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下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润下丸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丹溪心法》卷二:润下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润下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证治汇补》卷二:润下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润下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幼科发挥》卷四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润下丸的用法用量 5 《痧症全书》卷下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 54 主治 55 润下丸的用法用量 5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润下丸 1 拼音

rùn xià wán

2 《丹溪心法》卷二:润下丸

21 处方

南星30克 半夏60克(各依橘红制法)黄芩30克 黄连30克 甘草(炙)30克 橘红250克(以盐15克,水化拌令得所,煮干焙燥)

22 制法

为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23 功能主治

化痰清火。治痰火内郁,咳嗽痰黄,胸膈痞闷,脉滑而沉者。

24 润下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60~70丸,白汤下。

25 摘录

《丹溪心法》卷二

3 《证治汇补》卷二:润下丸

31 处方

南星30克 半夏90克 黄芩 黄连各30克 橘红15克 白矾90克

32 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姜汁、竹沥和丸,如梧桐子大。

33 功能主治

化痰清火。治痰火郁于肠胃,脉滑而沉,变生百病。

34 润下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温开水送下。

35 摘录

《证治汇补》卷二

4 《幼科发挥》卷四 41 方名

润下丸

42 组成

陈皮(去白,淡盐水浸泡,刮锉,炒)2钱,枳壳(炒)1钱,桔梗1钱,大半夏(姜汤泡7次)1钱,甘草1钱,苏子(炒)1钱,莱菔子(炒)1钱,白茯苓1钱。

43 主治

小儿痰嗽,固痰甚气弱不可下者。

44 润下丸的用法用量

上为末,神曲糊丸,如黍米大。白汤送下。

5 《痧症全书》卷下 51 方名

润下丸

52 组成

大黄(酒制)4两,黑丑(炒,头末)2两。

53 功效

润肠,兼利小便。

54 主治

大肠燥实,二便秘结,痧毒壅盛者。

55 润下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多至2钱,灯心汤送下。

56 制备方法

上为末,牙皂煎汁为丸,如凤仙子大。

古籍中的润下丸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积块瘕

之半。仍用前药,又过一月,脉气渐充。又与前药吞润下丸百余帖,月经不及两月而至,涩脉减五分之四。时天

《明医指掌》:[卷三]痰证三

一身之痰。导痰汤、坠痰丸、抑痰丸、清膈化痰丸、润下丸,此皆治痰之要药也。瓜蒂散吐痰之圣药,治在膈上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一贯集·杂证谟痰饮]论治(共七条)

宜二陈汤为主治,或六安煎、橘皮半夏汤、平胃散、润下丸、滚痰丸之类,皆可择而用之。若胃寒生痰而兼胀满

《丹溪治法心要》:[卷七·妇人科]血气为病(第四)

时之半,仍用前药。又过一月,脉渐充,又与前药吞润下丸百余粒,月经行不及两日而止,涩脉减五分之四,时

《古今医案按》:[卷八]积块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急救回生丹处方朱砂45克冰片09克薄荷冰06克粉甘草(细末)3克制法上药共研细。功能主治解毒强心,辟秽和中。治霍乱吐泻转筋,诸般痧证暴病,头目眩晕,咽喉肿痛,赤痢腹疼,急性淋证。用法用量分三次服,开水送下,每隔半小时服一次。服后温覆得汗即愈。服一次即得汗者,后二次仍宜服之,若服完一剂未全愈者,可继续再服一剂。备注原书谓:“若其吐泻已久,气息奄奄有将脱之势,但服此药恐不能挽回,宜加服急救回阳汤。”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急救回生丹组成朱砂(顶高者)1钱5分,冰片3分,薄荷冰2分,粉甘草1钱(细末)。主治霍乱吐泻转筋,诸般痧症暴病,头目眩晕,咽喉肿痛,赤痢腹疼,急性淋证。用法用量分作3次服,开水送下,约半小时服1次。若吐剧者,宜于甫吐后急服之;若于将吐时服之,恐药未暇展布即吐出。服后温覆得汗即愈。服1次即得汗者,后2次仍宜服之;若服完1剂未全愈者,可接续再服1剂。若其吐泻已久,气息奄奄,有将脱之势,但服此药恐不能挽回,宜接服急救回阳汤。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药禁忌体弱者及孕妇忌服。临床应用霍乱脱证:辽宁寇姓媪,年过六旬,孟秋下旬染霍乱,经医数人调治两日,病势垂危。其证从前吐泻交作,至此吐泻全无,奄奄一息,昏昏似睡,肢体甚凉,六脉全无,询之略能言语,唯觉心中发热难受。处方:镜面朱砂一钱半,粉甘草一钱(细面),冰片三分,薄荷冰二分,共研细末,分作三次服。病急者四十分钟服一次,病缓者一点钟服一次,开水送下、复诊:将药末分三次服完,心热与难受皆愈强半。各家论述朱砂能解心中窜入之毒,且又重坠,善止呕吐,俾服药后不致吐出;此方中冰片,宜用樟脑炼成者,因樟脑之性,原善振兴心脏,通活周身血脉,尤善消除毒菌,特其味稍劣,炼之为冰片,味较清馥,且经炼而其力又易上升至脑,以清脑中之毒也;薄荷冰善解虎列拉(即霍乱)之毒,且其味辛烈香窜,无窍不通,无微不

详见百科词条:急救回生丹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5:03:34 共91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阴痧 41 症状 42 治疗 5 猝然而发的四种重危痧证·阴痧 51 分类 6 冷痧·阴痧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阴痧的穴位 2 治疗阴痧的方剂 3 治疗阴痧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阴痧 1 拼音

yīn shā

2 英文参考

yin sha 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阴痧:1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2猝然而发的四种重危痧证;3冷痧。

4 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阴痧

阴痧(yin sha disease[1])为病证名[2]。痧证之一[2]。是指感受时疫秽浊之气,以腹痛,手足冷等为常见症的痧证[1]。

41 症状

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2]。《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阴痧,腹痛而手足冷者是也,宜用火焠;或因秽气所触而致。”

42 治疗

宜藿香汤[2]。

5 猝然而发的四种重危痧证·阴痧

阴痧为病证名[2]。痧证之一[2]。为猝然而发的四种重危痧证[2]。见《痧证指微·阴症》。《痧证指微·阴症》:“有四症,俱猝然而发。”

51 分类

其一症,头面周身四肢俱冷,手足摇动,牙关咬紧,不言眼定,头摇脚掉,手足面容变黑色,如六脉全无,元气已脱,多不治[2]。宜急刺人中穴、并舌尖、十手指尖、十脚趾尖及两曲池穴,刺出微血[2]。

其二,猝然身热暴躁,叫号不出,头摇脚掉,牙关紧闭,不言,眼定,身强,六脉全无,初则面红,渐渐紫暗,而变黑色者不治。宜先用麻油以牙刷柄撬开牙关,灌入,再以绿豆煮清汁一碗冷服[2]。苏后能言,再刮臂臑、曲池、肩井、风府、膏肓、命门穴[2]。

其三先患伤寒未愈,又感痧邪,身手如冰,寒颤不语[2]。脉息全无,面黑色者,亦属逆症[2]。所治刮刺同前,药用砂仁、木香、槟榔、青皮、广皮、灯心,阴阳水煎服[2]。

其四先患伤寒未愈,复感邪,腹痛泄泻,初不发热,渐渐发热,热极不语[2]。刮针俱同前,仍服前药如芦粟梗五钱、石榴皮三钱、伏龙肝三钱、江鱼背脊刺三钱炙,俱炙干研末蜜丸,每日空心服二钱,泻止而伤寒亦愈[2]。

6 冷痧·阴痧

阴痧为病证名[2]。痧证之一[2]。即冷痧[2]。《痧症度针》卷上:“阴痧,俗称冷痧。”为痧证之一[3]。《痧症度针》卷上:“阴痧,俗称冷痧。人当夏月乘凉于深堂广厦之中,消暑于冰雪瓜桃之类,遂致遏郁清阳,阴寒内沍,伤脾败胃,凝结成痧者有之;又或寒凉败脾,食痰内滞,或夜凉失被,触犯外邪;又如暑天行路,骤饮冰浆,酷日操劳,多啖生冷。发则呕泻、腹痛,面白唇青,汗出肢冷,甚则畜血唾血,寒僵热溢,阴极似阳;或为盘肠、吊脚等痧症,死者,不知凡几也。若以时令温热,辄用寒凉,无不立毙。是当以脾胃为主,疏散温通,以开结滞,加以刮放,自安。”

7

润下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丹溪心法》卷二:润下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