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写于什么时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礼记》写于什么时候,第1张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解析: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11111

评论者: z - 试用期 一级

谢谢给答案的人

评论者: z - 魔法学徒 一级

我知道了

评论者: z - 魔法学徒 一级

更多>>

其他回答共 2 条

原著可在如下网址下载ebook007/down/gudian4chm/liji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共49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该书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篡辑,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或研究儒家学术思想史的必读书籍。其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教育、生活、修养身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精辟深刻,对今人仍有教益。由于《礼记》内容驳杂,除少数篇外,大部分很少有突出的中心内容,而且缺乏逻辑联系,因此殊为难读。本书作者对之作精心注译和今译,使之判然明畅,为阅读这部典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对研究者亦有参考价值。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三礼”之一,为战国至汉初期间儒家思想和礼仪论著的选编。孔子弟子、再传弟子和后学撰著,汉初戴圣编写。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它在经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但我们今天来研读《礼记》,务必要摆脱经学传统的束缚,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去解析其成书过程和各篇章折射出的时代背景,并确定它基本上属于先秦史料,从而探讨这部著作的史学价值。

《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它包涵了从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论著,其中皆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内容相当庞杂。经过学者们长期研究,较普遍地认为这些篇章大多数写就于春秋战国时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内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录有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真谛的发挥,即使有个别篇章是秦汉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内容也都是对先秦古制的追记。

《礼记》在儒家学术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众所周知,孔子之后,学派林立,“儒分为八”。但在长期流传中,除孟子、荀子留下较完整的著作外,其它各派论著多所散失。《汉志·诸子略·儒家》所列书目,大多失传,但有些篇章幸存于《礼记》中,如《子思二十三篇》,是书今已不存,但研究者认为今收入《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和《缁衣》四篇都是子思的作品。前不久公布的江陵郭店楚简有《缁衣》篇,与《礼记》内容基本相符。此简下葬大致在战国中期偏晚,可见《礼记·缁衣》的写成年代还要早于此时。

历代学者研究《礼记》着眼于分析各篇的作者及所属流派,虽意见纷纭,但如把《礼记》中有关篇章联系起来考察,大致可勾勒出孔孟荀之间乃至秦汉之际儒家各派思想体系传承关系的轮廓。

《礼记》为研究先秦儒学史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尤其是蕴含的礼学思想最为丰富。儒家的礼学思想博大精深,从孔子首创礼学思想,经孟荀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体系大备。其间《礼记》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完备。如书中探讨礼之源,从人情、人欲、人类自身发展以及从天地神等抽象信念中,提出种种猜测,反映当时学者对知识的孜孜以求。

《礼记》还结集了如《中庸》、《大学》、《礼运》等蕴含深邃的思想内容的学术论文,它们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影响极其深远。

从史学角度研读《礼记》,更需要注意书中包涵的古代礼制和当时社会生活情景的内容。冠、昏、乡、射、朝、聘、丧、祭诸礼在许多篇章中都有反映,此外《仪礼》中缺失的逸礼,如奔丧、投壶等礼也有专篇阐释。在诸礼中,《礼记》尤为重视丧、祭,因为丧、祭二礼,集中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各项制度和观念形态。如记录丧制、丧事、丧服的有《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等。论述祭祀的有《祭法》、《祭义》、《祭统》等。这些篇章既注意阐释礼之数(即礼之仪),对《仪礼》部分内容加以补充说明;更为注意诠释“礼之义”,对诸礼的精神实质和用礼之目的加以阐述,为我们了解儒家的礼学思想提供了更多依据。

另外,上自治国方略,下至家庭准则,在《礼记》中都有专门篇章论述。如《王制》记载古代封国、爵禄、职官、巡守、刑罚、养老、学校等制度,几乎涉及古代统治者治国的方方面面,该篇虽写成较晚,但内中多后人对古制的追记,仍不失它的史料价值。而《内则》则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家训,反映了古代贵族家庭成员彼此相处的尊卑关系,也是研究上古家庭史的基本史料。

要言之,《礼记》中的许多篇章处处体现出宗法制的原则和精神。

其中《丧服小记》和《大传》有两段精辟论述,许多学者据此解释不一,但文中对如何区别大宗和小宗及其相互关系,对在宗庙祭祀等活动中如何运用宗法制原则以及实行宗法制对维系周代社会秩序的作用都有深刻论述,因此视上述两篇文章为研究周代宗法制的基础并不为过。其它与宗法制相连的昭穆制、丧服制等也在《礼记》的相关篇章都有论述,故欲研究先秦制度史亦不可不读《礼记》。

《光明日报》2001年4月10日

《礼记》

《礼记》是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礼记是儒学的一本经典著作,其中的文章是孔子的学生以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被称为“大戴礼”,后来他又将大戴礼简化删除,得46篇,在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被称为“小戴礼”。大戴礼后来失落了,小戴礼就是今天的礼记。

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

典籍大致有这些:

六艺类:诗经,尚书,周易,易传,仪礼,礼记,大戴礼记,周礼,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尔雅

史书类:逸周书,国语,战国策,穆天子传,竹书纪年,世本

子书类:论语,曾子,子思子,孝经,孟子,荀子,老子,庄子,文子,列子,鹖冠子,慎子,申子,商君书,韩非子,邓析子,尹文子,公孙龙子,墨子,鬼谷子,尸子,吕氏春秋,鬻子,管子,晏子春秋

兵书类:司马法,六韬,孙子,齐孙子,吴子,尉缭子

其他:山海经,黄帝内经,楚辞,考工记

先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其中思想文化最辉煌的当属春秋战国期间,楼主要的诸子百家也是也是这一时期兴起的。(说句篇外话,我在这时期会被这些人玩死)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可能是战国时期归纳创作而成。《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之宝库。

《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之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

《周礼》、《仪礼》、《礼记》。

《周礼》、《仪礼》和《礼记》,统称三礼。

“三礼”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论述。

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容。“三礼”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蓝本和百科全书。

《周礼》,原称《周官》,西汉末刘歆始称《周礼》。《周礼》传说为周公旦所作,近人定为战国时作品。“周”字或以为指“西周”,或以为指“周天之官”。

《周礼》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想。汉时冬官篇已亡,汉儒取《考工记》补之。《周礼》内容极为丰富,主要讲述各种名物、典章、制度。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晋代始称《仪礼》。旧说《仪礼》为周公制作或孔子订定,近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成书应在战国初期至中叶。先秦、西汉所谓“五经”之《礼》皆指《仪礼》。《仪礼》分《士冠礼》、《士昏礼》等十七篇,详尽地叙述了上古贵族生活各种主要礼节仪式。

在唐代之前,《礼》指的是(D)。

A《礼记》

B《周礼》

C《礼仪》

D《仪礼》

《礼》,中国古代礼学的经典,指的是儒家经典《士礼》,后常指《仪礼》而言。后来又称作《礼经》《仪礼》。《礼》是先秦六经之一,亦是南宋十三经之一。

礼古经原有五十六卷,先秦“六经”之一。先秦时期经学发达,六经已是当时的基础教材。近人考证认为可能成书于战国前、中期,遭秦火之后失传。汉代,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此外有鲁恭王从孔壁得《礼记》。

又有河间献王得先秦旧书《礼》、《礼记》之属。汉代无《仪礼》之名,对此,古今学者皆无疑义。陈梦家说,两汉书中,“从未出现《仪礼》的名目”,并由此推断武威出土汉简本《仪礼》,“若有大题应是《礼》”。

《仪礼》之名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今已很难确考。魏晋之际,《礼》始称为《仪礼》。最迟在东晋元帝时,已经有《仪礼》之名了。

到了唐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时候,《小戴礼记》第一次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礼》。这样,《礼》终于变成了《小戴礼记》而不再是《仪礼》。

秦火之后,礼经失传。汉初只有高堂生能够传《礼》。《汉书·艺文志》说:“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士礼》就是《仪礼》——我们所说的礼经。

除高堂生一脉之外,西汉学术史上又发生两个重大事件:一是发现孔壁中书;一是河间献王得书。恰恰两者又都有礼经出现,且有经有记,史籍对此都有记载。

《汉志》称:“《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又称:鲁恭王从孔壁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这与《汉书·鲁恭王传》记载:“初恭王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于壁中得古文经传”应是一事。

《汉书·河间献王传》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献王“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这大概是“三礼”之出处。

我们所见的《礼记》是西汉小戴(戴圣)《礼记》,在唐朝被列为经书。其内容庞杂,把许多不是申释礼经的文字也吸收进来。

正如李学勤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小戴礼记中《别录》列为‘通论’的部分,如《檀弓》《礼运》《学记》《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及《大学》《中庸》《缁衣》等尤其如此。”

《周礼》乃礼之大体,是礼的根本,更偏重对理论的说明。而《仪礼》书影《仪礼》则是事之细节。《礼记•明堂位》书影《礼记》是记录有关先秦礼仪论说的著作。所谓“记”,即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礼记》并非作于一人一时,原来没有独立成书,而是附于《仪礼》而流传。这三本书《周礼》《仪礼》《礼记》并称为:三礼。

  根据东汉马融的《周官传》所说,认为《周礼》之所以后出,是因为秦始皇“特恶”此书,秦自孝公以下用商鞅之法,其政酷烈,与《周礼》相反,故秦始皇禁挟书,欲搜求焚烧,故《周礼》隐藏百年。汉惠帝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而《周礼》一书既出,又人于秘府之中,五经博士们未能得见。

西汉后期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籍,始得此书,列之于《别录》《七略》之中。然而,《冬官》一篇已亡,后以《考工记》补之。《周礼》作为西汉早年重新出现的先秦旧籍,前人已经说的十分清楚, 但此书仍遭到一部分学者的怀疑和排斥,后世拒绝相信该书的人更多。

清 代以来,经过一些学者的细密考证,《周礼》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们所认 识。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金文研究的进展,《周礼》一书的价值表现得 更为清楚了。《周礼》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所记大部分为西周旧制,亦加有作者 的一定的理想成分。全书划分为六个部分,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 《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所以,《汉书•艺文 志》著录该书为“《周官经》六篇”。

该书除《冬官》已经亡佚,而以《考 工记》代替外,地官、夏官、秋官的个别职掌亦阙。依照《周礼》六官所 记,不仅可以考见西周旧制,还可以了解作者的思想。除《周礼》以外,礼书还有《仪礼》和《礼记》。东汉经学大师郑玄 分别给《周礼》《仪礼》《礼记》作注,并写有《三礼目录》一卷,后世郑 注盛行,所以这三部经书便并称为“三礼”了。

《仪礼》原来单称《礼》《士礼》或《礼经》,是西周、春秋时代礼仪 活动仪式汇编。《仪礼》一般认为成书于东周时代,旧说《仪礼》为周公 所作,此说不可信据。《史记》《汉书》都认为是孔子采辑当时各诸侯国的 礼仪制度加以整理而成。据《礼记•杂记下》记载:“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

《士丧礼》于是乎书。”《士丧礼》是《仪礼〉〉中的一篇,可知《仪礼》的撰作与孔子有密切的关系。《仪礼》一书成书于春秋末年,但该书所记载的礼仪制度一定早已存在了。《仪礼》记载了各方面的礼仪制度,如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丧服、士丧礼等等。

但该书只讲礼仪的细节,不讲礼的意义。所以郑玄、孔颖达将《周礼》与《仪礼》进行比较后认为:“《周官》为体,《仪礼是《周礼》《仪礼》有体、履之别也。所以《周礼》为体者,《周礼》是立治之本,统之心体以齐正于物……其《仪礼》但明体之所行践履之事。”又说:“《周礼》为本,则圣人体之;《仪礼》为末,贤人履之。

”可见,《周礼》乃礼之大体,是礼的根本,而《仪礼》书影《仪礼》则是事之细节。《礼记•明堂位》书影《礼记》是记录有关先秦礼仪论说的著作。所谓“记”,即是对经文的解释、说明和补充。《礼记》并非作于一人一时,原来没有独立成书,而是附于《仪礼》而流传。

《汉书•艺文志》说:“《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所记也。”现在流行的《礼记》就包括在这131篇中。经过流传,《礼记》形成了 85篇的《大戴礼记》和49篇的《小戴礼记》两个本子。《大戴礼记》由于不受重视,流传过程中有所遗失,现今只存39篇。现在一般所说的《礼记》指《小戴礼记》,由于郑玄为之作了比较详细的注释,它的地位超过了《大戴礼记》。

《礼记》写于什么时候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解析: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