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读后记
《山海经》的译文,终于全部完成。
近两个月的读译过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有深切的体会。有几次,我都想过放弃,但咬咬牙,又坚持了下来。只有坚持,才会有希望。人只要活在这个世上,还是应该有个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行的动力。世上无数的成功者都在孤独中戮力奋进,我们可以吗?
下面简要记录下读译《山海经》的过程与收获。
第一,是在翻译之前要通读全文,包括《经》内文字的相关注释和译文。目的是为了能了解全书的概况,包括其内容、顺序、难易程度、组成分布等,从而规划自己的读译时间计划,以每天原、译文1500的字数进行实时更新。毕竟,白天要工作,只能在空闲时间逐渐完成此项难度较大的爱好事宜。
第二,当开始动手翻译时,才真正体会到了以往那些译著者的不易。首先遇到的拦路虎,就是个别古文生僻字如何在电子文档里的体现。这些字在平常使用的新华字典里很多都没有,查起来也不方便;网上也搜索不到完整的古文字。我也使用了各种方法,包括:拼音、手写、拆分等。后来,我又使用截屏,可是粘贴到网上时,才发觉截屏的字是以的形式夹杂在文档里发布,格式上肯定不合适。随后,我就想到了替代,可哪有那么合适的字代替《经》里的古文字呢。不过,在翻译到后面时,我也在不停的校对前面已译过的文字,有时,突然在网上又能搜索到了那些个别古文字。这时,是我比较开心的时刻,这种情况发生过十来次。总体来说,少量进行替代的字都基本符合原字的含义。有时候,为了一个字,前后查找核对能花费两、三个小时,而这时,那种枯燥、焦灼的滋味不停的涌上来,让我几欲搁置、放弃。尤其是从北山经到中山经,古文字的生僻处最多,总是译译停停,咬咬牙,然后再重整旗鼓继续艰难的译程。译文中对个别生僻字只注音,不释义,因为,对有些阅读者知道读音就可以了;而对有的阅读者,即使做了释义,他们也会自己去查阅核对,只有经过自己的查寻,才会释惑。
第三,按照顺序,开始是南山经,然后是西山经,当我把译文编辑、粘贴到网上,发布前再进行校对时,却发现有些部分的译文太死板,不宜阅读,还有个别错字和丢字的地方。本着对自己、对读者负责的心情,我又重新进行了修改和调整,让译文变得更通俗易读,且还要符合原著。因此,很多地方就需要重新构思和编辑。修改好了,发布后,我自己首先要重读一遍,若是发现还有个别错字和落字的地方,那么就再编辑和更新。这样下来,从开始通读,到发布完成,一段文章要反反复复查看十来遍,直到最终全部校对完成,才算对《山海经》这本书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了解。
[第四,再构思的过程,就是要让读到我的《山海经》译文的人觉得有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及能使自我想象发散的过程。这就需要对很多章节重新组织语言,还要在内容上符合原文。也就是说在基本翻译完成后需要进行大量的修改和完善,在原文的基础上译成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文章。这其中参考了专家袁珂先生的译著文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古籍。
第五,《山海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网上的评论不少,古今研读的人也有很多。有些专家学者着重在其中的字、句上下功夫。即使想追根溯源,但经文中有些章节的紊乱、散佚,也无法进行真实的延续;有的在神话传说上深入探究,甚至有些人物在当今的网络小说中大放异彩,不得不为这些作者们丰富的想象力大加赞叹;有的是在山川分布,物种功效,沧海桑田的演变,动植物的消亡与遗存等上面做细致的查证。个人认为:《山海经》是能与《易经》比肩的、具有与其异曲同工、包罗万象的作品。
第六,《山海经》的特点是散、实、虚、神,《易经》的则是规、实、虚、神。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表面的字句上,《山海经》的散,那是真的散,古今第一散,尤其到了海经和荒经,很多地方都是东鳞西爪,似是而非又是非而是,不仔细的前后对照,及其参考相关注解,那么,看着看着就跑神了,有时还会犯迷惑,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难读。除此之外,《山海经》内的文字也是虚实夹杂,神妙囧异。而《易经》的文字规正,次序井然,读起来虚实相间,阴阳交错,实虚之中,就看人们如何去理解。
第七,个人认为国人必须读《山海经》,就象《易经》、《史记》等一些伟大的作品一样,因为它是文明的起源之一。以前,在我看过的一些书籍中,不时的能看到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国的神话传说,只是在查找成语时,读到过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一些片段。这次完整的读过《山海经》后,才知道我国在这方面的故事更加奇诡多姿。近些年,看到一些网络文学的小说中,经常描写或借鉴这些传说中的故事,深感欣慰。毕竟有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感受到了这些传承的珍贵。很多名扬千古的经典作品无不与《山海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我前段时间读过的《史记》,比如司马相如的汉赋,又比如屈原的《离骚》,以及《楚辞》、《水经注》、《本草纲目》等等。所以说,《山海经》是一种文明的起源,在没有文字出现的时代,它就是口口相传,延续到了有文字出现的时代,即使记载它的图画保存不到今天,即使记录它的文字比较散漫,但只要认真的去看,就能从历史、地理、风俗、文化等各个方面感受到它是多么瑰丽雄阔的一部大典。
第八,终于对《山海经》的“经”字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很多版本或者是一些专家学者都把“经”字解读为经历、经过,甚至连网络平台上做阅读讲解的也是如此。我从开始读,到全部翻译了一遍,也是认为《山海经》的“经”字,就是指经过、经历。可是,当我读完仔细思考的时候,才明白,这个“经”字,如果仅仅理解为经过或者经历,那只是一种表象。统观全篇,从表象到本质,这个“经”字,就不能仅仅当作是经过或者经历解读,它更深层的意思是经卷、经书。而《山海经》的书名,字面上的意思是经历的山川象物,但从其记录的内容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里面的一些动植物的名称,现在依然存在,并且仍沿用其名;里面的一些山脉水系,现在依然存在,或换了一种称呼;里面的一些双身两首或是两首一身的人,现在有些连体人不就是吗?(前些日子,美国又发现了三身人)。另外,还有个别巫术的咒语,及以呼吸吐纳食气为主的人类等。这些都是实的,也是实际存在、延存下来的;而很多已消失在时间长河里的、那些虚无缥缈的物种或山川,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了。所以,个人认为,《山海经》的“经”字,应该理解成我国文明传承的一部经书,也应起到警示的作用。又比如:《经》书中多次提到“巴蛇吞象”,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允许这种蛇的繁衍,所以,只能消亡而绝种。
最后,通过对《山海经》的解读,让我更加明白当今环境保护的重要。“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所谓的“绿水青山”不是说水绿了,山青了,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了,重要的是必须保护生态平衡,先是营造出自然的环境,然后,顺其自然的发展变化和适当的控制,从而保存地球在这一时代的稳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啊。
特吟诗一首,祝:《山海经》典,文明传承。
山丘立立布八荒,
海陆连连环四方,
经天纬地奇书事,
典藏绝音异种亡。
文字开天延细浪,
明光映日落霞芒,
传递阴阳星有途,
承载乾坤宇无疆。
阅的拼音读法是yuè。
一、部首
门
二、结构
上三包围
三、笔画
10
四、笔画顺序
点、竖、横折钩、点、撇、竖、横折、横、撇、竖弯钩
五、释义
1看(文字)。
2检阅;视察。
3经历;经过。
六、词语
阅历 阅览 阅读 审阅 阅世 查阅 订阅 阀阅 赠阅 阅卷 翻阅 传阅 校阅 调阅 定阅 评阅 堀阅
查阅
七、成语
阅人成世 贻玷阀阅 阅人多矣
八、造句
1哥哥虽然很年轻,却有着丰富的阅历。
2李老师从这摞作业里随意抽出两本进行批阅。
3家乡的樱花盛开了,拿了一些朋友拍的照片供大家赏阅。
4人生像一本书,无知的人漫不经心地翻阅它。
5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
6老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加强指导。
7大量的资料储存在电脑中,供人们随时查阅。
8每当我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我总是会打开字典查阅。
9这位老先生阅历广泛,是个博古通今的人。
10我喜欢阅读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
九、出处
1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管子》
2历观今古,无臣下与君上同坐阅戏者。——唐· 吕道生《安禄山》
3(袁可立)又以阅视殿工加太子少保。——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十、古籍解释
《唐韵》弋雪切《集韵》《韵会》欲雪切《正韵》鱼厥切,音悦。《说文》具于门中。《徐曰》春秋大阅,车马也。具数,一一数之也。《玉篇》军实也。《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冬敎大阅。《注》大阅,军实。《春秋·桓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阅。《注》车马。
1、弋(拼音:yì),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 。最早见于甲骨文 。本义是木桩,后引申义有系有绳子的短箭、猎取等。
2、古籍解释,说文解字,橜也。象折木衺锐著形。从,象物挂之也。与职切文二。
3、康熙字典《唐韵》与职切。《集韵》《韵会》逸职切。音翊。《玉篇》:缴射也。《韵会》:弋,缴射飞鸟也。《周礼·夏官·司弓矢》:矰矢、茀矢,用诸弋射。《冬官·考工记》:弓人为弓,往体多,来体寡,谓之夹庾之属,利射侯与弋。《诗·郑风》:弋凫与鴈。疏:弋谓以绳系矢而射也。《列子·汤问篇》: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纤缴,乗风振之,连双鶬於靑云之际。注:蒲且子,古善弋射者。
4、又左弋,官名。《前汉·百官表》少府属有左弋,太初元年更名为佽飞,掌弋射。
5、又《韵会》:弋,取也。《书·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注:弋,取也。疏:弋,射也。射而取之,故弋为取也。
6、又《玉篇》:橛也。所以挂物也。《尔雅·释宫》:鸡栖於弋为榤。疏:弋,橜也。《玉篇》:一作杙。
7、又《释宫》:樴谓之杙。注:橜也。
8、又黑色。《前汉·文帝纪》赞:身衣弋绨。注:如淳曰:弋,皁也。师古曰:弋,黑色也。
9、又水名。《隋书·地理志》:鄱阳郡弋阳县旧曰葛阳,有弋水。
10、又县名。《後汉·郡国志》:北地郡弋居县。
11、又国名。《前汉·汤传》:南排月氏、山离乌弋。注:山离乌弋,去中12、国二万里。扬雄《长杨赋》:登南山,瞰乌弋。
13、又《後汉·西域传》:栗弋国属康居,出名马,蒲萄酒特有名焉。
14、又无弋,羌部名。《後汉·西羌传》:羌无弋爰劒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後得亡归,羌人以奴为无弋,以爰劒尝为奴隶,故因名之。
15、又姓。《姓苑》:出河东。今蒲州有弋氏。《诗·鄘风》:美孟弋矣。16、注:弋,姓也。
17、又与通。《韵会》:妇官。通作弋。汉有钩弋夫人。《前汉·外戚传》:孝武钩弋赵倢伃,武帝巡狩过河闲,使使召之。旣至,女两手皆拳,上自披之,手卽时伸。号曰拳夫人。居钩弋宫。
本文2023-08-04 10:27: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