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八艳都有谁?各有什么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5收藏

秦淮八艳都有谁?各有什么特点,第1张

“秦淮八艳”指的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的八个南曲名妓,故又称“金陵八艳”。她们八人有几个共同点,首先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秦淮八艳除马湘兰以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当时好多明朝的贪官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而和她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淮八艳虽然是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却能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 陈圆圆 特点:能歌善舞色艺俱佳红颜祸水 相关人物:李自成 吴三桂 结局:削发为尼

李香君 特点:温柔纤小有礼有节红颜薄命 相关人物:侯方域 结局:青灯古佛

柳如是 特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民族气节 相关人物:陈子龙钱谦益 结局:自缢身亡

卞玉京 特点:琴棋书画通晓文史画技娴熟 相关人物:吴梅村 结局:削发为尼

马湘兰 特点:气质超凡擅画竹兰多才多艺 相关人物:王稚登 结局:郁郁而终

寇白门 特点:单纯善良精通音律吟诗作对 相关人物:朱国弼 结局:病死

董小宛 特点:聪明灵秀鄙视权贵勇于斗争 相关人物:冒辟疆顺治 结局:众说纷纭

秦淮八艳,指由明到清,社会动荡时期,8位江南名妓。她们美丽高雅、多才多艺,能歌善舞,书画俱佳。对待情感,痴情专注。国难当头时,民族气节可嘉。她们是: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其中最著名的是柳如是和陈圆圆,她们亲身融入了当时的政治生活。如果说,陈圆圆只是吴三桂身边的一个配角,那么,柳如是则完全成为钱谦益后半生的女主人。没有这位深明大义的女性,钱谦益将在贰臣的路上滑得更远。

柳如是(1618—1664年),江苏吴兴人,一说浙江嘉兴人。姓杨,名爱,坠入风尘后,改姓柳,名隐,字如是。她非常欣赏辛弃疾词《贺新郎》中那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名。柳如是聪明好学,可惜,家境贫寒,被卖带吴江为奴婢。十四五岁,又坠落风尘,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她极富才情,酷爱写诗,据说水平很高,有词句清丽的美誉。后世学者陈寅恪非常偏爱她,一见柳如是的诗词,亦有瞠目结舌之感。此外,这个姑娘的书法也非常棒,据行家说是: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留。

钱谦益(1582—1664年)也不是普通人物,此人字受之,号牧斋,江苏常熟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级高官了。他久富文名,号称当代李杜,和同时代的吴伟业、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在这三位大家中,钱谦益的地位最高,被尊为东南文宗。按说,钱谦益和柳如是相差36岁,本不是一代人。可是,心性高洁的柳姑娘偏偏看中了钱老爷子的影响和才华,于是,主动出击,向钱先生抛来了红绣球。当然,这和钱谦益有没有家室毫无关系,明朝末年,有条件的男人,完全可以三妻四妾。想必,柳姑娘也未把虚幻的名分放在心上。

崇祯十三年(1640年)11月,柳如是男扮女装,亲自登门造访。当时,钱谦益蛰居常熟城北的半野堂。他首先看到了来客的名片:河东柳隐。

尽管《大明律》规定:士大夫不能娶 ,但是,钱先生还是决定瞒天过海,金屋藏娇。小佳人,老才郎,一拍即合。1641年春,这对新婚夫妇移舟杭州。24岁的柳如是,终于嫁给了60岁的钱谦益。据说,他们婚后,还生了一个女婴。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钱先生在柳姑娘身上非常用心。他不恤重金,在虞山东麓建私家藏书楼——绛云楼,内藏数完本珍本古籍,共约73大椟,宋元刻本为天下之最。可惜,顺治七年(1650年)失火,只剩了一尊佛像。当然,这是后话。绛云楼丰富的藏书,令两位诗人流连徜徉,痴迷不已。老夫少妻诗书酬答,眉目含情,自然十分满足。柳姑娘问钱先生究竟喜欢自己哪一点,先生说:乌个头发,白个肉。

说白了,就是喜欢柳如是雪白的肌肤,乌黑的头发。柳姑娘听来,自然很是受用。钱先生则反问柳姑娘爱自己什么。柳如是含笑答道:白个头发,乌个肉。也就是白头发,黑肌肤。这一正一反地唱和,简直和打情骂俏的年轻情侣差不多。

这段快活日子一直延续到满人下江南。如果没有战端,没有钱谦益充任汉奸那挡子事儿,两口子在江南一定过得非常惬意。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1639年,董小宛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后嫁冒为妾。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同为“秦淮八艳”。1639年,董小宛结识复社名士冒辟疆,后嫁冒为妾。明亡后小宛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佳人才俊知音相和

就在董小宛离开秦淮河不久,却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寻访她,那位公子就是冒辟疆。冒襄,字辟疆,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今属江苏省),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三月十五日。明清时期,如皋城里的冒氏家族人才辈出,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一个文化世家。

当时的明王朝已成溃乱之势,东北在清兵的铁蹄之下,川陕湖广是"流寇"驰骋的战场,而江浙一带的士大夫依然过着宴安鸩毒、骄奢*逸的生活。秦淮河畔,妓家所居的河房开宴沿宾,樽酒不空,歌姬的翡翠鸳鸯与书生的乌巾紫裘相交错,文采风流,盛于一时。辟疆也沾染了一般豪贵子弟的浪漫风习。一方面,他年少气盛,顾盼自雄,主持清议,矫激抗俗,喜谈经世大务,怀抱着报效国家的壮志;另一方面,又留恋青溪白石之胜,名姬骏马之游,过着逍遥自在的公子哥儿的生活。

冒辟疆最早从方以智那里听说秦淮佳丽之中有位才色双绝的董小宛。吴应箕、侯方域也都向辟疆啧啧称道小宛。而小宛时时在名流宴集间,听人讲说冒辟疆,知道复社中有这样一位极负气节而又风流自赏的才子。

冒辟疆崇祯十二年(1639年)乡试落第,听说小宛住在半塘,便多次访寻,小宛却逗留在太湖洞庭山。苏州歌姬沙九畹、杨漪菝气与小宛相当,辟疆便每天来往于沙、杨之间。在离开苏州前,辟疆又前往董家,小宛醉卧在家,与辟疆相会于曲栏花下。辟疆见小宛秋波流转,神韵天然,只是薄醉未消,懒慢不主动发言。怜惜伊人酒后神倦,冒辟疆坐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匆匆离去,就是这半个时辰的交谈,已使他对董小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梅村在《题冒襄名妓董白像》中就以风流洒脱的笔调追忆了这次相识的过程。"京江话旧木兰舟,忆得郎来系紫骝。残酒未醒惊睡起,曲栏无语笑凝眸。"

第二年春天,冒辟疆再到苏州访董小宛,却又听说她陪钱谦益游览西湖去了,而且准备游完西湖再转道黄山观赏奇峰苍松,不知何时方能归来。冒辟疆只好悻悻地回去了。转眼又是春江水暖的季节,冒辟疆奉母命前往襄阳探望在那里做官的父亲,经过苏州,又禁不住前往半塘寻访董小宛。这次小宛又陪客人远游黄山去了,冒辟疆失望之极,自叹:"竟是如此无缘!"失望之余,他结识了当地名妓陈圆圆,两人十分投缘,相携游历了苏州的山山水水,冒辟疆离去时还约定初夏返乡时,还来与她同赏虎丘石榴。到襄阳探望父亲,小住一段时间后即如约来到苏州,这时陈圆圆却已被嘉定伯周奎聘去京都。冒辟疆怅然若失,怀着悒郁的心情只身雇舟前往虎丘。小舟沿着半塘河缓缓而行,冒辟疆漫无目的地欣赏着两岸的风景,小舟穿过一座青石小桥,眼前一片绿意融融的柳树林,抬眼望去,柳丝深处竟隐隐约约透出一幢小楼的檐角,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如诗如画。这等僻静之地还有人家?那定是什么方外隐士、世外高人了!冒辟疆一时来了兴致,便命舟子将船系在了柳树上,他则登岸向小楼走去。小楼的院门紧闭,悄无声息,冒辟疆上去唤了几次,才有一个小丫鬟来开门,一打听,此处竟是董小宛的家。此时董母新丧,刚办完丧事,董小宛忧伤难持,正病倒床榻。冒辟疆心中猛地一怔,忙称自己是董小宛的朋友,特来拜访。

小丫鬟禀报了主人后,来请客人进屋,并径直将客人引入了董小宛卧房。这是冒辟疆第二次见到小宛,与上次一样,她也是斜卧床头,只是上次带着娇憨的笑容,这次却是满脸的凄怆。冒辟疆满怀同情地将她宽慰一番,并且说了自己几次寻访都吃了闭门羹的经过,董小宛露出一丝歉意和欣慰。见她病体虚弱,冒辟疆几次提出早早归去,董小宛都一再挽留,两人直谈到深夜才分手。

第二天一早,冒辟疆忍不住又雇舟来到小宛家,两人并没有约定,小宛却笑盈盈地站在门外相迎。一夜之间病竟好了大半,也似乎料定冒辟疆今天会来。董小宛将冒辟疆迎进了屋,奉上茶,小宛幽幽地自言自语道:"此番公子前来,妾身的病竟然不药而愈,看来与公子定有宿缘,万望公子不弃!"冒辟疆听了不甚欢喜,又怕对方是一时之兴。便探试道:"小生与姑娘交浅言少,姑娘难道不为此话后悔吗?"董小宛心意坚定地说:"风尘打滚,阅人不少,如蒙公子不弃,妾身算是跟定公子了!"冒辟疆兴奋得一把搂住她,小宛则在他怀中嘤嘤地抽泣起来。

冒辟疆此行还需到南京参加乡试后再回家乡,他与董小宛约好,一等乡试结束,就马上去苏州为她赎身,再相伴回到如皋。对考试冒辟疆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反正也不抱太大的希望,轻轻松松做完考卷,便兴冲冲地离开闱场,一心想着早日飞到小宛身边。他正边想边走,忽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叫他的名字,抬头一看,那不是小宛吗?她站在闱场对面的旗座旁,带着灿烂的笑容向他招手。冒辟疆连忙跑上前去,一把握住小宛的手。关切地问:"你怎么来了!""我自己有脚,就怎么不能来,我已到了三天,怕搅扰公子,未敢来见呢!"董小宛含娇带嗔地诉说着,还告诉说,她所乘的船在江上遇到强盗,幸亏船家机敏,将船藏在芦苇中躲了三天才脱险,把乘客都吓得半死。冒辟疆轻轻抚摸着她的发际,传递着无言的怜爱和安慰。

喜结连理归乡隐居

不久乡试揭榜,冒辟疆再次落第。这时他已过而立之年,既然仕途难成,便索性打定主意归乡隐居,董小宛对他的决定由衷地赞同,她早就向往那种布衣素食、朝夕相依的平淡生活。什么夫贵妻荣,她早已看穿了那一套。冒辟疆带着小宛回苏州赎身,不料又遇上了麻烦,因董小宛在半塘名气太大,不论出多少银子,鸨母都不想放走这棵摇钱树。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钱谦益偕同柳如是来游苏州。柳如是是董小宛当初卖笑秦淮河时的好姐妹,钱谦益也曾与她有过颇深的交情,他如今虽然免官闲居,但在江南一带名望甚高,经他出面调排,董小宛赎身之事迎刃而解。

这时已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隆冬季节,冒辟疆与董小宛顶风冒雪赶往如皋。一路上,他们不愿意放弃观光赏景的好机会,走走停停,寻幽访胜,直到第二年初春才到达如皋的冒家。冒家十分通情达理,顺利地接受了董小宛这位青楼出身的侍妾。因为他们相信冒辟疆的眼光。这时冒辟疆的父亲已从襄阳辞官归家,一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冒辟疆的原配妻子秦氏体弱多病,董小宛便毫无怨言地承担起理家主事的担子来,恭敬柔顺地侍奉公婆及大妇,悉心照料秦氏所生二男一女。冒家的全部账目出入全由她经手,她料理得清清楚楚,从不私瞒银两。小宛还烧得一手好菜,善做各种点心及腊味,使冒家老少大饱口福,在众人的交口称赞中,小宛得到了无限的满足。对丈夫,小宛更是关照得无微不至。冒辟疆闲居在家,潜心考证古籍,著书立说,小宛则在一旁送茶燃烛;有时也相帮着查考资料、抄写书稿;丈夫疲惫时,她则弹一曲古筝,消闲解闷。

颠沛流离香魂飘散

宁静和谐的生活刚刚过了一年,国家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战乱。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南下,江南一带燃起熊熊战火。清军肆虐无忌,冒家险遭荼毒,幸亏逃避得快,才得以保住了全家的性命,然而家产却在战乱中丢失得一干二净。战乱过后,冒家辗转回到劫后的家园,缺米少柴,日子变得十分艰难,多亏董小宛精打细算,才勉强维持着全家的生活。就在这节骨眼上,冒辟疆却病倒了。疟疾发作寒热交作,再加上下痢腹痛,冒辟疆几乎没有一刻能得安宁。为照顾他,董小宛把一张破草席摊在床榻边作为自己的卧床,只要丈夫一有响动,马上起身察看,恶寒发颤时,她把丈夫紧紧抱在怀里;发热烦躁时,她又为他揭被擦澡;腹痛则为他揉摩;下痢就为他端盆解带,从没有厌倦神色。经过五个多月的折腾,冒辟疆的病情终于好转,而董小宛已是骨瘦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场。日子刚刚安稳不久,冒辟疆又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进,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药煎汤,紧伴枕边伺候了六十个昼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难忍,不能仰卧,董小宛就夜夜抱着丈夫,让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寝,自己则坐着睡了整整一百天。

艰难的生活中,饮食难饱,董小宛的身体本已虚弱,又加上接连三次照料丈夫的病痛,冒辟疆病愈后,小宛的身体却垮了下来,顺治七年(1650年)秋后的一天,董小宛已经形销骨立,她强起整理梳妆,对着镜子细细观察自己的容貌,对冒辟疆说:"以前咱们见面的时候,你总夸我香姿玉色,神韵天然,现在再也看不到那时的美丽了。"由于体质已极度亏虚,冒家多方请医诊治,但是都没有奏效。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初二,也是董小宛嫁入冒家后的第九年,在冒辟疆痛彻心肺的哀哭声中,董小宛离开了人世,年仅28岁。41岁的冒辟疆痛不欲生,写下了《亡妾董小宛辞》,说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董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尽。董小宛死后葬之于如皋影梅庵。而为了纪念董小宛,冒辟疆特作《影梅庵忆语》,记载小宛始末。

滁州名产琅琊酥糖,原名“面糖”、“董糖”,起源于明朝末年。它是用纯白芝麻、白糖粉、富强粉、麦芽糖等为原料。生产出的糖块厚薄均匀,骨薄如纸,剖面层次清晰,呈螺旋体,色泽为乳白色;入口酥软,细腻无杂质,香味 琅琊酥糖浓郁,甜而不腻,文人墨客赞之日:“香召云外客,味引洞中仙”,营养丰富,老少咸宜。因琅琊山而名,系滁州传统名优糕点。其“味甜而不腻,糯而不粘、酥而不碎”,老少咸宜,深受群众喜爱。 酥糖亦称“面糖”、“秦尤酥糖”、“董糖”。明末,滁州作坊开始以麦面、芝麻、糖为原料,经焙炒、加工而成,俗称“面糖”(小包糖)。清初,有秦、 尤姓两位师傅将面糖用糯米稀骨作包衣,进行改制而成,故又称之为“秦尤酥糖”。后一位董姓师傅又将秦尤酥糖精心改制,将糯米稀骨多层次与面糖折叠,即谓之“董糖”。又有文人撰写一说:“明崇祯年间,江南名艺妓董小宛,擅长烹饪,精于制作花露,巧手会做糖食糕点。一次才子冒襄(字辟疆)生病,董小宛独出心裁以芝麻、白糖、炒面、糖稀、香油等原料,精心制作方块酥糖,给冒襄食之。”其糖“酥脆香甜、开胃心爽”。后经民间流传,人们即称此糖为“董糖”。《崇川咫闻录》也记载:“董糖,系冒巢民(冒襄之号)妾董小宛所造。” 民国初年,滁城多有前店后坊,制作糕点。“章三益”、“卞源昌”、“曹恒兴”等店号制作的酥糖(亦名董糖),远近闻名。

秦淮河,古名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相传秦始皇东巡会稽过秣陵,以此地有“王气”,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的方山、石硊山一带,凿晰连岗,导龙藏浦北入长江以破之。

到唐代,根据这一传说,改称秦淮。李白《留别金陵诸公》诗中,也有“六代更霸王,遗迹见都城。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的诗句,出现了“秦淮”河名。

对此河之来历,《六朝事迹编类》载:“淮水分派屈曲,不类人工,疑非始皇所开”,经地质、考古学者证实,秦淮河属自然河道,非人工所烎。但其中某些地段为人工所开凿,仍不能排斥。

扩展资料:

秦淮河,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 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

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由东向西横贯市区,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内,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区性河流,历史上,其航运、灌溉作用,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参考资料:

-秦淮河 (长江下游右岸支流)

秦淮八艳都有谁?各有什么特点

“秦淮八艳”指的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的八个南曲名妓,故又称“金陵八艳”。她们八人有几个共同点,首先都具有爱国的民族气节;秦淮八艳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