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铁狮子的铸造工艺
铁狮装束的铸造工艺也堪称奇绝。身披障泥(防尘土的垫子),肩负巨大莲花盆,莲花盆底部直径1米,上口直径2米,通高07米,可以拆卸下来。相传这是文殊菩萨佛像的莲座。狮身毛发呈波浪状或作卷曲状,披垂至颈部,胸前及臀部飘有束带,带端分垂于两肩及胯部。此外,狮身内外还有许多铸文,除前述铸造年代和铸造者、捐钱者姓名以外,头顶及颈下还铸有“狮子王”三字,腹腔内还有以秀丽的隶书字体铸造的金刚经文,具有一定的书法、考古价值,可惜大多经文因年代长久风化严重有些字迹模糊不清,只有少数经文依稀可辨认。
铁狮精巧的铸造工艺,确系我国铸造工艺的一大珍品。但是,这件总重3万公斤的铁狮是如何铸造的呢?据研究,这是古人采用一种特殊的“泥范明铸法”,分节叠铸而成的。铁狮腹内光滑,外面拼以长宽三四十厘米不等的范块,逐层垒起,分层浇注,共用范544块拼铸而成。凭1000多年前的手工冶铸技术,能铸造出如此庞然大物,足见其制模、冶炼、浇铸工艺是相当高的,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铸造工艺的高度成就。
《沧县志》·沧州传说
看到某说部上有闲中遍读所藏的旧书之语,乃一时兴起,真又将前几年所买的各种旧书籍翻出来,一本一本地看起来。《文史知识》从1983年开始,每月一期。当做教师时并无此等书出现,而1983年才有了这种书。但我只是兴趣爱好罢了,对它并未认真研究。现在重读它,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第三期乃是《清朝专号》。里面皆是清朝的史实。有一篇《清朝的地方史志》,看了内容却触动了我的前所听到的传说,把它记下来。《沧县志》大概一直到了1930年前后才开始有当时的县长操办此事,集合了沧州城乡的“绅士”们,才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但这《志》,我却没见过。听祖父说,当时交了官书局,专门出售,而我家的书铺也代卖了一部分。可能我祖父及我父亲、二叔父等皆对书香无缘吧?总之我们家并没有它。以后好像在某些地方见过它,但也残缺不完,可能是当做包装纸撕的吧?做了教师后,有大白头的杨景芳老师断断续续的说起过《沧县志》,东一句西一句也不完整。杨景芳是县城东大白头村的人,高个儿,一脸麻子。平常爱说笑话,爱闹“离嘻”。大家都背地里喊他“杨大麻”。他是地主成分,但做教师时并未对他有什么歧视。在全县教师会上,他经常登台给大家讲笑话,或唱上一段京剧。可能到了1958年“反右”时,他的风光才消歇了。我们在一起时,他爱说从前的“老事”,有意无意地显摆他过去的“勇”。他哥叫杨景芬,在大白头及四乡也是“知名人士”。杨大麻子说以前沧县四乡不叫区、乡,而立了许多“堡”(pù),他哥哥就是枣园堡的“堡董”。枣园这村在风化店之东,望海寺之西。将“堡”立在那里叫人莫名其妙。杨景芬以“堡董”的身份,可能也参与过修县志的事。杨大麻说起“县志”里的事,娓娓动听。鲁迅先生在哪一篇文章中谈过“中国人大概都患上这‘十景病’了吧,不管写什么都要凑上十个。”(大意如此,原文找不到了。)那末《沧县志》里好像也有这“十景”。扬大麻说的记不清了,好像是连景带古迹强凑了十个吧?什么“东城铁狮”、“菜园墨迹”等等。“铁狮”就在东关村,现在可能为了恢复旧名,改叫“旧州”了。“菜园墨迹”,杨大麻说的比较详细,所以至今还记得。说是东关附近某村,有一老妇,夫死子丧,伶仃孤苦,只有二亩园田,每年自己种一季庄稼,再种一季白菜,苦熬日月。每到白菜成熟之际,却有“不逞之徒”,欺她年迈,无人,就去偷菜。老妇愤而赴县衙告状。县官听了她的诉苦,感到很为难。不准状子吧,她年老无依,令人可怜;准了状子吧,县衙岂能每天派人专门给她守护耶?无奈,只得骗她说,你的菜快熟的时候,用毛笔蘸墨水在菜园子上甩上墨,看到有人卖你的带墨点的菜,你就抓住他,我给你做主!这样打发老妇走了。老妇真照方法甩上墨点,于是县官惩办了偷菜的不法之徒。不想,每年老妇的白菜长出来后,自己就在菜上带墨点,擦拭不去。这就是“菜园墨迹”的由来。
————-------————--
由于杨大麻的地主成分,大部分教师有意无意地有些疏远他。而他却照样说笑。毫不介意。某天说起过去风化店斗争大地主的往事,杨说:“从前我就在风化店上高小,而‘大天爷’(大地主朱某的外号)也在同班。一天午后下雨,学生们聚在廊下看雨。朱某却大喝一声‘别下了!’学生们哄笑。而雨却渐渐小了,最后真不下了。某同学说‘朱某某喊得真是灵啊!你难道是大天爷吗?’这一句玩笑话传开了,朱某就成了大天爷。以后朱某接了他爹的位子,照样盘剥农民,鱼肉乡里。常以‘大天爷’自居,‘谁敢不听我的,我要他好看!’”杨说斗“大天爷”的那天,全区都下了通知。每村派人去风化店参加大会。杨正在厕所里,出来问别人,“怎么一回事?”别人告诉他开大会,斗“大天爷”。杨说“可了不得了!”惋惜、惊惧、怜悯之情可掬。如在“文革”中,上纲上线,那杨逃得了吗?很多教师都是附近各村的,当年的斗争大会有的还参加过。大会过程当中,随时有人领头呼口号,“打倒封建势力!”而教师们那时年纪小,不懂“封建势力”是怎么回事,于是群呼“打到风化店的势力!”乡村中对三个字的村名,将第二个字念得很轻,与第一字几乎不分。如“望海寺”乡民呼为“望寺”,“风化店”呼为“风店”。于是“封建势力”成为了“风店势力”了。
杨大麻所谈沧州的掌故很多,但已记不得了。模糊之中有,旧州是“卧牛城”,而新沧州则是“纱帽城”。卧牛城因形为卧地之牛也。传说某朝有外兵进攻此城,久攻不下,而城中粮食不缺,尚往城外扔馒头包子等物,以示威。攻城之将已灰心,想退兵,却来一白须老者说:“你不明形势,此乃卧牛城,你不打‘牛浅窝’耶?”乃大悟,急调兵炮照某转弯之处猛攻,而城始下矣。“牛浅窝”者,牛在卧地时后胯与肚腹处形成一凹陷处之意也。“纱帽城”是说新沧州城像戏台上官员所戴之“纱帽”也。一面高,一面低。现在之沧州城就是这样形状。北门与大南门正在一直线上,东门与西门却不在一直线上。日本鬼子占了沧州后,新开了一个新东门,与西门取直。西城与南城当中有一拐弯,而在拐弯处开一“小南门”,小南门与大南门中间一段城墙适当“纱帽”由高至低之拐弯处,故此处称“幞头湾”,民间讹作“葡萄湾”。
沧州城南门最兴旺,尤以小南门更甚,西门次之。北门最冷落,东门次之。因沧州在明成化年间由旧地迁来新地,传说是一夜工夫迁来的。南门、西门迁的早,而天已亮,北门则舍而不顾了。东门迁的一半,也亮了。故现在的南门最兴旺。北门与东门因迁的仓促,遂留下了现在的旧州之“东关”村与“北关”村。就是那时遗留下的。
运河在沧州南面至西面,往北而去。运河乃“地上河”。直冲大南门处之地有河堤处,曰“红孩口”,地势特高。在南门处望河堤,有如仰望天际之感。谚云:“开了红孩口,水在城上走。”可见其地之高而险也。某年大水,群众齐集此处防守,水势居高不下,岌岌可危。群乃束手无策,悄议弃之,速回城中料理避难。此时河堤上忽来一妇女,身穿孝服,怀抱一婴儿,婴儿身着一红布兜肚。众方愕然惊视,而妇女视河水汹汹之势,轩眉一笑,将婴儿往水中一扔,婴儿一声哑然未及响,被波涛卷去矣。妇女已不见。而大水退矣。群众中有老年人曰:“这是白衣大士来救我们啦!”众望空跪拜,合十祈祷。从此将此地命名为“红孩口”。每当汛期仍是险工地段。1964顷,长期在家闲居无业,被人介绍入公社做巡堤之事。南驻地正在“红孩口”上。一间小土屋,两人轮值。而此年河水根本没上涨。夜间提桅灯巡视,“传签”。由此站至下站,以签为凭,每夜巡两次。而白天却无什么事。所以两人计议,白天留下一人在此,另一人可回家。明天轮换。夜间则两人皆在此值日。闹了一个月汛期结束,得工资若干,已不记得了。故此对“红孩口”印象较深也。
1947年沧县解放,在此前后,有某村之地主成分者,趁局势混乱时潜逃至盐山与山东交界处亲戚家中,怕被斗争也。而亲戚也无可奈何啊,只给他吃两顿饭,闲暇时令他自往野洼中徜徉,发现情况则可随时躲避。其地点适在盐山通山东之公路旁,每日有各种长途汽车路过。而当时中国之汽车皆各军阀搜刮勒索来者,各国的牌号皆有。路旁有一修理汽车的小棚屋,一人值守,无事时则自在屋中静坐或静卧。某地主则搭讪着进屋闲串,修车人亦不问其名姓,来去听之。某地主闲坐看其修理汽车,日期长了,则能潜记各种零件之用途。一日有汽车抛锚在此,汽车司机急找修车人,而修车人却一日未见。司机焦急异常,遂要求某地主代看。某推辞说“我只在此串门,对修汽车却不在行也。”司机千恳万求,某不得已勉为一行,三鼓捣两鼓捣,而汽车竟能动矣!司机大喜,竭力求其姓名,某不得已告之。汽车去后,也为放在心上,每日仍来此闲坐。一日司机忽来找他,言是解放军某部的,首长令他来请某人,某地主大惊,自言是地主身份,去解放军中是不可能的。司机言:“首长有令,不管他是什么,只要没有人命官司就不要紧。”某地主遂跟司机同去矣。盖当时初解放,各部门皆缺少人才,而党的政策经过调整,对地主成分也不像过去严厉了。他躲在穷乡僻壤,与外界联系绝无,不知这些事。他到了部队,成为汽车修理工,按例入军籍,几年后退休回家,成为老工人了。
————————————————————————————————
想写“沧县志”,却拐来拐去写成“杨大麻”的传说了。《沧县志》在清代是否有不得而知了。新的《县志》我将它推断为“1930年前后”。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辛亥革命以后,时局一直不稳定,各派军阀混战不已,虽是小县城也不能幸免。直到1929年,蒋介石表面上扫灭了各军阀,南北方算是“统一”了,沧县也有了“国民政府”派来的县长,大街上再过军队也都是“国军”了。祖父说军队唱的行军歌“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是蒋介石的队伍。县长名叫“李学谟”,市面大体上安定下来了。此时才可能有闲心搞《沧县志》也。具体它在哪一年搞成,我年纪小(1934年才出生),根本不知道。杨大麻的岳父陈国侯是修县志的一员,他所以能对县志较为熟悉吧?
(约作于2005年)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
芦苇的“头重脚轻”在于它的“浮躁根浅”,没有脚踏实地的扎根,必定经不起大风大浪;竹笋看似尖锐厉害,只是外强中空的花架子罢了。在现代社会中,类似于芦苇、竹笋的“人才、专家”不在少数,红极一时、被推下神坛的“完美专家”也层出不穷。在科技发达的现在,专家真的可以解决一切的“疑难杂症”吗?
非也,若是专家可以“术业有专攻”地解决问题,就不会有今天出现的这个“狮倒人怨”的事件。狮子怎么了?和专家有着怎样的联系?
一、沧州铁狮子:来头及铸造
今天所说的这座河北巨狮曾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从千年前的人为战乱到始料未及的天灾,斗转星移中,这座昂首挺胸的巨狮始终屹立于天元寺前,完好无损、岿然不动。但是,它却在专家的一系列保护猝然倒下,这一倒,便开始了不断锈蚀。巨狮倒下,到底是专家的自作聪明是所致,还是寿命使然?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河北巨狮有何来头?
沧州铁狮子始建于公元953年,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南郊的开元寺门前,是开元寺内文殊菩萨的坐骑,这个狮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大”,乃是很多狮子中的“大哥大”。它身长6264米,体宽2981米,高为547米,体重达近32吨。光是这个体格就令人望而生畏。偌大的巨狮,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想要竣工都实属不易,那么,在科技落后的年代,古人是如何浇铸而成?
当然,老祖宗的智慧是不容小觑的,能够在贫穷落后的年代,将这座巨石雕刻得栩栩如生,实在令人叹服。通过对这只巨狮的研究发现:狮子的铸造技术来采用了“分块叠铸”的技术。古代没有先进的科技,古人于是想出了:“用每块约三四十厘米的铁块,然后统一浇筑而成”的方法,这种智慧堪称华夏文明的佼佼者。
在注重庞大体积的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狮子的“形、神”,整座狮子远看气势磅礴,近看别具魅力,巨狮的波浪形毛发令人惊讶,细致之处做得相当到位,狮子内部刻有金刚经。能够从内而外的打造细节,可见古人精益求精、踏实能干的态度,也难怪古人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难以超越的经典。那么,沧州铁狮子带有什么深远寓意呢?又有何突出之处?
二、沧州铁狮子:寓意及传说
古人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将这座巨石雕刻得威武雄壮,所以这座巨狮从后周建成以来,就不简单的只是一个雕塑,它更多的是当地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当然了,沧州一带关于这只狮子的传说也是数不胜数。有人曾说:这只狮子一只神兽,可以镇压海啸、驱邪恶灵,又被称为“镇海吼”;也有人说:这只铁狮子是帮助沧州百姓赶走恶龙、带来安宁的福狮,为了纪念它的功绩,当地人们便筹钱铸造了这只狮子;还有人说:这只狮子四目怒瞪,是在为沧州的百姓镇守,是“镇沧之狮”。
由于年代久远,这只狮子的铸造来历已无迹可寻,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出于哪种原因,这只狮子都是传奇一般的存在。不仅个头大,而且还带有极大的精神寄托、文化底蕴,被当地人们当做宝一样,千年来的自然灾害、19世纪初的频繁战乱,这只狮子在多番磨难中,经受了各种考验。那么,它可以一直存在于世吗?
三、沧州铁狮子:倒地
本以为在经济发达、物质充足的现代社会中,这只狮子会存活的更加久远。结果,在近代社会中,这只狮子却突然倒下、令人猝不及防,深挖背后的原因更是备受争议。在1803年,沧州铁狮子因风浪过大,突然倒下,当时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很多人在官府的压迫下自顾不暇,这只曾雄踞一方的河北沧狮倒下后无人问津,在地下倒了整整90年。直到1893年,一些人才合力将这只狮子扶起。殊不知:这只狮子此后便开始了多灾多难的生涯。
由于长时间与地面接触,一些水分进入到狮子内部,狮子的腹部、尾巴等部位已开始了不同程度的腐蚀,奈何当时无专人照看,伤痕累累的狮子就这样在寒风中屹立,虽有小面积受损,并不影响整体的美观。建国之后,我国的文物部门愈发重视物质文化的保护,河北沧狮是我国目前存在年代最为久远、体型最为巨大的铁铸狮子,历史价值不言而喻,自然也在保护的清单内。
后来,专家实行三大方法保护巨狮,那么成效如何?
四、专家的保护
接着,文物部门为了保护这座狮子,制定了周密严谨的保护计划,然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计划实施后,狮子竟然“毫不领情”、愈发脆弱。文物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
1“安家”,为狮子建房子
当时,中美关系较好,为了保护这只铁狮子,中国专家也非常上心,但由于它体型巨大,不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好,便前去请教苏联专家。苏联方专家并不懂我国千年前的铁铸技术,结合当时倒下的原因,他们便建议:给这只铁铸狮子建造一个遮风避雨的亭子。一方面可以防止铁铸狮子被风雨再次倒,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它遮风挡雨。这个建议听起来完美无缺,却忽略了当地的天气、位置等实际情况。很快,中国借鉴苏联专家的意见,开始为这只巨大的狮子“建房子”。这个凉亭看起来威武霸气,非常适合“巨狮”在此安然久待,然而,中国专家却忽略了通风。铁铸狮子身上的很多水分,因不能快速蒸发残留在体内,加速了生锈程度。
虽然凉亭可以遮风挡雨,但它作为一种半封闭的环境,不是给铁生锈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吗?无异于弄巧成拙,铁狮子不断地腐蚀,由于体型巨大,专家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就这样不了了之。这座凉亭在发现问题时,之所以没有及时拆除,是怕相关部门负责人担责,毕竟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建造的凉亭说拆就拆,对有些人颇为不利。这可就苦了不断生锈的铁狮子在这个“爱心凉亭”中锈了数年。直到1972年,相关部门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拆除了这座凉亭。第一种方法不行,他们开启了第二种保护巨狮方法。
2“赐座”,挪上台座
接着,专家结合凉亭的教训,决定为其那就是建造一个台座。既然没有凉亭保护,那就让它暴露在空气之中减少腐蚀,建造台座机既可以增加狮子的威武程度,也可以它与地面水分隔绝。然而,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为了增加狮子在台座的稳固性,相关部门把狮子的四条腿灌入了水泥,殊不知:水泥看似稳固,其实含有大量的水分,这是典型的“饮鸩止渴”。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巨狮的四只脚开始出现了裂痕,并且越裂越大,看着巨狮脆弱不堪,文物部门开始了第三次保护。
3“护架”,设置铁质护架
再后来,他们对这四只受损的狮子脚进行不断的修缮,奈何修缮的速度完全跟不上腐蚀的程度,为了防止这只巨狮倒下,专家命人在巨狮的周围围上铁架。这个铁架彻底宣告了三次保护行动的失败,铁架下的巨狮遍体鳞伤,狮身有几十处裂痕。昔日威武的雄狮变成这般模样,当地居民自然愤懑不平、怨声载道:若不是瞎保护,这只狮子怎么会成为了吧“锈狮”。
看着费心费力精心保护的狮子出现了如此结局,文物部门也着急不已,迫于舆论压力,他们不断地制定研究保护修缮方法。
要知道,如果文物倒在了文物专家的保护下,那将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那么,最后的保护成功了吗?
2006年,他们启动了高科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不忍这座巨狮在专家的“过度保护”下而毁于一旦,所以对其进行了精心研究。采用了三维光谱对铁狮的构成进行分析后,给铁狮子制作了内胆,并且将围绕着狮子的铁架甲撤掉,这才减缓它的腐蚀程度,长达数年的保护工作算是尘埃落定。
小结
总的来说,对巨狮的保护原本是文物部门的好意,只是碍于对专家的过度追捧,才会走了诺多弯路。专家能够称为专家必定有过人之处,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则是对专家的捧杀。
有人认为,狮子的生锈原因不一定是专家的保护导致,也许在1803年狮子倒地时,就注定了它的腐蚀结局,和专家无关,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长久不断地存在于世,有生必有灭,狮子历经千年,寿命或许已到此,说不定若无专家保护,狮子早就倒地。
也有人认为,好好地狮子被灌水泥、被架铁架,不生锈才怪,如果不是专家瞎鼓捣、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保护计划,也不至于导致狮子落得如此下场。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大师在流浪,时下社会揭露了很多丑象:一些具有真凭实学、才华知识的人低调谦逊,默默无闻,像红极一时的流浪大师沈巍;而那些卖弄文学、高调张扬的人一般都会弄巧成拙、丑态百出。
沧州铁狮子的铸造工艺
本文2023-10-04 08:57: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6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