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谚语、俗语、古文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关于声 光 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4收藏

古诗、谚语、俗语、古文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关于声 光 力),第1张

1成语

一叶落知天下秋 〖解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梧桐一叶落 〖解释〗梧桐落叶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来临后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征兆

秋收东藏 〖解释〗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秋毫不犯 〖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盈盈秋水 盈盈:清澈的样子秋水:秋天的水清,比喻人的眼睛清澈眼睛如一波清澈的水形容女子水汪汪明亮而传神的眼睛亦作“秋水盈盈”

西风落叶 形容秋天景象比喻事物已趋衰落

西风残照 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蒲柳之质 蒲柳:水杨,秋天凋谢早多用来比喻身体衰弱或未老先衰

临去秋波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

金风送爽 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春生秋杀 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橙黄桔绿 〖解释〗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一叶知秋 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叶落知秋 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望秋先零 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秋毫无犯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秋月春花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秋毫之末 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

秋荼密网 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比喻刑罚繁苛

秋风扫落叶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明察秋毫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金风玉露 泛指秋天的景物

洞察秋毫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春蛙秋蝉 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春兰秋菊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蝉不知雪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暗送秋波 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落叶知秋 看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可预测形势的发展变化

春去秋来 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春华秋实 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2谚语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头

立了秋,挂锄钩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三天,寸草结籽

立秋三天,遍地红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

立秋栽葱,白露栽蒜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秋后加一伏

秋耕深,春耕浅

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立秋之日凉风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秋不凉,籽不黄

立秋十天遍地黄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

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肚子

秋天宜收不宜散

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六月立秋紧'丢丢',七月立秋秋里游(闽南)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苏

3古诗句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秋波媚》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4、《秋月》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5、《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16、《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17、《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赠元九》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怀》唐杜牧

孤舟天际外,去路望中赊贫病远行客,梦魂多在家

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不拟彻双鬓,他方掷岁华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物理学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一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概述

二 力学

1 杠杆原理

2 滑轮与辘轳

3 尖劈与斜面

4 重心与平衡

5 力

6 刻舟求剑

7 浮力与比重

8 陀螺与平衡环

9 弹性变形与弹性定律

10 横梁的学问

11 大气压

12 空气动力学及飞行幻想

三 声学

四 光学

五 电与磁

六 热

先秦时期的伟大哲学家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6)及其墨家学派 (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3世纪)在他们的论着《墨经》中记述了大量的物理知识,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物理学成就最大的学派,《墨经》的主要成就在力学与光学方面。它探讨了力的定义,叙述了惯性运动,研究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装置省力的原因,以及浮力与平衡原理,指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反射规律以及小孔、平面镜、凹凸面镜的成像情况;观察了温度与火色的关系。同时期的《考工记》是应用力学、声学方面的书,记载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现象、抛物轨道、水的浮力、材料强度以及钟、鼓、磬的发音、频率、音色、响度及乐器形状的关系。这时期的《管子·地数篇》、《鬼谷子》、《吕氏春秋》等书中还记载了天然磁石的吸铁现象以及最早的指南针“司南”。

汉代王充(27~约97)的《论衡》是中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在力学方面指出外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运动速度。而内力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还讨论了相对运动,在声学方面研究了声的发生、传播与衰减,并用水波做比喻。在热学方面研究了热的平衡、传导及物态变化。在光学方面阐述了光的强度、光的直线传播及球面聚焦现象。在电磁学方面记录了摩擦起电及磁指南器。

在唐代,《玄真子》中记叙了人造虹的简单实验:“背日喷水”。唐人将风力分为八个等级。了解到共鸣的道理并应用于音乐中,并指出了雷与电的关系。

宋代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被称为 “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其主要成就是在声学、光学、磁学方面。他研究了声音的共振现象、针孔成像与凹凸镜成像规律,形象地说明了焦点、焦距、正倒像等问题;研究了人工磁化方法,指出了把磁场的磁偏角,讨论了指南针的装置方法,为航海用指南针的制造奠定了基础。他还研究了大气中的光、电现象。

元代的赵友钦(1279-1368)在《革象新书》中研究了光的直进、针孔成像,利用模拟实验研究月亮盈亏以及日、月蚀。他擅长用比喻解释自然现象,使之生动、形象,易于被人们理解。

在明、清时代,朱载堉(1536-1610)在《乐律全书》中用精密方法首次阐明了音乐中的十二平均律。方以智(1611-1671)兼取古今中外知识精华,在《物理小识》中涉及力、光、磁、热学,研究了比重、浓度、表面张力及杠杆原理,螺旋原理,研究了光的反射、折射、光学仪器,进行了分光实验解释虹,还研究了磁偏角随地域的变化以及金属导热问题。《物理小识》是300年前的一部科学著作。

我国是对磁现象认识最早的国家之一,公元前4世纪左右成书的《管子》中就有“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的记载,这是关于磁的最早记载。类似的记载,在其后的《吕氏春秋》中也可以找到:“慈石召铁,或引之也”。东汉高诱在《吕氏春秋注》中谈到:“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在东汉以前的古籍中,一直将磁写作慈。相映成趣的是磁石在许多国家的语言中都含有慈爱之意。

古诗、谚语、俗语、古文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关于声 光 力)

1成语 一叶落知天下秋 〖解释〗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