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哪些地方的狐妖最出名最好有典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4收藏

古籍中哪些地方的狐妖最出名最好有典故,第1张

青丘与涂山,涂山历史悠久,是涂山氏族的发源地。

相传涂山便是今菏泽市曹县境内之前,古称涂山,今称土山集(“涂”通 “土”)。

大禹治水时,往来于涂山一带,在路上遇到涂山氏女,相传涂山氏女便是一只九尾狐,两人一见钟情,禹想到自己三十岁还没成婚,治水回来一定要娶此女子为妻。

禹治水回来又见到在此等待的涂山氏女,于是与其在桑台(景山,后改楚丘,皆在今山东曹县境内)成婚。

婚后四日,禹即受命外出继续治水。

《吕氏春秋·音初》记曰:“禹行功,见涂山之女。

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命其妾候于涂山之阳。

涂山便在今菏泽市曹县土山集。

千年的狐狸打回原形是指狐狸显出原来的样子。后来演化为伪装被揭穿,露出了本来面目。一般为戏谑之语,一般是指通过一些手段找到事物被掩盖的本相和找到最初原状,也指事物回到原来的形状或本来面貌。还指事物受到某种刺激后变回最初的形状。

《山海经》九尾狐怕九头蛇。

被九头蛇天热克制,九头蛇一颗脑袋咬住一条尾巴,九颗脑袋刚好把它克制得死死的!而且九头蛇的重生能力极强,就算被它咬掉了脑袋,也能迅速长回来,啧啧,我不是在嘲讽它,只是说明一个事实,一颗脑袋,还真的咬不赢九颗脑袋!所以说啊,这九尾狐遇上了九头蛇,必败无疑!可以说是,命中克星!

传说

九尾狐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本身具有复杂的文化内涵,总是和一些神秘文化联系在一起。在众多动物中,九尾狐形象特征鲜明,社会覆盖面及其广阔,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上古时代九尾狐都是瑞祥之兽,象征王者兴,在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到先秦九尾狐略有巫术形象,至汉代又转为祥瑞,象征多子多孙、吉祥及帝王之兆。六朝时期风气逐步转变,唐代之后归于没落,再转入负面形象。

九尾妖狐的原型竟是古代东方传说中的妖兽。

九尾妖狐,起源于中华古代的神话传说之中,而后传到日本,是长有九条尾巴的狐狸精,为最有名的上古妖兽之一,关于它的记载最初见于志怪古籍之中的内容,后来又在小说、影视剧、动画以及漫画中都出现的数不胜数。传说这种由狐狸修炼成人形的妖怪不仅狡猾,而且善于迷惑男人,甚至害人和吃人,多为反面形象。

最早出现的九尾的传说源自中国,夏禹治水经过涂山,听到有白狐歌唱,于是在涂山成亲,并在九尾的帮助下建立了夏朝。

关于九尾妖狐的传说:

从很早以前,人们就相信狐狸拥有妖力,而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玉藻前”的故事。他在平安时代化身为一名绝世美女接近鸟羽上皇,想要伺机夺取整个国家。像他这么有“建树”的妖狐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听说这名狐狸全身都是金色的,而且还有九条尾巴,真是所谓的金碧辉煌。而这名玉藻的祖先,听说来自中国、印度,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来到日本,借由真言宗的荼吉尼天信仰,与稻荷神社结合,而增加了许多妖力,形成现在的妖狐。

1、中国早期传统中的狐狸精

"唐初已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

这里的狐狸崇拜引文为唐朝学者张鷟(658-730)所撰,看起来这种古老文化传统已经深深植根于跨度千年之久的中国历史中,因为这段文字是从大约80几条由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到宋代早期(960—1279)的狐精记录中找到的。它编纂在十世纪的百科文选《太平广记》中(太平兴国年间的广博记录)。本章探讨的是从远古时代到有宋中国人的狐神观念。我首先追溯狐狸的神话起源和它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占卜”意义,分析狐魅的民间信仰和西王母传说中狐狸的形象变迁。然后,我利用《太平广记》中丰富的唐代狐狸传说矿藏,来讨论在晚唐社会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象征意义。最后,我依据正史、道教文献、地方志和文人轶事著作来讨论狐狸驱邪,以及国家和宗教压制狐狸邪教的努力。中国历史的早期,狐神经历着长期复杂而又频繁的矛盾与冲突。

魔神

狐兆

中国古代文献的许多别的动物之中,狐狸常常被用作预兆的符号。《山海经》记载为数众多的大荒之山、远陌之海、奇异的动植物种群和传说般生物,它就介引了大量有关狐狸和像狐狸一样动物的记录。它们的出现预兆着战争与灾祸。特别是,它在几个地方提到九尾狐: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汉代的神秘文献中,九尾狐不是吃人的野兽,而是吉祥的征兆。据说商汤(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登位)和“东夷”臣服文王的统治时都有它的出现。一只白色有几条尾巴的狐狸也出现于传说中的帝王大禹。那时他翻过30岁,狐狸是他将要到来的婚姻的神示,预示着他家庭的旺盛和政治的重大成就。九尾狐的吉祥意义在《白虎通(在白虎堂的综合性讨论)》中也有解释。这本书记载了后汉(公元25—220)儒家学者在朝廷对它的讨论:

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

这里,狐狸被赋予了道德意义。根据成书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6年)的儒家典籍《礼记》,狐狸被视为是仁的模范,因为它死的时候面朝自己家的巢穴,教导人类时时观察这样的礼仪不要忘记他们的精神家园(忘本)。进一步,九尾狐又与圣王之治和王妃相关系。这是强调王妃延续祖绪血脉的重要性,并需要她们由帝王恰当地给予掌控。这是王朝永久太平与和睦的基本要素。这也暗示着王妃是王室不合和国家灾难的潜在根源。

这种出于政治目的的预兆传统在六朝时期仍然延续着。郭璞(公元276—324),晋代《山海经》的注释者,一个知名的预言家,写了他著名的《九尾狐赞》:

青丘奇兽,九尾之狐,有道祥见,出则衔书,作瑞于周,以标灵符。

这一时期的史官对于描述动物行为、自然现象和当前政治状况之间的相通相符表现出巨大兴趣。在这些历史中,狐狸与理想的周朝圣王结合在一起,作为仁义和英明统治的象征。故意地在田野抓获的狐狸被视为是王朝运数的神圣标志。临近东汉最终被废止以及魏朝第一位君王登基的时候,一只大乎寻常的狐狸,红色皮毛,被数十只普通狐狸环围,被报在甄城县北发现(今江苏省)。这只狐狸被认定为九尾狐,因为它修长多毛的尾巴有许多分叉。连同一封恭贺登基的请愿书,它被送往朝廷。公元478年开始,抱负不凡的拓拔君主孝文帝(471—499)发动他宏大的汉化政策——将人民生活和政府统治转化为汉人的方式,这时在北中国的许多不同地区,吉祥的狐狸被报告发现,然后礼献朝廷。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唐朝,尤其是太宗统治时期(627—648),在他杀死两位兄弟强迫父王逊位而攫取王位后。太宗皇帝在武德9年8月登基(626年)。这一年11月,一只黑色狐狸据说在郑州出现。随后的几年里,黑色和白色的狐狸从各地作为贡品送到朝廷。这些记载强化的是狐狸吉兆与贤明统治普泽之间的关系,并且用这种狐狸的象征意义来巩固新建立的政权,或者来显示当地的忠诚。

你是要真正历史上的,还是神话故事中的?

虎:容易轻易相信他人。

狐狸:奸诈狡猾。

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原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扩展资料: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绝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

把戏一旦被戳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绝不会有好的下场。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现人们用它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又嘲讽了被人利用而不自知的昏庸之人。

古籍中哪些地方的狐妖最出名最好有典故

青丘与涂山,涂山历史悠久,是涂山氏族的发源地。 相传涂山便是今菏泽市曹县境内之前,古称涂山,今称土山集(“涂”通 “土”)。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