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中医名家恽铁樵为什么要将中医的脏腑称为不是血肉的五脏,而是四时的五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民国时中医名家恽铁樵为什么要将中医的脏腑称为不是血肉的五脏,而是四时的五脏?,第1张

因为传统中医的血肉五脏理论和现代解剖学之真实发现不符,不自洽,漏洞之多已经到了无法自圆其说的程度,不改玄更张升级理论,最终会收摊也未可知,四时之五脏应时而出,还在四季之外新生出一个季节--长夏,以对应五脏,中医终于真正成为玄学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中医心理学 1 拼音

zhōng yī xīn lǐ xué

2 英文参考

Psychology of TCM

3 注解

中医心理学是以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研究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向来作为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心理活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预防过程中的表现、作用及其规律的研究,领域广泛,内容深刻,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在中医学现代研究中,正分化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临床应用两方面。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普通心理和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形神相即论、心主神明论、五脏情志论、阴阳睡梦论、人格体质论等理论;临床研究主要涉及病理心理方面的内容,包括心理病因、心理病机、心理证候、心理诊断、心理治疗及心理养生等。中医心理学的内容渗透在整个中医学说中,在临床上有效地发挥着其实践作用,成为中医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心理学的一大特色。当西方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时,中医心理学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古籍中的中医心理学 《医学衷中参西录》:[四、医话]2.诊余随笔

肠,能助小肠消化食物。此理《内经》未尝言之,似为中医疏忽之处,不知后世名医曾言之矣。吴鞠通《医医病书

《对山医话》:卷三

中医用药,惟凭气味以扶偏制胜,乃今药肆所售,竟有形似而实非者,倘非常品,必亲尝而后用之。盖投药如遣将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58.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

脑充血病之说倡自西人,而浅见者流恒讥中医不知此病,其人盖生平未见《内经》者也。尝读《内经》至调经论,

《孙文垣医案》:[卷四新都治验]仲气虚中满(有发明)

仲侄孙,赴府考试,过食牛面且劳苦,因而发疟。城中医疟半月,形神俱瘦,疟愈而腹大如箕矣。健所黄夫人,仲

《辨证录》:[卷之十四]痘疮门(十五则)

注解肝水为病证名。五脏水肿病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列十水之一。《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多因水气凌肝,肝失疏泄所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列为十水之一。关于十水十水为古代对水肿病的分类。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关于水肿水肿(edema)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又称水气。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是以肌肤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患者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主要病变在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膀胱气化不利,发生水肿。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感受外邪而发,发病较急,多从头面部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上为著,病位多在肺脾,多属实证,为阳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水肿的治疗方法有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如经一般常法治疗不应,或有瘀血征象者,可参合应用活血化瘀法。以上诸法,或单用,或合用,均视病情需要而选择。针灸治疗本证有一定效果,在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减少反复发作等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中医内科的水肿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心源性(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水肿、肾病性(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肝病性(如肝硬化)水肿、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详见水肿条。

详见百科词条:肝水 [ 最后修订于2016/10/24 21:32:52 共79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原文: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

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

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绩,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帝曰:善。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而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何如可见?

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其所胜之次。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盛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痹,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颈,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胭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犹死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

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帝曰:善。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

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道:人在春季的脉象如弦,怎样才算是弦脉?

岐伯回答说:人在春季的脉象对应肝脏,五位属东方,五行属木,时逢万物开始生发之际。因此,春季脉气来时,软弱轻虚而滑利,端直且长,所以称为弦。如果不符合季脉象,就是肝脏病变的征候。

黄帝追问:不符合春季脉象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患者脉气来时,如果脉动坚实有力,就是太过的脉象,表明疾病在外。如果脉动不实且微弱,则是不及的脉象,表明疾病在内。

黄帝又问:春脉太过与不及,疾病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春脉太过,就会使人健忘,精神恍惚,头晕目眩,甚至产生巅顶病变。春脉不及,就会使人胸部疼痛牵连到背部,往下则导致肋胁两侧部位胀满。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人在夏季的脉象如钩,这又是怎样的情形?

岐伯回答说:人在夏季脉象对应心脏,五位属南方,五行属火,时逢万物生长茂盛之际。因此,夏季脉气来时旺盛去时衰弱,就像钩一样,所以称为钩脉。如果不符合夏季脉象,就是心脏病变的征候。

黄帝问:不符合夏季脉象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患者脉气来时旺盛去时亦盛,这就是太过的脉象,表明疾病在外。如果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盛,这就是不及的脉象,表明疾病在内。

黄帝追问:夏脉太过与不及,疾病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夏脉太过,就会使人身体发热,皮肤痛,热邪侵*导致生疮。夏脉不及,就会使人心情烦躁,身体上部会出现咳嗽唾液,下部则会出现失气泄泻病症。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秋季的脉象如浮,这是怎样的情形呢?

岐伯回答说:人在秋季脉象对应肺脏,五位属西方,五行属金,时逢万物收敛成熟之际。因此,秋季脉气来时轻虚浮浅,来时急促去时即散,所以称为浮脉。如果不符合秋季脉象,就是肺脏病变的征候。

黄帝问:不符合秋季脉象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患者脉气来时如轻毛而中央坚实两旁虚弱,这就是太过的脉象,表明疾病在外。脉气来时如轻毛而微弱,这就是不及的脉象,表明疾病在内。

黄帝追问:秋脉太过于不及,疾病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秋脉太过,就会使人气逆,导致背部疼痛,心情闷闷不乐。秋脉不及,就会使人呼吸气短,咳嗽时会出现气逆带血,下面能听到喉间有喘息的疾病声音。

黄帝说:明白了!那么,冬季的脉象如营,这是怎样的情形呢?

岐伯回答说:人在冬季脉象对应肾脏,五位属北方,五行属水,时逢万物归藏之际。因此,冬季脉气来时深沉搏手,所以称为营脉。如果不符合冬季脉象,就是肾脏病变的征候。

黄帝追问:不符合冬季脉象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患者脉气来时如弹石一般坚硬,这就是太过的脉象,表明疾病在外。如果去时脉动数频,这就是不及的脉象,表明疾病在内。

黄帝问:冬脉太过与不及,疾病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冬脉太过,就会使人精神萎靡,身体懈怠,脊骨疼痛,胸闷气短,寡言少语。冬脉不及,就会使人心虚如空悬,就像腹中感觉饥饿一样,导致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疼痛、少腹胀满、时常小便等病症。

黄帝说:明白了!

黄帝接着说:人在春夏秋冬四时的脉象,有逆有从变化各异。那么,脾脉究竟主何时令呢?

岐伯回答说:脾脏脉象五行属土,五方五位属中,是位居中央的孤脏,却能灌溉滋养东南北周围四方。

黄帝追问:脾脏脉象正常或异常有征候吗?

岐伯回答说:脾脏脉象正常时没有征候,出现异常时则有征候。

黄帝问:脾脉异常时会有怎样的征候?

岐伯回答说:患者脉气来时如水流散,这就是太过,表明疾病在外。如果来时尖锐如鸟喙,这就是不及,表明疾病在内。

黄帝追问:先生说脾脏是孤脏,位居中土以灌溉滋养四方。那么,脾脉太过与不及的病状,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岐伯回答说:脾脉太过,就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脾脉不及,则会使人九窍不通,称为重强病症。

听到这里,黄帝肃然起立,对着岐伯躬身再拜稽首说:明白了!我终于懂得了脉象变化的基本刚要,这是天下最重要的数理。《五色》、《脉变》、《揆度》和《奇恒》等古籍经典,大道至同就在天人合一,精神血气阴阳循环不可逆。气逆则循环不通,就会导致人体系统丧失生机。古人把这些最重要的数理刚要,通过反复临床实践和细微观察总结出来,再刻录到玉版上,珍藏熟记于胸腹,而且要每天早上还要诵读一遍,就称为《玉机》。

人体五脏产生的精气,按照五行相生相克顺序进行传输。精气会滞留在五行相生的脏器,消亡于其所不克的脏器。在患者病危濒临死亡之际,五脏精气必先传行于其所不克的脏器,然后病人才会死亡。这就是体内精气逆行,必然会使人死亡。

譬如,木生火,木克土,水生木,金克木。肝脏接受心脏传输的精气,然后传输给脾脏,再滞留于肾脏,最后传输消亡于肺脏。

火生土,火克金,木生火,水克火。心脏接受脾脏传输的精气,然后传输给肺脏,再滞留于肝脏,最后传输消亡于肾脏。

土生金,土克水,火生土,木克土。脾脏接受肺脏传输的精气,然后传输给肾脏,再滞留于心脏,最后传输消亡于肝脏。

金生水,金克木,土生金,火克金。肺脏接受肾脏传输的精气,然后传输给肝脏,再滞留于脾脏,最后传输消亡于心脏。

水生木,水克火,金生水,土克水。肾脏接受肝脏传输的精气,然后传输给心脏,再滞留于肺脏,最后传输消亡于脾脏。

这些五脏精气传输的情形,都表明五行相克精气逆行就必然消亡。

把一日一夜划为五个阶段,分别对应人体五脏脉象,就可以推测出病人死亡的早晚时间。

黄帝接着说:人体五脏经脉相通,精气传输都有一定的次序。五脏发生病变,如果邪气分别传输给其所克的脏器,就会变成不治之症。这样经过三个月,或是六个月,或是三天,或是六天,等到邪气传遍五脏时患者就会死亡。这种情况,就是邪气按照五行相克顺序进行传输。上古圣人有言:“能够辨别三阳经脉,就可知病变邪气从何而来。能够辨别三阴经脉,就可知患者的生死之期,也就能够说出邪气传输至其所不克的死亡进程。”

因此,风为五运六气*邪之首,也就是百病之源。

如果寒风邪气入侵人体,就会使人毫毛直竖,皮肤毛孔紧闭,身体开始发热。这时,可采用发汗疗法。当寒风邪气侵入经络时,就会产生明显的麻痹不仁肿痛症状。这时,可采用汤熨热敷、艾火灸治和针刺等疗法祛散寒邪。如果不及时调治,病变邪气就会传输滞留在肺脏,形成肺痹病症。到了咳喘气逆时再不调治,病变邪气就会从肺脏传输至肝脏,形成肝痹病症,也称为肝厥,还会出现胁痛和饮食呕吐症状。这时,可采用按摩推拿和针刺疗法进行调治。

如果还不及时进行调治,病变邪气就会由肝脏传输至脾脏,形成脾风病症,会出现麻痹、腹中发热、心烦、小便发黄等症状。这时,可采用按摩、药物、热汤沐浴等疗法进行调治。如果再不及时进行调治,病变邪气就会由脾脏传输至肾脏,形成疝疸病症,引发少腹闷热疼痛、小便混浊发白等症状,也称为盅病。这时,可采用按摩和药物进行调治。如果还不及时进行调治,病变邪气就会由肾脏传输至心脏,产生筋脉拘挛症状,形成瘈病。这时,可采用艾炙和药物进行调治。如果再不及时进行调治,患者十日后就会死亡。

如果病变邪气由肾脏传输至心脏,又从心脏反传至肺脏,引发寒热交杂病症,三年后就会死亡,这是病变邪气传输的常规次序。

对于突发性急病患者,就不必按照病变传输常规次序进行治疗。有些疾病不按常规次序传变,就像忧恐悲喜怒等情志病症,都是不按常规次序传变,这就会使人产生严重的疑难杂症了。

因此,水克火,喜极伤心,心脏精气虚弱,肾脏病变邪气就会乘虚而入。金克木,怒则伤肝,肝脏精气虚弱,肺脏病变邪气就会乘虚而入。火克金,悲则伤肺,肺脏精气虚弱,心脏病变邪气就会乘虚而入。土克水,恐则伤肾,肾脏精气虚弱,脾脏病变邪气就会乘虚而入。木克土,忧思则伤脾脏,脾脏精气虚弱,肝脏病变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从喜极伤心开始,这就是情志病变传行的顺序。因此,情志疾病有五种,却会发生五五二十五种变异的传输转化。所谓传输转化,就是五五相乘的概率称谓。

如果出现大骨干枯松脆、大肉消瘦下陷、胸中郁气胀满、呼吸困难、喘息不断、呼吸时身体颤动等症状,患者的死亡期限就只剩下六个月了。真脏脉象已现,就可以断定死亡之期。

如果出现大骨干枯松脆、大肉消瘦下陷、胸中郁气胀满、呼吸困难、喘息不断、心胸疼痛牵引肩项作痛等症状,患者的死亡期限就只剩下一个月了。真脏脉象已现,就可以断定死亡之期。

如果出现大骨干枯松脆、大肉消瘦下陷、胸中郁气胀满、呼吸困难、喘息不断、心胸疼痛牵引肩项作痛、全身发热、脱肉破胭等症状,真脏脉象已现,患者的死亡期限就只剩下十个月了。

如果出现大骨干枯松脆、大肉消瘦下陷、两肩下垂、骨髓内消、动作越来越衰弱等症状,真脏脉象已现,患者的死亡期限就只剩下一年了。真脏脉象已现,就可以断定死亡之期。

如果出现大骨干枯松脆、大肉消瘦下陷、胸中郁气胀满、大骨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腹内疼痛、心中气郁不舒、肩项及全身发热、破胭脱肉、目眶下陷等症状,真脏脉象已现,眼睛已经认不清人,患者就会立即死亡。如果尚能认清人,就是精气未绝。到了精气传至所不克脏器时,患者就会死亡。

如果正气暴虚,外邪突然侵入体内,导致五脏气机闭塞,周身脉道不通,气不往来,就像从高处堕落水淹溺一样,就离死期不远了。如果脉息绝而不至,或是跳动异常疾数,一呼脉来五六至,即便是形肉不脱,真脏未现,患者依然会死亡。

如果患者精气急剧虚弱,外邪突然侵入体内,五脏彻底闭塞,全身经脉阻塞不通,血气不能往来循环,就像从高处堕落或溺水一样,就无法预测死期了。如果经脉气绝不来,或是一呼一吸脉动五次六次,虽然其形肉不脱,真脏脉象未现,也都是不可救治的死症。

肝脏真脏脉象出现时,表里内外劲急,就像按在刀刃上一样锋利,或如按在琴瑟丝弦上一样硬直,面色青白色无光,毫毛枯焦,患者即刻便死。心脏真脉出现时,脉动坚而搏,就像手按薏苡子或是抚摸玉珠一样,面色赤黑无光,毫毛枯焦,患者即刻就会死亡。肺脏真脉出现时,脉动大而空虚,就像羽毛着人皮肤一般地轻柔,面色白赤无光,毫毛枯焦,患者就会死亡。肾脏真脉出现时,脉动搏手如线索欲断,就像以指弹石一样坚实,面色黑黄无光,毫毛枯焦,患者就会死亡。脾脏真脉出现时,脉动软弱无力,忽疏忽密快慢不匀,面色黄青无光,毫毛枯焦,患者就会死亡。

凡是出现上述真脏脉象,皆为不可救治的死症。

黄帝接着又问:病人出现真脏脉象就会死亡,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人体五脏的精气,都来自脾胃的饮食五谷精华。因此,五脏以脾胃为本。五脏精气不能自行到达手太阴经,必须通过脾胃精气才能输送到手太阴经。五脏精气各以其所主时间,自行到达手太阴经。

古琴除了修身养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疗愈和 养生 。《黄帝内经》里最神秘的内容就是那些音律和五行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大学者们把乐音当命,知道每个声音都事关重大的关系到阴阳的磁场。

古琴不仅滋养了中国人的性情,更为祖国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下面,带着大家详细了解古琴的疗愈和 养生 功能。

古人把古琴视为 养生 之物,嵇康在《 养生 论》中说:“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乐后足,遗生而后身存。”

晋代文学家在《答难 养生 论》中说:“窦公无所服御而至百八十,岂非鼓琴和其心哉,此亦养神之一征也。”

白居易在晚年患风疾,尤爱听琴:“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自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告诉我们弹琴可“销疾”“ 养蒙”。又有 “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融融曳曳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

“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平其心以养其疾”,弹琴能够治疗疾病。

告诉我们弹琴可“销疾”“ 养蒙”。又有 “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融融曳曳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五弦弹》)

宋代的欧阳修,又号“六一居士”,这其中之一便是琴。他曾经写了一篇弹琴能疗疾的文章《送杨公序》送给他的朋友当做临别的纪念。

欧阳修将自己作为例证告诉朋友弹琴助益于身体,提出疾病的由来是因为内心忧愁,久而久之,淤积体内,药物能马上使疾病好转,但有毒性,不及声音能使心平。

古琴的名词释义: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 历史 。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比如什么啊?范围很大的

生 理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六欲食、眠、生、私、性、赌

人体十二脏心、肝、脾、肺、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消化系统七冲门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胃·贲门、太仓下口·幽门、大肠及小肠·阑门、下极·魄门

伦 理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饮 食

五谷稻、黍、稷、麦、豆

五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茴香

四大著名淡水鱼松江鲈鱼、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兴凯湖白鱼

四大著名海产鱼小黄鱼、大黄鱼、带鱼、墨鱼

上八珍狸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蛟

中八珍鱼翅、银耳、鲥鱼、广肚、果子狸、哈什蚂、鱼唇、裙边

下八珍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乌鱼蛋

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古代十大名厨伊尹,为商朝辅国宰相,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不衰。

易牙,也名狄牙,为春秋时期名巫、著名厨师,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调味专家,得宠于齐桓公。

太和公,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闻名天下。

膳祖,为唐朝一代女名厨。段成式编的《酉阳杂俎》书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小祥"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

刘娘子,为南宋高宗宫中女厨,历史上第一个宫廷女厨师,称为"尚食刘娘子"。

宋五嫂,为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高宗赵构乘龙舟西湖,曾尝其鱼羹,赞美不已,于是名声大振,奉为脍鱼之"师祖"。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传江南。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为她所创制。

萧美人,清朝著名女点心师,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袁枚颇为推崇她,《随园食单》中盛赞其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王小余,清代乾隆时名厨,烹饪手艺高超,并有丰富的理论经验。袁枚《随园食单》有许多方面得力于王小余的见解。

系统综合统筹协调应是治病宗旨之一。

如:当肺部感染积痰,血氧饱和度过低甚或出现呼吸衰竭症状之时,体外呼吸辅助循环支持系统则能为救治赢得时间,倘若此时采取针灸、煲药汤等,则会怡误治病窗口期而无法挽救。但若以后都要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则属科研而非医疗。

若接诊只能靠仪器检测、分析化验报告后才能开始治疗,医者不能望闻切诊,离开各种分析化验结果、仪器设备检测就不能诊病救治,也偏离正常。

中西结合,以刨根治愈为医任,才是中医之博大精深之髓矣……

民国时中医名家恽铁樵为什么要将中医的脏腑称为不是血肉的五脏,而是四时的五脏?

因为传统中医的血肉五脏理论和现代解剖学之真实发现不符,不自洽,漏洞之多已经到了无法自圆其说的程度,不改玄更张升级理论,最终会收摊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