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洛阳出过多少名人呢,请列举出二十个!
周最、苏代、白圭、苏、乐羊子妻、长孙澄、贾谊、范迁、长孙无忌、吴雄、单超、孙堪、左称、左珀、种拂、种勋、挚恂、庆鸿、史晨、晋灼、赵廷美、温仲舒、赵安仁、范雍、赵尚宽、张奎。
1、白圭
白圭,战国时期中原(洛阳)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誉。在魏惠王属下为大臣,善于修筑堤坝,兴修水利。《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
他主张减轻田税,征收产物的二十分之一。提出贸易致富的理论。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情况来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经商。
谷物成熟时,进收粮食;蚕茧出产时收进絮帛,出售粮食。白圭并提出了农业经济循环说,认为农业的一个周期为12年。他亦认为经商要按时机,就像孙子吴起用兵、商鞅行法。
2、苏秦
苏秦(?—前284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著作有《苏子》31篇,收于《汉书·艺文志》,早佚。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3、温仲舒
温仲舒(944年—1010年),字秉阳,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北宋大臣,与寇准并称“温寇”。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考中了进士,位列探花。曾任枢密院副使,改任同知枢密院事,位列宰执,后外放秦州知州,驱逐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使之从边地成为北宋的内地。回朝后担任过参知政事。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温仲舒被封为昭文馆大学士,不久去世,享年67岁。追赠左仆射,谥号为恭肃。
4、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期政治家,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自幼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聪明鉴悟,雅有武略,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进而结为姻亲。晋阳起兵后,前往谒见投效,跟随唐太宗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封上党县公,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
贞观年间,历任左武侯大将军,领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迁司空、司徒兼侍中、检校中书令,封赵国公,图形凌烟阁,位列第一。立储之争时,支持外甥唐高宗,成为顾命大臣。
永徽年间,拜太尉、同平章事,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冤杀吴王李恪,反对“废王立武”。显庆四年(659年),为许敬宗所诬,削爵流放黔州(今重庆市),自缢而死。上元元年,追复官爵,陪葬昭陵。
5、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
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
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洛阳
——白圭
——苏秦
——温仲舒
——贾谊
——长孙无忌
洛阳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谓“阳”,故名洛阳,又称雒阳、雒邑、京洛和洛城,因境内有伊、洛两水,也称伊洛。洛阳地处中原,境内山川纵横,西依秦岭,过函谷关是陕西的关中平原,东临嵩岳,北靠太行山又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山,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洛阳最早建成于夏朝(二里头遗,址),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在此定都,定都历史有1529年之久,因此有“十三朝古都”之称,与西安、南京、北京并列为中国四大古都。
相传轩辕黄帝时,因洛阳北部有郏鄏山而得名郏鄏,后来有“周成王定鼎于郏鄏”之说。夏代时,洛阳居住着一个名为斟鄩的部落,太康将其赶走定都于此,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商代成汤时,西亳为都城之名,在今洛阳偃师尸乡沟一带。西周时期,周公营造洛邑,成王迁都于此,《和尊铭文》“惟王初,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兹义民”,因此,洛阳有中国、土中、地中等名称,这些名称都体现出洛阳在地理上的核心位置。就城邑而言,洛阳为西周都城,有雒邑、成周、新大邑等名称。其中雒邑因近雒水而得名,成周取“周道始城”之意。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雒邑,因周王居住而称王城。周景王去世后,王城发生了王子朝之乱,周敬王避居翟泉,并召集晋、魏等诸侯大夫扩筑“成周城”迁居。
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取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曹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西晋后,洛阳成为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的南都。隋朝时期,洛阳为陪都,称东京,隋炀帝对东京进行大规模营建称东都,并迁都洛阳。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居洛阳,封其为东都,武则天建武周政权改东都为神都,唐玄宗天宝元年又改称东京。五代时,后梁称其为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至北宋称西京,金代称中京。明朝为避光宗朱常洛的名讳,改“洛”为“雒”。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核心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尧、舜、禹等神,话,传,说多传于此。同时,洛阳也是中国文明历史中最为古老的帝都王城,华夏,中华,中土,中国,中原,中州等称谓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阳城和河洛文明。在今洛阳市范围内曾发现过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洛阳西郊的王,湾,遗,址和南郊的矬,李,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存非常丰富。偃师市的二,里,头,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代。1960年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被认为是夏朝都城所在。
周武王牧野之战伐纣,灭殷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武王死后年少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恐殷势力反周,便代周成王执政,并平定了管蔡之乱,挫败了管叔、蔡叔和商武庚的叛乱,使天下归心,周朝由此走向了长治久安。为了巩固周朝在东方的统治,成王便先遣太保召公查看山川地势,而后由周公在古时称郏的地方营建新的国都雒邑,位置在今天的洛阳王城公园附近。雒邑建设所依据的三礼图是中国最早的都市计划图,其理念极大影响着中国各个朝代的城市建设,而周公提出的方格网城市的理念比西方早600年。
秦国初年,身为秦国宰相的吕不韦被封为洛阳十万户侯,他大肆修建洛阳,洛阳逐渐繁华。东汉光武帝刘秀迁都洛阳后,在洛阳城内广建宫殿和台、观、馆、阁,然而这些建筑却在汉献帝初平元年被董卓焚烧,洛阳城毁。建安二十五年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定都洛阳,洛阳得以重建,魏明帝在洛阳西北角筑金墉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提,倡,佛,教,佛寺空前盛行。在极盛时期,洛阳佛寺多达1367所,建筑宏伟,结构精丽。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后,令洛阳四十万户北迁,洛阳城逐渐荒废。汉魏时期洛阳作为首都,在文化、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所创造的价值,影响深远。
汉魏以后,隋朝隋炀帝营建东京洛阳,工程非常浩大,同时还开凿运河,运河修通后,向东可达东海,水路运输四通无阻。洛阳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唐代洛阳不仅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又是水陆交通的枢纽,隋唐全盛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女皇武则天登位后将其改称为神都。洛阳城在安,史,之,乱,时,遭,严,重,破,坏。北宋以首都开封府为东京,洛阳为陪都西京河南府,宋代的洛阳虽不是首都,但仍是学术中心。理学大师如程颢、程颐等人都是洛阳人,他们的学派称为“洛学”。今天的洛阳旧城也是宋代王增任河南府通判时期主持改筑的。北宋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洛阳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洛阳在金蒙元明清时为河南府治。
明代末年,李自成率领的明末农,民,起,义,军,攻,打洛阳城,城中军,民,死,伤,万,余,城,楼,被,焚,官衙被烧。清朝初年,洛阳城在一片战,争的废,墟,上被重建起来,经历了近百年的恢复发展,至乾隆时期,洛阳已是豫西地区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由于洛阳地处南北交通的大枢纽上,洛阳市场上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商业繁荣。鸦片战争后,洛阳传统的工,商,业,遭,到,严,重,打,击,棉,纺,织,业,却,异,军,突,起。从各个方面来看,清代洛阳的发展反映出了内,陆城,,市,发,展的普遍状况,在中,国,开,放,度,极,低的情况下,依靠内部动力洛阳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但在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后,受地理条件和政,治等方面的制约,与沿海城市相比,洛阳的城市发展水平逐渐滞后。
洛阳市地处九州腹地,位于中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交界带,欧,亚,大,陆,桥,东,段,在东经111°8' - 112°59'、北纬33°35' - 35°05'之间,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区面积占4551%,丘陵面积占4073%,平原面积占138%。
洛阳的山脉主要由伏牛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四大山系构成,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这些山绝大部分位于栾川、嵩县、洛宁、汝阳境内,新安、宜阳、偃师、伊川、孟津也有分布。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瀍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洛阳境内山川纵横,河渠密布,古代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史学考证知,华夏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中国最早的历 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泉,河即黄河,洛即洛水。
洛阳作为王都大邑,自然成为历代骚人墨客彰显才华的必趋之地;这里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是河洛文学发展的沃土。历代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河洛大地上挥翰著文,留下了不可胜计的绚丽华章。河洛文学,以汉、魏、唐、宋为标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经历了无比的辉煌。正所谓:河洛自古富才强,汉魏文章半洛阳。
先秦时期,《诗经·周南》中的大多数作品产生于河洛地区,其中《关雎》几千年来一直向世人倾诉著河洛人的绵绵情思。大作家贾谊是洛阳才子,他既有被誉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大气磅礴,情采飞扬;又有被视为代表汉代骚体赋创作最高成就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情感激越,颇富哲理。班彪影响在先,班固倾力撰写,班昭补编在后,“三班洛阳著《汉书》”成为千古佳话;班固写《两都赋》首扬东都,张衡“精思傅会”作《二京赋》成为“长篇之极轨”。王充正文风,批判虚伪浮靡;蔡邕擅文章,行文清丽典雅;赵壹作《刺世嫉邪赋》,诗人怒发冲冠;蔡文姬写《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才女饱蘸血泪。
建安时期,曹氏三父子均嗜好文学,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志高才强的作家聚其周围,呈“众星拱月”之势。虽然他们的多数作品并不是作于洛阳,但是,他们本人与洛阳有不解之缘,他们创作的与洛阳关系密切的佳作也不在少数。如曹操的《蒿里行》和《薤露行》都是在伤悼洛阳的被毁;孔融成名于洛阳;被誉为“建安之杰”的曹植才高八斗,超然不凡,《送应氏》和《赠白马王彪》两篇名作的产生均与洛阳有关,他创作的《洛神赋》令人销魂。正始以后,“竹林七贤”和“金谷二十四友”齐聚洛阳,他们各具风采,争奇斗艳,使洛阳成了文学艺术荟萃之都,为河洛大地留下了无数瑰丽华章。左思闭门宜春里,构思十年,杰作《三都赋》使“洛阳纸贵”;潘岳挥笔叙哀情,风韵清丽,潇洒洛阳城令“掷果盈车”。从“乐不思蜀”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河洛文学再添千古流传的典故传说;从陆机的《洛阳记》到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更以文学的手笔使古洛阳的辉煌永载史册。
唐代,李白与杜甫诗坛的双子星座珠联璧合,杜甫在他20岁以前一直生活在洛阳,河洛文化陶冶了他的性情品质;最后一次告别洛阳,他沿途写下了“三吏”、“三别”,达到其诗歌创作的颠峰。后来的白居易幽居履道里,他在洛阳居住长达18年之久,洛阳大地上几乎处处都有他的足迹,他的诗中也处处可见对洛阳的描写。在他留下的3000多首诗中,讴歌洛阳的多达800余首,为河洛文学留下了众多璀璨夺目的佳句。韩愈教学东都,广聚贤才,提携后进,将洛阳称为自己的故乡;杜牧科考东都,才华横溢,文思泉涌,成就功名从洛阳开始。诗圣诗鬼李贺作为唐诗百花中的一朵奇葩,为诗歌创作呕尽心血,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对其有重要影响。另外,像古文运动的先驱者独孤及、诗豪刘禹锡、中唐大才子元稹、诗人卢仝等人都为河洛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宋之际,西京洛阳为文人才子逗留之地和许多开国元勋功成身退之所,如欧阳修、司马光,以及四朝元老吕蒙正、宰相富弼、西京留守文彦博等。
牡丹历来被誉为“花中之王”,富丽堂皇,国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寓意。
洛阳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相传唐武则天寒冬设宴赏花,令百花绽放,唯牡丹不从,贬之洛阳。岂知牡丹迁洛后竟吐蕊怒放,武后闻知,命火烧牡丹。牡丹枝干烧焦,次年却依旧叶荣华发,且花更大,色更艳。
洛阳东临嵩岳,西依秦岭,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孕育出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风景名胜。洛阳市的旅游资源在数量、品位都独具优势,被旅游界称为历史文化之都和休闲度假之都。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第一古刹”之称。
洛阳着力构建以市区为核心的旅游集散地,形成龙门石窟、汉魏故城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以下属的栾川县、嵩县和汝阳南部山区为核心的大伏牛山旅游产业聚集区,主要包括伏牛山国家级山地度假旅游区、九龙山温泉度假区、白云山索道、陆浑水库度假区、木札岭原始生态旅游区和栾川县城集散中心等;以新安县全境为主体的黛眉山旅游产业聚集区,主要包括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张钫故居、万山湖度假区、烂柯山、函谷关和黛眉山国,际,科,考,营,地,等。
此外,还有三条旅游产业带,以黄河小浪底风景区、黄河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万山湖风景区、始祖山景区、黄鹿山景区、西霞院旅游区、龙马负图寺、王铎故居、汉光武帝陵等景点组成的黄河旅游产业带;以神灵寨国,家,森,林,公,园、洛河漂流、故县水库观光、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组成的洛河流域风光带;以杜康文化广场、杜康历史文,化,博,物,馆、杜康仙庄、云梦山景区、大虎岭森林公园、程园、伊尹祠、范仲淹墓、陆浑水库旅游度假区、天池山森林公园、伊河漂流和二程祠等组成的伊河旅游带。
夏初诸王,著名的是禹;夏末诸王,著名的是桀。
商汤至太戊。
西周平王至悼王及赧王,共14王。
东周敬王至慎靓王共11王。
西汉太祖。
东汉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曹魏文帝至元帝,共5帝。
西晋武帝至怀帝,共4帝。
北魏孝文帝至孝武帝共七帝。
隋炀帝至皇泰帝共二帝。
唐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皇帝共七帝。
武周则天大圣皇帝。
后梁太祖、朱友圭、后梁末帝。
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后晋高祖。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据司马迁记载,夏朝人活动的核心地区是河南登封
一、夏朝介绍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但是处于早期国家时期,许多时候他们还无力抵抗猛烈地自然灾害的袭击,因此必须经常迁徙,在历史上留下了夏人活动的许多遗址。夏人的活动的中心范围应该在今天的河南西部,河北南部一带。古籍中所记载的夏代都城。基本在今天的河南山西两省境内。
二、夏朝的兴衰
自大禹以后经过夏启,到太康时期夏王朝开始衰落,曾一度丧失政权,史称“太康失国”。
太康失国,夏朝的政权被后羿所夺。羿是东方部族善于射箭的代表,是有穷氏的酋长。有穷氏是东夷族的一个善于射箭的部族。羿在穷石灭了夏朝,夺取了夏朝的国家政权。穷石是夏朝时期夷族有穷氏后裔的居住点。虽然夺取了国家政权,但是后羿自己仗着善于射箭,不理政事,不用贤人,而用寒浞,立寒浞为相。寒浞利用后羿打猎刚回家的机会,杀死了羿,夺走了他的妻子,生了寒浇和寒豷二子。
夏朝的一个贤臣叫靡,逃到了有鬲氏部落,为了继续打击夏人的势力,寒浞又让浇用兵灭了夏的同盟部落斟寻氏和斟灌氏,封浇于过,封豷于戈。过、戈位于山东莱州一带。
靡自有鬲氏率兵收了两国的余民,杀掉寒浞,立太康的后代少康为王。少康于是恢复夏朝,这就是旧史书上所说的“少康中兴”。
少康以后王位由季杼继承,传说中的季杼作甲(发明了作战时的铠甲),把作甲这一重大军事发明与杼联系在一起,说明杼拥有较强的武装力量。
自太康时,夏王朝就逐渐向河洛一带移动,季杼统治时期是夏王朝的盛世。
从杼到孔甲,又经五代六王,夏王朝统治比较稳定。到孔甲时开始转入后期。孔甲三传到夏桀,桀非常暴虐,荒*无度,激起了夏人民极大的愤慨,人民皆诅咒其灭亡。此时商部族从东方兴起,伊尹投靠商汤。商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在夏王朝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商汤乘机伐夏。
商汤又称成汤。为其伐夏经历了长期的准备,商汤首先把都邑迁于亳。商汤占据亳以后,从商至夏多是平川之地。在伊尹的支持下,首先发葛,然后伐夏,得到了夏人的热烈拥护。“十一征无敌于天下”。商汤伐灭夏桀,建立了商王朝。夏王朝经历了14世17王600余年,宣告结束。
隐居的士人修养身心潜心做学问,只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不渴求为世人所了解,世人也不了解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可能有这类人,我每每惋惜这些隐士没有传记流传。以前得到的上、虞、李、孟四人的传记讲了四个人的故事,因此恭谨地记录下来。
第一个人是,慈溪的蒋季庄,在宣和年间(1119-1125),蒋季庄蔑视王氏的学说,不参与科举考试,独自关门读书,不随便和人交往。高闶住在明州城里,每一年都四五次拜访蒋季庄的茅庐。蒋季庄听说他来了,一定会急急忙忙(倒屐)出来迎接,和他在小屋里对坐,兴高采烈的和他,从白天持续到晚上,几乎忘记吃饭睡觉。高闶向他告辞他就会远送几里路,两人相处的很融洽。有人问高抑崇:“蒋先生不喜欢和人交往,却只亲厚您,而你也对他时分眷慕,我能知道其中的原因吗?”抑崇(估计是专用名词,比如他的号)说:“我整年地读书,每有疑问不能明晰,或者理解不完整有没达到的地方,问题经常堆积到数十个,蒋季庄一一解读,全都迎刃而解。”然而蒋季庄的专长,其他人不一定知道。世人所说“知己”就是这样的吧?
第二个人是王茂刚,住在明州林村一处深壑的山沟里,有一个弟弟不喜欢读书做学问,王茂刚就让他学习谋生的手段以生存,而他自己只专心读书,从不随便出门,尤其精通周易。沈焕是担任通盘州事,曾经去拜访他。他的智趣远远超出了书本典籍的记录。王茂刚做学问气势庄严,考究他做学问所得,似乎是刚刚有收获,求学的过程还没结束呢。
第三个人是顾主簿,不知道是什么人,南渡(南渡长江,南宋)后寄居在慈溪。以清廉坚贞为准则,安于贫穷卑贱,不为世人了解却不悲观。但对于日常生活,即使做小事也一丝不苟。平时早晨起床,等买菜的人从门前经过,问一捆菜值多少钱,按照菜贩所说给钱。其他的买饮食、衣裳也如此。久了人们都相信他佩服他,不忍心欺骗。如果一天的用度足够了,就静心翻阅古籍,不与人交往游玩。乡邻中有不安分守职、武断地强加自己意愿于别人的人,大家都讥笑他说:“难道你是顾主簿吗?”(顾主簿这么受人尊敬的人都安分守己,你算哪根葱)
第四个人叫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守行为固执而廉洁,受到了邻里的尊敬。周日章开学堂教授徒弟,只收取足够自己使用的费用,不符合规矩的钱一分不收。周家很贫穷,经常整天没有吃的,有时邻居送他们一些东西。赠送的东西经常接不上他家的用度,周日章宁愿和妻子忍饿,终究不去请求他人。深冬时穿着纸糊的衣服,有客人来拜访,也高兴的请进来。望着他的面容表情,听他的议论,大家都很惊诧。县尉谢先生送他一件衣服,对他说:“您不曾要求帮助,我自己希望向您表达敬意,接受无妨。”周日章笑着回答到:“一件衣服和一万钟粮食是一个概念,如果我无故接受礼物,这是不明辨礼仪的。”最终推辞了。汪圣锡也知道他的贤德,认为周日章像古代所谓的“独行者”。
这四个人,实在应该写进史书啊。
《山海经》是一本家喻户晓的记录古代志怪的古籍。没有人能够确切的去揭秘它是由何人撰写,什么年代撰写以及里面刻画的内容是真是假,多少真多少假。据流传下来的版本中可以看出它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对矿物的记载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记录了。而 我们熟知的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等有趣的神话故事也都是来源于《山海经》。
《山海经》里所记录的奇怪故事大多是关于神祇,古兽,妖魔鬼怪等等。都是我们平常不敢想象的事物,其中都有记载甚至于还附有图画。以至于到现在众多学者对其纷纭众说,没有一个确切的客观评价。在众多学者眼中,可能更多的价值在于他所记录的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内容。而对于我们这些人世间的百姓更是对他中所记录的神话方面更是感兴趣。这些故事更是打开了人们丰富的的想象世界,如今大多数的影视剧小说中的妖魔鬼怪都会以《山海经》中的形象为基础衍化而来。可真是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添上绚丽的一笔。
洛阳城下埋葬的万枚蛇蛋,这个说法现在依旧是众说纷纭,没有真实的依据证明其存在。而且就算我们不了解这个事件,相信也会有更多的科学家,考古人员,历史学家等等为我们呈现出一个确切的说法。《山海经》里的内容确实全面,但是经过数千年的流传以及各个朝代的篡改,最原始的内容已经无法考证。或许里面真的对这个事件有过记载,也可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一笔浓墨所遮盖,让我们无法探寻。
古市古街的历史故事
“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街都是开放式的,和朋友手拉手漫步其中,品味城市文化,这是人潮拥挤的景点所没有的。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我国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著名古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洛阳的王都气魄,洛阳老城的历史文化街区是洛阳城传统风貌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体现了它特有的历史价值,展示了明清时期的典型风貌,逐步形成了洛阳别具一格的街区特色。
老城历史文化街形成于金中京(公元1214年)是在隋唐东都(创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东城(位于黄城以东)的旧址上兴建的。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物资源较为丰富,地上的历史文物保存得较为完整。
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控制范围包括东大街、西大街、兴华街、南大街、北大街、小区街、银基街(均向两侧延伸200米),是洛阳市唯一具有较丰富历史遗存的古城。这里保存了最具中原民居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与丽景门、府文庙、文峰塔、钟鼓楼等文物景点一起,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旅游景区。
历史文化大街名盖东西大街、南大街与
兴华街共同形成了老城的“十”字街格局,它们是洛阳古城保存较为完整的街区,是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街区。这里的街巷空间,居民院落,传统店铺,古树古木,文物古迹、遗址、河道、桥梁均较好地得到了保存,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是洛阳“老字号”店铺和“风味”特色店铺的集中地,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和情感价值、实用价值。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使居民生活,生产经营的场所,也是国内外游客在洛阳观光购物的最佳去处。
百度网友,谢谢。
洛阳大遗址的历史和文化洛阳大遗址 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5处大型遗址,如此密集的都城遗址,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洛阳片区大遗址群,包含了自夏至唐近三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重要起源和发展阶段的大规模遗存,不仅在历史文化内涵上具有一定的文明发展延续性,而且在分布区域上具有显著的关联性,是我国文明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区域。 但是夏林、樊会涛代表在调研时发现,由于隋唐洛阳城等大遗址位于城市建设区和城乡接合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迅速扩大,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基本建设矛盾异常突出,遗址外部环境威胁加剧。
如果保护不善,将面临损害或灭失的危险。为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他们建议:一、加强立法保护;二、加大资金投入;三、工厂和村庄搬迁。
古市古街的历史故事“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街都是开放式的,和朋友手拉手漫步其中,品味城市文化,这是人潮拥挤的景点所没有的。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是我国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著名古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洛阳的王都气魄,洛阳老城的历史文化街区是洛阳城传统风貌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体现了它特有的历史价值,展示了明清时期的典型风貌,逐步形成了洛阳别具一格的街区特色。 老城历史文化街形成于金中京(公元1214年)是在隋唐东都(创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的东城(位于黄城以东)的旧址上兴建的。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物资源较为丰富,地上的历史文物保存得较为完整。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控制范围包括东大街、西大街、兴华街、南大街、北大街、小区街、银基街(均向两侧延伸200米),是洛阳市唯一具有较丰富历史遗存的古城。
这里保存了最具中原民居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与丽景门、府文庙、文峰塔、钟鼓楼等文物景点一起,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旅游景区。历史文化大街名盖东西大街、南大街与 兴华街共同形成了老城的“十”字街格局,它们是洛阳古城保存较为完整的街区,是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街区。
这里的街巷空间,居民院落,传统店铺,古树古木,文物古迹、遗址、河道、桥梁均较好地得到了保存,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是洛阳“老字号”店铺和“风味”特色店铺的集中地,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和情感价值、实用价值。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使居民生活,生产经营的场所,也是国内外游客在洛阳观光购物的最佳去处。
百度网友,谢谢。
布达佩斯老城得历史是怎样的很多人知道布达佩斯是由布达和佩斯两部分组成的,而不知道布达本身还分为布达和老布达 两部分,也就是说,布达佩斯是由佩斯、布达、老布达三部分合并而成的。
从老布达、布达到佩斯,反 映了布达佩斯的千年沧桑。老布达在今日布达佩斯三区阿尔巴特桥西北。
远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人就已在这里建立了 阿奎恩库姆城。 其后,被中国史书描写成“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的北匈奴,辗转迁徙,也到过这 里。
据说其统帅阿提拉任命自己的弟弟布达为当地的行政长官。 公元895年,被七个部落举为首领的阿尔巴特率领马扎尔人,越过喀尔巴阡山,占领了多瑙河中游的广大地区。
老布达由他的伙伴库 勒萨率人居住。 佩斯最初是作为渡口出现的,“佩斯” 一词源于斯拉夫语,意为“火炉”,这无疑是指 当地的夏季气温热得像火炉。
12世纪上半叶,老布达与佩斯的发展已相当繁荣。老布达的作用已等于首都,国王经常在此居 住。
后来战乱毁坏了城市。后继的贝劳四世国王吸取了过去不注重修建城堡的教训,着手在老布 达南面即今日的城堡山上,兴建坚固的新城。
从而使多瑙河西岸出现了新建的布达城和老布达两 个部分。 1872年12月22日,佩斯、布达、老布达决定合并在一起,合并后的名称开始叫“佩斯布达”。
后 来有人提出,布达是国王居住的地方,怎么能排在佩斯后面呢?加上“佩斯布达”叫着不顺口,于是 改成了布达佩斯。
洛阳丽景门的历史09年3月10日,在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几名施工人员正将“丽京门”的匾额卸下,换上“丽景门”的匾额。至此,备受洛阳人关注的“丽京门”和“丽景门”争论有了结果。
据了解,2004年“丽京门”竣工后,不少专家和市民提出了“丽京门”应为“丽景门”。市 有关部门根据历史记载和专家考证,最终确定,“丽京门”应为“丽景门”。
目前,丽景门景区建有天后宫、河洛文化长廊、洛阳帝王史馆等景点以及餐饮、住宿、娱乐设施,成为游客了解洛阳历史风貌的一个窗口。
(丽景门景区办公室主任 乔扬:这个丽京门改为丽景门是根据史料记载,经过历史学家以及广大市民的论证,最后,翻阅史书,翻阅古籍,最后由丽京门正式变为现在的丽景门。)
(丽景门景区管理员 张楠楠:咱们这个也是隋唐城的一个旧址,也是老洛阳城的西大门,古时候也是有一些记载的,改的依据也就是咱们要尊重咱们洛阳的一些文化历史史实,重新再现老洛阳城的古城风貌。)
古代洛阳出过多少名人呢,请列举出二十个!
本文2023-10-04 11:31: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