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与乾隆修四库全书,哪个对古籍文献的损害更大呢?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决没有破坏那些有价值的书籍,而是咸阳城有些“术士”,这些人听说秦始皇在寻找关于延长寿命的方法,于是他们就写了一些讽刺秦始皇的书,这可是侮辱皇帝的标准死罪啊!秦始皇能不杀他们吗?能不把那些污蔑他的书籍烧掉吗?之后幸存的一些术士,自然就把秦始皇描写成了迫害文人的暴君。
秦始皇不但没干过损害古籍文献的坏事,反而保护了不少文献书籍。比如“六国的国史书籍”,秦始皇曾派人精心收藏了起来。
六国被灭后,秦始皇下令搞“文禁”,不许老百姓私自收藏六国的史书,只许官方收藏,并未因六国曾经是敌人就毁掉他们的史书,秦始皇考虑到这是历史记载,对历史要负责,所以说秦始皇还是比较英明的,不是传说中的那种暴君人物。
所以说秦始皇对古籍文献不曾有过损害。
乾隆修《四库全书》,因思想偏见太深,删去了很多珍贵内容,对古籍文献损害巨大。《四库全书》是乾隆亲自组织人修订的,期间用了10年才完成。
1、因乾隆思想过于封建,他认为只有儒家的内容,值得留存在四库全书中,那些西方的科技内容属于“异端邪说”,可以学习他们的技术,但不能把内容学说记录到四库书籍中。
2、乾隆只允许把少量的农业、医学、天文类科技学说,留存在四库全书中,其它科技学说一概删除不留。
3、乾隆不允许把戏曲、小说类的文艺内容留存在四库全书中。
4、四库全书的部分图文内容,有被删掉或被篡改过。
乾隆的这种封建愚昧思想,可以说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难怪清朝末年我们与西方的差距那么大,乾隆对此事贡献不小啊!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乾隆的修四库全书,很明显谁才是损害过古籍文献的凶手。
1 关于灯下读书的诗句
关于灯下读书的诗句 1关于夜晚读书的古诗
一、关于读书的古诗: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4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6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二、关于读书的名句:
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7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2关于读书的诗句古诗大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 章碣《焚书坑》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 欧阳修《画地学书》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 刘昚虚《阙题》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 孟郊《劝学》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 陆游《读书》
3关于读书的诗句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____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颜真卿《劝学诗》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____颜真卿《劝学诗》
5、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6、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____赵恒《劝学诗》
7、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9、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____杜甫《柏学士茅屋》
10、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11、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____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12、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____陆游《读书》
13、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____章碣《焚书坑》
14、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____孟郊《劝学》
15、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____王禹偁《清明》
16、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____谢逸《送董元达》
17、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____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1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____陶渊明《移居二首》
19、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____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20、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____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21、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____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22、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____陆游《读书》
23、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____于谦《观书》
2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____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5、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____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26、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____刘昚虚《阙题》
27、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____欧阳修《画地学书》
28、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____黄庭坚《寄黄几复》
29、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____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30、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____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4描写月光下读书的诗句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 章碣《焚书坑》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 欧阳修《画地学书》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 刘昚虚《阙题》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 孟郊《劝学》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 陆游《读书》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 杜甫《柏学士茅屋》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 王禹偁《清明》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 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 —— 王维《偶然作六首》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 黄庭坚《寄黄几复》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 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5周作人《灯下读书论〉》有一打油诗,问其出处及其他
这是两首诗,出自周作人的苦茶庵打油诗补遗,是第七、八首。
未必花钱逾黑饭,依然有味是青灯。这两句在《灯下读书论》中也有引申义。
黑饭指的是文中的土膏,即鸦片。周作人文中说道:我曾说以看书代吸烟……书价现在已经很贵,但比起土膏来当然还便宜得不少。就是买书的钱未必会超过买鸦片的钱。
依然有味是青灯,这一句在周作人的原文中也做了解释,援引如下:古人诗云,青灯有味似儿时。出典是在这里了,但青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同类的字句有红灯,不过那是说红纱灯之流,是用红东西糊的灯,点起火来整个是红色的,青灯则并不如此,普通的说法总是指那灯火的光。苏东坡曾云,纸窗竹屋,灯火青荧,时于此间,得少佳趣。这样情景实在是很有意思的,大抵这灯当是读书灯,用清油注瓦盏中令满,灯芯作住,点之光甚清寒,有青荧之意,宜于读书,消遣世虑,其次是说鬼,鬼来则灯光绿,亦甚相近也。若蜡烛的火便不相宜,又灯火亦不宜有蔽障,光须裸露,相传东坡夜读佛书,灯花落书上烧却一僧字,可知古来本亦如是也。至于用的是什么油,大概也很有关系,平常多用香油即菜子油,如用别的植物油则光色亦当有殊异,不过这些迁论现在也可以不必多谈了。总之这青灯的趣味在我们曾在菜油灯下看过书的人是颇能了解的,现今改用了电灯,自然便利得多了,可是这味道却全不相同,虽然也可以装上青蓝的磁罩,使灯光变成青色,结果总不是一样、所以青灯这字面在现代的词章里,无论是真诗或是谐诗,都要打个折扣,减去几分颜色,这是无可如何的事,好在我这里只是要说明灯右观书的趣味,那些小问题都没有什么关系,无妨暂且按下不表。
至于对诗外之意怎样理解,当是见仁见智了。
6形容“晚上挑灯夜读”的诗
1,《劝学》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白话文释义: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2,《读书》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白话文释义: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3,《茅亦山相过》宋代:黄庚
洗盏共尝春瓮酒,挑灯对读夜窗书。
白话文释义:洗好酒盏,与友人一齐品尝春天酿就了的大瓮里面的美酒,跟朋友挑灯夜读,窗下对面而坐,其乐融融。
3,《冬夜读书》宋代:陆游
挑灯夜读书,油涸意未已;
亦知夜既分,未忍舍之起。
白话文释义:晚上挑灯夜读,灯油都已经干了读书的意味还没有停歇,我也知道夜已经深了,不忍丢下书去也得准备就寝了。
4,《病起书怀》宋代: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白话文释义:病体虚弱消瘦,以致头上的纱帽也显得宽大了,孤单一人客居在万里之外的成都江边。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但若想实现统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盖棺定论。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着君主御驾亲征收复失落的河山。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
5,《北郭贫居 》唐代:孟郊
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
欲识贞静操,秋蝉饮清虚。
白话文释义:家境贫寒,夜晚读书灯油都没有了,明月照着我看书,想要追求坚贞沉静的节操,要像蝉饮风露一般清贫却脱俗。
7关于发奋读书的诗句
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8、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1、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12、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1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17、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9、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8关于学习和读书的诗句
〔唐〕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王贞白《白鹿洞诗》:“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唐〕杜荀鹤《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朱熹《读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明〕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清〕法式善《读书》:“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
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
燕语莺歌希顿悟,桃红李白写文章。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
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
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
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学文章。晨钟暮鼓催人急,燕去雁来促我忙。
菊灿疏篱情寂寞。枫红曲岸事彷徨。
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之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当年秦始皇为了更好的管理统一之后的六国,于是选择了很多的措施,比如说实施郡县制,又或者是这里的焚书坑儒。可是我们知道,虽然经过了焚书坑儒,但是也有一些先秦的典籍成功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些先秦典籍能够流传下来的方法也是很多,大多都是当时的书生们将典籍藏了起来。
当时焚书坑儒之后,并没有将天下的典籍都给烧完,秦始皇的目标都只针对民间,还有很多的珍贵典籍都是藏在了秦朝的秦王宫之中。可是后来项羽攻下了咸阳,于是用一把大火将整个咸阳宫给烧掉了,而秦朝内部保存的典籍基本上都因此被烧光的。
当然,也不是全部都被烧了,毕竟一直到现在都还有先秦时期的书籍,它们能够流传下来也是相当的幸运。当时应该叫做伏生的博士,当他知道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之时他也是非常的焦急,面对秦始皇的挟书令,他选择了私自将书保留下来,保留的方法就是将一些重要的书藏在自家的墙壁之中,但是墙壁藏不了多少书,他也就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书,其中就有《尚书》。
后来秦朝灭亡,汉朝建立之后,就将这个挟书令给废除了。而此时这位伏生还活着,只是年纪非常的大了。于是他将墙壁给挖开,将里面的书拿了出来。但是因为时间久远的原因,里面的书损坏还是比较的严重。
而此时汉朝也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就让晁错来到伏生这里,让他来整理并且学习一下这些典籍。于是就这样,包括《尚书》在内的许多典籍就被整理了出来。而伏生这种情况在当时也是非常常见的,民间很多文人都选择了用类似的方法来保存那些古代的书籍。
是方士。
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焚书坑儒”一词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经常被“坑儒”观点引做证据的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西汉末孔安国(孔子10世孙)《〈尚书〉序》亦言:“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西汉刘向《〈战国策〉序》:“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
同时秦始皇焚书并未焚烧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扩展资料:
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始皇很高兴。可是有一个思想保守的博士名叫淳于越,原齐国人。他当场批评周青臣是阿谀奉迎。他说:“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他批评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说如发生大臣篡权之事,无以自救。他又讥讽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当场进行了批驳,他指斥淳于越是“愚儒”,还谴责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他认为这样一群儒生是一种危险势力,建议始皇坚决制止他们的非法活动,并提出了焚书的建议。
参考资料:-焚书坑儒 (历史事件)
焚书坑儒在历史上并不是单一的历史事件,而是两个几乎没有联系的独立事件,焚书坑儒的原意是焚诗书,坑术士,而这两种行为在当时而言,也并不是我们现在想的那样,只是残暴的代名词。
在焚书坑儒前面加上该有的限定词,就说明了秦始皇的这一行为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这两种政策是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开始实行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秦朝的统治以及镇压六国的残存余孽。
“坑儒”
这种手段残忍吗,或许残忍,但其实也在情理之中,秦国耗时八代,历经200多年,成就了千古霸业,搁谁身上都不想让它覆灭掉,所以秦始皇这一行为,只是为了使得秦朝能够传颂万世,只不过手段极端了些。
既然焚书和坑儒是两个事件,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分开来详细说说。
焚诗书。
秦国能够完成一统,根源在于商鞅变法,一项崇尚法治的商鞅,更是把秦国的治国思想定为了法家,而秦国变成秦朝后,法家的统治地位都未曾动摇。
在封建社会中,法家与儒家是矛盾最为尖锐的两派,因为这二者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诗》《书》这些儒家的学术,强调的是以仁义治国,在秦始皇看来,这学说和“法”是完全不能共存的。
秦始皇
此外以法家思想为核心而强大起来的秦国,等到了攻灭六国,自然不可能丢弃法家思想,而烧了这些《诗》、《书》,其实就是为了打压儒家,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不过当时烧的书也仅仅是这些和法家思想有违背,不利于统治的书,那些农业,医药等书,秦始皇并没有烧。
另外,烧这些典籍的时候,秦始皇还令丞相备份了一份,并没有烧完,一直在阿房宫里存放着,后来被楚霸王项羽一把火给烧了,所以在文化断层方面,不只是秦始皇的错,楚霸王也有责任。
坑术士。
何为术士,说白了就是会些旁门左道的江湖术士,他们中不乏有些有真本事的人,但更多的还是骗子,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看着大好河山就想着万世为君,于是长生不老,就成为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心愿,所以秦始皇就命令天下术士为其寻求长生不老之秘方。
但世界上哪有什么长生不老之药,但这些术士却在秦始皇身上看到了“商机”,纷纷利用秦始皇的这种心理,骗取不义之财,尤其是徐福不仅骗了大量金银财宝,还欺骗了秦始皇的信任,忍无可忍的秦始皇终于向江湖术士挥起了屠刀,坑杀了咸阳城的几十号术士。
秦始皇
这其中并没有所谓的儒士,那为何到了后世就变成了坑儒呢,这是因为后世为了抹黑秦始皇,故意把他写成了滥杀无辜之人,尤其是后来儒家成为了主导思想后,法家就成了其打击的对象,为了更深层次的贬低法家,尊崇法家的秦始皇,自然也成为了儒家抨击的对象。
此外,焚书和坑儒在时间点上间隔也很长,并不能当作同一件事情来对待,所以所谓的焚书坑儒如果深究起来,是决然站不住脚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与乾隆修四库全书,哪个对古籍文献的损害更大呢?
本文2023-10-04 00:50: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4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