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药典籍有哪些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 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我们每一位龙的传人都应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医学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杰出的祖先而感到自豪,并为沉睡了两百年的祖国中医的现代化及世界化而做一些诚挚的努力, 因为仅有极少数人的努力是不足以推动这个伟大的事业的!可以预见,只有当伟大的中医真正复兴的那一天才将是整个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复兴的那一天!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难经》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张仲景《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三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张仲景《金匮要略》
汉代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妇人三篇,论述妇人妊娠、产后、杂病脉证并治,内容丰富。共有原文45条,载方40首,病种包括了经、带、胎、产、杂病。篇中对妇产科病的辩证论治严谨,治法、剂型多样,已具中医妇产科学的雏型,为后世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唐本草》亦称《唐新修本草》,有时简称《新修本草》,是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编修成功的,由唐朝政府颁行,这是国家颁定药典的创始。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而外国最早的药典--牛伦药典是1546年由牛伦堡政府刊行的,经《唐本草》晚九个世纪,所以《唐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新修本草》原指三部分文献而言,即《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据多数文献记载以上三部分共五十四卷;《本草》二十卷,《本草目录》一卷、《药图》二十五卷、《药图目录》一卷、《图经》七卷。《本草》部分是讲药物的性味、产地、采制、作用和主治等内容,《药图》是描绘药物的形态,《图经》是《药图》的说明文。《图经》和《药图》早已失传,无可考见。仅有《本草》这一部分,宋朝以后虽也不再流传,如今只有残卷本,但其内容绝大部分保留在后世本草中,仍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我们现丰所说的《新修本草》实际就单纯指《本草》这一部分内容而言。
《新修本草》本书共载药850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药物114种。对每味药物的性味、产地、采收、功用和主治都作了详细介绍。在编纂体裁上有所创新,为了便于采药和用药时的正确辩认,除传统用文字记述的《本草》外,还首创详细绘画《药图》,且以《图经》加以说明的方式,后者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
《新修本草》是一部以政府名义编纂的药典,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巨大著作。此书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药物学更向前发展。
李时珍《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共收录了中药一千八百三十二种,共五十二卷。
在药物解说方面,本草纲目包括八个部分:
释名,罗列典籍中药物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
集解,集录诸家对该药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的论述;
修治,介绍该药的炮制法和保存法;
气味,介绍该药的药性;
主治,列举该药所能治的主要病症;
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正误,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错误;
附方,介绍以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
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栽培、采集、炮制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严密的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他在书中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书,给其中许多药物注出了梵文译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吴鞠通《温病条辨》
吴塘,字鞠通,江苏淮阴人(1758-1863),清代著名医家。他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4年后,他的侄儿患了喉疾,请了大夫以后,使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请来几位大夫,胡乱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发黄疸而死。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
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认为温病有9种,吴又可所说的温疫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其他八种温病,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这是对于温病很完整的一种分类方法。书中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三焦辨证”法:就是将人体“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此法十分适用于温热病体系的辨证和治疗,诊断明确,便于施治。而且确立了三焦的正常传变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顺传”途径,“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因而,由传变方式也就决定了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同时,吴氏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同样采取了积极采纳的态度,认为“伤寒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节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这些理论,虽然从立论方式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仍是对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法的继承,并对其进行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对疾病变化的认识上,是可以权衡协调的,二者并无矛盾之处。同时,三焦辨证法也完善了叶天士卫气营血说的治疗法则。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
吴塘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可以说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划分中医“四大经典”的时候,有一种划法,就是将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比读的“四大经典”。可见该书在中医理论发挥上的重大意义。吴鞠通,是中国医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建设性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下书籍按不同种类分,个别会有重复!内容不全,仅供参考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辽史》、《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诸子百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
先秦:《穆天子传》、《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山海经》、《楚辞》、《国语》、《战国策》、《考工记》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针灸甲乙经》、《本草纲目》、《濒湖脉》、《奇经八脉考》、《金丹》、《仙药》、《黄白》、《肘后救卒方》、《玉函煎方》、《千金方》、《神农本草经》、《四部医典》
天文历法:《夏小正》、《甘石星经》、《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 《大衍历》、《授时历》、《崇祯历书》、《周髀算经》、《步天歌》、《灵台秘苑》
数学:《九章算术》、《缉古算经》、《缀术》、《割圆密率解法》、《海岛算经》、《黄帝九章算法细草》、《议古根源》、《数书九章》、《测圆海镜》、《日用算法》、《杨辉算法》、《算学启蒙》、《四元玉鉴》、《图解》、《梅氏丛书辑要》
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警世通言》、《老残游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北宋志传》、《皇明英烈传》、《醒世姻缘传》、《雷峰塔传奇》、《女仙外史》、《七侠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残唐五代史演义》
诗词歌赋:《诗经》、《楚辞》、《汉乐府》、《文选》、《全唐诗》、《花间集》、《全宋词》
农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农桑辑要》
地理学:《水经注》、《徐霞客游记》
字典:《尔雅》、《说文解字》、《康熙字典》
还有:《梦溪笔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菜根谭》《天工开物》《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1《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
2《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书中的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3《封神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神魔小说,明代作家许仲琳所著的神魔小说。主要以姜子牙辅佐周室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玉虚宫元始天尊为代表的阐教、碧游宫通天教主为代表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
有一部分网友看到这样的新闻以后,觉得修复所谓的古籍是没有意义的,殊不知这样做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样做是延续了我们的文化,我们不仅可以从古籍中看到古人的智慧,也能够从古籍中看到人类的变迁和发展,如果修复古籍没有意义,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保护古代的画作、诗集和文物呢?我们又何必要去了解历史呢?一个不尊重历史的国家,绝对不会是一个优秀的国家。
首先,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两位90后修复的是什么书,这本书是元代时期创作的《永类钤方》,《永类钤方》一共包含了二十二卷,每一卷都是详细记载了作者李仲南对医药的研究,以及对很多病症的治疗经验,虽然说我们现在的医疗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但是古代的很多医疗方案,其实也是很值得借鉴的,所以像《本草纲目》、《永类钤方》这一类医术古籍,是有非常重大的参考价值的。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还原文物其实也是还原作品,很多作品其实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历史价值就是最重大的意义,很多人不了解历史,觉得历史看不见摸不着,而且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何必要去纠结呢?殊不知历史最珍贵的地方,就是“已经过去了”,这些沉睡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物,其中包含的价值实在是太高了,其中包含的研究意义也会万分重大的,如果连这一点都无法理解的话,恐怕这辈子都不会理解了。
最后,从视频中来看,这两位90后将《永类钤方》这本书,也是还原得非常好,也是他们让《永类钤方》这本书重获新生,或许这就是从医者所追求的传承吧。
一,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古墓、珠宝、古尸、陪葬 ,神秘的面纱背后是璀璨的古代文明。。。。。。
1、《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个兵马俑发现,发
掘的详细经过。。。。。。
2、《寻找北京人:“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掘出来的“中国北京猿人”轰动了当时的世界,被誉为“整个地球人类的震撼!”然而。。。。。。
3、《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本书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叙述了南越王墓发现、发掘那曲折而动人的经过,也充分展现了南越王国风起云涌、大喜大悲的历史画面。
4、《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1928年7月,流氓军阀孙殿英率部,以剿匪及军事演习为名,荷枪实弹进入东陵,用七天七夜的时间,打开乾隆、慈禧两座地宫,劈棺抛尸,将价值连城的旷世珍宝洗劫一空,酿成了中外文明史上惊天动地的大案。 。。。。。。
5、《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
这是一部全景式、多侧面反映新中国以科学考古手段发掘第一座帝王墓葬--明定陵的长篇纪实文学。
6、《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再世之谜(修订本)》
位于陕西扶风县的千年古刹法门寺宝塔,在一个风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员无意间在塔下发现了秘密玄宫,这便是埋葬着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国无数珍宝并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门寺地宫。本书从不同侧面,披露这座迷宫的发现、发掘经过,以及佛祖真身舍利东来中国的秘密过程,为中国历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
二,《天国的灵光:佛像》
本书是走进珍宝世界系列图中的一册,全书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介绍了汉、十六国时期至元、明、清代2000多年间的丰富多彩,造型各异的佛像,每件佛像均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及多篇局部放大照片,便对读者的欣赏。全书印刷精美,图文并茂,既具收藏性又具有知识性及鉴欣赏性,是文物爱好者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三,《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精)》
本书是关于李宪夫妇葬墓的发掘报告。本书记录了该墓的墓葬形制、葬具、墓内装饰壁画以及种类繁多的随葬品,其中有陶瓷器、铜、银、玉、玻璃料器等妈妈,这些都为唐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四,《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序 我们的心愿引子壹 汉兵马俑坑的发现贰 发掘清理兵马俑叁 寻找兵马俑陪葬坑的主墓肆 陵墓的初探、试掘到正式批准发掘伍 内外墓道发掘告捷陆 会战主墓室柒 清理的珍贵文物捌 解答楚王陵墓的两个问题后记
五,《中国(世界)历史未解之谜》&《中国(世界)考古未解之谜》
六,《帝国的辉煌》
本书是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及秦文化的考古科普图书。秦始皇陵与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了秦国历史以及秦所创造的
七,《定格历史(隐藏于古墓中的奥秘)》
八,《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九,《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记》
继发现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之后本书纪之初,在成都平原又传来了令人再次震惊的考古大发现: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国邑遗址,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骇然现世……考古工作者将此遗址命名为“金沙村遗址”。
本书作者亲自参与了金沙村遗址的发掘工作,他们以如花的妙笔,将田野考古和丰富的知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融为一体,撰写了这本书。 作者将带你一起穿越数千年时光隧道,走进古蜀都金沙村,去体会古蜀人的社会生活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本书集中展示了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问世3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
十一,《西藏考古与艺术》
找寻失落的文化——西部西藏前佛教时期重要考古遗迹调查报告(1992-2002)札达盆地岩画的发现及对西藏岩画的几点认识丁冬:西藏西部一处前佛教时期居住遗址的发 西藏西部陶器制作工艺的观察和初步研究 De-ga gyu-tshal(榆林窟)之会盟寺的比定图像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松赞干布塑像的再观察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
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人”)遗址发掘与研究,是世界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重大事件之一。此遗址被列入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中国境内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眼前的这本小册子,作者尽力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这一段牵涉众多学科和专业性很强的历史,融会了国内外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写成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十三,《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
这是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的随笔集,收录其80及90年代所写书序、讲演稿、报刊文字及访谈记录。内容涉及考古人类学研究理论与发展,学者介绍,学界轶闻掌故、考古时事及对学术的前瞻。以随笔的形式,读者不仅可了解张光直学术上的直知灼见,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诙谐、宽容、乐观、热富有社会使命感的尊长。这是“张光直作品系列”中的一本。
十四,《秦公帝王陵》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秦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专著。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了充足、完备、翔实的一手资料,详细介绍了秦陵四大陵区即西垂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和咸阳陵区的陵墓、陵园、陵寝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情况。特别是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其规模之大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属罕见。秦始皇皇陵的考古发现,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十五,《趣味考古》
本书包括趣探事源,趣谈考古,趣觅古迹,趣话文物几个篇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考古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探究了考古中的来龙去脉之谜。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国卷·彩图版》
本书作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考古。编者在参考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考古者、考古过程、考古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考古探索过程中难以言表的身心体验。
红山玉器图鉴
·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
·走进汉画
·宜德彝器图谱
·清代地方私帖图录-甲种本之二十
·戴志强钱币学文集-甲种本之十七
·中国传统漆器/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
·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纪念广西考古七十周年专集
·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三卷)
·中国考古学(第5卷)=Chinese Archaeology
·古墓--雅俗中国丛书
·走进考古现场
·南宋官窑与哥窑(杭州南宋官窑老虎洞窑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宋元青白瓷鉴藏
·国宝
·中国寻宝地图
·国宝沉浮录
·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三编)上下
·考古探险·古代王朝的历史踪迹
·考古探险·绝境之地的神奇故事
·考古探险·记录神秘的历史碎片
·考古探险·再现历史的神秘辉煌
·考古探险·医病史中的生死轮回
·再现昔日的文明:东方大港宁波考古研究
·鉴识古印
·唐代墓室壁画研究
·明清床榻
·盈握珍玩
·木样年华(中国古代家具)
·皇室文玩珍藏
·让你价值连城(收藏家发迹的秘密)
·洛阳考古集成(隋唐五代宋卷)
·洛阳考古集成(夏商周卷)
·簠斋金文化
·音乐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簠斋金文题识
·河西汉塞调查与研究
·昭陵唐墓壁画
·龙山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胡汉之间:“丝周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
·文物鉴定与研究
·科技考古(第一辑)
·西汉孤魂:马王堆汉墓发掘之谜
·古玩谈旧闻--文玩鉴赏丛书
·龙骨坡(200万年前的山寨(彩色版))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
·东方考古(第1集)
·中国古陶瓷鉴定基础
·翡翠首饰价值考成(上、下册)
·中国陶瓷史
·中国文物年鉴2005
·巴东罗坪
·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中国民间人物
·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中国民间人物
·冶山存稿(南京文物考古论丛)
·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探究-原匈奴、匈奴
·古今神秘现象全纪录--考古篇
·中国考古学通论(修订本)
·最新田野报告:考古(《纽约时报》科学版)
·大考古(考古·文明·思想)
·中国考古未解之迷
·世界考古未解之谜:彩图版
·中国考古地图
·世界考古大探索(世界悬疑与文明大探索)珍藏版(4)
·火坛与祭司鸟神--中国古代祆教美术考古手记(紫禁书系)
·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中国考古学(走向与推进文明的历程)
·古代玉器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天文考古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沙漠考古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古代铜鼓通论(中国考古文物通论)
·世界考古奇案(探索未知世界系列丛书)
·考古学、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百科系列)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考古学论文集(上,下)
·龙骨坡----200万年前的山寨[双色版]
·新石器时代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上、下册)
·探索· 考古发现
·考古的历史--彩色人文历史
·世界著名考古发现探秘(少年的文化之旅)/少年博览丛书
·青桐王都-----殷墟考古大发现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上、下册)
·世纪设计提案--设计的未来考古学
·考古学:追寻人类遗失的过去(插图本)
·中国考古未解之谜--彩色未解之谜系列
·考古的故事 (世界卷)
·沉舰--3000年海战史的考古之旅
·吴城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吴城文化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
·古代漆器(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宋元明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帛画(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屈家岭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红山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马王堆汉墓(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石窟(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服饰(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裴李岗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秦兵马俑坑(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城市(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隋唐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玺印(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秦汉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曾侯乙墓(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农业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夏商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第一辑(8本套装)
·古代岩画(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滇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秦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20世纪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旧石器时代考古(二十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楚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广州南越王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中国重大考古发掘手记--秦兵马俑
·(正背翻)中国 世界考古未解之谜
·语石 语石与同评-考古学专刊丙种第四号
·青藏铁路西藏段田野考古报告(西藏高原田野考古系列丛书)
·揭阳考古(2003-2005)
·郑州宋金壁画墓(中国·郑州考古)
·中国郑州考古四郑州大师姑2002--2003
·清江考古(长阳地区考古发掘报告)(精)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精)--中国文库
·中国考古学----走进历史真实之道(中国文库)
·中国化石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1901--2000(东北地区卷)
·2003年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原考古大发现3楚墓疑云
·中原考古大发现1叩醒商城
·中原考古大发现2殷墟之谜
·中原考古大发现4龙门佛光
·中国考古探秘-风雪定陵(插图版)
·中国考古(英文)
·美术考古学导论(刘凤君)
·中国考古学史 (插图珍藏本)
·考古学读本
·考古学读本
·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纪念甑皮岩遗址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考古学读本
·中国名砚揽胜
·考古探险·古代王朝的历史踪迹
·考古探险·绝境之地的神奇故事
·考古探险·记录神秘的历史碎片
·考古探险·再现历史的神秘辉煌
·考古探险·医病史中的生死轮回
·金沙:21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
·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
·民国交通联运图印花税票(附数据库光盘)
·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考古学理论导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译丛
·理论考古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译丛
·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
·华南考古(1)
·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二卷)
·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掘报告
·中国名窑地图
·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
·东方考古(第1集)
·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
·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堤荆州马山段考古发掘报告)
·西拉姆讲述考古的故事(上下)
·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
·高句丽遗迹(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渤海遗迹(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魏晋南北朝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敦煌吐鲁番文献(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石刻(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简牍/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青铜王都(殷墟考古大发现)/古代文明探索之旅丛书
·2002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张宏彦著)
·闽宁村西夏墓地(精)/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丛刊
·闽侯昙石山遗址第八次发掘报告(精)/福建文物考古报告
·文字考古(1)(精)
·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张昌倬主编)专升本)
·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古代文明探索之旅丛书
·美术与考古(上下册)--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13
·许昌漯河钱币发现与研究
·临海文物志
·上海文博论丛·第13辑
·汉长安城武库
·羊城考古发现与研究(1)
·战国中山国灵寿城(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
·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
·中国考古未解之谜世界考古未解之谜/彩色未解之谜丛书
·中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00年卷)
·大同南郊北魏墓群
·白玉鉴赏
·石器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方法初探)
·中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0年卷)
·中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2000年卷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卷)
·潜江龙湾:1987-2001年龙湾遗址发掘报告 上下
·文物学
·明清青花瓷画鉴赏
·古玩指南:铜器
·古玩指南:玉器·镶嵌
·马王堆汉墓探秘
·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窑址标本·河南卷
·隋代虞弘墓
·北齐徐显秀墓
·面向大地的求索(20世纪的中国考古学)
·敦煌考古漫记
·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
·大地湾考古研究文集
·厦门考古与文物(第二辑)--厦门文化丛书
·真如集:浙江考古学会学术论文集
·揭阳考古 (2003-2005)
·名家收藏趣谈
·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堤荆州马山段考古
·新世纪的中国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陶瓷器玩藏文图--精致生活丛书
·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提马山段考古发掘报告
·神木新华
·清代御窑瓷器
·旅游文物鉴赏
·铢积寸累:广州考古十年出土文物选萃
·清三代青花盖罐
·西湖名人墓葬(西湖全书)
·钧台窑发现与探索
·中国考古学(英文版 全四册)
·来自地下的声音:中国历史考古大发现
·沙漠考古
·华夏神都:全方位揭迷三星堆文明
·守望砚田
·故宫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
·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共二册
·陶白捐赠文物选集
·原州古墓集成
·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八卷
·文博丛谈
·捐献铭记
·汉英文物考古词汇
·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文物精品集
·中国陶瓷简史:英文
·Pediatric Anesthesia Handbook
·揭阳考古(2003-2005)
·河南旧石器考古与第四纪研究论文集
·文物精华
·中国考古学中碳十四年代数据集(1965-1991)
·考古大悬疑
·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 全三册)
·美洲考古大发现:被征服者扼杀的文明
·中国历史考古大发现:来自地下的声音
·西亚北非考古大发现:打开历史之门
·古希腊罗马考古大发现:欧洲文明之源
·中国史前考古大发现:文明的曙光
·中国古车舆名物考辨
·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彩塑保护
·安阳殷墟出土玉器
·考古大悬疑(发现·探索丛书(经典版))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社科文献精品译库
·长清西汉济北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宋元明考古(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两周考古(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古代帛书(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灿烂佛宫(敦煌莫高窟考古大发现)(古代文明探索之旅)
·屈家岭文化(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大汶口文化(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马王堆汉墓(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美术与考古(上下)(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
·晚清民国瓷器
·西域考古图记
·南通博物苑文物精华
·昙石山文化研究
·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
·希腊艺术与考古学
·夏商周历史与考古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
·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
·中日两国考古学·古代史论文集
·古钱币
·太原隋虞弘墓
·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
·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4辑
·邢台粮库遗址
·襄阳王坡东周秦汉墓
·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
·砚谈/把玩之旅丛书
·西亚考古史(1842--1939)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第七卷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
·中国考古未解之迷:图文版
·昆虫羊甫头墓地
·触摸尘封的历史
·官窑内造款作品集/古玩与收藏丛书
·洛阳王湾--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考古卷)
·甲骨文拓片精选:书体分类及临摹指要
·收藏杂学
·考古中国4D
·考古中国3D
·考古中国2D
·考古中国1D
·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巴蜀考古论集
·大家小书·野人献曝
·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
·古代青铜器/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四川历史考古文集
·中国古玉鉴藏
·考古学论文集(外一种)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上下
·龙泉青瓷赏析
·中国考古学要论
·淘宝上海
·锦灰三堆
·旧都文物略
·古陶珍宝:唐三彩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第十卷 考古论集
·2003成都考古发现
·东方考古(第1集)
·成都考古发现(2002)
·中国史前考古研究论集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第八卷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二)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 第四卷 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语石;语石异同评(考古学专刊)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上)
·人类的十大考古发现
·潜山薛家岗
·中国化石古人类和就石器文化考古发现与研究(1901-2000)·东北地区卷
·探索·考古发现
·湖南考古2002(上下册)
·夏商周文明研究·五 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大彩文库:古砚
·大彩文库:漆器
·大彩文库:清代玉器
·大彩文库:古茶器
·耶稣最后的法老:提示西方文明的真实历史
·天下第一剑:兖州镇水剑纵横谈
·乾陵文化研究(一)
·唐惠庄太子李�墓发掘报告
·闽侯县石山遗址第八次发掘报告
·七星河:三江平原古代遣址调查与勘测报告
·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
·考古学研究(五):庆祝邹衡先生七十五寿辰暨从事考古研究五十年论文集
·郑州文物考古与研究一(上下)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 第二卷 卜辞通纂)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 第五卷 金文丛考)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 第三卷殷契粹编)
·秭归苗评(含光盘)
·郑州大河村(全两册)
·青海岩画:史前艺术中二元对立思维及其观众的研究
·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10卷
·中国西部考古记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金银器卷
·银器
·新中国股票证图录
·中国粮票目录 2003-2004年版
·中国债券目录 2003-2004年版
·中国旧纸币目录(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 2003-2004年版
·昨日盛宴: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支想衣裳:中国服饰的考古文物研究
·神秘瑰丽:中国古代青铜文化
·混沌初开:中国史前时代文化
·旅游文物艺术/旅游学新视野丛书
·文物鉴定与研究(2)
·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二卷
·曾侯乙墓文物艺术
·安阳文物精华
·雕刻艺术印钮
·收藏与投资 毛泽东像章目录
·大彩文库:象牙雕刻
·珠宝
·郭店楚墓竹简
·任式楠文集
·2004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大彩文库:青花瓷
·大彩文库:古代铜镜
·考古之谜
·明代磁州窑瓷器
·火坛与祭司鸟神(中国古代袄教美术考古手记)
·任家咀秦墓(精)
·古玩
·历代印学论文选
·红山古玉藏珍
·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兵器、刑具卷)
·观赏石·盆景石·石砚及印章石鉴赏
·先秦两汉考古学论丛
·简牍帛书发现与研究
·慧眼识宝(二)
·慧眼识宝(一)
·西部埋伏(秦始皇陵重大考古发现之谜)
·楚地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二)
·鉴藏如意(保值收藏)
·鉴藏铜墨盒
·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日记考释
·中国考古学通论
·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三联学术文库)
·西拉姆讲述考古的故事
·探寻黄河文明
·古蜀王国的艺术星空
·秭归柳林溪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考古学论文集(外一种)上下
·中国音乐考古学
·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
·戏剧与考古
·宋元明考古/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中国考古大发现(上下)
·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3辑配合国家基本建设专集)(精)
·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
·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1895-1949)
·玉石之路(遗失在古墓中的历史)
·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记
·苏州考古
·考古学研究(五 上下)
·郭沫若全集 考古编第四卷 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商周古文字类纂
·洛阳皂角树--1992~1993年洛阳皂角树二里头文化聚落遗址发掘报告
·隋唐考古
·胶东考古研究文集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7)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8)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6)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5)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10)
·屈家岭文化/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9)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3)
·中国考古文物之美(2)
中华医药典籍有哪些
本文2023-10-04 01:03: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4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