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中,人们对于站,坐姿及其行走姿态有什么要求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8收藏

传统礼仪中,人们对于站,坐姿及其行走姿态有什么要求,第1张

俗语有云:“坐有坐样,站有站相。”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古代的站立和行走的“姿势”也都皆有礼仪规范。

1坐姿礼

在宋代以前,无椅凳,人皆席地而坐。坐姿也与现在不同,是以两膝着地,两股贴于两脚根上,类似于今日的跪,但跪是两股不贴两脚。根据《礼记·曲礼》等古籍记载,坐的礼仪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坐如尸

尸是古代祭祀中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尸居神位,坐必端正严肃。要求一般人在公众场合,或会见客人时,必须要腰直胸挺,双目正视,容貌端庄,即所谓的正襟危坐,不能箕坐。箕坐又称为箕踞,其姿势是两腿叉开前伸,上身直立,形如簸箕。这是一种随意轻慢的坐式,古人认为不合礼节。

(南朝画像砖中箕坐不羁的魏晋名士)

坐不中席

古代的席是用蒲草编织而成的薄垫,多是长方形,铺于地上,可坐可卧。一张席可坐四人,共坐时分坐四端。因此,普通人不能坐在席中间,坐在中间是一种傲慢无礼的行为。同时也不能横着膀子坐,挤凌别人。尊者可以独坐一席,居中而坐。

(唐阎立本《孝经图卷》中坐不中席的弟子,独坐一席的孔子)

偏席不坐

席在堂室中必须放正。席的四边必须与四面墙平行,位置适当。因此,《论语》记载孔子是“席不正,不坐。”就席的时候,从席的后边或旁边走到席的一角坐下,不能从席上踩踏而过。

(东汉壁画《夫妇宴饮图》中偏席不坐的夫妇)

虚坐尽后

除吃饭以外,坐席要尽量靠后,以表示谦敬。吃饭要尽量靠前,这是因为古时用小几放盘吃饭,只有靠前才便于吃饭,不失礼。在席上拿东西交给站着的人,要保持坐姿不能变成跪式,因为那样会显得自己低贱。如果是拿东西给坐着的人,则不能站起来,那样会使接者仰视而自感低下。

(打虎亭汉墓壁画中靠前而坐的宴饮宾客)

座次尊卑

在坐的礼仪中,座的位次非常重要。它是尊卑长幼之别的体现。场所不同,所会会聚的人不同,座次尊卑也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是通过方向体现出来的。古代贵族的房屋是堂室结构的,堂与室只是一墙之隔,前(南)为堂,后为室。堂多是举行庆典、祭祀、盛宴的地方;室是居住的地方。室与堂中座次有所不同。室内座次以居西面向东之位为尊。

其次是居北面向南,再次是居南面向北,最后是居东面向西。在堂中是以南向为最尊。所以皇帝是“南面称孤”,众官是“面北称臣”。居西面向东或东面向西的坐位尊卑因朝代不同而异。史家考证,夏商周三代,以左为尊;春秋、战国时期以右为尊;汉代尊右;唐宋尊左;元朝尊右;明朝先尊右而后尊左;清朝尊左。

(唐阎立本《孝经图卷》中南面称孤的君主)

2立姿礼

站立

站立要“立如斋”“立必方正”“立毋跛”。即站立要像祭祀前斋戒时那样端庄持敬,挺直端正,不能一脚踏地,另一脚虚点地,像瘸子一样身体倾斜。要体现出谦恭有礼,明辨尊卑上下。也不能站在门的中央,妨碍他人的出入。当已经有两个人并立时,更不能插在他们中间站立。

亦称拱手。其仪姿是身体立正,两臂如抱鼓伸出,一手在内、另一手在外地叠合。拱手礼有吉凶之分。行吉礼,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则右手在外;行凶丧之礼,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则左手在外。男为阳,尚左;女子为阴,尚右。吉事为阳,凶丧之事为阴。故两手叠合有别。拱礼常用于见面或答谢时致敬。既可以用于身份平等的人,也可以用于礼敬长上,尊长者也可以用拱礼作答。

(唐阎立本《步辇图》中拱手而立的大臣与吐蕃使者)

与拱礼相似,也是身体站立,左右两手在胸前一里一外叠合。行拱礼是身体不动,手也不动,即所谓“垂拱”“立拱”。揖礼则是由胸前向外推手,略俯身。揖礼是表示轻微敬意之礼。因此,根据施礼的对象身份的不同,揖姿也略有区别。揖身份相等的人,手向前平推,称为“时揖”;揖身份低于自己的人,向前推手稍稍向下,称为“土揖”;揖身份尊于自己者,行“长揖”之礼,即行礼时站立俯身,拱手高举,从上移至最下面。单独对一个人行揖礼,叫做“特揖”;向群众行揖礼,叫“旅揖”;向左右两侧的人行揖礼,叫做“还揖”。揖礼与拱礼是古人最常用的站立礼。

(唐阎立本《孝经图卷》中对君主行揖礼)

唱喏

为男子相见礼。是对揖礼的一种发展。古代行揖礼只是举手而无声,东晋时期,人们在行揖礼的同时又口颂敬词,如“久仰久仰”“敬请光临”之类,称为“唱喏”。后来又有问候起居寒暖之类的客套话,称为“寒暄”。据宋人陆游说,唱喏是始于东晋王子猷。由于唱喏是边揖边颂,能增加恭敬的程度,所以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唐、宋时期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礼仪。唱喏不仅与揖礼相配合,也常与鞠躬、拱、叉手等礼相配合。

(元张渥《雪夜访戴图》中的王子猷)

道万福

女子行礼时,口称“万福”,表示礼敬祝贺。女子的道万福与男子的唱喏是属于同一性质的礼仪。流行于唐、宋时期。王涯《宫词》云:“新睡起来思旧梦,见人忘却道胜常。”胜常,就是万福。道万福的仪姿是: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在左腰侧,弯腰屈身以示敬意。

(《红楼梦》中道万福礼的林黛玉)

鞠躬

鞠躬为敬惧恭谨之容。鞠躬的仪姿是身体曲敛,形如弯弓。但先秦时期的鞠躬与后世不同,可以是走路时的仪姿,严格地说它还不是一种致礼之仪。大约魏、晋以后,鞠躬始成为一种致敬的礼仪。金、元、明、清时期,鞠躬礼为拜天地鬼神、君主、长上的重要礼仪之一。其仪姿是身体直立,脚跟靠拢,两臂下垂于两腿侧,五指合掌,目视受礼者,上身向前曲躬,一次为一礼。

古代礼仪的八种手势是:

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用于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4、两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5、叩首礼: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时的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礼。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6、鞠躬礼: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颔首、躬身,长者用于还礼。

7、执手礼: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8、抱拳礼:抱拳礼一般为习武之人所用的见面礼。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记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项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等级制度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吸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良好个人素质的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礼貌待人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十分注重的。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始终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四、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分类: 生活/时尚 >> 礼节礼仪

问题描述:

什么姿势,什么数量?

解析:

鞠躬起源于中国。商代有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为猪、牛、羊等,不切成块,而是将其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再摆到祭祀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援引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地位崇高者或长辈的崇敬。于是,弯一弯腰,象征性地表示愿把自己作为鞠祭的一个牺牲品而奉献给对方。这就是“鞠躬”的来历。

在古罗马的时候,贵族、帝王经常让奴隶决斗。开始决斗前都要先喝杯酒,但为了怕别人在酒杯里放毒药,所以喝酒前,决斗双方都要各自把杯中的酒倒一点给对方,使之掺和再饮,以证明里面没有毒药。这种风俗,后来就逐渐演变为今天在宴会上的碰杯。

史前时期,人类的祖先以打猎为生,世界对他们来说是充满着危险的。因此,当陌生人相遇时,如果双方都怀着善意,便伸出一只手来,手心向前,向对方表示自己手中没有石头或武器,走近之后,两人互摸右手以示友好。这样沿袭下来,便成为今天人们友好的握手。

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过去遇见长官、头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见到一般人或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对长者或尊敬者合掌要过头,弯腰低头。回礼动作也相同。

行鞠躬礼时,首先要心诚,而且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两脚并拢,不要分得过开。

2头要正并且随着身体向下而自然向下,脖子也不要伸得过长。

3目光要自然面对受礼者,不要在行礼时趁机左顾右盼。

4鞠躬时,双手合拢,自然放在身前并弯下身子。

5戴帽时,应脱帽行鞠躬礼。用右手握住帽檐中央,将帽取下,左手自然下垂。

受礼者在还礼时,可以不鞠躬,而欠身点头即可。对于有宗教信仰的宾客,在施行鞠躬礼的同时,还可用双手合掌致意。

数量不定吧!

鞠躬是一个单纯动词,但习惯上人们容易把它拆分成一个动词加一个名词的动宾词于是就有鞠个躬一词,事实上有汉语有很多词不规范,不正确的。

鞠躬,汉语词语,拼音是jū gōng,意思是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鞠躬主要表达弯身行礼,以示恭敬的意思。出自汉书,冯参传赞。

解释:

一 、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

二 、小心谨慎的样子。

三 、弯身行礼。

四 、在我国,鞠躬常用于学生向先生,晚辈向长辈表达由衷的敬意。亦常用于服务人员向宾客致意。

五 、鞠躬时,以腰部为轴,整个腰及肩部向前倾斜15度到30度,目光应该向下。

六 、若是迎面碰上对方鞠躬时,则在鞠躬过后。

七 、鞠躬时必须脱帽,戴帽子鞠躬是不礼貌的,也会使帽子掉下来。

八 、鞠躬时目光应该向下看,表示一种谦恭的态度,不可以一面鞠躬一面翻起眼睛看着对方。

鞠躬时,嘴里不吃东西或叼着香烟。

鞠躬礼毕时,双眼应礼貌的看着对方,如视线移向别处,即使行了鞠躬礼,也不会让人感觉到是诚心诚意的。

遇到长辈欲施鞠躬礼时,首先应该立正站好,保持身体的端庄,同时双手在体前搭好,右手搭在左手上,面带微笑。

鞠躬时应目光向下,同时问候,早上好等。

鞠躬,意思是弯身行礼,是表示对他人敬重的一种郑重礼节。

扩展资料:

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牲畜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再摆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沿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地位崇高者或长辈的崇敬。这也是“鞠躬”一词最早的由来。

十五度鞠躬也叫起身或点头致意,一般用在正式场合长辈对晚辈的礼貌回应。如老师对学生,家长对晚辈。

四十五度鞠躬叫半鞠躬或平礼,是地位或辈分相等的人之间友好问候方式。

九十度鞠躬叫大鞠躬或深礼,是代表晚辈对长辈或地位下阶对地位上阶的恭敬或敬仰。

具体如下:

1、简介

鞠躬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jū gōng,意思是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鞠躬是韩国、朝鲜、日本等国家传统的、普遍使用的一种礼节。鞠躬主要表达"弯身行礼,以示恭敬"的意思。出自《汉书·冯参传赞》:"宜乡侯参鞠躬履方,择地而行,可谓淑人君子。"颜师古注:"鞠躬,谨敬貌。"。

2、做法

鞠躬,即弯腰行礼,是表示对他人敬重的一种郑重礼节。它不仅是我国的传统礼仪之一,也是很多国家常用的礼貌方式。在我国,鞠躬常用于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表达由衷的敬意,也常用于服务人员对宾客致意,或表演者、演讲者、领奖者对听众、观众表示尊敬和感谢。

3、内涵

鞠躬的程度表达不同的意思。如:弯15度左右,表示致谢;弯30度左右,表示诚恳和歉意;弯90度左右,表示忏悔、改过和谢罪。鞠躬对韩国和朝鲜人来说也很讲究。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韩国和朝鲜妇女在会谈、宴会或作客时,一手提裙,一手下垂鞠躬,告别时面对客人慢慢退去,表示一种诚恳和敬意。

1、“跪拜礼”。

早在原始社会就以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2、“揖让礼”。

“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3、“虚左礼”。

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常谦称“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种礼节。

4、土揖

《周礼·秋官·司仪》:“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 郑注:“土揖,推手小下之。”即拱手向外伸出。古宾礼中的会同之礼,天子对庶姓诸侯(无亲缘关系的异姓诸侯)即行此礼。按:拱手向外伸出,较低者为土揖,土,地之意;如向上,则为天揖;平推,则为时揖。

5、稽首(qǐ shǒu)

是最隆重的拜礼,凡臣拜君都是再拜稽首,古人以稽首为敬之至。“稽首,拜头至地。”其仪是先屈膝跪拜,而左手按右手,拱手至地,再慢慢伸头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稍许。手在膝前,头在手前。

《礼记·玉藻》篇说“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郑注:“致首于地,据掌,以左手覆按右手也。”贾疏对稽首的解释是:“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

6、百拜

多拜的意思。《礼记·乐记》:“一献之礼,宾主百拜。”注:“百拜以喻多。”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八“百拜”:“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计一席之间,宾主交拜,近至于百。若平礼止是一拜再拜,即人臣于君,亦止再拜。礼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今人书状动称百拜何也?

扩展资料: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的礼节与仪式。中国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一般推行周礼。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礼仪

传统礼仪中,人们对于站,坐姿及其行走姿态有什么要求

俗语有云:“坐有坐样,站有站相。”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古代的站立和行走的“姿势”也都皆有礼仪规范。1坐姿礼在宋代以前,无椅凳,人皆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