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纲鉴易知录》扫叶山房发行、 纸张为黄宣纸线装版(一至十三册) 价值多少??
文物里边古书籍价格是较低的。
扫叶山房最早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于你说的书,不能明确年代,所以不能给你估价。
一般宋朝的古籍,品相完整,没有较大瑕疵,价格在一万元到三万元一册。
以上是个人的意见。
主要还是要看年代和品相的。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桑黄 21 拼音名 22 桑黄的别名 23 来源 24 生境分布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桑黄的用法用量 28 摘录 3 《中华本草》:桑黄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桑黄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化学成份 39 桑黄的药理作用 310 性味 311 归经 312 功能主治 313 桑黄的用法用量 314 附方 315 各家论述 316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桑黄的方剂 2 古籍中的桑黄 1 拼音
sāng huáng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桑黄21 拼音名
Sānɡ Huánɡ
22 桑黄的别名胡孙眼、桑耳、针层孔菌
23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桑黄Phellinus igniarius(L ex Fr)Quel[Fomes igniarius L ex Fr],以子实体入药。
24 生境分布
生于杨、柳、桦、栎、杜鹃、四照花等阔叶树干上,造成心材白腐,多年生。
25 性味微苦,寒。
26 功能主治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主治淋病,崩漏带下,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27 桑黄的用法用量05~1两,水煎1次服完,日服2次。
28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桑黄31 出处
出自《药性论》
32 拼音名Sānɡ Huánɡ
33 英文名Fleckedflesh Polypore
34 桑黄的别名桑上寄生、桑臣、树鸡、胡孙眼、桑黄菰、桑黄菇、针层孔菌、梅树菌
35 来源药材基源: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层孔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ellinus igniarius (Lex Fr) Quel[Fomes igniarius(L)Fr;Boletus igniarius L;Polyporus igniarius Fr]
36 原形态子实体多年生,木质,侧生无柄。呈半球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腹面凸,(520)cm×(730)cm,厚315cm。幼时表面有细绒毛,后脱落,有明显的龟裂,无皮壳,有假皮壳,有同心环棱。盖面呈灰褐色、肝褐色至黑色,有光泽;边缘圆钝,龟裂少,有密生的短绒毛,干后脱落,呈肉桂色至咖啡色。菌肉硬,木质,暗褐色,厚05cm左右。菌管多层,层次常不明显,老的菌管有白色菌丝充塞;管口面锈褐色至酱色;管口圆形,每1mm间45个。刚毛顶端尖锐,基部膨大,(1025)μm×(57)μm。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μm×(34)μm。
3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杨、柳等阔叶树树干上。
资源分布:妥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台湾、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38 化学成份含落叶松蕈酸(agaricic acid),藜芦酸(veratric acid),间4,5二甲氧基1,2苯二甲酸(mhemipinic acid),麦角甾醇(ergosterol),C22、C24、C26的饱和脂肪酸,C23、C25的饱和烃,甘氨酸(glycine),天门氨酸(artic acid)等氨基酸,草酸(oxalic acid),甘露巖藻半乳聚糖(mannofucogalactan),木糖氧化酶(xylose oxidase),以及过氧化氢酶,脲酶,酯酶,多糖等。
39 药理作用落叶松蕈酸(Agaricic acid,Laricic acid,其不纯品名 Agaricin)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国外曾用于治盗汗,作用于数小时内开始,可持续24小时,剂量不能超过30mg/次或100mg/天,一般需连续用l5天后方见较好疗效,无甚副作用。其作用机理虽经较多研究,但未完全阐明,与植物神经系统似无关系。它并不抑制唾液腺的分泌。对局部有 性,口服大量可引起吐、泻,也不能作废下注射。有人报道,已有洋地黄样作用,低浓度能兴奋平滑肌,大剂量则发生抑制作用,中毒量可引起延脑中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先兴奋而后麻痹。
310 性味甘;苦;寒;辛;无毒
311 归经肝;肾经
312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化饮;止泻。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症瘕积聚;癖饮;脾虚泄泻
313 桑黄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314 附方①治血淋,脐腹及 涩痛: 岗谷树根皮一两半,桑黄一两半(微炙)。 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②治脱肛泻血不止: 香附一两(焙),桑黄一两(微炙)。上药,掇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二十丸。③治妇人劳损,月水不断,血竭暂止,小劳辄剧: 桑黄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二钱。(①方以下出《圣惠方》)④治瘰疬溃烂: 桑黄菇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畜方》)
315 各家论述《药性论》: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疗伏血、下赤血。
316 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桑黄的方剂 桑黄散
sānghuángsǎn《圣惠》卷五十九:方名:桑黄散组成:桑黄1两(微炒),地榆3分(锉),黄连3
桑黄汤ghuángtāng《圣济总录》卷九十八:方名:桑黄汤组成:桑黄(锉)1两半,槲白皮(去粗皮,炙,锉
补益桑黄丸拼音:bǔyìsānghuángwán别名:桑黄丸处方:桑黄半斤,牛膝(酒浸,切,焙)1斤,桃仁(去
石中黄丸两,五灵脂1两半,禹余粮(煅赤,醋淬5遍)2两,桑黄(炙)半两,高良姜半两,赤芍药1两,熟干地黄(焙
白矾丸白矾半两(烧令汁尽),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桑黄1两(锉,微炒)。主治:痔疾多年不愈,下部肿硬疼
更多用到中药桑黄的方剂古籍中的桑黄 《本草纲目》:[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五]木耳
《唐本》)、桑蛾(《宋本》)、桑鸡(《纲目》)、桑黄(《药性》)、桑臣(《药性》)、桑上寄生。弘景曰
《药症忌宜》:正文枇杷叶苏子桑白皮贝母杏仁白前天门冬前胡车前子知母桑黄石膏栝蒌根黄芩喘急属肺有实热,及肺气上逆。忌同肺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九]治久血痢诸方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治久血痢不止。腹痛心烦。桑黄散方。桑黄(一两微炒)地榆(三分锉)黄连(三分去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一]妇人崩漏各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或醋汤下桑黄散治妇人风冷伤于冲任之脉经络虚损致成白带下桑黄乌
《普济方》:[卷二百十五小便淋秘门]血淋一、黄姓概况 黄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黄国(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赢姓伯益长子大廉,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乡。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江夏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编辑本段]二、黄姓源腾 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史籍《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因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史籍《热河志》第七十一卷这样介绍:“《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部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部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部三十公里处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写作凰)。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 (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的平原,**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的注释:“黄,地之色也”。黄氏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等国,后被晋国一一灭掉,其中黄国的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的一支,晋国的黄渊便是其后裔。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中原今湖北境内,及福建入闽始祖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官晋安郡守居于福州黄巷,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知运子黄元方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福州候官晋安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又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溪黄草 21 拼音名 22 溪黄草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溪黄草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溪黄草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溪黄草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栽培 39 性状 310 化学成份 311 溪黄草的药理作用 312 性味 313 归经 314 功能主治 315 溪黄草的用法用量 316 注意 317 附方 318 各家论述 3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溪黄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溪黄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溪黄草 1 拼音
xī huáng cǎo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溪黄草21 拼音名
Xī Huánɡ Cǎo
22 溪黄草的别名熊胆草、山熊胆、风血草、黄汁草
23 来源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线纹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 (Ham ex D Don)Hara,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鲜品随时可采。
24 性味
苦,寒。
25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肠炎,痢疾,跌打肿痛。
26 溪黄草的用法用量05~1两。
27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溪黄草31 出处
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32 拼音名Xī Huánɡ Cǎo
33 英文名Linearstripe Rabdosia Herb
34 溪黄草的别名熊胆草、血风草、溪沟草、山羊面、台湾延胡索、土黄连、香茶菜、山熊胆、黄汁草
35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溪草和线纹香茶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Rabdosia (Maxim) Hara [Plectrantnus serra Maxim]2Rabdosia olphanthoides (BuchHam Ex D Don) Hara [Hyssopus lophanthoides BuchHamex D Don; plectranthus striatrs Benth; Isodon striatus (Benth) Kudo]
采收和储藏:每年可采收23次,第1次约在栽后3个月收割,第2次在第1次收割后约75d进行,第3次在冬前收割,割后晒即可,每11hm2产干草3750kg左右。
36 原形态多年生草木,高152m。根茎呈疙瘩状,向下密生须根。茎四棱,带紫色,密被微柔毛,上部多分枝。叶对生;柄长0535cm;叶片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近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粗大内弯的锯齿,两面脉上被微柔毛和淡**腺上噗。聚伞花序组成疏松的国花序,长1020cm,密被灰色柔毛;苞片及小苞片卵形至条形;花萼钟状,外被柔毛及腺点,萼齿5,长三角形,近等大,与萼筒近等长,果时萼增大,呈宽钟形;花冠紫色,长56mm,外被短柔毛,冠筒基部上方浅囊状,上唇4等裂,下唇舟形;雄蕊4,内藏;花柱先端2浅裂。小坚果阔倒卵形,先端具腺点及髯毛。花、果期810月。
本种与溪黄草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块根小,球形。叶片卵形或阔卵形至长圆状卵殂,两面被具节微硬毛,下面满布黄红色腺点,叶折揉碎后有**汁液,故称“溪黄草”。花萼外面被珠状具节长毛和褐色腺点;花冠白色或粉红色,具紫色斑点;雄蕊及花柱伸出花冠之外。花、果期812月。
3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常成丛生于山坡、路旁、田边、溪旁、河岸及草灌丛中。
喜生于山坡、沟边、河旁或林下潮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山西、陜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西藏等地。
38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宜选择阳光充足、保水、保肥大力强的壤土种植。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扦插繁殖。南方多用扦插繁殖,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均可扦插,选取顶部无病的健阗枝条,剪成长约10cm,带有23个茎节的截段,扦插于具40%50%的荫蔽度的苗床上,行株距5cm×3cm。
田间管理 插后注意浇水,保持苗床湿润,57d后可生根发叶,1520d便可移栽。行株距20cm×20cm为宜。
39 性状性状鉴别 (1)溪黄草 茎枝方柱形,密被倒向微柔毛。叶对生,常破碎,完整叶多叟缩,展开后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2cm,两而沿脉被微柔毛,叶柄长115cm。聚伞花序具梗,由5至多数花组成顶生圆锥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狭卵形至条形,密被柔毛;花萼钟状长约15mm,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并夹有腺点;萼齿三角形,近等大,与萼筒等长;花冠紫色,长约55mm,花冠筒近基部上面浅囊状,上唇4等裂,下唇舟形;雄蕊及花柱不伸出于花冠。
(2)线纹香茶菜 茎枝方柱形,具槽,被短柔毛。叶对生,多皱缩,完整叶展开后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588cm,上面被具节微硬毛,下面被具节微硬毛并布满褐色腺点;圆锥花序由聚伞花序组成,苞片卵形,被短柔毛;花萼长约2mm,外具串珠状具节长柔毛,布满红褐色点;花冠白色,具紫色斑点;雄蕊及花柱伸出花冠。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1)溪黄草非腺毛少,圆锥形,较短,13(4)个细胞组成,基部细胞多膨大,顶端尖,疣突密且明显,下表面同叶脉处有明显波状纹线,毛茸密,近平匍状或斜向着生,有时顶端细胞主糨成弧形;腺鳞略呈平碟形,有四条棱突。
(2)线纹香茶菜 非腺毛多,宽圆锥形略扁瘪,15(9)个细胞组成,顶端略呈三角形,向前下方略弯,表面有密点状突起,近基部细胞宽可至110150μ,表面有纵向或放射状突起的波状纹理。
310 化学成份溪黄草 叶和茎中含二萜类化全物:溪黄草素(rabdoserrin)A[1]、B[2]、D[3],以及尾叶香茶菜素(excisanin)A,2α羟基熊果酸(2αhydroxylurso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β谷甾醇甙(βsitosterol glucoside)[2,3]。
311 药理作用溪黄草有效成分溪黄草素A,尾叶香茶菜素A,具有抗癌活性,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
312 性味味苦;性寒
313 归经归肝;胆;大肠经
314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散瘀消肿。主湿热黄疽;胆囊炎;泄泻;疮肿;跌打伤痛
315 溪黄草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搽。
316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
317 附方①治急性黄瘦型肝炎: 溪黄草配防ZA浆草、铁线草,水煎服。②治急性胆囊炎而有黄疸者: 溪黄草配田基黄、茵陈蒿、鸡骨草、车前草,水煎服。③治湿热下痢: 一、溪黄草鲜叶,捣汁冲服;二、溪黄草配天香炉、野牡丹,水煎服。(①方以下出《中医方药学》)④治痢疾,肠炎: 鲜四方蒿叶。 洗净,捣汁内服。每天一次,每次五毫升,儿童二至三毫升。 (《全展选编·传染病》)⑤治癃闭: 鲜香茶菜二两,鲜石韦、鲜车前草各一两。水煎服。 (江西《草药手册》)
318 各家论述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退黄。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
2《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清肝利胆,退黄祛湿,凉血散痰。治急性肝炎,跌打瘀肿。
319 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溪黄草的方剂 复方胆通片
ts概述:复方胆通片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胆通、溪黄草、茵陈、穿心莲、大黄。具有清热利胆,解痉止痛的
胆石通胶囊。主要成分为蒲公英、水线草、绵茵陈、广金钱草、溪黄草、枳壳、柴胡、大黄、黄芩、鹅胆干膏粉。具有清热
湿热型胆石汤,茵陈1两,延胡索3钱,山栀子3钱,柴胡3钱,溪黄草(或虎杖)1两,石菖蒲3钱。功效:疏肝利胆,清
三黄丸《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方之三补丸,本方方名见《丹溪心法》卷三:三黄丸即三补丸,三补丸出自《太平圣惠
更多用到中药溪黄草的方剂用到中药溪黄草的中成药 消炎利胆片
yanLidanPian处方:穿心莲868g、溪黄草868g、苦木868g制法:以上三味,穿心蓬、
复方胆通胶囊:WS3B097491处方:胆通100g溪黄草900g茵陈600g穿心莲300g大黄30g制
复方胆通片ts概述:复方胆通片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胆通、溪黄草、茵陈、穿心莲、大黄。具有清热利胆,解痉止痛的
胆石通胶囊。主要成分为蒲公英、水线草、绵茵陈、广金钱草、溪黄草、枳壳、柴胡、大黄、黄芩、鹅胆干膏粉。具有清热
三黄丸《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方之三补丸,本方方名见《丹溪心法》卷三:三黄丸即三补丸,三补丸出自《太平圣惠
更多用到中药溪黄草的中成药古籍中的溪黄草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荩草
生太山山谷。恭曰∶青衣县名,在益州西。今处处平泽溪涧侧皆有。叶似竹而细薄,茎亦圆小。荆襄人煮以染黄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三脾胃门]药方名草果平胃散。或为细末,每服二钱,盐汤调下。(丹溪)保和丸消滞宽胸进食。虚者煎补脾药送下。山楂(二
《本草简要方》:[卷之八兽部]羚羊生姜水煎服。治子痫。又方。羚羊角(镑)一两。黄芩黄草决明车前子升麻防风大黄芒硝各五钱。研末。每服二三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蜀椒尸劳疰∶最杀劳虫。用真川椒红色者,去子及合口,以黄草纸二重隔之,炒出汗,取放地上,以砂盆盖定,以火灰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八章·伤寒兼证]第二节·伤寒兼湿带有黄字的诗句很多,可参考如下内容。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9)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0)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
(11)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您好。
黄,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huáng,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表示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引申义表示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等。
会意字。甲骨文像一人胸前带着佩玉,像正立的人形,中间之“口”像玉环形。玉环形或在中间加横,如字形2。甲骨文“黄”字的写法与“寅”字有时相同,二者是同形字。西周文字继承了商代文字的写法,如字形3,但也开始发生变化,多在上部加上“廿”形,如字形4、5,此形直到隶变后与本是表示人形两臂的两笔合为一横,最后才形成“黄”字的写法。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异形,如字形7、8、9皆为异构,其中《说文》古文之形,据《说文》所说为从古文“光”声,当是一种声化现象。“黄”的本义是人佩玉环,引申为佩环之称,这个意义后来写作“璜”。假借为表颜色之“黄”,本义废而借义行。《说文》:“黄,地之色也。”所解为其假借义。《易·坤》:“天玄而地黄。”作动词,变黄,表示草木枯萎或果子成熟。又作为“黄帝”、“黄河”等的简称。
康熙字典
古文𡕛《唐韵》乎光切。《集韵》《韵会》《正韵》胡光切。𠀤音皇。《说文》:地之色也。《玉篇》:中央色也。《易·坤卦》: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君子黄中通理。
又《史记·天官书》:日月五星,所行之道曰黄道。
又山名。《前汉·东方朔传》北至池阳,西至黄山。
又黄河。《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黄。
又地名。《春秋·哀十四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注:陈留封丘县南有黄亭。
又国名。《左传·桓八年》:楚子合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注:黄国,今弋阳县。
又州名。古邾国,汉西陵县,隋黄州。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黄县属东莱郡。内黄属魏郡。外黄属𨻰留郡。注:县有黄沟泽,故名。师古曰:惠公败宋师于黄。杜预以为外黄县,东有黄城,卽此地。
又中黄,天子内藏。《後汉·桓帝纪》:建和元年,芝生於黄藏府。
又官名。杜氏《通典》:乗黄令,晋官,主乗舆金根车。又晋以后,给事黄门侍郞、散骑常侍,俱属门下省,称曰黄散。
又老人曰黄发。《礼·曲礼》:君子式黄发。疏:人初老,则发白。太老,则发黄。《尔雅·释诂》:黄发,齯齿,鲐背,耈老,寿也。疏:寿考之通称。
又小儿曰黄口。《淮南子·汜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高诱注:黄口,幼也。《唐开元志》: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丁,六十为老。每岁一造计帖,三年一造戸籍,卽今之黄册也。
又翠黄、飞黄,𠀤马名。《淮南子·览冥训》:靑龙进驾,飞黄伏皁。《诗·鲁颂》:有骊有黄。注:黄騂曰黄。
又鵹黄,鸟名。《尔雅·释鸟》仓庚注:卽鵹黄也。
又黄目,卣罍类。《礼·郊特牲》:黄目郁气之上,尊也。黄者,中也。目者,气之淸明者也。
又大黄,弩名。《太公六韬》:陷坚败强敌,用大黄连弩。《史记·李广传》:以大黄射其裨将。
又大黄、地黄、硫黄、雄黄、雌黄,𠀤药名。
又流黄,彩也。《古诗》:**织流黄。《广雅》作留黄。
又会稽竹簟,供御,亦号流黄。唐诗:珍簟冷流黄。
又《正字通》:贴黄,卽古引黄。唐制,诏勑有更改,以纸贴黄。其表章略举事目见於前封皮者,谓之引黄。后世卽以引黄为贴黄,不用黄纸。
又仓黄,急遽失措貌。《风土记》:大雪被南越,犬皆仓黄吠噬。
又《玉篇》:马病色也。《尔雅·释诂》虺隤,黄,病也。注:皆人病之通名。而说者便以为马病。《诗·周南》:我马虺隤。
说文解字
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声。炗,古文光。凡黄之属皆从黄。,古文黄。乎光切。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三十六黄病证名,指三十六种黄病证候。出《外台秘要》卷四。
详见百科词条:三十六黄 [ 最后修订于2015/7/27 21:07:07 共45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古籍中的三十六黄如下:
下一页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古书《纲鉴易知录》扫叶山房发行、 纸张为黄宣纸线装版(一至十三册) 价值多少??
本文2023-10-04 13:07: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