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目外眦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目外眦简介,第1张

人体部位名·目外眦目外眦(outercanthus)为人体部位名。即锐眦。又称目锐眦(《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眦(《医贯》卷四)。即外眼角。《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经穴别名·目外眦目外眦为经穴别名,即瞳子髎。见《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瞳子髎为经穴名(TóngzǐliáoGBl)。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目外眦(《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目瞳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后曲(《外台秘要》),太阳(《备急千金要方》),前关(《备急千金要方》),前间(《西方子明堂灸经》),鱼尾(《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属足少阳胆经。瞳子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缘骨隙中,横对瞳孔,故名瞳子髎。瞳子髎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䁾,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风流泪,口眼㖞斜,现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疗血管性头痛,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睑缘炎,青少年近视眼,白内障,青光眼,视力减退,泪囊炎,夜盲症等。瞳子髎的别名目外眦(《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目瞳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后曲(《外台秘要》),太阳(《备急千金要方》),前关(《备急千金要方》),前间(《西方子明堂灸经》),鱼尾(《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出处《针灸甲乙经》:瞳子髎,在目外去眦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穴名解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缘骨隙中,横对瞳孔,故名瞳子髎。瞳,意指瞳子,《玉篇》:“目珠子也。”子,犹人也。《荀子·王霸》:“谁子之与也?”瞳子,意指瞳人,或称瞳孔。目之精

详见百科词条:目外眦 [ 最后修订于2017/11/13 10:57:27 共309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 古文《燕歌行》原文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能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2 燕歌行的原文

年代:魏晋 作者:曹丕 作品:燕歌行 内容: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作品注释 注释: 中国第一首工整的七言诗。 燕歌行 谢灵运 孟冬初寒节气成。

悲风入闺霜依庭。 秋蝉噪柳燕辞楹。

念君行役怨边城。 君何崎岖久徂征。

岂无膏沐感鹳鸣。 对君不乐泪沾缨。

辟窗开幌弄秦筝。 调弦促柱多哀声。

遥夜明月鉴帷屏。 谁知河汉浅且清。

展转思服悲明星。 高适诗《燕歌行》[1]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2],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3],作《燕歌行》以示。

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4]焉。 汉家烟尘[5]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6]。

男儿本自重横行[7],天子非常赐赐颜色[8]。扌从金伐鼓下榆关[9],旌旆逶迤碣石[10]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11],单于猎火照狼山[12]。山川萧条极边土[13],胡骑凭陵杂风雨[14]。

战士军前半死生[15],美人帐[16]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17],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18],力尽关山[19]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20],玉箸[21]应啼别离后。

城南[22]欲断肠,征人蓟北[23]空回首。边风飘飖那可度[24],绝域苍茫[25]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26],寒声一夜传刁斗[27]。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28]!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9]。 [注释]: [1]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思妇怀念征人的内容。

[2]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3]"客有”句:有跟随张守珪出塞回来的人。

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4]和:依照别人诗词 的题材、体裁和格律作诗词。

[5]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烟尘:战火,边疆的战争。

[6]残贼:凶残的敌寇。[7]重:推崇、看重。

横行:往来冲杀无可阻挡。[8]赐颜色:赏识、器重、给予隆重丰厚的待遇的意思。

[9] 扌从:撞击。下榆关:向山海关进发。

[10]旌旆:旌旗。逶迤:弯弯曲曲、绵延不断的样子。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11]校尉:武官名,地位低于将军。

飞瀚海:从大沙漠飞来。[12]单于:本指匈奴酋长,这里泛指敌人的首领。

猎火:打猎时燃起的火光。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自治区西北部。

[13]"山川”句:汉军抗击敌人,来到了山川萧条的边界地带。极:穷尽,终点。

[14]胡骑:敌人的马队。凭陵:仗势欺人,侵扰凌逼。

杂风雨:形容敌势之猛如暴风骤雨。杂:交错。

[15]半死生:一半死、一半生,伤亡极多的意思。[16]帐:将帅的营帐。

[17]穷秋:晚秋。腓:病,这里是指枯黄衰败的意思。

[18]恩遇:指受到器重。轻敌:蔑视敌人。

[19]关山:边塞。[20]铁衣:铠甲,这里是身披铁衣的意思。

辛勤久:长期在边疆戍守。[21]玉箸:白色的筷子,这里指思妇的眼泪。

[22]城南:长安城南。这里泛指居民区。

[23]蓟北:蓟州以北,这里泛指戍守的边疆。[24]飘飖:长风吹荡的样子。

度:过,这里是居住、生活的意思。[25]绝域:极远的边疆荒凉地区。

[26]三时:指早、午、晚。阵云:战云。

[27]刁斗:军中白天用来做饭、夜晚用来打更的铜器,有把,形似三角锅。[28]死节:有气节的死,指为国牺牲。

勋:功劳。这句是说,战死是为了报国,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

[29]李将军:指汉将李广。

3 求 原文

燕歌行 燕歌行[1]曹丕[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3],群燕辞归雁南翔[4]。

念君客游思断肠[5],慊慊思归恋故乡[6],何为淹留寄他方[7]?贱妾茕茕守空房[8],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9],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10]。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11]。

中华书局影印胡克家刻本《文选》注释[1]燕歌行为乐府歌词,属《相和歌·平调曲》。乐府题目上冠以地名,是表示乐曲的地方特点。

后乐曲失传,诗人便用来吟咏各地风土。燕为古代边地,历来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写戍卒思妇的离别之情。

[2]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220年,曹 后嗣位为丞相魏王,不久即代汉称帝,国号魏,谥文帝。

其诗形式多样,语言晓畅自然。后人辑有《魏文帝集》。

[3]摇落:凋残。 [4]雁:《乐府诗集》作"鹄"。

[5]思断肠:《乐府诗集》作"多思肠"。 [6]慊慊:空虚之感。

[7]何为:为何。淹留:久留。

[8]茕茕:犹言孤孤单单,孤独的样子。 [9]清商:曲调名。

清商音节短促,故下文云"短歌微吟不能长"。 [10]星汉:指银河。

央:尽。这句意思是说银河转西,夜已深,而未尽之时。

[11]尔:指银河两旁的牵牛、织女。辜:罪。

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织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会,乌鹊为他们搭桥。

提示本篇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最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本诗写一妇女怀念在远方作客的丈夫。

首六句以候鸟归飞故土反兴旅人滞留异乡,欲归不得;次五句写相思忧伤,而寄情于琴弦仍难以排解;末四句写忧思难寐,以对牛、女遭遇的愤慨不平寄寓不能与丈夫聚会的悲苦之情。本诗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抒情委婉细致,音节和谐流畅。

4 《燕歌行》的原文

《燕歌行》的原文:《燕歌行 》唐代:高适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3396339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5 求曹丕《燕歌行》译文

古诗一旦翻译出来就韵味全失,所以建议你借助注释,自己理解,你完全可以自己读懂的,不难。

燕歌行 作者: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注释: ①本篇属《相和歌·平调曲》。

燕是北方边地,征戌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 ②摇落:凋残。

③鹄:天鹅。 ④慊慊:空虚之感。

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

⑤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⑥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诗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牛、女在银河两旁, 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 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⑦尔:指牵牛、织女。河梁:河上的桥。

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 品评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诗歌的开头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 草木零落, 白露为霜,候鸟南飞……。

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怒,都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在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时,笔法极尽曲折之妙。

比如, 先是写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迟迟不归;再转为写自己“忧来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了。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不绝如缕的柔情。

这首诗仿柏梁体,句句用韵,于平线的节奏中见摇曳之态。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虽是溢美之辞;但此诗实为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创作有根大影响。

6 燕歌行的注释译文

⑴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⑵张公:指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

⑶汉家:借指唐朝。烟尘:战地的烽烟和飞尘,此指战争警报。开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汉将:指张守珪将领。

⑷“非常赐颜色”:破格赐予荣耀。

⑸摐(chuāng)金伐鼓:军中鸣金击鼓。摐金:敲锣。榆关:山海关。逶迤:曲折行进貌。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此借指东北沿海一带。

⑹尉:武官,官阶次于将军。羽书:羽檄,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瀚海:大沙漠。

⑺单于:秦汉时匈奴君主的称号,此指敌酋。猎火:狩猎时所举之火。狼山:阴山山脉西段,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此外借瀚海、狼山泛指当时战场。

⑻凭陵:逼压。凭信威力,侵凌别人。

⑼穷秋:深秋。腓(féi):病,枯萎。一作“衰”。隋虞世基《陇头吟》:“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⑽“身当”二句:一写主帅受皇恩而轻敌;一写战士拼死苦战也未能冲破敌人的包围。

⑾铁衣:借指将士。《木兰辞》:“寒光照铁衣”。玉箸:白色的筷子,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玉箸:玉筋、玉筷,此借喻眼泪。刘孝威《独不见》:“谁怜双玉箸,流面复流襟。”

⑿城南:长安住宅区在城南,故云。沈佺期《独不见》:“丹凤城南秋夜长。”蓟北:蓟州、幽州一带,今河北省北部地区。此泛指东北战场。

⒀边风飘飖(yáo):一作“边庭飘飘”,指形势动荡、险恶。绝域: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⒁三时:早、午、晚。阵云:战云。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铜器。刁斗:古代军中煮饭用的铜锅,可用来敲打巡逻。

⒂李将军:指李广。善用兵,受惜士卒,守右北平,匈奴畏之下敢南侵,称为飞将军。事见《史记·李将军传》。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7 《燕歌行》的译文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 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 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 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

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8 高适燕歌行原文及赏析

高适燕歌行并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 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筋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

战端一启,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有力地揭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2643863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

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9 求《燕歌行》的原文

年代:魏晋

作者:曹丕

体裁:乐府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能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10 《燕歌行》的诗文内容

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能忘。

高适·燕歌行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眼睛迎风流泪由于下眼睑皮肤松弛,眨动眼睛时,输匝肌无足够力量压迫泪囊,不能将眼泪送入鼻腔所致。不是由于泪道堵塞或泪点外翻的原因。

眼睛迎风流泪可分为冷泪和热泪两种类型。1。冷泪:眼睛不发红,经常流泪,迎风时更甚,眼泪清稀,如不治疗,时间久了,会使眼睛昏暗,辨不清颜色。2。热泪:眼睛红肿疼痛,怕见光,眼泪黏浊,多与其他眼病并发。

眼睛经常流泪大致有3种原因:

1.泪点外翻。下泪点离开眼球,眼泪不能流入下泪点,因此发生流泪症状。

2.泪点狭窄或闭塞。因睑缘炎、烧伤、其他外伤或睫毛进入泪小管引起。也有先天性的症状。

3.泪小管狭窄或闭塞。多因砂眼感染后的瘢痕组织、结石或睫毛进入而发病。

诊断时的典型症状:

1.迎风流泪。单眼或双眼,当气温下降或有冷风刺激时,眼泪很快流出,伴有 发 痒和眼睛发涩的感觉。

2.经常流泪。眼睛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常常流泪,眼泪稀清,没有痛感也不红肿。

迎风流泪非小病

在眼球的外上方有一个泪腺,平时它不断地分泌泪液,以湿润眼球表面,使角膜保持透亮,视力清楚。

人们长时间患沙眼、慢性结膜炎或慢性鼻炎,就会累及鼻泪管粘膜,造成鼻泪管阻塞。泪液积聚于泪囊中,眼泪就会不断流出。如被冷风一吹,泪腺分泌会增多,所以流泪也就会更多了。中医认为,迎风流泪主要是由于肝肾阴虚,肾气不纳,外受冷风刺激所致。泪为人身五液之一,若久流泪不止,难辨物色,甚至失明。可见,迎风流泪并非小病,应及早就治。

临床上采用高效浓缩纯中药有效成分,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清肝泻火、明目止痛、活血散结,达到促进眼球内部新陈代谢、增强晶体抗氧化能力的目的,从而抑制晶体蛋白质变性的发生和发展,改善晶状体的混浊程度。

见风流泪常可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泪腺受到外界刺激如冷空气或风的刺激,可反射性分泌流泪增多,而过多的泪液不能及时被泪道排出而流眼睑外造成流泪的现象。

2、泪液分泌量正常,泪道无阻塞冲洗通畅但眼轮匝肌松弛,泪液泵作用减弱或消失使泪液排出障碍,出现流泪。

3、由于眼部慢性炎症:如结膜炎、沙眼、外伤、异物,肿瘤等原因使泪道狭窄,泪道不完全阻塞,排泪功能降低,正常分泌量的泪液不能完全流入鼻腔而流出眼睑外,出现流泪。

三种情况虽都引起流泪但临床处理却不同。第一种纯属生理性流泪现象,外界刺激因素去除流泪症状停止,不用治疗。第二种为功能性泪溢囊粘膜,加强排泪功能,第三种属于器质性泪溢,即使在室内也会流泪。泪液不能及时排出并滞留在泪道中,会引起细菌感染造成泪囊炎,这时泪囊中的细菌可经泪小点返流到结膜囊。将对眼球的健康造成危害。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在眼球的外上方有一个泪腺,平时它不断地分泌泪液,以湿润眼球表面,使角膜保持透亮,视力清楚。正常人分泌出来的泪水,通过泪道流至鼻腔,所以平常不会有眼泪流出。

长时间患沙眼、慢性结膜炎或慢性鼻炎,就会累及鼻泪管粘膜,造成鼻泪管阻塞。泪液积聚于泪囊中,眼泪就会不断流出。如被冷风一吹,泪腺分泌会增多,所以流泪也就会更多了。中医认为,迎风流泪主要是由于肝肾阴虚,肾气不纳,外受冷风刺激所致。泪为人身五液之一,若久流泪不止,能使眼昏暗难辨物色,甚至失明。可见,迎风流泪并非小病,应及早就治

问题一:眼睛迎风流泪怎么治疗啊 病情分析:你好眼睛迎风流泪由于下眼睑皮肤松弛,眨动眼睛时,输匝肌无足够力量压迫泪囊,不能将眼泪送入鼻腔所致不是由于泪道堵塞或泪点外翻的原因 眼睛迎风流泪可分为冷泪和热泪两种类型1冷泪:眼睛不发红,经常流泪,迎风时更甚,眼泪清稀,如不治疗,时间久了,会使眼睛昏暗,辨不清颜色2热泪:眼睛红肿疼痛,怕见光,眼泪黏浊,多与其他眼病并发意见建议:介绍几种药供你参考一下:明目上清片 琥珀还睛丸 杞菊地黄胶囊 明目蒺藜丸 等

问题二:迎风泪可以治吗? 在眼球的外上方有一个泪腺,平时它不断地分泌泪液,以湿润眼球表面,使角膜保持透亮,视力清楚。正常人分泌出来的泪水,通过泪道流至鼻腔,所以平常不会有眼泪流出。 长时间患沙眼、慢性结膜炎或慢性鼻炎,就会累及鼻泪管粘膜,造成鼻泪管阻塞。泪液积聚于泪囊中,眼泪就会不断流出。如被冷风一吹,泪腺分泌会增多,所以流泪也就会更多了。中医认为,迎风流泪主要是由于肝肾阴虚,肾气不纳,外受冷风 所致。泪为人身五液之一,若久流泪不止,能使眼昏暗难辨物色,甚至失明。可见,迎风流泪并非小病,应及早就治 介绍几种治疗方法: 1、明目上清片 [处方组成] 桔梗72g、熟大黄72g、天花粉45g、石膏45g、麦冬45g、玄参72g、栀子45g、蒺藜45g、蝉蜕45g、甘草45g、陈皮45g、菊花72g、车前子45g、当归45g、黄芩72g、赤芍45g、黄连72g、枳壳72g、薄荷脑0225g、连翘45g、荆芥油01125ml。 [性状〕本品为浅**的片;味苦。 [功能主治〕清热散风、明目止痛。用于暴发火眼,红肿作痛,头晕目眩,眼边刺痒,大便燥结,小便赤黄。 [适应症〕迎风流泪。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 [注意事项〕孕妇及白内障患者忌服。忌辛辣厚味。 [剂型规格〕片剂。 [储藏〕密封。 [生产厂家〕天津市中药制药厂,广西半宙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琥珀还睛丸 [处方组成] 琥珀30g、菊花45g、青葙子45g、黄连15g、黄柏45g、知母45g、石斛40g、地黄90g、麦冬45g、天冬45g、党参(去芦)45g、山药45g、茯苓45g、甘草(蜜炙)20g、枳壳(去瓤麸炒)45g、苦杏仁(去皮炒)45g、当归45g、川芎45g、熟地黄45g、枸杞子45g、沙苑子60g、菟丝子45g、肉苁蓉(酒炙)45g、杜仲(炭)45g、羚羊角粉15g、水牛角浓缩粉18g。 [性状〕本品为黄褐色的大蜜丸;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补益肝肾、清热明目。用于肝肾两亏、虚火上炎引起:内外翳障、瞳仁散大、视力减退、夜盲昏花、目涩羞明、迎风流泪。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 [剂型规格〕每丸重6g。 [储藏〕密封。 3、杞菊地黄胶囊 [处方组成] 枸杞子367g、茯苓55g、牡丹皮55g、山药734g、熟地黄1468g、山茱萸(制)734g、菊花367g、泽泻(盐制)55g。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黑褐色的粉末;味甜、微酸。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适应症〕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6粒,一日3次。 [剂型规格〕每粒装03g。 [储藏〕密封。 4、明目蒺藜丸 [处方组成] 黄连4g、川芎36g、白芷36g、蒺藜(盐水炙)108g、地黄72g、荆芥36g、旋覆花36g、菊花108g、薄荷36g、蔓荆子(微炒)72g、黄柏36g、连翘36g、密蒙花36g、防风36g、赤芍36g、栀子(姜水炙)36g、当归72g、甘草18g、决明子(炒)36g、黄芩72g等。 [性状〕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味微辛、苦。 [功能主治〕清热散风、明目退翳。用于上焦火盛引起的暴发火眼,云蒙障翳,羞明多眵,眼边赤烂,红肿痛痒,迎风流泪。 [适应症〕暴发火眼,迎风流泪。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腥、膻之物。 [剂型规格〕每20粒重1g。 [储藏〕密闭、防潮。 5、>>

问题三:迎风流泪怎么治? 迎风流泪要看年龄和具体情况,不过多数患者伴有肝肾阴虚,多见于老年患者,这种情况可口服明目地黄丸,配合到中药店买金石斛泡水喝,坚持一月左右可改善

问题四:有什么药吃了是可以治疗迎风流泪的 我只知道一种敷的药可以治迎风流泪,我嫂子上班骑电动车也有迎风流泪,一周就好了,你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试试哦。

问题五:请教我的眼睛迎风流泪咋治 这种情况首先需要排除鼻泪管不通畅导致的,可以到眼科做一下泪道冲洗,确定一下,确定后及时的治疗

问题六:眼睛迎风流泪怎么办,能治愈吗 沙眼不是眼病?第一次听说。眼睛迎风流泪不一定是你的眼睛出问题了,也可能是正常反应。有风就会导致空气流通加快,空气会带走眼球表面的泪液,有风的情况下泪液蒸发的越快!这个能理解吧。泪液蒸发过快就会导致眼干,关键来了,眼睛干涩会 泪腺分泌更多的泪液滋润眼睛,因为分泌过多,就流泪咯。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把上眼睑和下眼睑拉开让眼球尽可能暴露在空气中,坚持十秒钟,你看会不会流泪!!!如果你的眼睛平视没问题就不用担心,这是正常的。如果是沙眼,你的眼睛会有分泌物,睑结膜会有颗粒物,眼睛会有异物感,严重的会有灼热感。沙眼绝对不可能是正常的!!!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由总纂官纪昀(晓岚)穷毕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成书于公元1772年,该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79039卷,总字数将近10亿,可谓超级文化大典。成书后,先编写了四个抄本,分藏于文源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即“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续抄三部,分贮于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即“浙江三阁”或称“南三阁”)。这七部抄本,深藏秘府,世人很难窥及,之后又迭经战乱,屡遭焚难,文源阁、文宗阁、文汇阁藏本已不复存世,文溯阁本曾遭日本侵略军的抢掠,文澜阁也一度散失,文渊阁本则于本世纪四十年代末被运到台湾收藏,这就使得幸存的《四库全书》弥足珍贵。

一 修《四库全书》这个想法是怎样来的

1、周永年为修《四库全书》作了理论上和框架上的准备

周永年是山东省历城县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因为在200年前乾隆年间,他就想办一个图书馆。他联络曲阜的大学者桂馥,北京大兴县的大学者翁方纲,把家里的书拿出来,办了一个借书园。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愿意借书给人看的,不乏其人,但是,不愿借书给人看的,却占绝大多数。有的人在书上盖上一方印,告诫子孙,叫作“借与鬻人为不孝”。可是周永年不同,要主动借书给人看。他自己这么办还不行,还想出个办法加以推广,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儒藏说》。文章缘于明代学者曹学x给藏书家徐(火+勃) 的信,信中说:“释、道有《藏》,独吾儒无《藏》,可乎?仆欲合古今经、史、子、集大部,刻为《儒藏》。” 曹学是想编刻一部大丛书,叫《儒藏》。周永年则认为《儒藏》应当作为一种类似图书馆的形式而存在,他希望“千里之内有《儒藏》数处”。好学之士可以到这里读书。各处《儒藏》内容一致,也就是一个固定的藏书体系,然后备活字一套,一个地方少了什么书,用另一个地方的书排印补上,各处互相呼应,互相补充,永远也不会让书消亡。周永年写成《儒藏说》,就到处宣传推广。当然根本问题是经济问题,他是不可能办成这么大的事业的,但是他倡导的《儒藏》是一部包含经、史、子、集的大丛书,与后来乾隆皇帝敕修的《四库全书》有惊人的相似,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如果你认为是偶然的,我再给你提供一个史实。那就是《四库全书》的纂修者有三百多人,但骨干分子只有七八个,为主的四人是纪昀、戴震、邵晋涵、周永年。难道你还认为《四库全书》与周永年的《儒藏说》没有必然的联系吗?所以我们说,周永年《儒藏说》为《四库全书》作了理论和框架上的准备。

2、朱筠是《四库全书》的直接引发人

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皇帝下了一道谕旨,要求各地总督、巡抚、学政,搜集古往今来的著作,献到朝廷。目的是为了丰富皇家藏书,供学习研究之用。这次要求各地总督、巡抚、学政搜集图书,是供充实皇家藏书的,没有明确要修一部大书的意向。

乾隆的谕旨下去以后,官员们理解为不急之务,所以没怎么当回事。乾隆皇帝这回是认真的,所以,在十月十七日下文批评了。他说,下旨快一年了,“曾未见一人将书名奏录”,要求快快办理。各地总督、巡抚这才认真起来,同时也就有人积极提出建议,其中安徽学政朱筠提出了最重要的意见。那是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朱筠一次递了两个折子,一是汇报办理搜集图书事宜,一是建议开馆校书。他的建议主要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各地献书,由官方抄写副本收藏,原书发还。二是每校一书,要写提要一篇,仿照西汉刘向、宋代曾巩的老办法。三是建议把明代《永乐大典》中所收不经见的书,抽出来,重新编成一部部单独的书,抄成副本,使丢失的书重新恢复起来。朱筠的建议经军机处讨论,开始执行,而且从《永乐大典》入手。乾隆皇帝不断增派专门官员负责,由军机大臣刘统勋直接管理。乾隆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一日乾隆下旨:“将来办理成编时,著名《四库全书》。”二月二十八日开始为办理四库全书处专门开饭,派福隆安办理。这样,四库馆就算正式开起来,成了常设机构了。所以朱筠是修《四库全书》的引发人,但乾隆皇帝仍是《四库全书》的直接促成者。

二、《四库全书》怎样修法

《四库全书》是一部大丛书,收书约3500种。丛书所包含的一批小书都保持着自身的完整性,不被拆散。这怎么修法。周永年要修《儒藏》,他干不成,因为没有财力。乾隆有财力,可是还需要人才和图书资源。从学术发展看,人才队伍也能支撑这一文化工程。那么,收集图书,真正编一部集大成的大丛书,就不那么容易了。

由于清初以来屡兴文字狱,更由于私人藏书,世代相传,不愿外借,所以各地官员动员起来了,还不足以办成,还要做私人藏书家的工作。乾隆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一再宣称,抄完副本原书发还;献书的,他挑选善本题诗作跋,敲锣打鼓送还原藏书家;派地方官员到家中动员说服;对献书多的如浙江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两淮马裕,赏《古今图书集成》内府铜活字印本各一部;《总目提要》注明原藏书之家;等等。经过一系列措施,终于把各地图书陆续集中到翰林院,解决了图书来源问题。

四库馆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才,经过艰苦细致的挑选,终于从10000多种书中选出约3500种,抄写成一部庞大的《四库全书》。到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六日第一份《四库全书》即《文渊阁四库全书》告成,大约用了9年的时间。其后又陆续抄成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三部,合起来称北四阁。接着又抄三部,分藏于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浙江西湖圣因寺文澜阁。到乾隆五十五年六月南三阁才全部发下,距开始已近18年。后来又经过几次返工、抽改、补空函,直到嘉庆初年才结束,实际经历了20多年。这期间在四库馆任职的官员先后达360多人,誊录人员先后有2800余人,这个统计不全,实际至少3000多人。这样庞大的工程,对清朝的财政也是巨大的挑战。清政府采取种种办法节约开支,比如誊录人员是自备资费,抄满多少,议叙加官。再比如总校官陆费墀,因工作出现错误,罚南三阁《四库书》装潢,结果倾家荡产。《四库全书》修纂过程,至为复杂,乾隆皇帝经常抽查,对馆臣纪昀等动不动处分、罚俸。但也经常赏赐表扬,新疆进呈哈密瓜,也送到四库馆让翰林们尝一尝。恩威并重,赏罚兼施。馆臣也非常认真,为了解决资料问题,翁方纲等人经常到琉璃厂书店借书。最后终于完成了这一旷世文化工程。根据对文津阁《四库全书》的统计,共有3503种书,79337卷,36304册,近10亿字。

三、四库馆里的几位重要人物及其命运

修《四库全书》,刘统勋、于敏中、纪昀等都起到关键作用,不再细说,这里讲几个普通馆臣。

1、戴震:他进四库馆是靠学问,因为他总是考不上进士,进了四库馆还是考不上,乾隆就赏他参加殿试,这才考上了进士。他在四库馆是干细活的,《水经注》、《大戴礼记》、《九章算术》等,都是他的拿手戏,他的书总是作样板,是个高手。据说他是经部的主持人,其实他在史部地理、子部算法,都是大专家。后来他脚有毛病,不能上班,在北京的家中修书,实在不行,就准备辞职回家了。可是生活是问题,他托人联系一处书院讲学。只是没来及出京,就病死了。他算是死在四库馆的。

2、周永年:他在四库馆里最卖力,开始从《永乐大典》往外辑佚书,近万本大书,尽是灰尘,许多馆臣干烦了,报告皇上,精华已挑完了,剩下的是糟粕。可是周永年太实在,说里头还有很多好东西。于是大家说周先生您去干吧。周永年就尽心尽力去干了。章学诚说,周永年目尽九千余册,从中辑出了大量好书。苏轼的小儿子苏过,曾随苏轼流放南方,年纪轻轻死去了,有一本《斜川集》,后来亡佚,周永年从《大典》中辑出来,才得以传世。有人说,周永年是子部的主持人,陈垣先生也说他是四库馆唯一的佛学专家,总之是个主干人物。但也不得不想办法赚外快。先是租了块地,找人种,连年丰收,却大赔。于是又改做买卖,赁了个铺面,找人看着,不久又赔光了。于是他认为自己的老本行是书,就借了钱编刻科举读物,由于编得太深了,卖不掉,这回不仅大赔,而且欠了债。可以说是屡营屡亏,搞得狼狈不堪。

3、程晋芳:江苏江都人,出身盐商家庭,为人特别大方。乾隆十七年考上进士,后来进了四库馆。由于大手大脚,晚年在北京穷得开不起饭,乾隆四十九年,他告假去陕西投奔毕沅。因为毕沅喜欢门客,程晋芳希望老了有个依托。谁知到了陕西一个月就去世了,棺材还是毕沅为他置办的。

4、朱筠:作为《四库全书》的引发者,方案的设计者,对《四库全书》有特殊贡献。四库开馆时他在安徽当学政,还特别上奏折,说他在大兴家中的藏书,托门人程晋芳管,让四库馆找程晋芳,代他把书献出来。不久,朱筠犯了错误被撤职了,乾隆说他学问还好,到四库馆服务吧,授他翰林院编修。但是朱筠早年受刘统勋赏识。刘去世后,于敏中接班。朱筠坚决不肯去拜访。所以于敏中在皇上面前说朱筠办事太慢,不重用他。乾隆四十四年命朱筠为福建学政。第二年秋天又派朱筠的弟弟朱代替朱筠为福建学政。兄弟在交接期内,床对床住了半个月。白天朱筠出去应酬,晚上兄弟俩谈到半夜。临别,朱筠流下眼泪。他弟弟朱安慰他,三年后又可相见了。可是,第二年朱筠就病死在北京家中。朱筠是个好客之人,乐于帮助他人。王念孙因为避祸,投奔朱筠,汪中因脾气不好,在老家呆不住,也投奔朱筠,朱筠都收留他们。黄景仁在北京穷困潦倒,朱筠收留他。他又思念母亲,朱筠又为他赁屋,接他全家来北京,联络北京朋友接济他们一家。后来朱筠到福建当学政,黄景仁又一贫如洗,老母也又回了家乡。当时北京的文人有这样一种说法:“自竹君先生死,士无谈处;鱼门先生死,士无走处。”

还有一些馆臣的遭遇也不是太好。我们平常只看到他们辉煌的一面,不知道他们的难处。我觉得当时的待遇不高是一个主要的客观原因。

孔子,子姓,孔氏[1],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申时(儒略历西元前551年9月28日,以今格里历则为西元前551年9月22日),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他的先祖是宋国人孔防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hé)。

孔子[2]

孔子其七世祖先然父嘉在宫廷内乱中被华督所杀(存疑),其子木金父为避难逃到鲁国邹邑,从此以后木金父以其父亲的字为孔我氏。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写《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3]

贵族出身

孔子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代,是商朝的宗室。武王伐纣的时候,建立周朝,为安抚商朝的贵族,封于亳,国号宋,即宋国,所以是殷商的贵族后裔。

三监之乱后,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国,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

微仲去世后,子宋公稽继立;宋公稽去世后,子丁公申继立。宋丁公去世后,子湣公共继立。宋湣公去世后,弟炀公熙自立,太子弗父何不得立。于是弗父何之弟公子鲋祀杀炀公,欲立弗父何,弗父何拒之,于是公子鲋祀成为国君,是为宋厉公。弗父何成为正卿。

孔子讲学图

弗父何死,子宋父周立;宋父周死,世子胜继立,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事宋国戴、武、宣三位国君,以恭敬著称,“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俯“。正考父尝朝周,取回《商颂》,进行了一些整理补充了在宋国已经亡失的篇章。

正考父死,子孔父嘉继立。孔父嘉事宋穆公。穆公临死前,不立己子公子冯,而立兄子公子与夷,以报兄长宣公让国之恩。去世前遗命孔父嘉辅佐与夷(宋殇公)。孔父嘉事殇公与夷,屡次对郑、卫等国作战,但多以失败告终,引起国人不满。孔父嘉有妻十分貌美,引起另一主政大夫华父督的垂涎。于是华父督借国人不满,发动兵变,杀掉了孔父嘉与宋殇公。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从此孔家成为鲁国人。

木金父生祈父睾夷,祈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是为孔子的父亲,是鲁国著名的武士。前563年晋国荀莹率十一国联军进攻小国逼阳(今山东枣庄市中区),逼阳诈降,联军入城后即降下城门准备袭击联军,而此时叔梁纥则进前托住城门,使联军安然退出逼阳。孟献子称赞他:“《诗》所谓‘有力如虎’者也”。

圣人降世

叔梁纥正妻施氏,生九女而无子,妾生长子孟皮,但孟皮有足疾,不能为嗣,于是叔梁纥求于颜氏。颜氏有三女,且欲与叔梁纥为婚,但又念叔梁年老且性情急躁,于是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两长女皆不愿,唯小女颜征在愿嫁叔梁纥。

颜征在时年十八,而叔梁纥已经七十二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周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故谓之“野合”。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八月孔子降生。孔子生而头上圩顶,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山,故名“丘”。

早年生活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政治生涯

孔子自20多岁起,

影视作品中的孔子

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hui,音辉)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周游列国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

周游列国

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4]。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驾鹤西去

这段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一这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

孔子雕像

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我是殷人。”

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5]

编辑本段教学经历

少时聪颖

孔子雕像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他有众多弟子,如子贡、子路、颜回等。被后世尊为“亚圣”的孟子,以及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

现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书已收录《论语十则》。现苏教版小学第12册语文书已将孔子的名言收录到练习7。现长春版第10册语文书已收录《论语四则》。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名言:出自《论语述尔》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 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编辑本段思想体系本目录涉及专业领域知识,部分内容存在争议,已由哲学讲师 党红梅提供专业意见。

存疑部分已标出,判断内容。同时也为目录下的内容提供了核实查证,详情。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

孔子讲学图(7张)

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山根 5 经外奇穴名·山根 51 山根穴的定位 52 山根穴的功能主治 53 刺灸法 54 山根穴的诊断用途 6 推拿部位名·山根 61 山根的定位 62 山根的功能主治 63 山根的 方法 64 山根的诊断用途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山根 1 拼音

shān gēn

2 英文参考

root of no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asal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山根: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3推拿部位名。

4 人体部位名·山根

山根(nasal root)为人体部位名。出《东医宝鉴》卷一。指两目内眦间的鼻根部分[1]。古人认为此处可作望诊心的参考,故又名王官,又名頞,因其位于阙庭之下,又称下极[2]。

《东医宝鉴》卷一:“印堂之下曰山根,即两眼之间。”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

5 经外奇穴名·山根

山根为经外奇穴名[3]。出《中医推拿学讲义》。

51 山根穴的定位

山根位于两眼内眦之中点处[3]。

52 山根穴的功能主治

山根穴有明目、安神之作用。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塞不通等。

53 刺灸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或用指掐10~20次[3]。

54 山根穴的诊断用途

山根穴可作诊察穴使用,若见青筋暴露,则是惊风或内伤的表现[3]。

6 推拿部位名·山根

山根为推拿部位名[2]。见陈氏《小儿 经》。

61 山根的定位

山根位于鼻根部,两目内眦连线之中点处[2]。

62 山根的功能主治

山根与其他穴位结合使用,可发汗,开窍,醒神,镇惊[2]。用治外感风寒,急慢惊风等症[2]。

63 山根的 方法

常用推、掐、揉等方法[2]。

64 山根的诊断用途

山根可作察色验病之处[2]。

古籍中的目外眦简介

人体部位名·目外眦目外眦(outercanthus)为人体部位名。即锐眦。又称目锐眦(《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眦(《医贯》卷四)。即外眼角...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