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与马共天下”的策略,司马睿为啥要主动遵循?
司马睿是东晋的开国皇帝,但也是最弱势的开国皇帝,为了让自己的皇位稳固,在即位仪式上,他竟然主动邀请宰相王导与自己共坐龙椅,而民间“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言,却是他主遵循的策略,这又是为什么?
不受重视的皇子,却成了大业司马睿虽然贵为皇族,但其实身份并不高贵,他的祖父琅琊王司马伷只是司马懿的庶子,在庞大的皇族中,属于可有可无的一类人,但司马伷能力不弱,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发挥了主要的作用。所以,被司马懿安排到当时魏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邺城镇守。
西晋开国后,司马伷承担过重要的任务,所以被封为琅琊王,督青州诸军事,而司马睿的父亲司马觐就是一个很平庸的人,只能靠袭爵过着荣华富贵的日子。
司马睿十五岁的时候,其父去世,他继承了琅琊王的王位。此时,晋朝的多数皇族已经卷入了八王之乱的漩涡中,死伤惨重。而司马睿因为皇族身份比较疏远,所以,在动乱中没有什么人把他当回事。
即便如此,作为皇族的司马睿还是能感觉到危险,生怕有什么不当言行和举动,就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所以,他采取攻坚退让的策略,让自己远离权力斗争的漩涡。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了当时许多名士的赞许,尤其是名士嵇康认为他是一个有城府和才能的王爷。
在当时,如果得到了名士嵇康的赞许,就会有许多名士来主动结交,但司马睿却只和北方头号大族王导结交。公元307年,32岁的司马睿和王导一起,过长江
来到了建业,而当时晋已经在外族势力的打击下,分崩离析已经近在眼前了。司马睿在健康,逐渐成为北方汉族士族最后的希望,他们纷纷离开战火纷飞的北方,到建业来依附司马睿。
这时,王导和自己的堂兄王敦,为辅助司马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王导在建议帮助司马睿处理政事,而王敦带兵在外征讨,王氏家族其他子弟,在王导的安排下,逐渐占据了司马睿政府的职权中心。
公元318年,司马睿在建业登基,正式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
虽然当了皇帝,但司马睿在皇族当中的地位原本就不高,而南方士族势力强大,对从北方来南方的司马睿是瞧不起的,所以,司马睿这个皇帝自己都觉得尊崇不够,远没有北方世家大族在南方有地位。
司马睿的苦难,王导自然知道,为了让司马睿能得到南方世家大族的拥护,王导特地导演了一出戏,他让司马睿坐车皇帝的依仗车出巡,而自己和堂兄王敦非常恭敬地在路边跪接。
南方的世家大族见王导这样的北方士族的领袖对司马睿如此恭敬,就改变了对司马睿的轻视,并逐渐将他当作正统的皇帝对待。
南方世家大族的态度改变,使得司马睿在江南的帝位得到了承认。
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形成所代表的政治含义司马睿当了皇帝,王导出力最多,这一点,司马睿是非常明白的,所以,他对王导非常尊敬,尊称他为仲父。而王导和王敦兄弟掌权,也让司马睿这个皇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
王与马共天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裂土封国的关系,而是在权力分配和名分上尊卑与传统意义上的君臣关系不一样。君权神圣,任何帝王都不愿意与大臣分享这一权力,而王与马共天下成为当时的共识,这也充分说明司马睿这个皇帝当得是多么无奈。
但司马睿为什么会主动遵循这种与大臣共治的不寻常的关系呢?这和当时世家大族在中央政府中的地位有关系。从曹魏建国开始,皇权就依靠世家大族来维护,司马睿当王爷时,就开始结交王导,与王导、王敦交情深厚,这种情谊维持了十多年。
司马睿和王家的关系,虽然有私人情谊的成分,但以家族利益而与皇族发展成的利益关系却起着决定作用。
在西晋时期,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名士集团,他们基本上把持了朝廷官员的位置,非士族成员没有做官的可能。而王家作为士族的领袖,在政治上的地位本来就高出其他家族,又遇上司马睿主动结交,因此,攀上高位的机遇自然就超出其他家族了。
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对于王家来说,是一种荣耀,也是王家攀上荣耀的顶峰了,但对于司马家族的皇权来说,就显得非常窝囊了。
如果说王导对司马睿这个皇帝还算尊重,也没有篡位的打算,那么,王敦对于司马睿就非常轻视了,并且他还有篡位称帝的野心。
公元322年,王敦因为对司马睿不满,带兵进攻建业。司马睿知道自己打不过王敦,就派使者对王敦说,你要当皇帝,就跟我说好了,何必动刀兵,让天下老百姓受苦呢?希望你就此罢兵,如果你真想当皇帝,那我让位给你,我照旧当我的琅琊王好了。
面对王敦的谋反,司马睿没有摆出皇帝的威严去打击王敦,反而委曲求全,请王敦不要闹的太过分。这种事情,竟然发生在开国皇帝身上,可以说是历史上所少见的。
在王敦的压迫下,司马睿竟然郁郁而终,而等到明帝即位后,王敦又一次起兵造反,这一次明帝没有退缩,而是发兵讨伐,也是他运气好,王敦竟然在这个关键时刻病死,才让东晋皇室转危为安。
王敦虽然死了,但明帝没有对王导落井下石,相反,还继续重要他,等到明帝去世后,继位的成帝年纪小,对王导的依赖更加严重,所发的诏书都湖使用“敬问”这样的词语,不敢摆丝毫的皇帝架子。
王与马共天下格局的形成,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也是司马皇族能继续延续的根本原因。
“君子之教喻也”出自《礼记・学记》,意思为高明的教师善于用启发的方法教育学生,其具体内容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它是班主任教育转化学生的有效策略。 即要求对学生:是引导而不是自艺学笠走;是荒勉、鼓励学生学习而不是推着学生走。
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意。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1、宋鸿兵《货币战争》
简介:
为什么你不知道美联储是私有的中央银行?
为什么华尔街风险资本会选中希特勒作为“投资”对象?
为什么美国总统遇刺的比例高于美军诺曼底登陆一线部队的伤亡率?
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年间,几乎每一场世界重大变故背后,都能看到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身影。他们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的政治命运,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可以说,一部世界金融史,就是一部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史。
通过描摹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本书揭示了对金钱的角逐如何主导着西方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通过再现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在政治与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役的手段与结果,本书旨在告诫人们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
随着中国金融的全面开放,国际银行家将大举深入中国的金融腹地。昨天发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会在中国重演吗?
2、张庭宾《反热钱战争——中国人财富保卫方略 》 中国会遭遇一场“金融大地震”吗?国人财产性收入会继续缩水吗?人类正面临生死攸关的文明挑战吗?答案将取决于我们能否打赢“反热钱战争”!
反热钱四大“法宝”:一、买黄金;二、严控热钱出入境关口;三、以《反热钱法》鼓励公众监督;四、守住股市、楼市的安全底线。
1、本书建议:严格控制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速度,以控制热钱规模、提高热钱的偷猎成本,也给本土企业以喘息之机。至少要将升值幅度控制在每年不超过3%。
2、本书建议:我国的金融业要反哺我国的制造业,否则“世界工厂”将名不副实;本土企业要比热钱更善于与政府沟通,争取政策生存空间。
3、本书建议:出台《反热钱法》,鼓励公众监督热钱。
4、本书建议:守住股市、楼市底线,设立股市、楼市平准基金。
(1)热钱来无影去无踪,热钱的掌门人更是若隐若现、神出鬼没。本书向读者展示了“热钱代表”的一封神秘来信……
(2)本书警示中国人民:我们改革开放30年所辛苦积累起来的、来之不易的血汗财富始终在热钱的觊觎和威胁之下。
(3)本书揭示:热钱代表着一种丛林法则的思维模式、一种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经济学思潮、一种弱肉强食的生活方式、一种“狼性”文化,甚至是某种文明的化身。一场新的金融危机正在逼近我们,要始终对热钱保持高度警惕。
(4)反热钱就是要保卫我们的财富,也是为了捍卫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的价值观。热钱的背后有西方精英的强人逻辑思维,所以,欲反热钱,就要反热钱的逻辑思维,就要先拯救西方的精英思想灵魂。这是本书的思想性所在。
(5)本书认为:近期股市的上窜下跳是热钱在兴风作浪,是对中小投资者的反复掠夺,也是对我监管当局的无情羞辱。必须对热钱进行迎头痛击:我们拥有反击热钱的七种武器。
(6)本书认为:公平与效率并不矛盾;对内开放应优先于对外开放。
总之,该书跨度大,思想深,与大众联系紧,关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
3、程碧波《财富战争》
本书把货币金融运行的原理与货币经济的历史事实、历次货币大战的操作手法和结果演变融为一体,把国际金融和国内金融的运作原理和图像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感同身受地与当时的货币决策者一起,判断各种策略的全局性后果。
作者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从中国到世界,对美联储是私人的吗?次级债券是怎么回事?私人银行如何发行钞票?债券、基金和票据能取代基础货币吗?黄金是否能卷土重来?谁决定钞票发行:银行还是政府?中国巨额外汇怎么办?为什么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交织在一起?应对美元体系、欧元体系,是否应该建立亚洲货币新秩序?等问题在本书都有清晰的说明。
不管读者懂不懂经济,读过本书后都犹如俯视经济沙盘一样,对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豁然开朗。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为书名,原名《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撰于7世纪中期。30卷(后代又有93卷本,内容同)。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卷1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卷22疔肿痈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并杂治;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篇二百三十三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书中列妇、儿、五官、内、外各科疾病的证治、方药及食养、养生、针灸等,是我国现存唐代的一部方书名著。在针灸治法中,尤以灸法为重。二十九、三十两卷专论针灸,并考订绘制经 ,提出了几种指寸取穴法和阿是穴、保健灸等,又辑录了大量针灸处方和经外奇穴,反映了唐以前针灸学术发展的概况。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但也掺杂了某些糟粕内容。建国后有影印本。综合性临床医著。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值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备急千金要方》作为书名,简称《备急千金要方》。30卷。明代后有按《道藏》经义析为93卷者,内容同。唐代孙思邈撰于永徽三年(约652年)。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千金”为书名。是感于当时的方药本草部秩浩繁,仓卒间求检不易,乃博采群经,删繁去复,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撰成。卷1医学总论及本草、制药等;卷2~4妇科病;卷5儿科病;卷6七窍病;卷7~10诸风、脚气、伤寒;卷11~20系按脏腑顺序排列的一些内科杂病;卷21消渴、淋闭等症;卷22疔肿痈疽;卷23痔漏;卷24解毒并杂治;卷25备急诸术;卷26~27食治并养性;卷28平脉;卷29~30针灸孔穴主治。总计233门,合方论53
详见百科词条:千金要方 [ 最后修订于2015/8/28 15:57:30 共234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武则天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改革家。她在四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以超人的魄力,无畏的胆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对唐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参预朝政时期的改革
在唐高宗统治时期,武则天参预朝政20余年,帮助唐高宗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和提高行政效率而进行的。改革的内容包括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以及对官制进行局部调整等。
《氏族志》是唐太宗贞观年间修成的一部关于士族等级的书。唐太宗修《氏族志》的目的,是为了打击那些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旧门阀,扶植那些在唐朝建立和统一过程中立有战功,在“玄武门之变”中支持自己的谋臣猛将,以巩固李氏王朝的统治。事实上,《氏族志》问世之后,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氏族志》成了维护元老重臣和达官贵人利益的工具,也成了阻碍“寒族”晋升的一大障碍。当时,庶族势力发展很快。不少人在经济上发了迹,要求相应的政治地位,但仕途多为士族控制;有些人虽然通过科举入仕,也常常“挠不得进”,因而反感《氏族志》。这样,对唐高宗来说,就有了修改《氏族志》的必要。武则天此时虽已显达,但究其门第,不在《氏族志》之内。因此,修改此书,更是武则天的愿望。所以,武则天帮助唐高宗下达了修改《氏族志》的命令。《资治通鉴》卷200显庆四年六月载:“丁卯(22日),诏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初,太宗命高士廉等修《氏族志》,升降去取,时称允当。至是,许敬宗等以其书不叙武氏本望,奏请改之。乃命礼部郎中孔志约等比类升降,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于是士族以军功致位五品,预士流。时人谓之‘勋格’”。《唐会要》卷36也有类似的记载。从表面上看,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只是用不同的标准重新划分了士族的等级,实际上它对统治阶级各个阶层的地位作了一次大调整,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限制了唐初以来士族官僚的权势,维护了新兴官僚贵族的利益,为庶族地主势力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在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之后,武则天又帮助唐高宗对官制作了一些调整:如显庆元年(656),置骠骑大将军。龙朔二年(662)二月,废尚书令。总章二年(669)二月,令同三品入衔。永淳元年(682年)七月,置州别驾;令外司四品以下知政事者以平章事为名。又如,龙朔二年(662)二月,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尚书省为中台;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仆射为匡政,左右丞相为萧机,尚书为太常伯,侍郎为少常伯。其余二十四司、御史台、九寺、七监、十六卫,并以义训更名。在铨选方面,针对“承平既久,选人益多”的状况,制定新的铨选制度。总章二年(669),根据裴行俭的建议,设长名姓历榜,分铨注法,定州县升降、官资高下,按照“身”、“言”、“书”、“判”四条标准录取人才。兵部课试,考骑射及翅关、负米。黔中、岭南、闽中州县官,不由吏部派遣,令都督选择土人补授。凡居官以年考,六品以下,四考为满。仪凤元年(676)八月,又设置了“南选”。为了改善民族关系,大量吸引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和邻国酋长作官。如龙朔元年(661)在吐火罗、波斯等十六国置都督府,州七十六、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并隶安西都护府,多以其渠帅为刺史、县令。
此外,武则天还提出过一些重要的改革主张。史载,上元元年(674)十二月,武则天上表,“建言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秦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覆;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廪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进阶申滞。”唐高宗下诏贯彻执行。象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不胜枚举。通过这些改革,理顺了社会关系,维护了“贞观之治”的成果,使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新的发展。
二 临朝称朝时期的改革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文明元年(684)九月,改元光宅,大赦天下。同时下令改变旗帜,服色和文武百官的称谓;改“东都”为“神都”,改洛阳宫为“太初宫”。这一做法引起了部分宗室成员和“皇唐旧臣”的不满,发生了徐敬业的叛乱。武则天以铁的手腕派兵平定了叛乱。一年以后,社会趋于安定,武则天下诏“复政于皇帝(睿宗)”。唐睿宗奉表固让,武则天继续临朝称制,直到载初元年(690)。这一时期,武则天的改革是围绕着改朝换代进行的。
(一)、广开言路。垂拱元年(685)二月,武则天下制:“朝堂所置登闻鼓及肺石,不须防守,有击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状以闻。”垂拱二年(686)三月,又令巧匠鱼保家作铜匦四枚,共为一室,“四面置门”,分别为青、红、白、黑四色,置于朝堂,以收天下常人表疏:青匦在东,名“延恩”,告“养人及劝农之事者”投之;白匦在西,名“伸冤”,有“欲自陈屈枉者”投之;黑匦在北,名“通玄”,献“谋智者”投之。令正谏大夫、补缺、拾遗一人充使,于朝堂知事者,“每日所有投书,至暮并进”。“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
(二)、扩大仕途。首先,使“常举”制度化,坚持每年开科取士,不以任何借口停止贡举。其次,调整取士科目。重点发展进士科,适当发展诸科,降低明经科的地位。与此同时,扩大制举,缩短制举时间,扩大录取人数。为了进一步搜罗人才,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载初元年(690)“二月,辛酉(14日),太后策贡士于洛城殿。贡士殿试自此始”。此外,武则天还采取了破格用人的办法。垂拱元年(685)五月,“制内外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不论是现任官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有才干,都可毛遂自荐,以求进用。在扩大仕途的同时,武则天也很注意对官吏的培养。为此,她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亲自撰写《臣轨》一书,从十个方面对臣下提出要求,其中心思想是要求臣僚成为德才兼备、忠君爱民的人。
(三)、加强法制。武则天在临朝称制时期,曾派人重新删定了律令格式。修改律令的指导思想是约法省刑。她说:“朕情在爱育,志切哀矜。疏网恢恢,实素怀之所尚;苛政察察,良夙心之所鄙。方冀化致无为,业光邢措”。由于《永徽律疏》本身“得古今之平”,因而修改时大抵依旧,“惟改二十四条”。对于格式,则根据便于时而堪为当时行用的原则作了较大的变动,编成了《垂拱式》二卷,《垂拱留司格》六卷,《垂拱式》二二卷。由于武则天的主导思想正确,加上删修官韦方质、王守慎等精通法律,因而垂拱格式,“议者称为详密”,施行之后,颇见成效。武则天本来是痛恨酷吏的,但当她的权位受到威胁时,便开始使用酷吏打击政敌。这种变化,史书中或多或少有所披露。如《旧唐书·刑法志》载:“则天临朝,初欲大收人望”,“然则天严于用刑,属徐敬业作乱及豫博兵起之后,恐人心动摇,欲以威制天下,渐引酷吏,务令深文,以案刑狱”。重用酷吏,以诬告、通供、诛杀等办法对付政敌,手段是残酷的。但这对武则天来说却十分重要。封建史学家说:武则天因酷吏以自肆,天网一举,而坐移唐鼎,“卒笼八荒”。武则天的亲信大臣朱敬则也说,武则天开告端,重酷吏,“故能计不下席,听不出闱,苍生晏然,紫宸易主”。这些评论,从不同角度夸大了酷吏的作用,但无疑重用酷吏是武则天走向皇帝宝座的重要一步。
(四)、布政维新。在打击政敌的同时,武则天在洛阳修建了“明堂”,并下诏说:“时既沿革,或没相遵,自我作古,用适于事,今以上堂为严配之所,下堂为布政之居。”阐明“自我作古,用适于事”的思想,将大享明堂提到议事日程之上,并在永昌元年(689个正月,举行了大享明堂的活动。在大享明堂之后,武则天进行了一系列“惟新活动”。如改羽林军百骑为干骑,牢固控制禁军,改正朔,优待阵亡战士家属,整饬风俗,制礼作乐,改革文字等。此外,还利用宗教,为改朝换代制造舆论。史载,“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闫浮提主,唐代合微,”。又说:“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薛怀义等人巧妙地将佛教旧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所撰经疏突出了神皇受命于天的主题,因而武则天看后十分满意,立即颁布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时间,东起渤海,西至葱岭,南抵交趾,北迄大漠,人们都在谈论神皇受命的话题。
(五)、改唐为周。载初元年(690)九月,神都洛阳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请愿活动,以武承嗣和李旦为首的文武百官,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数万人请求武则天改朝换代当皇帝。于是,武则天命有司“正皇典”,“恢帝纲”,准备改朝换代的礼仪。九月九日,武则天在洛阳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宣布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大宥天下,咸与维新”。五天以后,群臣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乃降皇帝(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令依旧名轮,徒居东宫,其俱仪一比皇太子。”至此,“武周”取代了“李唐”。武则天戴皇冠,穿龙袍,成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正因为武则天足智多谋,审时度势,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嬴得了大多数的支持,慑服了少数反对派,才使改朝换代得以顺利进行。以女子登皇位,“不出宫闱”而易社稷,并且保持了社会的安定,这是前所未闻的奇迹。陈子昂所谓“伏惟圣神皇帝陛下阐元极,升紫图,光有唐基,以君周室。不改旧物,天下惟新,皇王以来未尝睹也。”并非夸饰之语。登基大典结束后,在群臣的一片呕歌声中,武则天举行了尊崇武氏的活动:立武氏七庙于神都。不久,“改置社稷于神都”,作为“大周”的象征。接着,又改左右羽林军为左右羽林卫,加强神都的军事力量,形成居中御外的形势,以保障神都的安全。
三、治理大周时期的改革
“大周”政权的建立,打破了千百年来男子专政的局面,同时也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动荡。不少士大夫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拥护武周政权,也有许多士大夫抱残守缺,对武周政权怀有敌意。为了巩固武周政权,武则天忧劳天下,励精图治,推行并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其一、统一思想。
儒家思想中,没有女人可以当皇帝的说法,但它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维护统治极为有利。所以武则天在当上皇帝后,便着手利用儒家学说中有利于自己统治的部分,别贵贱,正名分,调整最高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在太宗、高宗统治时期,乃是李氏一统天下,李氏为宗室。武则天当皇后、皇太后时期,其娘家武氏为外戚,而武则天称帝后,改变了李武二家的“名位”。李家原来享有的皇位,拥有的“宗室”、“太庙”和“陵寝”,现在都要由武氏予以代替。皇位就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地位。天授元年九月九日“革命”以前,睿宗居于皇位,九月十五日,武则天称“皇帝”,降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降皇太子成器为皇孙。宗室就是皇帝的宗族。“革命”前,宗室是李渊一系。“革命”后,天授元年冬,武则天“封建”亲戚,广树“宗枝”:追封伯父武士让为楚僖王,士逸为蜀节王;异母兄元庆为梁宪王,元爽为魏德王。封元爽子武承嗣为魏王,元庆子武三思梁王。封众父兄子皆为郡王。改唐为周前,李氏有宗庙和陵寝。改唐为周后,武则天下令在首都洛阳立武氏七庙。长寿二年追尊三世祖先,并对其陵墓的称谓也作了相应的变动。
武则天认为,利用儒家思想,提倡礼乐是很有必要的,因而积极制礼作乐,借以统一人们的思想。这方面的活动很多,除经常性的享祀明堂外,还有置七宝,封神岳和铸九鼎等。“七宝”本来是佛教的七种宝物。唐制,天子有八玺,即神玺,受命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皆以玉为之。“神玺以镇中国,藏而不用。受命玺以封禅礼神,皇帝行玺以报王公书,皇帝之玺以劳王公,皇帝信玺以召王公,天子行玺以报四夷,天子之玺以劳四夷,天子信玺以召兵四夷,皆封泥”。武则天即位后,“改诸玺皆为宝”。长寿二年九月又称“金轮圣神皇帝”。披上佛教面纱之后,又做了不同于佛教七宝,但与佛教相联系的七种宝绶,即金轮宝、百象宝、女宝、马宝、珠宝、主兵臣宝和主藏臣宝。“每朝会,陈之殿庭”。以象征自己超迈古昔的权力。封禅历来被认为是帝王的盛典。武则天称帝后,决心登封嵩山, 天册万岁二年腊月十一日,武则天“御金跸,登玉舆,环拱百神,导从群后。遂陵桂萼,攀松磴,跨峥崂而出烟道,排烈缺而班天门”,登上中岳之巅。接着大赦天下。改元万岁登封。自制《升中述志碑》,立于封祀坛为丙地。又令李禅作《大同降禅碑》。崔融作《朝觐台碑》以记封禅之事。“九鼎”是古代象征国家的传国之宝。相传离铸九鼎,以象九州。夏德丧,鼎迁商色。商德衰,复迁洛邑,及周室灭亡,秦欲取之,其一沉于泗水,余八下落不明。一说皆设于泗水彭城。武则天知周鼎难求,乃征铜五十六万余斤,以司农卿宗晋卿为九鼎使,重新铸之。神功元年(697)四月,鼎成,令书法家贾膺福、薛昌容、李元振、钟绍京分题额鼎,又令画家曹元廊图写各州山川物产之像于鼎上,然后,令宰相,诸王率南北牙宿卫兵十余万人及仗内大牛,白象,自玄武门外作坊曳鼎入宫。“置于朋堂之庭,各以方位列焉。”
武则天封中岳,铸九鼎,无疑有宣扬天人感应,搞个人崇拜的意思。但这方面最突出的表现,还要数接受尊号一事。改唐为周后,群臣屡上尊号。武则天批准群臣所请,称“圣神皇帝”。意思是说,她和以前的封建帝王不同,不是一般的平庸之辈,乃是具有圣明和神威的皇帝。长寿二年九月九日,称“金轮圣神皇帝。”借佛教“金轮王”之义,说自己就是象金轮王一样圣明的皇帝。三年五月十一日,称“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证圣元年(695)正月初一,称“慈氏越古金轮王圣神皇帝”;九月九日,又称“天册金轮在圣皇帝”。从“圣神皇帝”到“天册金轮大圣皇帝”,地位愈来愈崇高。此外,还有树立天枢的活动。延载元年(694),诸蕃酋长慕义,献钱请立天枢于瑞门之外,以记武则天的功业。证圣元年(695)四月一日,天枢成,武则天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武三思制颂文,纪武则天功德,以黜唐颂周。“悉镂群臣,暮酋名氏其上”。天枢立。“万国”会,群臣赋诗,皇帝临观,可谓盛况空前。这实际上也是统一思想的一种手段。
其二、重用贤才。
武则天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曾重用过酷吏,并造成了恐怖的政治气氛。但武则天深知酷吏的危害,她只不过是把酷吏当作是改朝换代的工具。一旦这个目的达到,势必要限制酷吏的势力。事实也是如此。改唐为周之初,因政局尚未稳固,武则天仍在使用酷吏,但武则天并没有让酷吏掌握朝廷要职。武周政权巩固后,武则天立即“尊时宪而抑奉臣,听忠言而诛酷吏。”先后杀掉了索元礼、周兴、傅游艺、王弘义等人。万岁登封元年(695)十月,又发布了一道诏书,减大理丞、废秋官(刑部)狱,禁止为官残滥,表示“将使三千之罪,永绝当年;岂惟数百之刑,仅宽于昔代”。神功元年(697)元月,武则天又将最大的酷吏头目来俊臣送进了坟墓。至此,酷吏便退出了武周的政治舞台。
在抑制酷吏的同时,武则天通过多种渠道,千方百计地搜罗人才,让那些有经邦治国才能的贤能之士居要职,任宰相,掌中枢,协助她治理武周天下。为此,她进一步发展科举制,令贡举人停修《道德经》,改学《臣轨》,更新考试内容,“广搜遗逸”。使通过科举入仕的人数,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她还经常要求臣下自荐并推荐人才。天授二年十月,“制官人者咸令自举。”鉴于许多名士不愿自荐的情况,武则天特别强调推荐,把荐举人才作为官员的一项任务。证圣元年诏:“其长才广度,沈迹下僚,据德依仁,韬声幽闭,怀辅佐之器,乏知己之容,宜令京官职事五品以下及刺史,上佐、县令量各准状荐举”。有时武则天还特别要求某些大臣荐举人才。如圣历元年令宰相荐尚书郎,其后,令雍州长史薜季昶择僚吏堪为御史者。长安四年,令宰相各举堪为员外郎者。并要求“务取得贤之实,无贻滥吹之讥”。对于“非举其士”者,予以贬责;对于“荐若不虚”者,则予以褒奖。由于武则天通过各种渠道鼓励荐举人才,又不限门第高下、富贵贫贱,也不限种落族属,离亲远近,;求之恒如不及”,因而选司空前忙碌,以至出现了“多士如林”的局面。对于选拨出来的人才,武则天皆“量才授职”,委以重任。
为了使各级官员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武则天向他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如此,还加强左右肃政台的力量,常派使者对官吏进行督促检查。对于无所作为或不称职的官吏,及时予以贬逐;对于政绩卓著的官员,则大力进行提拔。在这种方针的指导下,许多有才能的人都被提升到重要的职位。武则天所任用的宰相,绝大多数都是有才华的人。姚崇、韦安石、狄仁杰等人就是如此。武则天用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成见,皆以是否称职为标准。中唐名相陆质说武则天“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荐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也说:“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这些评论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其三、劝课农桑。
武则天认为:“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焉”。她将所撰农书《兆人本业记》发给诸州来京的朝集使,颁行天下,以境内农田状况作为奖惩官吏的标准,还采取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在边远地区实行屯田。在屯田方面,娄师德、郭元振等人的成绩十分显著。娄师德“率士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无转镶和籴之费”。武则天慰劳说:“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返灵(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夏(夏州,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北),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运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郭元振在凉州五年,军威大振,屯田积谷,发展生产,使“牛羊被野,路不拾遗”。除了在陇右等地区实行屯田,武则天还注意兴修水利。她统治时期,地方水利建设蓬勃发展,仅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就有十九项水利工程。与此同时,均田制也继续得到推广。武则天还比较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光宅元年(684)改少府监为尚方监,分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治等五署;改将作监为营缮监,掌营构宫室房屋,制作砖瓦等。当时采矿业很发达。除国家开采外,亦允许私人经营。规定“凡天下诸州出铜铁之所,听人私采,官收其税”。对商业也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政策。
其四、巩固边防。
武则天对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极为重视。有关国际关系和民族关系的事,大都亲自予以处理。她以抚慰和怀柔的准则,对承认武周地位,向往中原文化的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皆予以支持,保护和优待。武则天规定:东至高丽国,南至真腊国,西至波斯、吐蕃及坚昆都督府,北至契丹、突厥并为入番。以外为绝域。所谓“入番”,就是离武周神都较近的,应该来入贡的“蕃国”;所谓“绝域”,就是不受武周管辖的、遥远的国度。对于“绝域”国家,武则天采取睦邻友好政策。如果这些国家派使者来,武则天皆予以厚待。对于“蕃入”者,武则天也没有什么特别要求。只要他们各守其土,按期朝贡。如果其国王死了,武则一皆予以册封。对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武则天的要求比对“蕃国”要严。所谓严,并不是要求他们在经济上能对中央有多在帮助,而是要求他们在政治上绝对服从中央,各安其地,固守边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武则天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实行了明显的抚慰政策。一方面,广泛吸收少数民族成员参予武周政治。当时少数民族成员在朝廷任职者很多。另一方面,允许少数民族酋长改过、和亲。此外,还注意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其五、移风易俗。
武则天以女主君临天下,“移风易俗”,使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风俗习惯展现出新的姿态。在婚姻方面,武则天严格要求嫁娶以时,禁止“别宅夫人”,力图使“内无寡女,外无旷夫”。在丧葬方面,严禁“富族豪家”丧葬逾礼,铺张浪费。故墓形制趋于规整,随葬明器与唐初变化较大,镇墓兽日渐高大凶猛,“唐三彩”大量出现。当时,百官服饰略同上元、文明之制而稍有改作。天授二年二月,朝集刺史赐绣袍,各于背上绣成八字铭。长寿三年四月,敕赐岳牧金字铭袍。延载元年五月,出绯紫单铭襟背衫,赐文武三品以上。至于百姓之服饰,皆随其所欲。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采取了不少提高妇女地位的措施。武则天特别强调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放宽了原来限制妇女社交活动的种种清规诫律。凡大朝会,允许命妇与百官杂处。在妇女的服饰问题上,也有很大改变。规定妇女出行,戴帷帽即可。还允许妇女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当时妇女骑马、射箭、穿男人服装,是很常见的事。神功元年,突厥入侵,古元应妻助夫守城,颇有功绩。则天下制对她进行褒奖,封她为“徇忠县君。”万岁通天元年以后,令上官婉儿“内掌诏命,……群臣奏议及天下事皆与之”,使她成为活跃宫中的“女强人”。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妇女的面貌。现在一些学者喜欢谈唐代女子的相对自由解放以及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等等。这种风气的形成,是与武则天提高妇女地位的努力分不开的。
总之,武周时期,武则天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的一系列新的政策大部分对巩固武周政权、发展社会经济、加强国防力量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国家在其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史称其有“贞观遗风”,号称“武周之治”。
中国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是孙子。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扩展资料:
中国是最早形成战略思想的国家,孙子战略思想的理论价值已为世界所公认。中国人民历次革命战争中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及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古今中外战略思想的精华,在同国内外强大敌人的长期斗争实践中提出来的 。
它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的伟大胜利。它将随着战争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对中国国防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与实施,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于战争全局指导方面的基本观点。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在军事方面的体现,是制定战争政策、战略方针、作战原则的思想依据。
战略思想的确立或改变,取决于敌多双方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条件的现状和发展。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斗争中,依照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历史条件,确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并被实践证明完全正确。
建国以后,依照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对外政策,我们保卫祖国的战略思想依然是积极防御。
-战略思想
《辉煌60年:共和国纪事》 历史是继续前进的基础,也是开创未来的启示。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权威专家学者撷取共和国风雨历程的珍贵印记呈现给读者。在开创与跨越篇章里,有新纪元的拓荒,有恢复国民经济元气的艰辛,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苦斗,有百折千回的曲折,化作一日后的大国智慧,在破冰与扬帆篇章里,有30年前吹响的改革开放号角。有令人眩目的探索和突破,有清晰的执政方略,有世界震撼的成就,化作现实的大国之路;在登高望远篇章里,有信息时代的大国策略,有应对挑战的抉择,有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行动纲领。 《国史60年》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组织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部分专家学者编写了这本《国史60年(1949—2009)》。全书内容丰富,选材广泛,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教文卫等国情国力,记叙了新中国成长的点点滴滴,重点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关节点,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当代史。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年知识竞赛500题 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国各族人民重温历史,本书按历史发展的脉络,选取了60年来的标志性事件,设置了500个小问题,紧密结合反映新中国6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果,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力增强以及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通俗简明读物。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年学习纲要》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为迎接系列纪念活动,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国人民重温历史,增强爱国热情和自豪感特编写此读物,本书按编年体的方式,分几个阶段,选取了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反映建国6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果,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内容详实,史料准确,是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权威辅导读物。
三十六计出自《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
三十六计分别是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王与马共天下”的策略,司马睿为啥要主动遵循?
本文2023-10-04 09:39: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6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