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1收藏

孔子《乐》,第1张

一、《乐经》,书名,《六经》之一。

先秦有《乐经》存世。此说不仅见于传世文献《庄子·天下》篇,从郭店楚简中也得到了证实。郭店简《六德》说:“观诸《诗》《书》则亦载矣,观诸《礼》《乐》则亦载矣,观诸《易》、《春秋》则亦载矣。”简中另一篇《语丛(一)》也有“六经”并称之语。

关于《乐经》的流传,有多种说法。一种是认为,《乐经》已亡于焚书坑儒中的秦火;另一种是认为,《周礼·春官宗伯章》之《大司乐》为《乐经》;还一种是认为,本来就没有《乐经》这部经。《乐经》已亡于秦火”观点较为可信,采纳的人也最多。

二、自古以来中国有一个经学的传统,孔子就是研究经的······中国的经学和子学从来是并行的,经是更早形成的。”孔子研究乐,修订了《乐经》。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三、内容

韩非子说儒分八派,其中有仲良氏之儒。陶潜的《圣贤群辅录》说“仲良氏传乐,为移风易俗之儒。”《孝敬·广要道章》记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见“移风易俗”是儒家论乐的核心观点。 

除此之外,儒家论乐还重性情,如郭店简《性自命出》开端就云:“凡人虽有性,心亡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定)。”古人为何津津乐道“乐与性情”之间的关系呢?“殊不知这乃是儒家论乐的一套基本观点。”

李学勤先生主张把郭店简《性自命出》改名,将其“前半独立出来,称为《乐说》。”

乐经中还应该有纯乐理内容,如规定音阶距离大小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和规定音高的十二律(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等。

早在《尚书》中就揭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问题,《虞书·益稷》又说“予欲问六律、五声、八音”,其中都涉及到了“音律”问题。《国语》记载了公元前522年周景王分别和单穆公、乐师州鸠的对话。

与单穆公探讨的是“熔化无射钟,改铸成音律较低的大林(即林钟别名)钟”的可能性;与乐师州鸠探讨的是如何实现“六律”向“十二律转化”的问题,州鸠说,通过在”六律“中插入六个称作为”六间“的”间隙律“,可以得到“十二律”。

扩展资料: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朝以后《五经》中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为《礼记》。

这六部古籍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在孔子之前早已存在。孔子仅仅是对它们做了一些整理工作。

这六部古书,从远古留存下来,在孔子之前,为王室贵族所有,深为历代统治者所宝重。《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谈到教育王室公子时所开列的教材即包含了这六部古书。

“教之处,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会合而镇其浮,使知废兴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这里提到了九种古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孔子整理的六经已大多包括在里面了,而且这些书名已屡见于先秦其他文献。

参考资料:

-乐

参考资料:

-孔子

历来有两种说法:

1《乐记》一书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2此书是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先秦古籍所得。

比较公认的观点:《乐记》成书于西汉,但其思想资料来源于先秦诸子言乐事者。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曾译作“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

关于唢呐的起源,一说,三世纪新疆拜城柯尔克兹石窟(约265-420)的壁画上已有演奏唢呐的乐伎的形象。另一说,金元时期传入中原,也称“唢叭”、“号笛”。明清时期广泛流传于民间,多用于婚丧喜事的吹打乐队中,也用作民间歌舞和戏曲的伴奏乐器。

唢呐史料始见于明代。明·王圻《三才图会》:“锁奈,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清代唢呐在宫廷被列入回部乐,也用于大驾卤簿。因两端都用铜制,又称“金口角”。后衍生出大唢呐、中唢呐和小唢呐等形制。

各民族,各地区的双簧类乐器的形体大小不一,名称也各异。形体相对较小的称“海笛”。

自缅甸传入的较大的称“聂兜姜”。西藏佛教所用唢呐,也称“得梨”。唢呐音量较大,音色高亢,富有穿透力。适于表现热烈欢快的音乐风格,但不少民间艺人也能用双唇压紧哨片,控制气息,吹出柔润的弱音(也称“箫音”)来表现抒情或悲哀的情绪。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登坛必究》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卷十一将权

辑将权说

王鸣鹤曰:“甚矣哉,古今之所谓将权者,盖难言之矣。夫为三军之司命者曰将,以自然之躬而系民社之安危者曰将,不夺于爵赏刑威而毅然以摅忠报国为志者曰将。有是将而不稍假之以权则将轻,将轻而令不伸,令不伸而三军不肃,三军不肃而边陲日以多事,积弱之势其渐渍然也。故将始于择终于任,不择而遽任之是犹责千里于款段也,过也; 既择矣而不终任之是犹絷骐骥之足而责千里也,亦过也。夫天下有才将、有智将、有贤将,将或不宜于军,而军或不宜于将,易置之而已矣。不才、不智、不贤而债事辱国诛谬之而已矣。至于二卯之苟变不失为干城,三败之孟明终足以服晋,是在择与任之者何如耳。故将非其人而挠是权以恣肆者,其失在下将得其人而挠是权以堕勚者,其失在上窃者挠者,其失均也。甚矣哉,古今之所谓将权者,盖难言之也。”

将 难

君之将将,与将之将兵同,要当励其无畏之心,而作其敢为之气。

卷十一将帅

辑将帅说

国家承平既久,讳言武事,即有韩、白、廉、李之才无所用之,故缙绅介胃士往往不能持衡而相为用。今天下见而形以为有事已。

天下未尝无将材也。穰苴拔于闾伍,戮庄贾而罢燕晋之师。韩信起于卒徒,檄三秦而定炎刘之鼎。甚则释斩祛之怨以免于难,置射钩之罪而任其才。不用则已,用之无不感奋而图成功,此古王霸之业所由恢弘也。

卷十二选将

选将说

……不难于选将,而难于储将。选将在一时,而储将在平昔。世久承平,武事废弛,机败于中制而权制于外监,事失便宜动唯掣用,徒俾豪雄之志,阏遏而不获伸。斯何以养具锐气而克展壮犹也哉。

选将论

传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兵。”又曰:“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古者国家虽安,必常择将。择将之道,惟审其才,不以远遗,不以贱弃,不以诈疏,不以罪废。

将有不同,有大将,有偏将。偏将亦不同,有先锋,有哨援,有守营,有奇伏。必先正将之名色而后论夫选之之法。何谓大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虚怀而取善不遗,用材而器使各当,古人所谓善将将者也。何谓偏将恤下而不苛,遇敌而不惧,奉令而不违,沉几而不露,应变而不穷,古人所谓善将兵者也。要之上通天文、下达地利,中谙人事,兼此三者而后可以言将。否则,不得乎太乙、六壬、禽遁之传,不知乎驾风鞭霆之术,孰为胜地而宜据、宜争孰为要路而宜守、宜伏敌情有缓急难易,如何而攻阵势有奇正分合,如何而用孟浪而战,是以卒与敌也。夫大将以出令为职者也,若识不足以范围,才不足以驾驭诸将,其肯奉行乎偏将以受成笄而不自用为职者也,若提兵既远不能随时出奇,而欲一一关白主帅其能以成功乎

任 将

李靖曰:“兵卒有制,虽庸将未败;若兵卒自乱,虽贤将危之。”

戴溪曰:“所谓制者,何也纪律是也。兵有纪律则主帅威立而令行,士卒心一而力齐,勇者不能独进,怯者不能独退,左右前后如手足背腹之相为用,以守则固,以攻则取,以战则克。舍此,虽太公莫之能行矣。”

欧阳修言于仁宗曰:“古语曰‘将相无种。’故或出于奴仆,或出于军卒,或出于盗贼,惟能不次而用之,乃为名将耳。国家求将之意虽劳选将之路太狭。今诏近臣举将而限以资品,则英豪之在下位者不可得矣。试将才者限以弓马一夫之勇,则智略万人之敌者皆遗之矣。山林奇杰之士召而至者,以其贫贱而薄之,不过与一主簿借职,使其怏怏而去,则古之屠钓贩牛之杰皆激怒而失之矣。至于无人可用,宁用龙钟跛_庸懦暗劣之徒,皆委之要地,授之兵柄,天下三尺童子皆为朝廷危之。议者不知取将之无术,但云今之无将。臣愿陛下革去旧弊,奋然精求。有贤劳之士,不须限以下位; 有智略之人,不必试以弓马; 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惟陛下能以非常之礼待人,人臣亦将以非常之效报国。”

修又曰:“伏见唐及五代至于国朝,征伐四方,立功行陈,其间名将多出军卒,只于军中自可求将。凡求将之法,先取近禁军。至厢军中年少有力者,不拘等级因其技同者,每百人团为一队而教之,较其技精而最勇者百人之中必有一人矣,得之以为队将; 合士队将而又教之,较其技精而最勇者十人之中必有一人矣,得之以为裨将; 合十裨将而又教之,又于其中择有识见知变通者十人之中必有一人,得之以为大将,此一人之技勇乃万人之选,又于其中择有智谋者以辅之。臣所谓只于军中自可求将者此也。”

将 职

古之良将,不以己责而 ,不以独见而违众。故冬不披裘,夏不张盖,所以同寒署;度险不乘上陵必下,所以同劳逸; 军食熟然后敢食,军井通然后敢饮,所以同饥渴; 合战必立矢石所及,所以同安危。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将自臧则下少功,如此而望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则安可得哉故曰,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吏士恐,将妄动则军不重,将迁怒则军惧,此之谓也。夫上之用下也,使智使勇使贪使过。下之为上也,死爱死怒死威死义死利。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冤者原之,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贪者豊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野者复之,不强不能不使不欲,能受谏能听诤能纳人能采言。故曰,将主之法务在览英雄之心,盖谓此矣。

卷十二赏罚

辑赏罚说

王鸣鹤曰:“国家驭世之大权唯在赏罚。赏一人而有功者劝,罚一人而有罪者惩,此其激励之机,不可一日废焉者也。至若军兴之际,所籍以鼓舞威服乎人心者,舍是益亡由已。故将有五德,信赏必罚为之主焉。”

卷十三简阅

辑简阅说

王鸣鹤曰:“易萃大象曰:‘先王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当承平无事之时而存不虞之戒,是古昔盛王未赏一日忘战也。未赏一日忘战,则不可一日无简阅之方。故周礼因田猎以讲武事,四时有教,鼓铎镯铙号名旗物既已辨之于预,即一旦驱而临战阵冒锋镝,三官不谬五教不乱,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独何忧不全取胜哉!”

苏轼进策于其君,有所谓安万民者其别曰教战守,有所谓训兵旅者其别曰猖勇敢,教战守之策曰生民之患,在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如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不可救者。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卷三十三阵图一

阵 法

宋神宗曰:“黄帝始置八阵法,败蚩尤于涿鹿;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腹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此即九军阵法也。后至韩擒虎深明其法,以授其甥李靖。靖以时遭久乱,将帅通达其法者颇多,故造六花阵以变九军之法,使世人不能晓之。大抵八阵即九军。九军者,方阵也。六花阵即七军。七军者,圆阵也。盖阵以圆为体。方阵者,内圆而外方;圆阵者,内外俱圆矣。故以圆物验之,则方以八包一,圆以六包一,此九军六花阵之大体也。六军者,左右虞候军各一军为二虞候军,左右军各二军为厢军,与中军共为七军;八阵者,加前后二军,共为九军。朕采古之法,酌今之宜,曰营、曰阵本出乎一法而已。止则曰营,行则曰阵。奇正言之,则营为正、阵为奇也。

卷三十八 奏疏一

王公鏊边议八事疏

有罪必罚,不以近幸而免;有功必赏,不以疏远而遗。如此则将帅协力不患无人,士卒生气不患不克矣。

严法令。臣闻君不赏罚,其将与无将同,其兵与无兵同。战斗之际,生死在前,不有死以驱之于后,孰肯向前而趋死哉故进则有死、退则有生,士无不退者矣。进则或生、退则必死,士无不进者矣。

广召募。且当今所患者,无兵也无将也。臣以为二者皆有之,行伍之中有智勇过人者不次而拔之,则不患无将矣;边人之壮勇者,召募而善抚之,不患于无兵矣。

论守要害

臣惟十指之更弹,不如合拳之一击。故备东则西寡,备西则东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比年以来,率以兵马预分边境,昼夜食宿俱在墙上,不惟人力疲劳诚为守株待兔。今岁防秋,必须择其总括之地,各屯重兵,使有常山蛇势首动尾应之义,方为得策。

[鉴赏]

《登坛必究》,明王鸣鹤撰。王鸣鹤,字羽卿,江苏山阳人,“出自将门,少负伟志”,明万历十四年中武科进士。授淮安卫指挥同知,升胡广郧襄守备,平定郧县军变有功,晋任湖广行都司佥事。兵部选将才得中,升陕西游击。累迁官至五军营左副将、广西总兵,骠骑将军、南京右府都督佥事。王鸣鹤是有实战经验的武将,他博览群书,把关于军事的有价值的资料随笔记下,积年盈笥,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编成《登坛必究》,以供带兵之将随身参考。

《登坛必究》,属于军事类书性兵书。所谓“类书”,是指采录群书,尔后条分件系,以便进行寻检和摘录征引的工具书。换句话说,这种书辑录的内容非常广泛,材料非常丰富,然后按类别或者音韵等方法加以编排,以便寻检和征引。我国古代的类书,是“百科全书”和“资料汇编”分门别类的综合体,而“军事类书”,则是包括天文、地理、气象、谋略、选将、练兵、兵制、战史、赏罚、料敌、海陆边防、大江守备、攻守城池、阵法布列、舰船器械、火药兵器、人马医护、粮秣军需、水陆运输,以及文臣武将关于兵事的奏疏等等,凡是涉及军事方面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史料充裕,相当于现代军事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它是按类按时间编排,便于查检的军事方面的工具书,不仅可以用来了解古代兵法的概貌,而且也是历代军事文献资料的渊薮。

《登坛必究》,有图560余幅,约100万字,共40卷:第一至第五分别为天文、玉历、太乙、奇门、六壬;第六至第十卷均为地理,包括古九州、北直隶、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湖广、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两直各省事宜(北直隶:辽东、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第十一卷,兵柄、将权、将帅;第十二卷,选将、任将、赏功、赏罚;第十三卷,简阅、选兵、教兵、训练;第十四卷,威武、怀远、京辅、郡国;第十五卷,军行、下营法;第十六卷,军制、经武、军情;第十七卷,屯戍、屯田、城守、守边;第十八卷,马政、相马、车战、用骑、奇伏;第十九卷,师律、师戒、号令;第二十卷,叙战、百战、战地、战阵;第二十一卷,攘夷、外夷;第二十二卷,四夷、夷情、译言(附虏语);第二十三卷,北虏、胡名;第二十四卷,东南海夷、朝鲜、东倭;第二十五卷,江防、水战;第二十六至第二十八卷分别为遏盗、攻城、守城;第二十九卷,器械、器图(附营器)、火器;第三十卷,剑经(附长枪);第三十一卷,漕河(附漕运、海运);第三十二卷,烽燧、间谍、谋主、祭祷、医药;第三十三卷至第三十六卷均为阵图;第三十七卷至第四十卷均为奏疏。各卷大体以时代为经,依次排比,广征博引,“本之六经以计其源,博之左国子史以谈其变,考之武经七书以求其法,参之历代将传以验其用,稽之近世名臣封事以采其识,旁及百家众技、稗官小说以尽其能”(明黄克缵:《淮阴王羽卿兵法序》)。该书除了《孙子兵法、《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唐李问对》等武学必读之“武经七书”,历代名将传略,近世名臣的言论事迹,还广泛收集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四书”,《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等各种古籍诗书资料,综赅众家之精要。作者本着“止取别刻有关兵事者”的原则,从上自周秦、下至明朝万历以前的浩繁古代典籍中,紧紧围绕军事问题选录有关材料,从而使本书保持兵学著作的鲜明特色。

《登坛必究》全书共分72类问题,各类前均有作者简明扼要的按语,它不仅对每一类的内容起到提要钩玄的作用,而且阐发了作者在战争、国防、谋略、作战、治军等重大军事问题上的观点。撰者从当时国防实际出发,针对万历朝 败、武备废驰的弊端,不仅广泛选取古代有关国防、战备的理论和实践作为借鉴,而且着重收录近世名臣有关御敌抗倭的建议和措施,以为现实的军事斗争服务。他主张“储将”练兵,增选器械,信赏明罚,提出“一面清野练兵备之于陆,一面鸠工造舟御之于海”,以适应御敌抗倭的需要。虽然有人说《登坛必究》“专事汇集而鲜发挥”,但由于它探源求全,对于我们今天研究明代及其以前的古代军事历史,却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作者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反映出仇视农民起义的立场观点,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的。此外,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所辑的“六壬”、“太乙”、“奇门”、“祭祷”等方面的内容,多属于封建迷信之谈。同时,形而上学一类的东西也时有所见。如,卷十二《选将·辨将》说:“苟欲命将,预以积诚辨异可否者有四:一曰相貌、二曰言语、三曰举动、四曰行事。其一曰,凡眉上双骨横起而隆起者、行而瞠乎必照后者、黑精少白多而有赤焰瞻视不谛者、与人语而不相目者、反膺仰视者、方止内多虚惊者,此六者有其一,斯人常蕴不臣之心,不可使之者也。……至若神气重浊、骨相不正、头薄面浅、须大腹细、目表昏黑睛近上视顾不正,此皆志气浅劣、智识庸鄙人也,不可使之。……”这种以人的外形长相来断定其是否忠诚,作为衡量志气深浅优劣、智识高低厚薄,决定是否择选将帅的标准,实不足取。再如,卷十二《任将·将职》中说:“夫善用兵者,能愚士之耳目而使之无知(言使军士非将军之令其他皆不知,如聋愚也);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所为之事,所有之谋,不使知其造意之端,识其所缘之本);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易其居去安履危,迂其途舍近取远,故士卒怀必死之心也);师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师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使无还心,孟明焚舟是也);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一其心也,三军但知进退之令,不知攻取之端);聚三军之众投于险 (险,难也)。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盖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道也。”等等,对士兵实行愚兵政策,采取“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办法,是封建地主阶级治军的根本宗旨,这与我们今天人民军队管理教育的方针原则,完全背道而驰,是水火不相容的,更无可取之处。

乐字的含义如下:

1、(yuè)音乐。应用:乐曲,乐器,奏乐。姓(与Lè不同姓)。

2、(lè)快乐;姓(与Yuè不同姓)。

一、古籍解释

1、又钟鼓,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孝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2、又姓。《左传》:晋大夫乐王鲋,《战国策》:燕乐毅。复姓。《孟子》:乐正裘。

3、又《唐韵》:卢各切,《集韵》,《韵会》,《正韵》:历各切,并音洛。喜乐也。《通论》:喜者主于心,乐者无所不被。《易·系辞》:乐天知命。《孟子》:与民同乐。

4、又《集韵》:力照切,《正韵》:力召切,并音疗。《诗·陈风》:可以乐饥。毛音洛,郑音疗。

5、又《集韵》,《韵会》,《正韵》:鱼敎切。《论语》:仁者乐山。又益者三乐。

6、又《韵补》:卢谷切,音禄。《太公·下略》: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班固《东都赋》:食举雍彻,太师奏乐,陈金石,布丝竹。

7、又《唐韵》:鲁刀切,音劳。《广韵》:伯乐相马。一作“博劳”。

二、例句

1、节日期间,街头市尾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2、他想做个助人为乐的朋友,马上在他们之间进行斡旋。

3、他那方寸之间,兀自郁郁不乐的,不晓得要怎样才好。

孔子《乐》

一、《乐经》,书名,《六经》之一。先秦有《乐经》存世。此说不仅见于传世文献《庄子·天下》篇,从郭店楚简中也得到了证实。郭店简《六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