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
弘扬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中华民族历经万千年的对“幸福”的不懈追求,逐渐形成了“福禄寿喜财吉”的民俗传统文化和儒、释、道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进而进化为今天的治世哲学。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的发展过程。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一脉相承,文化和历史是鉴证文明进步的轨迹,我们无法挽留逝去的历史,但我们可以留住历史给予我们的文化,历史是路,社会是车,文化是车的动力。。。。。
鉴于此,传统文化——我们祖先留给子孙的活宝,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传承下去。。。。。。
历史是死去的无法改变的昨天,传统文化是生于人类之始并可进化永生的。传统文化有永恒的的生命力和诱惑力,不用刻意去弘扬,只要不去专注的破坏她,她就会很好的传承下去。比如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极大破坏,给历史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创伤。这么大浩劫,也只是损坏了文化的躯壳,增添了世人的几声惋惜而已,没能把文化抹杀,同时“破四旧”本身又形成了一种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文化的一场流行感冒。而后那些抗体(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流感病毒做了殊死搏斗,最终传统文化迎来的依旧是生机勃勃的春天。。。。。。
传承就是弘扬。文化是以人的思想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的,除了永恒的“福”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它的阶段性,失去潮流价值的文化逐渐走向历史的暗角。唐诗、宋词应该说经久不衰的文化,但还是衰退了许多,原因是时代变迁,使其逐渐失去社会潮流性:唐、宋时期,文化娱乐比较匮乏,几千年的文字成了当时文化推崇的主题,唐代作诗,到宋已发展到作辞,吟唱诗词几百年,把汉字研究到了极致,以至后世子孙都无法逾越,那是的诗、辞,相当于今天的流行音乐,李白、李清照相当于今天的周杰伦,随便找个学生都能唱几首周杰伦的歌,唐诗宋词就要老师家长逼着背了。继承发扬和遗弃是文化发展的正常规律。。。。。。
传承即为弘扬。祖宗留下的东西,绝不能遗弃,也不可能都摆在明面上。事实周杰伦的流行歌曲和李白的诗是血脉相连的祖孙关系,只不过是几经继承与发扬的唐诗罢了,为了能让后人知道这是怎么来的,就要把这几经发扬的过程原原本本的传承下来,这就是把传统文化的各个阶段性文化传承下来,再让子孙传承下去,以至世界上唯一最完整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永远的传承下去,留给全人类一个最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
如今已经不仅中国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那神奇的诱惑力使全世界都在关注她,国内的国学热,国际的孔子学堂,汉语热,都是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立了保护机制,文化遗产正在得到抢救性保护。。。。。。
奥运福娃,百家讲坛,创意文化产业的兴起等等都为传承传统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由以上内容得出结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过程,只要保护好失去流行意义的文化遗存,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完整的,永远的以中华文明的身份高高屹立于世界巅峰
。。。。。。
不要担心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以独特的魅力,受到全人类的推崇,已经成为世界共有的精神财富,她将一统天下思维,以原始共产主义,追求共有“幸福”而始,以世界大同(世界共产主义),拥有“幸福”而终。。。。。。
传统文化该如何弘扬?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无论辉煌,还是衰落,无论是强悍,还是软弱,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何谓文化?中国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义。而西方人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为如今的文化之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无论我们现在和国际如何接轨,无论我们的生活里有多少外来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国人,就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该如何弘扬?弘扬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确认识我们自己,才能扬长避短一样,只有认识剖析传统文化,才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广大。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远性和独创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是一环扣一环的连续发展的唯一的独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变化一度希腊化,后罗马化,再又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伦文化更是被赫梯灭亡,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从未产生过断档和空白。仅就文学而言,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魏诗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脉相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高度赞扬,他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有今无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很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和统一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统一,延续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兼收并蓄,体现在诸子百家在争鸣中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汇;汉民族文化能够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外来文化也能够敞开它博大的胸怀,有扬有弃的吸收、整合。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和统一造就了它的悠远和独创,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样。历史上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驱,领先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时值今日,中国的传统文化虽已衰落,但仍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使其重放光芒?这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入手,探寻其对人类世界的新的意义。
君不见,当今之世界,纷争不断,战祸频起。特别是伊斯兰世界与基督世界的对抗,更是给世界各地带来无穷灾难。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君不见,当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飞舞,政治动乱此起彼伏。同一国之民分立对抗,互殴不止,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经济每况愈下。这都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之功。而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流传至今从未中断过,甚至在外族入侵时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还给周边族群以深刻的影响,不仅在于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观和社会观,还在于它存在一种超越国界、超越种族、超越意识形态,体现人类追求富足和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那就是“仁”。它包括了对内的克己和对外的爱人,反映了人类宽以待人、相互谅解、相互忍让、相互敬重、相互期许的仁爱精神,期望“泛爱众”,人人和平相处,慈悲为怀,这才是人类应追求的幸福、安宁与和谐的普世主义精神。
君不见,当今之世界,环境恶化,天灾不断,资源近乎枯竭,全球危机已经显现。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但却造成人与自然的异化,人类与自然的搏斗终于遭到自然的报复。西方的一些科学家把目光转向中国,包括《老子》《论语》在内的中国经典受到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处在科学发展困境的科学家们寻找世界观启发的努力,而不是由于什么一时的感情冲动。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他们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想要在21世纪活下去,必须回顾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然而作为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们来说,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果运用到当今社会的建设当中,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之间寻找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要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绝不能长期跟在西方国家的后面循规蹈矩,而应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模式。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新的营养,创造一条有别于西方,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才能真正强大,传统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扬。
要知道为什么让孩子传承国学经典,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经典?
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不是寻常意义的言论和学说。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国学经典就是那些能被人想起、提及,经得起重复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学术。
一传承国学经典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1、奠定文学基础。对经典有一定理解和积淀的孩子,本身就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素材,有高于同龄孩子的视野和智慧。6岁-10岁时很多孩子会主动找书读,在不断加深和强化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对更多国学经典的理解、认识,从而奠定一生文化学养。
2、提升智力。《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孙子兵法》……这些经典著作高度浓缩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让孩子在人生最美好的年龄段里,从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不仅可以增长智慧、拓展知识面,还能奠定孩子学习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基础。
古籍既是古人思想的宝藏、先贤智慧的结晶,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同胞的集体记忆。中华古籍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的知识是一代一代,逐步积累,经过试错,然后保留精华,去除糟粕,最终传承下来,并将继续改进和传承的。
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积累,任何一个行业的知识和技能,都是许多代人的经验逐步累加的结果,凝聚了很多年、很多代人的智慧和经验;第二个是试错,错误的知识和技能早已经过无数人的试验,被证明是不适用的而被从整个行业的知识体系中剔除出去了,保留下来的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知识和经验。
想要在一个行业的某些部分做出改进,甚至推翻前人观点,建立自己独到的观点,后人必须继承本行业的知识和技能,对本行业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全面了解,才有可能从中间发现漏洞,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漏洞;或者发现原有知识体系的某些不足,想办法改进或补充这个不足,推动行业水平进一步发展;甚至完全推翻原有体系,重建整个行业知识系统,都要求后来者必须先继承,通过学习继承,完全了解和把握原有体系,才有可能进行改进甚至推翻重建。不继承传统,怎么能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就一定是创新,一定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呢?
即使不打算为行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或者根本不具备改进或改革行业知识体系的能力,也要继承。经典包含了前人无数次的失败和试错的经验,许多走不通的路已经被尝试过了,保留和传承下来的是经过整合的正确路线,或者是通往正确道路的最佳路线,也就是捷径。后人如果要通过自己的试验和摸索完成这个逐步试错,优化方案,逐步总结出正确道路的全部过程,在这个知识传播速度飞快、信息量巨大的互联网时代,可能会比前人快得多,但也完全没有必要,而且一个人怎么能确保,以自己的能力,能够将行业知识体系中的所有漏洞和陷阱,不加遗漏地全部处理过来呢?
所以,对后人来说,继承不仅节省时间,不必再去试错,总结,直接获得行业行为的最佳准则,从一开始就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不走弯路;而且是直接将无数人,经过很多年时间积累的知识和智慧输入自己身体,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优选择,不按经典行事,触碰甚至越出边线,吃力不讨好的概率将变得非常大。
那么创新怎么办呢?创新的“创”字就有开创、首创的含义,“新”也是和“旧”相对的概念,不了解“旧”,怎么能够知道自己所做的就是“新”呢?没准儿自己努力了很长时间,沾沾自喜的成果,早已经是前人玩儿过的敝履了!不懂得“旧”,同样也就不能确定自己的那个动作是“创”,那个动作其实不是“创”,而是重复。
还有人认为,我也没打算创新,我就是想表达自己的风格,这是我自己的事儿,没必要学习那么多传统了吧?这样也不行,首先是,你怎么知道你表达的就是自己的风格呢?说不定这种风格早已有人表达过了;其次是,这种风格的前人表达者,因为是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底的,他的风格表达是即独特而又精深的,一个对传统都不了解的人是不可能超越他的。既然同样的风格已经有人做过了,而你又不能超越他,再做这个事儿就没什么必要了。
可是还有很多人抱着这样的观点:我就没想成为这个行业的创新者,为行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我也不打算成为行业的翘楚,在行业中散发光彩;我做这个事就是图个好玩儿,自娱自乐总行吧?这样可以,从精神享受上来说,自娱自乐者和创造者获得的成就感其实是一样的,都能够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的目的。他们之间的不同也显而易见,一个是真的成就,是事实上的成就;另一个是虚幻的成就,是自欺欺人的成就,只对自己有效,再无任何意义。
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众所周知,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向西方学习的脚步,这固然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也不可避免的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冲击。时致今日,如何继承和保护日渐式微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了学界和民间的当务之急。 自从蔡元培先生废除“读经科“以来,经典教育就从教育体系中消失了,而我们在接受西式教育时,只采用了它的形式,却没有学到支撑它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也不可能学到),加上十年动乱期间对传统的错误批判和丑化,急功近利的应式教育又在中国运行了这么多年,传统文化和经典教育在现代人身上几乎丧失殆尽,这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和损失,信仰的迷茫,诚信的缺失,自私没有公心等问题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寄希望通过文化经典培养人们真善美的精神,促进全面发展,这一点是富有远见的。我们有那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文化经典,其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毫不讳言,中国的教育远没有西方发达,也存在着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中文也的确可能比英文难学,但这些都不是拒绝传统文化的理由。我们应该接受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但也许并不可能像西方那样通过把《圣经》和上帝引入课堂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中国人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如果背叛了它们,我们还何以中国人自居,又怎么对得起祖先和子孙后代呢?为什么有外国人说现在的中国最不像中国,这难到不应该引起大家的反思和足够重视吗? 继承中国文化和经典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有一批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上,又能吸引借鉴外来文化的公共知识分子对它加以重构和改造,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现在,中国文化需要的不是振兴和弘扬,而是传承和保护,假大空的口号喊了那么多年,到底有多少实际的措施真正落到了实处,像书法、艺术、、武术等文化样式若不从小接触和培养,不能成为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真正价值。如今,在民众中推行经典教育,面对西方文化保持足够的警惕以抵制它的侵略也许是传承和保护中国文化最现实最明智的选择。 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如果背叛了名誉法典,抛弃了忠君之道,即孔子国教中的名分大义,那么,这是一个丧失了民族精神,种族精神的中国人,就不在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了。吉普赛人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他们因为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才像浮萍一样的漂泊,到哪里都在精神是受歧视。不要让我们的后代沦落,经典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非遗文化传承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2023-10-04 06:39: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5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