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一到,如何“养藏”阳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小雪一到,如何“养藏”阳气?,第1张

古籍《群芳谱》谈到: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此时虽大地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冬之气,藏之气,小雪到了,如何“养藏”阳气呢

合理起居——早睡晚起

冬三月的起居应该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睡觉这个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藏的状态。那么,现在冬三月强调养藏,这个睡眠的时间就要适当地延长。

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建议大家在冬三月要早睡晚起。尤其是习惯了早起锻炼身体的老人,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外出锻炼。

合理饮食——暖身食物

小雪前后,饮食方面宜吃有温补益肾、健脑活血功效的“暖身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芡实、山药、栗子、核桃等。另外,还可以多吃益肾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合理运动——轻缓运动

冬天的锻炼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汗出多了,容易耗气伤阳。另外,根据中医学说的“天人合一”以及“五行学说”,肾主骨生髓,而寒易伤肾,故冬季易出现骨关节不适,运动时应注意对骨关节的特别保护。

小雪节气过后,天气较为阴冷晦暗,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容易引发抑郁症。专家建议,这个时候的情志应该“若伏若匿”,伏也好,匿也好,指的都是藏。民间还流传另外一句话,叫做“瑞雪兆丰年”。冬季阳气蓄藏得好,来年的释放就会更好。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经外奇穴名·中空 31 中空穴的定位 32 中空穴主治病证 33 刺灸法 4 经穴别名·中空 41 次髎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所属部位 45 次髎穴的定位 46 次髎穴的取法 47 次髎穴穴位解剖 471 层次解剖 472 穴区神经、血管 48 次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49 次髎穴主治病证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4102 灸法 411 次髎穴的配伍 412 文献摘要 413 次髎穴研究进展 4131 对膀胱的影响 4132 对无痛分娩有较好的针刺效应 4133 用于结扎术 4134 用于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 4135 治疗妇科炎症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空 1 拼音

zhōng kōng

2 概述

中空: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

3 经外奇穴名·中空

中空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腰下部,第五腰椎棘突两侧各开35寸。左右计2穴。主治腰痛、肋间神经痛、腰背肌痉挛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31 中空穴的定位

中空穴位于腰下部,第五腰椎棘突两侧各开35寸[1]。左右计2穴[1]。

32 中空穴主治病证

中空穴主治腰痛、肋间神经痛、腰背肌痉挛等[1]。

33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4 经穴别名·中空

中空为经穴别名,即中髎穴。《针灸大成·胜玉歌》:“腰痛中空穴最奇”。注:“‘中空’穴,以肾俞穴量下三寸,各开三寸是穴。灸十四壮;向外针一寸半。此即膀胱经之中髎也。”所说分寸有误。

穴位 次髎 汉语拼音 Ciliao 罗马拼音 Tzuliao 美国英译名 Secondary Bone 各

号 中国 BL31 日本 31 法

国 莫兰特氏 V31 富耶氏 V31 德国 B31 英国 B31 美国 BI31

次髎为经穴名(Cìliáo BL32)[2][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2][3]。又名中空(《针灸大成》)。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3]。次髎穴同上髎穴,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腰痛,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痿痹,带下,腰骶疼痛,阴挺,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41 次髎的别名

中空(《针灸大成》)。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女子赤白沥,心下积胀,次髎主之。

43 穴名解

次即第二,谬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所在,本穴位居第二,故名次髎[3]。

次,有位次、顺序之义。此穴在第2骶后孔中,居上髎穴之次,故名次髎[4]。

44 所属部位

骶部[5]

45 次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次髎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二骶后孔处[6]。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次髎穴位于骶部,在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骶正中线之中点[2]。

次髎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肌肉)

次髎穴在骶部的位置(骨骼)

46 次髎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二骶后孔处取穴。

次髎穴位于骶区,正对第二骶后孔中。俯卧取穴[3]。

俯卧位,以示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的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有小黄豆大的圆骨突起(骶角)的上方,中指与环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指尖所到之处是:示指尖为上髎、中指尖为次髎、环指尖为中髎、小指尖为下髎[7]。

47 次髎穴穴位解剖

次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二骶后孔。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的外侧支臀中皮神经分布。左右两侧第二骶后孔之间距为33毫米和第三骶后孔的纵距为152~162毫,米在活体,第二骶后孔和骶前孔的倾向约65度。个体略有不同。

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竖脊肌→第二骶后孔[3]。

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外侧动脉分支和第2骶神经后支的肌支分布[8]。

布有第二骶神经后支和骶外侧动、静脉后支[2]。

48 次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次髎穴具有补益下焦,强腰利湿的功效。

次髎穴有理下焦、健腰膝的作用[3]。

次髎穴位于腰骶部,近于肾脏和胞宫,膀胱与肾相表里,故可治疗妇科病及男性病,还能治疗前阴病[9]。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部和下肢,故次髎穴可治疗腰腿病[9]。

次髎穴邻近于二阴,故常配合其相关腧穴治疗前阴病、妇科病及腰部病[9]。尤以治疗痛经病为最,也是八髎穴中最常用的腧穴[9]。

49 次髎穴主治病证

次髎穴同上髎穴,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腰痛,小便不利,遗尿,下肢痿痹,带下,腰骶疼痛,阴挺,坐骨神经痛,盆腔炎,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

次髎穴主治少腹、前阴、腰骶等疾患:如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不孕、遗精、阳痿、疝气、癃淋、衄血、呕吐、肠鸣泄泻、背寒、腰脊痛、下肢不仁等[3]。

次髎穴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下肢痿痹[8]。

次髎穴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阳痿,遗精;小便不利;腰痛,下肢痿痹;疝气[10]。

次髎穴主治腰骶疼痛,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痛经,疝气,下肢痿痹,以及坐骨神经痛,盆腔炎,并可用于催产,引产等[2]。

现代又多用次髎穴治疗阴痒、子宫脱垂、盆腔炎、卵巢炎、子宫内膜炎、睾丸炎、骶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并可作催产、引产之用[3]。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直刺1~15寸[8][2][10][3],骶部有酸胀感[10]。

若治疗妇科病,针尖应刺入2寸,使小腹内有热感[10];

若治疗前阴病,针感应放散到会 [10];

若治疗肛肠病,针感应向尾骶部放散[10]。

注意:次髎穴针刺不能过深,以防穿过骶后孔,刺伤膀胱及肠管[9]。

4102 灸法

可灸[3][10][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411 次髎穴的配伍

次髎配关元、三阴交,有调理下焦,活血调经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带下。

次髎配商丘,涌泉,有健脾补肾,暖胞宫的作用,主治痛经不孕。

次髎配肾俞、中极、三阴交,治痛经[10]。

次髎配肾俞、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悬钟,治腰痛、下肢痿痹[10]。

次髎配肾俞、气海、百会、足三里,治直肠脱垂[10]。

4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腰痛快怏不可以俯仰,腰以下至足不仁,入脊,腰背寒,次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次髎二穴,在第二空夹脊陷中,治疝气下坠,腰脊痛不得转摇,急引阴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淋,心下坚胀。

《针灸大成》:主妇人赤白带下。

413 次髎穴研究进展 4131 对膀胱的影响

针刺次髎对膀胱功能有一定影响,一般可使膀胱收缩,对下肢轻度瘫痪的患者,可使膀胱残余尿显著减少[10]。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次髎穴可使膀胱收缩[4]。对下肢轻瘫患者,针之可使膀胱残余尿显著减少,其针刺产生的效应随手法加重而加强[4]。

4132 对无痛分娩有较好的针刺效应

针刺后有增强子宫收缩能力、缩短产程的功效[10]。

针刺本穴对分娩可减轻或消除疼痛,使宫缩增强,产程缩短[4]。

4133 用于结扎术

次髎等穴对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针刺麻醉效果,加以水沟、承浆,其针刺麻醉的Ⅰ、Ⅱ级率可达914%,用三阴交、次髎的Ⅰ、Ⅱ级率可达855%,说明次髎配合其他腧穴,对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的镇痛效果[10]。

对腹式输卵管结扎术有较好的针麻效应,对下腹部皮肤伤害性 引起的大脑皮质诱发电位,有明显抑制作用[4]。

4134 用于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

取腰俞、次谬穴组针麻开展下腹部全子宫切除术,对解决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肌紧张等方面问题,有较明显的效果[3]。

4135 治疗妇科炎症

目录 1 拼音 2 概念 3 俞募穴的应用 附: 1 古籍中的俞募穴 1 拼音

shù mù xué

2 概念

俞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聚集输注于胸背部的特定穴。

俞穴位于背腰部, 故又称"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俞等。

募穴位于胸腹部,故又称"腹募穴",其位置大体与脏腑所在部位相对应。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脏腑所属经脉上,分布于任脉者为单穴,分布于其它经脉者一名二穴。

十二背俞穴表

五脏 背俞 六腑 背俞 肺 肺俞 大肠 大肠俞 肾 肾俞 膀胱 膀胱俞 肝 肝俞 胆 胆俞 心 心俞 小肠 小肠俞 脾 脾俞 胃 胃俞 心包 厥阴俞 三焦 三焦俞

十二募穴表

两侧 正中 脏腑 募穴 募穴 脏腑 肺 中府 膻中 心包 肝 期门 巨阙 心 胆 日月 中脘 胃 脾 章门 石门 三焦 肾 京门 关元 小肠 大肠 天枢 中极 膀胱 3 俞募穴的应用

俞募穴是脏腑之气所输注、结聚的部位,最能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故可用于诊治相应脏腑的疾病。俞、募穴局部出现的各种异常反映如敏感、压痛、结节、凹陷、出血点、丘疹及温度、电阻变化等,常被用来诊察相应的脏腑病症。如肺癌患者肺俞穴常有压痛,气管炎患者膻中穴多有压痛,肾俞穴出现结节、压痛者,常可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由于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阴病行阳,阳病行阴。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寒证、虚证),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属于阳性的病症(腑病、热病、实证),可以取治位于阴分(胸腹部)的募穴。

古籍中的俞募穴 《针灸集成》:[卷一]募穴

络膀胱此三经无募矣五脏六腑之病(必取门穴海穴俞穴募穴而治之)《针灸集成》清·同治十三年廖润鸿公元18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口]口苦

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奇病论胆募穴在腹部期门下五分,胆俞穴在背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去

《外科大成》:[卷四不分部位大毒]内痈总论

夫痈肿生于背外者。看俞穴。而内痈生于腹内者。则看募穴矣。宜各随募穴以分其经。如其穴隐隐痛而不已。视其

《针灸大成》:[卷九]东垣针法

。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因足大阴虚者,于募穴中导引之,于穴中有一说,腑俞去腑病也。胃虚而致太

《针灸聚英》:凡例

小雪一到,如何“养藏”阳气?

古籍《群芳谱》谈到: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此时虽大地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冬之气,藏之气,小雪到了,如何“养藏”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