪山东

13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吉国秀辽宁

14多维学术视野中的萨满文化郭淑云吉林 (共13部)

序号搜集与编创者作品名称省份

01江帆谭振山故事精选辽宁

02陶贵学中国云南花腰傣民间文学作品集云南

03殷召义徐州民间歌谣集(三册)江苏

04张长弓古歌悠扬浙江

05马雄福西域民间故事新疆

06宾炜升旗升旗广西

07尹全生舔血的狼湖北

08孙高群草原上的情人节山东

09张国心好媳妇千里挑一吉林

10郁林兴墙壁为谁留上海

11罗蜀疆巴特,乔龙和白隼新疆

12徐风清背着老娘游黄山江苏

13赵守玉死也不换娘黑龙江

东汉末年,袁绍、袁术兄弟二人都是势力庞大的一方割据诸侯,最后却落得兵败身死,袁术的下场更惨。《三国志·魏书》中专门有《董二袁刘传》记载,此一回书评就来看看这当时就被很多人称为“冢中枯骨”袁术的故事。

袁术(?-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人,灵帝太仆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绍之弟。初为虎贲中郎将,董卓进京后任命袁术为后将军,因畏祸出奔南阳。190年和袁绍、曹操等起兵讨伐董卓。197年称帝,建号仲氏。此后袁术奢侈荒*,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部众离心,先后被吕布、曹操所击破,元气大伤,最终吐血而死。

相比后来事业做得很大的兄长袁绍,袁术在袁氏家族中的地位一直高于袁绍。因为袁绍过继给了他的伯父袁成,所以史书记载袁术是袁绍的堂弟,实际上两人是同父异母兄弟。因为袁绍的母亲是个婢女,他在家族中地位很低。袁术则不同,他从幼年时就以有侠气而出名,经常和一帮公子哥打猎游玩,胡作非为。这“官二代”想当官还是极其容易,他被举荐为孝廉,经多次被“考察”飞快做到了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汉灵帝驾崩后,大将军何进掌握大权,极力拉拢袁绍和袁术兄弟。189年,十常侍谋杀何进后,袁术与吴匡合力进攻皇宫,宦官们手持武器负隅顽抗,袁术火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十常侍被迫出逃。后来董卓进入洛阳把持朝纲后,表奏袁术为后将军。但袁术不肯依附,出走南阳。

长沙太守孙坚斩杀南阳太守张咨,领兵归附袁术。190年关东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即《三国演义》中精彩异常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故事。孙坚领军出征,袁术在后方提供粮草补给。英勇的孙坚率军击败董卓手下的胡轸、吕布,斩杀了华雄,取得大捷。袁术担心孙坚尾大不掉,不再供给军粮。孙坚连夜赶回严辞斥责袁术,袁术十分惭愧,立即给孙坚调发军粮。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分兵出函谷关。袁绍让会稽的周昕为豫州刺史,想抢夺孙坚的地盘,袁术领兵击退周昕,从此二袁兄弟不和。

袁绍想拥立汉宗室刘虞为皇帝,以对抗曹操,他派人通知袁术。但袁术一直自己想当皇帝,坚决不同意,兄弟两人真正翻脸。袁术和袁绍的死对头公孙瓒、陶谦结盟,袁绍也联合刘表,南北钳制袁术,不久袁术手下大将孙坚征讨刘表时战死。

为扩大势力范围,袁术联合兖州刺史金尚率军攻击兖州的曹操,双方会战于匡亭,袁术大败。他退守阴陵,收拢军队攻占寿春。接着又攻杀扬州刺史陈温后自领州牧。194年,袁术攻击徐州,与刘备相持于盱眙、淮阴,双方互有胜败。后来吕布偷袭刘备后方徐州,袁术趁机击败刘备,占领了广陵等地,势力范围达到顶点。

这时的袁术野心膨胀,正好有河内人张鲏(音pí,皮)为他卜卦,就顺势恭维他有当皇帝的命,并且提供了整套的理论依据。他说:“袁家本来祖上就是陈姓。舜帝以土德取代尧的火德,陈姓是大舜王的后人。现在陈家的土命代替刘家的火命,正是顺应天地轮回。况且民间又有谶语:‘代替汉朝的,应当是途高氏。’袁公您字公路,正是路途之意,完全顺应了这句话的意思。孙策又把传国玉玺质押在这儿,这是上天所赐的好机会。”

于是197年袁术悍然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算是过了一把皇帝瘾。称帝后的袁术生活上奢侈荒*,挥霍无度。后宫妻妾有数百人,都穿罗绮丽装,精美食品应有尽有,而军士却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在他的统治下,江淮一带民不聊生,许多地方人烟断绝,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悲惨景象。

袁术称帝首先损毁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针政策根基,于是曹操联合刘备、吕布、孙策向袁术发起了攻击。孙策在江东脱离袁术自立,使得袁术丧失广陵、江东等大片土地,吕布在淮北大败袁术军,曹操在蕲阳擒斩袁术大将乔蕤、李丰、梁纲、乐就,袁术被迫奔逃到淮南。这时部将陈兰、雷薄叛变,掠夺粮草奔往嵩山,袁术的衰败形势已经无法逆转。

199年,走投无路的袁术写信将帝号让给袁绍,放弃淮南前往投奔袁绍的长子青州刺史袁谭。在路上袁术遭到刘备、朱灵军马截杀。袁术想要退回寿春,又被群盗所袭击,只得屯驻在江亭,这时只剩下一千多名老弱残兵。当时正值盛暑,只有三十斛麦子,分派给了军士。家人没有饭吃,饿死很多。袁术嫌饭食粗糙不能下咽,于是命令厨师拿蜜水止渴。厨师说:“这里只有血水,哪里弄得来蜜水!”袁术坐在床上,大叫一声倒在地下,吐血斗余而死,这时是建安四年(199年)六月。

袁术作为一个典型的公子哥,不明时势,在诸侯纷争的险恶环境中思路不清,方向不明,最后落得悲惨的结局也是咎由自取。称其为“冢中枯骨”最早出自于孔融,他说过“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后来在《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章回中曹操把这句话说了出来,也是当时和后人对袁术的盖棺定论。封建时代这皇帝可不是想当就当的,曹操那么英武,也没有敢越过这一步雷池,认为称帝就等于被放在炉子上蒸烤。后人对袁术评价颇多,这里简单摘录一二,谨供大家参考。

当时的广陵太守陈登说:“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魏国重臣何夔说袁术:“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术无信顺之实,而望天人之助,此不可以得志于天下。”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袁术说:“袁术无毫芒之功,纤介之善,而猖狂于时,妄自尊立,固义夫之所扼腕,人鬼之所同疾。虽复恭俭节用,而犹必覆亡不暇。”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诗写袁术曰:

罗贯中也有诗概括了袁术的一生:

黄其军

      作于2018年6月25日(古历五月十二)

白话《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二十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白话《三国演义》第十八回

郑玄是《三国演义》记载中偶尔闪烁过的一个人物,所占份量很轻,只被提及是几个厉害角色的老师。但实际上,郑玄是东汉末年第一著名大儒。此一回书评就来看看郑玄的故事。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潍坊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

郑玄早年入太学攻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等,跟着张恭祖学习《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又从马融学习古文经。经过多年游学之后,回归家乡聚徒授课,弟子多达数千人,终于成为一代大儒。他多次拒绝朝廷征召做官,最后病逝于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享年七十三岁。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他遍注儒家经典,用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作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计一百多万字,世称“郑学”。

郑玄最大的功绩是编辑、注释了“三礼”。汉代《礼经》只凭师授而无注解,马融也只注了《丧服》经、传。“三礼”这个名称虽然是马融、卢植提出来的,但却是从郑玄分别为《周礼》《仪礼》《礼记》作注之后才确定下来的。《礼记》49篇的选辑本得以独立成书,也始自郑玄。“三礼”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十分宝贵的历史文献,但其中很多记载我们很难从原文里弄清楚,郑注则帮助我们弄明白“三礼”的内容。自古以来研究郑玄礼学的著作浩如烟海,并分为“中郑”、“驳郑”两派,这更说明郑玄礼学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郑玄墓位于山东省高密市双羊镇郑公后店村,墓前有郑公祠,始建于东汉末年,历经唐、清、民国多次重修。祠前有古柏,相传为郑玄所植。祠侧原有石碑多块,今存其二。1986年郑玄墓被公布为高密县(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又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孜孜不倦的青少年时期。郑玄出生时郑氏家族已经败落。他自幼天资聪颖,喜好读书,又勤奋好学,到了十二三岁时,已经能够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等儒家“五经”。到了十五岁时,他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音chèn,趁)纬方术之学,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声名远播,被大家誉为神童。

山东首屈一指的经学家。郑玄虽然潜心钻研经学,但因家境贫寒,生活十分困苦。在十七岁那年,他为了生计出任乡啬夫之职,不久便晋级成为乡佐。他边工作边坚持学习,到二十岁时,已经博览群书,具有了深厚的经学功底。

郑玄受到当时名士、太山太守、北海相杜密赏识,升调他到郡里为吏录。后又拜师于兖州刺史第五元先,先后学习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之后又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在此期间,他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州,遍访名儒,虚心向他们学习,探讨钻研有关学术问题。

到了三十岁时,郑玄已经成为一名有着较深造诣的经学家,他的学识在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可以说是首屈一指、无出其右了。

苦心研究传播经学。郑玄虽然已经学富五车,但他不满足于这些成就。他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扶风人马融为师,共学习了七年时间。临别之时,马融感觉到郑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预感能超过自己,他对众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郑玄四十多岁时,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经学的大师了,百家之学无所不通,远近有上千人投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听他讲学。因为家里很穷,他便“客耕东莱”,一面种田维持生计,一面教授门徒。

168年,朝廷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所以也被列为党人,171年和同郡人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锢。

郑玄从四十四岁被禁锢,到了五十八岁才得到赦令,前后长达十四年。在此期间,他打破了经学家法,注释与著书“几百余万言”,创立了“郑学”,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做出了无与伦比的杰出贡献。“郑学”逐渐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

自187年开始,朝廷多次征召郑玄为官,都被他婉言谢绝。189年之后,郑玄继续在家乡隐居,收徒讲学,专心经术,著书立说。他的弟子遍布天下,著名的有赵商、崔琰、公孙方、王基、国渊、郗虑等。

191年,黄巾军攻占青州,郑玄避乱于徐州,196年从徐州返回高密。据《后汉纪·献帝纪》记载,高密一县因为黄巾军敬重郑玄而始终未受到劫掠。

198年,汉献帝征召郑玄为大司农。这是位列九卿的高官,并赐专车一乘,所过郡县当地首长都亲自迎送。郑玄在家拜受后,便乘专车到达许昌,但马上又借口有病,请求告老还乡。他虽然实际上并未到任就职,但因已经拜受此命,故世人尊称他为郑司农。

200年,郑玄已经七十三岁高龄了,饱经了人世沧桑,经常感觉身体不适。但此时袁绍和曹操大军正在官渡决战,袁绍为壮大声威,争取民心和声望,叫儿子袁谭逼迫郑玄随军。郑玄只好抱病而行,走到元城就病逝在该县。

郑玄享有极高声望。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代时被追封为高密伯,与晏婴、刘墉并称为“高密三贤”。我简单摘录几句后世评价,谨供大家参考。

他的同门师弟华歆评价郑玄说:“伏见故汉大司农北海郑玄,当时之学,名冠华夏,为世儒宗。”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认为郑玄可比肩孔圣人:“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王父豫章君(范宁)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及传授生徒,并专以郑氏家法云。”

清代文学家、史学家赵翼说:“如郑康成一代大儒,郑兴、贾逵亦深于经学,乃不入《儒林传》。”

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顾炎武有诗赞郑玄曰:

黄其军

      作于2018年4月11日(古历二月廿六)

白话《三国演义》第四回

曹操为之“床头捉刀”的崔琰

白话《三国演义》第三回

被抹得一团漆黑的曹真

毁誉参半的魏延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引言: 汉末三国群雄激荡,各显神通。刘备能从众多英雄中脱颖而出,与高尚的个人品德密不可分。

风云际会,以才建功者多,以德立业者少。刘备选择以德服人,筚路蓝缕,夹缝中求生存,百折不屈,草创蜀汉基业,无疑是群雄荟萃中的一朵奇葩。

刘备,字玄德。

《道德经》言: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汉高祖刘邦的风范,是位大英雄。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更是以蜀汉为正统,褒扬刘备,贬低曹操。

刘备这个人究竟有什么样的德行?怎么会如此受人追捧?以德服人是真是假?

让我们从史书中来一探究竟。

纵观刘备一生的戎马生涯,其实并没有达到他名字中“玄德”的要求标准。但是鉴于时值乱世,祸乱纷扰,上下相疑,离心离德,追求利益的人多,追求道德的人少,能做到践行基本的君子之道,就已经相当不错。

汉末三国的英雄们大多践行兵家的诡谲之道、尔虞我诈。能特立独行,坚持以德服人,最终成就帝王之业者,纵观整个汉末三国,唯刘备一人而已。

刘备在做平原相的时候,平原百姓生活困苦,饥民流离,时常还受盗贼劫掠。刘备一边组织人手抵御贼寇,一边安抚百姓,救济饥民。坐谈与百姓同席,吃饭与百姓一处,所吃之食也一样,从来不有所挑拣,更没有任何的官架子。

郡民中有个叫刘平的豪绅不服从刘备的治理,唆使刺客暗杀刘备,刘备毫不知情,对前来的刺客礼遇有加,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坦露实情而去。

由此可以想见刘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普通百姓眼中,刘备乐善好施,有济民好生之德。

公元208年曹操攻打荆州,刘备驻守樊城被曹操一路追到当阳,这一路聚集跟随刘备的民众足有十万之巨,行进缓慢,一天只能走十几里地。

当需要过江奔江陵的时候,手下有人实在忍受不住了,跟刘备说:“我们现在需要快速地渡船到江陵,老百姓太多,而且都是流民,能打仗的士兵太少,如果曹操带大兵追来怎么办?不如舍弃流民,自行过江。”

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刘备当时所说的“以人为本”虽然和现在所经常提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意思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个词最早见于史书,就出自刘备之口。

诸君试想,在那个视平民如草芥的时代,能说出这样的话,刘备的好生之德又怎能不让今天的我们为之感动呢?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正史中也有相关记载,简直是刘备礼贤下士的典范。

诸葛亮是隐逸派士人,隐居南阳,不问世事,一直到二十六岁都没有出来做官,自比管仲乐毅。其实诸葛亮并非不愿做官,而是摆出一副清高做派,等待明主登门。有点“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意思。

史书记载诸葛亮和荆州牧刘表是沾亲带故的,以诸葛亮的才情和名气,不可能无人征辟。天下那么多的英雄可选,清高脱俗的诸葛亮最终还是选择了辅佐刘备,足以说明刘备以德服人的人格魅力。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虽然是演义故事,但也是根据正史提炼出来的。至少关羽挂印封金和赵云一生跟随的故事正史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关羽、张飞、赵云和刘备的关系简直可以说是生死相依、义薄云天。

如果刘备没有善待兄弟,礼贤下士的品德,关、张、赵能死心塌地地跟随他吗?

不仅在熟知的朋友面前,刘备侠肝义胆,宽仁有度,在陌生人面刘备也是救难扶危,忠心可鉴。

孔融,建安七子之一,绝对是汉末时期的大名士,清流派士人的代表。一向自恃清高,目无下尘。

孔融在任北海相的时候,被黄巾军管亥围困,被逼无奈之时派人求救刘备。

刘备收到求援信后,大吃一惊。感慨道:“孔北海这么有名气的人竟然知道天下有我刘备这么一个人,真是三生有幸啊。”

于是发兵三千,驰援孔北海。

孔融这样的大名士是一心辅佐汉室的,他早就看出了袁、曹二人有不臣之心。为了不玷污自己的忠君臣节,他宁愿求救没有多大名气的刘备,也不愿意向袁、曹折节而丧失汉臣名节,这也从侧面说明孔融相信刘备对汉室忠心可鉴。

徐州刺史陶谦病重之时一定要把徐州让给刘备治理,刘备再三推辞,说袁术近在寿春,出身名门,四世三公,极有声望,要将徐州转让给袁术,陶谦与部下糜竺断然拒绝。

孔融知道后还特意写信给刘备,贬低袁术一通,让刘备不要有心里负担,该接受就接受,以他的德行完全担负得起徐州刺史的职务。

刘备就不得已接受了徐州刺史之职。

虽然陶谦让徐州史书记载确凿,但不是很可信。另外还有汉室宗亲刘表让荆州给刘备的事,三国志也有明确记载,也不太可信。

但这两条史料虽不可信,但至少可以从侧面反映官宦、宗亲阶层对刘备德行的认可、赞赏和信任。

从刘备以德服人的故事里,我们可以领悟到君子欲成其事,必先修其德,这是古今相通之道。

最后以刘备临终前教育儿子刘禅的两句话,与诸君共勉。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