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圣手说的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杏林圣手说的是谁,第1张

杏林圣手说的是:董奉。

董奉是汉代有名的中医大夫,相传他在府上给人治病时,不收取诊费,只要求患者在病愈之后,在他的家宅四周随意种下几棵杏树,一般是重病痊愈栽种五棵,轻病痊愈栽种一棵。

几年之后,董奉住处的四周竟然有杏树十余万棵了。远远望去,林深树密,茂盛葱郁,无边无际。春季繁花似锦,夏月浓荫葱葱,挂在树上的杏仁果实沉沉甸甸、金黄灿烂,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之后,人们看到杏林,便联想起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董奉先生,由此将给人健康保证的中医界称为“杏林”。提到“杏林”,便知医事。

董奉山:

现在,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境内有座山叫董奉山。该山因纪念董奉而得名,海拔5772米,气势磅礴,绵延数十里。它在旗山、五虎山和鼓山之间,构成一扇天然屏风,对福州的地理和气候起护卫与调节的作用,故有“一旗二鼓三董奉”之称。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医学家,其中有卓越医术和高尚医德的不在少数。东汉末年悬壶济世的郎中董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建安三神医”中,相对于“医神”华佗和“医圣”张仲景,董奉被称为“医仙”。关于他的史料不多,却充满传奇色彩。

旧时对医生的称呼是杏林。

中国古代的医生就叫中医,中医的四大别称——岐黄、青囊、杏林、悬壶。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已经数千年历史。而当今的称谓是相对西医而言的,在西方医学尚未流入我国之前,中医本不叫中医,而是有独特的内涵和丰富的称谓。

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唐玄宗时期编撰的《唐六典》中,其中有文记载:“医生四十人”,但在这里的医生,也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医生,而是指一些学习医药的学员。

医生古今的尊称和别称

1、岐黄:源于《黄帝内经》的称谓

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岐黄之术。自然,岐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2、青囊:名医华佗的典故。

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3、杏林:名医董奉的故事

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4、悬壶:修道求仙的传说

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葫芦里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

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出自李子成对李万泉的采访。中国法治在线记者李子成在对中国中西医结合专家李万泉的采访中,专家李万泉说到苍生良医,杏林典范。中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中医药厚重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理论、独特的诊疗方法、有着神奇的治疗效果。

杏林圣手说的是谁

杏林圣手说的是:董奉。董奉是汉代有名的中医大夫,相传他在府上给人治病时,不收取诊费,只要求患者在病愈之后,在他的家宅四周随意种下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