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白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泻白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泻白散 41 泻白散的别名 42 处方 43 功效与主治 4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45 方解 46 临床运用 461 加减法 462 使用禁忌 47 现代适应证 471 麻疹初起 472 肺炎 473 支气管炎 48 泻白散的药理作用 48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82 解热、镇静、止咳作用 483 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49 歌诀 410 出处 5 《杏苑》卷三方之泻白散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出处 6 《幼科发挥》卷四方之泻白散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65 出处 7 《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一方之泻白散 71 方名 72 泻白散的别名 73 组成 74 主治 75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76 附注 77 出处 8 《痈疽验方》方之泻白散 81 方名 82 泻白散的别名 83 组成 84 功效主治 85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86 附注 87 出处 9 《脉因证治》卷中方之泻白散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95 出处 10 《严氏济生方》卷二方之泻白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105 附注 106 出处 11 《杨氏家藏方》卷八方之泻白散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115 出处 12 《丹台玉案》卷三方之泻白散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125 出处 13 《医方简义》卷二方之泻白散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135 出处 14 《麻症集成》卷三方之泻白散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出处 15 《麻症集成》(破愚斋本)卷上方之泻白散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出处 16 《症因脉治》卷二方之泻白散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出处 17 《张氏医通》卷十三方之泻白散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175 加减 176 制备方法 177 用药禁忌 178 出处 18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泻白散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86 出处 19 《一盘珠》卷八方之泻白散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加减 195 出处 20 《盘珠集》卷下方之泻白散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出处 21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方之泻白散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出处 22 《杂病源流犀烛》卷六方之泻白散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出处 2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泻白散 泻白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iè bái sǎn

2 英文参考

xiebai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泻白散同名方剂约有十九首,其中《小儿药证直诀》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地骨皮15g、桑白皮15g、甘草3g、粳米6g,具有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之功效。主治肺热咳喘证,症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本方是用于治疗呼吸道炎症属肺热咳喘证的代表方剂,现代常用于治疗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支气管炎等属肺有伏火郁热者。

4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泻白散

该方剂有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止咳平喘、降血压、扩张周围血管作用,但该方剂主治麻疹初期,肺炎及支气管炎等属肺热者,其主要症状是“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数细”。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该方剂有下列不足:一是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初起出现“气喘咳嗽”,常见致病微生物有麻疹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细菌多为肺炎链球菌、金**葡萄球菌、肺炎杆菌等,另外支原体和衣原体也多见,该方剂抗菌谱除对金**葡萄球菌针对性较强外,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针对性较差。二是该方剂只有桑皮、甘草有解痉、止咳等作用,且甘草用量又小,作用力度不大。三是该方剂利尿、降压作用较强,可以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而且君药和臣药均可抑制心脏,有减慢心率的作用,这对麻疹合并肺炎及肺炎一旦并发心衰不利。因此应配合西药大量使用有效抗生素,并予解痉止喘治疗为宜。[1]

41 泻白散的别名

泻肺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42 处方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2]。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30克 甘草(炙)3克。

地骨皮15g、桑白皮15g、甘草3g、粳米6g[3]

地骨皮15g、桑白皮(炒)15g、甘草(炙)3g[4]

43 功效与主治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泻白散具有清泻肺热,平喘止咳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喘证。症见肺热壅盛,气喘咳嗽,甚则气急,皮肤蒸热,发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3]

4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上锉散[2]。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2]

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300毫升,煎200毫升,食前服。

45 方解

泻白散方中桑白皮有清泻肺热、平喘止咳的作用,气薄质液,不燥不刚,虽泻肺气而无伤于娇脏,为君药。地骨皮甘淡而寒,助君药以泻肺中伏火,对于阴虚有热者尤宜,有养阴之功而为臣药。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共为佐使药。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使肺气清肃,则咳喘自平。[3]

46 临床运用

[3]

泻白散是用于治疗呼吸道炎症属肺热咳喘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出现以咳喘气急,皮肤蒸热(一般体温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午后到傍晚发热较重),舌红苔黄,脉细数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461 加减法

若肺热甚者,加黄芩、知母增强清泻肺热之效;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者,加瓜蒌皮、川贝母润肺止咳;大便干燥难解者,加瓜蒌仁、决明子以润燥通便。

462 使用禁忌

外感风寒咳嗽、寒性咳嗽或肺虚咳喘者均不宜使用泻白散。

47 现代适应证

[4]

泻白散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热者。

471 麻疹初起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经呼吸道及个别密切接触者传播的一种传染病。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在此处繁殖,同时少量病毒入血形成全身性病毒血症。之后病毒在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活跃复制后,大量病毒在此人血引起全身广泛损害,麻疹病毒直接侵入T淋巴细胞并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在麻疹病程中及以后一过性的免疫抑制中起到一定作用,因此细胞免疫损伤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由于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抑制,又可继发细菌感染,全身淋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真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浆渗出,红细胞相对增多而形成麻疹淡红色斑丘疹,疹退后,表皮细胞坏死、角化形成脱屑,肺间质发炎形成巨细胞性肺炎,脑脊髓初期可有充血、水肿,少数后期形成脱髓鞘改变,形成亚急性硬化全脑炎。免疫反应可造成真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皮肤黏膜出疹性损伤,也可造成肺间质损伤及脑的损伤而致麻疹性脑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口腔黏膜Koplik斑。

472 肺炎

肺炎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大多是由各种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侵入所致,也可由理化因素、过敏及免疫损伤以及药物等引发。正常的呼吸道防御机制使气管隆凸以下的呼吸道保持无菌,当人体抵抗力低下,病原体数量多、毒力强时病原体可经呼吸道侵入,也可经血流播散,上呼吸道定植菌的误吸等,也可使病原体在下呼吸道滋生繁殖,引起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及细胞浸润。病理上分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3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严重者出现肺部干湿性啰音,呼吸困难;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

473 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大多由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渗出,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临床出现发热、咳嗽、呼吸音粗糙及少许干湿啰音。治疗不及时,病情蔓延,即可并发肺炎。并发肺炎时,肺充血、水肿,肺泡内含有纤维蛋白和渗出液。临床上除上述症状外,两肺出现较多的干啰音。

支气管炎患者连续咳嗽、咳痰3个月以上,或每年咳嗽2个月以上,连续超过2年并除外心肺和其他疾病者为慢性支气管炎。其病因主要是机体和呼吸道局部抵抗力降低,外周常常见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有害气体、尘埃吸入、过冷过热、空气干燥等,常见感染微生物是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常见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衣原体、支原体等。也有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者。同时吸人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如花粉、粉尘或空气污染大气中的有毒气体,或蛋白酶-抗胰蛋白酶失衡等细菌蛋白质的过敏以及体内的因素等均是常见的病因。病原微生物在呼吸道生长繁殖及其代谢产物、毒素等作用对支气管黏膜破坏,从而引起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渗出和原核细胞浸润等,慢性期主要是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主要以慢性咳嗽、咳痰,两肺支气管内可闻及干湿哕音为主要表现。

48 泻白散的药理作用

[5]

48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君药桑白皮煎剂对金**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须发癣菌也有抑制作用。臣药地骨皮煎剂对伤寒及甲型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为低效抑菌,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病毒株有抑制作用。佐药甘草所含甘草酸钠体外对金**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滴虫均有抑制作用;同时甘草酸类化合物通过对多种病毒颗粒的直接作用和诱生干扰素、增强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等活化宿主免疫功能的间接作用而发挥广谱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对艾滋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疗效确切。甘草多糖对水疱口炎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有抑制作用;甘草酸能抑制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甘草酸单胺能灭活HIV;甘草甜素除对上述病毒有抑制作用外还对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482 解热、镇静、止咳作用

君药桑白皮有降温及镇静作用;桑白皮及氯仿提取物均有镇咳作用,堿提取物有祛痰作用;乙醇提取物有乙酰胆堿样作用,能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具有平喘作用。臣药地骨皮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作用相当于氨基比林、奎宁以外的其他合成的解热镇痛药。甘草有抗惊厥和镇痛作用,甘草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而产生皮质激素样作用,因而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甘草合剂及甘草浸膏能覆盖发炎的咽部黏膜,缓和炎症 ,从而发挥镇咳作用,同时还能促进咽喉、支气管黏膜分泌,使痰容易咳出而呈祛痰镇咳作用;甘草还有解痉、平喘作用。

483 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桑白皮有降血压作用,对心脏有轻度的抑制而使心动过缓,同时还有利尿作用,并伴Na+、K+、Cl排出量增加,这可有利地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臣药地骨皮除通过作用于中枢外还可阻断交感神经末梢,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地骨皮氯仿提取物对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有抑制作用,枸杞环八肽A、B对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也有抑制作用,其所含枸杞素A、B有抗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素的作用;地骨皮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减慢心率,心电图可见PR间期延长,T波降低。佐药甘草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抗心律失常作用;甘草还有血管紧张素ⅡA1受体激动剂样作用,能缩小心机梗死的体积。

49 歌诀

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3]

410 出处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5 《杏苑》卷三方之泻白散 51 方名

泻白散

52 组成

桑白皮2两,地骨皮2两,生甘草1两。

53 主治

《杏苑》卷三方之泻白散主治肺热。

5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3钱,以麦门冬汤调下。

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56 出处

《杏苑》卷三

6 《幼科发挥》卷四方之泻白散 61 方名

泻白散

62 组成

甘草、桔梗、陈皮、桑皮、地骨皮。

63 主治

《幼科发挥》卷四方之泻白散主治肺热。小儿久嗽,两眼黑肿,白珠如血。

6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热服。

65 出处

《幼科发挥》卷四

7 《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一方之泻白散 71 方名

泻白散

72 泻白散的别名

五味泻白散

73 组成

黄芩、栀子、当归、生地黄、赤芍药各等分。

74 主治

《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一方之泻白散主治风热翳膜血筋,一切肺热外障。

75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为散、为汤任服。

76 附注

五味泻白散(《景岳全书》卷六十)。

77 出处

《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一

8 《痈疽验方》方之泻白散 81 方名

泻白散

82 泻白散的别名

泻甘汤

83 组成

桑白皮(炒)2钱,地骨皮1钱,甘草(炙)1钱,贝母(去心)1钱,紫菀1钱,桔梗(炒)1钱,当归(酒拌)1钱,瓜蒌仁1钱半。

84 功效主治

《痈疽验方》方之泻白散功在泻肺定喘。主治肺痈,咳嗽喘急,胁肋疼痛,胸满气促;肺经蕴热,肺火咳嗽,久嗽喘息。

85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作1剂。水1钟,生姜3片,煎8分,食远服。

86 附注

泻甘汤(《医钞类编》卷六)。《医钞类编》有粳米。

87 出处

《痈疽验方》

9 《脉因证治》卷中方之泻白散 91 方名

泻白散

92 组成

桑白皮1两,青皮、五味、甘草、茯苓、参、杏仁、半夏、桔梗(上2味,痰涎呕逆加之),地骨皮7钱。

93 主治

《脉因证治》卷中方之泻白散主治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咳喘呕逆。

9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95 出处

《脉因证治》卷中

10 《严氏济生方》卷二方之泻白散 101 方名

泻白散

102 组成

桑白皮(炙)、桔梗(去芦,锉,炒)、地骨皮(去木)、半夏(汤洗7次)、瓜蒌子、升麻、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等分。

103 主治

《严氏济生方》卷二方之泻白散主治肺脏实热,心胸壅闷,咳嗽烦喘,大便不利。

10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105 附注

方中升麻,《古今医统大全》作“陈皮”。

106 出处

《严氏济生方》卷二

11 《杨氏家藏方》卷八方之泻白散 111 方名

泻白散

112 组成

桑白皮(炙)1两,紫苏叶1两,人参(去芦头)1两,汉防己1两,甜葶苈(微炒)1两,半夏(汤洗7次)1两,麻黄(去根节)1两,甘草半两(炙),陈橘皮(去白)3分,吴茱萸(汤洗7次,焙干)3分。

113 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八方之泻白散主治肺气上奔咽膈,胸胁隘满,喘急不止。甚者头面浮肿,腹胀,小便不利。

11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1盏半,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食后温服。

115 出处

《杨氏家藏方》卷八

12 《丹台玉案》卷三方之泻白散 121 方名

泻白散

122 组成

桑白皮(炒黄)2钱,地骨皮2钱,五味子21个,甘草1钱,贝母(去心)1钱,天门冬(去心)1钱,麦门冬(去心)1钱。

123 主治

《丹台玉案》卷三方之泻白散主治肺经发热。

12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25 出处

《丹台玉案》卷三

13 《医方简义》卷二方之泻白散 131 方名

泻白散

132 组成

桑白皮2钱,地骨皮3钱,知母2钱(炒),甘草1钱。

133 主治

《医方简义》卷二方之泻白散主治肺火喘咳者。

13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加粳米1撮,水煎服。

135 出处

《医方简义》卷二

14 《麻症集成》卷三方之泻白散 141 方名

泻白散

142 组成

黄芩、骨皮、黑栀、竹叶、连翘、蒌仁、玄参、川连、兜铃、炙桑皮。

143 主治

《麻症集成》卷三方之泻白散主治心肺实火,咳嗽喘促。

144 出处

《麻症集成》卷三

15 《麻症集成》(破愚斋本)卷上方之泻白散 151 方名

泻白散

152 组成

桑皮、骨皮、花粉、连翘、元参、川连、灯草。

153 主治

《麻症集成》(破愚斋本)卷上方之泻白散主治麻疹喘嗽烦渴,毒在心肺,发未尽者。

154 出处

《麻症集成》(破愚斋本)卷上

16 《症因脉治》卷二方之泻白散 161 方名

泻白散

162 组成

桑皮、地骨皮、甘草、荆芥穗、防风、柴胡、葛根。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63 主治

《症因脉治》卷二方之泻白散主治外感嗽血,表邪外束,身发寒热,咳嗽带血者。

164 出处

《症因脉治》卷二

17 《张氏医通》卷十三方之泻白散 171 方名

泻白散

172 组成

桑白皮(姜汁和蜜炙)1两,地骨皮1两,甘草(炙)5钱。

173 主治

《张氏医通》卷十三方之泻白散主治肺热咳,手足心热。

17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5钱,入粳米100粒,竹叶1把,水煎服。

175 加减

有热,更加知母、黄芩。

176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77 用药禁忌

如有客邪禁用。

178 出处

《张氏医通》卷十三

18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泻白散 181 方名

泻白散

182 组成

桑白皮(蜜炙)、地骨皮(去梗)、甘草,淡竹叶20片,灯心30根,马兜铃。

183 主治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之泻白散主治麻疹咳嗽。

184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口服。

1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86 出处

《种痘新书》卷十二

19 《一盘珠》卷八方之泻白散 191 方名

泻白散

192 组成

桑皮、杏仁(去油)、川贝母、黄芩、甘草、胆星各等分。

193 主治

《一盘珠》卷八方之泻白散主治小儿咳嗽,火郁肺金,声不转。

194 加减

体实塞鼻,气粗,加麻黄2分。

195 出处

《一盘珠》卷八

20 《盘珠集》卷下方之泻白散 201 方名

泻白散

202 组成

地骨皮、杏仁(去皮)、桑白皮(炙)。

203 主治

《盘珠集》卷下方之泻白散主治肺金盛,克肝木,致患胁痛。

204 出处

《盘珠集》卷下

21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方之泻白散 211 方名

泻白散

212 组成

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人参、茯苓、知母、黄芩。

213 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方之泻白散主治晨嗽。

214 出处

《杂病源流犀烛》卷一

22 《杂病源流犀烛》卷六方之泻白散 221 方名

泻白散

222 组成

桑皮、地骨皮、黄芩、灯心、马兜铃、山栀、黄连、桔梗、竹叶、大青、玄参、连翘。

223 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卷六方之泻白散主治肺盛不寐。

224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没药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性味归经 10 没药的功效与主治 11 使用禁忌 12 没药的化学成分 13 没药的药理作用 14 没药过敏 141 没药过敏反应的症状 142 治疗 15 《全国中草药汇编》:没药 151 拼音名 152 没药的别名 153 来源 154 性状 155 炮制 156 性味 157 功能主治 158 没药的用法用量 159 备注 1510 摘录 16 《中华本草》:没药 161 出处 162 拼音名 163 英文名 164 没药的别名 165 来源 166 原形态 167 生境分布 168 性状 169 化学成份 1610 没药的药理作用 1611 鉴别 1612 炮制 1613 性味 1614 归经 1615 功能主治 1616 没药的用法用量 1617 注意 1618 各家论述 1619 摘录 17 没药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172 来源 173 性状 1731 胶质没药 174 鉴别 175 检查 1751 杂质 1752 总灰分 1753 酸不溶性灰分 176 含量测定 177 没药饮片 1771 炮制 1772 检查 17721 酸不溶性灰分 1773 含量测定 1774 鉴别 1775 性味与归经 1776 功能与主治 1777 用法与用量 1778 注意 1779 贮藏 178 出处 18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没药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没药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没药 1 拼音

mò yào

2 英文参考

gum myrrh [朗道汉英字典]

myrrh [朗道汉英字典]

Commiphora myrrha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myrrh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yrrha(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yrrh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没药为中药名,出《药性论》。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 (Commiphora molmol Engl) 及同属植物树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Myrrha(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myrrh(《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没药的别名

末药。

7 来源

没药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 (Commiphora molmol Engl) 及同属植物树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1]。

没药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及其同属数种植物茎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2]。

8 产地

没药主产热带非洲和西亚,现广西地区有引种[2]。

9 性味归经

没药味苦,性平;入心、肝、脾经[2]。

10 没药的功效与主治

没药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2]:

没药治胸腹瘀痛,痛经,经闭,症瘕,跌打损伤,痈肿,肠痈,目赤肿痛: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2]。

没药研末敷治溃疡久不收口[2]。

11 使用禁忌

孕妇忌服没药[2]。

12 没药的化学成分

没药含α罕没药酸和β罕没药酸(Heerabomyrrholic acid)、α没药酸、β没药酸和γ没药酸(Commiphoric acid)、没药次酸(Commiphorinic acid)、α罕没药酚和β罕没药酚(α Heerabomyrrhol、βHeerabomyrrhol)、罕没药树脂(Heeraboresene)。另含挥发油,其成分为丁香油酚、间苯甲酚、枯醛、桂皮醛、罕没药烯(Heerabolene)等[2]。

13 没药的药理作用

没药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2]。

没药的挥发油也能轻度抑制皮肤真菌。

没药还能降低兔、大鼠及鸡的血胆甾醇水平,并有抗炎作用[2]。

14 没药过敏

没药的主要成分为树脂、树胶和挥发油,后者含丁香油酚等,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之功效[3]。本药内服煎剂用量3~9g/d[3]。

141 没药过敏反应的症状

没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如面部潮红、全身粟粒样丘疹、奇痒,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3]。

142 治疗

没药过敏的治疗要点为[3]:

抗过敏及对症治疗。

15 《全国中草药汇编》:没药 151 拼音名

Mò Yào

152 没药的别名

末药、明没药

153 来源

橄榄科没药属植物没药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C molmol Engl]及同属他种植物的树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一般在11月至次年2月间采收,但亦有在6~7月间采收,采收后拣净树皮及其他杂质即得。

154 性状

初渗出的为黄白色液体,在空气中逐渐变成为红棕色硬块。

155 炮制

原药捣碎,炒至焦黑色,待部分挥发油挥发后,稍冷,捣成小块即成。

156 性味

苦,平。

157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外用消肿生肌。用于跌打淤血肿痛,痈疽肿痛,胸腹诸痛;外用治疮口久不收敛。

158 没药的用法用量

1~4钱;外用适量,配入散剂或膏剂敷贴患处。

159 备注

(1)本品功用与乳香相似,故常相互配伍应用。

1510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16 《中华本草》:没药 161 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本草图经》:没药,生波斯国,今海南诸国及广州或有之。木之根、之株,皆如橄榄,叶青而密,岁久者则有膏液流滴在地下,凝结成块,或大或小,亦类安息香。

162 拼音名

Mò Yào

163 英文名

Myrrh

164 没药的别名

末药。

165 来源

药材基源: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及同属植物树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mmiphora myrrha Engl[Cmolmol Engl]

采收和储藏:11月至翌年2月采收。树脂可由树皮裂缝自然渗出;或将树皮割破,使油胶树脂从伤口渗出。初呈淡黄白色粘稠液,遇空气逐渐凝固成红棕色硬块。采得后去净杂质,置干燥通风处保存。

166 原形态

没药树 低矮灌木或乔木,高约3m。树干粗,具多数不规则尖刻状的粗枝;树皮薄,光滑,小片状剥落,淡橙棕色,后变灰色。叶散生或丛生,单叶或三出复叶;小叶倒长卵形或倒披针形,中央1片长718mm,宽45mm,远较两侧1对为大,钝头,全缘或末端稍具锯齿。花小,丛生于短枝上;萼杯状,宿存,上具4钝齿;花冠白色,4瓣,长圆形或线状长圆形,直立;雄蕊8,从短杯状花盘边缘伸出,直立,不等长;子房3室,花柱短粗,柱头头状。核果卵形,尖头,光滑,棕色,外果皮革质或肉质。种子13颗,但仅1颗成熟,其余均萎缩。花期夏季。

16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500m的山坡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热带非洲和亚洲西部。

168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粘结成团块,直径约25cm,有较小或更大的。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或黄棕色相间,无光泽或有时无光泽部分与有光泽部分相间。有时夹有树皮、木屑。质坚脆,破碎面颗粒状,有油样光泽,打碎后的薄片有亮光或半透明。气香而特异,味极苦,嚼时粘牙。以块大、棕红色、香气浓、杂质少者为佳。

169 化学成份

含树脂25%35%,挥发油25%9%,树胶约57%65%,树脂的大部分能溶于醚,不溶性部分a及β罕没药酸(heerabomyrrholic acid),可溶性部分含a、β及γ没药酸(miphoric acid)没药尼酸(miphorinic acid)a及β罕没药酚(heerabomyrrhol),尚含罕没药树脂(heeraboresene),没药萜醇(miferin)。挥发油在空气中易树脂化,含丁香油酚(eugenol),间甲苯酚(mcresol),枯醛(cuminaldehyde),蒎烯(pinene),柠檬烯(limonene),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罕没药烯(heerabolene)等,并含多种呋喃倍半萜类化合物:8a甲氧基莪术呋喃二烯(8amethoxyfuranodiene),8a乙酸基莪术呋喃二烯(8aacetylfuranodiene),莪术呋喃烯(curzerene,isofruanogermacrene),乌药根烯(lindestrene),呋喃桉1,3二烯(furanoeude a1,3diene),莪术呋喃二烯(furanodiene)。反式和顺式4,17(20)孕甾3,16二酮(E,Zguggulsterone)。树胶水解得阿拉伯糖,半乳糖和木糖。

1610 没药的药理作用

没药的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没药的抗菌作用可能与含丁香油酚有关,参见丁香条。含油树脂部分能降低雄兔高胆甾醇血症(饲氢化植物油造成)的血胆甾醇含量,并能防止斑块形成,也能使家兔体重有所减轻。与其他含油树脂的物质相似,没药(一般用酊剂)有某些局部 作用,可用于口腔洗剂中,也可用于胃肠无力时以兴奋肠蠕动。水浸剂用试管稀释法,1:2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含挥发油对霉菌有轻度抑制作用。没药煎剂20mg/kg股动脉注射,可使麻醉狗股动脉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下降。

1611 鉴别

理化鉴别 (1)本品与水研磨,形成黄棕色乳状液。

(2)本品已醚浸出物或挥发油置于蒸发皿中,待乙酸挥发散后,皿底的薄膜状残渣用溴或发烟硝酸蒸气熏后,即显紫红色。(检查挥发油)(3)取本品粉末少许,加新鲜配制的香草酸盐酸试液数滴,挥发油含量高者,立即显紫红色,含量低者则初显**,渐变成紫红色。(检查挥发油)

1612 炮制

没药:拣去杂质,打成碎块。制没药:取拣净的没药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稍见熔化点,取出放凉。或炒至表面稍见熔化时,喷洒米醋,继续炒至外层明亮光透,取出放凉(没药每100斤,用醋6斤);没药,水飞过,用钵坐热水中,以灯心同研,则易细。

1613 性味

苦;平

1614 归经

肝;脾;心;肾经

1615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主胸腹瘀痛;痛经;经闭;症瘕;跌打损伤;痈肿疮疡;肠痈;目赤肿痛

1616 没药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1617 注意

1孕妇忌服。

2《本草经疏》:凡骨节痛与夫胸腹胁肋痛,非瘀血停留而因于血虚者不宜用。产后恶露去多,腹中虚痛者不宜用。痈疽已溃不宜用。目赤肤翳非血热甚者不宜用。

1618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没药,大概通滞血,打扑损疼痛,皆以酒化服。血滞则气壅凝,气壅凝则经络满急,经络满急,故痛且肿。凡打扑著肌肉须肿胀者,经络伤,气血不行,壅凝,故如是。

2《医学入门》:东垣云,没药在治疮散血之科。此药推陈致新,故能破宿血,消肿止痛,为疮家奇药也。

3《本草纲目》: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

4《本草经疏》:《本草经》,没药味苦平无毒。然平应作辛,气应微寒。凡恶疮痔漏,皆因血热瘀滞而成,外受金刃及杖伤作疮,亦皆血肉受病。血肉伤则瘀而发热作痛,此药苦能泄,辛能散,寒能除热。水属阴,血亦属阴,以类相从,故能入血分,散瘀血,治血热诸疮及卒然下血证也。肝经血热,则目为亦痛、肤翳,散肝经之血热,则目病除矣。

5《药性论》:主打扑损,心腹血瘀,伤折跌损,筋骨瘀痛,金刃所损,痛不可忍,皆以酒投饮之。

6《海药本草》:主折伤马坠,推陈置新,能生好血,研烂,以热酒调服。堕胎心腹俱痛及野鸡漏痔、产后血气痛,并宜丸、散中服。

7《日华子本草》:破症结宿血,消肿毒。

8《开宝本草》:主破血止痛。疗杖疮、诸恶疮、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晕痛肤赤。

9王好古:治心胆虚,肝血不足。

10《本草纲目》:散血消肿,定痛生肌。

11《本草述》:久服舒筋膜,通血脉,固齿牙,长须发。

1619 摘录

《中华本草》

17 没药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没药

Moyao

MYRRHA

172 来源

本品为橄榄科植物地丁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或哈地丁树Commiphora molmol Engl的干燥树脂。分为天然没药和胶质没药。

173 性状

天然没药呈不规则颗粒性团块,大小不等.大者直径长达6cm以上。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近半透明部分呈棕黑色,被有**粉尘。质坚脆,破碎面不整齐,无光泽。有特异香气,味苦而微辛。

1731 胶质没药

呈不规则块状和颗粒,多黏结成大小不等的团块,大者直径长达6cm以上,表面棕**至棕褐色,不透明,质坚实或疏松,有特异香气,味苦而有黏性。

174 鉴别

(1)取本品粉末0lg,加乙醚3ml,振摇,滤过,滤液置蒸发皿中,挥尽乙醚,残留的**液体滴加硝酸.显褐紫色。

(2)取本品粉末少量,加香草醛试液数滴,天然没药立即显红色,继而变为红紫色,胶质没药立即显紫红色.继而变为蓝紫色。

(3)取[含量测定]项下的挥发油适量,加环己烷制成每1ml含天然没药10mg或胶质没药5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天然没药对照药材或胶质没药对照药材各2g,照挥发油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D 乙法)加环己烷2ml,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约25小时,放置后,取环己烷溶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一乙醚(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立即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75 检查 1751 杂质

天然没药不得过10%,胶质没药不得过15%(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A)。

1752 总灰分

不得过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7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10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76 含量测定

取本品20g(除去杂质),照挥发油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D乙法)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天然没药不得少于40%(ml/g),胶质没药不得少于20%(ml/g)。

177 没药饮片 1771 炮制

醋没药  取净没药,照醋炙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表面光亮。

每100kg没药,用醋5kg。

本品呈不规则小块状或类圆形颗粒状,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具特异香气,略有醋香气,味苦而微辛。

1772 检查 17721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8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773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挥发油不得少于20%(ml/g)。

1774 鉴别

同药材。

1775 性味与归经

辛、苦,平。归心、肝、脾经。

1776 功能与主治

散瘀定痛,消肿生肌。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瘾瘕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

1777 用法与用量

3~5g,炮制去油,多入丸散用。

1778 注意

孕妇及胃弱者慎用。

1779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17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8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白鹰粪散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7 《冯氏锦囊·痘疹》卷十四 71 组成 72 主治 73 白鹰粪散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白鹰粪散 1 拼音

bái yīng fèn sǎn

2 处方

鹰粪(取白色,烧灰)、马齿苋不拘多少。

3 制法

晒干烧灰。

4 功能主治

痘痂不落成瘢痕者。

5 白鹰粪散的用法用量

蜜水调涂靥上。

6 摘录

《冯氏锦囊·痘疹》卷十四

7 《冯氏锦囊·痘疹》卷十四 71 组成

鹰粪(取白色,烧灰)、马齿苋不拘多少。

72 主治

痘痂不落成瘢痕者。

73 白鹰粪散的用法用量

蜜水调涂靥上。

74 制备方法

晒干烧灰。

古籍中的白鹰粪散 《普济方·针灸》:[卷十七]灭瘢

鹰粪白(平)白僵蚕(平)衣中白鱼(温)白附子(平)蜜陀僧(平)《普济方·针灸》明·永乐四年朱梓公元

《新修本草》:[卷第二诸病通用药]灭瘢

鹰屎白(《别录》平)白僵蚕(《别录》平)衣鱼(《本经》温)《新修本草》唐苏敬等20余人编写公元65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七眼目门(附论)]眼目通用方

上取诃黎勒核,入白蜜研,注目中,神良。一方以鹰嘴者一枚,滴蜜于石磨点。《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

《眼科阐微》:[卷之四·贞集秘传开瞽复明仙方]制空白法

(即鹰粪)取野外者,将瓦烧火热,用疏纸铺瓦上,将空白放纸上,以气尽为则,研细,听用。《眼科阐微》

《证类本草》:[卷第十九禽中]鹰屎白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白藤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白藤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味 28 功能主治 29 白藤的用法用量 210 注意 211 附方 2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白藤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白藤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白藤 1 拼音

bái téng

2 《辞典》:白藤

21 出处

《云南中草药选》

22 拼音名

Bái Ténɡ

23 白藤的别名

大发汗、白花藤、大毛豆、断肠叶(《云南中草药选》)。

24 来源

为豆科植物滇桂崖豆藤的根或叶。全年可采,切碎晒干。

25 原形态

攀援状落叶藤本,长达10米。小枝密生短茸毛。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长约30厘米。小叶11~13片,卵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幼时两面密生丝状茸毛,老时近无毛。总状花序腋生,长5~9厘米,花淡紫色或绿色,长约25厘米,花冠蝶形,绿色;雄蕊成二组。荚果线形,长约10厘米,有**茸毛,长10~11厘米。

26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灌木丛中或河边阴湿地。分布云南等地。

27 性味

①《云南中草药选》:"淡辛,温,有毒。"

②《云南中草药》:"苦微咸,热,有毒。"

28 功能主治

发汗,祛风,活血,止血。治风寒感冒,类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闭经,外伤出血。

①《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止血,发散,解表。"

②《云南中草药》:"止血,接骨,发汗,祛风。"

29 白藤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根:1~2分;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210 注意

孕妇忌服。

211 附方

①治跌打损伤,闭经,感冒风寒:大发汗根一至二分,水煎服或研末每服五匣。

②治类风湿关节炎:大发汗根二钱,配伍泡酒,每次服五毫升。

③治外伤出血:大发汗叶捣烂外敷。(宜忌以下出《云南中草药》)

212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白藤的方剂 七白挺子膏

gāo《医方类聚》卷八十引《千金月令》:方名:七白挺子膏别名:七白膏组成:白芷1分,白蔹1分,白术

大玉容丹

拼音:dàyùróngdān处方:白僵蚕3钱,白丁香1钱5分,白附子3钱,白芷3钱,三柰3钱,滑石

夜容膏

èrónggāo《便览》卷四:方名:夜容膏组成:白芷、白牵牛、黑牵牛(俱用头末)、玉女粉、雁条、白

七白散

báisǎn《永类钤方》卷二:方名:七白散组成:白蔹、白术、白牵牛、白附子、白芷、白芍药、白僵蚕。

白矾汤

拼音:báifántāng英文:概述:白矾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辨证录》卷十方之白矾汤

更多用到中药白藤的方剂

用到中药白藤的中成药 白带丸

首。白带丸中成药的主要成分为黄柏(酒炒)、椿皮、白芍、当归、香附(醋制)。具有清热,除湿,止带的功

白花蛇舌草注射剂

拼音:báihuāshéshécǎozhùshèjì英文:白花蛇舌草注射剂说明书:药品名称:白花蛇舌

艾姜丸

ijiāngwán处方干艾叶4两(炒焦存性),川白姜1分(炮)。制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

艾叶鸡蛋汤

àiyèjīdàntāng处方艾叶50克鸡蛋2个白糖适量制法将艾叶加水适量煮汤,打入鸡蛋煮熟,放白

灵宝如意丸

Wan标准编号:WS3B290998处方:白粉霜120g天麻120g血竭120g雄黄120g

更多用到中药白藤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白藤 《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五]治小儿慢惊风诸方

细研)犀角屑(半两)芎(一分)人参(一分去芦头)白藤(一分)龙上件药。捣罗为末。用水蜜和丸。如绿豆大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一]药所出州土一首

乌喙天雄附子)柘州(黄进)岭南道广州(石斛决明子白藤花甘蕉根丁根)恩州(蚺蛇胆)贺州梧州象州(并出蚺

《千金翼方》:[卷第一·药录纂要药出州土第三]岭南道

广州∶石斛、白藤花、丁根、决明子、甘椒根。韶州∶石斛、牡桂、钟乳。贺州、梧州、象州∶并出蚺蛇胆。春州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煎熟入麝少许。八味顺气散即四君子汤加青皮、陈皮、白芷、乌药各等分,姜煎服,仍以酒化苏合香丸兼服妙。

《医学入门》:[外集·卷七]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

目录 1 拼音 2 《奇效良方》卷六十五:白芥子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白芥子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妇人良方》卷三 31 组成 32 主治 33 白芥子散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白芥子散 1 拼音

bái jiè zǐ sǎn

2 《奇效良方》卷六十五:白芥子散

21 处方

白芥子。

22 制法

上为末。

23 功能主治

小儿疮疹,痘。

24 白芥子散的用法用量

水调敷脚心。

25 摘录

《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3 《妇人良方》卷三 31 组成

真白芥子2两,木鳖子2两(麸炒),没药(别研)半两,桂心半两,木香半两。

32 主治

荣卫之气循行失度,痰滞经络,与正气相搏,以致臂痛外连肌肉,牵引背胛,时发时止,发则有似瘫痪。

33 白芥子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温酒调下。

3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入研药令匀。

古籍中的白芥子散 《杂病广要》:[身体类]臂痛

故相搏则痛,宜小续命汤兼麝香丸(当考),甚者以白芥子散。若卒然一臂无力,痛不能举,似汗,肌肉时复掣痛

《普济方》:[卷一百五十四身体门]身体疼痛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七分。空心服。白芥子散(出危氏方)治背痛。外连肌肉。牵引背脾。时发时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卷之四面图形十二症(一)]手背发

桂、白芷、浓朴、木香、连翘、二花。食远服。六味白芥子散白芥子、官桂、羌活、黄连、二花、天花粉。具用水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二杂症门上]臂痛

子大。临卧淡姜汤下五七丸,如疾猛,再加至十丸。白芥子散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二杂症门上]臂痛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白术糖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白术糖 1 拼音

bái zhú táng

2 处方

生白术30~60克 绵白糖50~100克

3 制法

先将生白术晒干后,研为细粉,过筛;再把白术粉同绵白糖和匀,加水适量,调拌成糊状,放入碗内,隔水蒸或置饭锅上蒸熟即可。

4 功能主治

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流涎。

5 白术糖的用法用量

每日服10~15克,分作2~3次,温热时嚼服。

6 摘录

《江苏中医》

古籍中的白术糖 《本草新编》:[卷之一(宫集)]白术

白术,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无毒。入心、脾、胃、肾、三焦之经。除湿消食,益气强阴,尤利腰

《仁术便览》:[卷三积聚]水药法

黄病白术(炒)苍术(各三两)软石膏(,一两)白芍(炒)片芩(各一两)薄荷叶(七钱)上为末,沙糖水调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四]饴(音贻)糖

也云∶饴即软糖也,北人谓之饧。粳米、粟米、大麻、白术、黄精、枳(音止)(音矩)子等并堪作之,唯以糯米

《本草述钩元》:[卷十四谷部]饴糖

胶饴。用其色类琥珀者。稻秫粟蜀粳秫大麻子枳子黄精白术。并堪熬造。惟以糯作者入药。秫粟者次之。近世用谷

《丹溪治法心要》:[卷五]茶癖(第八十一)

泻白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泻白散 41 泻白散的别名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