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18国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2收藏

陕西历史博物馆18国宝,第1张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18件国宝级文物,分别是哪些,分别位于哪些展厅?

1、西周早期(方舆)左右偏旁yu鼎通高77,口径565厘米。1972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

目前暂存库房,没有在展线上展览。

2、西周中期五祀卫鼎通高363,口径343厘米。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

在一楼西周展览大厅中段。

3、西周晚期多友鼎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1980年陕西长安县下泉村出土。

在一楼西周展览大厅中段。

4、西汉皇后玉玺高2,边长28厘米,重33克。1968年陕西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

在二楼西汉展览大厅前段。

5、西汉鎏金竹节熏香炉通高58,口径9,底径133厘米。1981年陕西兴平县豆马村出土。

在二楼西汉展览大厅前段。

6、唐舞马衔杯纹银壶高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中段。

7、唐阙楼仪仗图高28O,宽280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8、唐宫女图高176,宽1965厘米。1960年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

9、唐马球图高229,宽688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10、唐狩猎出行图高100-200,全长890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李贤墓出土。

11。唐礼宾图1971年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以上五组18幅壁画均保存密封库房中,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内均有其复制品供游客欣赏。

12、13、唐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件) 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中段。

14、唐镶金兽首玛瑙杯长155,口径59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后段。

15、唐鹦鹉纹提梁银罐高242,口径124,足径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中段。

16、唐三彩载乐驼通高58厘米。高242,口径124,足径143厘米。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

原件在库房,其仿制品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后段。

17、北宋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腹径143厘米。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

在二楼宋元明清展览大厅中段。

18、宋黑釉油滴碗高85,口径30,底径106厘米。陕西渭南出土。

在二楼宋元明清展览大厅后段。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18件国宝都有哪些

分别是:镶金兽首玛瑙杯、旟鼎、五祀卫鼎、多友鼎、皇后之玺、鎏金银竹节熏炉、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客使图、阙楼仪仗图。

马球图、宫女图、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鹦鹉纹提梁壶、三彩载乐驼、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黑釉油滴碗、狩猎出行图、鸳鸯莲瓣纹金碗有两件,所以共计18件。 1、黑釉油滴碗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

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

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古籍记载黑釉油滴碗“盛茶闪金光,盛水闪迄今所见银光。

映日透视,光彩夺目。 2、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

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这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的倒灌壶,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

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活泼可爱。

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

3、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共出土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

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锤碟成形,錾刻为纹,造型饱满庄重。

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

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有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 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

莲瓣上空白处装饰飞禽和云纹。鱼子纹底。

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应是碗的重量。墨书标重显示两碗重量略有差异,但天平实测重量相同。

4、唐舞马衔杯纹银壶 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

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 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 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

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5、唐兽首玛瑙杯 唐兽首玛瑙杯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

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唐兽首玛瑙杯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 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

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冒,能够卸下,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 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四大藏品是什么

金樽兽首玛瑙杯(镇馆之宝 如下图),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鸳鸯莲瓣纹金碗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 这是四大臧品 除这四大臧品外 还有18件国宝级文物(包括四大臧品) 如下 1、西周早期(方舆)左右偏旁yu鼎通高77,口径565厘米。

1972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 2、西周中期五祀卫鼎通高363,口径343厘米。

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出土。 在一楼西周展览大厅中段。

3、西周晚期多友鼎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1980年陕西长安县下泉村出土。

在一楼西周展览大厅中段。 4、西汉皇后玉玺高2,边长28厘米,重33克。

1968年陕西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 在二楼西汉展览大厅前段。

5、西汉鎏金竹节熏香炉通高58,口径9,底径133厘米。1981年陕西兴平县豆马村出土。

在二楼西汉展览大厅前段。 6、唐舞马衔杯纹银壶高143厘米。

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中段。

7、唐阙楼仪仗图高28O,宽280厘米。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8、唐宫女图高176,宽1965厘米。

1960年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出土。 9、唐马球图高229,宽688厘米。

1971年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10、唐狩猎出行图高100-200,全长890厘米。

1971年陕西乾县李贤墓出土。 11。

唐礼宾图1971年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以上五组18幅壁画均保存密封库房中,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内均有其复制品供游客欣赏。

12、13、唐鸳鸯莲瓣纹金碗(两件) 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7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中段。 14、唐镶金兽首玛瑙杯长155,口径59厘米。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后段。

15、唐鹦鹉纹提梁银罐高242,口径124,足径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中段。

16、唐三彩载乐驼通高58厘米。高242,口径124,足径143厘米。

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 原件在库房,其仿制品在二楼隋唐展览大厅后段。

17、北宋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腹径143厘米。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 在二楼宋元明清展览大厅中段。

18、宋黑釉油滴碗高85,口径30,底径106厘米。陕西渭南出土。

在二楼宋元明清展览大厅后段。

为什么陕西历史博物馆官藏文物375000件,却只展出3000件? 爱问知

我想有这几个原因: 首先,有很大一部分珍贵文物是必须在恒温恒湿并且少光照的条件下才能够稳妥保存的,比如壁画,书画作品,丝织品,漆木器等等,苛刻的保存条件也就限制了这些国宝级的文物与广大参观者见面的次数,你想,再人多的地方,难免有光照(相机闪光灯),室内灯光,参观者活动带来的温度变化以及湿度变化都是文物保护的大敌,所以一般博物馆只会展出诸如金属器,陶瓷器,石器等自身成分比较稳定,不易被上述外界因素损坏的文物。

其次就是成本问题,就我所知,陕西历史博物馆已经是全国的大型博物馆了,如果把所有藏品都展出来,展馆是肯定不够用的,况且维持和保护这些数量庞大的展品,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消耗的电力资源等等等等都是相当大的一笔开销,(博物馆不是赢利性单位,其很大一部分运转资金需要国家和地方两级财政进行补贴,而不是门票收入)与其这样还不如把主要的资金投入到出土文物的保护上,一般的博物馆都会实行轮展制,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将库存文物和展出文物进行调换。 第三,一般的平头百姓是没有机会看到一些超级国宝的,据我所知,一些比较有“料”的大博物馆大都有一些镇馆之宝,这些宝贝是不会轻易露面的,有的规定只能是省部级以上的领导才能观看,所以我们也就无缘得见了。

以上是我自己总结的几点,不足之处,敬请海涵 P。 S。

偌大一个陕博才3000件文物展出?个人觉得不太可能,可能是你搞错了 。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让拍照吗

基本都有。

我去了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内一般不让拍照,舞马衔杯银壶,有四个兵马佣,鎏金竹节熏炉,好多值的一看的东西,它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也非常喜欢里面的东西。去吧。

馆里的文物你可以这样,买张光盘4亿修建的仿唐的博物馆合影也是不错的选择呢,霸桥纸,到门前水池中的那块不起眼的石头(汉代的文物呀,汉带未央宫太液池中的假鲸鱼)!但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口陈列的也不是等闲物,从唐代帝王陵前的翼马,是为了保护文物,肯定不虚此行,一定会给你留下好的回忆! 有兽首玛瑙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张锦秋女士设计的1991年花了1,四足鬲(全国唯一的孤品),皇后玉玺(汉高祖刘邦老婆的)。

谁知道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个文物叫什么

金怪兽1957年陕西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出土。

长11,高115厘米,160克。鹰嘴兽身,大耳环眼,生双角,角分四叉,浮雕有立耳环眼鹰嘴怪兽。

尾也是怪兽头像。身及四肢饰凸云纹,颈及胸部以细线条为鬃毛。

这件作品大体是一头鹿的形状,但却像鹰一样长一个钩嘴,这是自然界所不存在的。这件金怪兽具有明显的匈奴文化特征,研究认为,是匈奴人中“王”一级的高级贵族才能使用的,这表明了它的崇高地位。

然而,它做成四不象的怪兽,又是什么含义呢?有研究认为,它可能就是匈奴族民间传说中救护了匈奴先祖的一只神兽,匈奴人为了纪念它,就将它的形象用黄金打造出来,置于至尊无上的地位。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品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 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分别是:镶金兽首玛瑙杯、旟鼎、五祀卫鼎、多友鼎、皇后之玺、鎏金银竹节熏炉、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客使图、阙楼仪仗图。

马球图、宫女图、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鹦鹉纹提梁壶、三彩载乐驼、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黑釉油滴碗、狩猎出行图、鸳鸯莲瓣纹金碗有两件,所以共计18件。

1、黑釉油滴碗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古籍记载黑釉油滴碗“盛茶闪金光,盛水闪迄今所见银光。映日透视,光彩夺目。

2、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这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的倒灌壶,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

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活泼可爱。

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

3、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共出土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

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锤碟成形,錾刻为纹,造型饱满庄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有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

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莲瓣上空白处装饰飞禽和云纹。鱼子纹底。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应是碗的重量。墨书标重显示两碗重量略有差异,但天平实测重量相同。

4、唐舞马衔杯纹银壶

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

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

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5、唐兽首玛瑙杯

唐兽首玛瑙杯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唐兽首玛瑙杯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

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冒,能够卸下,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陕西历史博物馆

人们常说:“知来处,明去处。”

博物馆是人类群体记忆的守护,我们与它的对话跨越时空和生死,我们看到人类从何而来,因何悲喜、因何忙碌、因何荣誉;我们看到人类的荣光也看到弱点和渴望。

昨天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

本期我精心策划了“博物馆里的西藏”,聚焦西藏各地博物馆典藏的精品,带大家#博物馆日云赏国宝#

西藏牦牛博物馆是基于牦牛在高原生活中的重要性、在高原文化中的地位而设立的。

这不是一座动物博物馆,而是一座以牦牛为载体、表现牦牛所驮载的高原 历史 文化、体现高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展示高原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的文化的人类学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现院长单霁翔评价西藏牦牛博物馆是 “国内填补空白、世界独一无二”。

形象地说,在西藏牦牛博物馆内展示了“三头”牦牛,即: 自然与科学的牦牛、人文与 历史 的牦牛、精神与艺术的牦牛。

并且,从这三个方面,收集、展示了牦牛与高原人类的关系丰富的物证。

在筹建西藏牦牛博物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进行了长达3万多公里的田野调查,得到了牦牛产区农牧民的大力支持,他们将西藏牦牛博物馆誉为 “亚颇章” (即牦牛宫殿),并无偿地捐赠与牦牛相关的物品。

现在,西藏牦牛博物馆的藏品中有近50%是各界群众捐赠的,这在全国的博物馆中是绝无仅有的。

今天的西藏正在经历深刻的 历史 变化,以牦牛为主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状态正在改变,西藏牦牛博物馆恰逢其时地担当了保护、传承、记忆的 历史 功能。

有一位牧民看了牦牛博物馆之后说,在寺庙,可以拿到加持过的甘露丸,到西藏牦牛博物馆,则可以看到我们自己过去的生活,看到我们的 历史 和文化,像回到家一样。

西藏牦牛博物馆 开放时间:

夏季:周二至周日(10:00—17:30)

冬季:周二至周日(11:00—17:00)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

作为国内第一座私人山岳博物馆,其名次仁切阿,在藏语中意为“吉祥长寿五天母”,用以指代西藏喜马拉雅地区的五座著名雪山。

分别是执掌寿诞的“扎西次仁玛”(珠穆次仁玛峰,海拔7134米)、执掌智慧的“丁结协桑玛”(珠穆隆索峰,海拔7804米)、掌管牲畜的“达嘎卓桑玛”(琼母岗日峰,海拔7048米)、掌管财富的“觉般震桑玛”(卓木拉日峰,海拔7326米),以及执掌福禄衣食的世界之巅“米玉洛桑玛”(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

面对雪山、湖泊,藏族人民更多的是崇拜和敬畏,他们把象征五行循环往复、万物生生不息的经幡挂在高处,经文随风而动,祈福于众生,自己却不会去轻易靠近神灵的居所。

可对登山者来说,面对雪山冰川,总是充满 探索 。

博物馆位于拉萨市北郊的夺底沟,是国内首家私人山岳博物馆,博物馆分为自然馆、人文馆、人文精神馆和登山馆等部分。

自然馆内展示了大量以雪山为题材的油画水墨画,还有生长在高原上的动植物标本;

人文馆展出了喜马拉雅山周边山民们的民俗风情;

人文精神馆里有很多佛像和唐卡,诠释了西藏民族对高山和信仰的热爱敬畏;

登山馆则展示了喜马拉雅群山攀登的各种历程,有很多登山照片和装备,其中在珠峰海拔8700米处挺立33年的“中国梯”更算是镇馆之宝。

在这里,还经常可能遇到攀登过海拔8000米以上雪峰的西藏登山运动员,可以一起交流。

次仁切阿雪山博物馆 开放时间:

全年周二至周日 10:00 18:00

除节假日外,每周一闭馆,17:00停止入场

石刻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从信仰和风俗的角度来看,藏族石刻文化充分反映出了每一 历史 时期中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图腾崇拜、生活习俗以及重要的 历史 文化信息,为 探索 和了解过去的 社会 、 历史 文化、宗教、艺术等提供了极为准确而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些瑰宝艺术散落在西藏各地,分布广泛,以前想要看上一眼可不容易。

不过如今,在日喀则石刻博物馆里,游人可以亲眼看到这些石刻艺术的真迹和一比一的复刻品,实属难得。

日喀则石刻艺术博物馆是目前全西藏唯一一家以石刻艺术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 。

博物馆共有两层,建筑面积约450平方米。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0余件,囊括了近年来出土的石碑、石刻、造像碑等各个种类。

其中,尤以西藏15世纪至19世纪之间的石刻数量居多,内容丰富、雕刻精美、技艺精湛,是博物馆展陈的主题和重点。

全年周二至周日 10:00 18:00

除节假日外,每周一闭馆,17:00停止入场

现在的山南市首府泽当镇是一个约两万人口的小镇,主街的尽头,有一个院子,有着巨大的红漆藏式大门,里面是一家博物馆——山南 历史 博物馆。

博物馆里陈列着雅砻地区不同时代的陶器、石器、金属和文书等文物。

山南的人们很骄傲,因为这里有总结出来的十个西藏“第一”:第一块农田、第一代国王(聂赤赞普)、第一部经书《邦共恰如》,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第一个村庄、第一个庄园……

山南博物馆馆长卓玛曾说,山南文物工作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全市文物进行征集,西藏考古团队在山南挖掘出土文物,馆内文物数量特别多,其中考古出土的陶器和金器最多。

的确,一进展厅,我便看到山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双系尖底彩陶罐,出土于山南乃东结莎墓地,距今约2000年。瓶身纹有菱形纹饰,这是同时代出土的文物中唯一拥有纹饰的彩陶,成为2000年之前生活的真实写照,山南博物馆的logo也以此为元素来进行设计。

山南的 历史 陈列馆按照从古至今、从无到有的 历史 来还原整个山南的变迁。从原始 社会 到吐蕃王朝,再到近代西藏与民主改革之后的新西藏,沉浸在这个陈列馆中,便是一次短暂的时空之旅。

文献档案,是记录山南文明发展的 历史 实物。馆内分为三个部分,文书档案、佛教典籍、近现代文学作品。

在这次我参观的文献展览中,有非常精美的国家一级文物贝叶经等一批珍贵的古籍文献亮相,其中一部珍贵的贝叶经被称为是西藏最美贝叶经,这也是国宝级的文物。

山南博物馆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上午10点半至下午5点

门票:免费开放

坐落在拉萨市罗布林卡东南角的西藏博物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的展厅主要分为 史前文化、不可分割的 历史 、文化艺术,以及民俗文化 四个部分。

西藏博物馆内精品文物众多,其中有一件文物,堪称 镇馆之宝

这便是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双体陶罐。这件双体陶罐,制造于新石器时代,被学界认为是新石器时代西藏地区陶器艺术的巅峰之作。

卡若文化遗址出土的双体陶罐,既是一件艺术品,展现出史前藏族先民的高超技艺,同时,它也是一件充满宗教仪式感的礼器,承载着藏族先民们对富足生活的向往。

通过这件双体陶罐,我们能够猜想到生活在澜沧江畔上古村庄里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这件双体陶罐,我们可以确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藏族先民们就已经创造出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停留在西藏博物馆内的双体陶罐前,能让游客感觉犹如梦境。

四五千年前的人类,是如何在这澜沧江畔,川、滇、藏三地的枢纽地带,在地球生命的原乡,建设起自己的村落,在炊烟袅袅的生活中世代繁衍。他们的故事、爱情以及生离死别,又是如何被埋葬的?

西藏博物馆 开放时间:

景区暂时停业,具体开放时间以景区公示为准

原开放时间周二-周日9:00-12:00,14:30-17:30(周一闭馆)

以上这些博物馆,你都打卡过哪几个呢?

还有哪些是我没提到的呢?

欢迎在评论区补充分享

#博物馆奇遇记#

一把古剑成了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越王者旨於睗青铜剑。

越王者旨於睗这个名字,历经容庚、陈仁涛、陈梦家、马承源、林沄、殷涤非等诸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考证,定为《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所说的句践之子鼫与,这一结论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不管是鼫与,还是者旨於睗,这名字读起来实在有些绕口。也难怪!“者旨於睗”是当时的吴越方音。者旨,读为“诸稽”(zhū jī),是越王的氏;“於睗”是名,读作yú shì(音同“于是”)。

而“鼫与”,则是以中原音记“者旨於睗”的急读音。也就是说,到了中原,人们把“者旨於睗”这四个字连起来读得快一点,就是“鼫与”。

鼫,今音读作shí(音同“食”);与,今天简化为“与”。由于吴、越人名在青铜器铭文中时有不同程度的省略,所以常引起典籍记载之歧纷,而古籍记载往往是以中原音记吴越方音,故又容易造成文字之异写。所以说,这位越王的名字,在传世古书中有很多不同写法,真让人有点头大。

比如,《越绝书》写作“与夷”,这是“於睗”的同音通假字;《吴越春秋》写作“兴夷”,“兴”是“与”的讹字,也就是说,这两字长得差不多,一不小心就容易写错。另外,《左传》作“适郢”,《竹书纪年》作“鹿郢”,要么是鼫与的讹写,要么是鼫与的同音通假字。

越王者旨於睗是勾践的儿子,史书对他的记载并不多,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声名威望,与其父相比,他就逊色很多了。

据《竹书纪年》记载,越王者旨於睗在位时间不长,仅六年(前464~前459年)。尽管其在位时间不长,但出土及传世的越王者旨於睗兵器却不在少数。据施谢捷博士《吴越文字汇编》记载,约有二十一件之多,具体数字是钟四、戈二、矛四、剑十一。

这十一把青铜古剑,分别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湖北荆州博物馆、苏州东吴博物馆、安徽寿县博物馆,同时,还有几柄被境外私人藏家收藏。

但是,在这诸多的越王者旨於睗剑中,无论是品相的完整性、还是价值的珍贵性,都比不上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越王青铜剑。也许想不到,浙博这件镇馆之宝,竟然是从香港一个古玩市场的地摊上,千辛万苦、费尽周折,花重金买回来的。

1995年9月下旬的一天,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收到一份来自香港的传真照片,这份传真是马先生的朋友发过来的,说是在香港的古玩市场上发现了一柄青铜古剑,看上去像是真品,但又不敢确定,想请马承源帮忙鉴定一下。

马承源从照片上看到,此剑剑格两面用大量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图案,并铸有错金鸟虫书铭文八字。鸟虫书又称为鸟篆,是一种带有鸟头形象的图画文字,它是在篆书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字形,使之盘旋弯曲如鸟形或者如虫形。

鸟虫书多铭刻于青铜器皿上,没有太大的实用功能,是一种用来装饰的艺术字,从古到今,没几个人能认识。

马承源是青铜器方面的专家,对古文字有很深的研究。多年的工作实际,使他有机会接触很多刻有鸟篆文的青铜器,所以他一眼就认出来,此剑剑格上的鸟篆铭文,一面为“戊(越)王戊(越)王”,另一面是“者旨於睗”。

马承源立马就激动起来,如果考释无误,则此剑当为越王勾践之子者旨於睗生前的贴身佩剑。

马承源很慎重,又将此事向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曹锦炎求证。曹锦炎先生也是青铜器和古文字方面的专家,他看了照片后,非常赞同马承源的判断。

10月4日,马承源赶赴香港,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这把古剑。

此剑剑身呈金**光泽,保存情况极佳,全剑完整无缺,毫无锈蚀,刃锋犀利,寒气逼人。附属的漆剑鞘也是完整如新,乌黑光亮,而且剑茎上的丝质缠缑也保存较好。其精美程度和历史价值,远胜于众多已出土的越王名剑。

通过交谈,马承源得知,这把宝剑是被国内文物贩子盗挖、走私出境后,几经转折,最后被香港文物贩子高价收购的。

香港卖方是个极其精明的商人,他见马承源对此剑十分上心,便断定这是一件难得的宝贝,随口就将价格抬高到100万港币。100万港币对于当时年征集文物经费只有几万元人民币的浙博来说,简直就是天价,即便寅吃卯粮,掏空了老底儿,也拿不出来。

而此时,不少海外买家纷纷表示希望购得此剑,有一个日本古董商甚至愿意出150万元港币,并决定在10月7日与香港卖方进行谈判。

就在国宝即将流失海外的关键时刻,曹锦炎向马承源转达了浙江省博物馆几位负责人的共同决定: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一定要将这柄宝剑抢救回来!浙江是越国故地,越王者旨於睗剑理应回归它诞生的地方。马承源立刻向香港友人借款10万港币,抢先预付了定金,并与当天将宝剑取回友人家中保存,又以上海博物馆声誉作保,说服香港卖家破例允许先将宝剑带回境内。

10月16日,越王者旨於睗平安运抵上海。宝剑抢回来了,但是资金却一直没有着落。香港卖方要求在10月31日之前,必须付足100万港币,否则,宝剑仍将收回。

10月19日,越王剑回到浙江省博物馆。全馆上下立即行动起来,一份《呼吁企业参与抢救珍稀国宝越王剑的倡议书》在半个小时内拟好,审核通过后,迅速分发全省各地。

浙江的新闻媒体对此事更是给予高度关注,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媒介广而告之,很快就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

珍稀古剑牵萦着千千万万浙江人的心,“越剑越得”,这是浙江人民的共同心愿。

在浙江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直接关心和过问下,10月31日,杭州钢铁集团同意出资106万人民币赎回此剑,并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使越王者旨於睗剑得以回归故里。

1996年1月3日,《杭州日报》报道:“古越先民创造的匡世珍奇、距今2400余年的越王剑,1996年年1月3日起在浙江省博物馆向公众展出(系由杭州钢铁总厂出资106万元购回越王剑而捐献国家的)。这把越王剑已经过特殊技术处理,安放在充满氮气的有机玻璃盒内。”

由企业出资抢救流失文物,这不仅在浙江省内是第一次,在全国是是不多见的,杭州钢铁集团这一义举,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古代吴越,善铸青铜剑,而今天的杭州钢铁集团的产品注册商标恰恰就是“古剑牌”。千年古剑与现代著名企业这段佳话,真可谓“千年姻缘一剑牵”。

国内出土的4大逆天文物,酷似现代手机、玻璃杯、游标卡尺、路由器,每件都像是“穿越”。

文物一:远古石铲

在国内考古挖掘的历史中,其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要数史前遗址了,而通过发现的史前古墓遗址,考古专家可以研究出古人类的生活习惯,以及历史上的一些未解之谜。而在国内出土的史前遗址的文物里,一件距今13万年的“石铲”文物,可以说是相当的珍贵了,现存于国家博物馆中,被列为一级文物。

很多人在看这件文物的时候,心中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分明就像是现代的智能手机啊,真的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吗?实际上,这件酷似手机的文物,在古人的眼里只是一把石铲而已,是他们的劳动工具,石铲上面的2个孔是用来衔接木棍的。这就证明了,早在一万多年前,国内区域的古人就已经开始改造自然了。

文物二:战国水晶杯

这件文物看起来非常神奇,因为其外形和现在常见的玻璃杯别无二致,但实际上,这是一件战国时期的水晶杯,而且由于其重要性和研究价值,被国家列为了禁止出境展览的名单。很多人看到这件文物之后,还调侃是不是项少龙穿越了带去战国的。

文物三:青铜卡尺

王莽在历史上有着很大的争议。王莽是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在朝野素有威名。后世的很多人觉得他虽然礼贤下士,谦恭俭让,但实际上是沽名钓誉之辈。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状况之下,王莽乘机夺取大权,而他创立的新朝仅仅存在了15年,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在位期间,他推崇的改革制度和现代极为接近,因此有人怀疑他是现代人穿越到了古代,搞起了惊天的改革。王莽留下的文物众多,现代考古也在其中发现了一件很逆天的文物,就是“王莽卡尺”,因为这把青铜制成的卡尺和现代的游标卡尺非常相似,所以后人称王莽为游标卡尺的始祖。

文物四:云纹五柱器穿越路由器

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的西郊在修建飞机场时,施工队无意间挖出一些青铜器。考古专家赶到后发现,这里有两座来自西周末期的古墓。在墓中,考古队挖掘出一个造型非常现代的青铜器,根据专业的碳14检测,至少已经存在了2700多年了,被学者称为“云纹五柱器”。比较独特的一点是,这件青铜器造型非常像是现代的路由器,下面是一个方形的凸台,上面有五根相互平行的棍子,就像是路由器的天线一样。对于用途,有人认为是古代用来祭祀的,那五根天线相当于焚香了;也有人认为一种管弦乐器,上面那几根棍子是用来吹奏音乐的管子。然而,这件文物当时具体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我们至今还不得而知。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我国一座大型的综合型博物馆,也是我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台湾曾经被迫远离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在曾经的这段时间里也是有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发生,而在这片土地发生的种种也将被一一的收藏在博物院内,让大家学习,观赏。因此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大家前往台湾游玩的必经打卡之地!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各类文物珍宝约65万件,素有“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的说法。文物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将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重要文物南迁与此。分为第一展览区(主馆)、第二展览区、天下为公牌坊、至善园、至德园、张大千纪念馆等主要部分。三大镇馆之宝,分别是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皆是精巧绝伦的工艺品,栩栩如生,世所罕见。

馆内珍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国著名的历史与文化艺术史博物馆,坐落在台北市基隆河北岸士林区外双溪,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碧瓦黄墙。院前广场耸立由6根石柱组成的牌坊,气势宏伟,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院内设有20余间展览室,文化瑰宝不胜枚举。

院内收藏有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沈阳故宫、热河行宫、中国青铜器之乡-宝鸡运到台湾的二十四万余件文物。所藏的毛公鼎、散氏盘等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

交通前往路线

1搭乘捷运淡水信义线(红色2号线)

至士林站下车,由1号出口出站,往中正路转乘公交车

(1)红30至故宫博物院本院正馆负一楼门口下车;或

(2)255、304、815、小18、小19至故宫博物院本院山脚广场前下车。

2搭乘捷运文湖线(棕色1号线)

(1)至剑南路站下车,转乘公交车棕20往故宫博物院本院正馆负一楼门口下车;或

(2)至大直站下车,由3号出口出站,右转直行约百米,转乘公交车棕13至故宫博物院本院山脚广场前下车。

3搭乘出租车至故宫博物院本院

离开路线

1至正馆负一楼服务台,请值勤人员协助打车

2至正馆负一楼服务台确认发车时间,于负一楼出口出馆后左转直行约百米,可搭乘公交车

(1)红30前往捷运淡水信义线(红色2号线),至士林官邸、捷运士林站、捷运剑潭站(士林夜市)

(2)棕20前往捷运文湖线(棕色1号线),至剑南路站(美丽华摩天轮、百货美食街)

3至本院山脚广场前

搭乘公交车前往捷运淡水信义线(红色2号线)、文湖线(棕色1号线)

门票价格

成人票:350新台币

团体参观票(10人以上):320新台币

台湾身份/国际学生证/青年旅游卡1:50新台币

至善园:20新台币(1月1日-12月31日周一-周日)

至德园:免费参观

儿童学艺中心:免票参观

开放时间

08:30-18:30;停止售票时间:18:00(1月1日-12月31日周一-周四,周日)08:30-21:00;停止售票时间:20:30(1月1日-12月31日周五-周六)

河北邢台是一处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并且这里还是河北省文物大市,馆藏文物众多,而邢台博物馆内的镇馆之宝也不少,那么邢台博物馆镇馆之宝有哪些呢,具体的详情介绍如下。

1、汉错金四神几何纹长颈铜壶

汉,一级文物,2800克,1976年出土于南和县左村汉墓。

简要说明:完整。圆唇,长颈,扁腹,圆足外撇。通体错金。颈部由蝉纹、几何纹、宽带纹、鸟兽纹组成。肩部饰蝉纹、几何纹、宽带纹。腹部由蝉纹、四神纹、嫌销宽带纹、几何纹组成。圈足饰几何纹。

2、汉三轮盘附觞铜温炉

汉,一级文物,10700克,1976年南和县左村汉墓出土。

简要说明:残缺,缺一拉环。该器物由三部分组成:觞、炉室、底盘。觞,椭圆形,月形耳,素面;炉室芹迅游椭圆形,上部镂刻变形几何纹气孔,下部镂刻6个条形气孔,炉室以四兽足焊接在底盘上;底盘为长方形,下置三轮,两端置兽柄拉环。

3、商嵌兽首直内玉戈

商,一级文物,175克,1992年西周墓出土。

简要说明:基本完整,铜兽首锈蚀,有裂纹。援狭长,凸脊,前锋锐尖,有阑,直内,援末嵌铜兽首,阑外二圆穿,内上有圆形单穿。

4、商“耳为父癸”铭兽首_兽面纹铜爵

商,一级,790克,1992年邢台市旧房开发公司南小汪公园东街住宅工地出土。

简要说明:残缺,一昌塌足尖缺,腹部有一洞。此爵为圜体高杯式,杯体偏长而优美。杯壁较直,口沿流折之后有二菌形柱。兽首_,三刀形足较长。腹部饰雷纹地兽面纹,一柱外侧有铭文“耳为父癸”。

5、汉带_虎首烟道铜灶

汉,一级,5200克,1982年5月邢台市地区文物商店拨交。

简要说明:残缺,甑腹严重残缺,盖缺。釜缺一环。由灶、_(釜、甑)两部分组成。甑:宽平缘,腹壁斜收,腹部有两个铺首衔环和一道宽带纹,底为箅,稍凸。圆釜,腹斜收,小平底内凹,肩部饰铺首衔环。灶,舟形,烟道高出灶面,饰虎首烟道口,灶门呈箕形,灶口为长方形。

古诗有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句诗不知道戳中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事,被寒风摧残仍然一身傲骨挺立天地间的梅,多像不染风尘品格高洁的自己啊!

再想想,看到寒风中傲立的一株梅,还好意思不起床学习工作吗?(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萃花总是起床困难吧,毕竟窗外没有寒梅啊。)

是了,今天萃花就要跟大家讲讲梅兰竹菊四君子之首,梅。准确的说,是一本古代教你画梅的画谱——《梅花喜神谱》。

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梅花我们都知道,“喜神”是什么?是一位能招来喜悦幸福的神吗?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跋中写道,“谱梅花而标题系以喜神者,宋时俗语谓写像为喜神也。”所以喜神就是画像的意思,《梅花喜神谱》=《梅花写生册》。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梅花。此画谱作者宋伯仁,生于南宋年间,非常爱梅,且善画梅。对此他自己是这么说的,“余有梅癖,辟圃以栽,筑亭以对……余于花放之时,满肝清霜,满肩寒月,不厌细徘徊于竹篱茅屋边……”

大意就是,我爱梅成癖,种了一片,还特地建了个亭子,开花的时候,从早到晚,顶着风霜雪月在梅花旁走来走去。

这也就是梅花是植物,知道的称他爱梅成痴,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个变态痴汉。爱梅到这个程度,不发挥一下自己的才情简直浪费生命——于是就有了这本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木刻版画画谱《梅花喜神谱》。

这本画谱长什么样子??

此谱分为上下两册,按照梅花不同的生长阶段,分为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八种不同的形态。百幅梅花姿态各异,生动盎然,宋伯仁还在每幅旁边题五言诗,配题名。

“古文钱”,画中梅花将开未开,花瓣包裹着花蕊,四方形状,可不就是古代的钱币模样吗?作者的起名能力值max!

“晴空挂月”这一幅,一枝从右上角切入画面,向左下方的对角线伸展过去,梅花则侧向右方翻转,倒挂枝头,恰似一轮新月当空挂。作者简直是把极简结构玩到了极致!

从上述几张中相信你们也注意到了,梅花旁的题诗字体刚劲有力,颇有欧体之感。

据记载,宋代刊刻者甚是欣赏欧体(欧阳询书体)书风,俊美工整非常。不知《梅花喜神谱》的刻工是何许人也,但从书中字体刚劲挺拔之势,可见“欧体”之风,为宋版书中的精美之作,难怪一直被后代文人雅士推崇至极。

文征明、黄丕烈、吴湖帆表示很赞!

宋代之后,由于兵荒马乱,原本数量就不多的刻本更是大多流失于战火中。有缘得见此画谱的也大多是爱梅的文人雅士,喜欢安静赏玩,不太会让它大范围传播。

因而此画谱传到后世,刻本稀少,价值甚高,得“一页宋版,百两黄金”之称。据考证,景定2年(1261)的重刊本是存世的唯一一部宋刻本,也是已知的最早版本。

这版宋景定本在明清时期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追捧。明四家之一文征明就曾收藏过这本画谱,并在其卷首目录页上盖有“徵明”朱文印,在梅图“麦眼”上盖有“徵明”朱文印和“文徵明印”白文印,看来文征明在百幅画中偏爱此幅《麦眼》。

再之后还曾入过王府,到了清朝嘉庆年间,转至著名的藏书家黄丕烈手中。

在藏书界,黄跋,是古籍善本收藏中的专门术语,即黄丕烈所作的题跋,约等于阿里巴巴藏宝洞的芝麻开门。

在黄跋中记录了许多珍贵的版本学资料,学术价值也是很高。按现代确定的古籍善本定级标准,凡有“黄跋”之书,都被列入一级古籍善本。

可以说“黄丕烈”三个字出现在古籍上,就约等于价值连城了。而在此画谱中,也有黄跋,因而也可以侧面说明此画谱之珍贵。

又经山东于氏兄弟收藏之后,宋景定本《梅花喜神谱》作为吴湖帆妻子潘静淑的嫁妆来到了收藏大家吴湖帆的手中。

说起来苏州潘家也是挺有来头。潘家祖上历代喜欢收藏,是江南重要藏家,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大孟鼎就出自潘家。潘静淑出嫁时曾以诸多珍贵藏品为嫁妆,如宋拓欧阳询《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其中就有《梅花喜神谱》。

吴湖帆夫妇均爱梅,书斋名字都被起为“梅景书屋”。两人将此本画谱列为吴氏文物四宝之一,也是著名的“梅景书屋镇屋之宝”,可见吴湖帆对它的珍视程度。

吴湖帆先生收藏的另一幅画梅之作《梅花双鹊图》则是梅景书屋的另一件镇屋之宝,在画法和表达上则是另外一番风情了,有机会萃花再为大家单独讲讲这幅《梅花双鹊图》。

《梅花喜神谱》作为中国最早的木刻版画画谱,还是印制装帧精美且数量稀少的宋刻本,还有历代收藏名家的题跋高值加成,一本画梅教材能在历史上留下如此成就,真是非常了不起。

当然了,文人雅士们爱梅并不是爱那些虚名,而是爱梅挺立寒冬的傲骨和高洁,那是一种别的花不能取代的超俗雅趣。

在梅花将开的时节,大家准备好要和萃花一起去踏雪寻梅了吗?

陕西历史博物馆18国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有18件国宝级文物,分别是哪些,分别位于哪些展厅? 1、西周早期(方舆)左右偏旁yu鼎通高77,口径565厘米。197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