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主体民族叫什么名字?
越南的主体民族为京族,又称越族,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总人口约为6500万人,居住范围遍及越南全国所有省市,尤以平原和城镇地区最为集中。据古籍记载,越族人是雒越人的后裔,最早生活在现在的红河三角洲平原顶端的越池地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族人的居住地域也在逐渐扩大。直至公元11世纪,越族人的居住地扩大到最南端的金瓯角地区。京族人使用越语,文字采用拼音拉丁文字。京族人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民间有许多传统的和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如从剧、嘲剧都是在越南民间深受欢迎的地方剧种。越南各地还有许多地方唱腔,最有名的是北方北宁地区的“官贺调”。京族人擅长歌舞,京族舞蹈既古拙又清丽,别具风韵。京族人生活在越南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民族的舞蹈也有和其他民族的舞蹈融合的部分,因此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京族舞蹈
越南古代曾使用汉字长达两千年之久,《大越史记全书》、《钦定越史通鉴纲目》、《大南实录》、《南国山河》、《平吴大诰》等越南古籍无不用汉字书写。越南阮朝的嗣德帝曾说“我越文明,自锡光以后,盖上自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丧、祭、理数、医术,无一不用汉字”。今天在越南的古代建筑和庙宇中还能看到看到很多用汉语书写的对联和和牌匾,越南人和中国人一样过春节、端午、中秋等佳节,越南武术深受中国南少林的影响,全世界下中国象棋的三个国家分别是中国、新加坡和越南。事实上在相当漫长的历史岁月长河中越南人一直存在浓厚的“小中华”思想:13世纪后期蒙古侵入越南,越南陈朝抗蒙将领陈国峻于1284年发表《檄将士文》,其中写道“汝等坐视主辱,曾不为忧;身尝国耻,曾不为愧。为中国之将,侍立夷酋,而无忿心!1334年陈朝太上皇陈明宗征讨哀牢,得胜班师后命阮忠彦刻摩崖纪功文,劈头就写道:“皇越陈朝第六帝章尧文哲太上皇帝受天眷命,奄有中夏,薄海内外,罔不臣服”。1804年红毛人来越南请求定居、通商,被越南君主阮福映拒绝并义正辞严地表示:“先王经理天下,夏不杂夷,此诚杜渐防微之意也。红毛人狡而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可听其居留”。那么越南这种浓厚的“小中华”思想究竟从何而来呢?
原来中国古代在今天的江南、岭南地区生活着古越族,他们分布在今天的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越族内部又分为于越、扬越、瓯越、闽越、南越、骆越等不同支系,合称百越。如今其他越族分支大多已融合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而且绝大多数就是融合在了中华主体民族汉族的血脉基因之中,事实上广东省的简称粤在古汉语中和越就是通用的,而今天的广东显然是以汉族人口居多的,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则因为中原人口的南迁;二则因为当地越族的汉化。古代的南越包括今天的两广地区以及越南北部。
那么古越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现代越南有和古越族有什么传承关系?这个民族在历史上和中原文明有什么交集?越南历史始于旧石器时代,是百越部族中的骆越后裔。
不过这么自说自话,中原王朝是否认可呢?事实上越南和中国历史上其他藩属国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两国文明的确是同文同种同根同源,而且在上千年的时间里越南就是中国郡县管治下的领土,而不是藩属国。纵观越南的整个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和中原王朝既交流又对抗的历史,事实上越南史籍所记载的这种交流和对抗的年代之久远可能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根据越南的野史传说:泾阳王具有“能行水府”的神力,并娶了“洞庭君龙王”的女儿,生貉龙君。其后泾阳王“不知所终”,由貉龙君“代治其国”。在传说中貉龙君“事神术,变现万端”,拥有法力,并能出入“水府”,又将领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教民耕稼农桑,始有君臣尊卑之等,父子夫妇之伦。”貉龙君“或时归水府”,人民须要帮忙时向他呼唤,就会“龙君即来,其显灵感应,人莫能测”。传说貉龙君娶神农氏帝宜之孙,帝来之女妪姬,两人生下一胞,“胞中开出百卵,一卵生一男,乃取归而养之。不劳乳哺,各自长成。秀丽奇异,智勇俱全,人人畏服,其非常之兆”,“是为百粤之祖”。但由于貉龙君是“龙种,水族之长”,要经常出入“水府”,便与妪姬商量:“吾将五十男归水府,分治各处。五十男从汝居地上,分国而治。登山入水,有事相闻,无得相废。”!妪姬带领五十位儿子居于峰州,推举“雄长者为主”,称号为“雄王”,并使用“文郎”为国号。
还是根据越南的野史传说:中国殷代时雄王因“缺朝觐之礼”,而招来殷王率来袭。正当大军压境时,仙游县扶董乡的一位三岁童子自动请缨,带领雄王军队来到殷军阵前,“挥剑前进,官军后从。殷王死阵前”,而童子亦随即“脱衣骑马升天”。其后雄王尊该名童子为“扶董天王”,立祠拜祭。
中国古籍里的越裳氏献白雉于周的说法,亦被越南传说所吸收——据《岭南摭怪》所说:“周成王时雄王命其臣称越裳氏,献白雉于周。”亦即是说当时统治越南的鸿庞氏王朝派出使节,以“越裳氏”之名,入贡于周。据中国的古籍记载:周公认为自己德行不足,于是退回了这次贡物,并赐以重赏,将来使送回。不过现在更多认为越裳氏其实是掸族。据越南古籍《越史略·卷上·国初沿革》所说:中国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尝遣使来谕,碓王拒之。”亦即是说越王勾践有意招揽鸿庞氏的国君,但遭拒绝。所以今日越南民族的直系祖先和勾践的越国虽同属百越分支,但彼此并无统属关系。
公元前257年秦国灭亡古蜀国后蜀国末代王子蜀泮率领其族民,灭文郎国,建立瓯雒国,并自称为安阳王。传说中的文郎国和瓯雒国是越南古代国家的雏形。据越南史籍记载:瓯雒国都城为古螺城,在今越南河内东英县,其疆域主要包括今越南北部一带,后一度扩张到中国广西、云南部分地区。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的公元前214年派大军越过岭南占领今日的广西、广东、福建,征服当地的百越诸部族,秦朝在这一带大量移民,设立了三个郡,其中越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管理。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公元前203年秦朝的南海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首都在今广州,越南中北部成为南越国的一部份。由于南越国的疆域包括了今天中国岭南的两广地区和越南中北部,这也难怪嘉庆皇帝在听说阮福映打算定国号为南越时会怀疑其对两广暗藏野心了。南越国政权对越南进行了早期的开发建设,使中原的礼乐制度文明传播至此;与此同时南越国与海外也有相当的交往:主要的贸易港口有番禺和徐闻,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刘邦灭秦灭项后重新统一华夏,南越国开始向汉朝称臣,成为汉朝治下一个维持半独立地位的割据政权。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今越南中北部一直是中国各朝代的直属领土,越南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北属时期”或“郡县时代”。这一时期越南人本身就自视为汉人,出生于今天越南清化的姜公辅在唐朝官至宰相,从没有人质疑他的民族属性。
公元10世纪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越南利用中国的四分五裂局面,摆脱了中国的控制:938年的“白藤江之战”静海军节度使吴权击败中国割据政权南汉,939年吴权称王,史称前吴王,建立吴朝,这是越南脱离中国之始。但吴权只有称王没有建立国号,而且未能有效统治越南北部,直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才正式独立。北属时期结束之后的越南成为中国的藩属国,并且仍未脱离中华文化影响,使用汉字,采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多个封建王朝。968年丁部领以武力征服境内的割据势力,建立国号大瞿越,这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国号,两年后又自称皇帝,定都华闾,后来接受中国北宋宋太祖册封为交趾郡王,宋朝皇帝承认越南是自治的藩属国而不再是中国直接统辖的领土。
越南在政治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后在文化上并未脱离中华文明的影响,依然沿用汉字和中国的典章制度。越南因为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因此在面对其他东南亚国家时有一种心理优势——越南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多以小中华自居,视东南亚邻国为蛮夷之邦并打着兴复华夏文明的旗号对邻国开战:1471年越南后黎朝灭占婆国,1698年越南阮氏家族出兵吞并下高棉,由此奠定了现代越南的版图,所以严格意义上只有越南国家起源的北部交趾地区才是华夏后裔,而南部地区多系被越南征服的当地土著民族同化而来。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越南语:đồng trung thư môn hạ bình chương sự),简称同平章事( Đồng bình chương sự), 越南古代官制,与中国同。
交趾本是中国领土。秦时,秦始皇派军队征服百越,越南置于象郡(越南语:Tượng quận)辖下,自此,越南置于中国封建王朝统治长达十多个世纪。越南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
历史前沿,越南独立,越南皇帝,后记, 历史前沿 公元905年,静海军节度使(Tĩnh Hải quân Tiết độ sứ)独孤损被贬职,流放到海南岛。与此同时,中国境内藩镇割据,政局混乱,安南土著豪族曲承裕则凭着他“宽和爱人”的性格及地方豪族身份,受到当地人支持,自称静海节度使治理安南。唐朝朝廷被迫承认既成事实,公元906年正月曲承裕获唐朝认可其官职,并加封同平章事( Đồng bình chương sự),虽然名义上还是唐朝的官员,实际上曲承裕已建立起自主的政权。 造成了交趾的割据倾向越来越明显。 939年吴权称王,从而交趾(Giao Chỉ )脱离中国统治,越南最终自立为国。 越南独立 越南独立后,更是大量引进中国的先进政治制度。公元1007年(宋景德四年)黎庄宗(Lê Trang Tông)黎龙铤在政治机构上推行“定文武官制,一遵于宋”,在中央到地方实行大宋中央君主集权制度,并继承父志将专制君主制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越南皇帝 越南胡朝皇帝胡季犛在陈朝时就担任要职,陈朝绍庆二年(1371年)农历五月,朝廷委任季犛为枢密院大使。在陈朝昌符四年(1380年)农历五月,季犛因击退占人之功,得以“专领元戎,行海西都统制”。陈朝昌符十一年(1387年)农历三月,上皇命季犛同平章事( Đồng bình chương sự),赐剑一把、旗一只,还题字“文武全才,君臣同德”,表示毫不怀疑胡季犛的才能与忠诚。还向胡季犛提到:“平章亲族,国家事务,一以委之 …… 胡季犛由此实际掌握了陈朝大权。 后记 公元1409年,陈朝后裔陈季扩在支罗县(在今越南河静省)被拥立为帝(史称重光帝Trùng Quang Đế),封阮帅为太傅(thái phó),阮景异为太保(thái Bảo),邓容为同平章事(Đồng bình chương sự),阮章为司马。
战国时期的百越跟现在的越南基本没有任何联系。当时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都处于中国的北方,就是现在的陕西,河南,山东这一代。而现在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比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在当时都是属于没有开发的湿瘴之地。这些地区人进去都会感染瘴气而导致犯病死亡等,更不要说生产出像今天这样丰富的粮食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并不满足六国既有的土地,在他的命令下,秦军继续向外扩张,这其中有两规模最大的军队,一路是由民间蒙恬率领的40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取了匈奴的河套地区,并且驻军在九原。蒙恬的军队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是精锐的秦军主力部队。
另外一路则是由任嚣和赵佗率领的70万大军,南征百越。这个百越相当于现在的广东,广西,贵州这一带,包括越南北部的一些地区在里边,这一代生活着百越族,还是部落制,并没有发展出国家,秦始皇在这里设置了三郡,其中越南北部的一些地区归象郡管辖。
秦灭亡之后,赵佗百成立南越国,并且自立为南越武王,后来还称帝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兵灭南越国,并在南越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这三郡包含了越南北部和中部的一些地区。之后每当中原王朝战乱的时候,当地土著就叛乱,当时中原王朝恢复统一,又会派兵将这些地区重新纳入版图,反反复复,到后来,越南真正出现国家的时候那里叫做安南。跟百越不是一个概念。
百越,是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也就是从今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族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
“百越”之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文献《吕氏春秋·恃君览》,《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曰: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先后著录于记载的有于越、句吴、扬越、瓯越、东越、闽越、南越、骆越、西呕(瓯)、夷越、夔越、山越等。
扩展资料:
在西汉的时候南方少数民族大略可划为两部分,“百越”和“西南夷”。 西南夷指的就是今天贵州、云南、四川南部以及甘肃南部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
比如贵州境内的夜郎,就在遵义、桐梓一带;比如邛都,便是今天的四川西昌市;再比如说滇、巂,就在今天的云南境内;然后还有白马夷,也就是氐族,在今天的甘肃境内。
《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史书记载越族是我们华夏民族之一。
关于越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另一种说法也是《史记》和《汉书》中都有记载的,就拿《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的记载来说: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尔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
也就是说,越王勾践是大禹的后裔,夏朝少康帝的庶子。
-百越
你好,đại nam thực lục 在维基文库可以找到全文的。以下我粘贴一部分给你 。
<大南寔录》是越南阮朝的官修编年体史书,由阮朝国史馆编修,采用汉文文言文写成。记录阮太祖阮潢到阮弘宗阮福晙共三百多年的史事。全书共十二部,五百七十七卷。
目录
大南寔录前编
大南列传前编
大南寔录正编第一纪
大南寔录正编第二纪
大南寔录正编第三纪
大南寔录正编第四纪
大南寔录正编第五纪
大南寔录正编第六纪
大南寔录正编第六纪附编
大南寔录正编第七纪
大南正编列传初集
大南正编列传二集
大南寔录前编/表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谕 ◄ 大南寔录前编
表一
奉充国史馆钦修总裁、副总裁、纂修臣等谨奏,为钦修《列圣寔录前编》书成,请行刊刻,用昭懿烁事。窃惟国之有史,所以信诸今而传诸後。自古帝王之兴,代有制作,莫不著於载籍,历历可考。寔录之作,盖兼编年、纪传之法,而正史之所由出也。洪惟我国家受天眷命,太祖嘉裕皇帝肇基南服,列圣相承,显扬光大。其间礼乐征伐,制度文为,自有立国之规模体统。惟豳岐初服,史文尚阙如也。粤我世祖高皇帝再造舆图,一统海宇,大定之後,追念前徽,访求故典。史局之议,盖尝留意而未暇焉。奉我圣祖仁皇帝运圣文之经纬,廑世德之作求。明命元年,诏求遗书。二年,开设史馆,命官钦修寔录。十四年,复申纂辑之命,钦定寔录各纪,自太祖嘉裕皇帝至睿宗孝定皇帝为前编,世祖高皇帝中兴之後为正编。凡义例指意,悉奉权衡而折衷之,节次编辑呈览,钦奉裁定。犹念当初记载,尚须细加考订,以致其周,所以迟告厥成,圣心良有待也。钦惟我皇上祗若前猷,遹追先志,以觐光扬烈为念。绍治元年,首开史局,特命臣等钦修《寔录》前编、正编,继修《圣祖仁皇帝寔录正编》。既准定章程,以専其责;复时加训敕,以要其成。诚以昭代信史,尤当详慎也。臣等学识粗浅,受命以来,日夜兢惶,胥相策励,先於前编各纪原本敬谨检阅,考之在馆故典志录,及诸地方所献书籍,详加搜采,有应补载改载者,逐款登载,缮具样本进呈,钦奉御览裁定。就中事迹间有未明备者,经奉勅下,旁搜增补,仰见宸思宥密,精益求精,诚如此其周至也。臣等祗奉纶音,罄殚心力,所有应行润补各款,业已遵奉办理矣。伏思国初缔造二百馀年,前作後述,积德累功,遡追帝业所自,其来远矣。虽年代经久,典籍散漫,其中不无缺略之处。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
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战国以前,《周礼:职方氏》中最早出现“七闽”名称。闽即古代东南地区越族的名称。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汉书
·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说:“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从这些记载来看,古代百越民族多聚邑结寨散居于山川要塞、深林丛竹之中,溪谷之间,而且数目众多。《周礼,冬官考工记》又出现“吴、粤”名称。《逸周书·王会解》又有“东越”、“欧人”、“于越”、“姑妹”、“且瓯”、“共人”、“海阳”、“苍梧”、“越区”、“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称。宋朝人罗泌的《路史》又具体解释了百越的族称有:“越常、骆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吾、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
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是渭百越。(参考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壮族通史》
)
越人
越人
百越部落的简称
了解越人的更多含义
了解越人的更多含义
介绍
文化
越人,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包括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吴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
秦后,随着中原人的南迁,越人中广东地区的南越、西瓯、骆越等部落演化为今天广东地区的壮族、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 ,而在广西、越南地区的雒越及西瓯两大部落,则与其他族群共同演化为今天的京族、壮族、瑶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等的少数民族 ,也有部分流徒海外演化成其他的民族。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越人
拼音
yuè rén
释义
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
词性
中性词
介绍
古越人在远古至秦时代一直在长江以南的沿海一带及越南北部地区繁衍生息。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部落,常统称之为“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落,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部落又各有异名,其中“吴越”(苏南浙北一带)、"东瓯"(浙南)、“闽越”(福建一带)、“扬越”(长江中下游、江淮之间,包括江西湖南局部)、“南越”(广东一带),而“西瓯”(广西一带)、“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是京族、黎族等先民。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1]
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诸部落的泛称。夏朝称“于越”;商朝称“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部的泛称。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逸周书·王会解》又有“东越”、“欧人”、“于越”、“姑妹”、“且瓯”、“共人”、“海阳”、“苍梧”、“越区”、“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诸越小部落名称。
商周时期的 “越人”指长江下游的越国人(今江浙地区),越国人是最早种植水稻的群体,冶炼技术处于同时期的领先地位,冶炼技术比较先进的代表人物有欧治子、干将、莫邪等。曾铸造了数把宝剑,如龙渊、太阿、工布等。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早在商、 周时期,就有被称之为“越”,生活在长江下游的沿海地区。
文化
据考古显示,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
越南主体民族叫什么名字?
本文2023-10-04 04:19: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