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的本义和比喻义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丹心:赤红的心,比喻忠心;汗青:指历史书册。留取这颗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
词语分开解释:留取 : 1犹留存。取,语助词。
汗青 : ①古时在竹简上记事,采来青色的竹子,要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才容易书写,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②史册。
过零丁洋中的“汗青”一词喻指史册,也就是英名和事迹永垂青史的意思
汗青,指的是秦汉时期制作的竹简,因为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竹片的水分烤干,附在竹片上的竹青一面的水滴形似汗珠,因此称为汗青。本诗“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汗青泛指书册,史籍,意思是我对于国家的一片丹心会被书籍记载,会被后人知道。
汗青,汗青是指古代在竹简上书写,先以火烤竹去湿,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因此后世把著作完成叫作汗青。
桑梓,本意是指种植的桑树和梓树,后常被代指故乡,家乡,乡下
指胡须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巾和帼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
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劳苦大众了,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
汗青不指人
这是古代为了使竹简保存时间更长而放在火上烘烤脱水
好象竹子出汗一样
意指史书
桑梓也不指人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须眉也不指人
须眉胡子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胡子为男子独有,眉毛虽然男女都有,
但古时候妇女为了美观,去掉眉毛,用青黑色画眉代替,虽有如无,所以须眉代指男子。
巾帼也不指人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把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古人记事要用"竹简",亦即用上好的竹子记写镌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称"竹简"。竹简的制作并不简单,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绿色之竹),称其为"青";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方面也为干燥防虫。
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了。
汗青是指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再刮去青皮,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也叫杀青。
扩展资料:
汗青的出处
《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 朝代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赏析:
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汀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汗青(词语)
-过零丁洋
问题一:桃李,高足,汗青,桑梓,须眉,巾帼,玉兔,阿斗代称指什么 桃李:比喻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高足: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词,指别人的学生。汗青:指史册。桑梓:指家乡,故乡。须眉:男子的代称。巾帼:指女子 。玉兔:月宫里的兔子,代指月亮。阿斗:是刘备的儿子,刘禅的小名,形容软弱无能的人。
问题二:杏林,须眉,桃李,高足,金乌,巾帼,汗青的代称是什么 1、“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董奉,家住庐山。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 后来人们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
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2、“须眉”,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3、“巾帼”语义与“须眉”相对,指女子。“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4、“高足”①良马; 骏马。汉代R传设三等马匹,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高足为上等快马。见《汉书・高帝纪下》:“横(田横)惧,乘传诣雒阳。”颜师古引如淳注。《古诗十九首》之四:“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②犹言高才。后常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词。 例:《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高阳许静民,镇军参军,善隶书,羲之高足。”
5、“桃李”指所教的学生,区别于“高足”,高足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
6、“金乌”又名三足乌、三足金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也称金乌、阳乌,或称三足。据说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又因与太阳有关,为金色,故为三足金乌。 三足乌是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三足乌亦称“Z乌”。居于日中,有三足。
7、“汗青”是史册的意思,但是,“汗”字没什么其他讲解,只是出汗之意;“青”也没有太多的含义,多表示蓝、黑或绿等颜色,比如青天即蓝天,青布指黑布,青山即绿山。古人记事要用“竹简”,亦即用上好的竹自记写镌刻事情和文章,此一片片的竹即称“竹简”。竹简的制作并不简单,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此“青竹”指绿色之竹),称其为“青”;然后,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方面也为干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汗青”的原意是青竹出汗的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了。从出土的古代竹简来看,长的竹简常用于书写儒家经典;短的竹简常用其记载诸子事迹及史传。因此“汗青”代称竹简再演变,人们便地一步又将其代称竹简所记载的“史册”了。
问题三:下面的代称指什么? 桃李――( ) 高足――( ) 汗青――( ) 桑梓――( ) 须眉――( ) 桃李――( 学生 )
高足――( 别人学生敬称 )
汗青――( 史册 )
桑梓――( 家乡 )
须眉――( 男性 )
巾帼――( 妇女 )
玉兔――( 月亮 )
阿斗――( 无能的人 )
问题四:高足、汗青、桑梓、须眉、巾帼、玉兔、阿斗。它们各的代称指的是什么1 高足是徒弟或学生。
汗青是史书、历史。
桑梓是家乡。
须眉是男子。
巾帼是女子。
玉兔是月亮。
阿斗是废物,尤其是无能的富二代。
问题五:汗青指什么代称的含义 汗青:①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一说,取竹青浮滑如汗,易于改抹。后以“汗青”指著述完成。②借指 史册。“史册”与“汗青”是同义词,当然可以通用。不过,在正式谈论历史记载意思的时候,还是多用“史册”。
1,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故址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据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所著的《 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意思是三国时期, 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庐山。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这样十几年以后, 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称为了杏林。
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2,桃李代指学生。
出自唐代白居易所作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句: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话文意思是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3,高足指良马,高才。
原指良马,骏马,汉代驿传设三等马匹,有高足、中足、下足之别,高足为上等快马。后引申为高才,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词。
4,汗青指历史典籍。
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扩展资料
其他类似的代称:
1,布衣代指平民。
布衣即粗布衣服,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因此代指平民。
2,丝竹代指音乐。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竹之音,推琴为首。亦泛指音乐。
3,须眉代指男子。
须眉的意思是胡子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胡子为男子独有,眉毛虽然男女都有, 但古时候妇女为了美观,去掉眉毛,用青黑色画眉代替,虽有如无,所以须眉代指男子。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
4,巾帼代指女子。
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宽大似冠,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到了汉代,成为妇女专用。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5,桑梓代指故乡。
桑梓意思是谓家乡的桑树、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有敬意,古代人们家宅旁常栽种桑和梓,《诗经·小雅》中: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就用来做故乡的代称。
汗青的来源典故:
汗青这个词语是史册的意思,但是这里面的汗和青都没有其他的什么意思,汗只是出汗的意思,而青也没有太多的含义,只是用来表示蓝色。
在纸张发明以前,那个时候的古人写字要用到竹简,也就是用上好的竹子来记录一些文字,所以把这些一片一片的竹子称之为竹简。
竹简的制作工艺并不是很简单,首先要挑选一根上等的青竹,并且称之为青,然后把这些青竹裁剪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来烘烤这些青竹。
烘烤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书写和防虫,在烘烤的时候本来新鲜的青竹片会冒出来一些水珠,就像出汗一样,所以古人把烘烤青竹的这道工序叫做汗青。
同时汗青和史册有着相同的意思,并且二者可以通用,不过正式谈论历史记载的时候,最多用的还是史册。
在一些十次当中,有的作者为了押韵和亮音的需要,比较喜欢用汗青来表达,在我国从带的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在他的诗中写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扩展资料:
常用的古诗词借代词:
1、桑梓指家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
2、桃李指学生: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3、南冠指囚犯: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后泛称囚犯或战俘。
4、同窗指同学:古代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
5、烽烟指战争:烽烟,火台报警之烟。
6、巾帼指妇女:巾帼原是一种头饰,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
7、丝竹指音乐:丝竹是中国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亦泛指音乐。
8、须眉指男子:须眉指胡须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9、手足指兄弟:手足,讲的是手和脚,意为兄弟。
10、桑麻:农事桑树和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
—汗青(名词来源)
汗青的本义和比喻义
本文2023-10-04 02:50: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