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夫生的徐老师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5收藏

韩夫生的徐老师是谁,第1张

韩夫生的创始人。性别:男。年龄40岁。IP属地:浙江。徐老师是韩夫生品牌创始人资深护肤品配方师,护肤管理咨询师,10年深耕护肤品研发改善中国人的肌肤问题。抖音号:48571237146。

吴国华在《徐霞客圹志铭》中叙述说:“霞客磊落英奇,目空万卷,少应试不得志,即肆志玄览,尽发先世藏书,并镌未见书,……称博雅君子”。《高士徐霞客》中记载:“君少习举业,旋弃去。调优负奇,天下奇胜无不游,奇人无不交,奇事无不探,奇书无不鬻”。(徐世宗谱)。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伟大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和探险家。崇祯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赣入湘,从攸县进入今衡东县境,历时55天,先后游历了今衡阳市所辖的衡东、衡山、南岳、衡阳、衡南、常宁、祁东、耒阳各县(市)区,三进衡州府,饱览了衡州境内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观,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15000余字的衡游日记。他对石鼓山和石鼓书院的详尽记述,为后人修复石鼓书院提供了一笔珍贵的史料。

  人物生平

  徐霞客经30年考察撰写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编辑本段三个阶段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 徐弘祖

  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宿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5)至48岁(1635)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3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4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曾有霞仙居北坨, 依然虹影卧南旸(yáng)。” 在江苏省江阴县城南四十里,有个村庄名叫南阳岐,村南有座古老的石桥。这副对联就是刻在桥椽上的。对联的意思是说曾经有位霞仙居住在石桥的北边,如今霞仙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就象彩虹一样,永远飘在南阳岐的上空。这里的霞仙指的就是徐霞客。人们为什么这样称颂他呢?这要从徐霞客的经历讲起。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他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 “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六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六十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二百六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如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岭和马岭分别为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两座岭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两条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长,而宁洋溪短。徐霞客经过考察,找出宁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结论。“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泛。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听说有个飞龙岩,就请当地的和尚明宗引导,带着火炬去考察。飞龙岩是个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内又是坑又是水,很难行走。徐霞客全不顾及,一直深入进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几次劝他回去,他都不听。直到火炬快烧完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我们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除上述所说,他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他的这部奇书,在文学上的价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五十一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 徐霞客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永远学习的。 徐宏祖霞客,后世誉之为大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乃至史学家;其研发价值,代有精进,称之为“千古奇人”、“千古奇书”,自是中外公论。《徐霞客游记》第一篇写的就是徐宏祖从宁海西门进入天台山脉的事。

  明朝时,一个10岁的男孩读书时有感而笑,母亲问他笑什么,男孩说:“全国有九州五岳,写这本书的人自夸他已走完了八州,攀登了四岳。这个人的志向并不大,要是我,非要历九州、登五岳不可。”这个男孩就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他长大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从22岁开始到56岁去世,游历了九州五岳,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一个雨后的夜晚,在湘水之中停泊的一艘客船上,乘客们在连绵好些日子的阻雨之后,看到了皎洁的明月,观赏月光下的山形水色,精神顿觉爽朗异常。正当乘客们尽兴之后上床休息时,忽然喊杀声骤起,一群强盗窜上船来,一时火炬乱晃,刀光剑影交错,大难降临船上。这时,只见一个人飞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进了别的船里。 这个跳水的人,年约五十开外,身材修长,看上去精力旺盛,行动敏捷。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号,明万历十四年 (公元1586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他的祖上曾经做过官。在明代,知识分子要做官,就要按照政府的规定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并参加考试,即所谓“科举”,考试所作的文章也得遵循政府规定的八股形式,超出规定的范围就不会被选取,也就是“落第”。因此,大多数知识分子都走上了死读经书,硬作八股文的道路。知识分子的思想被紧紧地束缚住,学术风气死气沉沉。徐霞客也曾参加过八股考试,但失败了。此后,他便决定不再走考试做官的道路,决心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地理考察事业。这一抉择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它意味着与当时流行的社会风习的决裂,是要有勇气和胆识的,而且还要承受一些守旧的人的讥笑和指责。徐霞客坚定地这样做了,他的家庭,特别是他的母亲有力地支持了他,他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哪能让儿子像篱笆中的鸡,车辕下马,被困着呢?” 徐霞客从小就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游历探险方面的书,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徐霞客在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便埋头专心攻读和研究前人的地理学著作。但是,他并不是把前人的著述当作一成不变的经典盲目地相信,而是在吸取前人知识的同时,进行独立思考。在攻读中,他发现前人著述的内容,很多是历代沿袭,转抄自较早的地理学著作,很少有人进行实地的考察。因而,有的地理著作记述错了,也被照抄照搬,以讹传讹。前代的人错了,后代的人也跟着错。他对前人著作中的不少问题,提出了大胆的怀疑。例如关于长江的源头问题,在被认为是经典地理著作的《禹贡》中,说是“岷山导江”,后来不少人都沿袭这一说法,徐霞客提出了为什么长江比黄河长,而长江之源那么短,黄河之源却那么长的疑问,认为《禹贡》上的说法是解释不通的。为了搞清祖国河山的真实面貌,徐霞客决定亲身进行实地考察。

  编辑本段旅游生活

  从22岁起,徐霞客开始了游历考察生涯。三十多年间,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在三四百年前,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两条腿。单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赞叹不已了,更何况他所考察的主要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呵。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随时有丧生的危险。这从中也可以看到,徐霞客献身大自然的决心是如何大,意志是如何坚强。徐霞客的考察探险活动,持续进行到公元1640年他55岁的时候。当时,他正在云南,不幸身患重病,被人送回江阴老家,第二年就去世了。可以说,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上面说的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便是发生在公元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他的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他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他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更为可贵的是,徐霞客在野外考察生活中,每天不管多么劳累,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和观察记录下来。有时跋涉百余里,晚上寄居在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在残垣老树之下,他也要点起油灯,燃起篝火,坚持写游历日记。他先后写了200多万字的游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可惜的是,他的日记大部分已经散佚,现存的《徐霞客游记》,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这仅存的4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仍然向我们展现了他广阔范围的考察记实,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地理风貌。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一个雨后放晴的夜晚,停泊在湘水之中的一艘客船上,乘客们在连绵好些日子的阻雨之后,看到了皎洁的明月,观赏月光下的山形水色,精神顿觉爽朗异常。正当乘客们尽兴之后上床休息时,忽然喊杀声骤起,一群强盗窜上船来,一时火炬乱晃,刀光剑影交错,大难降临船上。这时,只见一个人飞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进了别的船里。 这个跳水的人,年约五十开外,身材修长,看上去精力旺盛,行动敏捷。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上面说的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便是发生在公元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一个同伴受伤,他的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他自己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他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继续顽强地向前走去。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重重的困难被他踩在脚下,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基于“学生立场”,促进“生命成长”

——读《寒假生活重建中的教师发展》之《教师的学生立场》(第1稿)

浙江杭州的徐老师在读了我前天的读后感《在中西方比较中看教育目标的设定》之后,说:“董老师,你的思维方式,一流。今早,我也在读这个章节,可只能停留在作者怎么做这一层面上。现在我是读一遍书上的内容,再阅读你写的文章,反复咀嚼。”我感觉自己并没有达到徐老师所说的“思维一流”,我只是觉得他人的做法我不一定适用,但是他人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理论观点是我要重点学习的。我要学习的是“怎样在打破中重塑自己”——打破惯性的沿袭主义,重塑自己的独创风格;打破常态的实践模式,提升自己的理论自觉;打破虚无的行文风格,树立严谨的科研态度;打破盲目的实践操作,构建核心的思想观点。

一、学生立场的缺失

(一)现状描述

(二)原因分析

1、学校领导下的寒假生活

2、思想认识下的寒假生活

3、“安全保障”下的寒假生活

(三)学生立场的内涵

1、学生立场意味着“为了学生”

2、学生立场意味着“基于学生”

3、学生立场意味着“通过学生”

二、活动下教师学生立场的觉醒

(一)在研讨中明确价值取向

(二)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三)以教师的学生立场影响家长

(四)合力形成具有学生立场的方案

(五)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完美衔接

三、在“你好,寒假!”中教师学生立场的发展

(一)养成新习惯

(二)促进新关系

1、新的师生关系

2、新的家校关系

(三)成就新教育

四、教师学生立场的再发展

(一)学校各项活动方案形成的新模式

(二)班级管理权的下放

(三)家校合作新途径

……

附:研学旅行“游而不学”现象的“再反思”

2017年2月24日,继“班级文化与班级特色”之“家长智慧课堂——《东方大港》”的微讲座后,时隔两个星期,笔者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洋山深水港研学旅行活动”。

因是外出活动,学生格外兴奋。但大家似乎并不关注活动本身,而更关心“零食可不可以吃”“手机可不可以带”。在参观洋山深水港码头之前,场馆工作人员先播放了一段有关洋山深水港建设的宣传片,学生们在偌大的场馆内左顾右盼,静心不下,个别学生看到“洋山深水港”模拟造型内侧有通道,便开始来回跑动,场面一度混乱。在洋山深水港码头的观景平台上,带队教师想召集大家留一张合影,都无法顺利组织。笔者带这个班级近一年,在学校里,班风班纪良好。而此次特意设计组织的研学旅行,却着实让人力不从心。

活动结束,我反思:组织此次研学旅行,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学生出去兜一圈,见见世面吗?整合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只是为了让学生的参观考察更便捷、更顺利吗?活动之后,还能留下些什么?

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旅行,而是一种教育活动。如果说这是一次“演练失败”的研学旅行,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育性缺失。进一步深究,可以看到,教育性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对研学旅行的理解不当

教师方面,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由学校策划组织,班主任带队参与。此次研学旅行,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任课老师策划组织活动。一方面,班主任、任课老师缺乏研学旅行活动策划组织的经验。另一方面,对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方法策略思考不够,导致状况连连。

学生方面,同样缺乏对研学旅行的正确理解,误以为研学旅行就是走出校门,即可完全自由、放松,与学习无关。因此,学生只觉得好玩、开心,而不是将关注点放在研学旅行活动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上。

2 对研学旅行的设计缺失

研学旅行以旅行为载体,以研学为主旨。需要策划组织者具备设计思维,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失。否则,就容易出现活动目标不明确、主题选择不清晰、活动内容与学生兴趣能力不匹配,运行形式不规范等问题。

譬如,由于此前没有与场馆工作人员进行深入沟通,共同参与设计活动内容,而负责接待的场馆工作人员又不太了解学生的兴趣与认知水平,所播放视频的专业性较强,离学生的生活认知比较遥远,而没有安排有趣味性的知识问答或适合学生观摩的情境展示,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游而不学”、“学而不研”,活动流于形式。

3 对研学旅行的实施管理不足

在研学活动开展之前,一方面没有划分小组、确定组长、明确学习任务,因学生没有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场馆,只能是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走。另一方面,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行为规范教育,进一步明确研学旅行的具体要求。如:文明礼仪、路队要求、参观秩序、注意事项等,导致学生由“圈养”变“散养”的状态,难得在上学期间外出活动,他们的激动兴奋超过了研学旅行中的体验收获。

活动过程中,在学生提出能否吃零食和能否带手机的时候,老师没有敏锐地觉察到学生对研学旅行的认知偏差,及时做出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在没有形成研学旅行的学习经验和已经形成在校学习规则之间形成鲜明反差,在不具备较高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情况下,研学旅行的活动效果差强人意,甚至有违初衷。

……

《研学旅行教育性缺失的反思与改进实践》,于2018年7月,在《新课程评论》上发表。 但是,读了《寒假生活重建中的教师发展》之《教师的学生立场》之后,我觉得“研学旅行教育性缺失”固然和“对研学旅行的理解不当、设计缺失、管理不足”存在一定关系, 但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缺乏“学生立场” , 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的需求、体验、评价为中心,这才是研学旅行活动教育性缺失的根本原因。 教师的常态思维:活动该由学校设计、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学生只是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者,而不是活动前期的策划者、中期的组织者、后期的评价者,所以很多时候学生会游离在活动之外,无所事事或应付了事,这也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可能会在课堂教学中站在学生立场去思考,去备课,去设计教学环节,去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然而在课堂之外的各项活动中,也同样需要重视学生立场。诸如:这次研学旅行活动只是进行“家庭、学校、社区资源整合”的一次实践体验活动吗?这次研学旅行活动,我为班级、为学生,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想了些什么?都做了些什么?这次研学旅行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是排队上车、景点参观、拍照留念、排队回校吗?……

由于以往的活动,通常是活动前学校策划组织,活动中各班积极参与,活动后进行集体教育或上交活动“任务单”,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思维定势,因此,这一次由班级为单位组织的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在“策划组织”这一块出现了问题。

因为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研学旅行活动,缺乏相关经验的我和另一位老师,在家长的介绍陪同下,带领学生进行参观,学生对参观学习的行程安排、具体要求、学习任务等一概不知,无怪乎在这次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学生问,可不可以吃零食?可不可以带手机?个别学生觉得很开心,因为别的班级还在学校上课,我们却在外面“玩”。至于了解并探索“东方大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所以参观学习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集装箱码头好大,集装箱好多,观景平台很开阔、也很好玩等方面。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可以在前期通过家委会了解家长的工作单位或生活区域都有哪些教育资源可以整合利用,然后根据不同的教育资源适合在什么时候、怎样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做好前期的信息资源储备。然后,在这次研学旅行活动前,自己实地考察行程线路、活动内容和活动计划安排,为实践体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做一个预估和判断。接着利用中午或课余时间,询问个别学生或召集全班同学商量讨论,具体分析研学旅行的活动内容和学生的内心需求之间的契合点,活动达成的预期目标和活动效果的评价方式等。真正从“策划、实施、评价、反思”这几块,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在学生喜欢、积极投入、乐于参与的情况下组织活动,而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以至于研学旅行活动失去了本该有的教育性。

附: 2017 “中国年”,我们这么过!——临港实验中学“过年啦”主题活动

一、活动设计

(一)活动主题: 过年啦!

(二)设计意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平日里我们不愁吃、不愁穿,过年盼穿新衣、亲人团聚、吃年夜饭的年味也随之变淡。好在我们的孩子来自各个不同的省市,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各地的风俗年味是我们可以共同分享的宝贵财富。“过新年,贺新春”,我们在彼此了解和彼此欣赏中,过年更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三)活动时间: 2017年1月26日~2017年2月1日。

(四)活动要求: 特设如下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从中选择富有地方特色的活动项目,或增加自己的创意设计。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让我们一起超越时空的界限,感受各地的风俗与年味,分享过年的热闹与喜悦。

(五)活动预设:

活动一: 剪窗花,贴春联。

活动二: 向长辈,拜个年。

活动三: 包饺子,做汤圆。

活动四: 赶庙会,多热闹。

活动五: 小伙伴,撒欢玩。

活动六: 备节目,来表演。

活动七: 挂灯笼,放鞭炮。

活动八: 买花脸,戴花脸。

活动九: 学民俗,多体验。

活动十: 登高处,观日出。

(六)交流互动: 欢欢喜喜过大年! 请您精选出其中2至3张照片,发在班级群里边,我们“身未动,心已远”,我们的眼界会被打开,我们的心界也会通融!我们的活动,会给孩子们打开一道通向“已知”和“未知”的大门,学会珍惜身边的美好,切身感受如意和吉祥的降临,年味无处不在,快乐幸福随时随地都会发生!

二、活动过程

(一)“过年啦”主题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配合。

尚同学爸爸: 谢谢董老师!我们热烈响应!也顺祝大家鸡年大吉!阖家安康!

王同学妈妈: 积极响应!

杨同学爸爸: 让小孩参与其中,体验我国传统节日习俗。同时也提前祝各位老师、家长和孩子们新年快乐!

(二)学生们参与“过年啦”主题活动的热情高涨。

1 月 27 日(附照片)

邢同学: 写春联、贴春联

刘同学: 贴春联、贴窗花

周同学: 包汤圆、写春联、贴春联

朱同学: 烧柴火、下汤圆

陈同学: 包各式饺子

祝同学: 贴春联

刘同学: 蒸汤圆

尚同学: 写春联、贴春联

陈同学: 包馄饨、写春联、贴春联、贴窗花

1 月 28 日(附照片)

闵同学: 做小汤圆、写福字、贴福字

尚同学: 擀皮子、包饺子

傅同学: 逛古镇、逛书市

周同学: 多阅读、做功课

曾同学: 逛古猗园

范同学: 包馄饨、烧柴火

艾同学: 观日出

1 月 29 日(附照片)

王同学: 逛古镇(走进历史、感受文化积淀)

杨同学: 逛城隍庙、看彩灯

杨同学: 煮汤圆、准备火锅菜料、贴福字

1 月 30 日(附照片)

康同学: 贴福字、逛武康路(参观名人故居)、参观博物馆、逛城隍庙

陈同学: 贴春联、贴窗花(跟随父母去姑祖母家拜年,给老人贴春联、贴窗花,老人很感动开心)

杨同学: 贴春联、包饺子

易同学: 挑礼品、去拜年;包饺子、庆团圆

1 月 31 日(附照片)

尚同学: 祭拜、放烟花

2 月 1 日(附照片)

王同学: 打雪仗、战地游戏

(三)共有 20 个孩子参与了“过年啦”主题活动。(全班共 21 人)

三、问卷调查

2017 “过年啦”主题活动之问卷调查:

1 、你对 2017 的年味的感受是:

 A、很浓  B、一般   C、几乎没有

2 、你认为 2017 最浓的年味在哪里?

 A、在三口之家  B、在三代同堂  C、在人潮涌动的公共场所   D、在自己的内心世界

3 、你以何种方式感受到 2017 的年味?(此题要求按个人喜好依次排序,把最喜欢的序号写在前面)

A、吃   B、拜年   C、拿红包   D、春节旅游   E、体验年俗文化,如贴春联、包饺子等  F、其他(     )

4 、你认为最不可取的过年方式是:

 A、睡懒觉   B、吃到撑   C、看人海   D、玩游戏   E、其他

5 、 2017 “过年啦”主题活动,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此题为简答题)

(以上问卷调查请孩子们根据实际情况如实作答。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四、调查结果

(一)统计人数: 有20个孩子参与了“过年啦”的主题活动,参与率 952% ;有21个孩子完成了问卷调查,参与率 100% 。

(二)汇总结果:

1 、你对 2017 的年味的感受是:

 A、很浓 ( 12 个)   B、一般 ( 9 个)     C、几乎没有

2 、你认为 2017 最浓的年味在哪里?

 A、在三口之家 ( 1 个)   B、在三代同堂 ( 16 个)   C、在人潮涌动的公共场所 ( 3 个)    D、在自己的内心世界( 1 个)

3 、你以何种方式感受到 2017 的年味?(此题要求按个人喜好依次排序,把最喜欢的序号写在前面)

A、吃( A 排在前二位的有 8 次)    B、拜年( B 排在前二位的有 10 次)    C、拿红包( C 排在前二位的有 5 次)    D、春节旅游( D 排在前二位的有 6 次)    E、体验年俗文化,如贴春联、包饺子等 ( E 排在前二位的有 13 次)   F、其他(  )

4 、你认为最不可取的过年方式是:

 A、睡懒觉 ( 10 个)    B、吃到撑( 3 个)    C、看人海 ( 3 个)    D、玩游戏( 4 个)   E、其他 ( 1 个)

5 、 2017 “过年啦”主题活动,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此题为简答题)

孩子们在“过年啦”主题活动中最大的收获是:长大了一岁,喜相聚、收红包,感受了浓郁的过年的氛围,能和家人在一起,和堂弟一起玩,收红包收到手软,感受到没有鞭炮和烟花的春节,环境保护得很好,能感受到在香港大年初一有舞龙表演的庆祝方式,学会了做馄饨,“玩中学、学中乐”扩大了眼界,比以前懂事了,全家团圆,吃火锅、贴窗花,比以前懂事了,与亲朋好友团聚,欢声笑语、热热闹闹合家欢,与家人一起体验过年的乐趣,收红包,三代同堂,能和老人一起自由安排时间举家欢庆,体会到别样的欢乐,长大了一岁,学会了当一个好哥哥,发现贴春联还有这么多讲究,感觉像和老师同学一起过年一样,我们像一个大家庭!

五、活动意义

(一)由于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省市,所以假期能体验最具地方特色的年味文化;

(二)加强学生与班级、学校、区域、国家的文化沟通,形成有层次、有特色的生活导向;

(三)建立起上学期与下学期生活的联系,推动学校教育节律的整体形成与优化;

(四)通过活动,促成家庭、学校、社区的合作,推动社会教育力的提升;

(五)实现网络和现实之间的经验转换,推动实践质量与学生自我教育及群体发展的共同提升;

(六)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充分调动家庭成员的多方资源,努力实现家庭成员的多向互动;

(七)汇聚更多的育人资源,有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形成多方合作的育人合力;

(八)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努力,在参与“过年啦”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

这一次“过年啦!”主题活动,由于活动的主角是学生,所以全程都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教师、家长协助和旁观这次活动,为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完美表现点赞。教育的影响力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实现,如果教育游离于学生之外,学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主体。2017年寒假生活的一个关键词非常重要——“自主”。教师需要让权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策划。通过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策划、行动、总结,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教师的 “学生立场” 意识的觉醒,不仅仅在于教师自身的意识改变,还在于充分调动、利用、整合已有的教育资源。教师通过汇总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想法后,得出对于“你好,寒假!”的初步设想。但教师不是活动执行的主体,因而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寒假是学生的寒假,学生应该成为寒假生活的主导者。同时需要兼顾家长对于寒假的期望以及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需要引导家长除关注孩子的文化知识外,更需要关注学生的软实力,如学生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决策能力等。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之一,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实现生命成长和终身发展,是寒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重建的意义所在。

徐光华老师34岁就评上了教授,36岁做博士生导师,学术功底深厚,讲了十几年的课,授课经验丰富。在他的课堂上,每个知识点都经过了上百次的优化。

徐老师既能把刑法原理阐释清楚,又能辅以实践的案例和解题技巧,让考生明白原理,高效应试,有实务基础,形成法律思维。

徐老师还有很丰富的实务经验,代理了诸多全国有影响性的案件,例如,E租宝案,与陈有西等名律师一起代理了浙江某黑社会性质组织案,甚至法考结束之后,很多法院、检察院都在用徐老师的教材做工具书。

无论从授课能力,还是理论深度,或是实务经验来看,徐老师都非常优秀。

正因如此,觉晓非常认可徐老师,在徐老师合同到期后,觉晓第一时间和徐老师联系,希望徐老师能加入觉晓。

觉晓的核心产品是内部班,它包含4-6个月的小班指导服务,价格在3-5千,稍稍偏高,而很多考生不需要那么细致的督促,或是经济能力跟不上,所以内部班主要针对在职的考生。

对于一些法本的学生而言,自己时间充足,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就不用报班,只需要一套精品的培优课程。

 《小鸟小鸟》是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的一首8/6拍,二段体结构的歌曲。曲调欢愉而又奔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接下来我整理了《小鸟小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小鸟小鸟》教学反思 篇1

 《小鸟小鸟》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10册第一单元“春意”里的第一课时,曲调欢悦而又奔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歌曲为6/8拍,二段体结构。第一段(8小节)为齐唱,第二乐段为合唱。每段均由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句组成,音乐素材十分精炼而集中。

 本堂课将二声部合唱定为教学重点,并采取了“借班教学”的形式,在一课时内完成。总体来说,有一些成功的尝试,但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对其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一、备课思路

 1、合唱是“重中之重”的思路偏差。

 由于《小鸟小鸟》这首歌曲的二部合唱占了较大的篇幅,涵盖了歌曲整个B部分,再加上班级合唱教学是我几乎不曾接触的领域,在看到这个课题时,歌曲中的合唱部分就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我在设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时,一切都以“合唱部分”的教学为主,将其视为本堂课的“重中之重”!我甚至认为要节省一切的时间来解决二部合唱的问题,而歌曲齐唱部分的学习、情境的引导都应该以最简略的方式及最短的时间来完成。然而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思路是有所偏差的。首先,一节音乐课应该是完整地呈现一首音乐作品,而不是“去头掐尾”的某一部份内容的学习,这样会使教学失去平衡,也缺乏完整性。第二,忽略作品音乐形象、情绪的引导,过分的强调技能、技巧,既没有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将教学目标细化到“班级合唱”的准确定位。

 当我将“二声部合唱”的教学设为重点时,更是将目标细化到“班级合唱”。因为普通合唱团的训练与班级合唱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普通教学班的孩子不像合唱团的孩子那样大都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能受到长期、系统的训练,所以他们的起点不一样,接受能力也无法相比。因此,我在设定教学环节时,一直紧紧围绕“班级合唱”来进行,避免过于专业化的训练手法。在进入合唱之前,我设计了很多让学生逐渐适应多声部旋律的环节,如先以比较形象的方式解释两条声部间的关系、抗干扰聆听练习、与乐器配合唱、分别在两个不同的乐器引导下唱等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二声部合作的能力。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确实能够逐步适应多声部旋律的加入,有所成效。

 二、本节课的成功尝试

 1、深入挖掘教材,在课堂中渗透对音乐的理性分析

 在备《小鸟小鸟》这一课时,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挖掘,如歌曲的情感内涵、结构、创作手法、旋律走向、二声部旋律间的关系等等,然后以图谱、画旋律线、比喻等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既培养了学生理性分析音乐的能力,也提高了课的深度。

 2、抗干扰聆听练习

 在进入这一堂课的二声部合作之前,我设计了一个“抗干扰聆听”的训练,即将高、低两个声部的旋律分别用电子琴中两种差异性较大的乐器音色进行录制,先让学生分别熟悉自己的引导乐器,然后再同时播放两段旋律让学生听辨,培养学生多声部的听觉能力,在能从两条旋律中听辨出自己声部的基础上,再逐步尝试二声部的合作,效果较好。

 3、根据学生的演唱灵活调配声部

 在借班上课时,对学生的嗓音条件不了解,且由于时间的关系,高、低声部都只能是临时按组分配。但这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有些音准不好的学生被分配到了低声部,而个别音域较低的学生又被分在了高声部,难以达成较好的演唱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本节课进行了一个在分声部前,根据学生的演唱现场调配位置的尝试,尽量将学生安排在其适合的声部,效果较好。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弱化了对歌曲情绪的引导

 前面提到过,在设定《小鸟小鸟》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将合唱教学设为“重中之重”,以致于一堂课下来,除了合唱这一部分,其它所有内容都被弱化,包括对歌曲音乐形象的分析及情绪的引导这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情绪没有被调动起来,对歌曲学习的投入度非常不够,而且由于对音乐形象的体会也不够,难以通过歌声准确表达歌谱的要求,最后反而影响了歌唱技能的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教唱环节不够扎实。

 在这节课中,不管是歌曲齐唱部分还是合唱部分的教唱,都显得不够扎实。由于担心学生的识谱能力有限,不敢在唱谱的这个环节进行细扣,只是带学生唱两遍感受音高,便直接套入歌词演唱,且每次演唱都只是一带而过,缺乏层次感,没有落实好重、难点的解决;另外,教唱过程中,一个声部练两次后,又轮换另一个声部进行练习,原本对旋律的掌握就不够扎实,再加上声部的交替学习过于频繁,学生容易混淆,不利于其唱稳自己的声部。

 3、过于“走教案”

 回顾这一节课,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好每一个环节,过于“走教案”。如歌曲齐唱部分的学习,在学生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就继续进入下一个环节,导致后面完整演唱歌曲时,齐唱部分出现较大的音准问题。以上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后面的教学中,虽然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有其相应的作用,但没有落到实处,切实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最后只是流于形式。

 4、语调过于平淡

 在进行这堂课的教学时,我还存在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语音语调过于平淡,缺乏抑扬顿挫的变化,不够生动,无法调动学生的情绪,自己抛出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

 四、改进方向

 1、始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合理平衡技能与情感的关系。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一堂课的完整性。

 3、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生成”,用心关注学生的“学”,将“型教案”转化为“心教案”。

 4、丰富自身语言及语音语调的变化。

 5、始终保证对学生音准、音质等质量的要求。

《小鸟小鸟》教学反思 篇2

 《小鸟小鸟》是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的一首8/6拍,二段体结构的歌曲。曲调欢愉而又奔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这一课的重难点是二声部的教唱;用富有弹性的、优美舒展的歌声来正确演唱这首歌曲。

 1在课堂一开始,我通过跟随《小鸟小鸟》的伴奏音乐做律动,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6/8拍的歌曲特点。

 2完整听赏歌曲后,我马上给学生展示完整的歌谱,让学生对歌曲有个整体的感觉。但王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看着歌谱完整地听赏,而是通过边观赏各种小鸟的边听范唱的方法,给学生展示歌曲完整的感觉。因为在接下来一连串修改与试讲的过程中,其中有一节试讲课,王老师让学生看着全谱听范唱,很容易就唱了高声部,对低声部的学习很不利。所以王老师运用边观赏边听唱的方法,这样既能给学生以歌曲的整体感觉,培养对小鸟形象的直观感受,又不至于集中精力听唱高声部而为后面低声部的教唱环节增加难度。

 3在教学环节中,我把描绘小鸟形象的第一乐段放在首先教唱的环节,而后再进行第二乐段二声部的教学。学生先感受到了小鸟活泼可爱的形象,再进行二声部的学唱,效果显著。此歌先学唱齐唱部分能为二声部教学带来情绪铺垫的作用。

 4我运用谱例对比的方法,把变化重复的写作手法通过二声部旋律教唱的过程,简要的讲述,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知识面。

 5在二声部合唱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聆听第二乐段的范唱,引导学生跟随老师画出小鸟飞行的两条不同路线片段图(旋律线),引出合唱中的低声部与高声部从而进行分声部教学。

 6我运用电子琴,录制了慢速、中速,带高声部旋律的伴奏音乐,让学生在学唱过程中循序渐进,并运用电子琴特有的不同音色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二声部的学唱,效果较为显著。

 此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没有强调歌唱运用气息。

 2学生音准、听力的培养不够。

 3在二声部教学中,没有提出让学生多互相聆听两个声部的音响效果。

 4学生合唱中最重要的合作能力应加强训练。

《小鸟小鸟》教学反思 篇3

 以审美为核心是《课标》渗透的核心理念。因此,本节课我紧紧围绕歌曲的主题,以审美为核心,精心构建探究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改"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教学实践"等教学先进理念。

 心理学认为,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会使儿童充满情趣和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教学一开始我就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创设一幅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画面,让学生大胆地进行互动,进行想象和体验。使得课前几分钟就形成了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的热闹场面,为进入教学深入教材内涵作了铺垫,另一方面学生在感受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又培养了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课标》指出,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应贯穿于音乐教学活动中。于是,接下来我把节奏训练与歌唱教学有机的融入教学,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特有的音韵美。然后,采用模唱、听唱以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多种形式学习歌曲,熟悉歌曲,让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旋律和情感。在教学第二段时,我还设计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植树、摘花,种草为小鸟搭建家园创设美丽环境的音乐活动,这样一来,不仅渗透环保思想教育,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和美化环境的童心,还把本课推向高潮。

 (课堂上我还能随时关注学生的变化,并能够随着学生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如:处理“二声部轮唱”这一教学难点时,由于这一知识点是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而且此前教材从未有任何铺垫。所以,当我发现学生难以逾越这道门槛时,我依据学生学情和“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一心理学效应,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将相对集中的难点进行了分散处理,把“二声部轮唱”这一环节放到第二课时。)

 当然,我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我的评价方式单一了些,整节课中,出现得最多的就是“真不错,很能干”,虽然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赞扬,但语言平淡、不够吸引学生。如果课堂上我能关注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无论是我和学生之间,还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评价,都能有针对性的以不同类型、不同手段及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这样,对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艺术地、创造性地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的更高追求。

《小鸟小鸟》教学反思 篇4

 《小鸟小鸟》是五年级第一课《春意》中的一首歌曲,歌曲曲调欢悦而又奔放,表现了少年儿童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在我备课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而儿童歌曲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新课的传授增加情趣。

 这是一首6/8拍子的歌曲,在教学中以复习巩固6/8拍子强弱规律以及旋律的表现力为突破口、以复习三拍子为基点体会歌曲的情绪,将乐理知识与听觉结合,培养学生的乐感能力。歌曲中多次出现的休止符算是一个难点,在歌曲的学唱环节我就多次的提醒和强调并加以示范,学生掌握的还是不错。歌曲的会唱以后,关键是对歌曲情绪的表现。从一开始我就强调旋律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情绪。歌曲的第一乐段以每三个音构成一个活泼欢快的音乐动机,给人以明亮轻快地感觉,引导学生想象就像小鸟在草地上,树林里一蹦一跳的轻巧而活泼的感觉。而歌曲的第二乐段是副歌性的合唱,曲调变得开阔,使得歌曲的情绪更加欢乐,就像小鸟展翅飞上了天空一样,热情而舒展。学习歌曲时不仅要抓住拍子的特点,也要体会歌词的含义,时刻注意情绪的表达,以情带声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人类与小鸟的关系。

 最后知识拓展:这首歌其实是**《苗苗》中的主题曲,也是一部励志的**,让学生下去之后可以欣赏。学习这首歌让学生意识到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他们就像是小鸟,是雏鹰,要腾空翱翔,就要现在学好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才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缝纫鸟教学反思放小鸟教学反思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小鸟小鸟》教学反思 篇5

 首先,我带着学生解决第一问题,先是重点读好描写小鸟样子的句子,接着问:“作者是怎样照顾小鸟的呢小鸟领情了吗为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小鸟很孤单。”有的说:“小鸟想妈妈了。”有的说:“小鸟想家了。”“我们学过《家》一课,还记得小鸟的家在哪儿吗”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我”对小鸟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小鸟不领情,一动不动,“我”很着急。

 然后顺势引入鸟妈妈和小鸟隔着鸟笼的段落,重点读好“焦急”一词,体会母子相见却无法团聚的场景,领着学生唱起那首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此想象:小鸟和鸟妈妈会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妈妈,快来救我吧!”有的说:“妈妈,我好想你呀!”此时此刻,学生很自然和小作者的想法一致了——放小鸟!我便发问:“小作者那么喜欢小鸟,你们也很喜欢,舍得放吗”学生说:“放!”同时也说了很多原因。但有人说“小鸟很孤单”的原因时,郝佳琪说:“我可以陪它玩啊”他的意思是只要陪小鸟玩,小鸟就不寂寞,会开心。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小动物,都有一颗爱心,他们舍不得也是理所当然,但这不能成为不放小鸟的理由。我再次引导大家回忆第一节小作者对小鸟的呵护,可小鸟不吃不喝,一动也不动,第二节鸟妈妈和小鸟见面的情景,这样,郝佳琪明白了。我们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但一定不能违背了文章本身的教育意义。

《小鸟小鸟》教学反思 篇6

 本课是7、6、5加几的进位加法,由于学生前两课已经学过9加几的进位加法,和8加几的进位加法,学生已经有了相似的学习经验,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不算很难。

 课上还是采取让学生自己想算法,自己讲解的方式,通过动手操作增加学生的活动经验,进一步感受凑十法。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积极性不是很高,重复的知识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刚好这时线上培训,在培训中,听了浙江省的徐老师也讲了“凑十法”,这是一节课给我很多启发。

 第一:针对相似内容,可以做单元整合,不必按照教材一节一节讲,对知识进行重新排列,一节课可以针对一种方法讲透。

 第二:要让学生明白学此知识的必要,比如,我们为什么要用凑十法计算,练习中关于圈一圈这种题,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圈,这些学生不是不会凑十法,而是没搞明白为什么要10个圈起来。教师可以说怎么圈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来你是怎么算的等话语,让学生明白意图。

 第三:小组合作时,让学生互相给同桌说一说想法,尤其是比较慢的学生,让理解力好的学生给他讲,发挥同龄人的作用,以好带差。

《小鸟小鸟》教学反思 篇7

 叙述的是“ 我”放飞一只小鸟的事,告诉我们鸟是人类的朋友,表现出少年儿童爱鸟的童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等,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增进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有主动的想要探求知识的渴望,想读,想说的欲望更强烈,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以读为基础,加深体验。

 由于学习的对象还是低年级,课文内容对于他们还是具有一定的诱惑力的。根据他们这一心里,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作者,去体会“ 我”的心情。比如说课文中第一小节,小作者看到小鸟不吃不喝,无计可施,非常着急,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表达小作者的着急。课文的第一小节,描写小鸟的外貌的句子也很优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小鸟的美丽,并在脑海中勾勒出小鸟的样子,激发学生对小鸟的喜爱之情。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进入情境体验,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使得学习更为顺畅。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及能力的培养。

 每个个体都是存在差异性的,因而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多角度的,教师需要尊重学的个体差异,让他们有自己的体验空间。比如课文的第二小节是鸟妈妈和小鸟相见后的一些场景。通过播放鸟鸣,想象一下,鸟妈妈和自己的宝宝终于见面了,它们之间会说点什么,情景再现,同桌之间说一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体现自己的个性,从而让课文的内容得到升华,为后面的“ 我”放小鸟的做好铺垫。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小鸟被放走了,会跟“我”说点什么,再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课文的主题得到深入,鸟类与人类是好朋友,引导学生认识保护鸟类的意思。

 教学是一门永远需要学习的艺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有些不足之处:比如第二小节小鸟与鸟妈妈见面后的情景,它们之间的交流没有处理好,还可以让学生演一演,情境再现,让课堂气氛跟活跃些,学生的理解跟深入些。

 总的来说,我虽然做的还不是很好,但学习效果反馈回来的点滴,却使我今后能自信、从容地走进新课程的课堂,争取以后做的更好。

《小鸟小鸟》教学反思 篇8

 悟到这点,我的课堂便围绕“爱”字展开,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悟分析,巧妙点拨,并在每个环节的结尾用饱含深情的小结语把这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点点滴滴的爱都放大,点透,让学生明明白白彻彻底底地感知体悟这些爱,根植这些爱,点燃他们心中的爱。

 二、注重语言训练,放飞想象

 语言训练是语文课的重要目标之一,课堂中,我有意识地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多处语言训练。如,为了让学生体会鸟妈妈对小鸟的爱,为了再现鸟妈妈与小鸟相见的感人场景,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表演,让孩子们扮演鸟妈妈和小鸟想象它们见面时会说些什么;在放飞完小鸟后我又提供句式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小鸟还会对我说什么,我望着远去的小鸟又会说什么?并在具体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提醒他们注意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和完整性。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但情感目标得到有效落实,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语文的工具性有了体现。

 三、巧妙情境创设,激发情感

 本文是一篇情意浓浓的文章,尤其是鸟妈妈的爱更是感人至深,这份浓浓的爱在文中仅化为两个字“焦急”,如何让学生深入体会鸟妈妈的焦急,感受母爱的伟大,是我课前思考的最多的问题。最后我选择了创设鸟妈妈找孩子和大鸟小鸟相见这两个情境来激发情感,感悟“焦急”。浅层次地理解“焦急”意思之后,在抒情的音乐中,我深情描述道:那天鸟妈妈发现孩子不见了,就到处找孩子,从天空到树林,从树林到小河,又从小河到田野,可它找到孩子了吗?为了找小鸟鸟妈妈白天找,晚上找,晴天找,暴风雨天还在找,可它还是?为了找小鸟,鸟妈妈翅膀快飞断了,嗓子也喊哑了,他找呀找呀,终于它找到了孩子,却发现小鸟被关在笼子里无法相救,鸟妈妈焦急万分,她不住地叫唤,她会对小鸟说什么呢?小鸟见到了妈妈又会说什么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真的是被感染了,他们一个个先是瞪大纯净的小眼睛静静地听着,想着,慢慢地脸上的表情开始发生了明显地变化,此时此刻,我知道他们的心弦真的被拨动了,情感之门被打开了,鸟妈妈的伟大母爱已深深地植入他们心中,对“焦急”这个词的理解也更形象更深刻。

《小鸟小鸟》教学反思 篇9

 以“喜爱”为线索指导全文的教学。“小鸟喜爱大自然” “大自然喜爱小鸟”“老鸟喜爱小鸟”“孩子喜爱小鸟”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想象,表达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喜爱”所创造的和谐美——自然美及小鸟的快乐情感。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研读中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感悟亲情的伟大,引发情感碰撞,在角色体验中,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喜爱,从而产生自我教育的阅读效果。

 通过授后反思,我自认为本节课达到了这一要求。但是授课过程中“续写小鸟后来怎么样了?”这一环节,处理得过于仓促,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致使孩子

韩夫生的徐老师是谁

韩夫生的创始人。性别:男。年龄40岁。IP属地:浙江。徐老师是韩夫生品牌创始人资深护肤品配方师,护肤管理咨询师,10年深耕护肤品研发改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