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古琴出现在什么时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5收藏

最早的古琴出现在什么时候,第1张

古琴最早出现的时期 在现阶段其实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给你些传说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以供参考。

一、传说与文献典籍民间传说伏羲依照凤凰的形象造琴,使用的也是传说凤凰所栖息的桐木。还有神农说、黄帝说、唐尧说、虞舜说等等几种。 历代文献记载中最多见的,则是有关伏羲制琴的传说。如《礼记》中载:“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琴操》也有:“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等说法。 《诗经》(西周初年至春秋)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等。从传说和历史文献看---伏羲尧舜时代

二、考古发现1978 年发掘的曾侯乙墓(葬于公元前433年战国时期),出土了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一种古琴(十弦琴)。1993年在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琴。形制与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十分相近,可证两者之间的同源关系(中国所见七弦琴的最早出土实物)。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公元前168年汉朝)也出土了一张七弦琴,其结构形制与湖北荆门郭店七弦琴基本相同从考古发现看最早的古琴出现在--战国时期

古琴,又称五弦琴和七弦琴,是中国的拨弦乐器,有3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琴的来源无从稽考,不过中华古代文明之初的各个氏族领袖都与琴的创始传说有关,如伏羲造琴、神农造琴、唐尧造琴、黄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传说。甲骨文中有琴字,不过它可能从像箜篌这种中东竖琴发展而来,而箜篌最早出土样本是在新疆省且末县,可追溯到公元前400年至前200年。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与琴相似的最古实物是曾侯乙墓中的筑和十弦琴。筑长度与现代琴相仿,而十弦琴长度是现代琴的一半,琴体较厚,琴面不平,无徽位。战国中期和西汉则有比现代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曾侯乙出土的十弦琴面板呈曲线,琴头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有一足,很像单足的夔,有礼器的象征。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据史料记载春秋时诸侯宫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师“为氏,如师旷、师文、师襄和师涓等。[2]史载他们都有高超的琴艺。而在先琴时期琴被用于伴奏和演唱,称为“弦歌”。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可见当时琴已有较丰富的表现力。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不断进步,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

汉代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共鸣声小,尾部为实木,面板无徽位。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还作有琴曲5首,合称“蔡氏五弄”

名琴

九霄环佩,伏羲式,唐代名琴,雷威制

明清时期,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现存第一部减字谱《神奇秘谱》保存了众多古曲。清朝后期,琴艺术相对衰落。

《琴学入门》减字谱旁注工尺谱。

清代琴谱举要

清代影响较大的琴谱有《天闻阁琴谱》、《枯木禅》、《诚一堂琴谱》、《五知斋琴谱》、《春草堂琴谱》、《大还阁琴谱》、《松风阁琴谱》、《德音堂琴谱》、《自远堂琴谱》、《琴学入门》、《蕉庵琴谱》、《琴学心声》等。

回答中的所有古琴书籍资料均出自图中上面的那个印章,那三个字我不说你们应该认识吧,都是古琴谱古籍

《大还阁琴谱》:又名《青山琴谱》。虞山派徐上瀛传谱。刊于康熙十二年(1673)。所收31首琴曲中,增加了《松弦馆琴谱》不予收录的《雉朝飞》《乌夜啼》等快速节奏的曲目。

《枯木禅琴谱》:释空尘辑。8卷。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收录32首琴曲。

《琴学心声》:庄臻凤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撰。共收14曲,都是庄氏自己创作或改编的作品。其中8首有歌词,有些歌词是庄氏自制。

《五知斋琴谱》: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1721)。共8卷。所收33曲多注明出处,指法细致详尽,在旁注中有徐氏加工发展之处及评语,为近代流传很广的琴谱。

《春草堂琴谱》:6卷,苏璟(琴山)辑。清乾隆九年(1744)原刻本,又名《琴学新声》。

《自远堂琴谱》:清广陵派琴家吴灴传谱。共11卷,收93曲,末卷30曲附有歌词。

《松风阁琴谱》:程雄辑,2两卷。约成书于1684年。清康熙十六年程雄选定。共收11曲,且均注明来源,其中包括韩石耕等人的传谱。另附《抒怀操》1卷,收37曲。

《德音堂琴谱》:郭裕斋传谱,10卷。康熙三十年(1691)。为原刻本。

《诚一堂琴谱》:六卷,程允基(寓山)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

《琴学入门》:2卷,张鹤撰。收琴曲20首。附工尺谱。其中《阳关三叠》、《渔樵问答》等曲至今仍流行。

《蕉庵琴谱》:清同治七年(1868),广陵派琴家秦维瀚辑,收录32曲。其中的《龙翔操》等曲至今流传。

《天闻阁琴谱》:唐彝铭等辑。16卷。收录琴曲同时还收集了有关古琴美学、律学、上弦法等理论。

明代琴谱举要

明代刊印琴谱之风很盛,传承至今的明谱为数甚众。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统》、《梧冈琴谱》、《风宣玄品》、《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浙音释字琴谱》、《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等。

《风宣玄品》:朱厚爝辑于嘉靖十八年(1539)。全书共10卷。首卷为指法、调式等文字62则,手势图154幅;文字多取自《太音大全集》。书中收曲达101首,其中32首为琴歌。

《神奇秘谱》:编者为宁王朱权,明洪熙乙巳年(1425)成书。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全书共3卷,上卷《太古神品》收16曲,多为北宋以前的名曲,保留有早期传谱的原始风貌。中、下卷《霞外神品》收34曲。《神奇秘谱》所有琴曲都有解题,为研究古代音乐作品的重要史料。

《西麓堂琴统》:编者汪芝,成书于嘉靖乙酉年(1525)。全书共25卷。前五卷辑录南宋徐理的《琴统》和其他人的论文、杂说,后20卷收录自宋代的琴曲170曲。其中有《广陵散》的两种版本,以及外调琴曲一百多种等,多为其他谱集所未收。为明代收曲最多而且独具特点的谱集。

《琴书大全》:是中国现存重要的古琴文献之一。全书共22卷。前20卷为文字,有万历十八年(1590)萧大亨序和蒋克谦自序。文字部分包括:收录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如:声律、琴制、指法、曲调、弹琴圣贤以及有关琴的诗文等681篇。末2卷为琴谱,收录琴曲62首。

《松弦馆琴谱》:虞山派传谱。编者严澄。成书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初版22曲,再版陆续增至29曲。书中有编者所撰《琴川谱汇序》,批判了当时在琴曲中滥填文字的风气,在琴界有较大的影响。

《浙音释字琴谱》:南昌龚经编释。成书于1491年前。原书残,现存39曲。每曲逐音配有文字,大多难以演唱。个别为传统琴歌,如八段的《阳关三叠》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编者萧鸾。《杏庄太音补遗》成书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全书共3卷,收72曲。编者强调本人是徐门正传,并在每曲前配以相应的“吟”,作为序曲。《杏庄太音续谱》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书中包括他游历吴、越所得的传谱和他自己的创作,共38首琴曲。

《蕉庵琴谱》

《梅庵琴谱》

《大还阁琴谱》:又名《青山琴谱》。虞山派徐上瀛传谱。刊于康熙十二年(1673)。所收31首琴曲中,增加了《松弦馆琴谱》不予收录的《雉朝飞》《乌夜啼》等快速节奏的曲目。

《枯木禅琴谱》:释空尘辑。8卷。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收录32首琴曲。

《琴学心声》:庄臻凤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撰。共收14曲,都是庄氏自己创作或改编的作品。其中8首有歌词,有些歌词是庄氏自制。

《五知斋琴谱》: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1721)。共8卷。所收33曲多注明出处,指法细致详尽,在旁注中有徐氏加工发展之处及评语,为近代流传很广的琴谱。

《春草堂琴谱》:6卷,苏璟(琴山)辑。清乾隆九年(1744)原刻本,又名《琴学新声》。

《自远堂琴谱》:清广陵派琴家吴灴传谱。共11卷,收93曲,末卷30曲附有歌词。

《松风阁琴谱》:程雄辑,2两卷。约成书于1684年。清康熙十六年程雄选定。共收11曲,且均注明来源,其中包括韩石耕等人的传谱。另附《抒怀操》1卷,收37曲。

《德音堂琴谱》:郭裕斋传谱,10卷。康熙三十年(1691)。为原刻本。

《诚一堂琴谱》:六卷,程允基(寓山)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

《琴学入门》:2卷,张鹤撰。收琴曲20首。附工尺谱。其中《阳关三叠》、《渔樵问答》等曲至今仍流行。

《蕉庵琴谱》:清同治七年(1868),广陵派琴家秦维瀚辑,收录32曲。其中的《龙翔操》等曲至今流传。

《天闻阁琴谱》:唐彝铭等辑。16卷。收录琴曲同时还收集了有关古琴美学、律学、上弦法等理论。

明代琴谱举要

明代刊印琴谱之风很盛,传承至今的明谱为数甚众。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统》、《梧冈琴谱》、《风宣玄品》、《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浙音释字琴谱》、《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等。

《风宣玄品》:朱厚爝辑于嘉靖十八年(1539)。全书共10卷。首卷为指法、调式等文字62则,手势图154幅;文字多取自《太音大全集》。书中收曲达101首,其中32首为琴歌。

《神奇秘谱》:编者为宁王朱权,明洪熙乙巳年(1425)成书。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全书共3卷,上卷《太古神品》收16曲,多为北宋以前的名曲,保留有早期传谱的原始风貌。中、下卷《霞外神品》收34曲。《神奇秘谱》所有琴曲都有解题,为研究古代音乐作品的重要史料。

《西麓堂琴统》:编者汪芝,成书于嘉靖乙酉年(1525)。全书共25卷。前五卷辑录南宋徐理的《琴统》和其他人的论文、杂说,后20卷收录自宋代的琴曲170曲。其中有《广陵散》的两种版本,以及外调琴曲一百多种等,多为其他谱集所未收。为明代收曲最多而且独具特点的谱集。

《琴书大全》:是中国现存重要的古琴文献之一。全书共22卷。前20卷为文字,有万历十八年(1590)萧大亨序和蒋克谦自序。文字部分包括:收录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如:声律、琴制、指法、曲调、弹琴圣贤以及有关琴的诗文等681篇。末2卷为琴谱,收录琴曲62首。

《松弦馆琴谱》:虞山派传谱。编者严澄。成书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初版22曲,再版陆续增至29曲。书中有编者所撰《琴川谱汇序》,批判了当时在琴曲中滥填文字的风气,在琴界有较大的影响。

《浙音释字琴谱》:南昌龚经编释。成书于1491年前。原书残,现存39曲。每曲逐音配有文字,大多难以演唱。个别为传统琴歌,如八段的《阳关三叠》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编者萧鸾。《杏庄太音补遗》成书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全书共3卷,收72曲。编者强调本人是徐门正传,并在每曲前配以相应的“吟”,作为序曲。《杏庄太音续谱》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书中包括他游历吴、越所得的传谱和他自己的创作,共38首琴曲。

《蕉庵琴谱》

《梅庵琴谱》

清代琴谱举要

清代影响较大的琴谱有《天闻阁琴谱》、《枯木禅》、《诚一堂琴谱》、《五知斋琴谱》、《春草堂琴谱》、《大还阁琴谱》、《松风阁琴谱》、《德音堂琴谱》、《自远堂琴谱》、《琴学入门》、《蕉庵琴谱》、《琴学心声》等。

《大还阁琴谱》:又名《青山琴谱》。虞山派徐上瀛传谱。刊于康熙十二年(1673)。所收31首琴曲中,增加了《松弦馆琴谱》不予收录的《雉朝飞》《乌夜啼》等快速节奏的曲目。

《枯木禅琴谱》:释空尘辑。8卷。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收录32首琴曲。

《琴学心声》:庄臻凤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撰。共收14曲,都是庄氏自己创作或改编的作品。其中8首有歌词,有些歌词是庄氏自制。

《五知斋琴谱》: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1721)。共8卷。所收33曲多注明出处,指法细致详尽,在旁注中有徐氏加工发展之处及评语,为近代流传很广的琴谱。

《春草堂琴谱》:6卷,苏璟(琴山)辑。清乾隆九年(1744)原刻本,又名《琴学新声》。

《自远堂琴谱》:清广陵派琴家吴灴传谱。共11卷,收93曲,末卷30曲附有歌词。

《松风阁琴谱》:程雄辑,2两卷。约成书于1684年。清康熙十六年程雄选定。共收11曲,且均注明来源,其中包括韩石耕等人的传谱。另附《抒怀操》1卷,收37曲。

《德音堂琴谱》:郭裕斋传谱,10卷。康熙三十年(1691)。为原刻本。

《诚一堂琴谱》:六卷,程允基(寓山)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

《琴学入门》:2卷,张鹤撰。收琴曲20首。附工尺谱。其中《阳关三叠》、《渔樵问答》等曲至今仍流行。

《蕉庵琴谱》:清同治七年(1868),广陵派琴家秦维瀚辑,收录32曲。其中的《龙翔操》等曲至今流传。

《天闻阁琴谱》:唐彝铭等辑。16卷。收录琴曲同时还收集了有关古琴美学、律学、上弦法等理论。

明代琴谱举要

明代刊印琴谱之风很盛,传承至今的明谱为数甚众。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统》、《梧冈琴谱》、《风宣玄品》、《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浙音释字琴谱》、《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等。

《风宣玄品》:朱厚爝辑于嘉靖十八年(1539)。全书共10卷。首卷为指法、调式等文字62则,手势图154幅;文字多取自《太音大全集》。书中收曲达101首,其中32首为琴歌。

《神奇秘谱》:编者为宁王朱权,明洪熙乙巳年(1425)成书。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全书共3卷,上卷《太古神品》收16曲,多为北宋以前的名曲,保留有早期传谱的原始风貌。中、下卷《霞外神品》收34曲。《神奇秘谱》所有琴曲都有解题,为研究古代音乐作品的重要史料。

《西麓堂琴统》:编者汪芝,成书于嘉靖乙酉年(1525)。全书共25卷。前五卷辑录南宋徐理的《琴统》和其他人的论文、杂说,后20卷收录自宋代的琴曲170曲。其中有《广陵散》的两种版本,以及外调琴曲一百多种等,多为其他谱集所未收。为明代收曲最多而且独具特点的谱集。

《琴书大全》:是中国现存重要的古琴文献之一。全书共22卷。前20卷为文字,有万历十八年(1590)萧大亨序和蒋克谦自序。文字部分包括:收录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如:声律、琴制、指法、曲调、弹琴圣贤以及有关琴的诗文等681篇。末2卷为琴谱,收录琴曲62首。

《松弦馆琴谱》:虞山派传谱。编者严澄。成书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初版22曲,再版陆续增至29曲。书中有编者所撰《琴川谱汇序》,批判了当时在琴曲中滥填文字的风气,在琴界有较大的影响。

《浙音释字琴谱》:南昌龚经编释。成书于1491年前。原书残,现存39曲。每曲逐音配有文字,大多难以演唱。个别为传统琴歌,如八段的《阳关三叠》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编者萧鸾。《杏庄太音补遗》成书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全书共3卷,收72曲。编者强调本人是徐门正传,并在每曲前配以相应的“吟”,作为序曲。《杏庄太音续谱》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书中包括他游历吴、越所得的传谱和他自己的创作,共38首琴曲。

《蕉庵琴谱》

《梅庵琴谱》

古琴,亦称"七弦琴",史籍之中多称"琴"。唐诗中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之名句,"泠泠七 弦"指的就是古琴。春秋擂鼓墩墓与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琴"更证实了它的历史之长久,《诗经》、《尚 书》等古籍和唐宋诗词也常常见到有关"琴"与琴乐的继续。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所以,古琴是中国历史十分悠久的一件民族乐器。 详细的你也可以去上查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谱集是南朝梁代丘明所传的《碣石调·幽兰》。

《碣石调·幽兰》据传是梁代琴家丘明所传的一首古琴曲。该曲曲调清丽委婉;《幽兰》是至今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谱保留下来的琴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古琴曲谱。十九世纪末,杨守敬先生在日本访求古书的时候,发现了这首琴曲。

扩展资料:

全曲共分四段:第一段是引子,曲调深沉,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节拍较自由;其余三段是乐曲的主题:第二段与第三段采用了泛音与按音交替出现的音乐旋律,在音色上有较大的变化和对比,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感慨。

第四段的音乐大部分都用清澈的泛音演奏,情调明朗,象征著光明即将来临,表达作者通过兰花的性格看到了一个充满了希望的未来。

-《碣石调·幽兰》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年历史。

古籍中记载,有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自古“琴”为其特指,20世纪20年代为与钢琴区分改称古琴。

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

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中国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

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还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传范围是中华文化圈国家和地区,如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而欧洲、美洲也有琴人组织的琴社。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华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的经典曲目

最早的古琴出现在什么时候

古琴最早出现的时期 在现阶段其实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给你些传说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以供参考。一、传说与文献典籍民间传说伏羲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