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没有美人鱼,古代都有哪些关于鱼的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中国古代有没有美人鱼,古代都有哪些关于鱼的故事?,第1张

《封神演义》上的乌云仙就是一条鱼,有个很拽的名字叫“金须鳌鱼。”胡子是金色的鳌鱼,书里说它被准提道人用六根清净竹收服,被收服的时候显出原形“摇头剪尾”——这不就是一个鱼的样子吗?水火童子最后骑上它,带它去了西方八德池中,从此金莲为伴任逍遥。《封神演义》里说准提道人来自西方,其实就是西方准提菩萨的化身,后来这条鱼,又偷偷下界来到人间通天河,成为灵感大王——在《西游记》里掀起一阵波澜。观音菩萨知道它最害怕的是竹子,所以顾不上梳妆编了个竹篮,把它收了——看来竹子是对付这种鱼最好的武器。

关于鱼成为妖怪的故事有很多,咱们老祖先的想象里还有鱼人家族,晋朝的崔豹在《古今注》就说“水里有一种生物,长得像人,取名为水君或者鱼伯,出门的时候乘坐马,很多鱼在前开路,人和马都长满鳞甲,如同大鲤鱼,不过人鱼耳目鼻子俱全。”——这不就是水里的人鱼家族吗?他们已经开始对鱼进行驯化,改造为坐骑了。屈大均在《广州新语》就说:“有海怪被发红面,乘鱼而往来。乘鱼者亦鱼也,谓之人鱼。人鱼雄者为海和尚,雌者为海女。”不但直接提出了人鱼概念,而且雄性取名为海和尚,雌性取名为海女,他们出门就骑鱼当马。

还有水陆两栖的鱼,《博物志》提到了一种牛鱼,长得像牛一样的鱼。《临海异物志》上说有种鹿鱼,《岭表录异》上也提到了这种鱼,说这种鱼在大海中的一个洲里,跳出来就变成了鹿,还说有人捡到一只,头已经变成了鹿,但尾巴还是鱼。还说这种鱼腥得没法吃。

《抱朴子》介绍了一种神奇的丹鱼,这种鱼身上还能发光,取这种鱼的血抹在脚上,就可以在凌波微步了。丹鱼现在就不见了,想必就是被屠戮光了。

《神仙感遇传》有个女神仙就拥有这种本领,这个女神很低调,连名字也没留下,只因为她嫁给了一个凡人张镐,所以就称呼她为张镐妻。张镐在王屋山隐居,好读书好喝酒,经常拿着书到山下的一个酒馆里去。张镐上前搭讪,美女很大方,跟他一起饮酒,当晚分别后,张镐非常思念,第二天天还没亮他就去了酒馆,美女已经等在那里了。美女主动告诉他:“我想嫁给你。”两人一起回了家。共同生活了十年,张镐产生了审美疲劳,每天专注于读经典著作,对妻子也冷淡了,有时候还吵吵两句。美女说:“既然如此,你给我一斗鲤鱼脂吧。”张镐为她买了,美女将鱼脂倒在井里,她自己也跟着跳了下去,过了一会,骑着一条鱼飞了出来,对张镐说:“我本来打算过几年带你一起升天的,谁知道你这样,咱们就这样分手吧。”说完乘鱼升天——张镐被甩后,感觉没意思就出来当官了,说起这个事情,终身为恨。

人们关于鱼最神奇的想象大概是能化成龙了。

根据《太平广记》所引的《三秦记》里面记载,龙门这个地方是大禹当年开凿的,每年暮春时就有鱼逆流而上,从下往上跳,跳上的就能化为龙,每年有七十二个名额。刚登上龙门,就有云雨相随,随后天上降火烧掉尾巴就变成了龙。琴高这条鱼就是这样变成了龙,然后他就登天了。

大概因为鱼这么神奇,人们就幻想能够骑着鱼去旅行。

《列仙传》上说琴高是赵国人,他喜欢修道,经常在涿水里游泳,有一天他对弟子们说:“你们在岸边摆好祭品等着我。”跳入水里去了,过了一会,就见琴高骑着一条鲤鱼跳出来了,他在岸边停留一个月,供人瞻仰祭拜,然后他又跳入到水里去了。

《三吴记》里有一个故事,有个叫王述的人在天台山亲眼目睹了一条鱼的飞行,天台上可是神仙云集的地方,当年刘晨阮肇就是在这里撞了仙女桃花运的。王述就看见一个青衣人骑着一条红鲤鱼飞到天上没入云中,王述登高远望,只见大海上风起云涌,电闪雷鸣,过了一会,这个人骑着鱼又回来了。

从他的描述来看,这个人很可能是个负责海上打雷下雨的小神仙,他生活在水里,所以就用鲤鱼当个坐骑。

《逸史》里有个故事,有张、陈二位同学,一天晚上竟然做了同一个梦,梦见自己被带到一个地方,有道士让他们题写碑石,题目叫做“苍龙溪主欧阳某撰太皇真诀。”——可见这个主人公是苍龙这条河的主管,字写的篆书,文章中有两句印象最深“昔乘鱼车,今履瑞云。”过去乘坐鱼车,今天脚踏祥云,看来骑鱼是神仙们都有过的经历。

秦始皇可能杀过美人鱼,因为《史记》以及《异物志》这两本古籍中都曾记载秦始皇陵中有以人鱼膏做成的烛火。秦始皇可以说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古代帝王,他的出现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划时代的转变。因为传奇,所以即便是两千多年后的现在,大家也从未停止过对秦始皇的探讨与研究。而有关于秦始皇,其身上也确实还存有很多未解之谜,譬如说他是否杀过美人鱼。

“美人鱼”这种生物经常出现在小说或者影视作品中,但是现实生活中却不曾有人见过。因为不曾见过,所以这种生物是否真的存在便不得而知。而有关于“秦始皇是否杀过美人鱼”的相关探讨则是源自于古籍中的一些记载。众所周知,秦始皇陵是秦始皇去世后的安身之所,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这座皇陵则有着“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的相关记载。

也就是说,秦始皇为让皇陵地宫中的烛火长期亮着而以人鱼熬制油膏。东汉杨孚在《异物志》一书中曾简单介绍过“人鱼”,具体内容为“人鱼似人形,长尺余,皮利于鲛鱼……”。此外,杨孚还在该书中提到秦始皇陵所用的人鱼膏烛,便就是这种鱼。从《异物志》的描述中,估计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美人鱼。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出现“秦始皇杀过美人鱼?”这一疑问。

不过由于秦始皇陵的内部情况至今不清,所以地宫之中是否真的如《史记》所记载的那般存有人鱼膏烛也尚不可知。此外,有关于人鱼这种生物,它是否就是大家所认为的美人鱼也是难以确定的。因为这些信息的不确定性,所以秦始皇是否真的杀过美人鱼也就无法得出确切答案,只是说是可能杀过。

是因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生物这种生物与美人鱼相似,但美人鱼常出现在西方神话中,而娇人是中国传说中的美人鱼。

人们总是好奇世界上是否有教人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因为古籍中总有关于教仁的记载。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著《月海有泪》中,运用了教仁传说。《搜神记》记载:“南海外有蛟人,水生如鱼,织布功绩不浪费。”它的眼睛在哭泣,它的珠子也出来了。”在梁仁芳的《南海南朝书》中也有“蛟人,即初春,名泉客”,有卖龙宫,春先织纱,白霜卖历史上有太多的传说和记载,很难确定世界上是否有人。

至今还没有发现扼杀者的存在,在中国的《山海》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山海经-海尼年静”:“人民的国家在建设穆西,这是一个鱼体,为每个人的脸,没有脚。“伟大的荒原西方经文”:“有一个国家的相互人民。”炎帝的太阳被称为日林殊,日林殊相依为命他可以在天空中上下移动。

 郝宜兴去了:“共同的国家是家庭的国家在书中的南海。姓氏和互姓这两个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错误,共同的字被用作互姓,“但不确定是不是指皎漂此外,《山海经》中也记载了“灵语”它不是神话中的娇人或美人鱼,而是一种类似于巨型蝶塬的形态,它有人的脸和鱼的身体,属于半人半鱼的身体。

据说美人鱼的原名叫角人,是一种可怕的生物教人也是神话中美人鱼身体的一个谜生物学与美人鱼很相似,但不如美人鱼善良它以非常可怕的方式存在。它会主动攻击人。我们无法知道它的真实性在中国南海地区,多次曝光并发现了勒死者的身影,但没有实质性证据,这些证人所说的未必属实也许美人鱼的消失和我们现在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美人鱼确实存在的话。

美人鱼的原型是儒艮。

儒艮,被认为是古代美人鱼传说的原型。它长得与海牛类似,但有一条类似鲸鱼的尾巴,因为需要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因此常被水手误认为是美人鱼。但遗憾的是,由于栖息地被破坏和偷猎,这种带有传说色彩的生物,在中国已经功能性灭绝。

儒艮的身体呈纺锤形,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细体毛。没有明显的颈部,头部较小,上嘴唇似马蹄形,吻端突出有刚毛,两个近似圆形的呼吸孔并列于头顶前端。儒艮曾广泛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及亚热带沿岸和岛屿水域,国内则分布在南海水域。

说中美人鱼的形象

一般人们熟悉的美人鱼形象,源自德国传说及诗歌中常提及的美丽人鱼洛雷莱。她经常会在天色昏暗不明的时候出现在莱茵河畔,用她冷艳凄美的外表以及哀怨动人的歌声,迷惑过往的船夫,使其分心而失去方向,最后沉入河底。

美人鱼上半身是人(多为女性)下半身是鱼的身体,为基本的形态。当时的人们很可能看错了,把现今生存于海洋的哺乳类动物儒艮看成了怪物,因此广为流传,但这种说法并没有事实根据。不过在艺术、文学或绘画上,多是作为一种隐喻的象征物,这点倒是比较具有可信度。人鱼多半是用来象征非常不幸的事,比如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陵中用“人鱼膏为烛”。

  “烛”是什么?就是照明的灯盏。不过,秦汉时没有“灯”这样的称呼罢了。在灯盘里放上脂膏,灯芯引火溶化着燃油发光。在满城一号汉墓的卮灯中,就发现有残留的烛块。经红外光谱法分析,属于动物油脂。”。

  所谓“人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娃娃鱼”,或“山椒鱼”。古籍中常见有鱼、人鱼、孩儿鱼、鲩纳等等名称。其学名才叫“大鲵”(Megalobatrachus

Daridianus)。《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广志》:“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本草纲目》引陈藏器的话说:“鲵生山溪中,似鲇,有四足,长尾,能上树,……声如小儿啼。”这些描述大体是对的。鲵是生活在山谷里清沏溪流中的一种两栖类动物,尾长几乎占身体长度的一半,系脂肪集中的部位。一般长六七十厘米,大者可达18~2米,《本草纲目》所说“大者长八、九尺”、体重五公斤以上者也屡见不鲜。今天在我国很多地方仍有分布,但数量不多,故列入保护动物的范围。另有一种“人鱼”,就是人常说的“美人鱼”,学名叫“儒艮”(Dugong

dugon),体长15~27米,产于北部湾及我国的两广、台湾沿海一带,其脂肪可提炼润滑油。如果说娃娃鱼油真的可以作为照明之用,那么在古代关陇和巴蜀的山溪中盛产大鲵数量之大,其油足可供应秦始皇陵墓中照明一阵子。这样看来,要从热带海湾提取美人鱼脂膏,经过长途运输的可能性只能说是“有”,但不一定很大。

  “人鱼膏”在很多典籍中写作“人膏”(《汉书•刘向传》)、“鱼膏”(《太平御览引《三辅故事》、《三秦记》》,这很可能是流传中遗笔掉字而造成的笔误。但《太平御览》870引《三秦记》时,不是“人鱼膏”,而作“鲸鱼膏”。实际上,娃娃鱼和鲸鱼是两个不同的品种。到底那个对呢?

  据查,鲵的另一种解释,就是“雌性的鲸鱼”。由于鲸鱼属于大型水栖类哺乳动物,体长,肉美,脂肪多。用其脂膏点灯确实也具有经济意义。秦始皇曾令人以连弩在海上射杀过的大鱼,有可能就是鲸。有一位外国的科学家,对秦始皇陵墓里照明的用油量曾作过这样有趣的推算。他说:“用鲸脑油制成的蜡烛,一支的燃烧值是778克/时,则一立方米的鲸油可以燃烧五千天”。

  古代用来照明的可燃性油脂,既有植物的,也有动物的。但秦始皇陵墓里为什么单单选用“人鱼膏”作烛?如果没有特殊意义,也是不会引起史学家的注意并载入史册的。其中必有奥妙处,大概是利用了它燃点低、耗油省、不易灭的这一特性,估计照明可以持久。《史记》记作“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话前半截记的是事实,而后半截则是司马迁以科学谨慎的态度所作的推断之语。“度”,是“度量”、“忖度”、“猜度”的意思,用现在的话就是“拿不准”。他用“度不灭”三字,非常巧妙,因为那只是秦人当时一种不符合科学的主观愿望罢了。谁都清楚地知道:隔绝空气的燃烧,毕竟是有一定时限的。要昼夜光明,在地宫里必定是地上有灯柱、灯台,周围有壁灯,空中有吊灯。而这灯数又非一盏两盏,必定为数众多。那么,灯火通明,在密闭的环境里氧气没有来源,空间里仅有的氧气恐怕也维持不了多久。点灯想长明,在事实上是做不到的。所以,秦始皇陵墓里所设的“长明灯”,在下了“中羡门”和“外羡行”不久就永远地熄灭了。有朝一日现世,人们看到的将是“灯”而不是“明”。

中国古代有没有美人鱼,古代都有哪些关于鱼的故事?

《封神演义》上的乌云仙就是一条鱼,有个很拽的名字叫“金须鳌鱼。”胡子是金色的鳌鱼,书里说它被准提道人用六根清净竹收服,被收服的时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