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里(Tōnglǐ,HT5)手少阴心经;络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通里(Tōnglǐ,HT5)手少阴心经;络穴,第1张

答案: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主治:①心病证:心悸,怔忡;②暴喑,舌强不语;③腕臂痛。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做屈腕动作。

首先解题:题目中的“手太阳”,指的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指的是手少阴心经;此二经所对应的,恰好是人体互为表里的一对脏器。至于其中的“正”,就是指正经;其意思是说,这条经脉并非支络,而是十二经脉在其主要循行通路之外的那些别道而行的部分。虽然它们和其经脉的主要循行路线略有不同,但仍属于正经,只不过是别行的正经罢了。而其中的“四合”,则是指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人体“六合”之中,是所形成的第四组相“合”的经别。

关于手太阳小肠经之经别和手少阴心经之经别的循行路线,经文描述如下:“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特别注明,经文中的“指地”,表示向下的意思,在此是指手太阳小肠经之别行正经的走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

此段经文翻译过来意思是说:手太阳小肠经别行的正经,是自上向下走行的;它从肩后的骨缝处别行分出,由此而进入腋下,走入心脏,并联系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小肠腑。而手少阴心经别行的正经,则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即走入到腋下三寸渊腋穴处的两筋之间,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心脏;然后由此再上行至喉咙,出于面部,后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一条支脉会合于内眼角处。以上就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四合。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手少阴心经·少阴 5 足少阴肾经·少阴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少阴 1 拼音

shào yīn

2 英文参考

SHAO YIN

the kidney and hear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少阴为经络名[1]。见《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分手少阴和足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1]。因位于太阴与厥阴之间,起著转输内外的枢纽作用,故有“少阴为枢”之说[2]。少阴经是少血多气的经脉,在针刺治疗时,可以出气,不可伤血[1]。

4 手少阴心经·少阴

手少阴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HT[3]。《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本经自心中起始,出来属于心系(心脏周围脉管等组织),向下贯穿膈肌,联络小肠[3]。它的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上端两旁,连系目系(眼球与脑相连的组织);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3]。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3]。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3]。

图31(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5 足少阴肾经·少阴

足少阴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KI[4]。《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王注引《黄帝内经灵枢》文作“斜趣”)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人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本经自足小趾的下边起始,斜行到足掌心中(涌泉),出行到然骨(舟骨粗隆)的下面,沿着内踝后方,分布在足跟中,由此向上在三阴交处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相会,然后行至腓肠肌内,浅出胭窝内侧(阴谷),沿大腿内侧后边向上,穿过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4]。它直行的主干,从肾脏出来,向上穿过肝脏和膈肌,进入肺部,沿着气管喉咙,到舌根两侧。它的支脉,从肺脏出来,联络心,流注到胸中[4]。脉气由此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4]。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饥不欲食,面色发黑,喘息气逆,咳唾有血,目花,心悸,惊恐;口舌干燥,咽喉肿痛,心烦心痛,黄疸肠游,脊柱、大腿内后廉痛,下肢肌肉萎缩,足底灼热疼痛等[4]。

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PC。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循字据《针灸甲乙经》卷二及《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王注补)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分出,走胁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窝下面。沿上臂前边,行走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经气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喜笑无常等。

本经从胸中开始,出来属于心包,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到无名指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共有9个穴位,其中8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1个穴位在前胸上部。原穴为大陵穴,络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外关穴。首穴天池,末穴中冲。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本经腧穴可主治胸部、心血管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和本经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心胸烦闷、癫狂、呕吐、热病、疮病及肘臂挛痛等。厥阴是阴气消尽的意思,适应虚症里症,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心悸不宁、心烦、心痛、胸胁满闷、目黄、喜笑无常、面赤、腋下肿。经脉所过处疼肩、麻木、厥冷。

详见百科词条:手厥阴心包经 [ 最后修订于2017/2/4 0:03:18 共414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通里(Tōnglǐ,HT5)手少阴心经;络穴

答案: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主治:①心病证:心悸,怔忡;②暴喑,舌强不语;③腕臂痛。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