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里的书都是原汁原味的吗?我想读原汁原味的古书到哪搞去?我知道很多书都被刻意改过了,真理难求
难,难,难!
历朝历代,秦以来,对前朝遗留古籍,多少都会有所修改。
从大唐太宗李世民开始,这种修改就比较彻底了。一代接一代,到大清乾隆年间编《四库》时,再次要民间上交存书,除为编《四库》做准备外,把不利于朝庭统治的书籍统一销毁,也是目的之一。
看原著,只能等盗墓或政府组织挖坟考古了。即使如此,非专业考古学者也是无法看到出土原著的,只能看看专家学者翻译过来的文章了。一般人也不认识篆字呀?
附:
据考证,四书五经中的《尚书》,是后人伪造的。可网上搜2013-01-04光明网 《清华简第三批研究成果:发现《尚书》伪本证据》一文。该文提到:
光明教育舆情1月4日,今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发布第三批研究成果,证实《尚书》确系后人伪本。据悉,此次公布的整理报告中,《傅说之命》三篇尤为引人关注,三篇简文的内容与东晋时期的《说命》篇完全不同,这证明现存《十三经注疏》中《尚书》是伪造的。
查找台湾建立的历史古籍网上数据库,在正史中压根就没有公明此人,只是电视剧有一句台词说只记载于野史,然后很多人就认为野史中存在,并纷纷转载,但没有一个人指出到底是哪部野史记载了。
此外,转载中提出,公明为孔光之子,孔子第15世孙,被汉成帝信任,任谏议大夫。但实际上,孔光是孔子第13世孙,就算有公明也只能是第14世孙。此外,汉朝有点名望的人起名多为两字,如孔X之类,起孔XX之类很少见,更别提孔家这种望族。想想三国演义,有几个三字名的人?还有就是谏议大夫这个称呼是东汉才有的,西汉时那个官叫谏大夫,而公明是西汉人。
综上,公明此人为编剧创造的人物,不必当真。
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例如:
《左傅·隐公元年》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又如:
《诗经·周南·关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
“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 “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又如:
《左传·桓公四年》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注:“色美曰艳。”按照这一解释,“美”与“艳”的意思就重复了,实际上“艳”的含义是事高大。《说文》:“艳,好而长也。从丰,丰,大也。”又《左传·文公十六年》:“公子鲍美而艳。”公子鲍是男子,这里的“艳”显然不是妖艳的意思。又如:
《汉书·贾邹枚路传·邹阳》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服虔注:“雍之河,雍州之河也。”清人王念孙指出,“雍” 实为瓮的通假字,“蹈雍之河”即抱雍自沉于河,服注为望文生义。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
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后人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语言文字方面的隔阂,今人阅读前人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古书注解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
汉朝哪个太监既与皇帝交欢又跟宫女偷情
太监娶妻,这在很早以前就有记载。如唐玄宗时的太监高力士,惊于一个名叫吕言晤的刀笔吏的女儿吕国姝之美慧,就娶她为妻。唐代宗时权倾一时的太监李辅国娶元擢之女为妻,元擢因此当上了梁州刺史。五代前蜀主王建的儿子王衍在继承皇位以后,曾经和一个名叫王承休的太监之妻私通,而这个太监也怂恿其妻和皇帝私通以逐宠幸,以后当了天雄军节度使。
宦官在宫廷中的 ,也是史不绝书。例如在本书第四章第五节所述的李延年,除了作为汉武帝的男宠外,又和宫女发生性关系,这是见于正史的。《史记·佞幸列传》记载:“李延年坐法腐……与之卧起,其贵幸埒如韩嫣也。久之,寝于中人乱。”
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上面这段话:李延年是中山国的人,他父母和他以及兄弟姐妹们,原来都是歌舞演员。李延年因犯法被宫刑,然后到狗监任职。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向武帝说起李延年妹妹善长舞蹈的事,武帝见到李延年的妹妹,心里很喜欢她。待到李延年妹妹被召进宫中后,又召李延年进宫,使他显贵起来。李延年善于唱歌,创作了新的歌曲,这时皇上正修造天地庙,想创作歌词配乐歌唱。李延年善于迎合皇上的心意办事,配合乐曲唱了新作的歌词。他妹妹也得到武帝的宠幸,生了男孩子。李延年佩带二千石官职的印章,称作“协声律”。他同皇上同卧同起,非常显贵,而且受宠爱,和韩嫣受到的宠幸相似。过了很长时间,李延年渐渐和宫女有 行为,出入皇宫骄傲放纵。待到他妹妹李夫人死后,皇帝对他的宠爱衰减了,于是李延年及其兄弟们被拘捕而杀死。
不过这里似有不少问题:李延年与皇帝同卧起时,无疑地他是在扮演女人的角色;而他和宫女发生性关系时,又是在扮演男人的角色。他既已受腐刑(宫刑),怎么还有性能力?
这个矛盾似乎不好解释,于是后人就挖空心思地为之辩解了,如徐广《史记集辞》云:“一作季弟与中人乱。”又《史记考证》更云:“《汉书》作‘久之,延年弟季与中人乱’,徐(广)一本可据,不然,下文‘诛昆弟’三字不可解。”这都是说,“与中人乱”的不是李延年。
直到清人命正燮作《癸巳类稿》时,才纠正了这种妄改古籍、肆意曲解的恶习,并一一加以批驳。俞氏从《后汉书·栾巴传》数起,历举唐、宋、明宦者娶妻纳妾之事为例,说明认为阉人一定不能与宫女私通,完全是缺乏史识的谬见。
古代宫廷中宦者的*行,历史上早有记载。最早的《诗经·小雅》“巷伯”篇,有“萋斐贝锦”之叹,《毛传》乃云:“是必有因也,自谓避嫌之不审也”,乃举颜叔子、鲁男子为例。《郑氏笺注》则云:“此寺人被谮在宫中不谨”。孔颖达《正义》又云:“事有嫌疑,故谗者因之而为罪。”郑玄所说的“寺人在宫中不谨”,就是说宦者在宫中和宫女有不端的性行为。
到了汉、唐之际,这类现象更多。后汉的宦者栾巴是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 复起”者。到唐时由于宦者高力士、李辅国曾奉旨娶妇,所以太监娶妻更为流行。
《洛阳伽蓝记》卷一节引萧忻语云:“高轩升斗者,尽是阉官之嫠(寡)妇,胡马鸣珂者,莫非黄门(宦者)之养息也。”宦者寡妇多,女人亦多。《后汉书·宦者列传》云:“嫱嫒侍儿,充备绮室”。《后汉书·刘瑜传》又云:“常侍黄门亦广妻娶”。
在古人的笔记小说中,对这种情况也有反映,如《平妖传》雷太监娶胡媚儿,又如《纪录汇编》卷一八八、田艺术《留青日札摘》、谈迁《枣林杂俎》、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赵翼《陔余丛考》等都可参阅。
为什么有些宦者还有 ,还能“人道”,原因是复杂的:一是 得不彻底,即所谓“净身未净”。二是有的宦者显贵后,想方设法使“ 复起”,虽然此法具体如何今人已不了解了。三是虽不能行房事,但用其它方法代替。四是装装样子,如《后汉书·周策传》云:“竖宦之人,亦复虚有形势,威逼良家,取女闭之”,不过是“虚有形势”而已。但是不管怎么说,许多宦官虽然失去了性功能,但本能的 求心理仍然存在,“跛者不忘其行,哑者不忘其言,聋者偏欲听声,盲者偏欲窥光”,同理,阉人可能偏思情欲,从而宣*。
古往今来,江湖上总会流传着一个人的传说,一件事情的经过,这些人,这些事或许是假的,或许是真实存在的,有些历史无法考证,可是毕竟这是古代人民给我们留下的一笔财富呀,只要我们把握有度,总会学到一点东西的。今天要给大家说的就是汉武帝时期的是了,大家都应该知道一件事情吧,汉朝是中国朝代发现最好的朝代之一,汉朝中期的时候更是达到了顶峰,汉武帝时期同样也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遵循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让儒家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人们啊,皇帝的位子也因为儒学的影响得到了巩固。大家可能还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秦始皇事情,烧毁了许多经典书籍,然而汉武帝既然采用了独尊儒术,为什么不把其他与儒家无关的书籍烧毁呢?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其中的故事。
其实,独尊儒术并不是真的独尊,汉武帝采用这种做法并不是为了汉朝时候文化的发展,而且为了自己在政治上能够自由一点。汉武帝在位期间受到了太后的控制,这让汉武帝十分不自由,而太后的思想是受到了黄老的影响,于是汉武帝便想用一种思想来压住太后的思想,刚好董仲舒在这个时候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方针,汉武帝马上采取了这个方案。
人生在世,我们总要学会一点什么的,比如你看了这篇文章,里面的一个人物,里面的一件事情,你要想想自己能否做的好,或者能从他身上的坏处联想到自己,人生就是这样,要从他人看自己,才能做得更好,活到老,学到老。
四库全书里的书都是原汁原味的吗?我想读原汁原味的古书到哪搞去?我知道很多书都被刻意改过了,真理难求
本文2023-10-04 09:21: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6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