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怎么死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顺治皇帝怎么死的,第1张

先看清史稿记载:

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养心殿,年二十四。遗诏曰:“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於兹矣。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

关于皇帝的死,只有寥寥数语,并没有记载死因,这也成了千古悬案。

顺治死因正史没有记载,其中种种疑点,可以通过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档案的分析,解开这个困扰史学界多年的谜题。

王熙自撰《年谱》记载或死于天花:

我们来看王熙自撰《年谱》。王熙是顺治时期的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又是顺治的宠臣,顺治临终前的遗诏就是面谕他草拟的。

王熙在《年谱》中,详细记载了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八这几日顺治帝及其本人的言行举止,而这几日正是顺治病死前的最后的一周,如《年谱》云:“辛丑三十四岁,元旦因不行庆贺礼,黎明入内,恭请圣安,吾入养心殿,赐坐、赐茶而退。翌日,入内请安,晚始出。初三日,召入养心殿,上坐御榻,圣躬少安,命至御榻前讲论移时”。“初六日,三鼓,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随勉强拭泪吞声,就御榻前书就诏书首段。随奏明恐过劳圣体,容臣奉过面谕,详细拟就进呈,遂出至乾清门下西园屏内撰拟,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完。至夜,圣驾宾天,血泣哀恸。初八日,又同内阁拟上章皇帝尊谥,又同内阁拟今上皇帝即位年号,又为辅政大臣撰誓文”。王熙《年谱》翔实逼真地记述了顺治死前几日的活动,明确记载顺治是染痘(天花)病终于养心殿。

张宸《青碉集》记载吻合《年谱》:

另外当时在宫中担任词臣的张宸在其《青碉集》中所记:“辛丑正月,世祖章皇帝宾天,予守制禁中二十七日。先是初二日,上幸悯忠寺,观内珰吴良庸祝发。初四日,九卿大臣问安,始知上不豫。初五日,又问安,见宫殿各门所悬神对联尽去。一中贵向各大臣耳语,甚仓惶。初七日,释刑狱诸囚狱一空。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接着张宸又记述了顺治的整个治丧过程。王熙与张宸都是顺治病逝前后的亲身经历者、目睹者,都说顺治死于天花。

从种种史料和迹象推断,顺治患天花而去世,这似乎是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天花在清朝是非常猖獗可怕:

清朝天花的流行,已影响到八旗人丁的数量与质量,在当时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防天花,已经成为清朝立国的国策之一。

而防天花,已经成为清朝立国的国策之一。清朝入关前,统治者就颁布了很多法令,规定一旦疫情发生,必须立即将疫区封锁,已经出痘的人严禁出走,那些在疫区内没出过痘的人,一律迁往偏远地区隔离;对那些不及时报告疫情或者擅自掩埋天花死亡者的人,官府要追究责任,甚至以死论罪。顺治二年的谕旨宣布:凡是民间出痘者,立即迁出城外四十里进行隔离。

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位住进紫禁城的皇帝。其在位期间,为躲避天花的传染,不惜打乱正常朝议制度,躲在深宫不敢上朝。蒙古各部落一向是清朝最可依赖的力量,从顺治的父亲皇太极开始,蒙古各部落首领每年都要朝见皇帝。但顺治执政时期,竟然连续6年没有接见蒙古王公,原因就是害怕传染上正在蒙古流行的天花。

在清朝12位皇帝当中,有记载患上天花的皇帝就有4位。即第四任皇帝康熙和他的父亲顺治帝以及第九、第十任的咸丰帝和同治帝父子。从康熙到同治王朝,相隔百多年,说明天花的确困扰了清王朝很长一段时间。

顺治帝、同治帝都死于天花,咸丰帝天花痊愈后成了麻子,康熙帝命大,患天花不死,因祸得福,有了免疫力,终生不再患天花。也是这缘故,出入宫廷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支持皇太后的意见,而定玄烨继承皇位,成为康熙帝。

“顺治出家”大概是跟“孝庄下嫁”差不多的清朝谜案了,相较于到了清末才开始流行的“孝庄下嫁”,“顺治出家”的流传要更加久远一些。

“顺治出家”的流传

清初有一位诗人叫吴伟业,他写了一首诗,叫做《清凉山赞佛诗》,其中有一句:“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相传就是隐喻董鄂妃去世后,顺治皇帝因为悲伤过度而看破红尘,“西行”到清凉山(五台山)出家的故事。

另外,顺治皇帝的儿子玄烨也就是康熙后来六次西巡,其中有五次都去了五台山,其目的就是为了去寻找和探望自己的父亲。

“庚子之变”(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跟光绪皇帝逃到五台山,五台山的和尚们找出许多贵重的器皿来招待他们,而这些器皿都是宫廷御用之物,由此有人猜测,这些御用之物有可能是当年顺治出家带到五台山的。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在日记里提过他在北京西山见到一首题板诗,这诗口吻极像传说中断念红尘,弃江山社稷不顾的顺治皇帝,“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我时休,我今撒手归山去,管他千秋与万秋。”

说实话,这诗真的很打油,更像是中国古代社会流传的某些特殊作用的歌谣,如果真是顺治所作,那说明他的水平真不咋地。

实际上这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证据,仔细考据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了,然而关于顺治出家的传说,流传至今,不断被写成小说、剧本搬上电视,在老百姓眼中,似乎顺治出家已经成为了常识一般。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顺治的“死亡”本身扑所迷离,而考察顺治的生平,他确实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排除他确实有出家的愿望。

顺治皇帝确实一心向佛,他在宫中奉有木降、玉琳两位禅师,印章也有“尘隐道人”、“痴道人”等称号,他也曾对木降说:“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入门弟子旋庵相待。”

在顺治十七年(1660)十月,于西苑(中南海)万善殿,由茆溪森和尚为其举行了皈依佛门的净发仪式,这个事情属于事实,是在正史中所记载的。

根据《清世祖实录》的记载,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举行万春季第一个月的祭祀太庙礼仪,到了第二天,顺治就开始身体不适,过了5天,到了初七顺治就归天了。

在清初翰林院士王熙的《王熙自定年谱》中记载了顺治病危时,让王熙起草遗诏的经过。正月初二病倒,病情严重,第二天召王熙到养心殿,初六子夜又召王熙,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

顺治的临终遗诏,希望自己的遗体进行火化,他是这么说的:“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禅理,须得秉炬法语”

如果说二十四岁的顺治不是死于天花,而是偷偷跑到五台山出家,笔者觉得这种可能性不高。笔者的依据是,正史中有记载顺治出家未遂的记录,按道理而言,如果顺治真出家了,清廷要彻底隐藏这个秘密,是根本不可能记录发生在十七年其皈依佛门的净发仪式的,这不等于此地无银三百两么。

当然,笔者也不确定顺治是不是真出家了,这个事情至今还是个谜,不好轻易下结论,主要是太过扑朔迷离了。

顺治,是清朝入关以来的首位皇帝,顺治努力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让百姓安居乐业,整顿吏治,重视汉官,提高了官员的办事效率,可以说是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但他24岁就驾崩了,关于他的死也是众说纷纭,流传的比较广的是顺治出家了,那么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

由于家族的熏染,顺治成为了一名佛教,佛教对顺治的成长影响巨大。顺治十四年,顺治在京城的海会寺遇见到了憨璞聪和尚,两人交谈的很高兴,其中顺治透露了自己想要出家的想法。

为何会有这种想法呢?除了外部熏染,他个人遭遇也是一个原因,首先,顺治是在皇太极死后,在多种政治斗争的环境下,侥幸当上皇帝的,而且前期都是由多尔衮发号施令,自己就是一个政治傀儡,顺治的处境危如累卵,任人摆布。正是由于这种环境的影响,对顺治性格的形成,以及后来一心向佛有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顺治高高自尊,个性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他常常在苦闷和忧郁中度日。而佛教正好可以慰藉他疲敝的心灵,给他打开一个逃避现实的世界。

董鄂妃的去世,更加加深了他的这种年头,失去理智的顺治,几乎无心政事,天天吵着要出家,两个月先后38次跟高僧谈佛论禅,完全沉迷其中。虽然这件事不为清朝正史所记载,但这些高僧们的所述,似乎证明了他的真实性。

顺治通宝后面的“東”字代表此钱币是山东济南铸造局铸造的。顺治单字记局式是继顺治一式后的第二类顺治钱形式,始铸于顺治二年,停于顺治九年(1645年至1653年)。其形式类似于唐代的会昌开元:钱背由一个单一汉字(有穿上、穿右及穿左三类)记载其铸钱局。据记载,顺治时期全国先后有二十三个钱局开铸单字记局钱,但从现存顺治钱实物来看仅发现了工、户、蓟、宣、云、延、原、同、阳、河、临、东、浙、宁、昌、福、荆、襄和新共十九局。

董鄂妃

身后遭冷遇的董鄂妃

在清初历史上,存在着很多疑案,长期以来不仅是史家研究的热点,也是文学界、艺术界关注、演绎的重要题材,顺治帝是否出家即为其中之一。而在这一问题中,受到顺治帝万般宠爱的董鄂妃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很多的影视剧和小说中,都讲到顺治皇帝因为董鄂妃病死而心灰意冷,执意出家为僧,给当时的清朝政局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可以说,董鄂妃本无意于政治,但她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她的死却给清初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关于她的传说,更使她带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身世之迷

秦淮名妓董小宛说。《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将孝献皇后董鄂妃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简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早闻“秦淮八艳”(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时,果然生获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图霸占,无奈小宛誓死不从。洪无计可施,最后不得已,于顺治二年(1645)将小宛献入皇宫,遂成为顺治帝宠妃。也有说小宛是豫亲王多铎俘获,送入宫中的。

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莲,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祯十五年(1642),19岁的董小宛从良,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为妾。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战乱中,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时年28岁,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为什么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与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为她们俩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二人又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编写野史时,为了使情节离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故意中伤,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将董小宛说成是董鄂妃了。其实,董鄂妃的“董”是满语译音,“董鄂”也有译为“栋鄂”、“东古”、“冬古”、“东果”的。

襄亲王福晋说。现在也有许多著述和影视剧,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被顺治帝纳入宫中,成为宠妃。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其生母是皇太极并建五宫中的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仅16岁。

顺治帝幼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庄文皇后出于政治顺治皇帝册立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诏书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立为皇后。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常常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和谐。因此,顺治帝觉得事事皆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经常到后宫入侍,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闺中寂寞,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像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这位皇子是皇几子,生母是谁?汤若望没有明说。福临共有8个皇子,除玄烨外,在7个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虑。这样只剩下皇长子钮钮和皇四子。钮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殇于顺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虽也是早殇,但不是殇于顺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过贵妃,因此,钮钮和巴氏不可能是汤若望所说的皇子和那位贵妃。现在只剩下皇四子。该子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殇于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贵妃董鄂氏,即后来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死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来,汤若望所说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贵妃董鄂氏。但这里有两个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汤若望所说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贵妃,而不是贵妃。

传说也罢,猜想也好,最后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这位董鄂氏姿容绝代,才华出众,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至死不渝。那么,这个董鄂氏到底是何许人,她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赢得顺治帝的倾心相爱?

香消玉陨,多情天子空遗恨

福临的百般劝慰和关爱并没有减轻董鄂妃因失去爱子所产生的精神痛苦,本来就十分孱弱多病的身体,又雪上加霜。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玉殒香消,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氏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崩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爱子爱妃的接连死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氏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氏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

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董鄂氏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清制: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

此情可待成追忆

宠冠后宫的红颜知己魂归西天,给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痴情天子福临留下了无穷的哀恋和回忆。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

量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孝敬母后。“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自非后(《行状》中的后即董鄂氏)在侧,不乐也”。“凡出入,必偕”。

关爱夫君。“其事朕如父”,“晨夕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她婉言善劝福临要勤于政务,爱惜臣民,对刑狱尤要慎重。

友爱后妃。“事今后亦如母”,闻听福临欲废今后,则“长跪顿首固请”,说:“陛下若废皇后,妾必不敢生。”今后患重病时,“后则五昼夜目不交睫,且时为诵书史,或长谭以解之”。永寿宫妃有疾,“后亦躬视扶持,三昼夜忘寝兴”。悼妃薨时,后哭之曰:“韶年入宫,胡不于上久效力,遂遽夭丧耶?”“其御诸嫱嫔,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善则奏称之,有过隐之不以闻。宫闱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稍有谇诟。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亲”。

抑待家人。顺治十四年(1657)九月初四日,鄂硕病故,谥刚毅。福临安慰董鄂妃,董鄂妃擦着眼泪说:“妾岂敢过悲,厪陛下忧?所以痛者,悼答鞠育恩耳。今既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达大道,有女获侍至尊,荣宠已极,恐自谓复何惧,所行或不韪,每用忧念。今幸以时终,荷陛下恩,恤礼至备,妾复何恸哉?”因遂辍哀。

董鄂氏的兄长死了,因为当时董鄂氏正有病,福临没有把这一消息告诉她。董鄂氏对福临说:“妾兄其死矣。曩月必再遣妾嫂来问,今久不至,可知也。”福临不忍将实情相告,还安慰她。董鄂妃说:“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以理,恃妾母家,恣要胁,容有之。审尔,讵止辱妾名,恐举国谓陛下以一微贱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忧惧,寝食未敢宁。今幸无他故,殁足矣,妾安用悲为?”

董鄂氏担心父兄依仗自己的地位作出什么有违法纪之事。现在父亲、兄长没闯下什么大乱子就“以时终”了,还蒙受皇家的大恩,这是父兄的造化,自己从此也就安心了,所以也不必过于伤心。

谦恭节俭。“后天性慈惠,凡朕所赐赉,必推施群下,无所惜;封皇贵妃有年,乃绝无储蓄。后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初,后于朕偶有未称旨者,朕或加谯让,始犹申己意以明无过;及读史至周姜后脱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贤后身本无愆,尚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辩,殊违恪顺之道。’嗣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

《行状》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董鄂妃的爱和敬。而且用事实说话,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溢美之嫌,但基本上还是属实的。这样一个懂道理、识大体,处处为爱人着想的贤妃死了,顺治帝怎能不悲痛。

后人论及董鄂妃时,多强调她倾国倾城之貌。从《行状》看来,顺治帝更看重的是她善良、高洁的品行。皇家后宫美女如云,而性情相投、知情识趣的知己则可遇不可求。顺治帝与董鄂妃幸运地遇到了对方,然而天妒红颜,董鄂妃青春妙龄不幸逝去,徒留多情的顺治帝苦苦追忆,不胜唏嘘。

董鄂妃个人小档案

姓氏:董鄂氏 出生:崇德四年(1639)

属相:兔 父亲:鄂硕

丈夫:顺治帝福临 子女:1子

入宫: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18岁

封贤妃: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二十五日(诏封)

封皇贵妃:顺治十三年(1656)十二月

追封皇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九日(诏封)二十一日

最痛心:爱子夭亡 最得意:被夫君视为知己

卒年: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 享年:22岁

入葬:康熙二年(1663)六月六日 陵寝:孝陵

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顺治皇帝放下荣华富贵,放下至高无上的权利去当和尚,这听起来是有点不可思议的。然而在顺治去当和尚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

破解顺治皇帝退位当和尚之谜?

在中国古代社会,当皇帝可以说是所有男人的最高梦想。然而,这世上却有这么一个人,在已经做了很多年皇帝,也得到了皇帝应该有的一切的时候,他却腻烦继续坐龙椅,开始抛弃一切物质与荣耀,非要做一个光了头的只能吃斋念经、不许接近女色的和尚,这个人就是顺治帝。他的这一反常行为,被后世称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即“顺治出家”。

皇帝不做了,去当和尚,这件事听起来的确很新鲜,甚至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在历史记载中,顺治帝出家当和尚这件事,还确有其事。

据记载,顺治帝信奉佛教已久。清皇室在关外时,藏传佛教就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顺治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太后是蒙古族人,自幼就深受佛教的熏陶,加之国事沉重繁忙、政治气氛紧张,又恰逢年轻寡居,故此,孝庄皇太后更需要依靠佛教信仰来解脱内心上的苦楚。她的这种思想和行为,在无意识中,也深深影响了幼年时期的顺治帝。另外,在宫中服务皇室人员的太监,也由于孤独和寂寞,大多都信奉佛教,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顺治帝。而且顺治帝的家庭生活并不是甜蜜和美的,为了找到一个精神寄托,所以他也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据考证,最早记录顺治帝接触和尚的时间,是顺治八年十一月初八日(1651年12月20日),地点是今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的景忠山。那次出行,顺治帝不仅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佛教,还把作一名高僧当成了人生的信仰和追求。顺治十四年,在太监的安排下,顺治帝在北京的海会寺,与主持憨璞聪和尚见面交谈,应该说那次见面很是成功,相谈甚悦,令忧郁寡欢的顺治帝心花怒放。憨璞聪和尚高深的佛学造诣以及高雅的言谈举止,都深深吸引了20岁的顺治帝。于是,顺治帝就想将憨璞聪和尚召进皇宫讲经说法。

憨璞聪和尚(1610―1666),清代临济宗高僧,字憨璞,福建延平顺昌人,俗姓连。15岁出家于天王寺,三年后剃发。25岁起游历四方,后在杭州太平寺修行佛法。顺治十三年五月,开始在北京城南的海会寺做主持。康熙五年十二月八日圆寂,享年57岁,遗有《明觉聪禅师语录》十六卷。

关于憨璞聪和尚进皇宫讲经说法一事,《憨璞禅师语录》上曾有记载:

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四,召对万善殿。上问:从古治天下,皆以祖祖相传,日对万机,不得闲暇。(朕)如今好学佛法,从谁而传?对云:皇上即是金轮王转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种性,故信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学而自明,所以天下至尊也。

在皇宫的佛法参禅活动中,顺治帝的精神得到了寄托和极大的充实,于是,在兴奋欢喜之下,顺治帝赐憨璞聪和尚为“明觉禅师”封号。憨璞聪和尚见顺治帝对佛教如此痴迷和虔诚,就向其推荐了玉林、木陈等另外几名高僧,其中,玉林和尚在日后被尊为顺治帝本师。

玉林和尚(1614―1675),又称玉林通和尚、玉林通禅师,法号通,字玉林、玉琳,世称玉琳国师。江苏省江阴人,俗姓杨。明末清初时期的名僧,任浙江湖州报恩寺主持,1658年奉诏入京,在万善殿弘扬佛教大法,受“大觉禅师”封号。未久,留其弟子茆溪行森和尚在北京继续佛教弘法事业。翌年,进封“大觉普济禅师”,赐紫衣。

也许,这时候的顺治帝觉得自己还达不到对佛的真正虔诚,他突发奇想,决定玩点大的:自己也要有个正式的佛家弟子法号。

顺治十六年,顺治帝终于按捺不住自己对佛的那颗仰慕已久的心,于是,就请玉林和尚为自己起法名。

玉林和尚哪里敢做天下大不敬的事情,但这时候的顺治帝决心已下,固执地坚持,不仅声称这种做法是自愿的,而且还提出“要用些丑点的字眼”。玉林和尚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得遵旨,写了10余个字,供顺治帝选择,顺治帝选择了“痴”字,认为只有这个字,才能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佛教的一片痴情真心。按照佛教中,龙池祖法派行辈规则,号在前,名在后,普通只称名号,玉林应称为玉林通和尚。“通”是玉林的行辈,而玉林和尚的弟子均用“行”字,于是,按照这种规则,顺治帝的法名被称为“行痴”,法号“痴道人”。自此,顺治帝在与玉林和尚一起禅佛时,自称弟子福临;与玉林弟子之间则称师兄师弟。玉林和尚为了安抚顺治帝,则称他为“佛心天子”。为此,顺治帝还刻有 “尘隐道人”、“痴道人”、“懒翁”等称号的印章。

顺治十六年,虽然顺治帝与僧侣之间的禅佛活动相当频繁,但作为九五之尊的顺治帝,当时其弟子身份还仅限于佛门,对此,尽管官方没有任何记载,但是在《玉林国师年谱》上,却有如下的表述:

师自前三月十五日面圣,留供西苑万善殿者两阅月,常不卸帽,不脱伽黎,上传师真,留供大内,恩蒙顾问者非一一。然上如不问,则不敢强对。语不及古今政治得失,人物臧否,惟以第一义谛启沃圣心。盖不敢孤徵召僧伽之明诏也。

佛法的教义、僧侣的禅佛,对顺治帝的影响的确很深,也许佛法的修心养性、戒骄戒躁法以及淡泊人世一切名利是非的观念,正好能填补性格焦躁、粗暴的顺治帝的空虚的内心,这也是他所需要的精神寄托和生命支柱。在木陈和尚的《北游集》里面,曾这样写道:

上龙性难撄,不时鞭扑左右,偶因问答间,师,启曰:“参禅学道人,不可任情喜怒,故曰:‘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者此也。”上点首曰:“知道了”。后,近侍国柱语师云:“如今万岁爷,不但不打人,即骂亦希逢戏。又万岁爷极赞老和尚胸怀平坦,亦最慈和乐易。”

顺治皇帝怎么死的

先看清史稿记载: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渐。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养心殿,年二十四。遗诏曰:“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