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明朝末年的著名人物有哪些?主要是布政使、都督、总兵等有实权的,以及他们的事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跪求明朝末年的著名人物有哪些?主要是布政使、都督、总兵等有实权的,以及他们的事迹!!,第1张

  明末四大公子:冒辟疆、侯方域、方以智、陈贞慧,是和秦淮八艳同时代的风流人物:

  冒辟疆

  冒辟疆是明末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当时,国事淆于上,清议激于下。冒辟疆与侯朝宗,方密之,陈贞慧并称四大公子,都是缔结复社的骨干,他们欲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在南京由吴次尾起草了《留都防乱揭》。历数阉党余孽阮大铖之流的罪状,吓得佞臣不敢出门,后阮大铖之流死灰复燃,复社受挫,冒辟疆险遭迫害。紧接着清兵南下,明王朝摇摇欲坠。大浪淘沙。吴次尾抗清殉国,方密之隐匿乡间,侯朝宗则降清做官去了。饱经风霜的冒辟疆,作为一介书生,空怀报国之心,便信效生于乱世的阮籍,陶渊明,归隐皋邑,更园为庵,啸傲园林了。冒辟疆具有营造园林的高度才华,他善于学习,《游冒氏水绘园记》中所述,冒辟疆的父亲历任吴楚,“辟疆不时省亲,所过名山大川,往往按图考记,留连不忍释去,其故衡湘诸胜,雄览博采,咸得备于简编”。而于浙江兰亭,烟雨楼,西湖诸胜,他也加以研集。明亡他 “结庐乡国”,追忆向之所历者,乃构石为山,因川为池,殆臻乐阿洞壑之美于斯为最矣!

  侯方域

  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以其才气而言,可与吴伟业、陈子龙、张溥相匹敌,但他盛年早逝(卒时仅37岁),又把自己留下的文章取名《壮悔堂文集》,这段经历与钱谦益相仿。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世宦之家,其父侯恂,做过明朝户部尚书。叔父侯恪,任国子祭酒。朝宗少年天赋异禀,读书的速度与悟性都胜于同辈,行文奇特,落笔气势不凡,结尾则出人意外。崇祯五年,15岁的侯方域中了秀才,他读书甚多,又博闻强记,少时即能辨忠奸,遂有“日后必为国家栋梁”之誉。并与当时俊才登高赋诗,激浊扬清,品评人物,并加入了复社,深得张溥等人的赏识。侯方域曾参加乡试,因其文章锋芒毕露,批评崇祯帝用人不当,主考官为私欲而不取。但侯方域落第后,文名更盛,又在媚秀楼结识李香君,引出一段美丽而凄惨的爱情故事。于是便有孔尚任据此而创作了《桃花扇》。朝宗闻李香君死,伤心至极,他大哭一场,随父返回商丘。当时明亡清立,清政府为巩固其政权,举行会试。当时的汉族知识分子大都不予理睬,陈贞慧隐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为僧,杨文聪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但侯方域却耐不住寂寞,他自忖,以己之才决不在他人之下,便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他一心想“龙门三尺浪,平地一春雷”,尽管侯的文章见解不凡,但主考官妒忌其文名,故意降为副榜。侯方域得知后羞愧无比,他这次参加考试,又引起许多人非议,侯方域在种种打击下,盛年而逝。他因后悔这段事乃将其室取名为,“壮悔堂”,他的好友方以智当年曾以“美才而豪,不耐寂寞”评点侯文,不想此论后来果然应验。侯方域文承韩愈、欧阳修之气韵,又聪捷而有悟性,可惜其生不逢时,不甘寂寞,又遭时人非议忧郁而逝,其功过且留待后人评说。

  方以智

  方以智是桐城人,桐城(安徽)的方家十分有名,比如明清之时,有女文学家方维仪,有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方苞。查《辞海》文学分册与历史分册,均未见方以智大名,再查《中国历史人物辞典》,有方以智小传,他是崇祯年间进士,通音韵之学,著有《通雅》四十卷,是个语文学家,还写了《物理小识》十二卷,其书受西方思想影响。

  方以智与冒辟疆(冒襄)、魏学濂并称明末“三大才子”,又与陈贞慧、冒辟疆、侯方域合称为“复社四公子”。以其生平所为,写他和研究他的文章太少。我在此作一个简介。

  方生于万历三十九年,其祖父方大镇官至大理寺少卿,父方孔火召官居湖北巡抚。方幼年读“四书五经”,六岁读文史,七岁能吟诗,九岁通平仄,十岁习剑艺。方以智从小接受了严格的国学古文训练,其姑母方维仪学识渊博,文才出众,品格高洁,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度,方以智后来志高而气盛,乃受其影响。

  方以智生活于明末清初之际,混乱的世道令其一生坎坷,他二十岁离开新婚妻子,云游天下,结交名士,指点江山,与南明宰相瞿式耜、明末东南文坛领袖钱谦益、复社才子沈士柱、陈子龙、夏允彝、李雯结为好友,后来又与黄宗羲、陈贞慧、吴应箕、魏学濂同气相求。方以智文武全才,既以诗文议论朝政,又跃马挥剑,演习兵阵。但当时朝政为杨嗣昌所把持,使方以智报国之志无以实现,其父入狱,仕途风急浪高,方以智本是一狂生,几乎神经失常。明亡后,方以智去东华门为崇祯哭灵,被农民军抓获,打得遍体鳞伤,后亡命浙闽,寄情山水,以出家当和尚力辞清政府委任。清将领马蛟麟以死相迫,方以智在生死关头不为所动,气节如此,令清将叹服而离去,方死后不刻清朝年号,以示读书人气节。

  陈贞慧

  明代万历四年(1604),陈贞慧出生于宜兴高塍毫村,字定生,是东林党中坚人物陈于廷的三儿子。他读书勤奋,颇重气节,善交天下士,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为“明末四公子”。诗人陈子龙赠诗云::“此子乘青翰,飘然若有神”。陈贞慧是复社的重要成员,崇祯三年(1630)中副榜,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崇祯十一年(1638),他与贵池吴应箕和无锡顾子方等共同起草《留都防乱檄》,揭发阉党阮大钺的罪状,阮一直怀恨在心,蓄意伺机报复。时值福王建都南京,阮大钺任兵部尚书,专权于朝,于是诬陷陈贞慧叛逆之罪,令缇骑将他们逮捕,欲杀东林党之后,吴应箕不幸瘐死于狱中。经多方奔波呼救,陈贞慧终被营救生还。

  明代亡后,他隐居宜兴乡间,足迹不入城市达二十年之久,坐卧村中小楼,以书为伴,偶有知已相逢,乃举杯痛饮,抒发其亡国之痛和沧桑之感。他倍赞其兄贞达被执不屈的精神,竟醉酒悲歌骂座,能殉甲申之难,可谓报国耀祖也死得其所,丹心光照千秋。

  他那小楼上珍藏着《十三经》、《二十一史》,陈列着《楼山堂集》、《陈黄门遗诗》等古籍,朝夜破卷吟诵,寒暑诀读不辍。有时拄杖漫步田间,思绪万千,唏嘘叹息。每当文思躁动,那沉浮脑际的抗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交织着真挚沉痛之感跃然纸上,尽露于散文笔端。他酒醉纳闷时,沉默寡言,便要儿子维崧捧读屈原的《卜居》,边听边思,悲泣不已。他著有《皇明语林》、《雪吟集》、《交游录》、《山阳录》、《秋园杂佩》、《书事七则》等传世之作。

  看来除了侯方域以外,其他几人对清廷基本采取不合作态度,气节上还是过得去的。

  袁崇焕简历:(1584-1630年)平南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崇祯帝即位后,于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被超擢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兼管登、莱、天津军务,委以抗清重任,并多次重创清军,后皇太极施行反间计,被诬以“谋叛欺君”之罪,处以磔刑。

  明末爱国名将袁崇焕活动年谱:

  日期:万历四十七年(1619)

  ⊙二月 辽东经略杨镐誓师辽阳, 率军二十二万,兵分四路,大举攻清。

  ⊙ 三月 萨尔浒大战杨镐所部三路丧师,明军惨败。

  ⊙ 三月 袁崇焕中进士。授邵武知县

  日期:天启二年(1622)

  ⊙正月 袁崇焕朝觐在都,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

  ⊙ 同年 袁崇焕单骑出阅关内外。还朝,具言关上形势。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

  ⊙ 未几,经略王在晋题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

  ⊙ 袁以王在晋议筑重城八里铺为非策,争不得,奏记首辅叶向高。

  ⊙ 大学士孙承宗行边,主袁崇焕议守宁远。

  日期:天启三年(1623)

  ⊙九月 孙承宗决守宁远。命满桂偕崇焕往。依袁崇焕定制筑宁远城。次年完工。

  日期:天启四年(1624)

  ⊙九月后 偕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万二千,东巡广宁,谒北镇祠,历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而还。

  ⊙ 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

  ⊙ 崇焕东巡,请即复锦州、右屯诸城,承宗以为时未可,乃止。

  ⊙

  ⊙ 同年 遭父忧,夺情视事。

  日期:天启五年(1625)

  ⊙十二月 袁崇焕进按察使

  日期:天启六年(1626)

  ⊙正月 清兵围宁远。

  ⊙ 正月 崇焕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满桂、袁崇焕固守。围解。

  ⊙ 正月 清分兵数万略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

  ⊙ 二月 袁崇焕为佥都御史,专理军务,仍驻宁远。

  ⊙ 三月 复设辽东巡抚,由袁崇焕升任,巡抚辽东、山海。

  ⊙ 三月 朝廷设各边镇监军内臣。太监刘应坤镇守山海关。崇焕抗疏谏,不纳。叙功,加兵部右侍郎,赉银币,世廕锦衣千户。

  ⊙ 其后 崇焕既解围,与桂不协,请移之他镇,乃召桂还。

  ⊙ 崇焕以之臣奏留桂,又与不协。中朝虑偾事,命辽东经略王之臣专督关内,关外由辽东巡抚袁崇焕指挥。

  ⊙ 其冬 袁崇焕偕应坤、用、率教巡历锦州、大、小凌河,议大兴屯田,渐复第所弃旧土。

  ⊙ 十月 袁崇焕遣使吊努尔哈赤,且以觇虚实。

  ⊙ 十一月 皇太极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

  日期:天启七年(1627)

  ⊙正月 皇太极再遣使,致书袁崇焕求和。

  ⊙ 正月 朝议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

  ⊙ 四月 袁崇焕为议和之事上言,帝优旨报闻。

  ⊙ 五月 清兵围锦州,攻宁远。

  ⊙ 六月 锦州围解。时称宁、锦大捷。

  ⊙ 七月 袁崇焕乞休,朝廷允其归,而以王之臣代为督师兼辽东巡抚,驻宁远。

  ⊙ 八月 天启帝崩于乾清宫,年二十三。遗诏以皇第五弟信王由检嗣皇帝位。

  ⊙ 十一月 撤各边镇守内臣。魏忠贤缢死。免天启时逮死诸臣赃,释其家属。

  ⊙ 十一月 任袁崇焕为右都御史,视兵部添注左侍郎事。

  日期:崇祯元年(1628)

  ⊙四月 袁崇焕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 七月 崇祯帝召对廷臣及袁崇焕于平台。

  ⊙ 七月 袁以"五年平辽"方略相对

  ⊙ 宁远兵变,巡抚都御史毕自肃自杀。

  日期:崇祯二年(1629)

  ⊙闰四月 叙春秋两防功,加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锦衣千户。

  ⊙ 六月 袁崇焕杀毛文龙于双岛。

  ⊙ 十月 清兵从西路进军,入大安口。

  ⊙ 十一月 京师戒严。

  ⊙ 十一月 山海关总兵官赵率教战没于遵化。

  ⊙ 十一月 大清兵入遵化,巡抚都御史王元雅、推官何天球等死之。

  ⊙ 十一月 总兵官满桂入援。

  ⊙ 十一月 袁崇焕入援,次蓟州。宣、大、保定兵相继入援。

  ⊙ 十一月 崇祯帝召袁崇焕等于平台,大加慰勉,赐御馔和貂裘 崇焕请入城休兵,不许。

  ⊙ 十一月 清兵薄德胜门,与满桂五千兵激战。袁崇焕以九千关宁军与十余万清军血战广渠门外,自上午八时至下午四时,清兵败退十余里。

  ⊙ 十二月 皇太极行反间计。崇祯帝再召袁崇焕于平台,下锦衣卫狱。关宁军闻讯哗然,总兵官祖大寿愤而领军东出关,后被袁崇焕手书召回。

  ⊙ 十二月 崇祯帝遣中官趋满桂出战,桂及前总兵官孙祖寿俱战殁。

  ⊙ 十二月 总兵官马世龙总理援军。

  日期:崇祯三年(1630)

  ⊙正月 清兵克永平,副使郑国昌、知府张凤奇等死之。不久又克滦州。兵部右侍郎刘之纶败没于遵化。

  ⊙ 五月 马世龙、祖大寿诸军入滦州。清兵东归,永平、迁安、遵化相继复。

  ⊙ 八月十六日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 八月 一佘姓家仆夜收其骸骨葬于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终身守墓不去。其子孙亦遵祖训世代相继守墓至今。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开国儒师介绍

  人物小结: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主义学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倡导者。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清改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原为顾同应之子,曾祖顾章志,顾氏为江东望族,徐干学顾炎武、徐秉义、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岳飞、文天祥、方孝孺忠义之节。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同里挚友归庄共入复社。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咸阳之郊”,故退而读书,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崇祯十六年(1643)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南明抗清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须知六军出,一扫定神州。”(《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画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顺治二年(1645)五月,顾炎武取道镇江赴南京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弘光帝被俘,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一,《千里》);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松江、嘉定亦相继陷落。顾炎武潜回昆山,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9天后,常熟陷落,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先妣王硕人行状》) 安葬王氏后,这年闰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经大学士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河北曲周人)推荐,隆武帝遥授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由于嗣母新丧,炎武二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诗集》一,《延平使至》)。当时,清松江提督与巡抚土国宝不和。前明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字卧子,复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推官顾咸正(字端木,昆山人)、兵部主事杨延枢(字维斗,江苏吴县人)等暗中策动吴胜兆举义反正,咸正为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与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炎武也是参预了的。顺治四年(1647)夏,事情败露, “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诗集》一,《哭陈太仆》),胜兆被解往南京斩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诸人。子龙往投炎武,炎武当时已离家出亡;于是子龙逃入顾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营救,未能奏效。其间,炎武还往寻成正,“扁舟来劝君:行矣不再计”(《诗集》一,《哭顾推官》)、催促他及时出走,而咸正不听。结果,陈子龙乘差官不注意时投水自尽,杨延枢及顾氏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连而死者40余人。

  在策动吴胜兆反正的同时,炎武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活动。顺治三年(1746),炎武本打算赴福建就职方司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邓之诚《清诗纪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每从淮上归,必诣洞庭(按即太湖)告振飞之子泽溥,或走海上,谋通消息”,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 虽然弘光及闽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权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集》一,《精卫》)。

  家族风波

  当崇祯末年,炎武嗣祖绍芾及兄长顾缃(字遐篆)先后去世,又逢吴中大旱,“一时丧荒赋徭猖集”(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炎武无奈,曾将祖产田800亩贱价典给昆山豪族叶方恒(字嵋初);其时,炎武的堂叔等人为争夺遗产,又挑起家难,他们还与本来就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内外勾结,炎武在昆山千墩的故唐和在常熟语濂径的住所曾几次被这伙人洗劫及纵火焚烧。到顺治七年(1650),叶方恒又企图加害顾炎武,炎武为了避祸,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诗集》二,《流转》),离开昆山出走,更名为商人蒋山佣。此后五年中,他都在吴、会之间奔波往来。尽管遁迹商贾,炎武依然心存故国,时时关注着沿海一带抗清斗争的进展情况,希望能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在《流转》诗中写道:“……晨上北固楼,慨然涕如雨……浩然思中原,誓言向江浒。功名会有时,杖策追光武。”

  率众结社

  当张名振(字候服,南京人)于顺治十年(1653)九月在长江口大破清兵,进屯崇明(今属上海),明年正月,又率“海舰数百”溯长江而上,直抵镇江,并登金山遥祭孝陵(明太祖朱元璋陵,在今南京中华门外)之际,炎武为之欢忭鼓舞,他兴奋地写道:“东风吹江水,一夕向西流。金山忽动摇,塔铃语不休。水军十一万,虎啸临皇州。巨舰作大营,飞舻为前茅。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沉吟十年余,不见旌旆浮,忽闻王旅来,先声动燕幽。阖闾用子胥,鄢郢不足收。祖生奋击揖,肯效南冠囚。愿言告同袍,乘时莫淹留。”(《诗集》二,《金山》) 这一时期,顾炎武还同归庄、陈忱(字遐心,浙江吴兴人)、吴炎(字赤溟,江苏吴江人)、潘柽章(字力田,吴江人)、王锡阐(字寅旭,吴江人)等共结惊隐诗社,表面上以“故国遗民”“优游文酒”(汪曰桢《南浔缜志》),其实是以诗社为掩护,秘密进行抗清活动。炎武在淮安结识定交的挚友王略(字起田,淮安人)、万寿祺(字年少,徐州人)也都是富有民族气节的志士。

  顺治十一年(1654)春,顾炎武迁居南京神烈山南麓。神烈山即钟山,三国时改名蒋山,明嘉靖中又一度改称神烈山。三百年前,朱元璋攻克南京(当时名集庆),以此为根据地,东征西讨,10余年后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大明帝国。炎武“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盛”(《神道表》),山川依然而人事全非,颇有不胜今昔之感。

  牢狱之灾

  顺治十二年(1655)春季,炎武回到家乡昆山。原来,顾氏有世仆名陆恩,因见顾家日益没落,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两人且图谋以“通海”(即与闽浙沿海的南明集团有联系)的罪名控告炎武,打算置之死地。炎武回昆山,秘密处决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之婿勾结,私下将炎武绑架关押,并迫胁炎武,令其自裁。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所幸炎武知友路泽博(字苏生)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最后,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当事情危急之际,归庄计无所出,只好向钱谦益求援。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顺治初曾任礼部右侍郎,是当时文坛领袖。钱氏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归庄不愿失去钱氏这一奥援,虽然明知炎武不会同意,还是代炎武拜谦益为师。炎武知道后,急忙叫人去索回归庄代书的门生帖子,而谦益不与;便自写告白一纸,声明自己从未列于钱氏门墙,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处张贴。谦益大为尴尬,解嘲道:“宁人忒性急了!”

  十三年(1656)春,炎武出狱。尽管归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极力排解,而叶方恒到此时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踪。仲夏,炎武返钟山,行经南京太平门外时突遭刺客袭击,“伤首坠驴”,幸而遇救得免;嗣后,叶方恒还指使歹徒数十人洗劫炎武之家,“尽其累世之传以去”(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这之前的几年当中,炎武曾数次准备南下,赴福建参加沿海地区风起云涌的抗清复明事业,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未能成行;至此,炎武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国山川形势,徐图复明大业。远行避祸当然也是一个原因。

  累拒仕清

  顺治十四年(1657)元旦,炎武晋谒孝陵。7年之间,炎武共六谒孝陵,以寄故国之思,然后返昆山,将家产尽行变卖,从此掉首故乡,一去不归。是年炎武45岁。顺治十六年(1659),至山海关,凭吊古战场,此后20多年间,炎武孑然一身,游踪不定,足迹遍及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亭林佚文辑补·书杨彝万寿棋(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康熙七年(1668),又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康熙十年(1671),游京师,住在外甥徐干学家中,熊赐履设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为介之推逃,则为屈原之死矣!”。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康熙十八(1679)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康熙十九年(1680),顾炎武夫人死于昆山,他在妻子的灵位前痛哭祭拜,作诗云“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慎失足,呕吐不止,初九丑刻卒,享年七十。

  顾炎武-学术思想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于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另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那就是男人和女人。如果把时光回溯到古代,那么还会出现第三种人,那就是太监,也叫宦官。

宦官是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人,名为官员实为奴仆。宦官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大概就是经过了阉割,失去了性和繁衍后代的能力——其实这种印象并不怎么准确,因为宦官必须由阉人担任这项“创举”,其实是汉光武帝刘秀“发明”的:

“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后汉书·卷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八》)

所以在东汉之前的宦官,除了史书载明的像竖刁自阉入宫侍奉齐桓公这样的例子以外,其他宦官界的名人,如嫪毐、赵高、苏文、中行说等等,很可能都是“纯爷们”(嫪毐那是一定的)。

赵高,赢姓赵氏,乃是秦国王室远支,被阉割的可能性很低,更大的可能是个纯爷们

另外,宦官被“太监”这个称呼所取代,是唐朝以后的事情。唐高宗李治好折腾,曾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主官叫“大监”,由宦官充任——这大概是当时宦官能当上的最大的官,所以后来以此代指地位较高的宦官。而按照先秦古籍的书写习惯,“太”“大”二字经常通用,所以大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成了太监。等到了明朝宦官的权势熏天,马屁精们便把所有的宦官都尊称为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

人们对于太监的另一个印象就是这帮货色都不是什么好鸟,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主要源于经常跟太监争权夺利(还总打不赢)的那帮士大夫持之以恒的抹黑诋毁。其实历史上大部分的太监没那么大的权势,自然也坏不到哪儿去,而且不乏著名的好太监。比如蔡伦、曹腾、高力士、杨思勖、张承业、李宪等等,就算在坏太监层出不穷的明朝,郑和、覃吉、怀恩、陈矩、王安、王承恩等大太监也或以作为、或以品格留名青史,值得人们缅怀。

当然给人印象更深刻的是那些坏太监,尤其是东汉、晚唐、明朝这三个时期,几乎云集了中国历史上太监中所有的大奸大恶之徒。当然,受各种民间传说和影视剧影响,人们心中最驰名遐迩、也最耳熟能详的坏太监,恐怕非魏忠贤莫属。

十常侍就是东汉坏太监的典型代表

魏忠贤最牛叉的时候,权势熏天操人生死,海内争相望风献媚——全国各地为他立生祠、差点配祀孔夫子、受拜“九千九百岁”,以至于时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以为魏公公要谋朝篡位了。没想到皇帝刚一换人,新君朱由检不费吹灰之力就将魏忠贤从权力的巅峰一脚踹下,而后者唯一能做的就是畏罪自杀,这就让人有些匪夷所思了。

其实这事并不奇怪。有句老话叫一朝天子一朝臣,其实不怎么准确,但一朝天子一朝太监却是基本无误的。太监这种生物,对于皇帝来说跟个物件无异,比如猫狗,比如抹布。狗有看门的忠犬、陪伴的宠犬,也有咬人的恶犬,魏公公对于明熹宗朱由校来说就是一头替他咬人的狗,对于新晋皇帝朱由检来说,就是一块脏透了的破抹布,自然要扔掉再换一块。

别看明朝的太监出过“站皇帝”,又有什么“九千岁”,但离开皇权的支持,就是一只落水狗,人人皆可诛之。

先来说说魏忠贤的乱政、党狱与熏天权势。

魏忠贤本来是个市井无赖,穷愁无计之下自阉入宫,改名李进忠,并结识了大宦官魏朝。这魏朝本是明熹宗朱由校乳母客氏的“对食”(指太监与宫女结成的挂名夫妻),没想到客氏见过高大威猛的李进忠之后见异思迁,很快与他私通。后来客氏晋位奉圣夫人,李进忠跟着鸡犬升天受到重用,朱由校复其姓氏并赐名忠贤。

现在的影视剧里只要涉及到坏太监,就什么脏水都往魏公公身上泼,当然也不算冤枉

魏忠贤想再进一步,便设计害死了司礼太监王安并取而代之,同时提督东厂,并以王体乾、李永贞、石元雅、涂文辅等宦官为爪牙,妄图进一步争权夺利。

跟谁争夺呢?当然是东林党人。

始于万历末年终于明亡的东林党,说起来可真是让人一言难尽,但在这里我们只需要知道他们的一个鲜明特点就够了,那就是好斗,而且是极端的好斗。

有多好斗?明末与之同期的各大政治势力,包括齐、楚、浙、宣、昆、秦等诸党,东林党都曾与之斗了个你死我活,而且最终几乎都将其逼得投靠了东林党最大的死对头——阉党,也就是魏忠贤的阵营之中,把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所以经常混得很惨。

话说政治是门妥协的艺术,斗争固然不可避免,但绝非目的,东林党为何如此不智?

东林党人,多数是知直不知曲的“君子”,对于门户和名声的看重更甚于国家利益,时常为争意气而不论是非,凡是与其意见稍有不合者,便被斥之为小人。更要命的是虽然他们曾被阉党虐成狗,但自始至终掌握着士林的主流舆论,因此在大多数后来人看来,东林党人都是骨鲠正直之辈,与其做对的都是寡廉鲜耻之徒,其实并非如此。比如齐、楚、浙等诸党中就不乏正直之士,与阉党也有着很多矛盾,可是却被东林党硬生生的逼入了阉党门下。阉党魏忠贤之下第一人魏广微之父魏允贞,生前和东林党首脑赵南星、顾宪成关系莫逆,魏广微当了大学士后,以子侄辈的礼数三次登门拜访,赵南星硬是闭门不纳,逢人便说“见泉无子”(魏允贞号见泉)——活生生被老赵说没了的小魏能不恨、能不往死里整老赵的徒子徒孙吗?

东林党中固然有大把君子,但也小人成群,明亡与其有着很大的关系

魏忠贤出身泼皮,又是个文盲,对于高段位的政治斗争本不擅长,奈何他的对手、也就是东林党人脑子不好使不说,还都是“说就天下无敌,做就无能为力”的无用书生的典型。面对魏公公看似花样百出其实并不怎么高明的攻击,就会没完没了的弹劾、死谏,可这对拥有朱由校无边崇信护体的魏公公来说,连毛毛雨都算不上。

所以到了天启四年,包括三朝元老叶向高、刘一燝、赵南星、高攀龙等东林党主力干将或死或隐,统统从朝堂上消失殆尽。

魏公公还要赶尽杀绝,唆使大学士顾秉谦和魏广微撰写了一本《缙绅便览》,将叶向高、赵南星、杨涟、左光斗等百余人列为“邪党”,而将魏氏党羽黄克缵、王永光、徐大化等人立为“正人”;又有佥都御史王绍徽根据魏公公的文化水平,仿《水浒传》作《点将录》,书中编列东林党108人,比如托塔天王李三才、及时雨叶向高、浪子钱谦益、大刀杨涟等等;再有阉党大将崔呈秀编《天鉴录》,将不依附阉党的人物统统当作东林党列入其中。

而生性阴狠毒辣又不学无术的魏公公,就拿着这三本“宝书”照本宣科,作为官员黜陟的依据,让数不清的无辜人士遭了池鱼之殃。其中最为冤枉糊涂的怕是非熊廷弼莫属:老熊本是楚党,就因为跟东林党人关系不错,便被诬以与杨涟弹劾魏公公有关,结果不但惨遭杀害还被传首九边,实在是莫名其妙。

因审理“梃击”、“红丸”、“移宫”三案,又牵出了前司礼太监王安的幕僚汪文言,魏忠贤又以刑讯手段从汪文言口中强行牵连上一大堆东林党人,并罗织逮捕,予以刑讯。

B

试题分析: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从材料中“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以看出,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A、C、D正确,明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但无决策权,B项错误。

点评: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或行政机构,阁臣的权力完全来自皇帝的信任。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任何制约作用。

利玛窦在中国度过其后半生。他取汉名,习汉语,着儒服,行儒家礼仪,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字,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宗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士大夫沈一贯、叶向高、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咸与交游,名噪一时。同时,他又向欧洲介绍中国国情,为明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这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这时中国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 这时已经有了许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的兴建,著名的有都江堰、郑国渠等。数学上确立了十进位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制的巩固,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农业上,轮作制已经确立。《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在这一时期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长城的建造体现了建筑技术的发达。 两宋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沈括。这时中国的四大发明相继问世,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两宋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高峰。正如在行政和艺术上的繁荣一样,南宋也是令人激动的技术创新时期。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他在很多方面有点像达·芬奇,除哲学外,他对许多实用科目感兴趣而且十分内行。这符合儒教提倡的文人-绅士典范。但沈括和他的同时代人却比这位圣人所讲的对事物进行调查研究走得更远,把它提高到可以称之为科学探究的范畴。比如,沈括的日记记录了他观察到比当前海平面高得多的地方的岩层中含有海产物的化石。他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一样,但比后者早三个世纪,得出正确的推论,并写下了关于地面隆起的地貌学理论首次陈述。 元朝的科学技术达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甚至医学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当时领先于世界的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在尚未登基之前,就征招“回回为星学者”。他们翻译及带来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也译做尤尼)的《哈基姆星表》(也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1260年,元廷承金人旧制,设立司天台;1271年正式设立回回司天台,1312年设立回回司天监。后来还任用了一大批以札马剌丁(又译作扎马鲁丁、扎马剌丁)为代表的天文学家管理此类工作。

中国人在此时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

1280年,元代数学家及天文学家王恂与郭守敬等制订《授时历》时,不但列出了三次内插公式(“招差法”),还使用“垛垒、招差、勾股、弧矢之法”进行缜密计算,其中将穆斯林发明的弧三角法应用于割圆术获得“弧矢割圆术”(即球面直角三角形解法)。

一般认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其中的一部分是明朝的徐光启在意大利人利玛窦的帮助下翻译并引进中国的(合译《几何原本》前6卷),但是有学者(方豪,《中西交通史》)认为,在此前的元代,此书已经被来华的穆斯林带到中国。

14世纪中、后叶明王朝建立后,由于科举大兴八股文模式并删减数学内容,以及珠算盛行,因此建立在筹算基础上的中国古代数学便衰落了。

在元朝,中医药学有很大发展,出现了金元四大学派,医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兼收并蓄、互通有无的局面,大大丰富了医药学知识的内容。《回回药方》(以下简称《药方》)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回回医药学典籍(作者不详),原有36卷,少数残存本现可见于北京图书馆。该书多以汉语书写,同时夹杂许多阿拉伯语与波斯语医药术语及汉语音译。仅以少数残存本目录就可以看出,《药方》是一部包

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和皮肤病等科、内容丰富、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医学典籍;研究中国医药史的学者根据残存部分推断,《药方》约有药方6000~7000首之多,其价值与中医古籍《外台秘要》相当。

今日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就建筑学成就而言,元大都堪称享誉中、外的建筑学艺术瑰宝。元大都城在技术方面的主持设计与参与建设者,是来华穆斯林建筑学家亦黑迭儿丁。难以想象,这位建筑学家能够运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特色,结合世界上先进的建筑学风格,设计出格局宏大、规划严整,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元大都。参与元大都设计、建设的,还有一大批专家、学者、能工巧匠。

全面地说,元大都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元大都自1267年开工兴建,至1285年历时18年建成(先前的金中都城址位于今北京城西南部莲花池以东,元大都的新城建在中都旧城东北)。

1291年,郭守敬指挥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从通州到元大都,他设计七座水闸,这七座水闸彼此相距约半公里的地方,又设计有斗门。郭守敬就是通过水闸和斗门的关闭与开放,调节运河各段的水位高低,引导船舶顺畅通过。工程竣工后,元世祖亲自将这段164里长的运河命名为 “通惠河”。通惠河是中国工程建设史上的杰作,其运用的巧妙方法与国外一些运河采用的技术是基本相同的。

元世祖时期即开始重视农业,很好地制定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使得农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王祯编著《农书》一书有三十七卷(现存三十六卷),是中国古代一部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伟大著作。全书约有13多万字与300多幅图画,全文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农桑通诀》包括对农、林、牧、副、渔及水利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论述,提出“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这一重要的农耕思想。《百谷谱》对各种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种植、收获、贮藏和利用等知识加以介绍,尤其是王祯将农作物分为谷、蔬、果、杂等6大类,堪称中国农作物分类学的奠基人;此外作者对于植物性状的描述,也是此前书籍不曾有过的。而《农器图谱》则是《农书》的重点部分,该部分就田制、仓廪、舟车、灌溉、蚕桑、织纤、麻芒等20门类,详细介绍了257种农业机械,而且配绘图谱306幅并加以文字说明,其价值超过以往所有农业机械书籍,甚至中国古代后来在这方面的论述,亦无超越王祯者。

在活版印刷术方面,王祯设计出木活字及转轮排字架,并于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其《造活字印书法》(附于《农书》书末)是最早的系统性介绍活字排版印刷术的科技文献。明朝科技成就灿若繁星,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现了许多名家巨作。

1、科学著作

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朱载堉《律学新说》(1584年);潘季驯《河防一览》(1590年);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年);屠本畯《闽中海错疏》(1596年);徐光启《农政全书》(1633年);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640年);吴有性《瘟疫论》(1642年)。

在短短的60多年中出现了这么多优秀科学专着,其频率之高和学科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正如研究者指出的,当时被运到中国的西洋书籍数量十分惊人,几乎包括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的神学、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各学科的所有知识”,而这个时候,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西方的“地球观”,也和天主教的神学一道随之传入。

2、翻译之作

在徐光启“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的思想原则和“博求道艺之士,虚心扬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 的目标指导下,以及明政府的组织支持下,中国人对西方的数学工程等书籍进行有意识有目标的大规模翻译。其中可知翻译的书目中有(包括译者或作者):

《测量法义》利马窦和徐光启,1607年《表度说》熊三拔,1611年《泰西水法》 熊三拔和徐光启,1612年《几何原本》 利马窦和徐光启,1613年《同文算指》 利马窦和李之藻,1613年《乾坤体义》 利马窦,1614年《圆容较义》利马窦和李之藻,1614年《天问略》 阳马诺,1615年《职外方纪》艾儒略,1623年《远镜说》汤若望,1626年《寰有诠》傅泛际和李之藻,1628年《名理探》 傅泛际和李之藻,1631年《主制群征》 汤若望,1636年《寰宇始末》 王丰肃,1637年《五纬历指》罗雅谷,1637年《性学粗述》 艾儒略,1637年《坤舆格致(矿冶全书)》德国矿冶学家乔治·鲍尔,汤若望、杨之华、黄宏宪译《建筑十书》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维《数学札记》 荷兰数学家军事工程学家西蒙·史特芬《各种精巧的机械装置》意大利工程技术专家拉梅里《原本》(拉丁文本)科隆版《测量全义》罗雅各《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哥白尼天文学概要》开普勒《地中海航海术》 罗马版《比例规解》 罗雅谷《地球表周与其直径的关系》《宇宙仪》 雅克·贝松《皮埃尔+勒孔特发明陆,海双用几何天文测辐仪制造与用法》《磁石测量法》 纪尧姆·德诺吨涅《神功催吐药》 萨拉·安吉鲁着《大西洋,地中海等海洋盐度,涨落潮海流流动因果实论》克洛德·举雷

当时翻译和创作的还有《远西奇器图说》(从书集,邓玉函和王征,1627年)《泰西人身说概》(1635年)、《人身图说》(1635年)、《西国记法》(1595年)、《性学粗述》(1623年),《崇祯历书约》、《物理小识》、《数度衍》、《泰西水法序》、《旋韵图》、《几何体论》、《几何用法》、《太西算要》、《西儒耳目资》、《学历小辩》、《日月星晷式》(天启年间陆仲玉着)、《浑盖通宪图说》、《经天该》……等七千余册。

3、几何原本

徐光启认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可见在其心目中,“会通”中西是第一步手段,“超胜”西学才是目的。在徐光启的科学思想中,翻译是基础,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必由之路。在当时条件下,徐光启极其重视翻译等会通工作,注重通过翻译工作培养自己的西学人才。让天文生学习西法并亲自传授,“令后之人循习晓畅,因而求进,当复更胜于今。” 对此,纪志刚评价说:今天,当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时候,当我们认识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时候,徐光启“会通超胜”的科学思想就更加闪射出熠熠的光辉。 1607年春,徐光启和利玛窦翻译出《几何原本》前六卷。作为皈依传教士利玛窦的基督徒,徐光启并未选择宗教典籍,而首先翻译古代西方数学之经典著作《几何原本》。他说:“《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既卒业而复之,由显入微,从疑得信,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 第一次向中国人说明了几何学的本质。

4、崇祯历法

崇祯二年,即公元1629年6月21日,钦天监推算日食失误,而徐光启用西学推算却与实测吻合。徐光启时任礼部尚书,他再次提出修改历法的建议,是年崇祯帝批准了徐光启提出的宏大的修历计划,下令设立历局,由徐光启领导,修撰新历。并要求他“广集众长,虚心采听,西洋方法不妨兼收,各家不同看法务求综合。”徐光启奉崇祯帝旨,在钦天监开设西局。1629~1634年徐光启、李之藻和李天经,先后以西法督修历法,任用西方人汤若望(德)、罗雅谷(意)、龙华民(意)、邓玉函(JTerrentius,1576~1630)等修成《崇祯历书》共46种137卷。

崇祯时也有人反对西方历法。当时有个平民魏文魁写了《历元》、《历测》两本书,献给朝廷,对徐光启任用西法进行指责,却未受到行政干涉。政府为他设立一个民间历法机构东局,和徐光启组织领导的西法历局,及原来的大统历局、回回历局四家机构平等、公开地辩论。和魏的辩论,徐光启记在了《学历小辩》一书中,标题是“历局与魏文魁辩论文稿”。“在这十几年的争斗中,中西历法进行了八次正面较量,终以西历八次全胜,而宣告了《崇祯历法》的正确性。”正是在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气氛中,徐光启、李天经等人组织的历法变革征服了人心。

《崇祯历书》是在以崇祯帝为首的明朝政府组织支持下修纂的一部引进西方数学天文知识的大型丛书,《崇祯历书》共137卷,包括《测天约说》《浑天仪说》《恒星历指》等30余种书籍。其中参考了当时在欧洲都很新甚至尚未被完全接纳的天文知识:开普勒1619年的《宇宙和谐论》、1621年的《哥白尼天文学纲要》、第谷弟子龙果蒙塔努斯(Longomontanus)1622年的《丹麦天文学》等,译用了哥白尼27项观测记录中的17项,介绍了伽利略关于太阳黑子现象,译出开普勒《论火星的运动》一书中若干材料……并用1/3的篇幅阐述了第谷的太阳系结构系统,计算方法则使用了哥白尼和开普勒的西方近代几何学方法。《崇祯历书》大量引用《天体运行论》中的章节和图,并把哥白尼视作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个天文学家之一。

《崇祯历书》采用第谷体系后,很快被当时的中国天文界接受,如明末苏州的薄珏就着有《各重天有本动、有推动、有带动论》加以诠释。 《崇祯历书》分为基本五目:法原,法数,法算,法器,,会通。

徐光启在主持改历的时候,提出了一套发展天文学的方法,他说:“欲明天事,只有深伦理,明着数,精择人,审造器,随时测验,追合于天而已。……除此之外,无他道焉。” 在徐光启看来,修编《崇祯历书》不仅是为修历,他说:事竣历成,要求大备,一义一法,必深言其所以然之故,从流溯源,因枝达本,兼能为万务之根本。此其书必愈数倍,其事必阅岁年。既而法意既明,明之者自能立法,传之其人,数百年后见有违离,推明其故,因而测天改宪,此所谓今之法可更于后,后之人必胜于今者也。《崇祯历书》正是按此目标来编写的,作为基础理论部分的“法原”,用以介绍基本天文理论,讨论各天体运动的几何模型及其建立方式,并把这部分内容排在“五目”首位。“法原”占据了核心部分,共有40余卷,占《崇祯历书》的1/3。这在中国历代修历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崇祯历书》中,《大测》、《测量全义》、《割圆八线表》、《八线表》、《南北高弧表》和《高弧表》等引入平面和球面三角学,《比例规解》和《筹算》引入两种计算工具。

《崇祯历书》所达到的成就,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崇祯历书》不仅代表“西学东渐”的学术成果,还代表着中国对西方天文学的接纳。可贵的是,明朝科学家对西方的科技知识加以批判地吸收,政府为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崇祯历书》于1634年修编完成,徐光启时任“东阁大学士”和“文渊阁大学士”。他于崇祯五年当上内阁大学士,深受崇祯信任。他生病了,崇祯却不放他回家,以至让他死于任上。“崇祯皇帝对徐光启去世深表悲痛,闻丧后辍朝一天,追赠‘少保’,谥‘文定’。又派员赐给办丧事所用物品及治丧钱等,还特派礼部尚书李康主持丧祭祭,并派人护丧回上海。”以表示对他的哀悼。而1633年被誉为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的伽利略被罗马教廷判处终身监禁,其晚年极其悲惨。可以说,中国明朝政府对科学研究尤其是数学、天文学研究的支持超过欧洲。

5、皇家科技

明代不仅文人对科学有极大的兴趣和研究成果,朝廷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支持,甚至统治者阶层本身也对科学有着很大的兴趣,并做出了巨大贡献。除最明显的官至尚书的徐光启和李天经、李之藻等人的例子外,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

朱橚(约1361~1425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其母马皇后。曾被封为吴王,后改封为周王。由朱橚组织和参与编写的科技著作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

朱载堉(1536~1611年),系朱元璋九世孙,仁宗帝六世孙,郑藩王族嫡世。是明代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数学家。一生撰述了大量音乐、数学著作。其父朱厚烷精通音律学,对朱载堉的影响和启发很大。朱载堉对科学有巨大的贡献,他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富有创造性的学者,是明代科学和艺术上的一颗巨星,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朱载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崇祯年间曾任兵部尚书的熊明遇是明末喜好西学的学者之一,着有《格致草》一书,其特色:“不但对于个别自然现象作了科学的研究与记录,而且更重要的是他有意从这些个别研究中寻找出通则与定理。因此他著作中有不少所谓的‘恒论’‘演说’。如卷一有‘原理恒论’‘原理演说’。”熊明遇的儿子熊人霖也是西学名家,着有《悬象说》、《地纬》和《函宇通》。熊明遇对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的影响也非常大,方以智对自然科学和西学的兴趣,即与熊明遇的启蒙有关。

利玛窦1610年(万历三十八年)病逝于北京,享年59岁。其生前信徒已达200多人。按惯例,外国人死后都要移葬澳门。但是中国人为了纪念利玛窦,上奏朝廷,申请赐地、下葬北京。明神宗破例准奏,亲赐安葬祀费,赐北京西郊“二里沟佛寺,房屋三十八间,地基二十亩,畀葬利子”“立石为文记之”,墓碑由顺天府尹王应麟所立。这年十月下葬时,文武百官都参加了葬礼,非常庄严隆重。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曾记载,“时有内宦言于相国叶文忠(引者注:即内阁首辅叶向高)曰:‘诸远方来宾,从古皆无赐葬,何独厚于利子?’,文忠公曰:‘子见从古来宾,其道德学问有一如利子者乎?如无论其它,即其译《几何原本》一书,即宜钦赐葬地。’”可见明朝的统治阶层对科学的重视和不凡的胸襟。 清的科技有些傲人的发展,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着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王锡阐,字寅旭,号晓庵,苏州吴江人,着有《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十几种天文学方面的著作。他精通中西历法,对二者异说,皆能条其原委,究其得失。他肯定了西洋历法先进的地方,也指出了其中的许多缺点和错误。他对日月食的算法,对一些天文数据的应用,以及回归年的长度、岁差常数等问题,都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由于他能结合中外经验,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研究,所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促进了中国历算学的发展。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于中国古代历算学的整理和阐发,同时也对西洋科学加以研究和介绍。所著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书籍,共达 86种,在中外科学知识的整理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写的《古今历法通考》,是中国第一部历学史。他的数学巨著《中西数学通》,几乎总括了当时世界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他在该书的《方程论》部分,阐明了中国古代方程的独创性,指出这种算法是西洋所没有的;他在《勾股测量》、《九数存古》等部分,也都发扬了中国古代算法的成就;此外,在《堑堵测量》、《几何补偏》部分,他介绍了西洋的球面三角学,并对西洋立体几何作了论述和发展;而在《筹算》、《度算》、《比例数解》等部分中,则解释和介绍了西洋的对数、伽利略的比例规等方法。

明安图,是一位著名的蒙古族历算学家。他在乾隆时任钦天监监正。当时从欧洲传进三个有关三角函数的解析式子,割圆三法(圆径求周、孤背求正弦、弦背求正矢),但只有公式,没有公式的证明方法。中国学者曾长期苦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给当时的数学工作者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明安图经过三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写出了《割圆密率捷法》四卷,不仅创用“割圆连比例法”证明了三个式子,而且进一步创造了弧背求通弦、通弦求弧背、正矢求弧背等一系列的新公式。这是明安图对数学的杰出贡献。他是中国用解析方法对圆周率进行研究的第一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理测绘,康熙时,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大地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乾隆时,又派明安图等人两次到新疆等地进行测绘,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在这份地图里第一次详细地绘出了清帝国新疆地区。这两份地图,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嘉怯邺十五年(1820年)绘制的《重修大清一统志》的清代疆域图,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版图,但由于雍正时期的禁教,以及后来的闭关自守政策,此得先进的西方科学无法传入中国,失去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再加上清朝延续了明朝的科举的恶习,文字狱以及八股文,使得中国科学已经逐渐失去了领先世界的地位。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学大量传入中国,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国竭力地在吸收西方科学成果。民国初年中国科学社等民间学术社团创立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开始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系统地融合到了一起。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产生、1949年中国科学院的成立,使得中国科技研究的发展获得了政府的财力支持。

民国时期的枪械制造术、造船术、蒸汽技术、飞机技术都是海外留学学子在国内进行了技术尝试。

中国于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氢弹。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神舟一号”,次日15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3年10月15日发射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更是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以及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988毫秒(UTC+8,下同)发射升空;

点火第120秒火箭抛掉助推器及逃逸塔;第159秒火箭一二级分离;第200秒整流罩分离;第500秒三级火箭关机;

第583秒飞船与火箭分离;随后飞船正常进入预定轨道,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

9月27日04:03 启动变轨控制程序,04:04 完成变轨。航天员出舱在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五圈之后进行

16:35 航天员翟志刚打开舱门,开始出舱活动,翟志刚首先探出头,并向舱外默认的闭路镜头挥手,之后全身走出舱外。刘伯明也探头出机仓外,交给翟志刚一面小型五星红旗。翟志刚接过五星红旗,向镜头挥动片刻。随后翟志刚取回舱外装载的固体润滑实验试验样品。16:58 航天员成功完成舱外活动,返回轨道舱内。17:01 轨道舱门关闭。

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跪求明朝末年的著名人物有哪些?主要是布政使、都督、总兵等有实权的,以及他们的事迹!!

  明末四大公子:冒辟疆、侯方域、方以智、陈贞慧,是和秦淮八艳同时代的风流人物:  冒辟疆  冒辟疆是明末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当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