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的十大厄运是?拜托各位大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中国古籍的十大厄运是?拜托各位大神,第1张

中国古籍十大厄运 (1) 秦始皇焚书坑儒 (2) 项羽纵火攻秦宫 (3) 汉王莽焚典籍 (4) 董卓发乱燔荡洛阳 (5) 刘石乱华洛阳再燔 (6) 梁元帝悉焚天府书 (7) 安史叛乱掠长安 (8) 靖康之乱,金人劫典籍 (9) 清帝大兴文字狱 (10) 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焚书坑儒这个历史事件我们都听说过,当时秦始皇要灭先代典籍,所以展开了大面积的焚书活动,还杀了不少儒士,不过焚书事件在整个历史上并不少见,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焚书事件。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封建的时代,焚的书也是最多的,所以为后来的历史典籍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下吧。

提起焚书,秦始皇肯定成了众矢之的。其实,焚书并非秦始皇的首创,历史上的焚书事件也绝非秦始皇一例,有历史记载的、有名的“焚书”就有四次。

01

秦孝公焚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在《韩非子·和氏》中有“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的记载,由此可见,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

商鞅认为以“儒术”为首的诸种文化典籍是“六虱”,国家有六虱,将使人民不能专注于农务,盗贼必至,国力便受到削弱,人民也必跟着贫困,所以必须铲除。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并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02

秦始皇焚书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这起焚书事件,令大量文化典籍化为灰烬。

03

梁元帝焚书

梁元帝(508~554)萧绎,是南朝梁皇帝。公元554年,西魏派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率军5万南下攻梁。10月,魏军攻破江陵(今湖北江陵)。被围困的梁元帝认为,自己读书破万卷,仍免不了亡国,读书还有何用。于是,他就命舍人高善宝把所有14万卷图书聚集在一起烧掉。

萧绎焚书(江陵焚书)是在个人陷入绝望境地而做出的非理智之举,与秦、清等朝代为愚民而强令焚书有本质的区别,因而后人也往往对其焚书之举抱以宽容的态度。

04

乾隆皇帝焚书

清乾隆皇帝即位后,从1773年到1782年,他组织了360多位有名的文人学者,历时10年,编纂出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问世,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乾隆皇帝编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开始编书时,他曾两次提出:对古籍该“毁弃”的应予毁弃,该“删改”的应予删改。因此,有些书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

据统计,在编书的10年中,仅浙江省就毁书24次,被毁书籍多达538种,13862部之多;江西巡抚海成,仅在乾隆41年(1776年)就搜缴焚书8000多部。整个乾隆时期,共焚毁各种图书7l万卷之多。可见,乾隆朝焚书是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焚书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不少,但有才华的皇帝却不多,清朝乾隆帝一生写诗上万首,但也谈不上有多少才华。真正有才华的皇帝往往是个悲剧,比如陈后主、隋炀帝、李后主、宋徽宗等。有一位皇帝比上述人物还要博学多才,但他更是一位千古罪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此人就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梁元帝萧绎!说起萧绎,他不仅出身皇室,而且来自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家庭。萧绎与父亲梁武帝萧衍、大哥萧统、三哥萧纲并称“四萧”,与三国时期的“三曹”并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史书记载,萧绎“聪悟俊朗,天才英发”,五岁时就能背诵《曲礼》。长大成人后,萧绎“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当时人称萧绎有“三绝”, 即“善五言诗,工书、善画”。萧绎“诗笔之丽,罕与为匹”, 促进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

萧绎的书法水平很高,绘画水平更是历朝帝王中无人可出其右,他所画的《职贡图》,记录前来梁朝朝贡各国的使者的形象,惟妙惟肖。此外萧绎还是一位学者,著有《金楼子》一书。通过萧绎的著作来看,他还在音乐、医学、围棋、姓氏学、玄学、周易、相马、天文历算等诸多领域具有很高的造诣!

那么萧绎是如何从才子沦为罪人的呢?这事还得从他做皇帝说起,萧绎本是梁武帝的第七子,按常理而言,皇位根本轮不到他。但在548年,侯景叛乱起兵,将建康城包围。掌握重兵的萧绎没有积极救援,反而先消除与自己争夺皇位的异己,之后才讨伐侯景。

侯景之乱被平定后,梁武帝萧衍、简文帝萧纲都已经死去,萧绎趁机继承皇位,后世称之为梁元帝。梁元帝即位后,没有还都建康,而是以江陵为都城。萧绎在争夺皇位过程中,曾起兵杀死自己的侄子萧誉(萧统之子),引起另一位侄子萧詧的不满。

萧詧势单力孤,自知无法打败萧绎,于是向西魏求援。西魏权臣宇文泰派大将于谨、杨忠(隋文帝杨坚的父亲)率五万大军南下。在萧詧的引导下,西魏军队将江陵团团包围。梁元帝急忙征召四方军队入援,但没有一人前来,萧绎自知难逃一死,他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萧绎是位才子,酷爱书籍,因此一直有收藏图书的习惯,特别是他成为皇帝后,更是搜罗各个时代的古籍善本,此时他已经收藏有14万卷书籍。也许出于绝望,梁元帝下令将14万卷图书付之一炬,全部焚毁,史称“江陵焚书”。 看着熊熊火焰,梁元帝叹息道:“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城破后,西魏大将于谨问梁元帝为何焚书,萧绎答道:“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最后萧绎备受屈辱,最终被人用土囊活活闷死。而“江陵焚书”是 中国文化的一场巨大灾难,萧绎沦为中华文化的千古罪人!

中国古籍十大厄运

1 秦始皇焚书坑儒

2 项羽火烧秦宫

3 汉王莽焚典籍

4 卓发乱燔荡洛阳

5 刘石乱华洛阳再燔 公元1 1 3 年, 匈奴族首领刘聪遣部将刘曜, 石勒攻陷洛阳 这是自东汉末年卓烧洛阳后, 魏晋两朝营近百年的洛阳又一次化为灰烬

6 梁元帝悉焚天府书

7 安史叛乱掠长安

8 靖康之乱, 金人劫典籍

9 清帝大兴文字狱

1 0 北京城藏书遭洗劫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大量的文化典籍, 古蚭字, Ee 珍异宝, 或被抢劫, 或遭焚毁, 所剩无几

中国历史上遭受的文化浩劫主要就焚书和钳制人民思想。

先说焚书,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焚书。而且千古焚书之罪名系于秦始皇一身。其实,焚书并非秦始皇的首创,也绝非秦始皇一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历史记载的、有名的”焚书”就有四次。

秦孝公焚书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在《韩非子·和氏》中有”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的记载,由此可见,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并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秦始皇焚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一些儒生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纪》、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其他如百家语、《诗》、《书》等限30天交官府烧毁。这起焚书事件,令无数文化典籍化为灰烬。

梁元帝焚书 梁元帝(508-554)即萧绎,是南朝梁皇帝。公元554年10月,西魏派常山公于谨、大将军杨忠率兵5万南下攻梁。同年10月,魏军攻破江陵(今湖北江陵)。这时,梁元帝认为,自己读书破万卷,仍免不了亡国,读书还有何用?于是,他就命舍人高善宝把所有14万册图书聚集在一起烧掉;被俘后,西魏人问他为什么焚书,他说:”读书破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梁元帝受尽百般凌丨辱后,于公元554年12月被西魏所杀,终年46岁。萧绎焚书是在个人陷入绝望境地而作出的非理智之举,与秦、清等朝代为愚民而强令焚书有本质的区别,因而后人也往往对其此举抱以宽容的态度。

乾隆皇帝焚书 乾隆即位后,从1773年到1782年,他组织了360多位有名的文人学者,历时10年,编纂出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问世,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乾隆皇帝编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以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开始编书时,他曾两次提出:对古籍该”毁弃”的应予毁弃,该”删改”的应予删改。因此,有些书往往被弄得面目全非。据统计,在编书的10年中,仅浙江省就毁书24次,被毁书籍多达538种,13862部之多;江西巡抚海成,仅在乾隆41年(公元1776年)就搜缴焚书8000多部。整个乾隆时期,共焚毁各种图书71万卷之多。可见,乾隆焚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

钳制人民思想历朝历代都有表现,比较严重的个人认为是秦始皇的坑儒、清之文字狱、当然还有文 革。我只说说我所理解的中国历史上的五大文化浩劫,需要先说明一下的是,在这里我将很多看似性质相近、年代相距也不远的浩劫给拼凑到了一起,有凑数之嫌。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看法,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观点,大家可以共同来探讨一下,我这权当是抛砖引玉吧。

一 焚书坑儒

说到文化浩劫,很少有人不想到焚书坑儒。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进行的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销毁图书,它给后世所带来的影响实在是无以形容。

大家都知道,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世界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现象。这一时期,无论在文学上、哲学上,还是天文学以及其他很多方面上,中国都建立了对世界其他国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领先;中国产生了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等等,比如迄今仍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中国人的孔子、老子、孙子。你无法想象在这一时期有多少将光耀千古的著作和成就问世。然而,就是秦始皇的一个焚书坑儒,使得这一切都随着那点燃的熊熊大火付之东流了。

诚然,正如以为外国人所言,没有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中国或许最终会沦为像欧洲那样的长期分裂局面,但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对中华民族所犯下的罪行却绝对令人不能容忍!

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接下来我觉得就应该是汉武帝所推行的这项后来得到所有封建帝王追捧的政策了。

诚然,这项政策在施行的初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制度的成熟,等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思想同任何一种理论一样,都有其自身的缺陷,加之它又被封建统治者肆意篡改来为其统治服务,以至沦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所以,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就越来越大。

而更让人无比愤慨的是,此时汉朝从秦朝覆灭的历史中走过来不过百年,它不但不纠正秦王朝的焚书错误,给惨遭浩劫的各家平反,却来罢黜百家,这当然就使得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再,中华民族辉煌的文化不再!

三 科举制度

接下来就是始设于隋王朝而兴盛于唐王朝的科举制度,到清王朝1905年废止科举,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

科举制度的确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我们可否想过,就是这样一个制度,它指引着中华民族1300年的思维定向,那就是四书五经,写文章。而其他的呢?诸如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历史、地理等等,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对这些东西的研究几近空白。科举之前,战国时我们的祖先能够写出《甘石星经》、《孙子兵法》这样的辉煌巨著;秦汉南北朝时伟大的科学家张衡能够发明出地动仪、浑天仪,数学家刘徽、祖冲之能够对圆周率作出领先世界上千年的贡献,可开科之后呢?就拿我们都引以为豪的盛唐,除了诗人、文学家,我们究竟出了几个科学家、数学家?我不否认文学的重要性,但大家想一下,为什么我们就没有了像张衡那样的全才?很明显的一个原因是绝大多数青年都热衷于科举,从而社会上就没有或很少有人投身于这些“歪门邪道”,于是,我们民族的科学就停滞了。这难道不是一个无奈吗?

四 八股文兴盛

科举下来就紧接着是明清的八股文,这个和前面的科举制度有些类似,然而他对考生的文章又做了更大的限制。

我们常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当然大家也都知道它们的意思。唐诗,代表人物有大李杜、小李杜、韩柳等等,他们都曾是唐朝的官员吧,其实即使那些不出名的小诗人,很多也曾经做官;宋词,代表人物有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六家吧,还有陆游、辛弃疾吧,他们是否也是宋王朝的官员?然而,让我们来看看明清小说的代表人物,考丨中了几个?吴承恩倒是考丨中了,可等考丨中了,也半截身子入土了。你能说他们没有才华吗?曹雪芹、罗贯中、蒲松龄,那个不是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大家,这样的人考不中说明什么?这只能说明这时候的科举已经连文学人才都选拔不到了,更何况科学人才呢?前后五六百年,遍翻历史找找能够拿得出手的科学人才,几乎没有。

事实上,满清入关以后所施行的文字狱,所搞的借编纂《四库全书》而大肆毁灭典籍的活动,哪一个不能称为浩劫呢?

想一想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他们在干着什么?再看一看同期的我们,对比一下这时的东西方制度的差异,我们中华民族怎会不落后呢?

五 高考制度

最后来说一下高考制度。很多人可能不会赞成这点,毕竟高考最多也才实行了30年,而30年对人类历史而言只是一瞬。然而,我想提醒一下诸位,现在是什么年代?我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好像是现在十年创造的价值就是过去几百年的综合。你想一下,现在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现在的30年难道还不如过去的一个王朝,300年,而且,过去的300年你很容易用50年就追回来了,而现在的30年,你可能需要10年才能追回,也就是说,现在要想追回这些差距,要付出比原来多得多的东西。

然后呢,自然你要说说高考究竟有什么危害啊?很显然,现在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古代的科举,只考文学,就是把人把文学路上逼;而现在的高考,考的也是文化,只有那几门科目,而你要被人认可,你就要去高考,把全国的年轻人都往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等这么几门科目上赶,不能干其他的,最起码是学好这几门科目前不能干其他的。于是,你就得学习你可能八辈子都用不到的东西,浪费宝贵的生命、时间和金钱。而如果你要另辟蹊径呢?那就需要承担很大的压力,说你不务正业,而且你还要有雄厚的资金做支撑,还要有能够理解你的父母。唉,这一切谁能恰好全部拥有呢?而恰好拥有条件的一些,谁又敢保证他们都能够学有所成呢?或者你说他们可以通过高考,等进入大学以后再发展方向啊,然而你可知道,人的精力、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再说,进入大学以后,很多都已经将近20岁了,别人从小开始努力,而你20岁刚刚开始,你比别人已经失去了多少?

所以,我说,高考制度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五大文化浩劫,中国的高考制度必须改革,必须多样化,这样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的有志青年的成才道路多样化,使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在自己喜欢的方面和其他民族的青年从相同的起点上在相同的条件下竞争,只有这样,我想,我们的民族才能繁荣昌盛、万古长青。

烧书,第一位想到的就是赫赫有名的秦始皇了,他“焚书坑儒”的事家喻户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六国的书籍付之一炬,但他没有烧完,而是将一些对秦国不利的书籍销毁了,至于焚书坑儒,他只是将那些乱嚼舌头根子的腐儒书生坑杀,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抓住儒生就杀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留下千古骂名,岂不知他烧掉的书和这几位大佬相比那简直是毛毛雨!历史上烧书最严重的一位,我们的孔圣人孔子!没想到吧?他老人家烧书才是最狠的!

孔子一生烧了多少书?这么说吧,《诗》这一著作原本有3000篇,经过孔子的手之后,仅剩下311篇!也就是说3000篇被孔子烧掉了2689篇,这还没完,《纬书》共有3240篇,经过孔子的手仅剩下120篇!孔子“删书断虞唐,虞唐以前孔子得而烧之”,看到没,孔子将夏朝以前的历史史书全部烧毁,以至于历史无法研究上古历史!孔子破坏力好大,颠覆了人们的历史观,这还是“万世师表”吗?

第二位,“焚书坑儒”的秦始皇,他烧书发生在公元前219年到前218年之间!后人都骂秦始皇是暴君,但是他的贡献都还记得吗?他烧书的罪过和这三位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只是他的知名度太大了而已!第三位,南梁元帝萧绎,他是梁武帝的儿子,这位独眼皇帝可以说“学富五车”,多才多艺的他却不是治国的好手,他迁都江陵之后藏书多达14万卷,在兵临城下之时还在讲《道德经》!但是梁元帝的倒行逆施最终导致西魏军队攻入江陵!

公元554年,西魏攻破江陵,此时的梁元帝首先做的不是怎么御敌,而是跑到藏书的地方,将14万卷书全部烧毁,他这时候还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竟然说“就是因为读书才酿成今日之祸”!将亡国之罪推到书籍身上真是可笑!最终梁元帝被侄子萧詧用土袋子闷死!第四个,乾隆,这位大清朝的极品老男人是大清国的掘墓人,不仅骄傲自大以泱泱天朝自居,而且还大兴文字狱,闭关锁国!

这还不算,他为了修《四库全书》,烧掉3000多类珍贵的前朝典籍,数量多达15万部,况且有些书是孤本,根本没有复制品,哎好可惜!他烧掉的书比梁元帝和孔子以及秦始皇总和还多,从乾隆39年开始点火,到他晚年才熄火,烧掉的书都能代替木柴天天烧水做饭了,这四位喜欢烧书的大佬如果论谁烧的多排一个名次的话,乾隆绝对冠军,亚军就是独眼皇帝梁元帝萧绎,季军就是孔子,秦始皇倒数第一,谁烧的多谁才是毁灭文化的千古罪人!

第38集:陈朝兴亡

公元548年,投降南梁的东魏叛将羯族人侯景举兵反叛,85岁的梁朝开国皇帝萧衍在侯景之乱中,生生饿死与朝堂之上,掌握国家命脉的江南士族也惨遭屠戮,消亡殆尽,那段时间,江南人口锐减,昔日繁华富庶之地,瞬间成为千里烟绝,白骨成聚的人间地狱。江南,需要一位英雄,能够兴亡继绝,保存文化根脉,救民于水火之中,陈霸先,这位出身寒门的江南子弟,应时而出,他兵出岭南,北伐叛乱,又据北方大军入侵,终于建立陈氏王朝,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江南重现繁华盛景。然而,仅仅在三十三年后,他的后人陈叔宝在王朝危难之时,竟悠然吟出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的亡国之音,陈霸先的英雄之梦,最终凋落在陈后主的莺歌燕舞之中。

这里是江南的一个小镇,古称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曾有大量的蛮族居住,属于南方的土著居民,在五溪蛮的后裔中有一位贫穷的少年,它有一个霸气的名字—陈霸先。在陈霸先的故乡,他的乡亲们更愿意让这位祖辈以布衣之相直面世人,但同时又把种种神际附着在他的身上。在塑像的后面有一座亭子,亭子里面有一口井,当地人称这口井为圣井。梁奕建,浙江长兴县的一位文博研究员,为了确认井的历史,他曾经到过井下进行考古研究。

梁奕建:这个井圈不是原件,因为它的口径,他的原来的这个井口离我们现在的这个地面约(低)一米左右,这个井上加起来这个是地面,那么下去还一米左右,这里有小瓦,中间是小瓦,下面下去有四块条石拼合起来的,这个是他真正的井口,在我们当地,民间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做他母亲在打水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条小白龙进入她的腹中,然后她就怀孕了,然后陈霸先后来就出生了,出生之后呢井里的这个水都沸腾了,然后家人把井里的水了舀上来给他沐浴,然后就把这口井称为圣井。

这位未来的英雄,出身于陇亩之中,因为家贫,陈霸先早年以捕鱼为业,后来做了村官,在乡里任过里正,闲暇时间,陈霸先喜欢涉猎史籍,好读兵书,苦练武艺。家里面的这口井已经满足不了他的大志,他决心去更广阔的天地闯一闯,不久,陈霸先来到建康,管理起油库,因为聪明伶俐,升为梁朝皇室宗亲新瑜侯萧映的传令官,虽然出身寒微,地位低下,但他晓习吏事,勤于工作,因而深受萧映喜爱。萧映调任广州刺史,将陈霸先也一并带上,将其引入幕僚担任中直兵参军,受命召集士马,成为主管军队的一名武官,这是陈霸先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此时陈霸先正是30多岁的壮年时期。然而,陈霸先要想真正上位,还必须突破一重无形的障碍,那就是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虽然重建了皇权政治,少数寒人得到皇帝信任,但士庶之别国之章也,门阀制度戒备深严,豪门大户盘根错节,极力把持政权,所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寒门仍饱受排挤,难有出头之日。

胡阿祥:六朝的时代是一个中国历史一个特别讲贵族身份的时代,梁启超甚至说六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贵族时代,也就说要一个好的出身,有个好的出身以后,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在这种氛围之下,陈霸先这种出身于寒族的,地位很低的人是很难冒头的,那他怎么后来就冒头了呢,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侯景叛乱548年,那么对江南地区造成的打击非常大,不仅是经济的破坏,而且更多从东晋以来,迁到江南一带的世家大族基本上给毁灭掉了。

陈霸先的真正崛起就是在侯景叛乱中,面对着满目残山剩水,陈霸先率领3000广东地方兵团,挥师北上,出师勤王,讨伐侯景,期间,他遣使江陵,投到湘东王萧绎,也就是后来的梁元帝门下,取得了北伐的合法性。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寒门出生的陈霸先开始展翅高飞,在侯景之乱后,活跃在梁朝政治舞台上的有两大权臣,一个是出身寒门的陈霸先,另一个就是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太原王氏王僧辩,在结成政治同盟之后,陈、王联军势如破竹,不久就攻破建康,剿灭了侯景的叛军。侯景之乱平定后,湘东王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

元帝登基后,照例论功行赏,平定侯景之乱,以陈霸先之功居多,梁元帝仅封陈霸先为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而将王僧辩封为太尉,镇建康,军功卓著的陈霸先虽然享有三公之誉,但其实依然被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士庶天隔,在陈霸先的安置问题上可以看出,以元帝为首的梁朝皇室与士族对寒门出身的陈霸先充满戒心。梁朝最大的矛盾,其实不仅在萧墙之内,更在国境之外,在北方两个虎视眈眈的鲜卑强国北齐和西魏,借助侯景之乱,夺取了梁朝的大片土地,梁朝一向赖以凭藉的长江天险,也有近一半落到北方敌国的手里,梁朝此时已经危如累卵。

楼劲:梁武帝的这些宗室是分崩离析,各地的豪强是在观望,侯景之乱不过是北方的一支大政治集团,但就这样一支力量,它灭掉了南梁,我们看到这个事实我们要肯定,就总体国力就总体力量来说,北强于南,大势已成。

湖北省荆州市,是当年梁元帝称帝的江陵,1500多年前,就在这个地方上演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江陵焚书,公元554年,在侯景之乱平定三年后,西魏大军突袭江陵,梁元帝身陷重围。这里是荆州图书馆,现在这个图书馆有40多万册图书,其中有两万多册古籍藏书,这样的藏书规模在全国来说并不算多,更无法跟大型图书馆相提并论,但1500多年前,这里是整个中国藏书最多的地方,鼎盛时期古籍藏书就达到14万卷,然而,浩瀚书海已荡然无存,历任的荆州图书馆馆长都只能在这不多的古籍中,寻找当年曾经的辉煌。

欧阳军:梁元帝在这个地方,将十四万卷藏书毁于一旦,他焚的这些书,应该来讲都是非常珍贵的图书,作为图书管理馆长,每每想起来这个事情的时候,心里都蛮不是滋味的,不然的话,我们荆州这个地方可能是有文化大都。

从梁元帝内心来讲,他应该是很复杂的,他也不希望把这个书毁掉,从他内心来讲,他觉得这么一些好东西,我这么珍爱的东西,我不应该留给你们这些蛮夷,我不应该留给你们,有时候人那在死的时候,把这样一些最珍贵的东西随着一块儿焚掉,好像感觉到是自己的一种捍卫,或者是这样的一种心态。

在江陵陷落之前,梁元帝萧绎烧毁了历年精心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要用这些书为自己殉葬,自谓文武之道,尽今夜矣,史称江陵焚书,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从数量上来说,梁元帝毁灭了传世书籍的一半,从质量上说,他所毁的是历代积累起来的精华,梁元帝兵败被俘,被问及焚书原因时辩解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楼劲:这个焚书当然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图书的那么十几次重大的灾难当中最要命的一次,为什么,我们以后可以说,基本上除清朝以外,那都已经积累了这么多,又积累了1000多年啊,再也没有达到过这个数字。

随着江陵焚书,梁朝也随即灰飞烟灭,江陵破后,梁朝的存亡重任落在了陈霸先与王僧辩二人的肩上,身为梁朝重臣,王、陈当然不肯听命北方强权,他们决定迎立梁元帝的第九子,时年13岁的萧方智为帝,而此时的北齐也想在江南扶持一个代理人,他们所选中的是梁武帝的侄子萧渊明,在安徽巢湖,北齐大败王僧辩,并迫使王僧辩答应了北齐让萧渊明在建康称帝的要求。原本就摇摇欲坠的政治联盟,因为王僧辩的变节背叛,终于分崩离析,公元555年,陈霸先从京口举兵偷袭建康,杀死王僧辩父子,重新立萧方知为梁敬帝,自己都督中外诸军事,看到苦心扶植起来的代理人,须臾之间就被推翻,北齐政府岂能坐视不管,一场决定南方命运的战争即将展开。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每年夏天的玄武湖畔,荷叶田田绿遍了整个湖畔,刚刚进入建康的陈霸先,此时面临着兵出岭南以后最严峻的考验,北齐为了侵占南朝,组织了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江南的梅雨,遮天蔽日,连绵不绝,齐军官兵都是北方人,不适应南方的阴雨天气,在久攻不下之后士气开始低落,而陈霸先要等的就是这一刻,6月11日天气转晴,决战的时刻来临了,陈霸先希望将士们可以饱餐一顿,然而被围困数月的建康城,粮草匮乏。就在此时,陈霸先侄子陈蒨及时送来三千斛米,一千只鸭子,陈霸先大喜。立即命人煮饭烹鸭,又从玄武湖中割来许多荷叶,以荷叶裹饭,配上几块香喷喷的鸭肉,这就是南京城著名的荷叶饭的来历。将士们吃得痛快淋漓,士气大振,一举歼灭了齐军主力,退至江北的齐军十万人马只剩下两三万,北齐至此一蹶不振,陈霸先终于击败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陈霸先将北齐势力赶出长江以南以后,萧梁政权自然会转让给他不可,他打下了江山,也准备坐江山了,公元557年54岁的陈霸先迫使萧方知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建立了陈朝,定都建康,是为陈武帝,从此寒族全面上位。年少之时,陈霸先便离开了家乡,三十多年后,这位寒门之子登基称帝,走上了他人生的最高峰,成为一国之君后,陈武帝依然不忘寒门本色,更提出了务在廉平的施政治国理念,突出表达了寒门庶族的政治诉求及其主张,这和南朝士族追求奢靡*侈之风形成了鲜明对照。1994年,当他的后人在故乡长兴重修陈霸先故居时,也遵循了陈武帝节俭的风尚,整个纪念馆看不出任何奢华。

梁奕建:我们这里最为珍贵的一件文物,就是由明代的长兴县令归有光和县丞吴承恩合作的一块碑,《圣井铭并叙碑》,他们两个人在文学史上那种位置,是人们很仰慕的。他写的是恭俭勤劳,志度弘远,勤劳致富,江左诸帝,号为最贤。

作为开国之君,陈武帝意志品质顽强,工作作风朴实,在执政期间,他一改皇宫里的奢华,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倡导俭以养德之风,反对奢靡浪费,陈武帝以俭素自率,常膳不过数品,私飨曲宴,皆瓦器蚌盘,肴核庶馐,裁令充足而已,不为虚废。即使后来江南经济复苏,宫中依然衣才重彩,饰无金翠,歌钟女乐,不列于前,那个时期陈朝上下,为政宽简,民力得以恢复,江南一度破碎的山河,生机出现,历史选择的出身寒族的陈霸先,他从一个村官成长为将军,受命于危难之际,攘臂于无望之时,最后黄袍加身,收拾起残破的山河,避免了江南遭受更为残酷的战火,同时几乎以一己之力保护了华夏文化在南方得以继续传承与发展。

如果形势就这么发展下去,陈朝是很有可能在专注国力的基础上,变得更为强盛。但是,历史总是被无数的偶然事件改变了走向,公元559年6月,在位仅仅21个月的陈武帝在建康城中猝然长逝。这里是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万安陵,有一种说法称,陈武帝死后就葬在了这里,在虎踞龙盘的六朝古都,万安陵,甚至是连当地人都不熟悉的景点,这里只留下两只孤零零的石兽,陈武帝创建的王朝早已成为过往云烟。但1500多年前,那个南朝历史上疆土最小,国力最为孱弱的陈朝,却顽强的守住了中国经济和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为此后隋唐大一统留下了极为丰厚的遗产。

楼劲:在北齐和侯景这两个集团都是六镇兴起的胡化汉人集团,所以是一个十分落后、十分残暴、很黑暗的一种统治,相对于这种统治来说,陈霸先能够力抗高齐,西拒西魏,那当然是一个民族英雄,通过陈朝的对江南的梳理和治理,因为他一开始需要平定各地的叛乱,平定江南各地叛乱的过程当中,他把江南的地方豪强势力极大的削弱,这个过程,是有利于以后隋代的统治。

陈霸先打下的江山,百废待兴,他登基两年,就留赍志而没,留下了无尽的遗憾,由于陈霸先的儿子不在身边,所以由侄子陈蒨继位,是为陈文帝,陈文帝是南朝少有的有为之君,他曾追随武帝南征北战,对王朝的未来充满忧患意识,他在位期间,先后平定湘郢王琳,临川周迪,建安陈宝应等地的叛乱,继而封锁巴丘,阻止了北周顺江东进。同时,文帝整治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这里是绍兴鉴湖,是浙江著名的旅游景点,在陈朝,这里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陈文帝执政期间,湖水顺着开凿的长达120里的水道,灌溉千里良田,直到今日,这些河流依然存在。

陈文帝在位期间,陈朝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国势开始强盛强盛。随着陈朝的稳定与强盛,北周开始与陈朝修好,陈朝派遣使者周弘正尚书来到长安,迎回陈文帝的弟弟陈顼,也就是后来的陈宣帝。多年的囚禁经历令陈顼对国破家亡有着切肤之痛,登上帝位之后,对王朝兴衰充满危机感和使命感的陈宣帝便立志北伐,开疆拓土,从战略形势来看,南朝长时间占据的淮南江北,被北齐掠取,而陈朝西面的荆州,巴蜀又被北周夺得,没有战略纵深,成为陈朝国防最大的弱点。

公元573年,陈朝的十万大军度过长江,征伐北齐,北伐军风行电扫,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便将淮南的大片土地重新收复,但形势大好的时候,陈宣帝却突然命令部队停止北伐。陈宣帝没有乘胜而上,是因为当时陈朝国力孱弱,北伐透支了这个刚刚恢复生机的王朝,相反,趁着北齐、陈朝互相牵制,渔翁得利的北周开始了和冰之旅,一举歼灭已经被陈朝军队击垮的北齐,公元577,北周统一了北方,北方的统一使陈朝面临一个更加强大的对手,而不甘心坐视北方日盛,却未能判明形势的陈宣帝,在这个时候,再次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只是这一次陈宣帝遭受了重大打击,徐州之战几乎使陈军全军覆没。

楼劲:宣帝北伐,第一次是陈朝没有准确的估价当时南北形势,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当时依然处于北方明显占强这样一个基本的实力对比,同时呢也怀有骄傲情绪,那当然了,这次战争过程中,也使得陈朝原来就不怎么样的国力遭到一次重挫,那恢复起来又很费事,所以这次北伐的失败,只能说南朝真是气数已尽。

公元582年,充满忧患意识,志在荡清四海,包吞八荒的陈宣帝,在再三叮嘱后人,文武内外,俱罄心力,当官务职,重在协和之后,撒手西去。陈王朝在建立二十五年之后交到了陈叔宝手中,陈叔宝就是后来的陈后主,映日花光动,迎风香气来,佳人早插髻,试立且徘徊,这是陈后主所作的《梅花落》,陈叔宝的身份是皇帝,他的责任是治国兴邦,但他对这样的身份,这样的责任,并不怎么在意,面对旖旎的江南,陈后主更愿意做一个诗人,吟诗而唱,陈后主自小命运多舛,两岁时江陵沦陷,他和父母一同被西魏掳走,直到公元562年他才回到江南,此时陈叔宝九岁,被立为安成王世子,陈叔宝蒙难之时,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娃娃,等到初识世事时,已成为安成王世子,尽享荣华富贵。

陈叔宝不像父亲陈顼那样在坎坷之中,知宗庙之负重,识王业之艰难。唐朝魏征说陈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不知稼穑艰难,大体是不错的。陈朝内忧外患,已经风雨飘摇,陈后主在刚刚继位的时候,也曾初惧阽危,屡有哀矜之诏。在他继位诏书中有这样的话,无由自安拱默,敢忘康济,意思是不能贪图安逸无所事事,不敢忘怀治理国家。如果陈后主能像他即为初年那样充满忧患意识,励精图治,或许还能暂且维持半壁江山。但偏偏陈叔宝却是一个胸无大志、乐于苟安的皇帝,十里秦淮,文采风流,甲于海内,在这条河流经的建康城里,一国之君陈叔宝更是雅好文学,而且尤其擅长宫体诗,宫体诗的题材以吟风弄月江,艳情狭邪居多,风格轻浮绮艳,纤巧秾丽,陈叔宝当太子的时候,在东宫之中便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文学集团,孟暄、孔范、江总、王媛等十余人,不尊礼节,行事放肆,号称十狎客。陈叔宝继位后,这个文学集团有了皇权的庇佑,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被称为文宗,死后被后主尊为词宗的徐陵,更是其中翘楚,为了迎合陈后主的好尚,徐陵特意编纂了一部专供宫中女性吟咏的诗集—《玉台新咏》。《玉台新咏》在文学史上一直有着较高的文学地位,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部诗歌总集。

方麟:这个《玉台新咏》里面收录了大量的宫廷体诗,它也收了像《孔雀东南飞》这样的歌颂女性反抗封建压迫、封建礼教这样好的作品,但是它的审美趣味,可以说是有些俗,真的说是俗不可耐,宫体诗关心的是什么,是女性的美貌、身体、还有床笫之欢,我们可以用一句话就是说他的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作为君主,陈后主把当时即为时的政治宣言抛到脑后,不但不居安思危,反而沉湎于自己喜爱的文学,整日不理朝政,忙着与文学侍臣游宴后庭。自私,陈朝国政颓废,纲纪不立,君臣一起沉溺于妩媚的江南文化,终日做着粉红色的梦。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就是这样的美人,史书记载她发长七尺,真黑如漆,光可照人,举止娴雅,容色端丽,每瞻视顾盼,光彩溢目,照映左右,在阁上梳妆时,面临轩槛,宫中望之若神仙。从当太子的时候,陈叔宝就和张丽华两情缱绻,当年陈宣帝刚刚去世时,陈后主曾被自己的弟弟,想要取而代之的陈叔坚砍伤,养伤期间,摒去诸姬,独留张贵妃随侍,加之张贵妃记忆力极强,许多奏章能过目不忘,所以陈后主对张丽华极为宠爱。陈后主对张贵妃以及其他妃嫔的宠爱,体现在历史上著名的三阁之中,自武帝开国以来,内廷陈设都很简朴,但这一切,在陈后主这里发生了变化。

陈后主即位的第二年,便大兴土木,穷土木之奇,极人工之巧,修建了临春阁、结绮阁、望仙阁,中间以复道相通,广数十间、门窗、壁带、挂楣、栏杆都是檀香木的,并以金翠珠玉装饰,阁内所设宝床,宝帐,瑰奇珍丽,近古所未有,每每微风徐来,相闻数里,朝日初照,光映后庭,江南多佳丽,三阁新落成,陈后主为此赋诗《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诗句脱俗,令后人赞叹,但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却成为著名的亡国之音,东南妩媚,雌了男儿,温柔妩媚,随着江南文化的精致成熟,自然山水成了人文山水,长江天堑也变得温柔妩媚起来。

而这个时候,在北方,北周已经被隋朝取代,立志再造统一的隋文帝杨坚已经剑指江南,除了不守君道,沉湎文学,奢侈腐化,放纵寻欢以外,陈后主在政治上也表现昏庸,所用非人。公元586年,34岁的陈叔宝颁发了一道诏书,要效仿上古先贤唐尧夏禹,置谏鼓,听臣言,面对隋朝的大兵压境,陈国大将任忠上书进谏,现在的官场公然行贿受贿,小人内外勾结,已经乱了朝纲,违背了法典,倘若边境有战事,我们的大业就要毁于一旦了。孔范是陈后主的狎客,因文章艳丽而被宠幸,官职都官尚书,他竟然训斥仁忠说,我们有长江天险,边关战事何足挂齿,你们边关将帅不过是匹夫之勇,哪里比得上我深谋远虑。陈后主听了这样的话,当即黜夺任忠兵权。此后,只要陈朝将帅稍有过失,陈后主就会下诏夺去这些将领的兵权,转而分配给文官,最终导致了陈朝文武解体。陈后主任用的小人有施文庆、沈客卿和孔范等人,他们大多好文学,能属文,于五言、七言犹善,如果只是一帮文人饮酒作赋,那对王朝也并没有太大的祸害,毕竟文不误国,但陈后主身边的很多文人,自取身荣,不存国计,在治理国家稳定边疆等关系国运的大事和后主一样,没有任何韬略可言。

公元588年冬,隋朝8路大军从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同时向南朝发动了全线攻击,大兵压境之时,陈后主依然纵酒行歌,以为可以凭借长江天险御敌国门之外,然而,虎踞龙盘何处是,滚滚长江终究挡不住隋军的铁蹄,粉饰太平掩不住虚弱的本质,人造盛世更挽不回亡国的命运。公元589年正月,城破国亡,陈后主粉红色的梦,终于在没有进行任何大决战的情况下,凋零在妩媚的江南。在南京鸡鸣寺的一个角落里,有一口水井,和陈武帝的那口圣井一样,这口井也有一个名字,叫胭脂井,而且这口井名气甚至比圣井的名气还要大。       邵磊:王国之夜,陈后主带着两个心爱的妃子,一个是张丽华,一个是孔贵妃,跳进去,苟且偷生,准备躲过这场劫难,当时随行的大臣都纷纷劝阻,陈后主不要这么做,这样做毕竟有失国体,苟且偷生,容易被后人诟病,都纷纷劝陈后主干脆衣冠正座,面对随军的进犯,但是陈后主惊慌之下,完全不听臣下的劝阻,当时有的臣子劝说,这个陈后主就不要这么做,甚至于把身体趴在这个井口上,阻止这个陈后主进入这个水井之内,但是陈后主执意不听,带着他两个贵妃下到井底去了。

这口古井并不是陈后主遁入的那口古井,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把史实和传说附会在眼前的这口古井里。亡国之夜,陈后主忘了自己身为一国之君的威仪,竟没忘了心爱的嫔妃,如果仅仅是才子佳人,这一段在生死之间的经历或许会被传送成一段佳话,但作为一个皇帝,陈后主在国破之际,贪苟且,失威严,却是他被历史最为诟病的、而且闹剧在他躲进井里之后还没有结束。

采访:当天晚上就被发现,然后是带着他的两个妃子从水井里面被隋朝的军队用绳子给捞上来的,当时是,一个绳子上面拽着三个人,所以隋朝的军士觉得很重,当时出来的时候,他两个妃子都非常惊慌失措,身上沾了很多的胭脂层,落在这个水井的井栏上,所以这个水井后来又得名为叫胭脂井,这个水井的井栏上的确是有一些红色的痕迹,这些都算胭脂,都算传说是胭脂的痕迹,但实际上,它不是胭脂的痕迹,它是那个石脉,红色的石英岩,石脉造。

当年陈武帝霸先出生之时,长兴的古井井水沸腾,等陈朝大业已成,那口井被尊为圣井,三十三年后,曾经的王朝便已经走到了尽头,陈后主更是遁入古井,耻辱加身,他藏身的这口古井,除了胭脂井的称谓之外,南京人还把这口井叫做辱井。

胡阿祥:陈后主陈叔宝,我们可以说是爱情的圣人,从文笔的感人来看,在中国历史上文学史上应该有他的地位,我们不能说他是个暴君,但真的是一个荒主,陈后主去世的时候,隋朝给他的谥号炀,跟后来隋炀帝杨广那个炀一样,炀是什么意思,就是荒怠政务一天到晚吃喝玩乐,玩的,这是恶谥。

亡了国的陈后主,在陈朝灭亡十六年后,因疾善终,时年52岁,然而至死,他也没能再回到建康,因为他曾经的都城建康,在陈朝灭亡之后,被隋军夷为平地,南京城城内,如今只留下了大概三百多每平方米的南朝遗迹。

胡阿祥:南京今天看不到多少陈朝的东西,但是这个看不到以后,反而一种叫虚景藏情,在陈朝这个33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的东西很多,历史我们不一定要得像这个唐朝、汉朝、明朝、清朝那么长,有的短的历史,它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段把很多的东西反映出来,陈朝在这一点上,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典型的王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