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山:毋敛到独山 地名里见证历史变迁 传统与现代 交融中守护文化传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5收藏

独山:毋敛到独山 地名里见证历史变迁 传统与现代 交融中守护文化传承,第1张

这里自古就是中国西南的战略要冲。

独山县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地带,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里的高山幽谷、溶洞和各色奇峰怪石。这里自古就是布依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

独特地理造就独特地位 独秀峰下演绎文化交融

独山城外有一座山峰。山形并不高峻,却是在一处平坝中独自挺立,因此得名独秀峰。徐霞客在《黔游日记》中曾经如此描述独秀峰:“有山尖起,立于众山之中,是名独山,州之所以得名也。” 在旅行家看来,这座山峰正是独山地名的由来。

这是独山县城的主干道毋敛大道,毋敛正是独山在汉朝时的名字。

东汉人尹珍走出贵州的大山、叩问中原文化,成为一代大儒,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让独山成为四方交会的中心。这里是文化荟萃的地方,也成了政治角力的舞台。

一代名儒一生坚守 影山文化薪火相传

古籍,是古人跨越时空发来的讯息,也是传承文化的方舟。而研究古籍则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晚清大儒莫友芝。

《黔诗纪略》,共计三十三卷,收录诗作两千多首,莫友芝想以此证明,中华文脉在贵州同样传承不绝、充满生机。

1865年,莫友芝被聘为金陵书局的总编校。在他的主持下,大量在战乱中散失的古籍被搜集、抢救了回来。1871年,莫友芝病逝在寻找《四库全书》残本的路途中。

这里就是莫友芝年少求学的地方。幼年时的莫友芝曾以南朝诗人谢眺“竹外山犹影”的诗句,给自己的学塾命名为“影山草堂”。斯人已逝,但在他留下足迹的地方,传承不绝的中华文脉依旧生生不息。

深河桥见证 历史 人民战争永载史册

抗日战争时期,独山是屏障四川的重要门户,也是抗日大后方的重要枢纽。随着难民的大量涌入,这里也成为了战时的“小上海”。

1944年12月2日,独山县城被占领,日军在城内烧杀抢掠,大火再次燃起,古城沦为“地狱”。得知日军正往深河桥进军,守桥军队最终决定将深河桥炸毁。

日军的暴行,激起了独山各族儿女的奋力反抗。这种武器当地人称为耍猫叉,当年,布依族群众就是用这种原始的武器和敌人的枪炮对抗。

深河桥战斗之后,日军节节败退,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北起卢沟桥,南止深河桥”是史学家对中国全面抗战的简短概括,也道出了深河桥一战的伟大意义。

独山花灯精彩纷呈 时代变迁精神长存

随着西南地区与中原的文化交往愈加频繁,花灯传入独山。

和其他地方的花灯艺术形式不同,独山花灯戏不仅有着丰富的唱腔变化,而且还有大量的扇、帕动作和身姿造型,表演时艺人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唱念做打,精彩纷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独山县建立了花灯戏专业演出团队,创作表演了一大批现代题材的花灯戏节目。

2009年3月16日,独山花灯戏演员们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用传统独山花灯戏折服了音乐之都。独山花灯戏历经时代变迁,反复诉说着一个真理,唯有向下深深扎根,才能蓬勃有力地向上生长,这也是独山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所在。

一道 美食 勾起青春记忆 时代发展难忘乡土滋味

四十多年前,欧阳还是独山花灯戏的一位年轻演员,经常随剧团下乡为群众表演花灯戏。农村条件艰苦,但是乡亲们总把平时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好饭好菜拿出来招待客人们。这是欧阳第一次吃到地道的独山三酸。

在西南山区湿热的气候中,酸成了贵州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尤以独山三酸最有特色。三酸就是盐酸、虾酸和臭酸,用料不同,做法相似。

三酸曾是独山人贫乏的餐桌上最重要的菜肴,而今,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三酸更多的是作为调味的配角存在。时代在变,而那份真实质朴的人情味却并未在这片土地上消散。平凡却又不凡,这就是独山的 美食 ,也是独山的真性情。

守护绿水青山 延续文化传承

从空中俯瞰独山,这块绿色区域就是都柳江干流的发源地,这里不光有自然形成的湿地和山林,还有大片的农田。

2013年,贵州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

绿水青山也正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独山县出产的泥炭藓已经远销海外。

独山县狮山希望小学,是贵州省的第一所希望小学。孩子们正在表演的是独山的传统民歌——莫家大歌。为了保护传统文化,独山县启动了民族文化教育工程,将花灯歌舞、莫家大歌等民族歌舞编入教材,并组建起了这样的传承班。

独山人在保护这片绿意,也在保护珍贵的文化传承,因为他们知道,这就是独山腾飞的翅膀和真正的希望。

两千多年 历史 ,独山一直在交融中调整自己的步伐,在变革中寻找自身的定位。在新的时代,它同样有能力创造新的发展模式。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 历史

传略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西汉宗室,传见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所附。

刘向五世祖名交,是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建汉后被封为楚王。其父刘德,仕昭、宣两朝,任宗正,赐爵关内侯,又封为阳城侯。刘向为刘德之次子,12岁以父荫为辇郎,20岁为谏大夫,以文学受宣帝信任。汉宣帝迷信神仙方术,刘向为讨好皇帝,献出家藏之刘安枕巾鸿宝苑秘方,言据之可炼出黄金。宣帝令典上方据之炼金,然费多而方不验,遂以铸伪黄金罪判刘向死刑。其兄刘安民交出封邑户口的一半,将其赎出,从此,刘向悉心钻研学问,被征到石渠阁讲论梁传,成为经学大师。重新步入仕途,为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即位后,由于执掌朝政的萧望之、周堪的赏识,刘向被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了辅政的要员。当时,外戚放纵,中官弄权,刘向于是多次上书论时政得失,得罪了中书宦官弘恭、石显,再次被捕下狱。不久,因地震等灾异而释出,任中郎。接着又因指使其外亲上书请求黜退弘恭、石显,而以奸诈罪第三次下狱,废为庶人。从此在家闲住十余年。仕途的挫折,使他对宦官之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遂著疾谗适要救危世颂等作品,寻求挽救刘汉危机的良方。同时,他认真读书,学问更有长进。汉成帝即位,此时刘向由更生改名向,被召为中郎,迁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任,受诏领校五经秘籍,以主要精力从事书籍整理编目和学术著述。

当时,风俗奢*,赵皇后、卫婕妤等由微贱起家,越礼制。刘向认为,王教应该由内及外,从亲近者开始,于是从诗书中搜集贤妃贞妇和嬖孽乱亡的事迹,撰为列女传。又搜集历代人物事迹、兴亡经验等,撰成新序说苑等书,上奏皇帝。针对当时外戚王氏专权,他搜罗历代符瑞灾异之事,推演其迹象祸福之验,著为洪范五行传,说明王氏专权的危险。刘向建议汉成帝强宗室、防奢侈、夺外戚权。成帝心知刘向之忠,却无法实行。成帝几次想将刘向用为九卿,都被王凤或丞相御史所阻拦,刘向君列大夫官前后三十余年,建平元年卒,享年72岁。

刘向有三子,长子傲,是易学教授,官至郡守;次子赐,九卿丞;少子歆,王莽时为国师公,在学术史上很著名,又是继刘向负责校书工作的学者。

影响刘向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他对书籍的整理编目上。

先秦时期,积累和流传了大量的文献典籍,秦始皇焚书,给文献典籍的保存造成了重大的灾难。西汉王朝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书籍愈积愈多,到汉成帝时,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故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这些书籍,分散收藏,没有统一编目,而且大部分书籍篇章缺失,文字脱讹,内容差异重复,如果不加以整理校勘编目,将无法利用而自然泯灭。汉成帝是一位好经书今古览博的天子,他于河平三年下令谒者陈农到各地搜求遗书,同时将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秘室藏书集中到一起,由刘向负责,组织一帮专家进行校书编书的工作。公元前6年,刘向去世,汉哀帝下令刘歆继续此事业。两年以后,经过刘向、刘歆父子20多年的努力,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经过整理的图书33090卷,收藏于天禄阁、石渠阁,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图书馆,刘向、刘歆还写出了目录学著作别录七略,对中国历史文献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具体讲,刘向、刘歆父子的贡献有三个方面:第一,刘氏父子的图书整理,为先秦古籍的保存、流传,为图书由官府收藏走向民间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章炳麟说:书布天下,功由仲尼,其后独有刘歆而已。微孔子,则学皆在官,民不知古,乃无定臬。然自秦皇以后,书复不布。汉兴,虽除挟书之禁,建元以还,百家尽黜明其得书之难也。向、歆理校雠之事,书既杀青,复可写,而书贾亦赁鬻焉。故后汉之初,王充游雒阳书肆,已见有卖书者。其后卿章句之儒,而见周官;康成草莱之氓,而窥史记,则书之传者,广矣。

第二,创造了系统的古籍整理方法,校雠、辨伪、考据等学问自此产生。刘向父子整理书籍的程序分四步。第一步,兼备众本,广搜异本。不仅将各官府藏书聚集到一起,还派人到民间搜集遗书,向学者和同僚征求个人著述和藏本,以及利用个人的藏书。这样,同一种书就掌握到几种异本,为校勘奠定了基础。第二步,选定篇目,去除重复。当时,同为一书,往往篇目不同,各有残缺。刘向等将各种书籍的篇章分出条理,去掉重复的部分,经过考订,再剔除伪托的部分,确定其篇目,合为一部比较完整的书。第三步,纠理错简,校雠文字。根据选定的篇目,对其文句进行校订。

一人读经过校雠,发现和订正了许多古籍文字的脱讹衍误,使其错误大为减少。第四步,勘定书名,誊清新本。当时古籍同书异名者很多,还有的书名经长期流传出现讹误,因此,就需要对书名进行勘定。例如战国策之书名,就是刘向勘定的。经过勘定的书,最后抄缮于炙干过的竹简上,就作为定本保存了下来。刘向父子创造的这一套古籍整理方法,为后代学者所效法。

第三,开创了中国古代目录学。刘氏父子典籍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编制目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每一本书编写叙录。即在每本书校订以后,刘向、刘歆就为该书写一个提要,著录其书名、篇目,叙述校勘经过,介绍作者事迹,归纳书的内容、性质,评论思想或史实是非,剖析学术源流,确定书的价值。这些书录,不仅使读者了解书的情况,还创造出做书目提要的科学方法,备受后代学者赞誉。二是将各书的叙录单独抄出,合为一书,名别录,形成第一部丛书综合提要,这是第二方面的内容。第三方面内容是七略,这是在别录的基础上,由刘歆进行进一步加工而形成的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全书将著录的图书分为六个大类,38种,603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对后世的目录学,更有着深远的影响。七略创造了书目的著录与考证述评相结合的目录形式,成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

余论评价历史人物,一般着重于政治、军事上的勋业。其实,站在更高的视野,更应重视历史人物在文化积累上的业绩。因为,政治、军事仅决定了一时一事之成败,而文化却造就了民族的性格,影响于千秋万世。刘向从事的古籍整理,成就了中华文化传继上的一项大工程,为公元以来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我们以中华悠久文明自豪的时候,不应忘记刘向所成就的学术的深刻价值。

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大受欢迎,其重要原因面向着过去的历史,又开启中国的未来,这一档节目被称为大国匠心节目,第一期讲的是《尚书》,第二期讲的是《天工开物》。

节目里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尚书》《孙子兵法》《楚辞》《史记》《论语》等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传承故事。

说说这档节目的特别之处:

相信节目中讲述的这些文化典籍大部分我们在学生时代就接触过,但是如今它们是由央视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也就是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来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这就是(表演的方式)+(历史文化)结合的特别之处,让典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所以让很多非常非常喜欢,甚至也有一些不爱学习的孩子都喜欢上了。所以不由得大赞央视的创意,能让过去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还原从现在舞台上,就仿佛我们和历史只相隔了一个屏幕,不但能从其中学习到很多文化知识,看到先人们的种种不容易,还能够让我们的这一代人更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期《尚书》

《典籍里的中国》的主要嘉宾是倪大红,他在里面的第一期演了汉朝时期的伏生,一位守护《尚书》的创奇人物,伏生的一家除了他自己,都在守护书的过程中失去了生命,他的神演技看哭了很多观众,《尚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观后震撼不已。

而且我特别喜欢典籍里的中国这档大国匠心节目的主持人撒贝宁老师。他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交谈,共同见证了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牧野誓师的热泪盈眶的名场面。不得不说倪大红饰演“伏生”这一角色的那背影和眼神的诠释真是太令人深刻了。

第二期的《天工开物》

这一期由李光洁主演,是17世纪的中国技术领域的百科全书,它可能是那个时代中国最先进的技术典籍之一,但正是这种最先进,让人感觉到浓浓的悲哀。因为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中国有着辉煌的过去,毫无争议,当然也要承认在近代时期我们的科学技术是落后于西方的。

这个节目的目的在于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文化里还有这样的一批瑰宝典籍,前人曾有这样的探索。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的颁布,拉开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序幕。2007年2月28日,文化部在京召开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古籍保护工作,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8月3日,文化部在京召开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会议,选定57家(后增至59家)古籍收藏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古籍保护试点工作,印发了《古籍普查方案》等文件,宣布成立了由66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自9月底开始,文化部组织开展了名录的申报工作。申报工作受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国文化、文博、教育、民族、宗教等系统的200余家单位及个人参加申报,截止12月中旬,申报数量总计超过5000部,古籍类型除大量的汉文古籍外,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金石碑拓、敦煌文献、舆图、竹木简等。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的入选标准十分严格。名录的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视具体情况适当放宽。国家珍贵古籍的评选标准,原则上与《古籍定级标准》(WH/T20-2006)所规定的一、二级古籍的评定标准相同,即国家珍贵古籍原则上从一、二级古籍内选定。属以下两种情况的古籍暂不入选:一是专家审定时对版本存疑的,暂不入选;二是申报的版本残缺超过50%以上,其他收藏单位有同一版本全本的,暂不入选。11月初,文化部成立评审委员会,聘请简帛、碑帖、敦煌文献、佛经、汉文古籍、民族语文古籍、古籍保护等各学科专家,开始进行名录的初审工作。经评审委员会反复研究、审议,于12月中旬初步确定了名录的推荐名单。2008年1月7日,文化部办公厅向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发函,就名录推荐名单征求意见。根据各方的反馈意见,评审委员会研究后对推荐名单作了相应调整,于1月23日至29日在《中国文化报》及中国古籍保护网上向全社会进行了为期7天的公示。根据公示意见,经评审委员会再次研究,将名录推荐名单调整确定为2392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8年3月1日批准颁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种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家。这2392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汉文古籍2282部,包括简帛117种、敦煌文书72件、古籍2020部、碑帖73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0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等14种文字。

大年初一央视频道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社会对于《尚书》的反响巨大,影响力极强,“尚书”一词甚至一度登上热搜。“禹覆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家也记住了华夏九州是“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记住了伏生是守护《尚书》的第一人,记住了伏生将《尚书》传给了晁错,而《尚书》至今依然在被传承,记住了伏生的老家在山东,记住了……而这些内容曾经都是记录在古籍里,而现在我们以全新的视角,用舞台剧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了,让古籍里的智慧为今人所受用,让古籍里的内容代代相传,这是古籍的使命,也是古籍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尚书》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典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尚书》也是一部非常复杂的经典,研究《尚书》的学问,叫“尚书学”,是一个非常专门、非常庞大的学问。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学者为之皓首穷经,相关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用现场表演、嘉宾对话的方式展示《尚书》传承中的一些关键点,感人至深,特别是伏生传经的故事,让很多人流下热泪。

一部典籍,一个故事,走进典籍,从而更好地理解典籍背后的故事,以及典籍所蕴涵的无穷无尽的历史智慧。解读一部古籍,了解一段历史,弘扬中华文化。让我们用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经典、解读古籍,传承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的活起来,让历史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独山:毋敛到独山 地名里见证历史变迁 传统与现代 交融中守护文化传承

这里自古就是中国西南的战略要冲。 独山县位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地带,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里的高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