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敷疗法的历史追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贴敷疗法的历史追溯,第1张

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前人大量有关中医外治的经验体会后有了文字上的描述。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腐蚀法等,如“疡医掌肿痛,溃疡、拆疡、金疡、祝药刮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其中“祝药”即敷药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疮口外敷的有“傅”、“涂”、“封安”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在《黄帝内经》,还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心涂治风中血脉等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开创广现代膏药之先河到了周秦时期,贴敷疗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具体方法,虽无完整体系和专着出现,但其治疗思想已经形成,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用生地黄或栝萎根捣烂外敷治伤;用软膏剂贴敷疗金疮,并收录了大量外用膏药,如续断膏、丹参膏、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随着中药外治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晋、唐之后已出现贴敷疗法和其它学科相互渗透与结合的运用研究。如把敷药法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创立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疗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不少穴位敷药疗法,并为人所熟知和广泛采用。

清代,可以说是中药外治方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等中药外治专着的问世为代表,以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贴敷疗法成熟的标志。《急救广生集》在公元1805年问世,是第一部中医外治方面的专着。该书是程氏数十年精心类聚,参考400余种医书,集清以前历代外治疗法之大成,选粹嘉庆之前千余种外治方法。补录了239种疾症,共10卷,计收病症400余种,载方1500余首,该书详细记载了用贴敷疗法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饮食忌宜”“戒色欲”等,并在卷3末附录了药用引节要、用药戒、制剂法等六篇,是后世研究和应用外治的鼻祖,时至今日仍为临床沿用、继《急救广生集》刊行59年之后,‘外治之宗”吴尚先历时数十年,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着成举世闻名的《理瀹骈文》一书。其中把贴敷疗法治愈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并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的论断,为后世应用中药外敷法开拓了法门。

人们生病去医院的时候有时候医生会让你贴一些膏药,或者把草药直接贴在身上这样的贴敷疗法,这种贴敷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么什么是贴敷疗法?贴敷疗法有什么优点?我们来看一看。

1、什么是贴敷疗法

贴敷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草药制剂,施于皮肤、孔窍、俞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较内治法更为简便、实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同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2、贴敷疗法的功效

1、解表散寒,疏风解肌,风寒之邪由表入侵,客于肺卫,卫阳被逼,营卫失和,则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及咳嗽等症,故外邪侵袭,首犯肺卫,肺主皮毛,主司卫外,邪尚轻浅,贴敷疗法借助药力的作用,最先起到文浊体表魏阳、宜通肺卫之气,疏通皮部及其脉络的作用。

2、解热清毒,调和营卫,热毒留滞,则气血逆乱,内腐成脓为痈,温度炽盛,热级生风,内陷肝郁心包,则可发生痉、厥变症,患者或发热,或肿胀疼痛,或功能受限,贴敷疗法以其寒凉之剂,贴于大椎、内关、肋下,直达静脉,调理脏腑,清热解毒以消邪热,调和营卫,之治疗各种热证、急症的一种常用方法。

3、消积导滞,开郁散结,人体多由七情郁结,或由饮食内伤,导致气机郁滞,肝脾受损,则淤血内停或痰湿交阻,蓄积留止,发为积聚、食滞、痞气等症,贴敷疗法能行气散结,气血得行,结聚易散,软坚散结类药物的作用,共同调整脏腑经脉的功能,使之积消滞散,开郁解结。

3、贴敷疗法的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裹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接将巴布剂或是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丸剂、饼剂、磁片的腧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敷在穴位上,外复塑料薄膜,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腧穴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贴敷疗法的时间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

3、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泡之品。

4、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那么贴敷疗法有哪些优点呢?贴敷疗法的优点,下面继续为你介绍。

5、贴敷疗法的优点

1、途径直接

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它部位,作用较为直接,直达病所,直接发挥药效,作用较强。

2、用药安全

贴敷疗法是以透皮吸收发挥作用的药物,较其它给药途径用药较为安全,同时也增大了用药的范围,尤其是外用给药方法历经漫长岁月的临床验证,其方药组成已不计其数,其治疗范围已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医疗和保健价值。

3、使用简便

贴敷药物的制作可简可繁,家庭多用较简单的药物配伍及制作,易学易用,经简单学习就可掌握要领,不需高、精、尖或特殊的医疗设备,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或者家属,多可兼学并用、随学随用。

4、药源广泛

贴敷疗法的药物取材多较简单,甚至有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用品包括葱、姜、蒜等随地取材,无需耗费过多金钱。且贴敷药方组成多来自于临床经验,疗效显着,在疾病的初期即自行解决。节省大量人力财力。

5、稳定可靠,副作用少

贴敷疗法是药物施于体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便于随时观察、了解病情变化,随时加减更换,很少发生副作用,具有稳定可靠的特点。

6、贴敷疗法常用制剂类型

1、散剂。散剂是穴位敷贴中最基本的剂型。根据辨证选药配方,将药物碾成极细的粉末,过80~100目细筛,药末可直接敷在穴位上或用水等溶剂调和成团贴敷,外卉用纱布、胶布固定,或将药末撒布在普通黑膏药中间敷贴穴位。

散剂制法简便。剂量可以随意变换,药物可以对证加减,且稳定性较高,储存方便。自于药物粉碎后,接触面较大,刺激性增强,故易于发搏作用,疗效迅速。

2、糊剂。是指将散剂加入赋形剂,如酒、醋、姜汁、鸡蛋清等调成糊状敷涂在穴位上。外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延长药效,缓和药物的毒性。再加上赋形剂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可提高疗效。

3、膏剂。有硬膏和软膏两种,其制法不同。硬膏是将药物放入植物油内浸泡l~2日后,加热腑炸,过滤,药油再加热煎熬至滴水成珠,加入铃粉或广丹收膏,摊贴穴位。硬膏易于保存且作用持久,用法简便。

软膏是将药物粉碎为末过筛后,加入醋或酒,人锅加热,熬戍膏状,用时摊贴穴位,定时换药。也可将适量药末加入葱汁、姜汁、蜜、凡士林等调成软膏,摊贴穴位。软音渗透性较强,药物作用迅速。有黏着性和扩展性。

4、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以蜜、水或米糊、酒、醋等调和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丸剂贴敷通常选择小丸药。丸者缓也,可使药物缓慢发生作用,药力持久。丸剂便于贮存使用。

5、饼剂。是将药物粉碎过筛后,加入适量的面粉拌糊,压成饼状,放笼上蒸30分钟,待稍凉后摊贴穴位。有些药物具有黏腻性,可直接捣融成饼,大小、重量应根据疾病轻重和贴敷部位而定。

6、锭剂:将敷贴药物粉碎过筛后,加水及面糊适量,制成锭剂,晾于,用时以水或醋磨糊,涂布穴位。本剂型多用于馒性病,可减少配制麻烦,便于随时应用。

中医传承,穴位贴敷疗法:1、经皮给药:避免了口服给药的“首过消除”及“胃肠灭活”效应,提高了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有效成分到皮肤上后,会从贴剂中释放出来,透过表皮进入到内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2、经穴给药:有效成分与穴位两者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激发而产生整体效应,可以获得单纯用药或者针灸所不能达到的疗效 3、加倍激活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系统: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穴位局部神经丰富,呈网状分布,与相应的脏腑属同神经节段支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神经传入中枢,兴奋交感神经,降低迷走神经的紧张度。4、双向调节:经穴给药,刺激穴位可引起皮肤温度波动,双向调节相应神经、肌肉、内皮调节血管紧张度

 一、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

 中医特别讲究治养结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因此贴敷期间饮食宜清淡为主,忌生冷、甜食、油腻、海鲜等易致敏及刺激食物;戒牛肉、烧鹅、鸭、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等温燥之品;忌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及辣等刺激性食物,另外要睡眠充足和情绪乐观。贴药治疗不宜空腹进行,贴药时注意休息。贴敷期间不宜剧烈运动,也不宜呆在空调房间及吹电风扇,最好在自然通风的环境。

 二、做好背部皮肤护理,以防感染。

 贴敷疗法,又有“发泡疗法”之说,贴敷药物后,在敷药处出现热、凉、麻、痒、蚁行感或轻中度疼痛属于正常现象,一般无需处理,取下药膏后如出现灼痛,可涂烫伤膏等,切忌外用刺激性药物,以免进一步伤害皮肤;如出现小水泡或小水泡已破,应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大水泡应到医院接受治疗。

 三、贴敷时间。

 贴敷时应穿透气性好的宽松衣衫。每次贴敷时间应在1至4个小时。如无不适,建议成人每次可贴2至4个小时,小儿皮肤娇嫩,贴敷时间不宜过长,贴敷时间最好短于1个小时。

 四、慎用人群:

 合并有艾滋病、结核病或者其他感染者;合并有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支扩、恶性肿瘤、慢阻肺急性期;禁忌症: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感染者: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瘢痕体质者;咯黄浓痰、咯血者;孕妇都不宜贴敷。

中药外敷是将中药粉末状化,过虑,用芝麻油,醋等不一样液态做成粘稠,敷于人体不一样穴道,充分发挥不一样的治疗功效,别名穴位贴敷。穴位贴敷对一些慢性疾病合理,包含过敏鼻炎,过敏咳嗽和肠胃消化功能问题。针对一些危重症病案,不可做为优选治疗。除此之外,肌肤损伤或过敏性体质的病人也应禁止使用。

中药外敷治疗是指把中药用于贴在外面做到治疗的目地,例如中药贴或是是中药包,这种是可以用于中医外治的。中药外敷治疗是利用中药的归经标准来完成使用的一种方式,并且它可以根据肌肤透入,让肌肤迅速消化吸收,那样也能够做到治疗疾病的目地,还能活血化淤,通脉行走。基本原理。该中药外用中药制剂擦抹体表刺激性末梢神经,根据反射面软化血管,推动部分血液循环系统,改进周边的组织营养成分,做到退肿,抗感染,止痛的目地。

中医学外用治疗法是利用外界治疗来做到治疗的目地,并且主要是利用肌肤来消化吸收。由于一些中药利用肌肤的消化吸收实际效果是比较好的,根据肌肤消化吸收以后可以具有袪风祛寒的功效,还能够活血化淤,对于不一样的病症必须使用不一样的药品来开展贴敷治疗。例如现阶段较常用的中药包,也有中药贴。

进而充分发挥极强的药用价值。与此同时带味入人体穴位,经经脉直达五脏六腑,既避邪又调养五脏六腑,实际效果好于口服。特性。舒筋活血,以芬芳透药为主导,快速连通湿寒阻碍的经脉;中医学为了更好地清除痹证,把经脉骨病归纳为痹症。该中药外用中药制剂擦抹体表刺激性末梢神经,根据反射面软化血管,推动部分血液循环系统,改进周边的组织营养成分,做到退肿,抗感染,止痛的目地。最终祝你日常生活开心。

贴敷疗法的历史追溯

早在1300年前的甲骨文中,前人大量有关中医外治的经验体会后有了文字上的描述。在《周礼·天官》中就记载了治疗疮疡常用的外敷药物法、药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