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姓改汉姓是我国古代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什么影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13收藏

鲜卑姓改汉姓是我国古代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什么影响?,第1张

鲜卑姓改汉姓是我国古代北魏时期的“太和改革”。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

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

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太和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奢侈挥霍,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地起义不断。

8年,在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以初始元年十二月初一为新朝始建国元年正月初一。王莽即“新太祖”,也称“建兴帝”或“新帝”,于公元8年腊月至公元23年十月初六在皇帝位。

即位后的王莽在这种情况下,便意图通过改制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统治。

政治

为了表示改朝换代,革汉立新,废刘兴王,王莽根据儒家经典,将一大批政府机构和官职改换名称。

改革官制

如在中央官职中,更名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为司中,太仆为太御,卫尉为太卫,执金吾为奋武,中尉为军正。地方官职的名称也多有改动:太守改为大尹(或卒正、连率)、都尉改为太尉、县令(长)改为宰。等等。此外,王莽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官职,如在中央新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列于九卿;置大赘官执掌舆服御物,后又典兵,位上卿;设司恭、司从、司明、司聪、司睿等五大夫;在地方,州置牧副,部置监副,等等。王莽根据古籍,更改了秩禄之号,还按照传说的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其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实际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领到几千钱。

因此,贪污受贿、榨取民脂民膏的现象在各级官吏中层出不穷。至于那些清正一些的受封爵者则穷困潦倒,甚至靠给别人打短工来维持生活。

王莽掌权后,根据古书上记载的井田制度,于公元九年颁布了一道著名的诏令:“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这道诏令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即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一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一井,即九百亩;一家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原来没有土地者,按上述制度受田。二是将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诏令还规定,如果有人敢于攻击井田制度,煽动人破坏法令,则将其流放至边境地区。

王田、私属制,是王莽针对西汉以来最突出的土地和奴婢两大社会问题提出来的解决办法。从主观上,王莽看到了农民失去土地是由于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土地买卖。因此,规定土地国有,不准私人买卖土地,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被抛出土地的现象。

在这一点上,王莽比西汉历代统治者都要高明。但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早在战国以后即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经过秦和西汉二百余年的发展,到西汉末年,土地私有已成为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因此,实行王田的诏令刚一颁布,便遭到大小土地所有者的强烈反对。一部分地主、官僚甚至举兵反抗。汉徐亭侯刘快结党数千人起兵;真定地主豪强也在刘都的率领下举兵反莽。朝廷内部一部分原来追随王莽的人也提出异议:井田虽圣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敝。今欲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起,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施行。在朝野一片反对声中,王莽不得不在始建国四年(公元11年),即诏令发布后的第三年,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制度:“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导读: 春秋战国,是一个分外辉煌的时代,是一个空前绝后的时代,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神奇的时代。春秋战国,是一个纷争不断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四大改革家”1管仲

管仲(前725―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早年经商,初事齐国公子纠,助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齐桓公不计前嫌,经鲍叔牙保举,任其为卿。辅佐齐桓公(小白),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他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成为“五霸之首”。后人将其著作收编成书,名为《管子》共24卷,85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中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2李悝

李悝(kuī)(前455年―前395年),战国时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李悝是战国前期著名的法家人物,在魏文侯时期任相国,在列国中率先进行变法,颁布《法经》,在社会上宣传《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提倡法制。李悝的变法取得了成功,使魏国很快富起来,成为战国初年的头号强国。据说,商鞅入秦时,随身携带的就有这本书。商鞅受李悝变法的影响很深。他在秦国的变法,有很多都是借鉴了李悝。

3商鞅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以国为姓,商鞅之“商”即以封地为姓或以官职为姓)。公元前361年,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道四种君主之策。霸道得到秦孝公的赞许,强国之道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商鞅徙木立信坚决推行变法,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军功爵制。推行县制,实行连坐。迁都咸阳,制定秦律。统一度量衡。焚诗书,禁游学。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死后被车裂。商鞅在秦执政约二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4申不害

申不害(前385~前337) ,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期韩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韩为相19年,使韩国走向国治兵强。作为法家人物,以“术”著称,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史记》在《老子韩非列传》后面写他是“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不害的学说尽管被韩非指出有许多不足,但他主持的韩国变法,确实是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所以,在韩国历史上,申不害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政治改革家。

1、刘德抄书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三子,于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刘德非常喜好儒学,衣着服饰,言行举止都仿效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依附于他。

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

为了收集书籍,刘德的足迹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就亲自前去以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给百姓;对不愿出让的,他就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

这对当时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送给刘德。对这些人,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金。其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

刘德还亲自参与了古籍的整理工作,他以名儒毛苌、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组织群儒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后,才整理成册。

经过艰苦的校勘工作,刘德整理出大批的正本古籍,对于当时书典十分匮乏的汉朝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史载刘德多次车载《诗》、《书》等古籍应诏入朝,汉武帝刘彻看到刘德带来这么多书,十分高兴,每次都要举行隆重的接书仪式。

尽管刘德一心扑在古籍整理上,后来还是因为遭汉武帝的猜疑而忧悒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但是,刘德的作为仍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之立传,其传首就评价刘德治学“实事求是”。

2、华盛顿砍樱桃树

小的时候,华盛顿的父亲给了他一把斧子。这把新斧子闪闪发亮,乔治非常喜欢带着它四处走动,用它砍东西。他跑进花园,看见一棵树,这棵上好象在对他说:“来吧,来砍倒我吧!”。

乔治经常看见他父亲的工人们在森林里把大树砍倒。他想,看着这棵树轰隆一声倒在地上,一定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于是乔治用他的小斧子砍了起来。因为这棵树很小,所以他没用多长时间就把它砍倒了。

过了不久,他的父亲回家了。“谁砍了我那棵可爱的小樱桃树?”他喊道,“这是本地唯一的一棵这种树,是我花了很多钱买来的。”他进屋时非常生气。“如果一发现是谁砍了那棵樱桃树,我就要——,是的,我就要——。”

“父亲!”小乔治喊道,“我告诉您是怎么回事儿。是我用我的那把斧子把树砍倒了。”他父亲的气消了。“乔治,”他说,把这个小家伙搂在怀里,“乔治,你把事情对我说了,我很高兴。我宁愿失去一打樱桃树,也不愿意你说一句谎话。”

3、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因此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马上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这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后来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

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4、哥白尼日心说

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在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

当时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并认为日心说与其并无矛盾,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5、中国***的实事求是思想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就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非常丰富的政治内容,是实事求是的有力体现。在这一思想原则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步骤的实施,非常注意从国情、民意出发。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即使要学习应用,也只有与国情相结合才具有实际意义。

-实事求是

-乔治·华盛顿

-尼古拉·哥白尼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苏轼

周世宗改革

显德元年(954),柴荣即位,广泛收罗人才,继续推行改革。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力戒奢华。经济上,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逃户田,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动员民众兴修水利,疏浚漕运;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 3 万余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钱,缓解了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军事上,整肃军纪。显德元年,处决了与北汉作战时临阵溃逃并劫掠辎重,扬言周军已败的禁军大将樊爱能、何徽以及中级将校 70 余人。班师后,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募壮勇,组成了精锐的中央禁军。周世宗还修订刑律,修订历法,考正雅乐,广搜遗书,雕印古籍。显德二年,世宗采用王朴提出的“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大业,先出兵后蜀,收回 4 州。次年伐南唐,经三年苦战,收回淮南、江北 14 州 60 余县。六年征辽,收回燕云 16 州中的 3 州,五月间,乘胜进取幽州,突患重病,被迫班师,六月卒,年39 岁。世宗柴荣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及成就,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伯利克里改革

这场改革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并达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改革者是主政的伯里克利。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2、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3、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开始进行的全面社会改革。

4、刘裕改革

刘裕改革,指刘裕从东晋义熙年间到刘宋永初年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也有义熙改革的称号。刘裕从公元405年开始,针对东晋以来的政治、社会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

包括实行土断法,恢复秀才、孝廉策试的制度、整顿赋役制度、取消苛捐杂税、禁止豪强封固山泽、抑制兼并、赈济穷人、振兴教育、精简侨州郡县、削弱士族权力、强化中央集权等等。

进一步打击了腐朽、黑暗的贵族、士族势力,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对劳动人民的痛苦亦有所减轻。 为“元嘉之治”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基础,也奠定了南朝各代基本的政治格局。对江南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刘裕改革在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

5、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民生等。

1、政治

完善政治体制,破除体制内弊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点。因此,政治体制的与时俱进和对体制内不健康、不合理现象的清除显得尤为重要,是国家民族、社会进步的基石。

2、经济

革新经济体制,完善经济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全球经济竞争加剧,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经济体制机制的改革之路刻不容缓。

3、民生

加强民生建设,知民情顺民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所有改革的最终目的都是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需求,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人居环境、教育住房、养老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是当前和百姓生活联系最紧密,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度最高的民生工程。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从中国历史、现实、未来发展的角度看,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民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中国历史著名改革家

1、管仲:选贤任能,相地衰征

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为齐桓公的称霸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李悝:任贤重农,法治强魏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也作李克。李悝为魏文侯到武侯时人,曾受业于子夏(孔子弟子)弟子曾申门下。魏国的建立者魏文侯是著名的政治家。他任用李悝为相,约于前400年左右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李悝主张,要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重要官职要选任有才能的人充当,优厚俸禄要奖给有功劳的人。还主张赏罚严明。这样改革的结果,大大削弱了魏国的“世卿世禄”制度,以后的封君在封国食邑内没有治民之权,只衣食租税;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况较好。

二、尽地力。“尽地力”是一种“重农政策”。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他计算说:一百平方里之内,有土地九万顷,除了山泽人居占三分之一之外,可开田地六万顷,“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这就是说,百里之地,每年的产量,由于勤与不勤,或增产一百八十万石,或减产一百八十万石。此数字关系重大,因此必须鼓励农民生产。

三、制定《法经》。李悝制定一部法律,叫做《法经》,共分六篇,为《盗》、《贼》、《网》、《捕》、《杂》、《具》六律。《晋书·刑法志》曰:李悝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域、博戏、借假不廉、*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具律》是根据情况,决定从轻或从重处罚的总论性的律文。这部法律主要是为保护剥削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但对魏国来说,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魏国在战国前期所以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和李悝的改革是分不开的。

3、吴起:兵家奇才,变法勇士

吴起(约前440-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他是战国前期著名的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又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历任鲁国的将军,魏国的的大将、西河郡守,楚国的苑(今河南南阳)守、令尹(职位同相)等军政要职。郭沫若同志曾高度评价吴起“在中国历史上是永不会磨灭的人物”。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这时楚国较弱,国内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北面和西北面又一再受到魏、韩、秦等国的侵伐。吴起大约于公元前395年以后到了楚国,很得楚悼王的信任,就协助楚悼王进行改革。吴起认为楚国的主要问题也是“世卿世禄”制度问题。他说此制度在楚国造成“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他改革的重点和李悝一样,主要也是在于削弱旧的“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赏罚严明。楚国经过此次改革,政治得到整顿,军力也日益强大。“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可是,吴起之改革遭到楚国贵族保守派的反对,双方的斗争也很尖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保守派立即发动政变,把吴起杀掉,吴起的改革几乎都被废除,领土几占天下之半的楚国由此也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历史机遇。

4、商鞅:严刑峻法,成就强秦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变法之一,它的成功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第一次是在孝公六年: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役;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制定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等级的制度;采用李悝《法经》作为法律,推行连坐法。第二次是在孝公十二年:合并乡邑为三十一县(一说四十一县);废除井田制,准许土地买卖;创立按丁男征服办法,规定一户有两个男者必须分居,否则加倍征服;颁布法定的度量衡器,统一度量衡制。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由于商鞅在推行新法时手段过于严酷,得罪了部分守旧贵族。秦孝公死后不久,他即被贵族迫害,遭车裂酷刑而死,以身殉法。商鞅虽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国的国势得以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5、汉武帝:尊儒重法,全面改革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汉武帝的改革范围广泛,囊括了整个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与“附益法”,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次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此外,汉武帝还是中国第一个创立年号和使用年号的皇帝。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既充实了中央的警卫部队,又为反击匈奴准备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汉武帝还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和统计。

以强大的皇权作后盾,上述改革措施得以成功推行,极大增强了西汉的国力,为后来大汉王朝一系列令人血脉喷张、荡气回肠的对外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那句“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就出自汉武帝时期率军一举灭掉北匈奴的将军陈汤之口,现在读来仍让人倍感振奋和豪迈!

6、王莽:托古改制,扬汤止沸

王莽(前45年—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人( 今河北大名县东 ),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在位。

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代皇帝孺子婴,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篡汉自立后,面对危机四伏的社会形势,他于是托古改制,下令变法: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限制个人占有数量;奴婢改称“私属”,均禁止买卖;推行五均六,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国家税收;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混乱,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等等。

由于贵族、豪强破坏,改制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使阶级矛盾激化;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发动战争,赋役繁重,横征暴敛,法令苛细,终于在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没有机会为自己辩护的王莽背负了千年的骂名,但是历史记住了他和他的改革探索,最终也给了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7、魏孝文帝:胡汉一家,盛世肇基

魏孝文帝( 公元467—499年),本姓“拓跋”,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到孝文帝即位时,在中国北方民族融合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改革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孝文帝的改革是分两期进行的。第一期开始于公元484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措施主要是政治上整顿吏治,实施俸禄制度,严惩贪赃枉法;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三长制、户调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完善农村基层政权,保障国家税源。因此时的孝文帝年幼,改革实际主要是在其祖母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政,继续推进改革,终于是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于494年迁都洛阳,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改革。迁都后,一律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并提倡与汉族通婚。在改革中,他以身作则,将皇族改为元姓,自己改名为元宏,带头娶汉族大臣的女儿做皇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人为妻。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北方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孝文帝还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魏孝文帝的改革是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深刻的影响了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隋文帝:立纲陈纪,泽被后世

隋文帝杨坚(581-604),弘农华阴(今陜西华阴)人,隋朝开国皇帝。

隋文帝改革即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系列强化措施。589年,隋文帝完成了南北统一,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延续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开皇元年(581年)开始,隋文帝即着手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废除不合时宜的北周六官制,基本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以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建立的这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表明封建制度已发展到成熟阶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袭到清朝。其次,隋文帝下令制定对后世法律影响深远的《开皇律》,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确立法律根据。第三,隋文帝采取了许多经济措施以巩固其统治,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有更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 第四,整顿府兵制,加强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权。第五、建立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的创建,重才学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对后代影响很大,后来的西方国家所建立的文官选拔制度就深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隋文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隋文帝统治的后期,国家富足强盛,编户大增,仓储的丰实为历史所罕见;全国安宁,南北民众得以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隋文帝所创隋制,为唐朝以后各朝所遵循,在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9、刘晏:理财专家,忠而被谤

刘晏(约公元716—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为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统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财政方面,内容有三:第一、改革漕运,极大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第二、改革盐政,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第三、推行“常平法”进行了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经济情报网。刘晏大胆改革了过去只管收取金钱,不管人民死活的税收政策,实行了安定社会,发展生产,“以养民为先”的财政方针,这一方针,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刘晏的理财方针、措施、办法适应唐王朝经济残破的局面和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使唐王朝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也得以养息。他的贡献是很大的,无怪乎人们经常把刘晏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但是,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功高犯忌,廉洁遭妒,正直的人常常被冤屈而死,刘晏没有逃脱这一封建痼疾造成的灾难。公元779年,唐代宗死,唐德宗即位。唐德宗听信宰相杨炎的谗言,于780年将刘晏贬出京师,随之下诏将其杀死。刘晏无罪被杀,群情激愤。后唐德宗迫于情势,杀死了杨炎,刘晏得到了历史的公断,人民刻石以传。《旧唐书》、《新唐书》、《东明县志》均有记载。

10、王叔文:永贞革新,昙花一现

王叔文(735~806),唐越州山阴人(今绍兴人),著名政治改革家。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顺宗即位后,即授翰林学士又兼度支使、盐铁转运使,他提拔联合刘禹锡、柳宗元、王伾等人,推行政治改革,减免税赋,罢诸道速奉,贬斥贪官京兆尹李实,废止宦官把持的宫市停止盐度使的月进钱和地方官吏的进奉,继又兼任度支及盐铁副使,进一步筹划夺取宦官兵权,以改变唐朝自安史之乱以来宦官专权的局面。

但其改革受到掌握禁军的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的反对,加上顺宗身体不佳,贞元二十一年(805年)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联合藩镇韦皋、裴钧等人的力量,迫使顺宗立李淳(李纯)为太子,八月又禅位于宪宗,是为“永贞内禅”,王叔文也因而失势,被贬为渝州司户,永贞二年(806年)赐死。王伓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等八人先后被贬为边远八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王叔文等人前后掌权一百四十六天,史称“永贞革新”。

11、范仲淹:庆历新政,功败垂成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五年初,范仲淹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范仲淹先是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却揭开了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序幕。

12、王安石:不畏人言,金陵梦碎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王安石曾先后两次罢相。加之用人不当,朝臣党争加剧。最终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13、张居正:力挽狂澜,功亏一篑

张居正(1525一1584),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在万历年间,连续10年担任内阁首辅。

明中叶,贵族大地主兼并土地的情况相当严重。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土地兼并、封建剥削的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明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为自救,当权人物选择了改革政治,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得到了推行。 在内政方面,首先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张居正创制了“考成法”,严格考察各级官吏贯彻朝廷诏旨情况,要求定期向内阁报告地方政事,提高内阁实权。罢免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顽固派官吏,擢选支持变法的新生力量,为推行新法做了组织准备。整顿了邮传和铨政,其为政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和“强公室,杜私门。” 在经济方面,张居正的成绩最为突出。他任用潘季驯督修黄河,使黄河不再南流入淮,于是“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而漕河也可直达北京。“一条鞭法”则是张居正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万历九年,他终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张居正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加强了边防;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在二三十年中,明朝和鞑靼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张居正改革对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1582年六月,张居正病死,反对派反攻倒算,改革的成果很快毁于一旦。

14、雍正皇帝:不畏艰险,刚毅务实

雍正(1678—1735年),姓爱新觉罗,名胤禛,庙号世宗,清朝入关之后第三任皇帝。

他在位期间(1722-1735年),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几项很有影响的改革:“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之中,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征收人头税的历史,有利于穷人,也对人口迅猛增长起了作用;在西南等地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改由朝廷排遣流动官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在中央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军机处,作为处理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以此加强皇帝本人的权威;加大惩治贪官的力度。正是由于他勤政务实的13年统治,才有了延续百年的“康乾盛世”。

几百年来,雍正帝因为反对贵族利益集团,士绅利益集团等各种利益集团而被妖魔化必须还原了一位伟大的君王,一位杰出的改革家。 雍正帝侵犯了贵族利益集团、士绅利益集团等各种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遭到了这些利益集团的疯狂反扑,然而雍正帝无所畏惧,依旧勇猛向前。历史是公正的,人心自有公道,而且历史越久远才越清晰。发人深省,令人回味。

15、康有为:百日维新,壮志难酬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

1895年,康有为偕梁启超在京赶考之际,获悉甲午战败,乃串联千余举人“公车上书”,请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仍未上达。同年,康中进士,授工部主事。此后仍屡次上书呼吁变法,率门生同志创办《万国公报》、《时务报》和强学会、保国会。影响所及,各地骤然兴起办报刊、学会、学堂、书局热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下诏变法,史称“维新变法”(也叫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光绪在“帝党”官僚和维新派的支持下,力排众议、锐意维新,但遭顽固派极力反对。9月21日,掌握清朝实权的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黜光绪。康以“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罪名遭通辑,逃亡海外。

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利,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鲜卑姓改汉姓是我国古代哪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什么影响?

鲜卑姓改汉姓是我国古代北魏时期的“太和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