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兽医的整体观念的内容和意义
整体观念:
是中兽医关于宇宙、生命和疾病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据这一观点,中兽医在诊
治疾病时,强调动物体本身的整体性及其与环境的统一性和联系性。所以,整体观念是指导诊
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核心思想。
基本内容 :
中兽医学整体观念认为动物体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动物体与外界环境也是一个统一体。
动物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动物体以气、血、精、津液等为基本物质,以五脏为中心,配合
六腑,通过经络系统的连接,把脏腑、骨骼、肌肉、筋腱、皮毛以及五官九窍等全部联系起
来,形成一个密切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体内的气、血、津液通行于经络,流通于全身各部,
体现各自的生理功能,达到协调一致,呈现为阴阳的动态平衡, 显示健康无病。机体一旦遭到
病邪的侵扰,正不胜邪,阴阳失调,即发生疾病。由于经络的通达作用,局部病变可以影响脏
腑,以至全身;脏腑的病变也可反映于局部。
意义:
中医学和中兽医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当时的哲学思想对医学和兽医学中的一些
问题加以阐述。如《黄帝内经》、《元亨疗马集》等古籍中,都吸取了《易经》的哲学思想,
并以精气学说自然观、阴阳五行学说方法论为主要内容,来探索生命的奥秘,解释有机体的生
理、病理现象,进而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个方面,体现了朴素的唯
物论辩证法思想。
现代中兽医学奠基人、著名中国兽医史专家于船教授生平业绩
于船教授,原名孙裕川,1924年11月生,陕西三原县人。1946年毕业于陆军兽医学校,随后任种马场一等技佐;1948年到华北大学农学院任教,并提任兽医专修科主任和畜牧兽医教育工作站主任;1950年转入北京农业大学(即今中国农业大学),历任教研室主任、兽医系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曾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兼任中国兽药典副主任及中药组组长、《中国兽医杂志》主编,是世界兽医学会会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顾问。2005年11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医三院去世。
于船教授是中国现代中兽医学奠基人。从20世纪40年代起,他便擎起恢复和振兴中兽医事业的大旗,团结和荐举民间中兽医人员,收集和总结中兽医诊疗经验。1956年倡议并成立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组,主编《中兽医专题资料及研究报告》和《中国古农书丛刊·畜牧兽医之部》,兼任河北定县中兽医学校(今河北农业大学中兽医学院)中兽医教学指导,1958年又在北京农业大学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兽医本科专业,1974年倡议建立了全国中西兽医结合协作组及六个协作片区,并首次主持各高等农林院校内部联合铅印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中兽医学》教材,1979年倡建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西兽医结合研究会并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兽医学硕士点并担任导师,1979年和1985年先后两次主持修订高等农业院校《中兽医学》统编教材即“第一版”和“第二版”,1991年主编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兽医专业本科统编教材并承担了《中兽医基础理论及诊断学》编写工作。于船教授也是激光兽医学奠基人,他从70年代起就把激光技术应用到兽医针灸领域中,他和他的14个研究生(其中1人是60年代培养的病理生理研究生)一起对动物经络与穴位的生物物理特性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的研究,其成果至今仍居世界前列。
于船教授是中国现代中兽医学奠基人,不仅只指他是利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兽医学的权威,而且也还指他是中兽医医史(中国兽医史)文献研究的权威。在整理和发掘中兽医古籍方面,于船教授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和多方寻找的基础上,终于觅得明版《元亨疗马集》,据此整理出版了《元亨疗马集校注》,使该书的原貌重现于世。在他的努力下,散落民间的《牛经切要》、《疗马集》、《串雅兽医》等书得以整理刊行。他还组织整理、审定、推荐出版了《司牧安骥集》、《痊骥通玄论》、《新编集成马医方牛医方》、《世济牛马经》、《猪经大全》等中兽医古籍。于船教授对中国兽医史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在50年代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家畜阉割术在中国商代(前1600--前1046)就已出现并得到了应用,而非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22)首先提出;针灸起源于中国,而非印度;直肠检查术早在汉代就有记载是中国人的发明,而非有些人认为的是近代欧美人发明传入中国的。80年代后,他除继续撰写中国兽医史料外,还与人合作编著了《中兽医史略》、《中兽医学简史》等书,首次比较系统完整地论述了中国兽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在2003年于船教授80寿辰之际,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中兽医教研室联合编辑的《于船文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共收录于船教授的各种论文、报告等133篇92万字,具体分为兽医史料(38篇)、专题论著、学术活动3类,书末附有“于船教授主编、参编及审校的图书目录”、“于船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名录”、“于船教授年表”。该书基本总结了于船教授一生的学术成果。
学习目标
一、中兽医学的概念
二、中兽医学的发展概况
三、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和方法
目标检测
第一篇 基础理论 学习目标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兽医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兽医中的应用
目标检测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概述
一、脏腑学说的概念
二、脏腑学说的内容
三、脏腑学说的特点
第二节 脏腑功能
一、五脏
二、六腑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目标检测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概述
一、经络学说的含义与起源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第二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络功能
二、运输功能
三、感应传导作用
第三节 经络的主要作用
一、生理方面
二、病理方面
三、诊断和治疗方面
目标检测 学习目标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三、其他致病因素
第二节 病机
一、邪正消长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调
四、津液代谢失常
目标检测 学习目标
第一节 预防原则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疗原则
一、扶正与祛邪
二、标本同治
三、同治与异治
四、三因制宜
第三节 治法
一、基本治法
二、八法的配合应用
目标检测
第二篇 诊法辨证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望诊
一、整体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察口色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发病及诊疗经过
二、问饲养管理及使役情况
三、问既往病史和防疫情况
四、问繁殖配种情况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触诊
目标检测
实训一问诊与望诊
实训二闻诊与切诊 学习目标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
二、寒热
三、虚实
四、阴阳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证
二、肝与胆病证
三、脾与胃病证
四、肺与大肠病证
五、肾与膀胱病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气营血证治
二、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
目标检测
实训三辨证
第三篇 中草药 学习目标
第一节 中药材生产
一、采集
二、加工
三、储藏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二、升降沉浮
三、归经
第三节 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二、炮制的方法
第四节 中药的应用
一、配伍
二、禁忌
三、剂型
四、剂量
五、用法
目标检测
实训四中药炮制一
实训五中药炮制二 学习目标
第一节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二、辛凉解表药
第二节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二、清热燥湿药
三、清热凉血药
四、清热解毒药
五、清热解暑药
第三节 泻下药
一、攻下药
二、润下药
三、峻下逐水药
第四节 消导药
第五节 祛湿药
一、祛风湿药
二、利湿药
三、化湿药
第六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温化寒痰药
二、清化热痰药
三、止咳平喘药
第七节 理气药
第八节 理血药
一、活血药
二、止血药
第九节 温里药
第十节 平肝药
一、平肝明目药
二、平肝息风药
第十一节 安神开窍药
一、安神药
二、开窍药
第十二节 收涩药
一、涩肠止泻药
二、敛汗涩精药
第十三节 补虚药
一、补气药
二、补血药
三、补阳药
四、补阴药
第四节 驱虫药
第五节 外用药
目标检测
实训六药用植物形态识别
实训七药用植物标本制作
实训八常用中药、饮片实物辨认
实训九清热解毒药的抗菌实验
第四篇 方剂 学习目标
一、方剂的概念
二、立法与组方的原则
三、方剂的加减变化
第十一章 常用方剂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清热方
一、清热泻火方
二、清热解毒方
三、清营凉血方
四、清热燥湿方
五、清热祛暑方
六、清虚热方
第二节 解表方
一、辛温解表方
二、辛凉解表方
第三节 泻下方
一、攻下方
二、润下方
三、逐水方
第四节 消导方
一、曲麦散
二、消滞汤
三、和胃消滞汤
第五节 和解方
一、小柴胡汤
二、四逆散
三、逍遥散
第六节 化痰止咳平喘方
一、二陈汤
二、止嗽散
三、款冬花散
四、清燥救肺汤
五、麻杏石甘汤
六、定喘汤
第七节 祛湿方
一、祛风胜湿方
二、理气燥湿方
三、利水渗湿方
第八节 理气方
一、健脾散
二、消胀汤
三、越鞠丸
第九节 理血方
一、当归散
二、红花散
三、血府逐瘀汤
四、通乳散
五、桃红四物汤
六、生化汤
七、秦艽散
八、槐花散
第十节 平肝方
一、决明散
二、洗肝散
三、天麻散
四、羚羊钩藤汤
五、镇肝熄风汤
第十一节 安神开窍方
一、朱砂散
二、镇心散
三、通关散
四、安宫牛黄丸
第十二节 收涩方
一、乌梅散
二、四神丸
三、牡蛎散
四、固精散
第十三节 补益方
一、四君子汤
二、参芩白术散
三、补中益气汤
四、四物汤
五、当归补血汤
六、归脾汤
七、六味地黄丸
八、百合固金汤
九、肾气丸
十、巴戟散 第四节 驱虫方
一、化虫汤
二、肝蛭散
第五节 痈疡方
一、苇茎汤
二、仙方活命饮
三、五味消毒饮
第十六节 外用方
一、生肌散
二、青黛散
三、冰硼散
四、九一丹
五、接骨膏
六、擦疥方
目标检测
实训十木槟硝黄散及其拆方对肠病的
临床意义
第五篇 针灸术 学习目标
第一节 针灸的特点
第二节 针灸基本知识
一、针术
二、灸术
第三节 针刺麻醉
一、常用针麻穴位
二、针麻方法
第四节 新针疗法
一、新针疗法
二、电针疗法
三、水针疗法
四、激光针灸疗法 学习目标
第一节 牛的常用穴位及应用
一、头部穴位
二、躯干部穴位
三、前肢穴位
四、后肢穴位
第二节 猪的常用穴位及应用
第三节 马的常用穴位及应用
一、头部穴位
二、躯干部穴位
三、前肢穴位
四、后肢穴位
第四节 犬的常用穴位及应用
第五节 鸡的常用穴位及应用
目标检测
实训十一畜禽针灸取穴及操作
第六篇 常见病证防治 学习目标
一、发热
二、咳嗽
三、喘证
四、慢草与不食
五、呕吐
六、腹胀
七、腹痛
八、流涎吐沫
九、泄泻
十、痢疾
十一、便秘
十二、便血
十三、尿血
十四、淋证
十五、水肿
十六、胎动
十七、胎气
十八、产前不食
十九、胎衣不下
二十、缺乳
二十一、垂脱
二十二、血虚
二十三、滑精
二十四、带证
二十五、不孕症
二十六、中暑
二十七、汗证
二十八、虚劳
二十九、黄疸
三十、肝热传眼
三十一、痹证
三十二、五攒痛
三十三、跛行
三十四、皮肤瘙痒
三十五、疮黄疔毒
三十六、虫积
目标检测
实训十二感冒、咳嗽、气喘辨证施治的基本技能一
实训十三泄泻、痢疾、便秘辨证施治的基本技能二
实训十四慢草不食、食草不转、腹胀辨证施治的基本技能三
张克家
张克家,原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中国兽医杂志》主编;曾兼任农业部兽医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兽医学分会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兽药典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兽医学科组成员。是我国著名动物医学专家。
中文名:张克家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省常德市
出生日期:1937年10月
逝世日期:2009年11月4日
职业:农业科学研究人员
代表作品:《中国兽医杂志》
人物经历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中国***党员、著名中兽医学家、《中国兽医杂志》主编张克家教授,1937年10月出生,湖南省常德市人,汉族。1959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现名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张克家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1月4日13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张克家教授曾兼任农业部兽医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兽医学分会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兽药典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兽医学科组成员,美国ChiInstituteofChineseMedicine客座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中国兽医杂志》副主编、主编等职务。
主要贡献
教研成就
张克家教授一直从事中兽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讲授过中兽医学、兽医针灸学、中兽医方剂学、中兽医古籍选读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科学研究涉及中兽医基础理论、中西兽医结合、动物针灸及经络、电脑中兽医专家系统、绿色兽药、中药饲料添加剂等方面;主编《中兽医方剂学》、《中兽医内科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兽医卷》方剂分册、《中兽医方剂大全》、《中华兽医精典》;参加编写《中兽医学》、《中兽医基础理论及诊断学》、《中兽医秘方大全》、《中药饲料添加剂》、《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现代中兽医大全》、“ChineseVeterinaryAcupuncture、EquineAcupuncture”,《中兽医学大辞典》、《中兽医方剂精华》等教材或专著;发表《电子计算机模仿中兽医辨证论治的医理设计》、《中兽医对畜禽疾病的群体防治》、《调动自身是中药作用的第一原理》、《兽医中药的科学发展观》等论文,在中兽医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发表学术论文共160余篇。他多次赴美讲学,为在海外传播我国中兽医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克家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兽医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我国著名的中兽医学专家,他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为我国畜禽生产和疫病防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先生1978年就参与《中国兽医杂志》的复刊工作,曾先后任编委、常务编委、副主编、主编,为提高本刊编辑质量付出了大量心血,直至逝世前夕仍在亲自编辑、审定稿件。
德才简述
张克家教授勤奋好学,学识渊博,除专业知识外,他的文言文功底深厚,文笔流畅,书法精湛,是业内公认的才子之一,而他虚怀若谷,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淡泊名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深受老师、同学及朋友的尊敬与爱戴。他的一生,是辛勤工作的一生,是为我国兽医事业努力奋斗的一生。
论文目录
1中药用于防治动物传染病的现状与思考中国兽医杂志2007-05-22。
2多层次开发兽医中药制剂北方牧业2006-11-15。
3中药乳头浸蘸剂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中国兽医杂志2003-10-22。
4兽医中药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禽业导刊2005-05-15。
5微米中药与纳米中药养殖技术顾问2003-09-25。
6微米中药“=”纳米中药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3-05-25。
7兽医中药的合理开发中国动物保健2003-09-20。
8微观辨证中兽医医药杂志2003-04-30。
9中药对动物微生态的调节中兽医学杂志2003-02-25。
10誉驰中外学贯古今——恭贺于船先生80华诞兼论先生的中兽医学学术思想农业考古2004-02-29。
11现代中兽医诊疗体系中兽医学杂志2004-10-25。
12兽医中药的合理开发中国禽业导刊2004-06-25。
13兽医中药的合理开发中国家禽2004-07-10。
14微米中药与纳米中药北方牧业2004-09-15。
15中兽医对病毒病的防治中国兽医杂志1999-12-22。
16中药在美国动物医疗保健中的应用中国兽医杂志2002-05-22。
17现代兽医中药发展趋势中国禽业导刊2002-08-20。
18调动自身是中药作用的第一原理中国兽药杂志2002-07-25。
19利用中草药防治畜禽疾病农民科技培训2002-03-15。
20世纪兽医中药学及方剂学回顾中兽医学杂志1999-11-25。
21论中药双向调节中兽医学杂志1999-11-25。
22中药防治猪病农村养殖技术1999-12-15。
23令人刮目相看的美国中兽医中国兽医杂志2000-04-22。
2421世纪兽医中药发展的思考中国兽医杂志2000-12-22。
25中兽医在美国河南畜牧兽医2000-10-05。
26兽医针灸在美国上海针灸杂志2000-08-25。
27试论兽医中药的现代化中国家禽2001-10-25。
28芩柏龙胆散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兽医杂志2001-06-22。
29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德中国兽医杂志2001-12-22。
30中药疗法与动物微生态动物医学进展2001-02-28。
313种中药饲料添加剂对肉鸡增重试验中国兽医杂志1994-04-22。
32犬四肢外侧穴位的定位测试中国兽医杂志1994-11-22。
33“犬热安”口服液的临床应用中国兽医杂志1995-02-22。
34电脑模拟中兽医处方的寒热补泻设计中国兽医杂志1995-04-22。
35家兔股部外侧的低电阻点和刺激敏感点中国兽医杂志1995-06-22。
36又一部医牛好书──《医牛宝书》评介中兽医学杂志1995-08-25。
37中药饲料添加剂“香苓粉”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饲料与畜牧1996-06-15。
38中兽医学面临的新课题河北畜牧兽医1997-02-15。
39中兽医学面临的新课题河北畜牧兽医1997-05-15。
40中兽医学面临的新课题河北畜牧兽医1997-08-15。
41中兽医学面临的新课题河北畜牧兽医1997-11-15。
42美国加州的中兽医临床一瞥中国兽医杂志1998-08-22。
43电子计算机在中兽医学上的应用现状与展望中国兽医杂志1996-01-22。
44激光治疗母牛不孕症技术中国农学通报1992-08-28。
45中兽医术语的英译方法初探中兽医医药杂志1992-12-26。
46家畜经穴循经特性的研究畜牧兽医学报1993-03-02。
47家兔穴位低电阻特性的时变性中国兽医杂志1993-01-31。
48奶牛增乳保健剂增乳散的研究中国兽医杂志1993-06-30。
49肉鸡中药添力口剂“禽乐康”的研究中国兽医杂志1993-08-29。
50试用杨树花防治羔羊下痢病的临床观察中国兽医杂志1979-01-31。
51激光针刺对动物痛阈的影响(摘要)四川激光1981-12-31。
52古兽医方中的混饲药剂中国兽医杂志1981-01-31。
53微波针镇痛效应的观察中国兽医杂志1981-05-01。
54马下颌捻转制动实验观察初报中国兽医杂志1982-01-31。
55略谈中兽医灸术中兽医学杂志1982-03-22。
56马价丸兽医科技杂志1983-03-02。
57中药在兽医实践中的应用中国兽医杂志1983-01-31。
58激光穴位照射对羔羊拉稀病的疗效观察中国兽医杂志1983-08-29。
59正邪阴阳六要——关于中兽医的辨证纲要中兽医医药杂志1983-06-30。
60辨证论治的几个基本范畴(续)中兽医学杂志1984-05-15。
61辨证论治的几个基本范畴中兽医学杂志1984-02-15。
62肽酶抑制剂D-苯丙氨酸和D-亮氨酸对激光穴位刺激镇痛作用的影响畜牧兽医学报1985-08-29。
63肽酶抑制剂D-苯丙氨酸和D-亮氨酸对激光穴位刺激镇痛作用的影响针刺研究1985-10-01。
64论“除寒先令生心血”中兽医学杂志1985-11-15。
65马骡舌色和血液有关指标的相关性中兽医医药杂志1986-10-28。
66中药作为补充饲料和饲料添加剂饲料研究1986-09-28。
67磁穴疗法对动物痛阈影响的研究中国兽医科技1987-04-01。
68浅探《痊骥通玄论》中的脏腑学说中兽医学杂志1987-02-10。
69《肘后备急方》中的兽医篇中兽医医药杂志1987-05-01。
70国际兽医针灸学术讨论会在我国举行中兽医医药杂志1987-10-28。
71气功外气治疗家兔实验性发热初步研究中国兽医杂志1988-03-01。
72评郭怀西对《元亨疗马集》的改编和注释农业考古1988-04-01。
73略论元著《痊骥通玄论》中兽医医药杂志1988-08-28。
74中兽医前贤论医德中兽医医药杂志1988-10-27。
75激光照射防治羔羊下痢及其对抗体效价的影响激光杂志1989-06-30。
76电子计算机模仿中兽医对马属动物胃肠卡他的辨证论治中国兽医杂志1989-11-27。
77犬经络腧穴电脑模型的研制北京农学院学报1989-04-02。
78激光穴位照射对动物痛阈的影响及有关机理的研究针刺研究1989-07-02。
79三十六起卧类析中兽医医药杂志1989-12-27。
80中兽医对畜禽疾病的群体防治中兽医学杂志1989-05-01。
81《元亨疗马集》黄症新探中兽医医药杂志1990-10-28。
82猫针灸穴位的修正中兽医医药杂志1990-12-27。
83激光的生物效应及其在畜牧兽医上的应用中国兽医杂志1991-05-01。
84马咳嗽的电子计算机模拟辨证中国兽医杂志1991-10-28。
85略论元著《痊骥通玄论》上海畜牧兽医通讯1988-02-29。
86试论中兽医学的优势上海畜牧兽医通讯1988-04-28。
87激光在防治母牛不孕症和羔羊下痢上的应用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2-06-15。
获奖记录
曾荣获农业部直属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师称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北京农业大学科技进步奖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词目:兽医 拼音:
兽医
shòu yī 英语:Veterinarian(一般简称为vet)或animal doctor 基本解释 [veterinarian; veterinary] 专治家畜家禽疾病的医生 详细解释 古指掌疗兽病之官。后泛指治疗家畜家禽疾病的医生。 《周礼·天官·兽医》:“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旧唐书·职官志三》:“兽医掌疗马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兽医》:“世以疗马者曰兽医,疗牛者曰牛医。《周礼·天官·冢宰篇》‘兽医下士八人’注:‘兽,牛马之属。’按此,则疗牛者亦当曰兽医矣。”《水浒传》第七十回:“ 张清 在 宋公明 面前,举荐 东昌府 一个兽医。” 沈从文《牛》:“它希望它的脚快好,就是让凶恶粗暴不讲理的兽医揉搓一阵也很愿意。”[1]编辑本段分类
给动物进行疾病预防、诊断并治疗的医生。狭义的兽医工作对象为人工饲养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兽医按工作分工可以分为:执业兽医(动物诊疗)、官方兽医(动物防疫执法)和兽医研究者。 维护动物健康、保证畜牧安全、指导畜牧生产、保障食品安全、控制人畜共患病、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编辑本段执业资格
自2007年9月开始所有兽医执业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的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具有兽医相关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可以申请参加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考试合格的,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执业兽医资格证书;从事动物诊疗的,还应当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注册。经注册的执业兽医,方可从事动物诊疗、开具兽药处方等活动。但乡村兽医条件可适当放宽。乡村兽医服务人员可以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编辑本段兽医学
支持兽医行业的学科是兽医学。该学科主要研究动物疾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专业内容,实施畜产品卫生检验、有关人畜(禽)共患疾病防治的理论和实践。兽医学涉及的分支学科有兽医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毒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寄生虫病学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兽医科学的发展,在目前,这门科学除直接保障畜牧业生产外,已扩大到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人类疾病模型和医药工业等领域。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动物科学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调整本专业时由畜牧兽医(部分)、畜牧、蜂(部分)和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几个专业合并而成的。主要由农业院校或综合大学(浙江大学、扬州大学、延边大学)和民族学院(西北、西南)中的农学院或畜牧兽医院(系)等开设。目前全国(暂不含台、港、澳地区)共有50所院校开设有该专业,遍及全国各省(区、市),相当一部分院校可以跨省区招生。 动物科学专业现包括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等硕士点和博士点,根据2000年博士生招生简章统计,共计有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内蒙古、山西、东北、南京、华南、华中、湖南、广西、甘肃农业大学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3个单位、46位博士生导师。 动物科学在中国是随着20世纪初叶现代高等教育的萌芽而起始的,如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所设的农学、兽医学门就开设有许多畜牧类课程,1921年11月教育部批准设畜牧学门。此后各地农科院校或畜牧兽医院校普遍设畜牧学科,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通过院系调整,相对而言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建立了较集中强大的畜牧学科,这些院校也是较早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院校。当前一方面畜牧业向设施畜牧业发展,对动物科学高等教育无论从数量以及质量水平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生命科学的突破性发展,如无性繁殖(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动物,为动物科学注入了高科技的强大生命力,并将推广动物科学专业有较快的发展。正是社会和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高等畜牧教育的基础,而高等畜牧教育的发展并将极大地推动畜牧产业的兴旺和发展。编辑本段兽医课程
动物解剖 动物生理 动物营养与饲料配方 畜禽繁殖与育种 人工授精等 畜禽饲养管理 药理学 病理学 疾病诊治与预防 动物检疫与卫生编辑本段证件获得
兽医专业资格的取得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需要经过全国统考, 考试合格者, 发给兽医师或兽医技师资格证书, 兽医师资格考试报考资格: 在正规兽医学院通过六年学习取得了兽医专业学位的毕业生; 外国学生先要通过兽医水平等效性考试和本地语言( 如英语) 水平考试。实行此项考试制度初期, 对现有人员, 一般认可已经取得的兽医师资格, 同时允许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和通过师承关系学习的兽医工作人员报考。但经过几年的过渡期后, 就只限于正规兽医学院兽医专业毕业生了。 兽医技师考试报考条件: 在地方兽医学校通过二至四年学习取得了兽医或动物卫生专业学位的毕业生。实行此项考试制度初期, 一般认可已经取得的兽医技师资格, 同时允许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和通过师承关系学习的兽医工作人员报考。经过几年过渡期后, 就只限于经过正规兽医学校的兽医或相关专业毕业生了。 考试: 兽医学院的毕业生一般在毕业前一年开始准备兽医专业资格考试。此项考试分理论部分和临床部分; 每年举办一次到两次; 考试地点设在兽医学院或专门的考试场所; 考试方式为纸质答卷或电子答卷; 考试合格分数线由专门人员研究确定。在实行此项考试后一段时间内, 边远地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自己的合格分数线; 同时允许各省设立申请在本省执业人员的审核标准。兽医专业资格考试由国家兽医专业资格考试机构主办, 各省兽医执业管理机构组织报名和考试工作。考试成绩由国家兽医考试机构组织审批, 审批结果通报各省管理机构, 省管理机构负责通知报考人。考试合格人员取得考试成绩后向省管理机构申请兽医专业资格证书并缴纳相应费用。省管理机构向通过审核的申请人颁发兽医师资格证书, 同时进行注册登记, 并报国家执业兽医管理机构备案。编辑本段兽医名人
现代中兽医学奠基人、著名中国兽医史专家于船教授生平业绩 于船教授,原名孙裕川,1924年11月生,陕西三原县人。1946年毕业于陆军兽医学校,随后任种马场一等技佐;1948年到华北大学农学院任教,并提任兽医专修科主任和畜牧兽医教育工作站主任;1950年转入北京农业大学(即今中国农业大学),历任教研室主任、兽医系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曾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兼任中国兽药典副主任及中药组组长、《中国兽医杂志》主编,是世界兽医学会会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顾问。2005年11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医三院去世。 于船教授是中国现代中兽医学奠基人。从20世纪40年代起,他便擎起恢复和振兴中兽医事业的大旗,团结和荐举民间中兽医人员,收集和总结中兽医诊疗经验。1956年倡议并成立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组,主编《中兽医专题资料及研究报告》和《中国古农书丛刊·畜牧兽医之部》,兼任河北定县中兽医学校(今河北农业大学中兽医学院)中兽医教学指导,1958年又在北京农业大学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兽医本科专业,1974年倡议建立了全国中西兽医结合协作组及六个协作片区,并首次主持各高等农林院校内部联合铅印了全国高等农林院校《中兽医学》教材,1979年倡建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西兽医结合研究会并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兽医学硕士点并担任导师,1979年和1985年先后两次主持修订高等农业院校《中兽医学》统编教材即“第一版”和“第二版”,1991年主编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兽医专业本科统编教材并承担了《中兽医基础理论及诊断学》编写工作。于船教授也是激光兽医学奠基人,他从70年代起就把激光技术应用到兽医针灸领域中,他和他的14个研究生(其中1人是60年代培养的病理生理研究生)一起对动物经络与穴位的生物物理特性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的研究,其成果至今仍居世界前列。 于船教授是中国现代中兽医学奠基人,不仅只指他是利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兽医学的权威,而且也还指他是中兽医医史(中国兽医史)文献研究的权威。在整理和发掘中兽医古籍方面,于船教授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和多方寻找的基础上,终于觅得明版《元亨疗马集》,据此整理出版了《元亨疗马集校注》,使该书的原貌重现于世。在他的努力下,散落民间的《牛经切要》、《疗马集》、《串雅兽医》等书得以整理刊行。他还组织整理、审定、推荐出版了《司牧安骥集》、《痊骥通玄论》、《新编集成马医方牛医方》、《世济牛马经》、《猪经大全》等中兽医古籍。于船教授对中国兽医史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在50年代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家畜阉割术在中国商代(前1600--前1046)就已出现并得到了应用,而非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22)首先提出;针灸起源于中国,而非印度;直肠检查术早在汉代就有记载是中国人的发明,而非有些人认为的是近代欧美人发明传入中国的。80年代后,他除继续撰写中国兽医史料外,还与人合作编著了《中兽医史略》、《中兽医学简史》等书,首次比较系统完整地论述了中国兽医学的起源和发展。在2003年于船教授80寿辰之际,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中兽医教研室联合编辑的《于船文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共收录于船教授的各种论文、报告等133篇92万字,具体分为兽医史料(38篇)、专题论著、学术活动3类,书末附有“于船教授主编、参编及审校的图书目录”、“于船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名录”、“于船教授年表”。该书基本总结了于船教授一生的学术成果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蒴藋的别名 4 来源 5 原形态 6 生境分布 7 化学成份 8 蒴藋的药理作用 9 性味 10 归经 11 功能主治 12 蒴藋的用法用量 13 注意 14 附方 15 蒴藋的临床应用 16 摘录 1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蒴藋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蒴藋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蒴藋 1 拼音
shuò diào
2 概述蒴藋又名扦扦活、接骨草、走马箭、七叶麻。出《名医别录》。为忍冬科植物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 Lindl的全草或根。分布华东、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肃、宁夏等地。甘、酸,温。活血消肿,祛风除湿。1治跌打损伤,骨折疼痛,风湿关节炎。内服:煎汤,9 15g。外用:捣敷。2治肾炎水肿,脚气,茎叶煎服。3治瘰疬,根研末调敷;风疹瘙痒,全草煎水洗;疮痈肿毒,鲜草捣敷。孕妇忌服。蒴藿的果实名蒴藋赤子,捣烂涂治疣目。全草含黄酮类、酚类、鞣质、熊果酸、β谷甾醇、绿原酸等。种子含氰苷类。外敷酒调剂,内服煎剂可加速骨折愈合;油膏剂能轻度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有轻度消肿作用[1]。
3 蒴藋的别名接骨草(《履巉巖本草》),接骨木(《东医宝鉴》),真珠花、珊瑚花、排风藤、铁篱笆(《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吴草(《草木便方》),英雄草(《分类草药性》),苛草(《天宝本草》),走马箭、赤苓叶(《岭南采药录》),公道老(《中国树木分类学》),排风草、鸡罅风(《中国药植志》),扫地风、八棱麻(《贵州民间方药集》),葛辣、五甲皮、龙州三七(《广西中兽医药植》),大臭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七叶麻(《江西民间药草》),马鞭三七、落得打、珍珠连(《浙江民间草药》),秧心草(《四川中药志》),八里麻、臭
4 来源蒴藋为忍冬科植物蒴藋的全草或根。
5 原形态蒴藋为灌木状草本,高达3米。主根垂直,副根不多。茎具棱,平滑无毛,多分枝。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5~9,长椭圆状披针形,长8~15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偏斜稍圆或阔模形,边缘具密而尖锐的锯齿,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平滑无毛,或叶脉上有短柔毛;叶柄长约3厘米,无托叶,小叶柄短或近于无柄。复伞房花序顶生,直径约20~30厘米,有短柔毛或几为绒毛;小苞片细小,卵状披针形;花小,白色,萼5裂,下部愈合成钟状:花冠辐射,5裂,裂片卵形;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花丝短,药室向外开裂;雌蕊1,子房卵圆形,柱头头状;花间杂有**杯状的腺体。浆果球形,红色,直径3~4毫米。花期8月。果期10月。
本植物的花(陆英),果实(蒴藋赤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6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脚、河边。分布山东、河南、江西、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圪。
7 化学成份全草含黄酮类、酚性成分、鞣质、糖类、绿原酸。种子含氰甙类。根含大量鞣质、还原糖外,还含生物堿。又从干叶分离出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熊果酸和多量硝酸钾。
8 蒴藋的药理作用①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
家兔用人工方法造成骨折,经夹板固定后,外敷散落得打(酒调),3日更换1次。每日内服落得打煎剂,第4周末有圆形较致密之多量骨痂及显著钙化(X线照片),组织切片上可观察到,大块骨痂组织己大部分骨化,多量的骨小梁形成。从骨折局部血肿中注入磷32,用落得打后,脉冲消散率较快,说明有"活血散瘀"作用。组织中磷的沉积也高于对照组,说明落得打能促进磷在骨痂中的沉积,因而加速骨折愈合。
②消肿作用
家兔外敷落得打醇糊剂未出现局部血管扩张现象。其煎剂对蟾蜍下肢血管的收缩作用不显著,较高浓度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显著的收缩血管作用,其油膏剂在家兔及小鼠的实验中,均有轻度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上述作用可能与其消肿的疗效有关。
③其他作用
落得打煎剂对小鼠热板法并不表现镇痛作用,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试管内无抑制作用。
9 性味甘酸,温。
①《别录》:"味酸,温,有毒。"
②《云南中草药选》:"辛湿,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微温,味甘淡,无毒。"
10 归经《长沙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11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治风湿疼痛,肾炎水肿,脚气浮肿,痢疾,黄疸,慢性气管炎,风疹瘙痒,丹毒,疮肿,跌打损伤、骨折。
①《别录》:"主风瘙瘾疹身痒,湿痹。可作浴汤。"
②《日华子本草》:"治瘑癞,风痹。煎汤浸,并叶用。"
③《长沙药解》:"行血通经,消瘀化凝。疗水肿,逐湿痹,下症块,破瘀血,洗瘾疹风瘙,敷脚膝肿痛。"
④《分类草药性》:"根,治筋骨痛,两足疼痛,跌打损伤。"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茎叶可利尿,治脚肿胀,除风湿。外用治痈肿、疮疖,又治蛇虫咬伤。"
⑥《四川中药志》:"根能利尿,消痰降气,治黄疸肿胀,脾胃虚弱和消化不良。"
⑦《上海常用中草药》:"茎叶,发汗利尿。根,活血散瘀,祛风活络。"
12 蒴藋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鲜者3~4两);捣汁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浴或捣敷。
13 注意江西《中草药学》:"孕妇禁服。"
14 附方①治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蒴藋叶火燎,厚安席上,及热眠上,冷复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茎,熬,卧之佳。其余薄熨不及蒴藋蒸也。诸处风湿,亦用此法。(《千金方》)
②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蒴藋根刮去皮,捣汁一合,和酒一合,暖,空心服,当微吐利。(《梅师集验方》)
③治脚气初起,从足起至膝胫骨肿疼者:蒴藋根捣碎,和酒糟三分,根一分,合蒸热,及热封裹肿上,日二。亦治不仁顽痹。(《千金方》)
④治肾炎水肿,脚气水肿:蒴藋全草四至八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⑤治黄疸:蒴藋根炖五花肉服。(《四川中药志》)
⑥治五淋:蒴藋鲜根每次三至四两。合猪赤肉炖服(合猪小肚亦佳),连服三四次。(《泉州本草》)
⑦治妇人赤白带:蒴藋鲜根每次三两。合猪小肠炖服,连服三至五次。(《泉州本草》)
⑧治跌打受伤及骨折疼痛:蒴藋根六钱。酒、水各半煎好,滤去渣,加白糖一两,搅和服。(《江西民间草药》)
⑨治骨折:鲜血满草根皮及叶,共捣烂外敷。(《云南中草药选》)
⑩治打伤或扭筋肿痛:蒴藋鲜根切碎,同连须葱白、酒酿糟,捣烂敷患处,一日换一次。(《江西民间草药》)
⑾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急性扭伤血肿,水肿:血满草五钱至一荫。煎服或煎水外洗患部。(《云南中草药选》)
⑿治打伤吐血:蒴藋干根、侧柏叶各三钱,地榆四钱。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⒀治风疹瘙痒:蒴藋全草,煎水外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⒁治小儿赤游行身上下:蒴藋煎汁洗之。(《子母秘录》)
⒂治痈肿恶肉不尽者:蒴藋灰,石灰。上二味各淋取汁,合煎如膏。膏成食恶肉,亦去黑子。此药过十日后不中用。(《千金方》)
⒃治红肿痈毒:蒴藋鲜根或叶切碎捣烂,稍加鸡蛋。捣和,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15 蒴藋的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菌痢
100%蒴藋注射液,每6小时肌肉注射2毫升,3、4天后改为每日2次,每次2毫升,至大便正常后停药。治疗57例,痊愈53例,无效4例。大便肉眼观察正常平均为49天、镜检正常为56天、培养转阴为59天。
②治疗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以100%蒴藋注射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治疗20例,全部治愈。治疗时间平均3天。
③治疗肺炎
用100%的蒴藋注射液肌肉注射,2岁以内2毫升,3~4岁3毫升,4岁以上4毫升,均每日2次,至体温正常后3~5天停药。治疗16例,治愈12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胸透检查炎性病变全部吸收;1例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胸透炎性病变大部分吸收;3例无效。
④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小臭牡丹鲜品茎叶4两,加水煎约1小时,每日3次分服,10日为一疗程。治疗183例,经三个疗程,近期控制40例(267%),显效62例(338%),好转56例(306%),无效16例(89%)。据观察,病型与疗效无显著差别,但显效以上的效率,喘息型较单纯型明显增高;对并发肺气肿者也有定的疗效。本品能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故平喘作用较好;并有一定的止咳祛痰作用,但消炎作用较差,有的疗效还不巩固,药物显效时间亦较慢。治程中有2例服药后有轻度头昏、恶心、呕吐及上腹隐痛,1例发生过敏性紫斑。此外,曾采用小臭牡丹滴鼻剂滴鼻,臭草挥发油胶丸内服,亦均有一定近期疗效。
⑤用于止痛
八棱麻全草粉末装入胶囊,每粒03克。痛时服2粒。用于各种手术后切口痛、牙痛、腹痛等100例,92例用药后15~30分钟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有效率达92%。
⑥治疗骨折
取落得打根茎,洗净烘干后研成细末,用时掺入少许面粉(4:1),以白酒调成泥状,平铺在纱布上敷于骨折处,再用夹板固定,每5~10天换药1次,每隔1天滴入白酒1次,以加强药性作用。定期作X线检查,一般不同时并用牵引法。早期抬高患肢并作自主性肌肉收缩活动以利消肿,以后适当活动促使功能恢复。治疗各部位闭合性骨折45例,平均治愈时间33~48天。其疗效原理似为:外敷落得打以后,首先对于血管起收缩作用,可使毛细血管肌细胞收缩,致减少或阻止血液由长流毛细血管向网状毛细血管的流入,因而网状毛细血管内压力变低,使组织内水肿液容易被吸收;同时由于血管收缩,长流毛细血管血流加快,又可使在其远心段与网状毛细血管汇合处形成负压样的吸引作用,进一步减低网状毛细血管内压,更有利于渗出液的吸收。由于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外伤性炎症区的静脉回流障碍得以较快的解除,软组织的肿胀得以迅速地消退,疼痛亦随之而减轻,亦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此外,以100%蒴藋注射液2毫升,每日2次肌肉注射,对多发性疖肿有较好效果。
16 摘录本文2023-08-04 10:41: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