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耳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石耳的别名 4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耳 41 拼音名 42 石耳的别名 43 来源 44 性味 45 功能主治 46 石耳的用法用量 47 摘录 5 《中华本草》:石耳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石耳的别名 54 来源 55 原形态 56 生境分布 57 性状 58 化学成份 59 石耳的药理作用 510 炮制 511 性味 512 归经 513 功能主治 514 石耳的用法用量 515 注意 516 附方 517 各家论述 518 摘录 6 石耳的食用量 7 石耳的营养价值 8 石耳适合的人群 9 石耳的食疗功效 10 石耳的食用建议 附: 1 用到中药石耳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石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石耳 1 拼音
shí ěr
2 概述
石耳为地衣植物门植物,因其形似耳,并生长在悬崖峭壁阴湿石缝中而得名,体扁平,呈不规则圆形,上面褐色,背面被黑色绒毛。石耳含有高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是营养价值较高的滋补食品,是一种稀有的名贵山珍。黄山的石耳被称“黄山三石”之一。我国南方、西南及陜南山区均产,为著名的“庐山三石”之一(另二石为石鸡、石鱼)。
3 石耳的别名巖耳、石菌、石花、巖菇、脐衣、石壁花、石木耳
4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耳
41 拼音名
Shí ěr
42 石耳的别名石壁花、地耳、石木耳
43 来源地衣类石耳科石耳属植物石耳Gyrophora esculenta Miyshi,以叶状体入药。四季可采,晒干。
44 性味甘,平。
45 功能主治清热止血,止咳化痰。用于吐血,衄血,崩漏,膀胱炎,肠炎,痢疾,支气管炎。外用治毒蛇咬伤,烧烫伤。
46 石耳的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研末调服患处。
47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石耳51 出处
出自1《日用本草》。
2《粤志》:韶阳诸洞多石耳,其生必于青石。当大雪后,石滋润,微见日色,则生石耳,大者成片,如苔藓,碧色,望之如烟,亦微有蒂,大小朵朵如花。烹之面青紫,如芙蓉,底黑而皱。每当昧爽撷取则肥厚,见日渐薄亦微化为水。凡香蕈感阴湿之气而成,善发冷气,多和生姜食乃良,惟石耳味甘腴,性平无毒,多食饫人,能润肌童颜,在木耳、地耳之上。
52 拼音名Shí ěr
53 石耳的别名灵芝、石木耳、巖菇、脐衣、石壁花、地耳
54 来源药材基源:为脐衣科植物石耳的地衣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mbilicaria esculenta (Miyoshi)Minks[Gyrophora esculenta Miyoshi]
采收和储藏:四季可采,晒干备用。
55 原形态地衣体单片型,幼小时正圆形,长大后为椭圆形或稍不规则,直径12cm上下,大者可达18cm,革质。裂片边缘浅撕裂状;上表面褐色,近光滑,局部粗糙无光泽,或局部斑点脱落而露白色髓层;下表面棕黑色至黑色,具细颗粒状突起,密生黑色粗短而具分叉的假根,中央脐部青灰色至黑色,直径512mm,有时自脐部向四周放射的脉络明显而突出。子囊盘少见。
56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 的巖石上,尤喜生在硅质巖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浙江、安徽、江西、江西、湖北、西藏等地。
57 性状性状鉴别 地衣体多干裂皱缩,呈片状,平展后完整者呈不规则圆 形,直径12cm左右,边缘有时碎裂,小穿孔较大。脐背突起。上表面灰棕色较光滑;下表面棕黑色至灰黑色,较粗糙,有由多数珊瑚状黑色假根组成的羝毡层。干时质脆,易碎。折断面可见明显的黑白二层。气微,味淡。以片大、完整者为佳。
58 化学成份地衣体含石茸酸(gyrophoric acid),红粉苔酸(lecanoric acid),苔色酸甲脂(methyl orsellinate)及多糖等。
59 药理作用1抗实验性胃溃疡作用 石耳提取物05g/kg及10g/kg给大鼠灌胃后,对吲哚美辛(消炎痛)型、幽门结扎及庆激型胃溃汤的形成,其抑制率分别为60%,49%和44%。对慢性醋酸型胃溃疡12d内治愈率达100%。对组胺所致胃酸增多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降压作用 石耳乙醇提取液,不论给麻醉动物静注,还是给不麻醉的正常动物灌胃或腹腔注射,都有明显的降压作用。根据石耳乙醇提取液腹腔注射能显著地延长大鼠心电图的RR间期,心率减慢,石耳乙醇提取液能非常显著地增加离体兔血管灌流液流出量的实验结果,表明石耳乙醇提取液的降压机制主要是减慢心率以及扩张外周血管所致而与中枢沁有直接关系。
3其他作用 水溶性地衣多糖具有高度的抗癌活性。
4毒性 石耳乙醇提取液小鼠灌胃的LD50为146±12。18g/kg石耳水煎剂灌胃60g/kg,观察7d,未见死亡,石耳水煎剂186g/kg给大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30d,结果,心电图给药前后比较,除RR间期有一定程度的延长外,其余各波,无明显变化。体重增加,血液和尿液检查,未见异常。心、肝、肾切片检查,未见明显的病理改变。
510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晒干。
511 性味甘;性凉。
512 归经肺;心;胃经
513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肺虚劳咳;吐血;衄血;崩漏;肠风下血;痔漏;脱肛;淋浊;带下;毒蛇咬伤;烫伤和刀伤。
514 石耳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515 注意脾胃虚寒者宜用。
516 附方脱肛泻血不止方《太平圣惠方》:主泻血脱肛。
517 各家论述1《日用本草》:清心,养胃,止血。
2《纲目》:明目,益精。
3《医林纂要》:补心,清胃,治肠风痔瘘,行水,解热毒。
4《岭南采药录》:泻火,止泄。
5《饮片新参》:清肺养阴,治劳咳吐血。
518 摘录《中华本草》
6 石耳的食用量每次约20克
7 石耳的营养价值1 石耳提取物对慢性醋酸型胃溃疡12日内治愈率达100%,对组胺所致胃酸增多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2 石耳乙醇提取液,不论给麻醉动物静注,还是给不麻醉的正常动物灌胃或腹腔注射都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3 近代研究石耳有明显抗癌作用,水溶性石耳多糖具有高度的抗癌活性,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防止癌细胞的扩散。
8 石耳适合的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尤适宜肺热咳嗽、肺燥干咳、胃肠有热、便秘下血、头晕耳鸣、月经不调、冠心病、高血压等均有良好的食疗效果。
对身体虚弱、病后体弱的滋补效果最佳。
9 石耳的食疗功效石耳性平、味甘,具有清肺热、养胃阴、滋肾水、益气活血、补脑强心的功效;
对肺热咳嗽、肺燥干咳、胃肠有热、便秘下血、头晕耳鸣、月经不调、冠心病、高血压等均有良好的食疗效果;
对身体虚弱、病后体弱的滋补效果最佳。
民间用男子食之益精增髓,女子食后清宫易孕。
10 石耳的食用建议1 石耳干制品,用时需先用沸水,加少许盐泡发,泡软后轻轻揉搓,将细沙除净。然后磨去背面毛刺,以免口感糙涩。因其自身无显味,制作菜肴须与鲜味原料相配,或用上汤赋味;
2 为名贵佳肴,石耳食用方法大致可分为甜咸两种。甜食是用冰糖或白糖清蒸,亦可加入红枣、莲子、桂圆肉之类;咸食是用母鸡或瘦肉(猪肉)炖、蒸或烧,每只鸡或每500克瘦肉可放石耳约15克左右;
3 需要注意的是,石耳入馔,一定要与生姜同烹,否则有异味。
用到中药石耳的方剂 风湿痛药酒皮11g川芎11g白术11g白芷11g木香11g石耳11g羌活11g小茴香11g猪牙皂11g补骨脂1
鸣聋散lóngsǎn《济生》卷八:方名:鸣聋散别名:鸣耳散组成:磁石1块如豆大,穿山甲(烧存性,为末)1
通耳法)如豆大1块,穿山甲(烧存性,为末)1字。主治:耳聋日久,不闻声响。用法用量:上用新绵包裹,塞所患
珍奇散六《玉案》卷六:方名:珍奇散组成:珍珠3钱,芦甘石(煅)3钱,紫草茸3钱,麝香2分,枯矾2分。主治
铁酒名:铁酒别名:铁液酒组成:铁5两,酒1升。主治:耳聋。大人及小儿10岁以上耳聋、脓耳及耳后生疳疮。
更多用到中药石耳的方剂用到中药石耳的中成药 风湿痛药酒
皮11g川芎11g白术11g白芷11g木香11g石耳11g羌活11g小茴香11g猪牙皂11g补骨脂1
银密片an标准编号:WS3B183494处方:银耳耳基粉125g天麻密环菌粉125g性状:本品为糖
耳聋左慈丸,丹皮3两,建泽泻3两,浙茯苓3两,煅磁石2两,石菖蒲1两半,北五味5钱。制备方法:炼蜜为丸。功效
红棉散少许,片脑1分,熟炉甘石5分(一方以蛀竹粉易矾甘石)。功效主治:《寿世保元》卷六方之红棉散功在止痒
耳聋通窍丸治:清热泻火,利湿通便。用于肝胆火盛,头眩目胀,耳聋耳鸣,耳内流脓,大便干燥,小便赤黄。用法与用量
更多用到中药石耳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石耳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诸蔬部]石耳
群芳谱∶石耳,一名灵芝,生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黄山巴西边徼诸山石巖上,远望如烟,庐山亦有之。状如地耳,山
《跌打损伤回生集》:[卷二]总论食不纳,气往上逼,两接不通,服后药∶朱砂(五分)石耳(五分)枳壳(一钱五分)川朴(八分)砂仁(六分)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八虫鱼部]芝部无毒石耳主久食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饥大小便少(吴瑞)明目益精(本草纲目)名灵芝地(吴瑞曰)石耳
《医学入门》:[内集·卷二本草分类]食治门菌味甘芳性本温,开胃止泻悦神魂,木耳凉血故止血,石耳清心养胃元。菌有五色,种则一类,俗呼为菇。芳者呼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诸蔬部]葛仙米凤仙花的功效主要是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杀虫。除了这些,凤仙花还有很多不为我们所知的作用。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凤仙花的作用与功效及禁忌。一起来看看吧。
凤仙花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杀虫。主风湿肢体痿废;腰胁疼痛;妇女闭腹痛;产后瘀血未尽;跌打损伤;骨折;痈疽疮毒;毒蛇咬伤;白带;鹅掌风;灰指甲。活血通经,祛风止痛,外用解毒。用于闭经,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性关节炎,痈疖疔疮,蛇咬伤,手癣。
①《纲目》:活血消积。治蛇伤,腰胁引痛。
②《滇南本草》:治小儿脓耳。
③《本草求原》:治偏废。
④《天宝本草》:治鼻血不止。
⑤《西藏常用中草药》:通经活血,利尿。治经闭腹痛,产后瘀血不尽,下死胎,小便不利,疔毒痈疽。
凤仙花的制作技巧
内服:煎汤,1、5-3g,鲜品可用至3-9g;或研末;或浸洒。外用:适量,鲜品研烂涂;;或煎水洗。
凤仙花的食用禁忌
1、孕妇忌服。
2、全草在南方地区作透骨草用。
3、凤仙花含有促癌物质!促癌物质不直接挥发,但会渗入土壤,长期食用 种植 在该土壤里的蔬菜,很危险。
4、此植物里的草酸钙比较多,在煮过后会消失,依然不建议生吃,尤其有风湿症、关节炎、痛风、胃酸过多症、肾结石等病人不可多食此物,要做药用也必须严格遵照医嘱。
1 凤仙花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
2 凤仙花的药用价值
3 凤仙花怎么养
4 野菊花的功效作用及注意事项
凤仙花的功效与禁忌有哪些
凤仙花的功效与禁忌有哪些,这种食物老少咸宜,相信很多人家里都有收藏它,这种食物也有很显著的保健作用,还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劳,下面我带你了解它,凤仙花的功效与禁忌有哪些。
凤仙花的功效与禁忌有哪些1作用功效
1性味归经
凤仙花,味甘、微苦,性温;归心、肺经。
2医学经典
《本草纲目》:“破血,消积,软坚。”
3中医辨证
凤仙茎常呈紫红色,中空,故具有散血消肿之功;叶如羽,质轻味辛散,祛风除湿可见;白花者,追风散气,亦名透骨白;红花者,破血堕胎,又称透骨红,可接骨止痛、软坚、透骨,用于关节风湿痛、跌打损伤诸症,对鱼刺鲠喉、鹅掌风、灰指甲等病症有助康复的效果。
4现代研究
凤仙花,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食用注意与禁忌人群
凤仙花又别名叫夹竹桃,不可与真夹竹桃混为一谈,不是同科同种植物。
凤仙花的功效与禁忌有哪些2(一)功能主治
祛风,活血,消肿,止痛。治风湿偏废,腰胁疼痛,妇女经闭腹痛,产后瘀血未尽,跌打损伤,痈疽,疔疮,鹅掌风,灰指甲。
《滇南本草》:"治小儿脓耳。"
《纲目》:"活血消积。治蛇伤,腰胁引痛。"
《本草求原》:"治偏废。"
《天宝本草》:"治鼻血不止。"
《西藏常用中草药》:"通经活血,利尿。治经闭腹痛,产后瘀血不尽,下死胎,小便不利,疔毒痈疽。"
活血通经:本品味甘、微苦、性温,入肝经,甘温通利、和畅气血以生新,其苦能泄降导下以通经脉,常用于治疗妇女闭经腹痛,产后瘀血未尽等证。《本草汇言》载凤仙花:“活血气、利筋脉之药也。”故可治疗因精神刺激,或生活环境改变,导致肝气郁结,冲任气血失于畅通,血瘀闭经而出现月经数月不通,小腹胀疼或拒按,胸闷胁痛,性易急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或由产后瘀血滞留,胞宫收缩受阻而引起的血瘀产后腹痛,出现小腹疼痛拒按痛处有块、恶露少而不畅,色黯有块。舌质暗红、舌边紫等产后瘀血未尽之证、此腹痛皆为瘀血所致,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本品活血祛瘀、温通经脉,瘀血去,则痛自止,并有活血而不伤正之功。对于妇人瘀血之证,皆可应用。
祛风止痛:本品具有祛风邪而止痛消肿的作用。《本草纲目》载风仙花;“活血消积。治蛇伤、腰肋引痛。”,《本草求原》载凤仙花“治偏废”。主要治疗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得以乘袭,引动痰湿,流窜经络,致气血滞塞,或气血亏虚,失于运行而致瘀血阻络而出现半身不遂、麻木不仁;或因跌打损伤,肝胁疼痛,瘀血肿胀等。肝为藏血之脏,其经行于两胁,瘀血之疾多从肝治。本品入肝,即可活血通经,又可祛风止痛、消肿,故对于瘀血所致的半身不遂,或跌打损伤之瘀血水肿、胸胁疼痛,能使血散、肿消,经脉通畅,其病可愈。
(二)药理作用
对癣菌作用:试验证明,凤仙花的鲜花汁,对红色表皮癣菌,堇色毛癣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专夫曼高尔夫表皮癣菌均有抑制作用。
对细菌抑制作用:本品煎剂对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其它:现代运用本品对癣菌的抑制作用,常外用治疗鹅掌风、灰指甲。鲜用效果最好。
鉴别应用:风仙花与急性子,同属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草,一为花、一为种子,但其功效有别,风仙花主要活血通经止痛,治疗血瘀之证,急性子则破血,软坚消积,主治积块、噎膈、外疡坚肿等证,有峻、缓之别。且凤仙花无毒、而急性子有毒。临证应仔细鉴别。
(三)其他作用:
染指甲。
在古代的潮汕和全国各地民间,流行着以凤仙花染指甲的风俗。夏夜少女们拔凤仙花全株,洗净,加白矾少许一起捣成糊状。睡前敷在指甲上,用麻叶包住,线绳缠紧,过一夜指甲就染红了。
如今美甲仍很时尚,城乡多有专业美甲门店,但又都是用化学染料,费用很高。种指甲花染甲,无污染,不花钱,又环保,现仍是农村少女们的首选。
观赏作用。
原产中国、印度。中国各地庭园广泛栽培,为常见的观赏花卉。凤仙花的花形奇巧,有头有尾有翅有足,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宛如一只飞翔的'凤凰。凤仙花没有浓郁的香味,却以迷人的姿容傲立枝头。
美化家居。
凤仙花可使室内空气湿度保持极佳状态,鲜艳的色彩还让家居增添不少春天的气息,同时美丽的凤仙花有很大的欣赏价值,在小房子里面会显得春色无限,好像生活在鲜花的海洋,在大房子里面布置,可以摆出高贵的家居风格。
凤仙花用药禁忌:
孕妇忌服凤仙花,此植物里的草酸钙比较多,在煮过后会消失,依然不建议生吃,尤其有风湿症、关节炎、痛风、胃酸过多症、肾结石等病人不可多食此物,要做药用也必须严格遵照医嘱。
凤仙花含有促癌物质!促癌物质不直接挥发,但会渗入土壤,长期食用种植在该土壤里的蔬菜,很危险。
概述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粘膜的化脓性炎症,病变部位主要位于鼓室,但中耳其它各部也常可受累。该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致病菌主要为肺炎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主要通过咽鼓管或鼓膜外伤侵入中耳引起感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而成。
中医学称该病为脓耳,以耳内疼痛或不痛,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脓耳发病外因多为风热湿邪侵袭,内因多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风热外袭或风寒化热,邪毒结聚耳窍而为病;脾虚湿困,湿毒困结耳窍而致脓耳缠绵;久病肾虚,邪毒乘虚侵袭或滞留,腐蚀骨质而成胆脂瘤,或成脓耳变证。
治疗1.风热外侵证症状起病急,耳痛逐渐加重、听力下降,继之耳内流脓;全身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风热表证;检查可见鼓膜色鲜红,鼓膜正常标志不清,或见鼓膜小穿孔及搏动性溢脓;听力检查多为轻度传导性耳聋。方一蔓荆子散来源《东垣十书》组成蔓荆子10克,生地黄12克,赤芍10克,甘菊12克,桑白皮10克,木通10克,麦冬10克,升麻10克,前胡10克,炙甘草6克,赤茯苓10克。
功效疏风散热、解毒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蔓荆子、甘菊花、升麻轻清上浮,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生地、赤芍、麦冬养阴凉血;木通、赤茯苓、桑白皮清热利水祛湿;前胡既可助桑白皮化痰利水,又可助蔓荆子宣散。综观全方,疏风清热凉血及利水祛湿而排脓巧妙结合可达治疗目的。
按语鼓膜小穿孔及搏动性溢脓,可加黄连、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2.肝胆火盛证症状耳内疼痛加剧,耳鸣耳聋,脓多而黄稠或带血色,脓出痛减;全身见有发热、口苦咽干、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证。小儿可见高热、啼哭、烦躁不安、拒食等;检查见鼓膜红赤饱满,或鼓膜有穿孔,脓液黄稠,量多;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方一龙胆泻肝汤来源《医宗金鉴》组成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
功效清肝泻火、解毒排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胆三焦之火,柴胡入肝以疏肝解郁,生地、当归清热活血,车前子、木通、泽泻渗湿泻热,按语小儿脓耳,热毒内陷,高热烦躁者,可酌加钩藤、蝉衣之类;出现神昏、抽搐者加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小儿脏腑娇嫩,用药切忌过于苦寒以防损伤正气。方二仙方活命饮来源《外科发挥》组成金银花20克,天花粉15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穿山甲6克,皂刺10克,贝母10克,陈皮10克,防风6克,白芷10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金银花、天花粉、生甘草清热解毒;当归、赤芍活血散结;乳香、没药散瘀止痛;穿山甲、皂刺活络消肿;贝母、陈皮化痰散结;防风、白芷祛风止痛。全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功效。
按语本方适用于火热炽盛脓成未溃者。
3.脾虚湿困证症状耳内流脓缠绵日久,脓液清稀,量较多,无臭味,听力下降;全身可有头晕、头重或周身乏力,面色少华,纳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检查可见鼓膜多有中央性大穿孔,通过穿孔部可窥及鼓室,或可见肉芽、息肉;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聋。方一托里消毒散来源《医宗金鉴》组成黄芪20克,皂刺12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桔梗10克,白芷10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党参12克。
功效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利湿,使脾气得复,水湿得运而湿浊化解;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金银花、白芷、桔梗、皂刺解毒排脓;酌加冬瓜仁、薏苡仁、车前草等加强利湿作用,诸药合用使气血足,正气盛,邪毒除。
按语可加木香、三棱加强行气活血之力。
4.肾元亏损证症状耳内流脓不畅,量不多,耳脓秽浊或呈豆腐渣样,有恶臭气味,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听力明显减退;全身可见头晕,神疲,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检查可见鼓膜边缘部或松弛部穿孔,有灰白色或豆腐渣样脓液;乳突CT检查多示有骨质破坏或有胆脂瘤阴影。方一六味地黄丸来源《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15克,山茱萸12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山药12克,泽泻10克。
功效补肾培元,祛腐化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以熟地、怀山药、山芋肉补肝肾、健脾胃,入丹皮、泽泻、茯苓使该方补而不腻。
按语本方用于肾阴虚者。耳聋甚者加石菖蒲、苍耳子等通窍聪耳,虚烦不眠耳鸣甚者加珍珠母、磁石安神息鸣。方二肾气丸来源《金贵要略》组成干地黄15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牡丹皮12克,桂枝10克,炮附子3克。
功效温补肾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加肉桂、附子以补水中之火,鼓舞肾气,通过水火互补,阴阳协调,则肾气自健,肾气自振,正切阴生于阳、阳生于阴之理。
按语本方用于肾阳虚者。
自己看看是什么毛病
察儿病症秘旨
属性:小儿之疾。大半胎毒。小半食伤。外感风寒之症。什一而已。儿在胎中。母饥亦饥。母饱亦饱。
辛辣适口。胎热即随。情欲动中。胎息即噪。专食煎炒。恣味辛酸。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母若胎前不能谨节。产后不能调养。惟务姑息。不能防微杜渐。未满百日。遽与咸酸之味。未及周岁。
辄与肥甘之物。则百疾由是而生焉。小儿脾胃。本自娇嫩。易于损伤。乳食伤胃。则为呕吐。乳食伤脾。则为泄泻。吐泻既久。则成慢惊。乳食停积。则生湿痰。痰则生火。痰火交作。则为急惊。或成喉痹。痰火结滞。则成吊痫。或为喘嗽。胎热胎寒。禀受有病。脐风撮口者。胎元有毒也。鹅口。
口疮。胃有湿热也。重口木舌。脾经有实火也。走马牙疳。气虚湿热也。爱吃泥土。脾脏心生疳热也。胎惊夜啼。邪火入心也。变蒸发热者。毒散而五脏生也。丹毒者。火行于外也。蕴热者。火积于中而外邪乘也。睡惊者。内火动也。喉痹者。热甚也。眼痛者。火动也。脓耳者。肾气上冲也。鼻塞者。因冒风寒也。头疮者。胎毒热攻也。脐风者。中痰中湿也。尾骨痛者。阴虚痰也。诸虫痛者。胃气伤也。阴肿痛者。寒所郁也。盘肠气痛者。冷滞脾胃也。便血者。热传心肺也。淋者。热郁膀胱也。吐血生肿者。荣卫气逆也。小便不通者。无阴有阳也。大便不通者。无虚有实也。解颅鹤节者。
胎元不全也。行迟发迟者。血气不完也。鸡胸者。肺热满胸也。龟背者。风邪入脊也。语迟者。邪乘心也。齿迟者。肾不足也。疟疾者。膈上痰结也。痢疾者。食积腹中也。咳嗽者。肺气伤也。喘气者。
痰气盛也。心痛者。虫所啮也。腹痛食所伤也。内伤发热。口苦舌干也。外感发热。鼻塞声重也。腹胀者。脾胃虚弱也。水肿。水旺土亏也。疸黄者。脾胃虚而有湿热也。故调理脾胃。医中之王道也。
节戒饮食。却病之良方。惊疳积热。小儿之常病也。恒居时。常观其脾。微有青黑。即推数百。去其青黑之气。再加补脾手法。可保小儿常安。此为要着。不可忽也。然推脾必要补。泄而不补。则脾愈弱。擦龟尾亦要补。如不补。则泄不止。脾上用功。手法之要务也。痢痞痰疳。小儿之重症也。
黄仁、神水、瞳神、胞生痰核、漏睛、暴风客热、金疳、胬肉攀睛、椒疮、火疳、聚星障、凝脂翳、肝虚雀目、云雾移睛、视瞻昏渺、中血堂、耳郭痰包、耳郭流痰、旋耳疮、耳疖、耳疮、耵耳、风聋、脓耳、耳疳、鼻窒、鼻槁、鼻鼽、鼻渊、喉痹、乳蛾、喉痈、梅核气、急喉风、急喉喑、喉菌、牙痈、《诸病源候论》、劳瘵、传尸、《丹溪心法》、《景岳全书》、痰湿壅遏、痞满、纳差、《兰室密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濡泻、洞泻、消渴、溏糜、飧泻、鹜溏、《难经》、钠呆、《济生方》、《沈氏尊生书》
-----------------好多生僻字,不想打了,你看着给吧,500个,太多了!!!!-----------
石耳简介
本文2023-10-04 09:44: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6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