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爪黄连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14收藏

鸡爪黄连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味连的性状 4 关于黄连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鸡爪黄连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鸡爪黄连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鸡爪黄连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味连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味连 已经自动替换为 鸡爪黄连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jī zhǎo huáng lián

2 概述

鸡爪黄连为中药黄连商品的一种。又名川连(《本草蒙筌》),鸡爪连、味连、光连。

3 鸡爪黄连的性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鸡爪黄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或橙**,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中药大辞典》:鸡爪黄连又名川连(《本草蒙筌》),鸡爪连、味连、光连。为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多分枝,常3~6枝成束,稍弯曲,形如鸡爪,长约3~7厘米,单枝直径3~8毫米。外表黄褐色,栓皮剥落处呈红棕色;分枝上有间断横纹,结节膨大,形如连珠,着生多数坚硬的细须根及须根痕,有的表面无横纹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江枝"或"过桥杆";上部多有褐色鳞片残留,顶端有未去净的残茎或叶柄。质坚实而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暗棕色,木部金**,射线有裂隙,中央髓部红**,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嚼之唾液可染为红**。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红**、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湖北。陜西(平利)亦产。

《中华本草》:鸡爪黄连的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巨抱,形似倒鸡爪状,习称“味连”;单枝类圆柱形,长3~6cm,直径2~8mm。表面灰**或黄棕色,外皮剥落处显红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或橙**,髓部红棕色,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

4 关于黄连

黄连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鸡爪黄连”、“雅连”、“云连”。鸡爪黄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或橙**,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黄连片为不规则的薄片或碎块,周边黯**,粗糙,富有残存细小须根,片面**,质坚硬,气微,味极苦[1]。酒黄连色泽较生片加深,味苦,略带酒气[1]。姜黄连表面棕**,味苦,略带姜的辛辣味[1]。萸黄连色泽黯**,味苦,略带吴萸的辛辣味[1]。

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湿热痿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湿热痿 1 拼音

shī rè wěi

2 注解

湿热痿 病证名。痿证之一。见《医学纲目》卷十七。指湿热伤于筋、肉而致的痿证。《素问·痿论》在论述痿证诸多病因中,列“脾气热”和“有渐于湿”等记述;《素问·生气通天论》则有“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之说。湿热痿除腿足痿软、微肿、足趾麻木外,常兼见身重胸闷,小便赤涩,脉濡数,苔黄腻。治以清热燥湿、健脾渗湿等法。用加味二妙丸、东垣健步丸、清燥汤,或用萆薢丸加味方。参见痿证条。

治疗湿热痿的方剂 太阳二妙丸

án《症因脉治》卷三:组成:黄柏、独活。主治:湿热痿软之症。湿热在表,身体重著,走注疼痛,首如裹,

四制柏术丸

功效:滋阴降火,开胃进食,尽除周身之湿。主治:湿热痿证。用法用量:每服30丸,早酒下,午茶下,晚白

丹参牛膝煮散

寒热积聚。破症瘕,止烦满,益气;牛膝《本经》治寒热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故首推二味,以之命方

二妙散

;下部湿疮,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若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萆薢等,以祛湿热强筋骨。

更多治疗湿热痿的方剂

古籍中的湿热痿 《证治汇补》:[卷之七腰膝门]痿

者。有死血者。有食积妨碍升降道路者。当明辨之。湿热痿湿热痿者。雨湿浸*。邪气蒸脾。流于四肢。自觉足

《症因脉治》:[卷三痿症论]外感痿症

湿热痿软之症身体重著,走注疼痛,首如裹,面壅肿,小便黄赤,手足发热,小筋湿热痿软之因时令之

《本草害利》:[脾部药队〔温脾猛将〕]制附子

舌干,心经有热,梦寐纷纭,下部湿热,行履重滞,湿热痿痹,湿热作泻,湿热香港脚,小儿急惊内热,痘疮干

《杂病心法要诀》:[卷一]痿病治法

理,当审证治之,始收全功也。加味二妙汤加味二妙湿热痿,两足痿软热难当,防己当归川萆,黄柏龟版膝秦苍

《症因脉治》:[卷三肿胀总论]外感肿症

风赤疮痍(windred sore)为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风赤疮疾(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是指以眼睑皮肤红肿灼痛,起水疱或丘疹,溃后糜烂胶黏,结痂脱落并遗留瘢痕为主要表现的眼病。《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由脾脏风热蕴结,两睑似朱涂而生疮,黑睛端然无染,不治便生翳膜。”

一般认为风赤疮痍与西医的眼睑皮肤炎、眼睑湿疹等相似。此外,也有人认为其与眼部带状疱疹相似。

西医学之眼睑带状疱疹、眼睑皮肤炎、眼睑湿疹、眼睑热性病疱疹等有类似表现者,均属本病范围。

详见百科词条:风赤疮痍 [ 最后修订于2018/3/13 23:22:49 共339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蚬壳 21 拼音名 22 蚬壳的别名 23 来源 24 生境分布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蚬壳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蚬壳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化学成份 39 性味 310 归经 311 功能主治 312 蚬壳的用法用量 313 附方 314 各家论述 3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蚬壳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蚬壳 1 拼音

xiǎn ké

2 《全国中草药汇编》:蚬壳

21 拼音名

Xiǎn Ké

22 蚬壳的别名

河蚬

23 来源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蚬科河蚬Corbicula fluminea (Miiller),以贝壳入药。

24 生境分布

南方各省。

25 性味

咸,温。

26 功能主治

主治反胃吐食,外用治湿热疮毒。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蚬壳

31 出处

出自 《本草经集注》。

1《本草拾遗》:蚬小于蛤,黑色,生水泥中。

2《纲目》:蚬,溪湖中多有之,其类亦多,大小厚薄不一,渔家多食之耳。

3《纲目拾遗》:蚬生沙泥中,江湖溪涧多有,其类不一,有黄蚬、黑蚬、白蚬、金口、玉口等名。黄蚬壳薄肉肥,黑蚬壳厚肉薄,又番禺韦涌地方,产无耳蚬,更甘美异常。

32 拼音名

Xiǎn Ké

33 英文名

shell of freshwater all clam

34 蚬壳的别名

扁螺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蚬科动物河蚬或其近缘动物的贝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bicula fluminea(Muller)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捕,捕后入当时水烫死,取壳,洗净,晒干。

36 原形态

河蚬,贝壳中等大小,略呈正三角形。壳质稍厚而对硬。成体一般壳长40mm,壳高37mm,壳宽20mm。左、右两壳相等。壳顶被有暗褐色的壳皮,有时稍带**。表面生长纹轮状,较老个体壳顶常脱落而露出石灰质。壳内面紫白色。铰合部有主齿3枚,中央者最大。足大,呈舌状。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河川、湖沼,多栖息于泥质的水底。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38 化学成份

贝壳主要含碳酸钙,碳酸镁,壳蛋白(conchiolin)。还含胆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

39 性味

味咸;性温

310 归经

肺;胃经

311 功能主治

化痰止嗽;祛湿和胃。主痰喘咳嗽;反胃吐食;胃痛吞酸,湿疮;溃疡;脚气

312 蚬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0g;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313 附方

①治反胃:田螺壳、黄蚬壳,二件不以多少,陈者尤佳,各烧成白灰。每剂用白梅肉四两,田螺壳灰二两,黄蚬壳灰一两。同搜拌令匀作切,用砂合子盛盖了,泥固缝,煅存性,取出碾细。每服二钱,用人参、缩砂汤调下,陈米饮亦得,食前服。(《百一选方》大效散)②治痰喘咳嗽:白蚬壳多年陈者,烧过存性,为极细末。以米饮调服一钱,日三服。( 《急救良方》)③治疮毒:蚬壳粉调胆汁涂。(《四川中药志》)

314 各家论述

1 陶弘景:止痢。

2《唐本草》:治阴疮。

3《本草拾遗》:烧灰饮服,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

4《日华子本草》:疗失精反胃。

5《纲目》:化痰止呕,治吞酸心痛及暴咳。烧灰涂一切湿疮,与蚌粉同功。

6《医林纂要》:除血热,敛虚汗。

315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蚬壳的方剂 蚬壳膏

拼音:xiǎnkégāo《卫生总微》卷五:方名:蚬壳膏组成:蝼蛄1个(去头翅足),麝香、轻粉各黄米许

大黄甘草饮

:以水3盏,浸1宿,煎取1盏澄清。儿生3日,与1蚬壳许,余量儿大小加减服。若1服得快利,即不须再服。

延生膏

钱。功效:下胎毒,稀痘。用法用量:先将甘草熬膏1蚬壳,然后将前2味和匀,搽儿上腭及乳上,须1时服完。

独附散

。用法用量:3岁每服1小钱,以水半盏,加生姜汁1蚬壳,大枣半枚,煎3分以下,水中顿冷,饥服。摘录:《

生油方

法用量:夜卧时,3岁前至100日及一晬内,每服2蚬壳;57岁,每服3蚬壳;15岁以前,每服3大蚬壳

更多用到中药蚬壳的方剂

古籍中的蚬壳 《婴童百问》:[卷之十]疮疹第一百问

童便(各半盏)上逐旋夹和,以柳枝搅令如蜜,每服二蚬壳许,服毕,令卧少时。但三四服,大小便利,身体热退

《婴儿论》:辨上焦病脉证并治第六

合)白糖(四钱)姜汁(一合)上三味。研调。每服一蚬壳。日五六次。呕家腹满潮热。若腹痛。唇燥舌干者。此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一]初生服药论

。且未得与乳。当用好甘草一中指节许。擘碎。以水三蚬壳。煎二蚬壳。以绵缠指。蘸与儿吮之。若吐出恶汁为佳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一·初生门初生]服药下胎毒法

之尔。甘草法用好原州甘草中指一节许,拍碎,以水二蚬壳,煎一蚬壳,以绵缠蘸,令儿吮之,若吐出恶汁,为佳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六十九]小儿疮疹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蚌粉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蚌粉的别名 24 来源 25 化学成份 26 蚌粉的药理作用 27 性味 28 归经 29 功能主治 210 蚌粉的用法用量 211 附方 212 蚌粉的临床应用 213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蚌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蚌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蚌粉 1 拼音

bàng fěn

2 《辞典》:蚌粉

21 出处

《日华子本草》

22 拼音名

Bànɡ Fěn

23 蚌粉的别名

蚌蛤灰(《千金方》),蜃灰(《纲目》),蚌壳粉(《本草述》),蚌壳灰(《中国医学大辞典》)。

24 来源

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或三角帆蚌等贝壳制成的粉。取蚌壳洗净,刮去黑皮,研成粉末或煅灰用。

25 化学成份

各种河蚌的贝壳,常含微量的锶。它们有强大的集积锶的能力,故水中有否被Sr污染,可由分析其壳中的Sr而知之。参见"蚬壳"条。

26 药理作用

加蚌壳粉喂养大鼠及小鼠,皆无增进体重的作用。其吸收率为1445%,绝对吸收量为1267毫克,比磷酸氧钙组和对照组高,股骨X线片及钙含量分析结果表明骨质钙化好,故蚌壳粉的钙有一定效用。

锶的作用与钙相类似,但较弱而毒性也较低。以往认为其有毒性,可能与其中含有钡所致,锶很少吸收(主要在胃中吸收),血中之锶排泄也很快,如同时注入钙可促其排出,进入体内主要贮藏于骨胳中,能抑制骨的钙化。只有放射性锶有临床用途。

27 性味

①《日华子本草》:"冷,无毒。"

②《纲目》:"咸,寒,无毒。"

28 归经

入肺、肝、胃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胃三经。"

29 功能主治

化痰消积,清热燥湿:治痰饮咳嗽,胃痛,呕逆,白带,痈肿,湿疮。

①《本草拾遗》:"烂壳为粉,饮下,主反胃,心胸间痰饮。"

②《日华子本草》:"治疳,止痢并呕逆;痈肿醋调敷。"

③《纲目》:"解热燥湿,化痰消积。止白浊,带下,痢疾,除湿肿,水嗽,明目,撩阴疮、湿疮、疿痒。"

④《医林纂要》:"治顽痰,止咳嗽,清心保肺。"

210 蚌粉的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外用:干掺或调敷。

211 附方

①治痰饮咳嗽:真蚌粉(新瓦上炒红),入青黛少许,用淡虀水滴麻油数点,调服二钱。(《内经类编试效方》)

②治积聚涎块,结于心腹之间,致令心腹刺痛,日久不愈,或干呕减食:蚌粉一两,巴豆七粒(去壳及膜)。上二味同炒令赤去巴豆不用,只以醋丸其粉,如梧子大。丈夫脐腹痛,炒茴香酒吞下二十丸;妇人血气,炒姜酒下;败血冲心,童便和当归酒服;常服姜酒下。(《世医得效方》炒粉丸)

③治痈疽赤色肿有尖头者:醋和蚌蛤灰涂,干者易之。(《千金方》)

④治诸疮疽:川乌、蚌粉、草乌、海金砂、赤小豆、天南星各等分。上为末,用生地黄汁调,涂患处。(《普济方》消肿毒方)

⑤治脚指湿烂:蚌蛤粉干搽之。(《寿域神方》)

212 蚌粉的临床应用

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将蚌壳研粉置铜锅中干炒,待药粉呈黄褐色,腥味挥发殆尽后冷却过筛。每服1~2克,白天每小时1次,1日12~14次,4~8周为一疗程。治疗41例,服药14~79天不等。结果上腹部疼痛消失者28例,减轻者7例;上腹部压痛消失者23例,减轻者6例;X线复查21例,龛影消失者9例,变形消失者1例,龛影缩小者6例。

213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蚌粉的方剂 雀盲散

普济方》卷八十三)。处方:雄猪肝1叶(竹刀披开)蚌粉9克(如无,以夜明砂代)功能主治:治夜盲。用法用

粉黛散

拼音:fěndàisǎn别名:黛蛤散处方:青黛、蚌粉。制法:用新瓦将蚌粉炒令通红,拌青黛少许。功能主

水金丹

两,与轻粉1两合和同研一时辰许,别顿一处;先用真蚌粉10斤,于一片新瓦上,实填瓦口令平,次用银盂子1

五根汤

组成:桃、柳、楝、桑、槐(用根,锉枝亦得)。功效:辟邪。用法用量:加豉为汤浴,仍以光粉、蚌粉扑身。

楝花粉敷方

处方:苦楝花不拘多少(焙干)。制法:上为细末,入蚌粉、滑石末各少许,研匀。功能主治:痱子瘙痒。用法用

更多用到中药蚌粉的方剂

用到中药蚌粉的中成药 珍菊降压片

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贮藏:密封。注:珍珠层粉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

珍合灵片

次3~4片,一日3次。贮藏:密封。注:珍珠层: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

五味子丸

子大。《医方大成》卷七方之五味子丸:组成:阿胶(蚌粉炒)1两,熟地黄(洗)1两,白茯苓(去皮)半两,

沉香散

《传信适用方》卷一:组成:好沉香半两,阿胶半两(蚌粉炒成珠),结实人参1两,桑白皮(拣)1两(微炒)

十宝丹

拼音:shíbǎodān英文:TenTreasurePill概述:十宝丹为方名,同名方约14首。《

更多用到中药蚌粉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蚌粉 《本草纲目》:[介部第四十六卷介之二]蚌

。其肉可食,其壳可为粉。湖沔人皆印成锭市之,谓之蚌粉,亦曰蛤粉。古人谓之蜃灰,以饰墙壁,墓圹,如今用

《普济方》:[卷二十脾脏门]脾痛

成)治脾疼不可忍。及疗冷气疼。陈茱萸(二两)胡椒蚌粉(炒赤色各一两)上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痈、疽

和涂;石痈,贴之,一夜愈。)蛇头灰(醋调。)蛇角蚌粉鲫鱼〔禽兽〕白鹅膏雁肪天鹅油鸨肪(并涂。)鹈鹕油

《世医得效方》:[卷第五大方脉杂医科]咳嗽

澄清饮治诸证痰嗽,服他药不效者。南星蚌粉知母贝母半夏白矾上各等分,锉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生姜五片

《普济方》:[卷八十三眼目门]雀目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茵陈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原植物形态 10 产地 11 采收与初加工 12 性味归经 13 茵陈的功效与主治 14 茵陈的化学成分 15 茵陈的药理作用 16 茵陈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162 来源 163 性状 1631 绵茵陈 1632 花茵陈 164 鉴别 1641 绵茵陈 1642 花茵陈 165 检查 166 浸出物 167 含量测定 1671 绵茵陈 1672 花茵陈 168 茵陈饮片 1681 炮制 1682 性味与归经 1683 功能与主治 1684 用法与用量 1685 贮藏 169 出处 1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茵陈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茵陈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茵陈 1 拼音

yīn chén

2 英文参考

herba artemisiae [朗道汉英字典]

artemisiae scopariae 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virgate wormwood herb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茵陈

茵陈为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为《神农本草经》所载茵陈蒿的简称[1]。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 的干燥地上部分[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virgate wormwood 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

Capillary Wormwood Herb

6 茵陈的别名

绵茵陈、白蒿、绒蒿、松毛艾。

茵陈蒿、绵茵陈[1]。

7 来源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nb 的干燥地上部分[2]。

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Thunb.或猪毛蒿A scoparia Waldst.et Kit的嫩苗[1]。

茵陈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同属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dldstet Kit 的幼苗同作茵陈入药。

8 产地

茵陈主产陜西、山西、安徽[1]。

9 原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茎直立,高05~1m,基部木质化,表面黄棕色,具纵条纹,多分枝;幼时全体有褐色丝状毛,成长后近无毛。叶1~3回羽头深裂,下部裂片较宽短,常被短绢毛;中部叶裂片细长如发,宽约1mm;上部叶羽头分裂,3裂或不裂,近无毛。头状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复总状;总苞片3~4层,无毛,外层卵形,内层椭圆形,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管状,外层花3~5,雌性,能育,内层花两性5~7,不育。瘦果长圆形,长约08mm,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生于山坡、路边。

10 产地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11 采收与初加工

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

12 性味归经

茵陈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胆、脾经[1]。

13 茵陈的功效与主治

茵陈具有清湿热,退黄疸的功效,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茵陈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的功效[1]:

茵陈治湿热黄疸,胆囊炎,伤暑发热,小便不利:煎服,9~15g[1]。

茵陈煎水洗风瘙瘾疹,湿疮[1]。

14 茵陈的化学成分

茵陈含6,7二甲基七叶树内酯(6,7dimethylsculetin)及挥发油,油中主要为a蒎烯、茵陈二炔酮(capillin)茵陈烯块(capillene)、茵陈醇(capillanol)、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氯原酸等。

茵陈蒿含蒿属香豆素(Scoparone),α对羟苯氧基6甲氧基5,7二羟基色酮,绿原酸,脂肪油,挥发油等;挥发油中含茵陈炔酮(Capillin)、茵陈烯酮(Capillone)、茵陈炔(Capillene)、茵陈素(Capillarin)、丁香油酚、邻苯甲酸、棕榈酸、β蒎烯等。地上部分还含中国蓟醇、茵陈蒿素A、B等[1]。

猪毛蒿含蒿属香豆素,对羟基苯乙酮,脂肪油,挥发油等;挥发油中含α蒎烯和β蒎烯、桉叶素、丁香油酚、侧柏醇、侧柏酮等。地上部分还含紫花牡荆素、蒿黄素等[1]。

15 茵陈的药理作用

茵陈煎剂或茵陈蒿汤注射液对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无论在肝脏的功能或病理形态方面,均有治疗作用[1]。

α对羟苯氧基6甲氧基5,7二羟基色酮和对羟基苯乙酮均有明显的利胆作用[1]。

茵陈挥发油在体外有抑菌作用[1]。

茵陈茵陈炔酮有抗皮肤真菌作用[1]。

蒿属香豆素还有某些利尿、降压、增加冠脉流量、镇痛、消炎及平喘作用[1]。

其中成分还能增加脑血流量、抗凝、促进纤溶等[1]。

茵陈水煎剂可降低血清胆甾醇[1]。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轻度抑制作用[1]。对人工发热兔有解热作用[1]。

16 茵陈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茵陈

Yinchen

ARTEMISIAE SCOPARIAE HERBA

162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z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

163 性状 1631 绵茵陈

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

1632 花茵陈

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裂;外层雌花6~10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164 鉴别 1641 绵茵陈

(1)本品粉末灰绿色。非腺毛“T”字形,长600~1700μm,中部略折成“v”字形,两臂不等长,细胞壁极厚,胞腔多呈细缝状,柄1~2细胞。

(2)取本品粉末05g,加50%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离心,取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绿原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1含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丁酯一甲酸一水(7:25:25)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642 花茵陈

取本品粉末04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滨蒿内酯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乙酸乙酯丙酮(6:3: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65 检查

水分不得过120%(附录ⅨH第一法)。

166 浸出物

绵茵陈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50%。

167 含量测定 1671 绵茵陈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05%磷酸溶液(10:9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7nm。理论板数按绿原酸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绿原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置棕色量瓶中,加50%甲醇制成每1ml含4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二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80W,频率42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离心,精密量取上清液5ml,置25ml棕色量瓶中,加50%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与供试品溶液5~2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绿原酸(C16H18O9)不得少于050%。

1672 花茵陈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45nm。理论板数按滨蒿内酯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滨蒿内酯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二号筛)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离心,取上清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滨蒿内酯(C11H10O4)不得少于020%。

168 茵陈饮片 1681 炮制

除去残根和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1682 性味与归经

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1683 功能与主治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1684 用法与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1685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169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用到中药银朱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银朱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银朱 1 拼音

yín zhū

2 英文参考

mercury sulphide

3 注解

银朱

释名 亦名猩红、紫粉霜。用石亭脂和水银同罐炼成。贴在罐口的是丹砂,贴在罐内的是银珠。

气味 辛、温、有毒。

主治

1、小儿内钓(惊风,多啼)。用银朱半钱,乳香、煨蒜各一钱,共研细,捏成丸子,如粟米大。半岁儿五丸,薄荷汤送下。

2、痰气结胸。用银朱半两、明矾一两,同研细。置瓦盏中,下加微火熔化。刮取,搓成丸子,每服一钱,茶和姜汁送下。此方名“鹤顶丹”。

3、水肿,但大便尚通畅。用银朱半两、煅硫磺四两,共研细,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次服三十丸。

4、咽喉疼痛。用银朱、海螵蛸,等分为末,吹入喉中,涎流,痛止。

5、火焰丹毒。用银朱调鸡蛋清涂搽。

6、汤火伤。用银朱调菜油敷上。

7、背疽。用银朱、白矾等分。煎汤温洗患处,再用桑柴火远远烘热。一天三次。

8、鱼脐疔(按:疔初起,即呈长形,边缘带红色,中央带黑色。痛极者有救,不大痛者反而难救)。用水调银朱成丸,每服一丸,温酒送下。此方名“走马丹”。

9、杨梅毒。用银朱、粉锡,等分为末。把纸卷成捻子,蘸油点燃,放在木桶中。令病人到桶边用鼻子吸取烧捻子放出的烟子。一天一次,七天可愈。又方:银朱二钱,孩儿茶一钱,龙桂香一钱,皂角子一钱,共研细,照上方作熏药用。又方:银朱、水银粉各一钱,黄蜡、菜油各一两,加热化开调药,摊在油纸上贴患处,疮痂自脱。

10、筋骨疼痛。用银朱三钱、枯矾四钱,研细。裹入纸中做成三个捻子。每天早晨拿一个捻子蘸油熏肚脐,熏后蒙被而卧,汗出为好。

11、顽疮久不收口。用银朱一钱、陈年石灰五分、松香五钱、香油一两,调匀,摊在纸上贴患处。

12、血风臁疮。取黄蜡一两,熔化后,加银朱一两,搅匀,摊在纸上。先把臁疮刺孔,再把药纸贴牢。

13、黄水湿疮。用银朱、盐梅,合捣敷上。

14、癣疮。用银朱、牛骨髓、桐油,调搽。

15、头上生虱。用银朱浸醋,每天梳头时带药入发。又一治法:纸包银朱,烧着,用碗盖住。烟结碗内成垢,以茶水洗下,倒入头发中,再把头发包起来。第二天,头虱尽死。

附方 银朱的功效,和水银粉大致相同:祛痰,破结,杀虫,治疮。

用到中药银朱的方剂 全指散

ǐsǎn《仙拈集》卷四:组成:诃子(焙)、半夏、银朱。主治:拶伤手指。用法用量:蜜调搽。制备方法:上

油胭脂

成:生猪板油(去筋膜)1两,黄占5钱,白占3钱,银朱5分,黄丹5分。主治:冬月手足开裂。用法用量:敷

代灸散

音:dàijiǔsǎn处方:官粉1钱,雄黄1钱,银朱1钱,麝香2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瘰疬溃

银松散

sǎn《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方名:银松散组成:银朱3g,松香9g,冰片6g。功效:解毒杀菌,消炎止

拼音:zǐyángdān处方:水银银朱生铅百草霜轻粉杭粉雄黄各等分麝香少许制法:上药研极细末。功能主

更多用到中药银朱的方剂

用到中药银朱的中成药 肺热普清散

香50g铁棒锤(幼苗)10g诃子50g木香50g银朱50g甘草100g丛菔50g制法:以上十四味,除

九华膏

九华膏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滑石粉、硼砂、川贝母、银朱、龙骨、冰片。具有消肿,止痛、生肌、收口的功效。

解毒消炎红药膏

Gao标准编号:WS3B404198处方:银朱225g冰片105g乳香45g没药45g石膏(煅

长春烫伤膏

Gao标准编号:WS3B379298处方:银朱100g冰片10g人发50g龙骨30g苦杏仁30

红花清肝十三味丸

子、栀子、紫檀香、麝香、水牛角浓缩粉、人工牛黄、银朱、丁香、莲子。红花清肝十三味丸的功能主治:清肝热

更多用到中药银朱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银朱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一玉石部]银朱

有毒银朱主破积滞劫痰涎散结胸疗疥癣恶疮杀虫及虱功同粉霜(本草纲目)名猩红紫粉霜(李时珍云)昔人谓

《本草纲目》:[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银朱

亦由此。集解时珍曰∶胡演《丹药秘诀》云∶升炼银朱,用石亭脂二斤,新锅内熔化,次下水银一斤,炒作青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痈、疽

,粉之即合。)磁石(同忍冬、黄丹熬膏,贴溃疡。)银朱发背,同矾汤洗,以桑柴火炙之。)食盐(溃疡作痒,

《济世神验良方》:外科附录

。如有鲜者,渣敷尤妙。又方铅粉三两血竭朱砂各一两银朱五钱乳汁调敷,外用猪腰子(竹刀切片)粘贴,待粘贴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门膏药主方

鸡爪黄连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味连的性状 4 关于黄连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