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疟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脾疟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脾疟的方药治疗 4 关于疟疾 5 疟疾分类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脾疟的穴位 2 治疗脾疟的方剂 3 治疗脾疟的中成药 4 脾疟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脾疟 1 拼音

pí nuè

2 概述

脾疟为病证名[1]。五脏疟之一[1]。《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五脏疟即五脏疟疾,指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2]。

3 脾疟的方药治疗

脾疟治宜小建中汤、橘皮散等[1]。

4 关于疟疾

疟疾(malaria[3][4])为病名[5][6]。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6]。俗称打摆子[5]。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7]。多发于夏秋季节[7]。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8]。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6][9]。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8]。

详见疟疾条。

5 疟疾分类

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6][9]。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6][9]。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6][9]。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6][9]。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6][9]。

6

目录 1 拼音 2 《普济方》卷三九九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香煎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香煎丸 1 拼音

xiāng jiān wán

2 《普济方》卷三九九 21 方名

香煎丸

22 组成

乳香1钱,沉香1钱,肉豆蔻1个(煨),百草霜1钱,木香1钱,丁香1钱,巴豆14粒(出油如霜)。

23 主治

小儿虫动,腹痛啼叫,口吐涎沫。

24 香煎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5丸,淡生姜汤送下。常服以通为度。

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煮酒封头蜡为丸,如绿豆大。

古籍中的香煎丸 《普济方》:[卷二十三脾脏门]脾胃虚冷水谷不化

药外。捣罗为两食久。次下大黄五丸。温酒或熟水乳香煎丸治脾胃虚寒。心腹痞满。宿食不消。乳香没药丹砂木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六]气

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盐一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以时沉香煎丸治一切冷气心胸痞滞腹胁疼痛伤冷心痛久服消化积冷

《圣济总录》:[卷第四十四脾脏门]宿食不消

。治饮食不消,噫气生熟,面黄腹胀,脏腑不调。沉香煎丸方沉香丁香木香胡椒没药丹砂(别研水飞)高良姜槟

《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一肝脏门]肝虚

黄,腹胁胀满,悒悒不乐,口苦头痛,饮食减少。沉香煎丸方沉香(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白附子(炮裂)

《圣济总录》:[卷第六十二膈气门]膈气呕逆不下食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位居中焦,同主消化,但各司其职:胃主纳,脾主运。胃喜润恶燥,喜凉恶热,脾喜燥恶湿,喜热怕寒。胃气以通降为和,不降则腹胀便秘,嗳气呃逆。脾气以上升为健,不升易头晕泄泻,四肢困倦,内脏脱垂。所以还应该强调:在养脾的同时还应重视调胃。

  无论是夏季还是日常中,调理脾胃还要因人而异。脾胃功能正常者,适量饮冷不会影响脾胃功能,但不宜过量。文中所列食生蒜泥、山楂虽可以减少肠道疾病、消食导滞,但若过食,又有伤胃之嫌,尤其胃炎泛酸患者当慎用。“健脾法”中选用莲子、白扁豆、薏仁米或银耳、百合、糯米或山药、土茯苓、炒焦粳米等药粥健脾益气、祛湿利水,也确有意义。但若能将方中“土茯苓”改用“茯苓”,则更有利于健脾利湿。按摩脐周和散步亦有调和脾胃的作用,两者作用原理相近,故可合称“护脾养脾”。“暖脾法”是护脾的主要方法,但要切忌过食生冷。同时,睡眠时还应注意加强脘腹部保暖,炒菜时不妨加点生姜末,饮茶者选喝红茶等,都不失为护脾的养生上策。

  总之,无论在任何季节,调理脾胃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胃热者以清降为主,脾虚脾寒者当温补。但无论药补还是食补,均以服后感觉舒适为宜。

  传统医学认为,皮肤为一身之表,内合于肺,以气血来充养,有保护肌体的作用。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健康,脏腑功能旺盛,气血充足,自然肌肤健美,容颜不衰。如果脏腑虚损,年老体弱,气血不足,则会面色无华,面黄、面黑、苍老、多皱或未老先衰。

  在我国,利用中草药美肤驻颜的历史源远流长。上迄殷纣时代就有用胭脂美容的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除了粉脂涂面、画眉外,已有了简单的用于内服的美容药了。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上就记载了几十味具有令人面色悦泽,抗老润肤,疗面疮,辟口臭、体臭的中药。如白僵蚕可令人面色好,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沙苑子具有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悦颜的作用,享有“老者复少,少者益美”的佳誉。传说唐玄宗的永乐公主因多病而肌肤不丰。战乱时藏匿于沙苑,经常用沙苑子泡茶水,两年后竟然体态丰腴、姣美动人。宋、元、明、清四代的许多医药名著都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从方法、方剂等不同角度,丰富了中医美容的内容,研究出了具有增白驻颜、乌发固齿、延年润肤等作用的美容方剂,诸如:“玉容散”、“皇后洗面粉”、“冬瓜洗面药”等等。清代慈禧太后对中药美容的重视是历代所不能比拟的。“慈禧太后驻颜方”就有着留驻青春,令皮肤柔滑有光等作用。

  现在,随着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中草药美容的研究有了很大进步。目前,用中药结合现代油脂工艺制成的美容化妆品,国内已达到数十种,润肤美容的食养、食疗、药膳理论和经验也在日益发展。

  下面就为您介绍几种美颜灵药:

  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古籍医书中记载有多种具有驻颜美肤作用的中草药。

  1、白芷:味辛、性温。有行气止痛,发表散风寒,活血散瘀的功效。具有长肌肤,润泽面色的作用。

  2、黄精:味甘、性平。有补脾润肺,益气生津的作用。能滋补强身,滋阴养血,防老抗衰,驻颜美肤的功效。

  3、珍珠:味甘、咸、性寒。有镇静明目的作用。据研究,珍珠能吸取血液中的污垢物质,使皮肤光滑柔润,促进血液循环和性激素的分泌,能防衰减皱、青春常驻,是美肤驻颜的佳品。

  4、沙苑子:味甘,性温。入肝、肾经。有补肾益精,明目悦颜的作用。所含的微量元素锌和硒,能促进青春常驻,延缓衰老。自唐玄宗之后,是历代皇帝纳入进贡的珍品。

  5、枸杞子:味甘性平。是滋肾补髓,养肝明目的平补良药。这在唐代就被视为滋补珍品。其他具有润肤美颜作用的中草药,还有诸如:白僵蚕、当归、益母草、地肤子、远志、菟丝子、紫石英、赤石脂等等。

  总之,绝大多数具有美肤驻颜作用的中草药都含有生物碱、氨基酸、维生素、甙类、植物激素等。有着滋养呵护皮肤,保持皮肤弹性,延缓皮肤衰老,增强皮肤免疫力的作用。

  美颜处方

  现推荐几例具有驻颜美肤作用的食疗验方,希望能对适用者有所帮助:

  慈禧珍珠茶

  配方:珍珠2克,茶叶2克;制作:将珍珠研成细粉。用法:用沸水冲泡后的茶水候温送服珍珠细粉,隔10天服一次。功效:润肌泽肤,美容颜,葆青春。适用:面部皮肤衰老。

  悦容粉

  配方:冬瓜仁500克。制作:冬瓜仁晒干研细末。用法:将冬瓜仁细末调入牛奶、豆浆或其他食品中。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6至10克,连续服食两个月。功效:令皮肤白泽如玉,细腻光泽,延年不老。适用:面部皮肤色黑而黄。

  天葵苡仁粥

  配方:紫背天葵草15克,薏苡仁50克。制作:将薏苡仁洗净后与紫背天葵草同放入锅内煮成粥。用法:隔日吃一剂,分三次吃完。吃时可去掉天葵草,饮粥。同时睡前取粥汁搽面部。连续服食一月以上。功效:治疗、祛除青春痘,亮丽皮肤,增强皮肤免疫力。适应:青春期面部痤疮。

  美容酒

  配方:人参、香白芷、当归、玉竹、黄精、制首乌、枸杞子各30克,黄酒1500克。制作:将药切片置于容器中,加入黄酒密封。浸泡7至10天后去渣,即成。用法:日服二次,每次20克。功效:润肤乌发、养颜、健身、益寿。适应:容颜憔悴、面色无华、皮肤干燥。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鸡舌香散处方香附子(炒去毛)、赤芍药、天台乌(去木)、良姜(去芦麻油炒)、肉桂(去粗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男子、女人阴阳不和,脏腑虚弱,中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胸膈胀满,心脾引痛,攻刺腹胁,有妨饮食。又治中酒、吐酒,停饮浸渍,呕逆恶心,噫气吞酸,并皆治之。用法用量每服二钱,入盐少许,用沸汤点服,不拘时候。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鸡舌香散处方香附子(炒,去毛)赤芍药天台乌(去木)良姜(去芦,麻油炒)肉桂(去粗皮)各30克甘草(炙)1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治阴阳不和,脏腑虚弱,中脘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胸隔胀满,心脾引痛,攻刺腹胁,有妨饮食,饮酒过度,停饮浸渍,呕逆恶心,噫气吞酸。用法用量每服6克,人盐少许,用沸汤点服,不拘时候。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圣济总录》卷四十四:鸡舌香散处方鸡舌香1分,鹿茸(去毛,酥炙)半两,阳起石(研)半两,天雄(炮裂,去皮脐)半两,木香半两,白龙骨(研)半两,钟乳粉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荜澄茄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脾脏虚冷,泄痢不止。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四《圣惠》卷四十六:鸡舌香散处方鸡舌香半两,汉防己3分,木香3分,泽泻1两,紫苏茎叶1两,桑根白皮2两(锉),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羌活半两,槟榔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制法上为粗散。功能主治肺气咳嗽,面目浮肿,喘息促急。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摘录《圣惠》卷四十六《传家秘宝》卷中:鸡舌香散处方高良姜半两,天台乌药半两,赤芍药半两,香附子半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补虚。主一切冷气,及水泻心痛。用法用量每服12钱,用酒或水煎服,如泻,米饮调下

详见百科词条:鸡舌香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58:10 共241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关于积聚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脾积的穴位 2 治疗脾积的方剂 3 治疗脾积的中成药 4 脾积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脾积 1 拼音

pí jī

2 英文参考

dominal mas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脾积为古病名[1]。五积之一[1]。又名痞气。是指脾之积证[2][3]。以胃脘部有块如覆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等为常见症[3]。《难经·五十四难》:“脾之积,名曰痞气。”《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膜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其色黄。”王肯堂主张用七气汤下红丸子,兼吞痞气丸(见《证治准绳·杂病》)。

《严氏济生方》卷四:“痞气之状,留于胃脘,大如复杯,痞塞不通,是为脾积。诊其脉微大而长,其色黄,其病饥则减,饱则见,腹满呕泄,足肿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

4 关于积聚

积聚(abdominal mass[4]、amas ent and accumulation[3])为病名[5]。是指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4]。见《黄帝内经灵枢·五变》。

积聚为积病与聚病的合称[5]。腹内结块,固定不移,并伴胀痛或刺痛为特征者称为积[4]。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特征者称为聚[4]。积和聚有不同的病情和病机: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是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6]。

积为脏病,脏有五,聚为腑病,腑有六,故又有五积六聚之名[5]。

积和聚在病情和病机上虽有不同,但二者病因相同,病机相关,故并而讨论[6]。

积聚与症瘕痃癖等证相类似[5]。

《医学入门》等书有以积聚为男子病,症瘕为女子病者[5]。又有从部位区分者[5]。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痞癖见于胸膈间,是上焦之病;痃积滞见于腹内,是中焦之病;症瘕见于脐下,是下焦之病。……故积聚痃癖痞,多生于男子,而女子偶患之;症瘕多生于女子,而男子偶患之。”

详见积聚条。

5

脾疟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脾疟的方药治疗 4 关于疟疾 5 疟疾分类 6 参考资料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