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开发出土的文物应该如何保护?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古墓开发出土的文物应该如何保护?,第1张

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流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贵,我们应该积极保护文物。文物资源是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历史的见证。

有效地维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显现一个区域、 一个乡村深厚广博国古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也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接下来说说文物该如何保护呢? 

  ①原封不动的保管〔冻结保管〕,维护原封真实性,联合国提倡的规范。

  ②整旧如故-谨慎修复,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 

  ③出土文物、经考古工作者精心处置,直接入库由博物院维护即可。再有,流落民间的文物、祖传的珍宝:如古帖、古画、古桌椅、古时期的衣帽、瓷器、金铜器等等古董文物,维护的文物如:古帖、古画,A .要用布料包好装在箱子中;B.注意防潮、防虫、防火;C.维护珍品瓷器,多要小心,欣赏或移动时,要轻拿轻放轻搬。以上各种保护措施,在保护文物古迹古董时、都必须做到位的。

④维护古迹不被毁,主要是维护古遗址风格不被损毁。资料、颜色、平面布局、古遗迹环境,与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原野、水体、花木及其特征都要正当维护好。

⑤如自己遇到或发现文物古迹,应急时报告国家机关处置维护。

文物保护就是要让文物健康存活,发展它最大的价值。这个存在必须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去分享,这个过程能够让信息和价值焕发进去。文物跟人一样,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存在状态,就像人要经常健身,要经常进去走走,和朋友聊天、交流,文物也是这样,既然存在就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它存在让更多的人知道它携带着什么信息,有什么价值。这才是文物保护比较健康的状态。 保护中国历史古代人民的文物 保护古人给我留下的美好财富,这既是守法行为,更是维护国家利益的表示,愿我从小树立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做一个守法爱国的好公民,愿我国的世界遗产”永远放光。

  三 石质文物的保护方法

  石质文物的保护主要包括:清洗、加固、防护三个环节。

  1清洗

  石质文物的清洗对象是石质表面的一切有害物质,包括微生物、杂草、可溶盐、难溶性硬壳、灰尘烟垢等。

  清洗方法按清洗剂和处理技术的特点可分为两类:水清洗法;化学清洗法;

  11 水清洗法

  这种清洗方法对清除石质文物中的可溶盐很有效。其处理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操作方法。

  (1) 水浸泡法 适用于小型石质文物,其方法是把石质文物浸泡在去离子水中,但如石质品的状况不是很好,完全浸泡出言除盐就比较危险,因为快速的水合作用可快速溶盐会导致石质品出现块状脱落。

  (2) 水蒸气清洗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已损坏的多孔石质品表面、文物雕刻品、古建筑表面。工业上实现压力是(5—10)×10 5 Pa,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3) 雾化水淋洗法 水通过很窄的喷嘴喷出,形成雾化的水。雾化水在空中慢慢地落在石质文物的表面。这种淋洗作用很轻柔,不会产生任何冲击作用。而且清洗也比较块,因为雾化水覆盖地面积大。

  (4) 吸附脱盐法 方法能延长水与石质表面接触的时间,同时降低水的渗透深度。其方法是用一些纤维材料作吸附剂,如纸浆、纸巾、脱脂棉、木浆、海泡石和活性白土等粘土矿物。先用去离子水润湿吸附材料,将纸浆等敷于要清洗部位,为了防止水的快速蒸发可用塑料薄膜将吸附材料覆盖起来。经过一定的时间揭开薄膜,随着吸附材料内水分的蒸发,所吸附的结晶盐析出。多次重复操作,通过测吸附材料的电导率恒定时,就说明清洗到位了。用其他化学溶剂湿润吸附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清除掉石质文物表面地非水溶性物质。如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等。吸附脱盐法很实用,效果也很好。

  12 化学 清洗法

  ( 1 ) 强酸强碱清洗法 此法在工业上常用,但在石质文物上不宜用。

  ( 2 ) 离子交换树脂清洗法 用离子交换树脂可以得到去离子水外,用离子交换树脂制成糊状可以用于清除石质文物表面的污染物。根据离子交换树脂活性基团的化学性质,他们可呈现酸性或碱性。可溶解碳酸盐,硅酸盐、硅石等。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其溶解作用相当缓慢,并且只在湿润的离子交换树脂与石质表面接触的部分才发生溶解,而只要刮掉糊状物,溶解反应马上停止,没有任何渗透的危险。所以比较好控制。

  在文物保护中用的离子交换树脂必须纯(分析纯),而且颗粒要细(100—200目),这种方法的费用很高,适宜清洗价值比较高的石质文物。

  ( 3 ) 胶粘性糊状物清洗法 这种糊状物可在弱减溶液中加胶粘性处变剂配制而成。可以在垂直面上和天花板上使用而不会掉下来。另外这种糊状物处理的时间也较长,可抑制其溶液向石质内的渗透。在贴敷期间也可以用塑料薄膜保湿。

  罗马修复中心Mora夫妇研制一种常用的糊状物“AB57”,其配方如下:

  水 1000ml ,碳酸氢氨 30 g ,碳酸氢钠 50g ,乙二氨四乙酸钠 25g ,Desogen(季铵碱)10 ml ,羟甲基纤维素 50 g。

  其溶液的 PH值约为75。两种碳酸氢盐起清除作用,能溶解象石膏这样的盐类。Desogen是一种表面活化剂和清毒剂。 EDTA能溶解含钙污物,象石膏、方解石、白云石等。羟甲基纤维素是一种触变剂,也起胶粘作用。

  AB57的胶粘性糊状物的清洗作用比较缓慢,但清除含石膏较多的黑色硬壳非常有效。

  ( 4 ) 用于特殊情况下的化学清洗剂 可用于清除铜污染物的水溶液有10%氨基磺酸溶液,2% —10%的碳酸铵溶液,这种溶液也可制成糊状物使用。

  用下列溶液制成糊状物可清除铁质污物:用水调制草酸钾成糊状;饱和磷酸氢二铵。10% 的EDTA钠盐水溶液。

  清除石质文物表面的植物生物可以用机械方法和防酶剂杀菌剂相结合的方法。

  2 加固

  加固保护的目的 是提高风化文物强度。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加固剂渗透到石质文物中替代由于风化引起损失的天然胶结物。加固主要针对的是已经风化的、有解体危险、砂化的多孔文物。

  对加固材料的要求:(1)能形成一种新的、抗风化的矿物质岩石胶结物;(2)不形成任何破坏岩石的含盐副产物;(3)对岩石的一些主要特性,如水蒸气透气性等不良影响。(4)在岩石中有良好的渗透力,至少应能渗透到未风化部位,而且加固后的力学剖面应应平稳,在表面附近产生力学强度过大现象。(5)不会引起岩石表面颜色的变化。

  加固方法:实际操作中,常采用:熔化—凝固;传递的溶剂挥发;加固剂间的化学反应—加固剂与矿物的化学反应。

  加固材料分为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它们的区别是:无机材料的加固是通过石质中某些成分与CO 2 的反应或水合作用形成新物质而实现的。形成的新物质与矿物的连接比较脆弱,其粘接的裂缝宽度不可能大于10—50UM。用无机加固剂不能实现裂开两部分的粘接。无淆机材料与有机材料相比较,耐老化,但比较脆,弹性差。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加固,很难获得好的渗透效果,这是因为一旦化学反应开始,反应物会阻塞岩石表面的空隙,从而抑制了加固剂的进步渗透。

  与无机加固剂相比,有机加固剂更易于受环境而老化,主要是氧、臭氧、水、紫外及红外辐射使有机材料产生或物理变化。但是如果加固材料在石质品内的空隙中,以上因素的影响就会受到限制。有机材料的另外一个缺点就是热膨胀系数高于岩石,但其具有比较好的粘接性,柔韧性,所以就具有良好的抗应力的特性,另一方面,有机加固剂很难象无机加固剂易于渗透,这主要是由于有机加固剂的分子长链和极好的粘性所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人在使用或实验用预聚合物和单体可,特别是使用硅氧烷类材料和丙烯酸单体。

  常用加固剂的主要类型

  无机类:

  (1)石灰水 其加固作用是通过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来实现的,化学反应所形成的碳酸钙留在岩石的空隙中。反应:Ca(OH) 2 +CO 2 =CaCO 3 +H 2 O

  ( 2) 氢氧化钡 其原理与石灰水相似 反应:Ba(OH) 2 +CO 2 =BaCO 3 +H 2 O

  有机类:

  (1)环氧树脂类 由于环氧树脂在固化是无副产品、不产生气泡、体积收缩小不变形、而且能渗入多孔材料的内部形成网状结构,且有良好的耐久性,粘性及机械性能,倍受人们青睐,尤其是一些新型的改性环氧树脂材料。

  环氧树脂是典型的体内聚合的方式。环氧树脂分子末端含有两个以上的环氧基团,加入固化剂,依靠环氧开环聚合或加成聚合,达到高分子量化后形成具有一定揉性、粘性及抗化学腐蚀的长链网状结构。用于文物保护上的环氧是分子末端含有两个以上环氧基团的双酚A组分(双酚A二甘油醚),常用的固化剂是胺类,胺的特性决定了固化速度,而固化时间又影响渗透深度,为了增强效果也常常加入活性稀释剂和增韧剂等。

  环氧树脂加固的成功与否与树脂的合理选择和渗透方式、岩石的空隙度有关,真空低压渗透可获得较好的渗透深度,本身多空的岩石风化后使环氧树脂加固的最佳对象,成功的处理要求岩石的空隙度为砂岩14%,灰岩28%。

  尽管环氧树脂加固作用明显,但也有缺点,如渗透性稍差,不透气。受UV光照射颜色变黄等。

  (2)丙烯酸树脂类

  丙烯酸也是广泛应用于多孔文物加固保护的树脂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称为有机玻璃,能防止文物的风化及户外紫外光照射,但是用有机玻璃处理过的岩石阻止了湿气的活动。Paraloid B72是人们研究最多的一种丙烯酸树脂,它是一种白色玻璃状结构,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是溶剂挥发后成膜而起到加固作用的典型代表,通常以丙酮或二甲苯是2%—10%的浓度使用。B72最大的缺点是形成的膜非常脆,既不抵抗碱性的侵蚀,又不抵抗UV光的照射,又的颜色也会变深。现在正在对丙烯酸进行改性,如环氧丙烯酸、含硅丙烯酸等。

  (3)有机硅类

  有机硅类加固剂主要有硅酸乙酯、烷基硅酸盐、硅烷、硅氧烷、硅酸盐等。如德国的Remmers 系列产品,美国的三甲基四乙氧基硅烷。在中国比较常用的 Remmers 300(硅酸乙酯) ,武汉大学生产的有机硅系列产品 如WD—10 表面封护剂。

  有机硅类材料的特点:有机硅材料作为硅酸盐化学于有机化学的纽带,有机聚合物的结构特性使其兼备有机材料与有机聚合物功能与一身。它不仅具有卓越的耐高低温性能、电绝缘性、化学稳定性和耐老化功能。在文物保护上应用的有机硅材料具有粘度小、渗透性好,固化后石质不变色、不反光、无油污感,并赋予风化石质一定的强度,憎水性优良,透气性好等特点。

  3石窟摩崖的保护(保护工程)

  (1)岩体稳定性的评估 石窟摩崖类文物的保护往往涉及到保护工程的问题。首先要对石窟摩崖所依附的岩体进行岩体的稳定性评估。这包近景摄影测量、水文地质工程测绘、地球物理勘探、物理力学性质实验、材质结构组成和化学成分分析、环境检测等。

  (2)加固处理

  加固方法:

  1)用护壁、挡墙、大型砌体阻止岩体裂隙的发展,抵御岩体开裂,防止悬岩坍塌。

  2)喷锚加固

  3)裂隙灌浆、锚固与化学试剂表面渗透加固、封护综合法。

  (3)防水

  除了地震、火山还有人为的毁灭性破坏之外,水是对石质文物最普遍最严重的破坏因素。因此对石质文物的防水处理非常重要。

  1)对小件石质文物和大型石质文物(石窟寺、摩崖、大型石刻等)的局部采用表面涂刷封护剂形成保护膜来阻止水的入侵。现在常用的是长链有机硅类封护剂。如武汉大学生产的WD—10(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就是很好的很常用的封护剂。它的一端是烷氧基作偶连基团与石体和邻近的烷氧基团紧紧粘结,另一端长链烷基则成膜起憎水作用。WD—10所成的膜致密,厚实,但是透气,耐腐蚀,封护效果很好。

  2)工程防水

  A降水的防治

  a 落水洞及大缝隙堵漏。根据山顶落水洞及缝隙特征、岩体的力学性质、材料价格及施工工艺等因素,可采用填塞亚粘土或黄土后,一道压一道地铺设聚乙烯塑料薄膜设置防渗层,考虑到岩体裂隙比较发育,也可采用水泥沙浆进行灌注,这样既可以防止水分渗入,又可加固岩体。例如在对甘肃省榆林窟东崖裂隙进行加固时,首先将裂隙两侧的风化崖面应用PS材料渗透加固;其次用水泥沙浆对裂隙封闭,并插入注浆管。先注入适量的PS浆液,对裂隙两壁进行加固,最后注入改性了的PS-F浆液。一周后观察发现PS浆液在裂隙两壁渗透15cm,PS-F与裂隙两壁粘合紧密。

  b开挖深井 为了能使岩体中水分排出,可在山顶距崖面较远处开挖深井,地点选择在各种裂隙交汇处,以使岩体内水分经裂隙排入井内,这样可以减少水分向崖面崖面的移动。也可挖一条与崖面立壁走向平行的排水隧洞。例如大足北山石刻北佛湾顶部的凹地内坡积层与崖体风化层形成潜水层,石刻陡壁切割这些含水裂隙,便有水渗损害石刻。为了排水,在距陡壁前缘8m处开挖了一条与陡壁平行的高4m、跨度2m、截面为梯形的隧洞。经观察排水隧洞已将大部分渗水排走。

  c开挖导水明渠 在山顶依地势开挖一条纵横交错的导水渠,再在立壁两侧开挖两条主导水渠,并使山顶明渠与这两条主导水渠贯通,这样雨水可迅速从山顶排下,尽量减少雨水在山顶的停滞时间,从而减少了进入岩体的水量。

  d 裂隙灌浆 经过上述处理,一些大的裂隙已用粘土或水泥沙浆堵住,但泥浆不能灌入025mm以下的裂隙。即便已被水泥灌入的宽度在025mm以上的裂隙,由于传剪力很差,仍不能保证岩石岩体形成整体。灌浆可防止这些微裂隙成为水分移动的通道,必须使用适当材料进行灌浆。目前使用的灌浆材料较多,应根据岩体力学特性、当地的气候环境特征等因素选择决定。例如地处西北干旱地区的砾砂岩石窟,岩体防水加固灌浆材料可使用无机类的PS材料,效果比较理想。对于南方高温潮湿环境的石灰岩石刻、岩画等,可使用有机硅类的呋喃改性环氧树脂为主剂的材料等。

  B 地下渗水的防治

  地下水主要通过毛细管的作用上升进入岩体或建筑物墙体内,治水应该采取堵与导结合的综合方案。堵是指切断毛细管的通路,解决的方法是设立在立壁或墙基底部设置隔潮层,或者在其旁边做防潮层以割断与它相接触的其他其墙壁。但要彻底解决毛细渗水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应当设法使岩体底部或建筑物的本身与水分的来源完全割断。导是指埋设暗管、开挖暗沟疏通导流渗水,再与割断渗水的方法结合以达到治水目的。当毛细渗水较普遍,且水量剂较大时,可在下部或后部开凿截水廊道,集中排水,他的作用是降低地下水位、切断流向岩体内的地下水源。

  做割断层的方法是在立壁或墙体的适当位置上沿水平方向,在一定的间距上钻孔,在每一孔洞底部置入特制铅片,再把各个孔洞连贯起来,即为防潮层,可切断下面由毛细管作用而上升的水的通路。

  对于墓室的防水,可设置截水墙,即用钢筋混凝土构筑成的地下墙,主要功能是挡水。例如南越王墓防渗水工程,沿墓室四周修筑一道底宽40cm 、顶宽20cm的钢筋混凝土防水墙,墙底部壁墓室地面低50cm。也可采用钻孔化学注浆法或旋喷注浆法,即在墓室周围打一定密度的钻孔,钻孔内用高压灌注环氧树脂类或丙烯酸类浆液,使它渗入地层内所有的空隙、微裂隙、形成一个封闭隔水区,阻挡水的入渗。

  C 地表水的防治

  对于地表水为防止水的入浸,应采取主、干、支沟组成的统一排水系统使水能够尽快排掉,并以暗沟为主。

  总之,石质文物的防水应采取“涂”、“堵”、“导”、“排”综合的治理方案,因地制宜,做好防水工作。

  通过对石质文物保护现状的全面了解,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一 在有机文物保护材料中加入二氧化钛钠米材料。有机材料不耐老化,特别是空气中的紫外光,钠米二氧化钛是最优良的紫外光吸收剂,因此加入很有必要。

  二 亟待生产一种石灰岩类文物的加固和封护材料。有机硅在硅质胶结的砂岩和泥岩保护中很成功,但是用于石灰岩加固和封护时出现了保护材料与石质本体粘接不牢固的缺点。钠米碳酸钙的复合材料已表现出许多优点,如弹性好,填充性好,经济等,从材质相同的角度来考虑能否生产出钠米碳酸钙的复合材料用于石灰岩的处理,克服有机硅处理石灰岩的不足。

  三 充分利用混合材料。单一的复合材料处理文物由于性能单一不能适应环境条件 的改变。现在在选择保护材料时几乎都是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来选择某一方面性能突出的保护材料。在当时看来保护效果不错,但是当环境条件一旦改变便马上表现出不适应的缺点,如原来需要强度的现在成了需要韧性,原来在干燥条件下性能很好的,而现在在潮湿的环境中却表现很差等。混合材料集多种材料的优点于一身,不但在当时性能优良,即就是环境条件发生改变也能表现出一定的适应和缓冲能力。

  在此,我们对一种新型的文物保护混合材料 ASO-B的加固和憎水性能进行了测试。

1、整旧如旧,图书修复时,尽可能保持书籍部分原有特点,保持原貌,使图书的资料价值、文物价值不因修复而受损。

2、最小干预,比如,不该托裱的不要托。档案馆里,所有书籍无论有没有问题,下面都要托裱上一层,觉得这样就结实了。其实从修复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改变了纸的性状,是无谓的干预。并且,从保护的角度来看,托裱的硬了反而更容易坏。

3、材料和措施可逆,即在古籍修复工作中采取的任何一项措施都可以反复地重复使用,比如在书上补的纸是可以随时拿掉重新补过的。这点非常重要。

4、最大限度保存信息,有些人,传统的做法就是修复完后达到“乱真”的效果。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补完之后,应该让人看出来修补的痕迹。但这也要把握一个原则,比如黄纸的书我不能用白纸补,但是要比原件的稍微浅一点的**。站在两米的距离,看不出来,但再近一点能够看出来。

1、樟脑丸可以预防书本虫害

书本放久了会慢慢的变黄变旧,这时小虫子就过来做客了,小编的爷爷原来是一位老师,对于书籍的爱护特别的细心周到,爷爷家有一个书架,对于不常用的书籍,他会将包好樟脑丸放在书的周围角落上,樟脑丸强烈的气味可以驱散病虫,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虫蛀。

2、氮水可以擦除书籍上的霉斑

书的纸张本是娇嫩,需要呵护保养,一旦受到了水汽,纸张就会长出霉斑,气味也难闻。利用氮水可以擦除书籍上的霉斑,只要一根棉花棒蘸上些氮水,涂抹在上面轻轻擦拭就可以了。

3、面包瓤可以吸除书籍上端的灰尘

面包瓤有明显的除灰效果,先将书本上端的浮灰吹走,吹不了的就可以用面包瓤稍加水分的去擦除,用过之后书本还能恢复白净。

4、书页中夹上烟叶能防虫驱虫

夏天蚊虫特别多,这时可以将烟丝或者是烟叶夹放在书页中,能够有效的发挥驱虫的作用,这样对于书本的保护可以加强预防,并且对于家庭防蚊虫叮咬,也有很明显的作用。

扩展资料:

书的保存方法:

1、温湿度控制

纸质文物的保护环境要求:根据有关研究结果,冬天室内的最佳温度为15℃,夏天为25摄氏度,一年四季的相对湿度应该保持在50%~65%之间。此外,室内24小时内温度变化值不应超过5℃,湿度变化值不应超过5%。

否则,纸张纤维的抗张强度会受到很大影响,并可能滋生大量的细菌微生物。 根据这个要求,家庭能做到的就是买一个测量保存地点温湿度的仪表,根据仪表读数来判断环境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就要使用设备,比如给保存地点装空调用来调温、减湿,装空气加湿器用来加湿。

2、防霉

书最可怕的两种病害就是发霉和生虫。防霉除了温湿度控制之外,还要及时通风使霉菌难以滋生。不过我国由于空气质量问题,还要装空气清洁装置来降尘,污染严重的时段减少通风时间。

3、控制光照

强光照和紫外线会导致纸质文物脆裂泛黄,所以保存地的玻璃最好改用深色玻璃,灯泡换为低瓦数低紫外线光源,尽量减少光照时间,古书尽量放入不被日光直射的箱子或者架子中保存。

4、防虫

最有效的方式是创造低氧环境,用气密性好的箱子,并向其中充入惰性气体,不过成本和技术难度都很高。如果实现不了可以放置一些除虫器具譬如樟脑等,以及把书放入塑料袋中密封。此外做好灭鼠、灭蟑螂等工作。

5、正确的取用方式

进入保存空间后,人戴口罩,取放书籍用手套;书籍不要长时间摊开放置,线装书最好平放;箱柜离地至少25mm,避免靠墙;禁止明火,如有暖气一定做好维护不要让暖气跑水等等。

  青铜器在中国文明的流程中,既是一种象征,在中原青铜 文化 和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的相互交流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出土青铜器要如何 清理 保养,欢迎阅读!

  出土青铜器要如何清理保养

 夏季 雨水 较多,青铜器如果裸漏在空气下,容易被空气中水分子所腐蚀,从而变色,保留青铜器原有的物质成分变得十分重要。一般的青铜器外表层都会有覆盖物。如何去除这些覆盖层呢

 先用蒸馏水将锈蚀的青铜器冲洗干净,主要针对表面的泥土、油污以及一些有机粘连物。要注意的是,一些比较特殊的器物,往往会附带有其特殊用途导致的一些有机物粘连,最常见的莫过于铜镜上面经常见到的“布纹”,其实就是铜镜使用过程中往往是用布包裹起来的,布虽然腐蚀殆尽,但由于它的存在,使得锈蚀过程中留下了一些信息。对于这些一般是应该予以保留才对,对于附带有 彩绘 的更需要特殊对待。

 2对粉状锈蚀区域采用Ag2O局部封护处理,操作是先用机械方法将产生粉状锈的病源——灰白色蜡状物的氯化亚铜剔除,直到看见金属铜为止。用丙酮将腐蚀区域擦洗干净,然后将氧化银用分析纯的乙醇调成糊状物填充于剔除了氯化亚铜的部位,使未剔除干净的氯化亚铜与氧化银接触并反应,形成角银膜从而阻止氯离子的腐蚀作用,使铜趋于稳定;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如果这件青铜器最精美的部分,诸如纹饰、铭文所处区域不幸出现了粉状锈,绝对不能直接剔除,需加以变通。

 3用3%苯骈三氮唑(BTA)的乙醇溶液于60℃恒温槽中进行减压渗透处理,使BTA充分渗入青铜器的锈蚀层内。

 4最后用含有BTA的聚乙烯醇缩丁醛的乙醇溶液做表面封护。

 经过这样处理后的商代青铜器样品,在相对湿度100%室温条件下,放置4年未发现粉状锈的再产生,又在相对湿度95%-100%,温度50℃条件下试验200小时以上仍未发现任何锈蚀物的生成。

 由于这个方法对于多数人而言比较麻烦,故而不推荐私人在家使用,建议需要做保护处理最好还是借助专业的保护单位。而日常存放青铜器的时候,务必注意要防潮,特别要提醒一句,千万不要用自来水擦拭,因为自来水中加有次氯酸钙,次氯酸钙不稳定,很容易产生氯离子,一旦把氯离子带到青铜器上,后患无穷。

 铜制品应该放在干燥的地方,不可接触的 物品 除了酸性物质之外,还有盐水等一类的杂质,铜受高温后暴露在空气中会变乌,这些都需要注意。

青铜器的 历史 发展

 第一阶段

 宋元明时期:自宋代金石学兴起以后,古代青铜器成为研究资料与艺术欣赏品,公私竞相 收藏 ,遂使青铜器具有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从宋代起商人就开始作伪。宋代的伪品已见于宋代的青铜器著录书中。

 第二阶段

 清初至嘉庆时期:由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统治者的提倡,金石学有了新的发展,作伪也兴盛起来。此时主要是仿照宋代青铜器图录作伪。特点是整器皆伪,即铭伪者器亦伪,作伪技术水平低,易于辨识。

 第三阶段

 道光时期至清末:一方面由于金石学者重视铭文,另一方面作伪器费力而易辨,因此,这时期商人大多转而在真器上摹刻伪铭以牟利。另外,自1840年 鸦片战争 以后 ,尤其是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大肆掠夺中国文物,刺激作伪有了很大发展,伪器大量出口。外国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青铜器中就有不少伪品。第四阶段,中华民国初期。由于 政治 腐败,军阀混战,不仅各地盗墓之风大盛,而且作伪之风更炽。上海、苏州、北京、西安、潍县等地是作伪的中心,有许多作伪的高手。这时由于西方科学技术传入,商人运用新技术作伪,使作伪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例如用真铭的拓本照相制版、然后用 化学 药品腐蚀的方法制作伪铭,比过去铸或刻的伪铭要逼真得多。用化学腐蚀法伪造的,与真铭颇为近似,非仔细辨识不能识其伪。同时由于外国人喜欢新奇的器形与花纹,也使伪作新奇器形与花纹兴盛起来。此时著录青铜器的书中每每混有大量的伪器。

 从作伪的历史可以总结出伪器的基本情况是:

 ①全器皆伪。例如晋侯平戎盘,约为乾隆年间伪作,原藏北京怡王府,1870年流入英国,现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腹外上饰乳丁纹,下饰兽面纹,双耳不伦不类,圈足系焊接,伪作明显。盘内有铭文23行550字,是已知伪器中铭文最长的。内容仿《尚书》及《左传》,字体仿《散氏盘》及《石鼓文》, 书法 拙劣,一望而知其伪。

 ②器物的一部分为伪作。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一件商代兽面纹斝,器真,但在流的口部伪加一个流,画蛇添足。

 ③拼凑真器残片作成伪器。例如《西清古鉴》著录的蟠夔鼎11,系用鬲的上半部下加三足而成,似是而非。

 ④器真铭伪。这又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铭文全伪。或用刀錾刻而成,或用化学药品腐蚀而成。内容或仿某一真器铭,或拼凑,乃至随意杜撰。二是在真铭之外,加刻伪铭 。例如现藏于镇江金山公园的“遂启鼎”曾著录于《敬吾心室彝器款识》上32 ,原来仅有9个字,后来在其前后伪刻了124个字,使铭文增至133字。

 ⑤铭真器伪。例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陈侯午敦,原器早年被火烧毁,仅余底部铭文残片,后经商人将残片嵌入伪器之中,制成一个铭真而器伪的陈侯午敦。

 ⑥器真而花纹伪。即在真的素面或花纹少的青铜器上伪刻花纹。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西周鸟纹尊,原仅肩部有一条鸟纹带,后在其上下伪刻蕉叶纹及鸟纹。还有的在原有的花纹上加嵌绿松石等。

商代青铜器鼎的用途

 1做饭的炊具。鼎,最初是很普通的,只是个烹饪的东东,和现在的锅差不多。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用来炖煮和盛放鱼肉。“鼎铛玉石”“钟鸣鼎食”等 成语 就说明了古代贵族生活的奢侈。那时的王公大臣喜欢吃肉,经常用鼎煮,不同种类的肉放在大小不一的鼎里,煮熟后直接吃,古籍中的“列鼎而食”,那场面也真够壮观的。

 2专门用于祭祀或典礼,是身份的象征。

 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普通人很难享用到。因为铸造的成本高,也是贵族地位和阶级的象征。你是什么身份就看你家有几口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这是周朝定的 礼仪 制度。

 3被视为传国重器。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 传说 ,鼎就从一般的炊具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历史上有“问鼎”的 典故 ,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 清明 ,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 天下 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问鼎中原”“问鼎三甲”直接说明了鼎对于国家的重要。

 我国的 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区区一鼎就有这么多的学问。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干一碗知识汤,我们做朋友圈里最牢靠的伙伴吧!

1 2017年青铜器收藏价值

2 中国青铜器及介绍

3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4 夏朝青铜器介绍

5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6 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中华民族的书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一部中国书画发展史,是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而发展的,因此,人们鉴别书画,需要掌握比鉴别器物更多的历史和专业知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绘画是人类描述自然界及表达自身思想、情感、审美的第二语言。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绘画,向我们展示了远古人类的绘画,通过这些绘画,我们直观地了解了当时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尤其诠释了单纯器物难以显示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

反之,掌握历史和专业知识,对鉴别书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鉴别古代书画,还要知道历史上各个时期绘画的特点、各师传流派、各派画家的情况等,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作品与画家具有的流派、绘画技法不符,作假的可能性就很大;还有其他方法作假,如印画填墨、揭命纸重裱填墨、无款填款加假钤印仿名画、用老纸老墨摩画老画、有新仿和老仿等,有的用旧锦等做旧装潢等,手法很多,这些需要向有经验的老鉴定家学习。关于鉴赏方面的要点,古今各朝代都有很多著书评论,对收藏鉴赏很有帮助。在此主要就书画的保护谈点个人体会。对书画类文物的保护,是鉴别欣赏的前提。正是前人的精心保护,才使众多的古画流传至今,得以饱我们今人的眼福,让我们拥有前人的文化。那么,鉴于书画质地的特殊性,在保护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清洁处理

  文物上的污垢对文物本身是有害的,在收藏之前要进行适当的清洁处理。对书画类文物的清洁处理,以过风抖晾为主。在干湿度相适宜的房子里,将书画展放开,轴画可以悬挂,经微风吹拂,将表面湿气和尘埃吹去。采用这种方法,要选择晴朗温和的好天气,既不能在大风天,也不能在阴天。大风干燥,会使纸质文物脆变断裂,阴冷会增加潮湿引起霉变等损害。在北方,一般选秋高气爽的日子。抖晾的时间不宜过长,家庭以两三天为宜。抖晾不要在阳光下直射,因为光对书画类文物的损害是非常大的。紫外线、红外线照射会使纸上的墨色、颜色褪色,直晒会使纸质品过于干燥,缩短其寿命。有些南方地区有在三伏天晒经的习俗,但北方不适宜,尤其注意不能在春天扬花季节抖晾。杨花里有油脂和水分,沾上会留下油痕。而且,扬花中不免有虫卵等微生物,在书画上繁衍起来会造成蛀损。经过抖晾之后,需用软毛的掸子轻轻掸拂书画的正、背两面,掸拂时用掸子的侧面,使掸把与画平行,滚动着轻掸,如果掸把与画垂直掸下去,很容易使掸棍戳伤画心。去除浮土后卷好收藏。卷画时要注意速度要慢,随势卷,防止折伤画页。手法是先松卷,卷好后将花边错齐,然后再紧,如果先卷紧了,发现没卷齐就不能调整了,当然最好是一次卷齐,尽量不调整。

  防蛀处理

  书画类文物的另一大敌是虫蛀。首先在大环境下要做好工作。存放书画的室内,可以每隔一段时间用电蚊香片熏一下屋子,夏季一个月进行一次,冬季可以延长。电蚊香片对人体无害,可以杀死小飞蛾,防止其产卵变成幼虫。另外还可以在放书画的箱柜里放樟脑类防虫品,但要用纸包,不能直接接触文物。如果收藏的书画发生了虫蛀,必须立即进行杀虫。比较安全可靠的办法是,采用中草药杀虫。用“苦练子”(中药,有理气功效)、烟叶脉各一半,研成粉末,撒在有虫文物周围,一星期后,虫子就会全部死掉。也可以用“芸香”“黄檗”“除虫菊”这些传统的除虫草药。

  装裱处理

  对已经损坏的书画进行重新装裱,也是保护挽救的一种措施。正如古人云:“古迹重装如病医。”选购古书画时,装裱尽量要求干净漂亮,这对日后的保护创造了先天的优良条件。并不是像有的人认为的古画越黄越脏旧越好,有的还故意把新画熏黄了装成旧样。要知道,干净的古画要比黄旧的古画价值高很多。如若不然,装裱一次,对画的损害就多一分。因为,画中人物的精神、彩色、花蝶的浓艳,这些都只在约略浓淡之间,裱褙一次,就会有所损失,尤其是古画,流传已久,或许已经经过不止一次揭裱,减少再揭裱也是保护。揭裱的工艺大致有洗画、揭托、补缀、衬边几道主要工序。古人对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包括浆糊的制作等,明代周嘉胄所著《装潢志》详细记载了具体做法,为后人学习借鉴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今人如果对古画进行保护性的装裱时,一定要请手艺好的工匠,用传统方法装裱,切忌用化学浆子和电烤箱。一来高温烘烤促使纤维老化,二来会影响将来再揭裱。

  另外,观画也有讲究,灯下、雨天、酒后、俗子不观画。俗子是指没有展画经验的人,“卷舒不得其法,最为害物。”观画还要注意不能用手触摸指点画心,不能手指夹着烟边抽边看,谈论时避免唾沫星溅到画上,翻册页手要在册页下面或者侧边,要轻翻,防止撕扯。无论看画还是册页,手握要轻,切忌紧握,之前还要洗手。

  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以上所说的一些方面,保护书画类文物也还应该注意防潮。潮湿的文物会容易发霉,霉变的污点会留在书画上不能去掉,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防止霉变首先要使存放书画的室内不能太潮湿。要把书画存放在正房内,一般背阴的房屋大多会潮;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可以利用,如在霉雨天的季节,将空调打开,室内温度不高的话,可以打开抽湿功能,将室内潮气去除掉。古人认为,一般在梅雨季节前就需将画藏起来,而且要收存在密封的画匣里。另外做画匣也有讲究,小画做匣,用香楠木,大画做橱,用豆瓣楠或香楠木。卷册用旧锦做囊,以掺檀末的棉花充胎,不但防潮,舒展发香,还防虫。这也是我们在观古画时,一展开画,总是有一股檀香味溢出,也就是古人将书与香并提如“书香门第”的缘故吧。也正是这种严密的保护,才使我们看到流传至今的古代书画。当然,收藏书画不仅防潮,过于干燥也不好。纸张是由天然纤维组成的,过于干燥会使纤维断裂,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有的画一打开就像酥皮点心思的,画面成一片一片的碎了的缘故。一旦发生这种断裂很难修复,即使修了,其价格会非常昂贵,可能比画的本身价值高很多,具有这样技术的工匠也更难寻。年代久远的古画有时画面上的矿物颜料会氧化,俗称“反铅”,可以用双氧水洗净,但要在装裱店进行比较好。

  对纸质文物的保护方法,也适用于丝织文物。另外对象牙、竹雕、角雕等有机文物的保护要点,也基本上大相径庭,都是以防霉、防虫、防潮、防干裂、防日晒等为主。保持好的存放环境,对藏者本人的生活环境也是有好处的。好的环境也会带给人好的心情,一般我们见到的文物老前辈或者收藏家,没有脾气火爆、粗俗不堪的,这是长期熏陶陶冶而成的。无论遇到什么罕见巨作,都能不动声色,做到仔细观察,冷静辨认,于无声处听惊雷。

  收藏鉴赏古今书画,是一件高雅之事,它表明主人已具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保护好这些书画,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承传都很有意义,而收藏保护的过程,也是对收藏者的情操陶冶,于工作之余及茶余饭后摆弄摆弄,也是收藏者的一大乐趣,故希望以上能对广大收藏朋友有所益用。

纵观古文明的载体——文物,令人担忧。由于受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保护不当等因素,一些“祖传秘方”在失传。文物在出土前的腐蚀非常严重,研究文物的腐蚀机制,保护文物是化学工作者的责任。

文物的种类繁多,范围甚广。按照化学成分分类,可以分为金属类文物、无机非金属类文物、有机质文物。包含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保护好出土文物对研究各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文化、科技、生活特性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物的保护实质上就是对文物负载的花纹、图案、形状、成分及记载的历史事件、人物、科技、文化等的保护,从而使文物有较高的资料价值、珍藏价值和艺术价值。发掘文物,研究其腐蚀环境,做出适当保护,方能让一些“祖传秘方”重放光彩。

一、文物的腐蚀

出土文物,经过考古、化学工作者的精心处理,直接入库由博物馆保存即可。文物的腐蚀主要在出土前,由于自然的侵蚀、损坏而破坏文物的原貌。这时,文物多存在于大气、土壤、海水(沉船事件遗留物)中,其腐蚀相当复杂,现分类简介。

1.金属文物的腐蚀

金属文物包括金、银、铜、铁、锡、铅的器皿,大气对它们的腐蚀与大气的成分有关。主要的腐蚀物有硫化物,SO2、SO3、H2S等;氮化物,NO、NO2、NH3、HNO3;氯化物,Cl2、HCl,有机氯化物等。这些因素作用于文物,腐蚀的速度决定于各地域、各时期的湿度、温度、降雨量、日照量等。一般地,在文物上肉眼可见液膜的称为湿大气腐蚀;肉眼难见液膜(实际存在液膜)的称为潮大气腐蚀;无液膜的腐蚀称为干燥大气腐蚀。大气腐蚀的实质是化学腐蚀和微电池腐蚀,最为厉害的当数湿大气腐蚀。

埋藏于土壤中的金属文物腐蚀取决于土壤的特性,土壤的多相性、毛细管多孔性、不均匀性和相对固定性等特性,文物在土壤中主要是构成宏电池腐蚀。包括了距离宏电池腐蚀,如横埋在土中铁器构成:铁|土壤(Ⅰ)|土壤(Ⅱ)|铁;局部不均匀性宏电池腐蚀,主要是透水性、透气性引起的,如铜器构成:铜|土壤C(O2)|土壤|C(O2|铜;埋没深度不同、氧气浓度不一,因而产生边缘效应也可以构成宏电池腐蚀,如:金属(Ⅰ)|土壤|金属(Ⅱ),等等。

2.无机非金属文物的腐蚀

石刻、石雕、石窟寺、陶、瓷、玉器、壁画、泥塑及土遗址等都属无机非金属材质。其腐蚀形式主要是风化、缝隙腐蚀、孔蚀、晶间腐蚀。风化指晶体性物在大气中逐渐失水、变质、分解、碎裂;缝隙腐蚀指异物或结构的原因使文物产生缝隙,缝内溶液中有关离子无法迁移、扩散而造成的腐蚀;孔蚀与缝隙腐蚀相似,孔内或斑点内溶液中离子无法迁移而致。其结果小孔不断推进,文物碎裂;晶间腐蚀指不同非金属材料晶界区发生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对湿度、温度的不同传导而产生的物理性能变化。如,南方常年气候暧、湿,石刻表面易生长地衣苔藓,加上根的劈裂,发生化学腐蚀和生物风化;各种不同程度的酸雨和孔隙水、毛细水、凝结水中溶解的CO2、SO2、O2、NO2等使石刻表面剥蚀,表面的纹、图似粉、片、粒等小物体脱落。85年连云港市11次测酸雨中,有8次酸雨pH<56,该市孔刻山石刻虽是花岗岩质,也出现剥落现象。

3.有机质文物的腐蚀

有机质文物包括纸品、纺织品、竹木漆器以及皮革、骨片和建筑物等等。其腐蚀包括生物腐蚀、化学腐蚀和光解腐蚀。有机质文物主要成分是纤维、蛋白,吸水潮湿滋生细菌,使纤维、蛋白被细菌降解为小分子物质,从而破坏文物的纹、色、材质,表现得糟朽,这就是生物腐蚀。化学腐蚀与有机质的吸水性极有关系,由于纤维、蛋白中羟基、羰基、肽键等的极性而吸附水溶胀,同时,无机离子、酸、碱、盐更方便地溶解吸附于其中,使纤维、蛋白随时间而老化、分解。如纤维的吸水、溶胀过程:

杂质促使纤维、蛋白改变结构。如,酸、碱都能使纤维中的β—1,4—苷键分解,也能使蛋白中肽键水解而变脆、变硬、变糟、变朽。同时,溶胀水及其中杂质会使文物上有色的图、字、纹扩散而失真,因为有机质文物上所用颜料(如:赤黄、茜草、茜素等)均取自天然植物,很易受化学环境和细菌的影响。

有机质文物的光解也非常严重,长期的紫外线辐射能使纤维、蛋白、有机染料光解。文物的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变差。如,染料中的—OH、—SH、—NH2等基因耐光性均很差,纤维中的β—1,4—苷和蛋白中的肽键也会受光影响。见表中的光波和化学键能的关系。

在光敏剂(如FeII、III,MnII,施胶剂,木质素,游离氯等)引发下,或直接受紫外线照射,纤维、蛋白发生分解。如:

分子链逐渐变短,聚合度降低,或者产生交联现象。无定形区域增大,球晶纤维,球晶蛋白出现,根本地破坏文物。

可见,,文物的腐蚀主要与化学环境和文物材质有关,了解其腐蚀机制以便将出土文物保存。

二、文物的保护

各类文物出土时经去泥、清洗、除锈、防护处理后,入库由博物馆保存。其原则是针对各种材质文物的腐蚀机制,在不影响文物原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小腐蚀的进程。其不足在于不能根本上杜绝文物继续腐蚀,防护层需定期涂刷。现就一般文物保护中化学问题进行讨论。

1.金属文物

金、银、铜器皿随其腐蚀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金器一般只用2%NaOH或1%HNO3清洗表面的石灰质、沉积物,对鎏金金器则用酒石酸钾溶液溶去内层浮起锈,浮起严重者必须在显微镜下手工剔出;银器锈斑中有AgCl、Ag2O、Ag2S等。严重黑膜者用软布蘸CaCO3—水浆或NH3·H2O—C2H5OH、稀Na2S2O3等擦洗。然后,用浸过10%Pb(OAc)2的绢绸隔绝空气保存在室温下,无H2S、O3的环境中;铜器上铜锈成分较复杂,常包括Cu2O、CuCl、CuCO3、Cu(OH)2、CuCl2·3Cu(OH)2、Cu2(OH)2CO3等。用NH3·H2O、碱性甘油(12g NaOH、4mL甘油、100mL水组成)、碱性酒石酸钾钠(5g NaOH、15g酒石酸钾钠、100mL水组成)、H2SO4—K2Cr2O7、六偏磷酸钠、EDTA钠盐等物质中任一种除铜锈。也可用10%NaOH和适量的Zn、Al粉调为糊状敷于锈部位,还原后洗净。表面刷上苯骈三氮唑,在铜表面形成

“何尊”铜器经此处理至今完好无损,其过程如:

铁器的腐蚀尤其复杂,锈的成分有氧化物硫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等。出土时手工清除大锈块,进一步用10%HOAc(加入01~1%的CrO42-、Cr2O72-、PO43-、吡啶、乌洛托品中任一种做缓蚀剂)除锈。如,H3PO435份,丁醇5份,乙醇20份,对苯二酚1份,水39份组成的除锈剂同时还兼有表面磷化防锈功能。也可用草酸钠、EDTA钠盐、葡萄糖酸钠等有机络合剂除锈。如铁器出土时很脆弱,则先用30~40%的聚丙烯酸树脂乳液在10~20mmHg下浸渗,固化加固,进行表面处理,其方法有4种:(1)缓蚀保护法:亚硝酸二环己胺10份,碳酸环己胺10份,水5份,HOAc160份,聚乙烯醇缩丁醛5份调配而成的缓蚀树脂涂刷。(2)磷酸盐保护法:用10%H3PO4浸泡。(3)鞣酸盐保护法:鞣酸200份,乙醇150mL,水100mL混合液反复涂刷6次。(4)表面封护:经上述任一方法处理后,浸入熔融的微晶石蜡中,不冒泡为止。取出用毛刷沾石墨粉擦去表面蜡质。

锡、铅器皿锈蚀较轻。一般锡器表面呈暗灰色、白色,即SnO、SnO2锈。以Zn、Pb作阳极,10%NaOH作电解质还原即可,同前蜡封处理。铅器表面氧化膜结构细密,同时也是保护层。如要特殊处理,先用12mol·L-1HCl浸泡至不冒泡,再用蒸馏水(煮过)浸泡数次,浸入25倍体积的12mol·L-1NH4OAc溶液中lhr。取出后再用蒸馏水浸泡数次,然后用乙醇、丙酮溶剂干燥,蜡封处理。

2.无机非金属文物

石刻、石雕、壁画等非金属文物的保护主要是及时修复受损的纹、字、画等,恢复文物的原貌。然后,涂上防紫外线的保护膜,多用不饱和聚酯树脂。对已受损、开裂的文物应该用树酯粘合、加固。如聚甲基丙烯酸树脂、聚醋酸乙烯脂乳液、聚乙烯醇缩丁醛乳液等。1986年,浙江省椒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挖出了被日军打碎的“汪精卫夫妇跪像、像志碑”残片。用粘合剂修复,保存了这一爱国主义教材。陶、瓷器皿一般不受腐蚀,受损残片可用环氧树脂粘合。

3.有机质文物

(1)绿色植物标本:浸入10%的Cu(OAc)2—HOAc溶液中,加热升温到85~90℃。待标本变绿后,取出漂洗干净,用5%甲醛或70%乙醇保存,也可干制保存。对薄嫩的叶、茎,则浸泡在由乙醇100mL,水100mL,36~38%的甲醇11mL,甘油55mL,乙酸55mL,CuCl222g所组成混合液中3~5天即可。其原理如下:

处理好的绿色标本涂上CMC-Na+膜加以保护。

(2)纸质文物:出土时须经过脱酸、杀菌、涂膜后才能收藏保存。脱酸的方法较多,分为湿法脱酸和干法脱酸两大类,湿法脱酸是将纸质品浸入碱性溶液中,或将碱性溶液喷洒在纸质品上。常用碱液有Ba(HCO3)2、Ca(HCO3)2、Sr(HCO3)2、Mg(HCO3)2等饱和溶液。干法脱酸是碱性物质熏蒸。如,NH3、碳酸环己胺、吗琳、二乙基锌等。常用量为:NH3:H2O(1:10),密闭24~36hr纸质品pH降为68~72,碳酸环己胺浸在药纸上每隔50页插入书中,密闭两周;吗琳则用真空薰蒸10min;二乙基锌的使用也在真空中,用于大量处理,但必须注意安全。脱酸处理常同时起到杀菌作用,只需在纸品表面喷上CMC-Na+液膜,即可提高机械性能和耐光性能。

(3)竹、木、漆器:出土时自然干燥会发生干裂、收缩变形,须用化学方法脱水定形。常用方法有醇醚法、聚乙二醇法、硅有机聚合物法等。醇醚法最简单,先用乙醇连续浸泡文物,不断更换新鲜乙醇,使其中乙醇浓度升高,H2O比例下降。再用乙醇浸泡换出乙醇,乙醚易挥发,不致引起细胞壁的溃陷。最后,用有机单体(如乙酸乙烯酯)渗入器壁,在60Co放射源的照射下,聚合加固。再用环氧乙烷、CS2等薰蒸杀虫、杀菌即可保存。

(4)纺织品文物:保护包括清洗、漂洗、除虫、糟朽加固等步骤。先用过硼酸(1%)清洗,其过程为:

NaBO2·3H2O·H2O2→NaBO2+3H2O+H2O2

释放出的H2O2不超过07%,不会损伤织物。其次用还原性的Na2S2O4、NaHSO2·CH2O·2H2O(甲醛化次硫酸钠)结合5%HOAc漂

用环氧乙烷薰蒸除虫,作用于细菌、害虫体内的蛋白质中—SH、OH、—NH2、—COOH等活性基团,起到杀虫、杀菌效果。最佳使用条件为:相对湿度为25~50%,54℃。最后,选用5%尼龙的乙醇溶液、2%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溶液、5%聚乙烯醇缩了醛乙醇溶液等涂刷保护层加固。马王堆出土的“泥金银火焰纹印花纱”采用生丝胶加固保护,效果很好。皮革、骨片文物的保护方法和步骤与此相似。1976年出土的妇好墓中的象牙器皿碎片,即是用1~3%的三甲树脂丙酮溶液补缺、粘合的。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大多采用修复加固法而非重建法。一般用不饱和聚酯配成加固剂使用。如,十三陵中的长陵棱恩殿的加固即是用307#树脂和181#树脂按3:1混合后,加入2%的OP(过氧化二苯甲酰),02%的萘酸钴调配好后可使用于整个建筑部件,固化后,用地板黄、土粉调入环氧乙烷树脂,刷在表面,保持原色。该处理还兼有防潮、防白蚁、防火作用。

总之,出土文物的保护是一项艰巨任务,很多新材料、新技术会很快引用到文物保护上。如,有良好性能的有机硅树脂、14C断代、X—衍射物相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已逐渐应用于文物分析、保护上。得以将祖先留下的文明更完善地保存和发展。

您还可以到网上搜索专业的贷款网站,里边会有很多贷款产品供您选择。例如在百度中搜索“金融e站”,然后访问这个网站,里边就会有全国各地很多贷款产品和信息提供给您,选好了您需要的贷款,直接在线申请或者打电话联系就ok了。

  保护古籍一定要忌用化学胶水、化学浆糊、玻璃胶纸等修补古籍。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 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忌用洋纸夹衬古籍。

  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作“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

  忌用化学杀虫剂防杀蠹虫。

  一些新手藏书家,因为惧怕蠹虫蛀毁古籍,便时常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喷洒书橱,结果蠹虫猖獗如故,而古籍却反遭其害,黄斑遍布书身。惨痛之余,古籍藏家们也悟出一点,传统古籍的纸张极为“娇贵”,受不得任何化学品的侵害,而化学杀虫剂的腐蚀只会造成“爱而毁之”的结果。传统的正确防虫方法应为:在书橱中放置麝香、芸香或花椒(也可采用质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以香气驱杀蠹虫,效果极佳。

古墓开发出土的文物应该如何保护?

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流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