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毫盏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兔毫盏是什么?,第1张

泽缘建盏整理了兔毫盏最普遍的介绍:

兔毫盏是建盏的一种。以现代分类看,建盏“自然釉”的釉色品种,有兔毫釉、油滴釉、曜变、乌金釉、杂色釉五个大类。

泽缘建盏告诉你兔毫盏的地位:

兔毫盏是建盏最为流行的品种,它的地位如何,实物具体是什么样子,考古发现、传世实物和历史文献都已经给出确凿的证据。

兔毫盏的析晶斑纹为黑色釉层中透出均匀细密的丝状筋脉条纹,形如兔子的毫毛,故此得名。

宋代与饮茶有关的诗词常常称颂歌咏兔毫盏,宋代多本茶书亦以建窑兔毫盏为茶盏之尊,《茶具图赞》甚至将十二种茶具之一的茶盏直接画成兔毫盏,其标志性地位毋庸置疑。

兔毫釉的表现与鉴赏:

虽然兔毫盏产量比油滴、曜变更高,但烧出结晶的形态、色泽、清晰度、分布状况变化多端,想烧出好的兔毫,也是要费很大力气的。

兔毫纹的形态有长短、粗细、弯直等分别,色泽有金、银、褐等颜色,分布状况有疏密、覆盖范围之别。不同色泽的兔毫,其结晶结构、主要成分会有所区别。

一般认为银色/银蓝色,且纹路流畅清晰、分布状况适宜的兔毫盏为佳。彩兔毫更好,但是非常罕见。

泽缘建盏和大部分的人普遍认为银蓝系斑纹比褐色系更珍贵,是因为前者需要保持还原状态,防止斑纹隐没,很难保留清晰、纯净的状态。后者多为先还原、后氧化而成。更容易烧,数量也多。

建盏“供御”起于宋徽宗,大致在公元1100年至1112年之间,成为宋代皇帝御前赐茶的专用茶盏。自此,建盏便登至其烧造史上的最顶峰——“御用茶盏”。

一般我们讲,建窑兴于宋、衰于元、止于明。进入元代,饮茶风尚的改变,建盏和点茶法迅速衰落,乃至明代茶人已不知“何谓点茶”。而若说起建盏在宋代宫廷的“供御”地位,事实上在南宋就已发生动摇。

徽钦二帝被@俘、宋室南渡之际,宋王朝风雨飘摇,地方战@火四起,整个社会动荡混乱。建窑所在的建州地区就发生多起叛@乱:高宗建炎元年军校张员起@兵作@乱、建炎二年州卒叶侬之叛、建炎四年御营前军校杨勍起兵并焚烧建州城、绍兴二年范汝起义。

由于政@府颠@沛流@亡、战火不止,建窑历经了一次覆灭与再生,烧造与岁贡也一度陷入停滞。与此同时,高宗也屡次停止北苑贡茶的进贡,直到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才恢复徽宗时的盛况。此后一直到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北苑贡茶一直沿袭高宗时的规模,然而建茶的评价在南北宋之间已有降落,逐渐回归碧色茶的审美标淮。

南宋后期,陈鹄《耆旧续闻》载道:“今自头纲贡茶之外,次纲者味亦不甚良,不若正焙茶之真者已带微绿为佳。近日士大夫多重安国茶,以此遗朝贵,而夸茶不为重矣。……今诸郡产茶去处,上品者亦多碧色,又不可以概论。”

日本荣西禅师两次入宋(1168年、1187-1191年),传回日本的也都是绿色茶汤,可见一般民间、寺院,使用的多半是绿色末茶。与茶色“尚白”转为“尚绿”的同时,建盏作为“供御”的地位也开始变化。

南宋人程大昌在《演繁录》卷11中,谈到宫廷御用茶盏的情形:“按,今御前赐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氅[chǎng],色正白,但其制样似铜叶汤氅耳。铜叶色,黄褐色也。”

说明,此时宋朝宫廷御前赐茶已不用建盏,而改用色白的“大汤氅”。氅,为撇口、小足、漏斗状的茶盏/碗,器型与今所说的建窑大撇口盏相似。

(《演繁录》的记载,也恰证明了此前御前赐茶用的都是建盏。)

那么,程大昌的“今”指的是什么时候呢?

程大昌(1123-1195年),徽州休宁人,高宗时为秘书省正字,孝宗时官至吏部尚书,乾道六年(1170年)任泉州知事,乾道八年任建州知事,淳熙十六年任明州知事,后解官,于宁宗庆元元年卒。

《演繁录》于淳熙八年(1181年)在泉州刊行。程大昌自乾道六年离开朝廷后,都在地方州县任职,直至老死。因此其所指的“今”,上限为乾道六年,下限为《演繁录》在泉州刊行的淳熙八年,即为1170年至1181年。

除了《演繁录》之外,孝宗淳熙年后宫廷御用茶盏不用建盏,还见于南宋周密的《乾淳岁时记》:“禁中大庆会,则用大镀金,以五色韵果簇龙凤,谓之绣茶,不过悦目。亦有专其工者,外人罕见。”

周密所记孝宗乾道、淳熙年间宫廷大庆会使用的是一种镀金的大茶氅,与程大昌所记相吻合。说明,当时宫廷饮茶风尚已从蔡襄、徽宗的“点茶”转变为“绣茶”,御用茶盏也用白釉或镀金的大茶氅替代原来的建窑兔毫盏。

总而言之,在宋孝宗乾道六年至淳熙八年(1170年-1181年)开始,建窑建盏已不被用以宫廷御前赐茶。从徽宗大观年间始,建盏真正作为御前赐茶专用茶盏的“供御”时间为六十至七十年。

尽管孝宗之后,建盏在宋宫廷地位有所下降,但“供御”和“进琖”底款的建盏仍在烧造、进贡入宫。另外,建盏在民间的地位也未受影响,宋文人依然在诗词不断提及、赞赏建盏。哪怕是到了南宋末期《茶具图赞》,审安老人仍将建盏作为茶盏的标准制式,在插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建盏的兔毫斑纹~

最早出现茶具的朝代为西汉。

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译文:烧水煮茶,分杯陈列。),这是中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初处可见。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

扩展资料:

“美食不如美器”历来是中国人的器用之道,从粗放式羹饮发展到细啜慢品式饮用,人类的饮茶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品饮方式,自然产生了相应的茶具,茶具是茶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最重要的载体,为我们解读古人的饮茶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茶树发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一带,汉代四川一带的经济已相当繁荣,饮茶在当时的士人生活日益凸现。王褒《僮约》中记载“烹荼尽具,酺已盖藏”,明确提到烹茶用的茶具。

紫砂茶具仍是清代茶具的重要分支,经过明代的初步繁荣,清代紫砂茶具又一次迎来了新的创作高峰。如果说明代紫砂壶尚嫌粗朴的话,清代紫砂制作工艺则大大提高,其泥料细腻,制作规整,出现了像陈鸣远这样的大名家。

嘉、道以后,文人雅士相继加入制壶工艺,使紫砂茶具的人文内涵大大提高。“西冷八家”之一的陈鸿寿与一代名手杨彭年合作的曼生壶成为文人壶的典范。

-茶具

-僮约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人们对建盏的热爱更是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像紫砂壶一样,建盏的艺术价值与它的使用价值一样高启,以其“金石味、书卷气、民俗情”而在诸多质地的茶具中独领风骚,长盛不衰。

建盏为什么博得这么多人的喜欢?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它是艺术品

建盏形制优美、颜色古雅,极富人文艺术气息。

用建盏搭配紫砂壶来沏茶,茶色在盏中摇曳生姿,无论是油滴纹、兔毫纹还是曜变纹,都在茶汤中鲜活生动的绽放着生命。

经过茶人日复一日的泡养使用,建盏的斑纹渐渐发生了变化:它们饱吸了茶汁,变幻成五彩宝光,绚烂夺目,令人惊艳。

它是实用品

建盏对胎土含铁量、含砂量高低的筛选、拉胚的松实薄厚及上釉浓淡厚薄的制作皆有特殊的功能设计,能软化水质。

用建盏喝茶,可以长时间保温蓄热提高茶汤碱性,茶水口感更佳,茶香被更大程度地激发、提升,充分达到品茗效果。

建盏的高含铁量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价铁离子,很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增加血红蛋白的载体及红细胞的功能执行,可预防贫血、高血压,能调节人体中枢神经,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它是收藏品

近来年随着建盏的兴起,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收藏领域,一种独立的艺术收藏门类。

建盏器型分为敛口盏、束口盏、敞口盏、撇口盏四种,斑纹更是千变万化、别具一格,每位盏友应该都有不少喜爱的盏。

按自己的喜好,根据每个盏的形态、做工、体现出的韵味、品味,以及自己的经济状况,可以对各个层次的建盏进行收藏。

它是增值品

把玩与收藏建盏,既是一种对建盏艺术的传承和珍爱,同时也是一种投资。在各大拍卖场上,建盏的价格越拍越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所收藏盏的价值不断上涨,这不仅是对你的“眼力”和欣赏、判断水平的肯定和考验,也使你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物质享受。

这就是建盏的独特魅力。想当年宋徽宗不但书画双绝,还精通茶事,作了很多关于饮茶与盏的诗词,还绘有茶画《文会图》,分明就是一位建盏专家,也是身份最高的一位盏友了。

建盏与茶、与紫砂壶,始于根脉、惺惺相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默契。喝茶之人,更希望在茶与盏之间、在汤色转换之间、在茶香入喉之间,感悟茶、器之美,浸润生活。

为什么建窑的瓷器

统称为建盏?

为什么不称福盏?

为什么不称碗、杯?而叫盏?

这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有什么关系?

今日见盏堂课题:产自福建的建盏为什么叫“建盏”而不是“福盏”?

建盏的出现和盛行,主要源于宋代闽人的斗茶、饮茶之需,伴随着斗茶之风的传播,被文人雅士欣然接受并逐渐推广到各个阶 层。至此,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布衣黎民、寺院僧侣的点茶、斗茶、饮茶均使用建盏, 建盏为此提供了量身定做的功能之器。

诚然,建盏的功能意义可谓毫无疑问,但是其名称在学术界存有不少争议和混乱。这种争议和混乱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点:

为什么不叫福盏,叫建盏?

其一:认为建盏之“建”是泛指福建,故建窑是广义之 “福窑”,建盏也可以是广义之“福盏”?

为何叫盏而不是碗、杯?

其二:唐时茶器称之为茶碗、茶瓯,而到了宋代这种称谓为什么不继续沿用偏偏生成出“盏”

为了解答这些争议,小盏童特地去查阅相关资料,现在就这个两个问题给同学们缕缕,到底是为啥啊?

建盏的“争”与“议”

为什么不叫福盏,叫建盏?

古代设有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个州,福建之名即从“福州”和“建州”各取一字而得名。福建省在宋代被称为福建路,当时,福州主管福建路的政治,建州主管福建路的经济和文化,在历史上,建州是闽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建盏产于今建阳水吉,属于古建州辖区,与北苑御茶园相距不到40公里)

建窑遗址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的后井村、池中村一带,因古代属建安县(或称建州,今建瓯市),故名建窑(也称建安窑,建州窑)。唐宋时期烧制瓷器的窑口,惯以所在州县命名,如耀州窑、吉州窑、越州窑、邢州窑、定州窑等。“州”字有时会被省略,如上述的后面三个窑口,通常被称为越窑、邢窑、定窑。建窑即建州窑的简称,是宋代颇具代表性的名窑。

建盏产自建窑,由建窑烧制,主要生产黑釉茶盏,而闽籍著名茶学家蔡襄(1012~1067)在其《茶录》之“茶盏”条,已经对“建盏”作了一个明确的解释: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爝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文中“黑盏”就是建盏;“建安所造”之“建安”就是建窑所在地———福建建阳,而不是如有学者认为的建盏之“建”,是指代福建,从此意义上的“建窑”乃广义之“福窑”,建盏乃广义之“福盏”。称建窑瓷为建盏,既是唯一的称呼,又能体现出窑口地点、造型特色与时代风貌,还简洁易读,可谓一举多得。“建盏”两个字也是建窑瓷作为“为茶而生”的一代名器,神魂之体现。

为何叫盏而不是碗、杯?

如果是一个不玩建盏的现代人,见到建窑束口盏、撇口盏的样子,恐怕第一反应是称它为碗。那么建窑几乎都在烧茶碗,为什么统称建窑茶碗要说建“盏”呢?

首先我国的饮茶风俗兴于唐代,比饮酒风俗来得更晚。国人最早的饮茶器具,唐代以前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唐时,茶风渐盛,陆羽写了专门的茶书,茶客也更加注重饮茶情趣,喝茶成了一件既讲究、又日常的事,故而茶客对饮茶器具,也开始有了特别的要求,比如质地、颜色和保持香气的能力等。

自唐代开始,我国的茶具就发展很快,也频繁出现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从这些诗文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朝代对茶器的代称有所不同。

在唐代,饮茶器具常被称为“茶碗”、“茶瓯”。而唐诗里“茶瓯”出现的频次要远高于“茶碗”。“瓯”是什么意思呢?“瓯”字在《说文》中被注解为“小盆”,不过究竟它与盆、碗、盂、杯、盏、有什么区别,目前也还没有定论。或可理解为唐代对茶器的惯用称呼。

而杯与盏两者相较,杯多用以饮酒,盏多用以饮茶,杯的器形较小,盏的器形较大,杯多高脚,盏多圈足,杯的纹饰简约,盏的纹饰繁杂。透过杯盏演变,可窥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苏轼《送南屏谦师》

从宋代开始,因为饮茶的碗比吃饭的碗小巧精致。为了把它们区分开来,则把饮茶的碗称为茶盏。而“建盏”是宋人点茶最喜用的黑釉瓷茶盏。她以其釉面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视为一颗瓷坛明珠。许多文人稚士也为之诗兴大发。北宋诗人苏轼写的“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洒”两句名诗便是因“建盏”的瑰丽色彩而引发的赞美写照。

小盏童想说的是,

对于建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

不管是否说的清,道的白这些争议和混乱

只要它们没有从宏观上

对建盏艺术价值的解读与功能意义的界定产生障碍

但是争议和混乱的存续本身说明

对此理应进行进一步的厘清和辨析

以便对“何谓建盏”这一貌似简单浅显的命题予以正确的解读。

结论-何谓建盏?

地位: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黑瓷代表)

产地:宋建州府建安县(今福建建阳)

因产地为宋建州府,因此称为建盏。

何谓建盏建盏就是建窑烧制的窑变结晶黑釉茶盏。作为点茶、 斗茶、 饮茶等诸多环节量身定做的功能之器,建盏不是黑釉茶盏的统称,建窑更不是广义之“福窑”,建盏也不是广义上的“福盏”。“建盏”之“建”,则为按我国古窑以州冠名的惯例所冠之窑名,而“盏”则是作为饮茶器具之指称。“建” 与“盏”之合而完成的 “建盏”,只是宋代特有的造词方法生成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盏” 与“碗” 、“瓯” 、 “杯” 等平分秋色, 也并不意味着 “建盏”一词的普遍使用, 在单音节词占据绝对优势的古汉语中, “建盏” 作为一个双音节词,不可能被广泛使用,在诸多古籍茶书中,难以寻觅其踪迹也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如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 《茶经》 一书辑录了包括陆羽的 《茶经》 在内的自唐至清的11本茶相关专著,其中“建盏” 一词, 在陆延灿 《续茶经》 之 “茶之器” 中仅出现1次。看来在宋 代“建盏”一词已经是普遍使用的叫法了。

关于学术界对建盏一些争议和讨论

同学是否已经理解了?

但是毕竟

盏,早就已经是

一个不再被人经常提起的词

如同它所指的器物

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被人使用一样。

于是很多人

闻之建盏

还不知其为何物?

你可以去建盏坛 了解更多建盏的知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