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图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5收藏

脉象图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正常脉象图的构成 41 胃气脉象图 42 神态脉象图 43 根基脉象图 5 正常脉象图的参考诊断标准 附: 1 古籍中的脉象图 1 拼音

mài xiàng tú

2 英文参考

Pulse picture

3 概述

脉象图是用模拟中医切脉方法的仪器所描记出的各种脉象信息的图形。是脉诊现代研究的重要技术成果,是脉诊客观化、规范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图形是对所测脉象信息的客观记录,典型的正常脉象图由一组波群与各波之间的间期组成,代表一个完整的脉搏搏动周期。

4 正常脉象图的构成

构成正常脉象图的主要波形有:A波(前波)、U波(始射点),P波(主波)、P角(主波角)、T波(潮波)、V波(降中峡)、D波(重搏波)。测查脉象图的最佳部位为寸口脉。脉象图中的胃、根、神是判定平人正常脉象的三个基本条件。

41 胃气脉象图

胃气脉象图的特征为:

(1)脉波节律基本规整.U~U’或P—P’间距差值小于012秒;

(2)脉波频率正常,60~100次/分(成人);

(3)主波角柔滑,其夹角<42°,D波明显并居中位。三项中任意二项有严重失常者,为无胃气。

42 神态脉象图

神态脉象图的特征为:

(1)脉波图形正常,各波形态清晰;

(2)上升支直立,无转折;

(3)P角圆滑,夹角<42°;

(4)D波明显,多位于降支的中段;

(5)P波幅>10mm;

(6)U~P时间<01秒。六项均有明显异常者为无神。

43 根基脉象图

根基脉象图的特征为:(1)浮、中、沉三种压力描记的脉象图以中取脉图清晰;(2)寸、关、尺三部分别描记的脉象图均较清晰;(3)脉波频率正常,60~100次/分。寸关尺三部脉于浮中沉位测记脉图均不清晰,或描无脉象图形,或脉波频率大于180次/分,或低于35次/分者为无根基;寸关尺三部脉中一部或两部描记图形不清,或无脉象图形者为少根基。

5 正常脉象图的参考诊断标准

综合多数学者的认识,正常脉象图的参考诊断标准为:

(1)目测各波群形态正常,脉渡节律基本规整,U—U’或P—P’间距基本相等,差值<O12秒;

(2)脉搏频率在60~100次/分(成人)之间;

(3)U波在80°~87°之间;

(4)上升支直立,无转折;

(5)上升时间在007~011秒;

(6)主波幅(ph)在9~22mm(戏09~22Ω);

(7)主波角(P角)在19°~42°之间;

(8)潮波常在下位,波幅小于1mm(或01Ω);

(9)V波幅/P波幅在25~57%之间;

(10)重搏波位于中位,波幅在05~2mm(或005~02Ω);

(11)P—U’时间在038~078秒;

(12)V—U’时间在036~076秒;

(13)寸关尺,浮中沉图形差异不显著。其中1~2项有轻微异常,或可疑而又不能判为异常脉象图者,应判为“大致正常脉象图”。异常脉象图则脉波形状变异,脉波频率失常,节律不齐或脉位不正。

古籍中的脉象图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七章·伤寒本证]第一节·小伤寒

的处方程序。不过,它说脉部分,多数引用经文以印证脉象,各篇一律,仿佛从前的注疏文本,但求合式,不考虑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一)治阴虚劳热方]11.镇摄汤

波涛叠涌,势作起伏;滑者指下滑润,累累如贯珠。此脉象弦直,既无起伏之势,又无贯珠之形,虽大而有力,实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90.论治疔宜重用大黄

鸠尾处隐隐作疼,或其处若发炎热,似有漫肿形迹,其脉象见沉紧者,即宜预防鸠尾穴处生疔,而投以大剂解毒清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十五)温病门]3.温病兼吐泻腿抽

今又加以外感之壮热,传入阳明以灼耗其阴分,是以其脉象不为洪滑有力而为弦硬有力,此乃火盛阴亏之现象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55.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脉学之宗的医师其实在历史上非常的著名,其实就是“扁鹊”了。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原名秦越人,勃海郡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或齐国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也有记载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 县北)人。战国时代名医。《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 祖,后代奉他为“脉学之宗”,他所采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很突出,具有极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 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 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

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 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年轻时谦虚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堆集的医疗经历,用于平民大众,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免除苦楚,不愧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山祖师,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扁鹊,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者不治。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

扁鹊(活动期公元前4世纪初)中国战国时期的医学家。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济南郊区鹊山西麓有扁鹊墓,墓前石碑署“春秋卢医扁鹊墓”,并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整字样。

[编辑本段]传奇的医术

扁鹊云游各国,为君侯看病,也为百姓除疾,名扬天下。他的技术十分全面,无所不通。在邯郸听说当地尊重妇女,便做了带下医(妇科医生)。在洛阳,因为那里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专治老年病的医生。秦国人最爱儿童,他又在那里做了儿科大夫,不论在哪里,都是声名大振。

一天,晋国的大夫赵简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骇怕,扁鹊看了以后说,他血脉正常,没什么可怕的,不超过三天一定会醒。后来过了两天半,他果然苏醒了。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到那里的百姓都在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就问是谁病了,宫中术士说,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鹊问明了详细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样,便亲去察看诊治。他让弟子磨研针石,刺百会穴,又做了药力能入体五分的熨药,用八减方的药混合使用之后,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继续调补阴阳,两天以后,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天下人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但扁鹊却否认说,他并不能救活死人,只不过能把应当活的人的病治愈罢了。

还有一次,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5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又过了5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5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无法治疗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可见,扁鹊的望诊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谓之神”的神医了。在中医的诊断方法里,望诊在四诊当中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要达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寻常。这三个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医学故事,“起死回生”、“讳疾忌医”的成语也出于此。相传扁鹊名声过大,因为受到秦国太医李谧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医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上看应该是《黄帝内经》成书以后问世的作品,成书于汉代。其内容深奥,是中医学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将该书托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鹊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书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怀念。

[编辑本段]扁鹊拜师

扁鹊少年时期在故里做过舍长,即旅店的主人。当时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长住的旅客长桑君,他俩过往甚密,感情融洽。长期交往以后,长桑君终于对扁鹊说:“我掌握着一些秘方验方,现在我已年老,想把这些医术及秘方传授予你,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传。”扁鹊当即拜长桑君为师,并继承其医术,终于成为一代名医,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

据司马迁记载,扁鹊当时看病可以直接看透人的内脏,如同现在的透视一样,至于望闻问切都是掩人耳目的。很多反对中医学的人借此攻击中医。聂文涛认为,从中医学文献上看没有扁鹊透视眼的记载。这说明,是书所记属于医学之外的文化内容。如同牛顿的苹果落地,本来莫须有,且不符合逻辑,然而也会流传。文化的传奇必然覆盖一切,包括古代和当代的科学发展过程,不能作为评判科学的依据。这种传奇只能反应了扁鹊医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扁鹊具有高明的医术。他的行医事迹及医学成就,可以反映出先秦时期的医药水平和医药特点。先秦不少著作载有扁鹊的事迹,本文主要取材于《史记·扁鹊列传》。

[编辑本段]四诊辩证

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齐桓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的部位。他劝齐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相当高。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编辑本段]治病方法多样

在治疗方面,扁鹊能熟练运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从治疗虢太子一例,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针刺法,还有热熨法和服汤药法等。综合疗法为扁鹊行医时的主要治疗措施。

先秦时期,在临证中,医学尚未明确分科。尽管《周礼》中已有兽医、食医、疾医和疡医之分,但这仅仅是在宫廷中的设置。兽医、食医、疡医分别管理牲畜疾病、宫廷饮食调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项。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证,都属疾医的范畴。扁鹊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齐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说明他是内科方面的能手。扁鹊还能根据当地的需要,随俗为变地开展医疗活动。当他游历到秦国时(今陕西咸阳一带),就专治小儿疾病;当他云游到邯郸(当时为赵国都城)时,又主要诊视妇科病证;而当他到雒阳(当时是周国的首都,今为河南洛阳)时,便主要从事老年人病证的治疗,多医治耳、眼等五官病证。据记载,扁鹊还精于外科手术,而且应用了药物麻醉来进行手术。

扁鹊在自己的医疗生涯中,不仅表现出高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表现出高尚的医德。他谦虚谨慎,从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尸蹶证后,虢君十分感激,大家也都称赞他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却实事求是地说,这是患者并没有死,我只不过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复他原来的状态而已,并没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扁鹊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从齐桓侯这个案例来看,他之所以多次劝说及早治疗,就寓有防病于未然的思想。他认为对疾病只要预先采取措施,把疾病消灭在初起阶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颇有感触地指出:客观存在的疾病种类很多,但医生却苦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预防。

先秦时期,巫术有一定市场,并且已经成为医学科学发展的绊脚石。扁鹊对巫术深恶痛绝,认为医术和巫术势不两立。他的这些医疗道德思想,在《史记》中概括归纳为六条戒律,称为“六不治”。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理,轻身重财,衣食不能适,病情严重到“形羸不能服药、藏气不定”等。这是他治病的信条,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医疗品德。他的医疗经验极其丰富,曾编撰过颇有价值的《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可惜均已失传,这是祖国医学的极大损失。

扁鹊无私地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门徒,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人都是有所成就的人。后来在汉代出现的《黄帝八十一难经》一书,有人认为是根据扁鹊的医术,尤其是关于脉诊知识而整理成书的,并且署名扁鹊(秦越人)所著。近代还有人认为他的学说影响深远,形成了扁鹊学派。

注:发明创造处不能写《黄帝内经》,因为那不是扁鹊著的,可以也相关资料

[编辑本段]扁鹊庙

现存墓冢高约1.67米,墓围周长约50米。石碑1通,穹顶,通高1.32米,碑座高0.35米,镌刻文字漫漶,可辨识“大观元年三月□日杨□信□□重□收扁鹊墓”字样。大观元年(1107),为目前发现扁鹊墓最早者。 墓旁有石羊1对。古槐1株,树围根部粗4.24米,高约20米,树中空,据称树龄已超过2000年,树根右方新生幼槐,粗近30厘米。 在墓东有扁鹊祠,祠内存碑最早者为明万历庚子(1600)《重修扁鹊祠记》,碑云“祠宇时久”创始年不详。扁鹊祠分东西二庙,西庙为早,面中条,近王官谷瀑布,风景优美。清代多次重修。雍正八年(1730)《重修扁鹊庙记》始将“祠”改为“庙”。可惜西庙在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战火所毁,仅存石狮1对及碑碣3通。

东庙保存较全,有正殿、献殿。正殿暖阁中有泥塑扁鹊坐像,左右两侧侍立司药、司书男女童。东西两垛殿塑二药王坐像,旁侍司药、司书男女童,均保存较好。扁鹊像施彩沥粉贴金,龙袍玉带,坐龙首椅上,面目慈祥庄重,面形方圆,广额方颐,有宋塑遗风。 扁鹊以其精湛的医术、医德深受百姓爱戴,从而受到历代祭祀。扁鹊庙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扁鹊传说——“良医治未病”

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弥补得好,当然是声名鹊起,但更多的时候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秦武王有病,召请名闻天下的扁鹊来治。一天,太医令李醯和一班文武大臣赶忙出来劝阻,说什么大王的病处于耳朵之前,眼睛之下,扁鹊未必能除。万一出了差错,将使耳不聪,目不明。扁鹊听了气得把治病用的砭石一摔,对秦武王说:“大王同我商量好了除病,却又允许一班蠢人从中捣乱;假使你也这样来治理国政,那你一举就会亡国!”秦武王听了只好让扁鹊治病。结果太医令李醯治不好的病,到了扁鹊手里,却化险为夷。在这场技术高低的较量上,扁鹊彻底战胜了李醯。李醯自知“不如扁鹊”,就产生忌妬之心,使人暗下毒手,便杀害了扁鹊。

[编辑本段]秦国名医扁鹊

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扁鹊的真名——秦越人。大约活动在秦穆公至秦惠公时期,(有人认为是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齐国勃海(今河北任丘一带)人。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扁鹊所处的年代,正是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社会发生着激烈变革、动荡的年代,也是人才流动,人才辈出的时代,各国的竞争机制,形成了一个尊重人材,招纳贤士的社会风尚。为增强实力,各国都在拢络有用之材。秦国地处西陲,被中原诸侯以夷翟遇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秦国的几位先公先王,非常重视从东方各国招徕人才。为广招贤能,秦国采取了兼收并取之法,为各类人才创造了一个各显其能的用武之地。秦国除重视治理国家的人才外,对医生也很尊重。《庄子列御寇》载:“秦王有病,招医,破费溃痤者得车一乘,所治愈下,而所得愈多。”给予医生以极好的待遇,各国名医纷纷到秦。扁鹊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秦人的。

第一次提出脉诊的著作是(C)

A《黄帝内经》B《难经》C《脉经》D《濒湖脉学》E《脉谈汇辨》

中国脉法发源很早,在春秋扁鹊时期就有切脉的记载。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

中国脉法发源很早,在春秋扁鹊时期就有切脉的记载。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祖国医学的卓越成就之一。晋代的王叔和集前代脉学之著述,结合自己和当代的临证经验,写成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他通过脉搏的次数、形态、节律、脉的气势和通畅程度等方面来体认,从而作出诊断,并统一了脉象标准,改进了脉法,成为后世脉学之规范。全书共10卷,98篇,将脉象归纳为浮、沉、迟、数等24种,根据形体辨别,阐明其所主病证,结合望、闻、问三诊加以研究。

《脉经》出现于玄学泛滥的晋代,显得格外可贵。此书不但对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学也有重大影响。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也都很重视这部脉学著作。

脉诊亦即切脉,即四诊法之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脉搏,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断病症的诊察方法。脉诊亦即切脉,即四诊法之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的脉搏,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判断病症的诊察方法。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一)形成的直接因素

1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心气与脉象直接有关。

(2)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

2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充盈直接影响脉象。

(二)形成的间接因素其他脏腑对脉象形成的影响

1肺: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

2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

3肝:肝藏血,调节血液,调畅气机。

4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根。

二、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脉诊的部位歌诀

脉诊部位有三法,遍诊三部寸口把。

古老遍诊头手足,三部人迎寸口趺。

今朝切脉寸口主,左右寸关尺三部。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

(1)源自:《素问》三部九候法。是一种古老的诊脉方法。

(2)分部与意义: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候,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遍诊法。

遍诊法诊脉部位及临床意义

2三部诊法

(1)源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

(2)分部与意义:分人迎、寸口、趺阳三脉。其中寸口候十二经,人迎、趺阳分候胃气。也有加上足少阴(太溪穴),以后肾的。

3寸口诊法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其位置在腕后桡动脉所在部位。

(1)源自:始见于《内经》,详于《难经》,推广于《脉经》。

(2)理论依据:独取寸口的依据有以下两点。

①寸口是手太阴肺经的动脉,为气血会聚之处,而五脏六腑的气血又均会合于肺,故脏腑的病变均可反应于寸口。

②肺的经脉起于中焦,与脾同属太阴,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脉气之源始于胃,输于脾,灌注于五脏六腑,经过五脏六腑的作用后,百脉朝肺,其间受脏腑病变的影响,能反应于寸口之脉上。

(3)分部与意义: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位即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合而为六部脉。

脏腑配属

(二)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歌诀

清晨诊脉效果好,内外安静干扰少。

调整呼吸心平静,指下脉象要清明。

始切掌心朝上端,掌后高骨定两关。

关前名寸关后尺,尺在肘侧寸腕识。

三指同取名总按,单按一指一部断。

沉取为按浮取举,浮沉之间寻中取。

1诊脉时间

(1)以清晨为佳,其他时间也可诊脉,但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2)平和状态下诊脉者的一次完整呼吸,每次诊脉不应少于1分钟,即古人认为的50动。

2体位

(1)正坐或仰卧。

(2)前臂平伸,掌心向上,手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腕下垫脉枕。

(3)不正确的体位,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而影响脉象。

3指法诊脉

指法

三、脉象要素和平脉特征

(一)脉象要素

1传统脉象要素:文献中常以为、数、形、势四方面进行分析归纳,以四要素统括脉。

2现代脉象要素:现代研究将脉象要素归纳为脉象的部位、至数、长度、宽度、力度、流利度、均匀度8个方面。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就表现为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脉象形态。

现代脉象要素

(二)平脉特征歌诀

平脉须有胃神根,从容规律胃气存。

柔和有力神不丧,沉取尺脉有根状。

春弦秋浮夏脉洪,冬沉四时脉不同。

寸口无脉求臂外,斜飞反关亦常态。

女性濡数胖沉脉,瘦浮幼儿酒后快。

喜缓惊乱怒则急,体壮有力弱无力。

平脉即正常脉象。

1平脉形态:是三部有脉,一息四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相应正常变化。

2平脉特点:是有胃、神、根。正常脉象

3平脉的生理变异:平脉随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有相应的生理性变化。

(1)影响平脉的内在因素

①性别:妇女脉象较男子濡弱而略快,妇女婚后妊娠,脉常见滑数而冲和。

②年龄: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年体壮脉搏有力;老人脉搏较弱。

③体格: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肌肉薄,脉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脉常沉。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凡常见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阴脉。六脉常见洪大等同,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阳脉。

④情志:一时性的精神刺激,脉象也发生变化。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

⑤劳逸:剧烈运动和远行之后,脉多急疾。人入睡之后,脉多迟缓。脑力劳动之人,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

⑥饮食:饭后,酒后脉多数而有力;饥饿时脉象稍缓而无力。

⑦解剖:若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飞脉。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脉。

(2)影响平脉的外在因素

①四季气候:故平脉相应四时气候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

②地理环境:南方地处低下、气候偏温、空气湿润,人体肌腠缓疏,故脉多细软或略数;北方地势高,空气干燥,气候偏寒,人体肌腠紧缩,故脉多表现沉实。

③时间:白昼脉象偏浮而有力,夜间的脉象偏沉而细缓。

四、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近代多从28种脉论述。

(一)浮脉类

歌诀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浮脉为阳表病居,久病逢之阳大虚。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

脉洪阳盛血应虚,热病可见火炎驱。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

水湿内盛见濡脉,亦有亡血阴虚态。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追 ;

产为生兆胎为堕,元气耗散几近殁。

芤形浮大轻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

失血量大脉见芤,崩漏亡阴脉不优。

革脉形如按鼓皮,浮而搏指外坚奇;

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梦遗后。

浮脉类

(二)沉脉类

歌诀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沉而有力里实证,无力而沉虚证存。

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才动隐然深;

邪闭厥证与痛极,太溪趺阳一线袭。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浮边;

失血阴虚忌此象,心腹疼痛阴寒伤。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浮不留;

气血不足阴气耗,老人尚可少年愁。

沉脉类

(三)迟脉类

歌诀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虚寒定。

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涩缘血少或精伤,血瘀气滞痰饮彰。

结脉缓而时一停,独阴偏胜亡阳情。

寒痰瘀血气衰象,先天禀赋生异常。

迟脉类

(四)数脉类

歌诀

一息六至数脉断,阴微阳盛见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唯有儿童是常值。

疾脉一息七八至,阳极阴竭绝离时;

剧烈运动疾为常,婴儿见之不必慌。

促脉数而时一停,此为阳极欲亡阴;

气血痰饮食停积,五脏精气阴血虚。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

动脉专司痛与惊,惊生动脉知乱情。

数脉类

(五)虚脉类

歌诀

举之迟大会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气血阴阳诸虚证,自汗怔忡惊悸生。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

春夏少年皆不利,诸虚劳损困湿积。

微脉细小脉势弱,按之似有似无获;

气血衰微脉亦微,亡阳休克将命追。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精气衰微脏气衰,风痛七情惊恐伤。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而无力主气虚,有力且短为气郁。

虚脉类

(六)实脉类

歌诀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

实证气痛便不同,谵语伤食或发狂。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平人痰食实热带,女脉调时定有胎。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

总是寒邪来作祟,内为腹痛外身疼。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弦应春日与肝胆,痰饮寒热疟身缠。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

若非阳毒癫痫病,即阳明热势深。

实脉类

  你说的是中医的独特的诊病方法——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促结代脉,即促脉、结脉、代脉,均为节律异常、有间歇的脉。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

  脉象还有许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几种脉象。中医临床治病,除了望、闻、问诊外,切脉也非常重要。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辨证时,脉象常常起决定作用。

  如最近治疗一位经常反复腹泻多年的老年患者,就诊时大便一日5 6次,水泻,大便臭味不甚,无脓血,不能进食任何含粗纤维的食品,每日只能吃少量稀饭或烂面条,否则腹泻次数更多。察其舌淡红,苔薄白腻。从以上症状看,似无热象。但患者之脉甚数(每分钟124次,有冠心病史,经常心悸,胸闷等症状)。辨证认为,患者病程很长,脾气已虚,但夹有火热之邪,火邪下迫大肠则腹泻,上扰心神则心悸。故用补气的党参等配伍清热泻火的黄连(既能泻大肠火,也能清心火,一举两得)治疗,七剂后复诊,大便减为每日1 2次,心悸症状改善,心率也有所减慢。

  当然,疾病的病因与病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临床上所见的病脉往往也很复杂,常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并见,如脉浮数、沉迟、滑数、弦涩等。还有脉证相符与不相符的问题,不相符时,就须决定是舍症从脉,还是舍脉从症等。另外,理论上谈脉诊不难,但实际操作中要确定是何脉、解释分析脉与病的关系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说:“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不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细心体会,不用心去悟、去比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脉诊的。

1、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2、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3、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4、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5、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6、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7、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8、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9、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10、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11、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12、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13、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14、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15、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脉象图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正常脉象图的构成 41 胃气脉象图 42 神态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