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医疗的灸法的起源和发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1收藏

绿色医疗的灸法的起源和发展,第1张

灸法起源于人类应用火的过程之中,特别是在应用艾叶施行灸法之后,灸法日益发展并形成了系统的“灸疗法”。

1灸法的起源 灸法的出现是伴随着火的发明而出现的。

火能驱除寒冷,保持体温。

火的应用使人进入熟食时代,而熟食则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大脑的发育。

火也能治疗疾病,这便是灸法。

火可以治病,也就是说灸法可以治病,但如何更好地应用灸法呢?古代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找到了易于燃点,火势缓和而且有温经活血作用的艾作为施行灸术的原料,制成了艾条和艾绒,从而形成了系统的“灸”疗法。

关于艾叶,清代人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一书中这样评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灸法的应用可以从2500年前的医籍《黄帝内经》中的记载加以证明,也可以从中国历代医书中的关于灸法的记载和许多著名案例中得到证实。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为战国时期的多人作品。《黄帝内经》共18卷,其中《素问》九卷, 《灵柩》 九卷。

《素问》内容包括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较系统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医学的成就。

《灵柩》(又名《针经》),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是研究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疗法的重要文献。

《黄帝内经》中的记载证明灸法的应用在理论上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准。

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应用灸法救治虢太子的故事说明在实践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张仲景的《伤寒论》

张仲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被尊为“医圣”。他依据《内经》理论加以发挥,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首创对伤寒的六经辨证和杂病的八纲辨证原则,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对中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内理法方药一应俱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其诊治原则和具体方法,至今多数仍行之有效,为广大医家所运用。

中国灸法应用辛温之药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治病方法,也基本上源于张仲景的理论体系。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在汉代以后有晋代医学名家皇甫谧。他根据《素问》《灵柩》有关经脉、俞穴、针法的内容,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综合起来,编成《针灸甲乙经》十二卷,对经络理论、穴位位置、取穴法阐述颇详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

《孟子·离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千金翼方》:“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火艾之功,过半于汤药矣。”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宋》窦材:“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明代《医学入门》中更是明确指出:“药之不及,针所不能,必须灸之。

《孟子·离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千金翼方》:“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火艾之功,过半于汤药矣。”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宋》窦材:“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明代《医学入门》中更是明确指出:“药之不及,针所不能,必须灸之。

《孟子·离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千金翼方》:“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火艾之功,过半于汤药矣。”

《扁鹊心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宋》窦材:“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明代《医学入门》中更是明确指出:“药之不及,针所不能,必须灸之。

所以说灸法可以说得上是绿色医疗。

太阳灸产品通过在穴位上施灸,进而调整经络,达到扶正祛邪目的的治疗方法,亦源于祖国医学的经络理论。 传统灸法常用的方式有艾条灸、艾柱灸、温针灸、隔药灸几种

艾条灸依操作手法不同,可分为回旋灸、温和灸、雀啄灸。

艾柱灸可分为

1瘢痕灸

2无瘢痕灸

隔姜灸 隔蒜灸 隔盐灸 隔吴茱萸灸

隔药饼灸

太阳灸产品实际上是隔药饼灸的直接继承和发挥。

温针是真正的针灸,即既用针又用灸。

传统灸法 的基本特征 Ø一是在穴位上加热。

二是用艾叶明火施灸。 有明火,易烫伤;

烟尘大,有污染;

操作麻烦,应用不便;

应用时间较短;

参与的药物较少。

  《中医古籍大全》

  这是一套从网络上搜集的中医古籍大全一共699本全都是TXT格式的这样方便大家从电脑,手机,甚至是PSP上观看里面的内容从古代经典到各类医家对经典的诠释,医案的等等著作都有,同时也包括:内,外,骨,妇,儿,方剂,针灸,本草,医案等书籍,是一套很全面的医书集成可供同道们和中医爱好者们阅读学习

  说到中医古书,个人认为这才是中华传统医学的统宗!以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为统,以两经一论为宗,以辨证论治为标,以理法方药为榜这样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中国古代医学的精髓

  当然或许有很多人会说有些古人的书籍里有许多令人质疑的东西在,可能在现代的学习和研究当中在已经被抹杀掉了,干嘛还要去看呢我想也许正是如此,中医也才这么磕磕绊绊的发展到了今天,也正是因为人们在对中医理论不断的质疑与研究,中医学才取得了十分辉煌,丰硕的成果我们看古书不仅仅是学习历代医家的精彩论述,更要学习他们那种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的治学态度相对于今人对于学习中医学的态度,或者一些所谓"名家",学术上的沽名钓誉者,深感悲忧不知道照这样下去,中华医学在当今的混乱环境下还能走多久

  在此,希望各位同道以及中医爱好者们积极努力,学好中医理论,可以更好的在应用临床上,发挥出中医学应有的疗效,以修身利人!

  注意:如果直接用"记事本打开txt文档会出现排版错误或者乱码请用写字板,WORD,WPS或者其他txt阅读软件打开在手机和PSP中一切正常

  特别是584-《医学衷中参西录》清---张锡纯著。集《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之精华。此书辩症精准,用药简单,而又大胆,突破了传统中医书籍的只有药方,而没有实例病案,方便读者可对症而用药。

  现代中医师有高达70%受此书深远影响。

  张锡纯中国医学家。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寿甫。河北盐山人,是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

  目录:

  000-神农本草经txt

  001-吴普本草txt

  002-本草经集注txt

  003-新修本草txt

  004-食疗本草txt

  005-海药本草txt

  006-本草图经txt

  007-本草衍义txt

  008-汤液本草txt

  009-饮膳正要txt

  010-滇南本草txt

  011-本草品汇精要txt

  012-本草蒙筌txt

  013-本草纲目txt

  014-本草乘雅半偈txt

  015-本草征要txt

  016-本草易读txt

  017-本草新编txt

  018-本草备要txt

  019-本经逢原txt

  020-本草经解txt

  021-本草从新txt

  022-神农本草经百种录txt

  023-本草纲目拾遗txt

  024-本草崇原txt

  025-本草求真txt

  026-神农本草经读txt

  027-本草述钩元txt

  028-食鉴本草txt

  029-本草思辨录txt

  030-本草纲目别名录txt

  031-本草便读txt

  032-本草撮要txt

  033-本草问答txt

  034-神农本草经赞txt

  035-本草择要纲目txt

  036-得配本草txt

  037-本草害利txt

  038-本草分经txt

  039-雷公炮炙论txt

  040-炮炙全书txt

  041-炮炙大法txt

  042-雷公炮制药性解txt

  043-濒湖炮炙法txt

  044-要药分剂txt

  045-珍珠囊补遗药性赋txt

  046-药鉴txt

  047-药征txt

  049-五十二病方txt

  050-名医别录txt

  051-千金翼方txt

  052-孙真人海上方txt

  053-外台秘要txt

  054-医心方txt

  055-太平圣惠方txt

  056-苏沈良方txt

  057-博济方txt

  058-史载之方txt

  05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txt

  060-圣济总录txt

  061-鸡峰普济方txt

  062-洪氏集验方txt

  063-杨氏家藏方txt

  064-千金宝要txt

  065-卫生易简方txt

  066-全生指迷方txt

  067-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txt

  068-瑞竹堂经验方txt

  069-世医得效方txt

  070-奇效良方txt

  071-医方集宜txt

  072-医方考txt

  073-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txt

  074-普济方txt

  075-肘后备急方txt

  076-普济本事方txt

  077-严氏济生方txt

  078-药征续编txt

  079-仁术便览txt

  081-祖剂txt

  082-古今名医方论txt

  083-种福堂公选良方txt

  084-汤头歌诀txt

  085-急救便方txt

  086-奇方类编txt

  087-医方集解txt

  088-绛雪园古方选注txt

  089-医方论txt

  090-串雅内外编txt

  091-成方切用txt

  092-时方妙用txt

  093-时方歌括txt

  094-长沙方歌括txt

  095-金匮方歌括txt

  096-医方证治汇编歌诀txt

  097-验方新编txt

  098-十剂表txt

  099-经验丹方汇编txt

  101-药性切用txt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txt

  103-华佗神方txt

  104-集验方txt

  105-大小诸证方论txt

  106-奇效简便良方txt

  107-神仙济世良方txt

  108-是斋百一选方txt

  109-小品方txt

  110-惠直堂经验方txt

  111-绛囊撮要txt

  112-经验奇方txt

  113-古方汇精txt

  114-外治寿世方txt

  115-文堂集验方txt

  116-回生集txt

  117-本草简要方txt

  118-增订医方歌诀txt

  119-济世神验良方txt

  121-医方歌括txt

  122-医方简义txt

  123-女科切要txt

  124-傅青主女科歌括txt

  125-产宝txt

  126-女科百问txt

  127-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txt

  128-妇人良方大全

  129-沈氏女科辑要txt

  130-济生集txt

  131-婴童百问txt

  132-女科证治准绳txt

  133-小儿药证直诀txt

  134-幼科切要txt

  135-婴儿论txt

  136-活幼心书txt

  137-儿科要略txt

  138-儿科萃精txt

  139-痧疹辑要txt

  140-小儿推拿广意txt

  141-幼科证治准绳txt

  142-女科旨要txt

  143-女科折衷纂要txt

  144-女科指要txt

  145-女科指掌txt

  146-女科要旨txt

  147-女科秘旨txt

  148-女科秘要txt

  149-女科经纶txt

  150-女科精要txt

  151-女科撮要txt

  152-小儿痘疹方论txt

  153-小儿卫生总微论方txt

  154-内府秘传经验女科txt

  155-幼幼集成txt

  156-幼幼新书txt

  157-幼科心法要诀txt

  158-幼科折衷txt

  159-幼科指南txt

  160-幼科推拿秘书txt

  161-幼科发挥txt

  162-幼科概论txt

  163-幼科类萃txt

  164-幼科铁镜txt

  165-竹泉生女科集要txt

  166-儿科醒txt

  167-保幼新编txt

  168-保婴撮要txt

  169-活幼口议txt

  170-胎产心法txt

  171-胎产指南txt

  172-胎产秘书txt

  173-家传女科经验摘奇txt

  174-妇人规txt

  175-妇科心法要诀txt

  176-妇科秘方txt

  177-妇科秘书txt

  178-妇科问答txt

  179-专治麻痧初编txt

  180-张氏妇科txt

  181-产鉴txt

  182-陈氏幼科秘诀txt

  183-麻科活人全书txt

  184-麻疹备要方论txt

  185-麻疹阐注txt

  186-痘疹心法要诀txt

  187-评注产科心法txt

  188-慈幼便览txt

  189-慈幼新书txt

  190-毓麟验方txt

  191-经验麻科txt

  192-达生编txt

  193-盘珠集胎产症治txt

  194-竹林女科证治txt

  195-原要论txt

  196-产后十八论txt

  197-脚气治法总要txt

  198-济阴纲目txt

  199-卫生家宝产科备要txt

  200-邯郸遗稿txt

  201-鬻婴提要说txt

  202-颅囟经txt

  203-婴童类萃txt

  204-医林改错txt

  205-金匮翼txt

  206-养老奉亲书txt

  207-医门法律txt

  208-笔花医镜txt

  209-血证论txt

  210-外科精义txt

  211-立斋外科发挥txt

  212-外科枢要txt

  213-杂病心法要诀txt

  214-跌损妙方txt

  215-杂病广要txt

  216-江氏伤科学txt

  217-伤科大成txt

  218-跌打秘方txt

  219-跌打损伤方txt

  220-外科集验方txt

  222-跌打损伤回生集txt

  223-疡医大全txt

  224-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txt

  225-疡科心得集txt

  226-外科大成txt

  227-阴证略例txt

  228-发背对口治诀论txt

  229-集验背疽方txt

  230-外科正宗txt

  231-中风论txt

  232-内外伤辨txt

  233-内科摘要txt

  234-少林真传伤科秘方txt

  235-仙授理伤续断秘方txt

  236-外科十三方考txt

  237-外科心法要诀txt

  238-外科方外奇方txt

  239-外科全生集txt

  240-外科启玄txt

  241-外科理例txt

  242-外科传薪集txt

  243-外科精要txt

  244-外科选要txt

  245-外科医镜txt

  246-正骨心法要旨txt

  247-正体类要txt

  248-何氏虚劳心传txt

  249-周慎斋遗书txt

  250-奇经八脉考txt

  251-金疮秘传禁方txt

  252-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txt

  253-青囊秘诀txt

  254-急救良方txt

  255-急救广生集txt

  256-订正太素脉秘诀txt

  257-症因脉治txt

  258-秘传外科方txt

  259-秘传刘伯温家藏接骨金疮禁方txt

  260-脉症治方txt

  261-脉确txt

  262-接骨手法txt

  263-救伤秘旨txt

  264-理虚元鉴txt

  265-虚损启微txt

  266-诊脉三十二辨txt

  267-伤科方书txt

  268-伤科汇纂txt

  269-伤科补要txt

  270-慎柔五书txt

  271-杨成博先生遗留穴道秘书txt

  272-痰火点雪txt

  273-万氏秘传外科心法txt

  274-解围元薮txt

  275-刘涓子鬼遗方txt

  276-疯门全书txt

  278-增订十药神书txt

  279-疠疡机要txt

  280-医学从众录txt

  281-疡科纲要txt

  282-医门补要txt

  284-仙传外科集验方txt

  285-外科十法txt

  286-脉诀乳海txt

  287-脉诀考证txt

  288-痰疠法门txt

  289-证治汇补txt

  290-外科证治全书txt

  291-眼科秘诀txt

  292-银海精微txt

  293-审视瑶函txt

  294-目经大成txt

  295-针灸大全txt

  296-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txt

  297-针灸易学txt

  298-针灸聚英txt

  299-针灸大成txt

  300-针灸逢源txt

  301-针灸甲乙经txt

  302-针经节要txt

  304-杨敬斋针灸全书txt

  305-宋本备急灸法txt

  306-刺灸心法要诀txt

  307-一草亭目科全书txt

  308-口齿类要txt

  309-子午流注针经txt

  310-子午流注说难txt

  311-尤氏喉科秘书txt

  312-尤氏喉症指南txt

  313-白喉全生集txt

  314-白喉条辨txt

  315-银海指南txt

  316-普济方·针灸txt

  317-灸法秘传txt

  318-走马急疳真方txt

  319-明目至宝txt

  320-金针秘传txt

  322-重订囊秘喉书txt

  323-重楼玉钥txt

  324-重楼玉钥续编txt

  325-原机启微txt

  326-神灸经纶txt

  327-神应经txt

  328-秘传眼科龙木论txt

  329-针灸神书txt

  330-针灸素难要旨txt

  331-针灸问对txt

  332-针灸集成txt

  333-针灸资生经txt

  334-针经指南txt

  335-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txt

  336-推拿抉微txt

  337-理瀹骈文txt

  338-异授眼科txt

  339-眼科心法要诀txt

  340-眼科阐微txt

  341-喉舌备要秘旨txt

  342-喉科指掌txt

  343-喉科秘诀txt

  344-喉科集腋txt

  345-焦氏喉科枕秘txt

  346-黄帝明堂灸经txt

  347-经穴汇解txt

  348-经络全书txt

  349-经络考txt

  350-经络汇编txt

  351-包氏喉证家宝txt

  352-炙膏肓腧穴法txt

  353-凌门传授铜人指穴txt

  354-厘正按摩要术txt

  355-灵枢经脉翼txt

  356-广嗣要语txt

  358-西方子明堂灸经txt

  359-友渔斋医话txt

  360-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txt

  361-吴鞠通医案txt

  362-冷庐医话txt

  363-柳洲医话txt

  364-医贯txt

  365-古今医案按txt

  366-侣山堂类辩txt

  367-临证指南医案txt

  368-存存斋医话稿txt

  369-丹溪治法心要txt

  370-医经溯洄集txt

  371-叶天士医案精华txt

  372-一得集txt

  373-丁甘仁医案txt

  374-三家医案合刻txt

  375-上池杂说txt

  376-也是山人医案txt

  377-客尘医话txt

  378-王氏医案绎注txt

  379-市隐庐医学杂着txt

  380-未刻本叶氏医案txt

  381-先哲医话txt

  382-回春录txt

  383-何澹安医案txt

  384-吴医汇讲txt

  385-奇症汇txt

  386-知医必辨txt

  387-肯堂医论txt

  388-花韵楼医案txt

  389-证治心传txt

  391-眉寿堂方案选存txt

  392-研经言txt

  393-重订灵兰要览txt

  394-重庆堂随笔txt

  395-凌临灵方txt

  396-孙文垣医案txt

  397-塘医话txt

  398-马培之医案txt

  399-张聿青医案txt

  400-张畹香医案txt

  401-曹仁伯医案论txt

  403-寓意草txt

  404-程杏轩医案txt

  405-慎疾刍言txt

  406-叶选医衡txt

  407-对山医话txt

  408-质疑录txt

  409-丛桂草堂医案txt

  410-归砚录txt

  411-医原txt

  412-医暇卮言txt

  413-医学课儿策txt

  414-医学读书记txt

  415-医医医txt

  416-续名医类案txt

  417-读医随笔txt

  418-医学源流论txt

  419-王旭高临证医案txt

  420-邵兰荪医案txt

  421-八十一难经txt

  422-内经博议txt

  423-素问六气玄珠密语txt

  424-医经读txt

  425-医经原旨txt

  426-素问玄机原病式txt

  427-类经txt

  428-类经图翼txt

  429-内经知要txt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txt

  431-黄帝内经灵枢集注txt

  43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txt

  433-六因条辨txt

  434-素问灵枢类纂约注txt

  435-黄帝素问直解txt

  436-素问经注节解txt

  437-黄帝内经素问txt

  438-黄帝内经素问校义txt

  439-黄帝内经太素txt

  440-中西汇通医经精义txt

  441-内经评文txt

  442-内经药瀹txt

  443-医效秘传txt

  444-读素问钞txt

  445-灵素节注类编txt

  446-古本难经阐注txt

  447-难经正义txt

  448-素问识txt

  449-灵枢识txt

  450-难经经释txt

  451-黄帝内经素问遗篇txt

  452-素问要旨论txt

  453-黄帝素问宣明论方txt

  454-难经集注txt

  455-难经古义txt

  456-万氏秘传片玉心书txt

  457-伤寒论txt

  458-伤寒捷诀txt

  459-伤寒总病论txt

  460-类证活人书txt

  461-注解伤寒论txt

  462-伤寒九十论txt

  463-伤寒百证歌txt

  464-伤寒发微论txt

  465-伤寒明理论txt

  466-仲景伤寒补亡论txt

  467-伤寒寻源txt

  468-伤寒直格txt

  469-伤寒标本心法类萃txt

  470-伤寒六书txt

  471-伤寒论条辨txt

  472-张卿子伤寒论txt

  473-伤寒证治准绳txt

  474-伤寒论注txt

  475-重订通俗伤寒论txt

  476-伤寒溯源集txt

  477-伤寒括要txt

  478-伤寒缵论txt

  479-伤寒贯珠集txt

  480-伤寒法祖txt

  481-伤寒大白txt

  482-伤寒悬解txt

  483-伤寒论类方txt

  484-伤寒论辩证广注txt

  485-伤寒论辑义txt

  486-伤寒医诀串解txt

  487-伤寒审证表txt

  488-伤寒补例txt

  489-敖氏伤寒金镜录txt

  490-伤寒舌鉴txt

  491-增订叶评伤暑全书txt

  492-伤寒论翼txt

  493-伤寒附翼txt

  494-伤寒指掌txt

  495-中寒论辩证广注txt

  496-河间伤寒心要txt

  497-刘河间伤寒医鉴txt

  498-金匮要略浅注txt

  499-金匮要略方论txt

  500-金匮要略心典txt

  501-金匮玉函经二注txt

  502-金匮玉函要略述义txt

  503-脉诀txt

  504-脉经txt

  505-诊家枢要txt

  506-濒湖脉学txt

  507-诊家正眼txt

  508-三指禅txt

  510-形色外诊简摩txt

  511-金匮玉函要略辑义txt

  512-脉理求真txt

  513-脉诀刊误txt

  514-脉诀汇辨txt

  515-高注金匮要略txt

  516-临症验舌法txt

  517-望诊遵经txt

  518-诊宗三昧txt

  519-医灯续焰txt

  520-察病指南txt

  521-察舌辨症新法txt

  522-温疫论txt

  523-千金食治txt

  524-温热暑疫全书txt

  525-疫疹一得txt

  526-温病条辨txt

  527-温热逢源txt

  528-时病论txt

  529-温病指南txt

  530-女丹合编选注txt

  531-运气要诀txt

  532-备急千金要方txt

  533-食疗方txt

  534-心医集txt

  535-西池集txt

  536-性命要旨txt

  537-松峰说疫txt

  538-寿世传真txt

  539-陆地仙经txt

  540-宁坤秘笈txt

  541-温病正宗txt

  542-寿世保元txt

  543-温热经纬txt

  544-温热论txt

  545-达摩洗髓易筋经txt

  546-广瘟疫论txt

  547-养生秘旨txt

  548-养生导引法txt

  549-重订广温热论txt

  550-养生导引秘籍txt

  551-随息居重订霍乱论txt

  552-修昆仑证验txt

  553-寿世青编txt

  554-养生类要txt

  555-饮食须知txt

  556-瘴疟指南txt

  557-华氏中藏经txt

  55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txt

  559-扁鹊心书txt

  560-玉机微义txt

  561-明医指掌txt

  562-明医杂着txt

  563-此事难知txt

  564-金匮钩玄txt

  565-卫生宝鉴txt

  566-校注医醇剩义txt

  567-脉因证治txt

  568-杂病治例txt

  569-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txt

  570-丹溪心法txt

  571-诸病源候论txt

  572-儒门事亲txt

  573-古今医鉴txt

  574-医说txt

  575-医宗金鉴txt

  576-医经国小txt

  577-医学入门txt

  578-医学启源txt

  579-医学纲目txt

  580-医垒元戎txt

  581-兰室秘藏txt

  582-韩氏医通txt

  583-医学正传txt

  584-医学衷中参西录txt

  585-卫济宝书txt

  586-三消论txt

  587-石室秘录txt

  588-丹溪手镜txt

  589-古今名医汇粹txt

  590-轩岐救正论txt

  591-痧胀玉衡txt

  592-医学三字经txt

  593-辨证录txt

  594-医学指归txt

  595-医学实在易txt

  596-医学摘粹txt

  597-冯氏锦囊秘录txt

  598-简明医彀txt

  599-医述txt

  600-辨症玉函txt

  601-医学心悟txt

  602-类证治裁txt

  603-医碥txt

  604-医学真传txt

  605-张氏医通txt

  606-中国医籍考txt

  607-脉象统类txt

  608-丹台玉案txt

  609-伤寒论纲目txt

  610-幼科释谜txt

  611-妇科玉尺txt

  612-古今医彻txt

  613-药症忌宜txt

  614-脾胃论txt

  616-洗冤集录txt

  617-古今医统大全txt

  618-格致余论txt

  620-推求师意txt

  621-褚氏遗书txt

  622-诸病主病诗txt

  623-医旨绪余txt

  624-医宗己任编txt

  625-医学妙谛txt

  626-医学见能txt

  627-顾松园医镜txt

  628-医医小草txt

  630-医学传灯txt

  632-证治准绳·类方txt

如有需要请及时留言,24小时内发送,谢谢

唐以前重点中医古籍时间线

汉以后医道渐落,后学当先以汉古籍为宗,后参学后世之说。

汉代以前《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

西汉:《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图

东汉:《伤寒论》《金匮要略》

晋代:《脉经》《针灸甲乙经》《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雷公炮炙论》《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刘涓子鬼遗方》

隋唐:《黄帝内经太素》《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淳于意(太仓公)师承公乘阳庆,著“诊籍”(医案)第一人。

西汉(公元前207年——公元8年)《马王堆帛书》(大部分抄亍西汉初)与古代典籍的流传。如:《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导引图》等。(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

前179年—前141年《涪水经脉木人》世界上最古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注:1993年2月,在四川省绵阳县永兴镇双包山2号汉墓中发现)。

《针经》失传,涪翁著,伪托后汉书;

西汉时最后写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分《素问》与《灵枢》二大部分。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公元25年左右《难经》托名秦越人所作。

东汉三国时期(公元25年——公元280年)程高,东汉时期针灸医生,是涪翁的弟子,郭玉的老师。

郭玉,东汉时期针灸学家,曾任汉和帝的太医丞。

公元97年,班超再次赴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包括医学。

东汉时完成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和植物分类学著作。另有《李当之本草》、《吴普本草》失传

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他善于以六经论伤寒, 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原则, 并善于运用”经方” 给人治病;使祖国医学的理论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后世医学者称他为“医圣”。

华佗(公元145--208年)他一生致力于医疗实践,精通内、外、妇产、小儿、针灸各科及卫生学、药物学、以及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体育保健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其中对外科尤为擅长,有“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之称”,还发明了“麻沸散”。

东汉魏伯阳根据自已的炼丹经验,编就《周易参同契》,这是世界上最古的炼丹书籍。

两晋南北朝时代

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80年——公元581年)

公元280年,王叔和 《脉经》,全书10卷,97篇。系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书中论及针灸达42篇,收录穴名近70个。

公元282年,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全书12卷128篇,记载人身穴位名349个,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即全身共有针灸穴位649个。系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针灸的专著。

葛洪(公元283--363年)自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其中用针灸治疗病症达61种)等。擅长炼丹,对化学、医学也颇有研究。

鲍姑(公元309--363年),葛洪之妻,我国医史上第一位女灸疗家,善于用艾灸去除赘疣,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鲍姑实为开灸法美容之先河者。

公元366年,敦煌莫高窟开凿。此后从北魏至元代续有开凿,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石窟群。窟内壁画、彩塑甚多,艺术价值极高。闻名于世的敦煌文书即发现亍此,其中中医文献资料有80多种。

雷敦(公元420--479年)著《雷公炮炙论》

公元443年(刘宗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丞祖奏置医学,草创医学教育。

陶弘景(公元452--536年),著有《本草经集注》已佚,现存有敦煌残卷。另有《肘后百一方》、《名医别录》、《养性延命录》等著作。

公元454--473年陈延之撰《小品方》。

公元479--502年之间,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公元494年,洛阳龙门石窟开凿。至唐代有僧人将140多个古药方刻在石碑上,始有“药方洞”。

公元514年针灸传刭了朝鲜。

公元518年干陀利国赠杂香药等。波斯始通中国,其国产药甚多,如:薰陆、郁金、苏木、青木等。

公元541年,百济遣使请派学者和工医,梁武帝遂派陆和工匠、画师前往,并派医师赴朝。公元550年中医灸治术传入日本。

公元552年中国赠给日本钦明天皇《针经》一套。

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带中医书、《明堂图》等约160卷赴日本。

隋唐五代十国时代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30卷,另有《黄帝内经明堂》13卷(残)。

公元608年日本派遗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耒华学医。

公元610年,巢元方奉命主编《诸病源候论》,这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症候学专著。

孟诜(公元621--713年)享年92岁,著有《食疗本草》,系第一部食疗学专著。

“药王”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及其《千金方》、《千金翼方》。

公元624年唐“太医署”在京都长安设立,内有针灸科,设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一人,负责教导针灸,足见当时针灸的盛行。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携带医药书籍等入藏。

公元659年,颁由苏敬等编撰的《新修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药典。

宇佗,元丹贡布(公元708)历经二十多年的心血,在45岁时撰成流传千古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为藏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带去杂伎诸工和龟兹乐队,及医药人员与书籍入藏。金银器与唐代高水平的金属工艺。当然金针、银针也有生产。

公元738年,陈藏器撰《本草拾遗》10卷。原书虽佚,但佚文可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

公元752年,王焘撰《外台秘要》全书共40卷。

公元753年,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中国医学。

公元762年,王冰将《黄帝内经素问》重加编次,并予注释。

8世纪初汉医马亚纳和藏医别鲁扎纳等编撰成《月王药诊》。

公元841--846年,蔺道人著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系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书。—公元847年昝殷撰《经效产宝》三卷,系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书。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79年)

公元927--960年,李殉撰《海药本草》

公元934年,陈士良著成《食性本草》十卷。

公元938--965年韩保升等修订《新修本草》,编成《蜀本草》。

宋金元时代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公元960---991年,宋政府成立“太医局”,隶属太常寺,常管医学教育。

公元960---1081年,宋政府设立“翰秫医官院” 专职医药行政。

公元961年,占城国(今越南南部)多次使宋赠送犀角、象牙、龙脑、乳香、玳瑁、沉香、胡椒、丁香花、茴香、豆蔻等药物。

公元973年,刘翰等人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重定为《开宝重定本草》。

公元974年,三佛齐国(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巨港附近)多次使宋赠送家牙、犀角、熏陆香、龙脑、乳香等药物。

公元975年后;交趾国(今越南北部)多次使宋赠送犀角、象牙、珍珠、玳瑁、乳香等药物。

公元982年,高丽国王使宋赠送珍贵器物和药物。

公元992年,王怀隐等编《太平圣惠方》成书,收药方16834通;卷99为针经,卷100为灸经、又称“明堂灸经”。

公元987年后,大食国(今阿拉伯半岛)多次使宋赠送白龙脑、蔷薇水、象牙、琥珀等药物。上述药物“洋为中用”极大地充实了中药。

公元1016年,宋真宗赠高丽国一部《太平圣惠方》。

公元1026年,王惟一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次年主持设计铸造针灸铜两具。

钱乙(公元1035—1117年)擅长儿科经学生阎孝忠整理,编成《小儿药证直诀》。

公元1041年,宋惠清到日本行医。日人藤原清贤奉命来宋求治眼疾。

公元1041--1048年,吴简、宋景《欧希范五脏图》。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图谱。

公元1057年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编辑整理医书。

公元1061年,苏颂等编成《图经本草》,收药图993幅,为现在最早的版刻药物图谱。

公元1068--1077年,林亿、掌禹锡、高保衡等校订医书,林亿还著有《黄帝三部针灸经》。

公元1075年,沈括与苏轼合编《苏沈良方》。

公元1076年,宋设“卖药所”(即“成药所”);后另设“修合药所”(后改称“医药惠民局”和“医药和剂惠民局”)。

公元1079年,宋廷派医官刑恺等赴高丽,并带去大批药材。

公元1093年,董汲撰《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和《脚气治法总要》。

公元1098年,杨子建撰《十产论》;庞安时撰《伤寒总病论》。

公元1099年,刘温舒舒撰《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公元1102--1106年杨介撰《存真图》(又一份解剖图)间世。

公元1106年,琼瑶真人《针灸神书》(即《琼瑶神书》)。

公元1107--1110年,宋政府命裴宗元、陈师文等人整理官药局所收方剂编成《和剂局方》。

公元1108年,朱肱写成《伤寒百问》;

公元1114年起用为医学博士;

公元1118年将该书重加校正,并加附方,刻为《伤寒类证活人书》(又叫《南阳活人书》20卷,该书据经络识六经,阐述六经分证的特异性和六经分证的重要性。

公元1111年,寇宗爽编成《本草衍义》20卷。

公元1111--1117年宋医官合编《圣济总录》共200卷,其中卷191--卷194为“针灸门”。

公元1116年,医官曹忠和等重新校刊《政类本草》,改称《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公元1128年,庄绰著《灸膏肓腧穴法》。

公元1132年,许叔微撰《普济本事方》10卷。

公元1133年,张说撰《坞峰普济方》。

公元1144年,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

公元1146年,窦材辑录、刊行《扁鹊心书》。

公元1150年,刘肪撰《幼幼新书》。

公元1151年,《和剂局方》经许洪校订,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公元1153--1163年,阎明广著《子午流注针经》;书中《流注指微针赋》系何若愚所撰,阆明广作注。

公元1159年,王继先等再次校订增补叫做《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2卷,简称《绍兴本草》。

公元1165年,王执中编撰成《针灸资生经》一书,刊于1220年。

公元1170年,《卫济宝书》刊行。

公元1172年,刘完素撰《宣明论方》15卷。

公元1174年,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公元1181年,郭雍撰《伤寒补亡论》。

公元1186年,张元素撰《医学启源》、《珍珠囊》;刘完素撰《素问玄机原病式》。

公元1189年崔嘉言撰《脉诀》。

窦杰、字汉卿(公元1195--1208年),著作有《针经指南》等。

公元1196年,李迅撰《集验背疽方》。

公元1224年,张杲撰《医说》10卷刊行。

公元1226年,闻人耆年撰《备急灸法》刊行。

公元1228年,张从正撰《儒门事亲》。医学史上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公元1237年,陈自明所编《妇女大全良方》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妇产科专著。

公元1241年,施发撰《察病指南》。

公元1247年,南宋宋慈所著《洗冤录》著成,它是世畀上最早的一部法医学著作。

公元1248年,陈衍撰《宝庆本草折衷》。

公元1249年,李杲撰《脾胃论》。

公元1253年,陈文中撰《小儿痘诊方论》;严用和撰《济生方》。

公元1263年,陈自明编成《外科精要》3卷。

公元1270年,元政府设立“广惠司”,专司药政。

公元1271---1368年,元政府设立“太医院”,为最高医药行政机构。

公元1276年,李杲所撰《兰室秘藏》刊行。

公元1289年,王好古撰写《汤液本草》3卷。

公元1292年,在北京和多伦各设立一个“回回药物院”。

公元1294年,曾四荣撰《活幼心书》。

公元1295年,窦汉卿所撰《针经指南》刊行。

公元1308年,王好古所撰《此事难知》刊行;杜思敬辑19卷《济生拨萃》,内有针灸4卷。

公元1311年,窦桂芳(杰之子)刊行《针灸四书》。

公元1321年,孙允贤编辑《医方大成》。

戴思恭(公元1324--1405年)系朱丹溪门生著有《证治要诀》等;注《丹溪金匮钩元》。公元1329年,王国瑞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刊行。

公元1330年,忽思慧撰《饮膳正要》。

公元1331年,李仲南撰《永类钤方》。

公元1335年,齐德之编成《外科精义》2卷。

公元1337年,危亦林撰《世医得效方》。

公元1338年,许国桢等人撰成《御药院方》20卷。

公元1341年,滑伯仁撰《十四经发挥》;杜本撰成《敖氏伤寒金镜录》系舌诊专著。

公元1343年,罗天益撰成《卫生宝鉴》。

公元1345年,葛可久撰《十药神书》。

公元1347年,朱震亨撰《格致佘论》。

公元1359年,滑寿撰《诊家枢要》。

公元1366年,滑寿注《难经本义》刊行。

明朝时代

公元1370年,倪维德著《原机启微》2卷,系眼科专著。

公元1388年,刘纯撰《医经小学》6卷,其中卷三、卷五为针灸内容。

公元1406年,朱肃、滕硕、刘醇等编修的《普济方》168卷刊行。其中卷409--424为针灸门。

公元1425年,陈会撰,刘瑾校《神应经》刊行。

公元1439年,徐凤编成《针灸大全》6卷。

公元1443年,明太医院复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针灸铜人像,有666处穴位。

公元1445年,朝鲜金礼蒙编成《医方类聚》,书中收录元、明以前中国医书百佘种。

公元1447年,金循义、金义孙编撰的《针灸择日编集》刊行。

公元1468年,寇平著《全幼心鉴》4卷。

公元1470年,方贤编订、杨文翰校《奇放良方》刊行。

公元1472年,熊宗立撰《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刊行。

公元1476年,兰茂撰《滇南本草》。

公元1492年,王纶撰《本草集要》。

公元1497年, 夏英编撰《灵枢经脉翼》3卷。

公元1501年,张世贤的《图注八十一难经》刊行。

公元1505年,明政府组织刘文泰等编撰的《本草品汇精要》定稿。王九思等编注《难经集注》。

公元1515年,杨洵撰《针灸集书》(针灸详说)刊成。虞抟撰《医学正传》。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著有《本草纲目》、《濒澜脉学》,另有《奇经八脉考》。

公元1519年,汪机著《外科理例》;翁仲仁著《痘疹金镜录》。

杨继洲(公元1522--1620年)著有《针灸大成》。

公元1529年,高武撰《针灸聚英》4卷刊行;另有《针灸节要》于1537年刊行。

公元1529年,薛己 著《内科择要》,另有《外科枢要》、《正体类要》2卷;和《女科撮要》5卷。

公元1529年,魏直撰《痘疹博爱心鉴》。

公元1530年,汪机撰《针灸问答》3卷刊行;

公元1531年著《痘症理辨》。

公元1549年,万全撰《万密斋医学全书》。

公元1150年,沈之问撰《解围元薮》。

王肯堂(公元1551--1631年),历经十一载编《证治准绳》40卷。

公元1552年,江灌编成《名医类案》12卷。

公元1556年,徐春甫编《古今医统大全》刊成,其中卷六和卷七为针灸门。

公元1565年,楼英撰《医学纲目》刊行,针灸部分集中亍卷7、8、9三卷中。陈嘉谟撰《本草蒙筌》。

公元1566年,沈子禄撰成《经络分野》一书。

公元1568年,徐春甫发起成立“一体堂宅仁医会”。

公元1575年,李梃撰《医学入门》刊成,首卷叙明堂图,卷一记经络、针法、灸法等。

公元1575年,葆光道人撰《秘传眼科龙木论》10卷,其中卷八为针灸经,收录71穴。

公元1576年,徐师鲁编有《经络枢要》与《针灸经络全书》。

公元1584年,吴昆撰《医方考》。

喻昌(公元1585---1664年),著有《医门法律》、《尚论篇》等。

公元1586年,马莳著《黄帝内经素间灵枢注证发微》刊行。

公元1587年,龚廷贤撰《万病回春》。

公元1591年,陈言撰《杨敬斋针灸全书》刊行。高濂辑《遵生八笺》。

公元1601年,吴勉学撰《痘疹大全八种》;王肯堂辑、吴勉学校《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刊行。

公元1601年,赵文炳因被杨继洲三针治愈痿痹症,录《针灸大成》刊行,并绘《铜人明堂之图》四幅。

公元1604年,龚云林撰《小儿推拿秘旨》刊行。

公元1606年,王宗泉编《针灸学辞典》8卷,又名《脏腑证治图谈境经》刊行。

公元1608年,王肯堂撰成《证治准绳》。

公元1609年,张三锡撰《经络考》并收录其汇编的《医学淮绳六要》中。

公元1614年,吴有性著《瘟疫论》。

公元1615年,龚廷贤撰《寿世保元》。

公元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4卷。赵献可著《医贯》

张璐(公无1617---1700年),著有《张氏医通》,其子登,传承父业。

公元1618年,吴昆著《针方六集》刊行。

公元1622年,缪希雍撰《炝炙大法》。其撰《本草经疏》于1625年刊行。

公元1624年,张介宾著《类经图翼》、《类经》刊行;并撰《景岳全书》于1640年刊行。公元1628年,翟良编《经络汇编》刊行。

公元1630年,张明绘著彩色《绘图经络图说》。

公元1632年,陈司成撰《霉痉秘录》。

公元1642年,李中梓撰《内经知要》。

公元1644年,傅仁宇著《审视瑶函》6卷刊行,卷六有眼科针灸要穴。

清朝时代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叶天士(公元1667---1746年)三代祖传、先后拜师17人,博采众长,是温病学奠基人之一。《临证指南》、《温热论》系其门人整理。

公元1668年,叶广祚编《采艾编》4卷刊行。

公元1669年,柯琴著《伤寒来苏集》。莫熹(丹子)注《难经直解》2卷。

公元1670年,张志聪著《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

公元1671年,李潆述《身经通考》刊行。

公元1673年,李中梓撰写的《医宗必读》10卷刊行。

薛雪(公元1681---1770年)著有《温热条辨》、《医经原旨》等。

公元1684年,黄谷绘彩色《明堂经络图册》共16幅,1687年缩印。

公元1689年:尤乘重辑《重辑经络全书》刊行。

公元1689年:汪昂撰写《素问灵枢类纂约注》3卷;1694年其撰的《经络歌诀》刊成,多附亍其编的《汤头歌诀》之后;另有《经络穴道歌》、《本草备要》8卷、《医方集解》3卷等。

徐大椿(公元1693---1771年)字灵胎、号洄溪,著有《神农本草百种录》、《难经经释》、以及《伤寒类方》、《医学源流论》等,并录《经络诊视图》。

公元1695年:夏鼎著《幼科铁镜》。

公元1702年:张志聪《伤寒伤集注》刊行。

公元1711年:叶茶山辑《采艾编翼》3卷。

公元1712年:张锡驹撰写《伤寒论直解》6卷。

公元1715年:亟斋居士著《达生篇》。

公元1717年:韩贻丰撰《太乙神针心法》。

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编有《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外篇》等。

公元1726年:清廷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医部全录》520卷刊成。

公元1729年:尤怡著《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

公元1732年:程仲龄著《医学心悟》。

吴瑭、字鞠通(公元1736---1820年)温病学家,著有《温病条辨》6卷。

公元1740年:王维德著《外科证治全生集》。

公元1742年:吴谦等人编《医宗金鉴》共90卷刊行,卷79--86为“剌灸心法要诀”。

公元1750年:陈复正著《幼幼集成》。

公元1757年:吴仪洛著《本草从新》。

公元1761年:吴仪洛撰写《戍方切用》13卷;严西亭等著《得配本草》。

公元1763年:陈廷铨编《罗遗编》3卷,刊行。

公元1769年:黄宫绣撰《本草求真》10卷。

公元1772---1782年,清廷修《四库全书》,窝禁于修。其中收入历代医书百余种。

公元1792年,唐大烈编 《周身经络总诀》刊行;并辑有《吴医汇讲》11卷系最早医学刊物。

公元1798年,李守先撰《针灸易学》刊成,其善治疟疾,22天治愈437人。

公元1803年,陈念祖撰《伤寒论浅注》6卷。

公元1803年,陈修园撰《时方妙用》4卷;

公元1804年著《医学三字经》。

公元1804年,郑梅涧的喉科专著《重楼玉钥》2卷首次刊行,下卷为针灸门。

公元1805年,高秉钧撰《疡医心得集》;皮尔逊传入牛痘接种法。

公元1808年,方补德撰《喉风论》4卷,而卷四为针灸门。

王士雄,字孟英(公元1808---1867年)著有《霍乱论》、《温热经纬》以及《王氏医案》等。

公元1812年,蔡乃庵编《医学四要》,而《医元会要》为其中之一部,详于十二经病候和药物归经。

公元1817年,李学川辑《针灸逢源》刊行。

公元1819年,钱镜湖重刻《胎腑正伏倒明堂图》。

公元1821年,江上外史撰《针灸内篇》。

公元1822年,清廷下令太医院永远废止针灸科。

公元1824年,肖福庵撰《针灸全生》。

公元1827年,傅山所撰《傅青主女科》刊行。

公元1830年,王清任撰《医林改错》;翁藻撰《医钞类编》,卷一《经穴图考奇经八脉》。

公元1836年,虚白子、七宝生校《太乙离火感应神针》刊行。

公元1840年,江考卿著《江氏伤科方书》。

公元1843年,周松龄著《小儿推拿辑要》。

公元1844年,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

公元1848年,吴其浚编著《植物名实图考》刊成。

公元1850年,王锡鑫编《针灸便览》刊成。叶志诜编集《观身集》刊行,内录有陈会的剐勺明丶“全身百穴歌“、沈绂的” 十二经脉络“等。

公元1851年,赵术堂撰《医学指归》刊成。

公元1851——1864年(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天国兴办医院、疗养院,实行公医制度,并明令禁止鸦片,禁止缠足、溺婴及废除娼妓等。

公元1852年,管松声校订《痧症旨微集》刊行。

公元1853年,吴亦鼎编《神灸经纶》4卷刊行。

公元1856年,苏元箴辑《针灸便用图考》刊行。

公元1858年,陆定圃著《冷庐医话》。

公元1861年,陈国笃撰《眼科六要》。

公元1863年,费伯雄撰《医醇聩义》。

公元1864年,吴尚先撰《理瀹骈文》。

公元1868年,栗山痴叟编《十二经脉歌》刊行;金德鉴(保三)编《焦氏喉科枕秘》。

公元1869年,张衍思撰《传悟灵济录》二集。

公元1872年,孔广培参订《太乙神针集解》。

公元1874年,廖润鸿编著《针灸集成》刊行。夏春农著《疫喉浅论》。

公元1875年,应其南撰《济世神针》刊行;冯文轩录《针灸穴法》。

公元1876年,张镜撰《刺疔捷法》刊行。

公元1878年,陈惠畴撰《经脉图考》刊行。

公元1879年,仲山氏撰《经络穴位》。

公元1883年,金右田传、雷少逸编《灸法秘传》刊行;徐宝谦编《灸法心传》刊行。

公元1884年,唐宗海撰《血证论》,1892年著《医经精义》。

公元1885年,陈虬在瑞安创办《利济医院》、《利济医学堂》;著有《利济元经》教材丛书;并首创医用历本。

公元1889年,张振鋆著《痧喉正义》、《厘正按摩要术》。

公元1889年,国人自办的天津总医院创立。

公元1892年,陈虬撰、张烈编《经脉表》。

公元1898年,李盛卿撰《脉度运行考》刊行。

公元1899年,刘钟衡著《中西汇参铜人图说》刊行。

公元1906年,王有忠著《中西汇参医学图说》刊成。

公元1907年,王鋆辑校《考正穴法》。

公元1908年,唐宗海《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刊行。

公元1909年,姚襄撰《灸法集验》刊成。

公元1909---1933年张锡纯著《医学衷参西录》

(一)艾炷灸

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之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图8-128)。治疗时,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图8-128艾炷

1直接灸

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图8-129)。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和瘢痕灸两种。

图8-129直接灸

(1)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病人感到发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疱,或起疱后亦不致形成灸疮。

(2)瘢痕灸:又称化脓灸,临床上多用小艾炷,亦有用中艾炷者。灸前先在施灸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土林或大蒜液,以增加黏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病人有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图8-130)。应用此法时,一般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每次可灸7~9壮。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大约1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45d左右愈合,留有瘢痕。在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染。对身体过于虚弱,或有糖尿病、皮肤病的病人不宜使用此法。瘢痕灸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瘰疬等。由于这种方法灸后遗有瘢痕,故灸前必须征求病人的同意及合作。

图8-130瘢痕灸缓痛拍打法

2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方法(图8-131)。

隔物灸法种类很多,现将临床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

(1)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直径2~3cm、厚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疱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病人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此法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风寒湿痹等。

图8-131间接灸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疱,若不使起疱,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此法可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3)隔盐灸: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病人稍感不适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一般灸5~9壮。本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灸: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酒调和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9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腧穴上点燃施灸。由于附子大辛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证。

(二)艾卷灸

又称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也称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腧穴或患处施灸的方法。

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艾卷灸可分为悬灸、实按灸。

1悬灸:悬灸又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1)温和灸:即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图8-132)。

图8-132温和灸

(2)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图8-133)。

图8-133雀啄灸

(3)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图8-134)。

图8-134回旋灸

2实按灸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或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带有药物的艾卷一端点燃,乘热按到施术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图8-135)。

图8-135实按灸

(三)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图8-136)。

图8-136温针灸

(四)温灸器灸

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图8-137、图8-138)。

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温灸盒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筒或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15~20min即可。本法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病。

图8-137、图8-138

绿色医疗的灸法的起源和发展

灸法起源于人类应用火的过程之中,特别是在应用艾叶施行灸法之后,灸法日益发展并形成了系统的“灸疗法”。1灸法的起源 灸法的出现是伴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