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卢松之间,闲云封户,徒倚峰碧之下,花瓣沾衣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结卢松之间,闲云封户,徒倚峰碧之下,花瓣沾衣是什么意思,第1张

原文

结庐松竹之间,闲云封户;徙倚[1]青林之下,花瓣沾衣。芳草盈阶,茶烟几缕;春光满眼,黄鸟一声。此时可以诗,可以画,而正恐诗不尽言,画不尽意。而高人韵士,能以片言数语尽之者,则谓之诗可,谓之画可,谓高人韵士之诗画亦无不可。集景第六。

注释

[1]徙倚:徘徊。

译文

在松竹间搭建茅庐,闲云飘在门外;徘徊在苍翠的树林下,花瓣沾上衣衫。芳草爬满台阶,几缕煮茶的青烟;放眼望去一片春光,侧耳聆听,黄鸟一声鸣叫。这个时候可以作诗,也可以画画,只担心诗不能将心中之言完全表达,画不能将胸中之意描绘淋漓。而怀有高雅情韵的隐士,以只言片语就能完全表达心意,称之为诗也可以,称之为画也可以,称为高人韵士的诗画也没有什么不可。因此编撰第六卷《景》。

《小窗幽记》十二卷,旧题“眉公陈先生辑”,是一部融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于一体,集晚明清言小品之大成的著作。近二十年来,随着《菜根谭》的风行以及其后的小品热的方兴未艾,《菜根谭》、《呻吟语》、《小窗幽记》、《幽梦影》等明清清言小品备受社会各界读者的青睐,与群经诸子、文史经典等量齐观,成了中华古典宝库的基本典藏,列入了人们研读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读书目。

清言,原意是指清谈,尤其是魏晋名士的玄谈。《世说新语·文学》记载王导与殷浩“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世说新语-夙惠》记载:“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陶渊明《扇上画赞》:“郑叟不合,垂钓川湄,交酌林下,清言究微。”《晋书·乐广传》记载:“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这里所指的都是清雅、玄妙的谈论,是崇尚老庄、富有理趣的言语。

到了晚明,文人雅士不仅继承了魏晋清谈的传统,而且吸收了中国文化与佛教禅宗的箴言、语录形式和内涵,使得清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形成一种新兴的小品文体。《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二《增定玉壶冰》提要:“山人墨客,莫盛于明之末年,刺取清言,以夸高致,亦一时风尚如是也。”从形式上看,清言自由活泼,短小精练,骈俪成文,隽永雅致,既可以是自己随感偶得,也可以对前人言语进行提炼改造,不仅创作自由,是诗化的散文,也是散文化的诗,而且朗朗上口,便于记诵和传播,所谓“名世之语,政不在多;惊人之句,流声甚远”。

从内容上看,清言所标举和追求的是“清”的境界,何伟然《广清记序》说:“清为天地民物之源,千古高人逸士之根也。”“天则取清气,朝则取清时,官则取清吏,禅则取清规,仙则取清班,鬼则取清魂。山川则清而吐秀,草木则清而芬扬,昆虫则清而韵冷。天下无此清字,不成为世界。”一个“清”字,表达了晚明文人的人生理想、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和审美情趣,其内涵十分丰富,大凡人生感悟、世态物理、诗词文赋、琴棋书画、山林丘壑、泉石烟霞、花草虫鱼、风花雪月,无所不具,尤其是受佛道特别是庄禅的影响至深,追求超越尘俗的方外之趣和隐逸之风。于孔兼《菜根谭题词》说:“其谭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俯仰天地,见胸次之夷犹;尘芥功名,知识趣之高远。笔底陶铸,无非绿树青山;口吻化工,尽是鸢飞鱼跃。”可以说是对清言小品比较恰切的概括。

作为一种文体,清言的形成和成熟当以屠隆《娑罗馆清言)和《续娑罗馆清言》为标志,其后这类作品迭见层出,风行一时,如郑仲夔《兰畹居清言》,闵元衢《增定玉壶冰》,徐学谟《归有园麈谈》,董斯张《朝玄阁杂语》,陈继儒《岩栖幽事》、《太平清话》、《安得长者言》、《读书十六观》,彭汝让《木几冗谈》,李鼎《偶谭》,黄汝亨《寓林清言》,张复《爨下语》,吴从先《小窗四记》(《小窗自记》、《小窗别记》、《小窗清记》、《小窗艳记》),何伟然《呕丝》,倪允昌《光明藏》,余绍祉《元邱素话》,王纳谏《会心

言》,祝世禄《祝子小言》,赵世显《一得斋琐言》等。而其中最为有名的,要属洪应明的《菜根谭》,而堪称集晚明清言之大成的,则当属我们要着重介绍的《小窗幽记》了。

《小窗幽记》,分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卷,计一千五百多则,是一部纂辑式的清言小品集。首先,该书辑录广博,颇具规模:该书虽不注出处,但从整理过程中可以看出,其采录典籍,以明人为主,包括著名学者李卓吾、徐文长、焦口、唐伯虎、三袁等的作品,还囊括了当代清言小品的精华;前代文献搜罗更广,从《山海经》到《博物志》,从《史记》、《汉书》到《皇明通纪》,从《世说新语》到《太平广记》,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到六朝诗赋、唐诗宋词,或加辑录,或加锤炼,

或加删改,分类编排,集腋成裘,从而形成这部颇具规模的清言汇编。无论从取材、编排、规模、影响等方面来看,在当时的同类书中都堪称凤毛麟角。

其次,该书结构周备,编排有序:全书分十二卷,醒、峭、奇、豪四卷,抒发的是豪情空有、壮志未酬的末世情怀,愤世嫉俗,奇谋妙策,只有寄托于文字之间;情、灵、景、绮、倩五卷则标举美人名花、青山绿水、秘书灵籍为其安身立命之场,体现的是方外之致和隐逸幽趣;而素、韵、法三卷所呈现的则是名士的风格,是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再次,出入三教,体现了多重的人生理想:通读全书,可以说充满着浓郁的佛道庄禅色彩,艺术地表达了淡泊的心态和出世的情怀,犹如一服清凉散,使人澄心净虑,超凡脱俗;但也不乏儒家的传统伦理,如“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更有积极的人世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匈奴是个历史悠久的北方游牧民族,祖居在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披发左衽,由古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混合。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汉时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则西迁进入欧洲,对欧洲罗马帝国等中世纪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史记》、《汉书》和欧洲的中世纪史书均留有些记载。东汉,三国时期的鲜卑,柔然,丁零高车,隋唐突厥为其后裔。来说说匈奴族最后结局及去向。

  在秦汉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中国古代的匈奴和欧洲的匈人(匈奴)没有血缘关系,不是同一民族。近年来使用DNA等测试手段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到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著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国所称的匈奴。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汉初前201年,韩王刘信投降匈奴。次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昼夜。后用计逃脱,之后开始与匈奴和亲。其后的文、景诸帝也是沿用和亲政策以休养生息。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单于获胜据漠北,呼韩邪单于前51年南下投靠汉朝。前33年呼韩邪单于娶王昭君与汉修好。

  48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率4万多人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被汉朝安置在河套地区。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先后败之于漠北和阿尔泰山,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187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之际,南匈奴发生内讧。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混战,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掳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汉丞相曹操,蔡文姬归汉。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

  4世纪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司马颖手下为将。乘西晋八王之乱之后的混乱时期,刘渊起兵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311年刘渊子刘聪攻占洛阳,316年攻占长安,灭西晋。史称前赵或汉赵。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创立夏国,史称胡夏。425年赫连勃勃卒,子赫连昌继位。428年北魏俘赫连昌。赫连昌弟赫连定在平凉自称夏皇帝。431年北魏俘赫连定,夏亡。夏国的国都统万城是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在东亚留下的唯一的遗迹。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后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创立隋朝,统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匈奴后裔汉化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和山东等地。

  以下关于匈奴人和匈牙利的关系有必要提一下,引用高群等观点并不代表本人看法,仅是一家之言,就证据和可能性来看,个人觉得应该是没什么关系。

  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多谓"向西方跑了",而欧洲学者则多有涉猎。匈奴史专家、内蒙古大学教授林干说:"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内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一个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是很快的。"

  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一样

  写有10余部匈奴研究著作的林干认为,欧洲史学家中最早记载匈奴人活动的是罗马帝国后期的历史学家阿密阿那斯玛西里那斯,其后关于匈奴的事便在欧洲史中骤然多了起来。他说:"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著名隋唐史专家、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世平说,"虽然如昙花般的匈奴王国在欧洲消失了,但是许多匈奴人很可能留了下来。许多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

  北京大学教授齐思和、原匈牙利驻华大使优山度也认同此观点。王世平认为,匈奴利人与欧洲其他地方人的长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陕北民歌如"信天游"产生远比蒙古人早,很可能与匈奴有关。

  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后裔"

  王世平指出,建立大夏国的赫连勃勃,父亲姓刘,其子孙也姓刘,只有赫连勃勃自号"赫连"。现在陕北姓刘的很多,或许是匈奴的后裔。匈奴的部族很多,进入中原后多以部落或氏族为姓。如姓呼延的、姓独孤的等,但不能说姓这几个姓的一定是匈奴后裔。

  自号"长安匈奴"并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蜚声文坛的作家高建群说:"公元5世纪时北匈奴阿提拉在欧洲建立起匈奴帝国,南匈奴几乎同时在中国建起帝国,二者在东西方同时向定居文明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在战败后匈奴人便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了。可以说,这个伟大的民族至今也没有消失,它的血液还在当代其他民族的身上澎湃着。"

  高建群说:"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这个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卢松之间,闲云封户,徒倚峰碧之下,花瓣沾衣是什么意思

原文结庐松竹之间,闲云封户;徙倚[1]青林之下,花瓣沾衣。芳草盈阶,茶烟几缕;春光满眼,黄鸟一声。此时可以诗,可以画,而正恐诗不尽言,画不尽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