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来历是否出自古籍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简介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韵味无穷,篆隶楷草行诸体,或以雄沉劲健、雍容端朴见长,或以俊秀潇洒、温婉流丽为胜,皆给人陶然兴会的雅逸美感。对联则字句凝练,整齐精严,联语字数四言至多言不一,以五、七言律诗及八言文句体为常见,内容涵盖丰富,几诗词、格言、警句、谚语乃至白话文皆可,典丽琳琅,文采映耀,实为照人眼目、字字珠玑的篇章。因此,将书法与对联融为一体,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诗情哲理,词句之间赏观佳书的风神韵致,诚然是人文艺术的完美体现。古往今来,书家乐以此酬应赠答,文人好将此雅悬斋壁,当是其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令人为之钟情而历久不衰
春联在古代被称为桃符
一、历史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二、桃符的制作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在上面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
三、过年挂桃符
桃符有祈福灭祸之意。古时候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挂桃符,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四、史书记载
1、《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2、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曰: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3、清代《燕京时岁记》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桃符的诗句
北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联故事
王羲之夜贴对联
有一年新年,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爱他的字的人偷偷地揭走了。临除夕,王羲之不得不又写了一副。他怕再被人揭去,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对联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春联的故事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漳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漳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漳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纪晓岚笑释题联
有一年春节,纪晓岚回家乡探亲,左邻右舍少不了过来探望。出于礼尚往来,纪晓岚也到各家去串门。
在一位邻居家,主人和他的三个儿子热情地接待了纪晓岚。过了一会儿,主人看纪晓岚要走,忙拦住他说:“纪大学士才华横溢,如果您能给我家题写一副春联,定能让寒舍蓬荜生辉。”
纪晓岚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他认真思索了一下,便根据这家人的职业,提笔写下了一副春联:
惊天动地门户
数一数二人家
横批:先斩后做
主人如获至宝,赶紧把春联贴在门前,让人们观赏。
俗话说,嗑瓜子嗑出个臭虫来什么人(仁)都有。有人偏偏看出了这副春联里有大逆不道的内容,便秘密地汇报给了乾隆皇帝。
乾隆听说纪晓岚在老家题写春联,欺君犯上,虽然不太相信,但还是命人传纪晓岚进宫,让他把这件事情说清楚。纪晓岚听说皇帝为这副对联传他,便哈哈大笑起来。
乾隆不解地问:“到底有没有这件事?”
纪晓岚说:“回陛下,没错,春联是我写的。不过,我写的句句是实,没有半点儿欺君的意思。”
乾隆越发不明白了,让纪晓岚赶快解释清楚。
纪晓岚说:“这家主人有三个儿子,长子以卖爆竹为生,所以说,他家是‘惊天动地门户’;次子在集市上负责卖粮时数斗,每天都要‘一斗、二斗’地数,所以叫‘数一数二人家’。他家老三是卖烧鸡的,自然要‘先斩后做’啦。”
乾隆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不但没有治纪晓岚的罪,反而一个劲儿地夸奖他有才。
兔年五字春联
虎啸青山秀 兔奔碧野宽。 虎声传捷报 兔影抖春晖。
金鸡争唱晓 玉兔喜迎春。 金鸡迎曙色 玉兔揽春光。
兔归月影笑 花绽春光妍。 兔毫推赵地 麟管锡张华。
兔岁添福气 龙人奋雄程。 玉兔蟾宫笑 红梅五岭香。
玉兔迎春至 黄莺报喜来。 玉兔迎春到 红梅祝福来。
卯门生喜气 兔岁报新春。 耕田能获宝 养兔不守株。
雪消狮子瘦 月满兔儿肥。 寅年春锦绣 卯序业辉煌。
丁年歌盛世 卯兔耀中华。 红梅香小院 玉兔下人间。
红梅迎雪放 玉兔踏春来。 兔归皓月亮 花绽春光妍。
卯门生紫气 兔岁报新春。 红梅迎春笑 玉兔出月欢。
红梅迎岁笑 玉兔伴娥欢。 虎去威犹在 兔来运更昌。
虎去雄风在 兔来喜气浓。 虎跃前程去 兔携好运来。
虎威惊盛世 兔翰绘新春。 新春迎玉兔 华夏壮金瓯。
兔年七字春联
常在蟾宫攀桂树 今临禹甸送丰年 金杯醉酒乾坤大 玉兔迎春岁月新
卯至东方蓬勃日 兔来华夏振兴时 门户临风迎春入 高楼触月接兔归
庆玉兔今年奋起 祝金龙明岁腾飞 山中虎啸昌新运 月里兔欢启宏图
兔奔千里传春信 龙起九霄壮国威 兔镜常圆人盼好 龙甲时耀国期安
兔魄常圆花正好 阳光普照景常春 兔跃千山传喜讯 龙腾万里展英才
喜对良宵玩玉兔 笑同胜友赏新春 喜兔年初开春色 继虎岁再展宏图
艳阳高照门庭瑞 玉兔喜临世纪新 乙有长风万里至 卯迎旭日九州春
丁帘卷雨饶春意 卯酒盈杯祝丰年 东方日出金乌艳 除夕月升玉兔皎
东风放虎归山去 明月探春引兔来 虎奔千里留雄劲 兔进万家报吉祥
虎去雄风镇五岳 兔生瑞气秀三春 虎岁刚饮祝捷酒 兔年又放报春花
虎岁扬威兴骏业 兔毫着彩绘宏图 虎岁扬威兴骏业 兔年献彩立新功
虎尾回头添胜利 兔毫扎笔写风流 虎啸群山辞旧岁 兔奔匝地庆新春
虎啸深林增瑞气 兔驰沃野益新风 虎越雄关踪影去 兔临春境晓光新
虎走三关鸡报晓 兔升九域鹿鸣春 欢送戊寅丰稔岁 喜迎乙卯幸福春
金杯醉酒乾坤大 玉兔迎春岁月新 金虎腾跃风流世 玉兔笑迎锦绣春
卯时美景花方艳 兔岁良辰酒更醇 卯至东方蓬勃日 兔来华夏振兴时
门户临风迎春入 高楼触月接兔归 庆玉兔今年奋起 祝金龙明岁腾飞
岁岁痛饮祝捷酒 兔年怒放报春花 兔奔千里传春信 龙起九霄壮国威
兔镜常圆人盼好 龙甲时耀国期安 兔魄常圆花正好 阳光普照景常春
兔跃千山传喜讯 龙腾万里展英才 喜对良宵玩玉兔 笑同胜友赏新春
喜兔年初开春色 继虎岁再展宏图 喜兔年初露春色 继虎岁大展宏图
喜玉兔今年奋起 祝巨龙明岁腾飞 艳阳高照门庭瑞 玉兔喜临世纪新
乙有长风万里至 卯迎旭日九州春 寅去卯来腾瑞气 虎归兔到发祥光
玉户临风迎兔入 高楼揽月接春来 玉兔报春田野绿 金鸡唱晓艳阳红
玉兔呈祥家家乐 金龙兆瑞步步高 玉兔毫光生紫气 金龙捷足入青云
玉兔欢奔芳草地 金乌腾跃碧云天 玉兔机灵承虎气 金乌活跃显狮威
玉兔月中勤捣药 金牛地上恪耕田 月里嫦娥舒袖舞 人间玉兔报春来
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亲自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语对偶工整,含义明白,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适合春节的气氛。据考证,这是我国第一副春联。
“书圣”王羲之的字,人见人爱。有一年除夕,他贴了两次春联都被人揭去,他怕再写又被人揭去,于是就写了副“半成品”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果然没人再揭,年初一天刚亮,他提笔添为“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原来两句晦气之极的词意,变成了吉祥无比的佳句,令人叹为观止。
宋朝宰相吕蒙正,在没有发迹前,家境贫寒,生活窘迫。有一年春节,他在家门前贴了副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意指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此联对当时“富连阡陌,贫无立锥之地”的社会现象,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有一年除夕之夜访好友王文甫,见他正在写联,苏东坡便挥毫赠联一副,联语日:“门大要容千骑人;堂深不觉百男喧。”此联一出,观者赞赏不绝,玩味不已。
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就把“题桃符”变成贴春联,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百姓门户。他还“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发现一家阉猪者未贴春联,遂命人取笔墨,亲自挥毫题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此联立意新颖,幽默通俗,又是一副切合行业特点的店堂联。由于皇帝的提倡,上行下效,贴春联从此成了欢度新春必不可少的习俗。
明代杰出画家、戏剧家徐文长,新年前夕去亲友家中借钱,路过知县官宅,见门前贴着一副春联,近前一看,上面写着:“瑞雪初霁,爱民若子;腊梅怒放,执法如山。”徐文长心里非常气愤,他知道这贪官依仗朝里有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徐文长回家后,立即裁了两条红纸,在上面各写了四个字,命人于夜间贴在那副春联下边。使春联变为:“瑞雪初霁,爱民若子,金子女子;腊梅怒放,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大年初一早晨人们见了县官门前的对联,个个欢喜,拍手称快,争相传诵。
传说,明朝祝枝山有一年在立春前到一家酒店小酌,店主见名人光临,便取来文房四宝求其撰写对联,润笔权充酒钱。祝枝山是喜欢开玩笑的人,挥毫写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店主看后,心中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顿时笑意转为怒气,欲要指问。祝枝山含笑高声朗诵:“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店主自认才疏学浅,当即置酒敬宾。原来是祝枝山妙借修辞的功能,与店主开了个玩笑。
清朝,山东淄川有个贾财主,腊月三十请小说家蒲松龄写门对,蒲松龄写了“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谁知他一听火冒三丈:“他妈的穷鬼增什么寿,要增寿就该我娘增寿,改!”蒲松龄说:“对联对偶句,上句改了下旬也要改,不然人家要笑话的。”大年初一,人们看着财主门上的对联,笑得说不出话来,原来,蒲松龄将那对联改成“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
有一年除夕,乾隆皇帝听说北京廊坊一家闻名的“内联升鞋店”生意十分萧条,便动御笔写下这样一副对联相赠:“追追追追出穷鬼去;赶赶赶赶进财神来。”文武百官闻此,便常去该店订做靴子,从此使该店名声大振。
风流才子唐伯虎也曾为“钱笑呆”写了这样一副春联:“生意如春风;财源似流水。”可那富商不解“春风”、“流水”之意,认为没有突出“钱”与“发财”,要唐伯虎重写,唐伯虎灵机一动就改写成如下俗联:“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飞进飞出;柜里铜钱恰如冬天虱子越捉越多。”令人捧腹大笑。
纪晓岚是清代学者、文学家,有一次,他春节回家,乡里有一家兄弟仨请他写春联,他写了一副“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这一来可不得了,有人以“犯上”告他欺君之罪。乾隆皇帝得知,立召纪晓岚回京查问。纪晓岚回道:“春联是我写的,没有错,这家老大是卖炮仗的,不是惊天动地门户吗老二是集市上管斗的,成天“一斗、二斗……”地叫,不是数一数二人家吗老三是卖烧鸡的,不是“先斩后奏”吗一番话,说得乾隆也笑了。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民间流传着翼王石达开曾为一老剃头匠写春联的故事:有一年除夕,石达开看到一个老剃头匠没有贴春联,便为他写了一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逢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联语诙谐风趣,且又气势凛然,读之不禁毛骨悚然。相传此联贴出后,人们吓得再也不敢请老剃头匠剃头了。
近代著名的爱国政治家林则徐,7岁时就能吟诗作对。有一年除夕,其父在堂前写春联,刚刚写出上联:“除夕月不明,点数盏灯,代乾坤壮色”;但怎么也想不出下联。幼年的林则徐抡起一个鼓槌在堂鼓上擂了三下,便高声地吟出了下联:“新春雷未响,擂三通鼓,替天地扬威。”父亲一听大喜,连夸儿子聪明。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于1898年撰写了一副春联:“老骥思千里;鹪鹩足一枝。”联语集曹操诗和庄子《逍遥游》句,表明了不计个人得失、坚持维新的决心。
近代翻译家、文学家林纾于1924年春节写了一联:“遂心唯有看山好;涉世深知寡过难。”以含蓄的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的看法,抒发了对人生的感叹。
著名作家老舍建国后,几乎年年都写新春联,讴歌新社会新风尚。如:“酒热诗歌壮;梅红天地新。”“吟诗辞旧岁;举杯贺新年。”“勤俭持家,有备无恙;热诚报国,发奋图强。”1962年作春联云:“除夕立春同日双节;随时进步一刻千金。”切合当年的节气特点,又富于时代气息。
书法家、佛学家赵朴初娴于诗词曲赋,其联语句工旨深,气势雄丽。如:“河清人寿;风劲鹏高。”“天地英雄气,风云浩荡春。”1983年所写之春联云:“两个文明,春风万里开新局;四项原则,红日千山举大旗。”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历史巨变和壮丽前景。
书法家启功有副春联:“流水断桥芳草路;淡云微雨养花天。”清词丽句充满诗意,借颂春表达了对忠贞美德和美好环境的颂扬。
当代著名诗人、中国楹联学会顾问臧克家曾说过:“希望做到风格别具,联内有我。”他自撰的春联,有诗意有哲理味,言简义丰。如:“双肩千石重;白发万根轻。”“必达宏标远;兼关不计程。”
台湾著名学者陈大络,近年屡有联作刊之于大陆报刊。如:“两岸春风化雨;一统大地笙歌。”“耳餐和平调;心醉统一音。”“春景春辉,春风春雨,接福迎春,两岸春光闹;新事新业,新人新貌,革故鼎新,万民新机多。”皆表达了热诚期望两岸统一、祖国昌盛的拳拳之心。
对联的来历是否出自古籍
本文2023-10-04 11:10: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6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