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小常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化学小常识,第1张

1不要用湿手、湿物接触电源,水、电、气使用完毕立即关闭。

2加热试管时,不要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也不要俯视正在加热的液体,以防液体溅出伤害人体。

3嗅闻气体时,应用手轻拂气体,把少量气体扇向自己再闻,能产生有刺激性或有毒气体(如H2S,Cl2,CO,NO2,SO2等)的实验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或注意实验室通风。

4具有易挥发和易燃物质的实验,应在远离火源的地方进行。操作易燃物质时,加热应在水浴中进行。

5有毒试剂(如氧化物、汞盐、钡盐、铅盐、重铭酸钾、砷的化合物等)不得进入口内或接触伤口。剩余的废液应倒在废液缸内。

6若使用带汞的仪器被损坏,汞液溢出仪器外时,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处理。

7洗液、浓酸、浓碱具有强腐蚀性,应避免溅落在皮肤、衣服、书本上,更应防止溅入眼睛内。

8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动,切勿将水倒入硫酸中,以免迸溅,造成灼伤。

9禁止任意混合各种试剂药品,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10废纸、玻璃等物应扔人废物桶中,不得扔入水槽,保持下水道畅通,以免发生水灾。

11反应过程中可能生成有毒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使用后的器皿应及时洗净。

12经常检查煤气开关和用气系统,如果有泄漏,应立即熄灭室内火源,打开门窗,用肥皂水检漏,若估计一时难以查出,应关闭煤气总阀,立即报告教师。

13实验室内严禁吸烟、饮食,或把食具带进实验室。实验完毕,必须洗净双手。

14禁止穿拖鞋、高跟鞋、背心、短裤(裙)进入实验室。

15禁止将手机带入实验室,一旦发现实验老师有权进行处理。

化学的基本常识

2013-09-18 21:17匿名 | 分类:化学 | 浏览6次

化学反应的种类化学生成的物质、变化

我有更好的答案

分享到:

举报| 2013-09-20 22:05网友采纳

热心网友

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氧化,(这是高一学的) 取代,加成,水解,加聚,缩聚(高二上半学期学的有机反应)可逆(高二下半学期学) 物质可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又可分:单质 和化合物 单质有: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 化合物也可以分成这两类 额 各种物质的颜色要以后学习中一点点的记 有点散乱, 你可以去买本化学知识基本书,里面有概括(但我认为还是要靠自己平时积累的)

评论 | 0

介绍一些化学的基本常识

2006-08-17 19:58tuyxiaojl | 分类:化学 | 浏览1923次

介绍一些学化学的方法

我有更好的答案

分享到:

举报| 2006-08-17 23:08提问者采纳

其实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概念,课后不断的做练习记住:练习并不是说来试试你可以做几题或可以在考试做到原题来得分,而是要你把所要用的知识点再复习一遍,这样一来概念也不用去死记硬背,通过你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你自然可以把概念记熟,而且题量一多,自然可以开拓思维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因为未来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实验这个基础上的,再者把实验与生活结合起来更是有利于开发新科学!!(其实化学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只要掌握住其中的要点,相信它就不难了

初高中化学的基本常识点有哪些?(要很详细!)

2009-07-18 22:51smliekiss | 分类:化学 | 浏览1574次

例如碱类物质不能和谁反应等等~

越多越好!!!

我有更好的答案

分享到:

举报| 2009-07-19 19:59提问者采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仅供参考

《全国中草药汇编》:铁落拼音名TiěLuò别名生铁落、铁落花、铁屑、铁蛾、铁叶、煅铁落来源为打铁时因外层氧化而打落的细铁屑,或铁工厂锻铁时的副产品铁屑。原形态全国各地。化学成份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铁(Fe3O4)。性味辛,平。功能主治平肝镇惊。主治惊吓。癫痫:煅铁落醋淬3钱,水煎服。小儿丹毒:铁落研末,猪油调外敷。用法用量3~5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铁落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唐本草》:铁落是煅家烧铁赤沸,砧上煅之,皮甲落者也,《甲乙》子卷阳厥条言之。夫诸铁疗病,并不入丸、散,皆煮取浆用之,若以浆为铁落,钢生之汁,复谓何等。落是铁皮滋液,黑于余铁。陶谓可以染皂,云是铁浆,误矣。拼音名TiěLuò英文名ironchippings(havefallenonthegroundwhenfeiron)别名生铁洛、生铁落、铁液、铁屎、铁屑、铁花、铁蛾来源药材基源:为生铁煅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的铁屑。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gite原形态晶体结构属等轴晶系。晶体为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等,或为粗至细粒的粒块状集合体。铁黑色,表面或氧化、水化为红黑、褐黑色调;风化严重者,附有水赤铁矿、褐铁矿被膜。条痕黑色。不透明。无解理,断口不平坦。硬度556。性脆,相对密度4952。具强磁性,碎块可被手磁铁吸著,或块体本身可吸引铁针等铁器。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形成于多种内力地质作用,可与多种铁镁硅酸盐矿物及石英等氧化物共存,前者不如磁铁矿抗风化而易呈现为风化小孔。古代入药的著名产地多是硅卡巖型铁矿区,今则包括各种成因类型铁矿区的磁铁矿。资源分布:主产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福建、河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亦有产出。性状性状鉴别本品为不规则细碎屑。铁灰色或棕褐色;条痕铁灰色。不透明。体重,质坚硬。气微,味淡。化学成份主含四氧

详见百科词条:铁落 [ 最后修订于2009/12/8 0:55:22 共16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基本信息

名称:醋

拼音:cù

繁体:醋

英文:vinegar

笔画:15

部首:酉

部首笔划:7

释义:(形声。从酉声。从“酉”,表示与酒有关。本义:用酒或酒糟发酵制成的一种酸味调料) 同本义 酸味

词性:名词

结构:左右

笔画读音:you

vinegar

调味料

镇江香醋

酱油

防癌

添丁甜醋

口味酸酸甜甜的特色醋

白醋

调味品

鸭胆

烟酰胺

维生素类药

苹果醋沙拉

生菜

醋熘白菜

热菜、家常菜、晚餐、素食

四大名醋

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传统调味品

酰基

羧酸脱去羟基后的剩余部分

干切鸭胗

卤味,下酒菜,小吃

酰胺

有机合成中间体

老抽

调味品

有机化合物

意大利油醋汁

西餐各式沙拉的配料之一

有机化合物译音字

食盐

调味品

油菜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散瘀消肿

醋的妙用 每天喝醋有什么好处 醋的十大功效 醋的功效与作用

简介

醋,中文读作“cù”,与“促”同音。英文为:vinegar。

正在加载醋

注解醋是一种发酵的酸味液态调味品,多由高梁、大米、玉米、小麦以及糖类和酒类发酵制成。醋在古代称“酢”[zuò],酢[zuò]字出现在周代以前,周王室中已有了“酢人”[zuò rén],专管王室中酢的供应,日本仍用酢字称醋。

原料以大米、麸皮、小麦、高粱、糖或酒等酿成的含乙酸的液体。

化学成分醋是主要含乙酸2%~9%(质量分数)的水溶液,酿造醋除含乙酸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以及其他很多微量物质。

现代汉语词典字意1调味用的有酸味的液体。2比喻嫉妒(多指在男女关系上)。醋劲儿:嫉妒的情绪。醋坛子:比喻在男女关系上嫉妒心很强的人。醋意:嫉妒心(多指在男女关系上)。

醋是调味品中常用的一个品类,醋又称为 食醋、醯、苦酒等,是烹饪中常用的一种液体酸味调味料。

食醋生产方法可分为酿造醋和人工合成醋。酿造醋,是以粮食、糖、乙醇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酿造而成。人工合成醋是以食用醋酸,添加水、酸味剂、调味料,香辛料、食用色素勾兑而成。

醋由于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自行生成,古代人类在世界各地从很早起就开始食用醋。一般而言,东方国家以谷物酿造醋,西方国家以水果和葡萄酒酿醋。在中国,通常认为醋在西周时开始被酿造,但也有人认为醋起于商朝或更早。汉朝时醯被称为醋。在西方,古埃及时期就已出现了醋。由于都是通过发酵酿造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酒醋同源,凡是能够酿酒的古文明,一般都具有酿醋的能力。

正在加载醋

由于原料,工艺,饮食习惯的不同,各地醋的口味相差很大。历史较为悠久的应属始于始于五代唐长兴元年(公元936年)的保宁醋。保宁醋产于今四川阆中古城,有酸味柔和,醇香回甜的特点,其随着川菜的流行,行销全球,有“离开保宁醋,川菜无客顾”的说法。在中国北方,最著名的醋种当属明朝时发明的山西老陈醋。山西人以爱好食用醋而全国闻名,有“缴枪不缴醋”的笑谈。在中原地区最著名的是河南特醋。在中国南方,影响最大的有镇江香醋等。此外较为有名的醋还有浙江米醋健康等。

醋在中国菜的烹饪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常用于溜菜、凉拌菜等,西餐中常用于配制沙拉的调味酱或浸制酸菜,日本料理中常用于制作寿司用的饭。另外有人相信它还具有保健、药用、医用等多种功用。

醋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醋的用途很多,通常用作调味品,但有时也以道具的身份出现,用于整蛊、惩罚、预防流感以及在某些场合被某些人吃醋。

日本醋

日本古籍中也称“醋”为“苦酒”、“酢”。因此迄今为止该国仍将“醋”称为“酢”,如:把”米醋”称之为“米酢”。这就是日本醋的酿造技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一个很好的例证。据史书考证“醋”的酿造技术大约是在日本应神天皇时代(公元369--419年)由中国传入日本的。

营养成分

醋热量(千卡):3000

胆固醇(毫克):000

膳食纤维(克):000

正在加载醋

A.铁置换铜属于湿法炼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故A正确;

B.剑刃硬度要大,所以用碳铁合金,故B正确;

C.燃之如麻,但烟甚浓,说明易燃烧,应为石油,故C正确;

D.萃取是利用了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没有液体的分层,不是萃取,故D错误.

故选D.

1 求化学小常识100条关于化学的生活小常识

一、化学之最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5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二、填空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 Fe3O4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28、启普发生器由三部分组成:球形漏斗、容器、导气管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31、写出下列物质的颜色、状态胆矾(蓝矾、五水硫酸铜CuSO4•5H2O):蓝色固体碱式碳酸铜(铜绿):绿色固体 黑色固体:碳粉、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白色固体:无水硫酸铜(CuSO4)、氯酸钾、氯化钾、氧化镁、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硫酸锌紫黑色:高锰酸钾 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FeSO4)32、要使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33、由双原子构成分子的气体:H2、O2、N2、Cl2、F234、下列由原子结构中哪部分决定:①、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②、元素的分类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③、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④、元素的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决定、⑤、相对原子量由质子数+中子数决定35、学过的有机化合物:CH4(甲烷)、C2H5OH(酒精、乙醇)、CH3OH(甲醇)、CH3COOH(醋酸、乙酸)36、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归纳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1)五个不改变:认宏观看元素的种类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从微观看原子质量、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数目不变;(2)两个一定改变:认宏观看物质种类一定改变,从微观看分子种类一定改变;(3)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总和可能改变37、碳的两种单质:石墨、金刚石(形成的原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38、写出下列物。

2 化学中关于氧气的知识点

氧气是空气的组分之一,无色、无臭、无味。

氧气比空气重,在标准状况(0℃和大气压强101325帕)下密度为1429克/升,能溶于水,但溶解度很小。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约-180摄氏度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约-218摄氏度时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

氧气跟金属反应 与钾的反应: 4K+O=2KO,钾的表面变暗 2K+O=K2O:K+O??=加热=KO??(超氧化钾) 与钠的反应: 4Na+O=2NaO,钠的表面变暗 2Na+O??=加热=NaO??,产生**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淡**粉末。 与镁的反应:2Mg+O??=点燃=2MgO,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

与铝的反应:4Al+3O??=点燃=2AlO??,发出明亮的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与铁的反应: 4Fe+3O+2xHO=2FeO??·xHO,(铁锈的形成) 3Fe+2O??=点燃=FeO??,红热的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与锌的反应:2Zn+O??=点燃=2ZnO 与铜的反应:2Cu+O??=加热=2CuO,加热后亮红色的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物质。 氧气跟非金属反应 与氢气的反应:2H+O??=点燃=2HO,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并有水生成。

与碳的反应:CO C+O??=点燃=CO2,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氧气不完全时则产生一氧化碳:2C+O??=点燃=2CO 与硫的反应:S+O??=点燃=SO??,发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纯氧中为蓝紫色火焰,而在空气在中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 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颜色又恢复为红色)。

与红磷的反应:4P+5O??=点燃=2PO5,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大量白烟。 与白磷的反应:4P+5O=2PO5,白磷在空气中自燃,发光发热,生成白烟。

与氮气的反应:N+O??=高温或放电=2NO 转化为臭氧的反应:3O??=放电=2O?? 氧气跟一些有机物反应 如甲烷、乙炔、酒精、石蜡等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气态烃类的燃烧通常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水和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甲烷:CH+2O??=点燃=CO+2HO 乙烯:C2H+3O??=点燃=2CO+2HO 乙炔:2CH+5O??=点燃=4CO+2HO 苯:2C6H6+15O??=点燃=12CO+6HO 甲醇:2CHOH+3O??=点燃=2CO+4HO 乙醇:CHCHOH+3O??==点燃2CO+3HO 碳氢氧化合物与氧气发生燃烧的通式:4CxHyOz+(4x+y-2z)O??=点燃=4xCO+2yHO(通式完成后应注意化简!下同) 烃的燃烧通式:4CxHy+(4x+y)O??=点燃=4xCO+2yHO 乙醇被氧气氧化:2CHCHOH+O??=铜或银催化并加热=2CHCHO+2HO 此反应包含两个步骤:(1)2Cu+O??=加热=2CuO(2)CHCHOH+CuO=CHCHO(乙醛)+Cu+HO(加热) 氯仿与氧气的反应:2CHCl+O=2COCl??(光气)+2HCl 氧气跟其它化合物的反应 硫化氢的燃烧:2HS+3O??(过量)=点燃=2HO+2SO;2HS+O??(少量)=点燃=2HO+2S 煅烧黄铁矿:4FeS+11O??=高温=2FeO+8SO??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O=VO5并加热=2SO?? 空气中硫酸酸雨的形成:2SO+O+2HO=2HSO?? 氨气在纯氧中的燃烧:4NH+3O??(纯)=点燃=2N+6HO 氨气的催化氧化:4NH+5O??=铂催化并加热=4NO+6HO 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2NO+O=2NO??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除了稀有气体、活性小的金属元素如金、铂、银之外,大部分的元素都能与氧起反应,这些反应称为氧化反应,而经过反应产生的化合物(有两种元素构成,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称为氧化物。

一般而言,非金属氧化物的水溶液呈酸性,而碱金属或碱土金属氧化物则为碱性。此外,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可在氧中剧烈燃生成二氧化碳与水。

化学上曾将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定义为氧化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指发生电子转移或偏移的反应实验室制法 1加热高锰酸钾,化学式为:2KMnO4=加热=KMnO4+MnO+O??↑ 2用催化剂-二氧化锰并加热氯酸钾,化学式为:2KClO3=MnO??催化并加热= 2KCl+3O??↑(部分教材已经删掉) 3过氧化氢溶液在催化剂二氧化锰中,生成O??和HO,化学方程式为: 2HO2=MnO2= 2H2O+O2↑ 另外,将氯酸钾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三氧化硫分解也可生成氧气,次氯酸在加热和二氧化锰的催化下也可生成氧气和氯气还有就是电解水 工业制造氧气方法 1 压缩冷却空气 2 通过分子筛 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红磷燃烧实验原理 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方程式:4P+5O2=点燃=2P2O5 现象:**火焰 白烟 放出热量 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至约五分之一处停止 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原理)(1氮气难溶于水 2氮气不可燃不助燃) 药品的选择:选择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不跟氧气及其他气体起反应的。

3 关于八年级化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知识

制取:氧气:一实验室制造氧气使用的方法是:1加热高锰酸钾,化学式为:2KMnO4===(△)K2MnO4+MnO2+O2↑ 2用催化剂MnO2并加热氯酸钾,化学式为:2KClO3===(△,MnO2) 2KCl+3O2↑ 3双氧水(过氧化氢)在催化剂MnO2(或红砖粉末,土豆,水泥等)中,生成O2和H2O,化学式为: 2H2O2===(MnO2) 2H2O+O2↑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 二氧化碳: 实验室制造二氧化碳: 工业制法:高温煅烧石灰石 CaCO₃ ==高温== CaO + CO₂↑ 2HCl+CaCO₃====CaCl₂+ H₂O+CO₂↑检验: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深入瓶中若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二氧化碳:可通入澄清石灰水验满: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复燃,则满 二氧化碳: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熄灭,则满氧气:1物理性质 ①性状:色,味,态:无色无味气体(标准状况) ②熔点:-2184℃(变为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沸点:-1829℃(变为淡蓝色液体) ③密度:1429克/升(气),1419克/厘米3(液),1426克/厘米3(固) ④水溶性:不易溶于水,标准情况下,1L水中可以溶解约30mL的氧气 ⑤贮存:天蓝色钢瓶2化学性质 总体来说,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1)、氧气跟金属反应: 与钾的反应: 4K+O2=2K2O,钾的表面变暗 2K+O2=K2O2;K+O2=KO2(超氧化钾),(条件:点燃或加热,两个反应同时进行) 与钠的反应: 4Na+O2=2Na2O,钠的表面变暗 2Na+O2=Na2O2(条件:点燃或加热),产生**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淡**粉末。 与镁的反应;2Mg+O2=2MgO(条件:点燃),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色固体。

与铝的反应;4Al+3O2=2Al2O3(条件:点燃),发出明亮的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与铁的反应; 4Fe+3O2+2xH2O=2Fe2O3·H2O,(铁锈的形成) 3Fe+2O2=Fe3O4(条件:点燃),红热的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与锌的反应:2Zn+O2=2ZnO(条件:点燃), 与铜的反应;2Cu+O2=2CuO(条件:加热),加热后亮红色的铜丝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物质。 (2)、氧气跟非金属反应: 与氢气的反应:2H2+O2=2H2O(条件: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并有水生成。

与碳的反应:CO2(carbon dioxide) (碳+氧气→二氧化碳)C+O2=CO2(条件:点燃),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氧气不完全时则产生一氧化碳:2C+O2=2CO(条件:点燃)。

与硫的反应:S+O2=SO2(条件:点燃),发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 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也能使成清石灰水变浑浊,且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品红溶液褪色。 与红磷的反应:4P+5O2=P4O10(条件:点燃),剧烈燃烧,发光放热,生成白烟。

(P4O10为五氧化二磷的分子式,此处写P2O5亦可) 与白磷的反应:P4+5O2=P4O10,白磷在空气中自燃,发光发热,生成白烟。 与氮气的反应:N2+O2=2NO(条件:放电) 与氧气的反应:3O2=2O3(条件:放电) (3)、氧气跟一些有机物反应,如甲烷、乙炔、酒精、石蜡等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气态烃类的燃烧通常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水和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甲烷:CH4+2O2=CO2+2H2O(条件:点燃) 乙烯:C2H4+3O2=2CO2+2H2O(条件:点燃) 乙炔:2C2H2+5O2=4CO2+2H2O(条件:点燃) 苯:2C6H6+15O2=12CO2+6H2O(条件:点燃) 甲醇:2CH3OH+3O2=2CO2+4H2O(条件:点燃) 乙醇:CH3CH2OH+3O2=2CO2+3H2O(条件:点燃) 碳氢氧化合物与氧气发生燃烧的通式:4CxHyOz+(4x+y-2z)O2=4xCO2+2yH2O(条件:点燃)(通式完成后应注意化简!下同) 烃的燃烧通式:4CxHy+(4x+y)O2=4xCO2+2yH2O(条件:点燃) 乙醇被氧气氧化:2CH3CH2OH+O2=2CH3CHO+2H2O(条件:Cu,加热) 此反应包含两个步骤:(1)2Cu+O2=2CuO(加热)(2)CH3CH2OH+CuO=CH3CHO+Cu+H2O(加热) 氯仿与氧气的反应:2CHCl3+O2=2COCl2(光气)+2HCl (4)、氧气与其它化合物的反应: 硫化氢的燃烧:(完全)2H2S+3O2=2H2O+2SO2;(不完全)2H2S+O2=2H2O+2S(条件:点燃) 煅烧黄铁矿:4FeS2+11O2=2Fe2O3+8SO2(条件:高温)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2SO3(条件:V2O5,加热) 空气中硫酸酸雨的形成:2SO2+O2+2H2O=2H2SO4 氨气在纯氧中的燃烧:4NH3+3O2(纯)=2N2+6H2O (条件:点燃) 氨气的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 (条件:Pt,加热) 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2NO+O2=2NO2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表面张力:约30dyn/cm 密度:08g/cm3 粘度:0082mm2/s(12℃) (比四氯乙烯粘度O88mm2/s(20℃)低得多,所以液体二氧化碳更能穿透纤维。)

二氧化碳分子结构很稳定,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会与织物发生化学反应。 它沸点低(-785℃),常温常压下是气体。

特点:没有闪点,不燃;无色无味,无毒性。 液体二氧化碳通过减压变成气体很容易和织物分离,完全省。

4 空气 氧气的科学知识

空气[地球大气(空气)]地球大气(空气)目录 意义及相关说明 金莎《空气》 歌曲:空气 空气的解释 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 空气的组成 词语:空气 注音:kōng qì 英译:air编辑本段意义及相关说明 释义:①构成地球周围大气的气体。

无色,无味,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极少量的氡、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②气氛:学习~浓厚ㄧ不要人为地制造紧张~。

空气的物理性质: 空气就是我们周围的气体。我们看不到它,也品尝不到它的味道,但是在刮风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感觉到空气的流动。

在0摄氏度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1310^5 Pa)空气密度为1293g/L 空气的状态: 常温下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空气则是一种易流动的浅**液体。一般当空气被液化时二氧化碳已经清除掉,因而液态空气的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氩,其它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计。

空气作为混合气体,在定压下冷凝时温度连续降低,如在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空气于817K(露点)开始冷凝,温度降低到789K(泡点)时全部转变为饱和液体。这是由于高沸点组分(氧、氩)开始冷凝较多,而低沸点组分(氧)到过程终了才较多地冷凝。

空气的成分: 在远古时代,空气曾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在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德国史达尔约在1700年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

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内。例如蜡烛燃烧,燃烧时燃素逸去,蜡烛缩小下塌而化为灰烬,他认为,燃烧失去燃素现象,即:蜡烛-燃素=灰烬。

然而燃素学说终究不能解释自然界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它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第一是没有人见过“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属燃烧后质量增加,那么“燃素”就必然有负的质量,这是不可思议的。

1774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才否定燃素学说。拉瓦锡在进行铅、汞等金属的燃烧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金属变为有色的粉末,空气在钟罩内体积减小了原体积的 1/5,剩余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动物在其中会窒息。

他把剩下的4/5气体叫做氮气(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证明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从氧化汞分解制备出来的气体是氧气以后,空气的组成才确定为氮和氧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

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的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

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

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

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空气的分层: 空气包裹在地球的外面,厚度达到数千千米。这一层厚厚的空气被称为大气层。

大气层分为几个不同的层,这几个气层其实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我们生活在最下面的一层(即对流层)中。

在同温层,空气要稀薄的多,这里有一种叫做“臭氧”(氧气的一种)的气体,它可以吸收太阳光中有害的紫外线。同温层的上面是电离层,这里有一层被称为离子的带电微粒。

电离层的作用非常重要,它可以将无线电波反射到世界各地。若不考虑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各种碳氢化合物,则地面至100km高度的空气平均组成保持恒定值。

在25km高空臭氧的含量有所增加。在更高的高空,空气的组成随高度而变,且明显地同每天的时间及太阳活动有关。

“沉重”的空气: 空气并非没有重量——一桶空气的重量大约相当于一本书中两页纸的重量。大气层中的空气始终给我们以压力,这种压力被称为大气压,我们人体每平方厘米上大约要承受一千克的重量。

因为我们体内也有空气,这种压力体内外相等,所以,大气的压力才不会将我们压垮。 生命赖以生存的空气: 由于地球有强大的吸引力,使百分之八十的空气集中在离地面平均为十五公里的范围里。

这一空气层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影响很大。人们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指的是这一范围内的空气污染。

工业的发展,向空气排放了有害物质,污染了空气,使空气里增加了有害成分。当空气里的有害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后,就会严重地损害人类的健康和农作物的生长,破坏了某些物质,又会使人的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等等。

因此,必须大力防止空气的污染。 排放到空气里的有害物质,可以分为以下几。

5 关于空气的小知识

构成地球周围大气的气体。无色,无味,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极少量的氡、氦、氖、氩、氪、氙等惰性气体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

在0摄氏度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1310^5 Pa)空气密度为1293g/L

常温下的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液态空气则是一种易流动的浅**液体。一般当空气被液化时二氧化碳已经清除掉,因而液态空气的组成是2095%氧,7812%氮和093%氩,其它组分含量甚微,可以略而不计。 作为混合气体,在定压下冷凝时温度连续降低,如在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空气于817K(露点)开始冷凝,温度降低到789K(泡点)时全部转变为饱和液体。这是由于高沸点组分(氧、氩)开始冷凝较多,而低沸点组分(氧)到过程终了才较多地冷凝。

在远古时代,空气曾被人们认为是简单的物质,在1669年梅猷曾根据蜡烛燃烧的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是复杂的。德国史达尔约在1700年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化学理论,就是“燃素学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所谓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内。例如蜡烛燃烧,燃烧时燃素逸去,蜡烛缩小下塌而化为灰烬,他认为,燃烧失去燃素现象,即:蜡烛-燃素=灰烬。然而燃素学说终究不能解释自然界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它存在着严重的矛盾。第一是没有人见过“燃素”的存在;第二金属燃烧后质量增加,那么“燃素”就必然有负的质量,这是不可思议的。1774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才否定燃素学说。拉瓦锡在进行铅、汞等金属的燃烧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金属变为有色的粉末,空气在钟罩内体积减小了原体积的1/5,剩余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动物在其中会窒息。他把剩下的4/5气体叫做氮气(原文意思是不支持生命),在他证明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从氧化汞分解制备出来的气体是氧气以后,空气的组成才确定为氮和氧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是长期以来自然界里各种变化所造成的。在原始的绿色植物出现以前,原始大气是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和氨为主的。在绿色植物出现以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的游离氧,使原始大气里的一氧化碳氧化成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成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氨氧化成为水蒸气和氮气。以后,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持续地进行,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在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被吸收了大部分,并使空气里的氧气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空气。

空气是混合物,它的成分是很复杂的。空气的恒定成分是氮气、氧气以及稀有气体,这些成分所以几乎不变,主要是自然界各种变化相互补偿的结果。空气的可变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空气的不定成分完全因地区而异。例如,在工厂区附近的空气里就会因生产项目的不同,而分别含有氨气、酸蒸气等。另外,空气里还含有极微量的氢、臭氧、氮的氧化物、甲烷等气体。灰尘是空气里或多或少的悬浮杂质。总的来说,空气的成分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1 化石的常识是什么

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 (1)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2 关于化石的所有知识

化石的分类: 实体化石 模铸化石 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是由古生物遗体本身的全部或部分(特别是硬体部分)保存下来而形成的化石。

: /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word=%BB%AF%CA%AF&z=0 化石的资料: 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时的活动痕迹及其遗物叫做遗迹化石。

古生物的遗物又可以成为遗物化石。 化石(fossil) 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活动遗迹。

化石一词源自拉丁文fossillis,意为挖掘。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

中国古籍中早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如春秋时代的计然和三国时代的吴晋,都曾提到山西省产“龙骨”,“龙骨”即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化石;《山海经》也有“石鱼”(即鱼化石)的记述;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有对琥珀中古昆虫的记述;宋朝沈括对螺蚌化石和杜绾对鱼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确认识。迄今,发现最早的细菌化石为距今35亿年前的澳大利亚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

形成条件 地史时期的生物,只有一小部分与地质环境相适宜,保存下来成为化石:①生物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如无脊椎动物的贝壳、甲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牙齿,植物的树干、叶子和孢子、花粉等;②生物死亡后必须迅速地被沉积物埋藏起来,免遭生物、机械或化学作用的破坏;③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各种石化作用。生物遗体如果是原地埋藏,就比较容易形成完整的化石,如中国山东临朐晚第三纪中新统山旺组中保存大量完好的动、植物化石。

另一种情况是生物死后的遗体可能经受各种搬运作用,这些在异地埋藏的化石,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分选程度较好,有时还有定向排列现象。以生物的遗体、遗迹的埋藏和化石的形成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埋藏学。

保存类型 化石保存类型一般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①实体化石是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全部或部分被保存下来的化石,如中国抚顺第三纪煤层中琥珀内的昆虫化石,是在严密封闭的情况下保存下来的。

西伯利亚第四纪冰期冻土中的猛犸象,是在严寒冷冻的条件下整体保存的。但多数化石仅能保存生物的硬体部分,而且经受了明显的变化,即石化作用。

具有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蛋白质骨骼中容易挥发的成分(氧、氢、氮)经升溜作用而消失,仅留下碳质薄膜,因而又称炭化作用,如笔石和植物的叶子经炭化作用保存下来。生物硬体的组成物质,部分被地下水溶解,由外来矿物质填充代替,就可以保存原来硬体的微细构造,称为交代作用,如硅化木,其年轮甚至植物细胞形状仍能清晰可见。

②模铸化石是指生物遗体在底质、围岩、填充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根据化石与其围岩的关系可以分为若干类型,如印痕化石、印模化石、铸型化石和复型化石。

③遗迹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时,在底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如脊椎动物的足迹化石、蠕形动物的爬迹化石和动物的排泄物粪化石或卵化石。广义的遗迹化石还包括旧古器时代古人类的劳动工具、文化遗物等。

④化学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体虽然未能保存下来,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岩层中,足以证明古代生物的存在。这类化石叫化学化石。

研究意义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W史密斯在地层层序律的基础上,根据化石的纵向分布建立了化石顺序律。这不仅利用化石确定地层时代,且为生物进化提供了证据。

古生物学家发现地层层位越高,所含化石类别越多,化石的形态构造越复杂,反映了生物类别从少到多、形态构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 生物化石的古生态研究是重建地史时期古地理、古气候的重要依据。

每种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适应环境的结果。各种生物在其习性行为和身体形态构造上都具有反映环境条件的特征。

利用这些特征就可以推断生物的生活环境,例如海生生物化石珊瑚、有孔虫等反映海洋环境;陆生植物叶片、树根、昆虫等则反映大陆环境。根据一个地质时期各种生物化石的生活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研究,就可以推断该时期的海陆分布、海岸线位置和湖泊、河流、沼泽的范围等。

古环境和古气候的重建对地质历史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此外,生物的硬体部分还可以形成反映古环境、古气候的岩石标志,如贝壳岩反映海滨环境,生物岩礁反映低纬度暖海环境,泥炭或煤反映潮湿沼泽环境等。

化石资料的大量收集还为古生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了基础。现代生物是古代生物经过漫长的地质时。

3 关于化石的知识

化石(Fossil)存留在岩石中的动物或植物遗骸。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软部分在保存前就已腐蚀殆尽,而只留下抵抗性较大的部分,如骨头或外壳。它们接着就被周遭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取代。许多化石也被覆盖其上的岩石重量压平。

化石(读音:huà shí),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4 化石的知识

化石的有关知识 化石的定义 “化石”来源于拉丁文fossil,意思是“挖掘出的”。

是指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骸经过长时间没有腐烂,变成地壳的一部份。化石可能是生物的遗骸直接保存下来,或是在沉积岩留下铸模,或是生存时留下的痕迹(称为生痕化石)。

化石化作用的产生,需要迅速掩埋,然后发生化学换质作用,矿物质加入或排出有机体。若没有发生此项作用,有机体只会暂时保留下来,但不会成为化石。

化石的形成 古代生物的种类很多,但并不是所有古代生物能够保存下来变成化石。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比较容易形成化石: 第一是生物死了以后,马上有泥质一类的东西把它掩盖保护起来,这样就可以避免毁坏或是被其它动物当作食物。

第二是生物体本身具有坚硬的部分,因为软件部分向表皮、肌肉比较容易腐烂分解,不能保存,而硬件部分像骨骼或是蛤蛎、贝的外壳,比较容易保存,就可能变成化石。 这两种情况,只是形成化石的条件,不一定都会形成化石,因为有时化石形成了,却遇到火山爆发,喷出滚烫的岩浆,或是地壳产生变动,也会把已经形成的化石毁坏。

化石的种类 因为化石保存的方式不一样,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五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原物保存的化石; 第二种:交换作用形成的化石; 第三种:炭化作用的化石; 第四种:模和型的化石; 第五种:动物生存时活动方式的化石(又称生痕化石)。

5 有关"化石"的知识

化石是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数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有机体自身完好保存,或在沉积岩中的印模,或生存时留下的痕迹(称为遗迹化石)。化石,通常是动、植物死亡后被含水沉淀物迅速掩埋,产生化学反应,然后矿物质加人或有机体被排出。如果这一程序没有发生,有机体会被暂时保留下来,但不会成为石。 化石一词源自拉丁文fossillis,意为挖掘。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中国古籍中早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如春秋时代的计然和三国时代的吴晋,都曾提到山西省产“龙骨”,“龙骨”即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的化石;《山海经》也有“石鱼”(即鱼化石)的记述;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有对琥珀中古昆虫的记述;宋朝沈括对螺蚌化石和杜绾对鱼化石的起源,已有了正确认识。迄今,发现最早的细菌化石为距今35亿年前的澳大利亚瓦拉翁纳群中的丝状细菌化石。

形成条件 地史时期的生物,只有一小部分与地质环境相适宜,保存下来成为化石:①生物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如无脊椎动物的贝壳、甲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牙齿,植物的树干、叶子和孢子、花粉等;②生物死亡后必须迅速地被沉积物埋藏起来,免遭生物、机械或化学作用的破坏;③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各种石化作用。生物遗体如果是原地埋藏,就比较容易形成完整的化石,如中国山东临朐晚第三纪中新统山旺组中保存大量完好的动、植物化石。另一种情况是生物死后的遗体可能经受各种搬运作用,这些在异地埋藏的化石,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分选程度较好,有时还有定向排列现象。以生物的遗体、遗迹的埋藏和化石的形成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埋藏学。

保存类型 化石保存类型一般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①实体化石是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全部或部分被保存下来的化石,如中国抚顺第三纪煤层中琥珀内的昆虫化石,是在严密封闭的情况下保存下来的。西伯利亚第四纪冰期冻土中的猛犸象,是在严寒冷冻的条件下整体保存的。但多数化石仅能保存生物的硬体部分,而且经受了明显的变化,即石化作用。具有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蛋白质骨骼中容易挥发的成分(氧、氢、氮)经升溜作用而消失,仅留下碳质薄膜,因而又称炭化作用,如笔石和植物的叶子经炭化作用保存下来。生物硬体的组成物质,部分被地下水溶解,由外来矿物质填充代替,就可以保存原来硬体的微细构造,称为交代作用,如硅化木,其年轮甚至植物细胞形状仍能清晰可见。②模铸化石是指生物遗体在底质、围岩、填充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根据化石与其围岩的关系可以分为若干类型,如印痕化石、印模化石、铸型化石和复型化石。③遗迹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时,在底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如脊椎动物的足迹化石、蠕形动物的爬迹化石和动物的排泄物粪化石或卵化石。广义的遗迹化石还包括旧古器时代古人类的劳动工具、文化遗物等。④化学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的遗体虽然未能保存下来,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各种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等,仍可保留在岩层中,足以证明古代生物的存在。这类化石叫化学化石。

6 关于化石的资料

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化石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最普遍的方式是按其留存的生物遗迹类型分为三类: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分子化石。

生物分界一般以一万年前为界限,一万年前的生物为古生物,一万年前以后的为现生生物。由于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瞬间将其掩埋隔离氧化形成。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被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

扩展资料: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 CFPF )发起于2005年,成立于2008年。公募基金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开展促进中国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募捐活动,接受海内外热心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公益事业的有关组织和个人的捐赠。为增加本基金会资金而进行的基金保值、增值运作和投资活动;

(2)开展有关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知识的科普教育活动,宣传化石及地质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唤起全民保护意识;

(3)协助 做好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建立化石博物馆、防止古生物化石被乱采滥挖、倒买倒卖、走私贩运;

(4)重点资助一些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的资源调查研究、科学发掘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项目。奖励对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出色的单位和个人;

(5)按照捐赠者意愿设立的符合本基金会宗旨的资助项目;

(6)开展其他有利于古生物化石及地质环境保护的公益项目和活动;承担 部门委托的其他专项任务。

——化石

7 有关化石的资料

·化石的概念化石(Fossil)存留在岩石中的动物或植物遗骸。

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软部分在保存前就已腐蚀殆尽,而只留下抵抗性较大的部分,如骨头或外壳。它们接着就被周遭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取代。

许多化石也被覆盖其上的岩石重量压平。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体和他们的生活遗迹。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古人说法 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早期,某些希腊学者曾被在沙漠中及山区有鱼及海生贝壳的存在所大大迷惑。

公元前450 年希罗多德(Herodotus)注意到埃及沙漠,并正确地认为地中海曾淹没过那一地区。公元前400 年亚里士多德就宣布化石是由有机物形成的,但是化石之被嵌埋在岩石中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神秘的塑性力作用的结果。

他的一个学生狄奥佛拉斯塔(Theophrastus)(约公元前350 年)也提出了化石代表某些生命形式,但是他认为化石是由埋植在岩石中的种子和卵发展而成的。斯特拉波(Strabo)(约公元前63 年到公元20 年)注意到海生化石在海平面之上的存在,正确地推断,含有该类化石的岩石曾受到很大的抬升。

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人们对化石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人们或者解释为自然界的奇特现象,或者解释为是魔鬼的特别的创造和设计以便来迷惑人。这些迷信以及宗教权威们的反对,妨碍了化石研究达数百年。

大约在15 世纪初,化石的真正起源被普遍接受了。人们懂得了化石是史前生物的残体,但仍然认为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记载的大洪水的遗迹。

科学家与神学家的争论大约持续了300 年。文艺复兴时期,几个早期自然科学家,著名的达芬奇论及到化石的问题。

他坚决主张,洪水不能对所有化石负责,也无法解释化石出现在高山上。们肯定地相信,化石是古代生物无可置疑的证据,并认为海洋曾覆盖过意大利。

他认为,古代动物的遗体被深埋在海底,在后来的某个时候,海底隆起高出海面,形成了意大利半岛。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化石的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并形成一门科学。

从那时起,化石对于地质学家越来越重要了。化石主要发现于海相沉积岩中,当海水中沉积物如石灰质软泥、沙、贝壳层被压紧并胶结成岩时,就形成了海相沉积岩。

只有极罕见的化石出现在火山岩和变质岩中。火山岩原来是熔融状态,它的里面是没有生命的。

变质岩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而形成的,使得原始的岩石中的化石一般都化为乌有。然而,即使在沉积岩中,所保留下来的记录也只是史前动植物的很小一部分。

如果考虑到形成化石这一过程所需要的苛刻条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沉积岩中所保留下来的也只是史前动植物的很小一部分。形成条件 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1)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

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2)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

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3)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

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

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

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演变过程 人们已知道,由附近火山落下的火山灰曾覆盖过整片森林,在森林化石中有时还可见到依然站立的树,以很好的姿态被保存下来。

流沙和焦油沥青通常也能迅速把动物掩埋起来。焦油沥青的行为好像一个捕获野兽的陷阱,又象防腐剂能阻止动物坚硬部分的分解。

洛杉矶的兰乔?拉?布雷(Rancho laBrea)沥青湖由于在其中发现许多骨化石而闻名了,在其中发现的骨化石包括长着锐利牙齿的野猪、巨大的陆地树懒以及其它已经绝灭的动物。在冰期生存的某些动物的遗体被冻结在冰或冻土之中。

显然,被冰冻的动物有的可以保存下来。虽然地球上曾有众多的人们并不知道的生物生存过,而只有少数生物留下了化石。

然而,使生物变成化石的条件即使都满足了,仍然还有其它原因使得某些化石从未被人们发现。

8 关于动物化石的知识

生物变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寻常的一种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古代的昆虫可被某些针叶树分泌出的粘树胶所捕获。当松脂硬结后并进一步变成琥珀,昆虫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虫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显微镜下研究它的细毛和肌肉组织。

虽然生物体的软组织的保存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但这种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对罕见的。古生物学家更经常地是研究保存在岩石中的化石。

生物体上的硬组织也能被保存下来。差不多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拥有一些硬部分,例如蛤、蚝或蜗牛;脊椎动物的牙和骨头;蟹的外壳和能够变成化石的植物的木质组织。生物体的坚硬部分由于是以能抵抗风化作用和化学作用的物质构成的,所以这类化石分布的较普遍。无脊椎动物例如蛤、蜗牛和珊瑚等的壳是由方解石(碳酸钙)组成的,其中很多没有或几乎没有发生物理变化而被保存下来。脊椎动物的骨头和牙以及许多无脊椎动物的外甲含有磷酸钙,因为这种化合物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非常强,所以许多由磷酸盐组成的物质也能保存下来,如曾发现一枚保存极好的鱼牙。由硅质(二氧化硅)组成的骨骼也具有这种性质。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硅质部分和某些海绵通过硅化而变成化石。另一些有机物具有几丁质(一种类似于指甲的物质)的外甲,节足动物和其它有机物的几丁质外甲可以成为化石,由于 它的化学成分和埋葬的方式,使这种物质以碳的薄膜的形式而保存下来。碳化作用(或蒸馏作用)是生物埋葬之后在缓慢腐烂的过程中发生的,在分解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失去所含有的气体和液体成分,仅留下碳质薄膜。这种碳化作用和煤的形成过程相同。在许多煤层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碳化植物化石。

在许多地方,植物、鱼和无脊椎动物就是以这种方式保存下它们的化石。

有些碳的薄膜精确地记录了这些生物的最精细的结构。

化石还可以通过矿化作用和石化作用而保存下来。当含矿化的地下水把矿物沉淀于生物体的坚硬部分所在的空间时,使得生物的坚硬部分变得更坚硬、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更强。较普通的矿物有方解石、二氧化硅和各种铁的化合物。所谓置换作用或矿化作用是生物体的坚硬部分被地下水溶解,与此同时其它物质在所空出来的位置上沉淀下来的过程。有些置换形成的化石的原始结构被置换的矿物所破坏。

不仅动植物的遗体能形成化石,而且表明它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据或踪迹也都能形成化石。痕迹化石能提供有关该生物特点的相当多的情况。很多壳、骨、叶以及生物的其它部分,都能以阳模和阴模的形式保存下来。如果一个贝壳在沉积物硬化成岩之前就被压入海底,它的外表特征就会留下压印(阴模)。如果阴模后来又被另外一种物质充填,就形成阳模。阳模能显示出贝壳本来的外部特征。外部阴模显示的是生物体硬部分的外部特征,内部阴模显示的是生物体坚硬部分的内部特征

9 哪

化学小常识

1不要用湿手、湿物接触电源,水、电、气使用完毕立即关闭。2加热试管时,不要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也不要俯视正在加热的液体,以防液体溅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