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的打法,为什么会有通过辨认音律来判断胜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代战争的打法,为什么会有通过辨认音律来判断胜负?,第1张

古代战争的打法,需要遵循相应的“军礼”,即交战双方从开战到战争过程再到结束的一系列行动都要遵守的基本战争规则。当然,古代战争的打法跟战争胜负本身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从这些基本的约束中读懂古人的思想观念和时代背景,正因如此,古代战争才显得丰富多彩。

1古人打仗非常看重排兵布阵,除了炫耀武力之外,还在于战争杀敌并非最终目的

观兵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此时各个诸侯国之间是共同尊奉周天子的姻亲关系,所以即便开战也讲究“不伤和气”,战争的形式主要在于迫使敌对者屈服,军事威胁多于实战,观兵由此产生。

后来随着战争的逐步扩大和战争残酷性的增加,观兵的实际效果并不大,而成为战争体系的一部分,位于伐谋、伐兵、攻城之间的战略手段。观兵行为主要是排兵布阵,从而威慑敌人,这种方法已经体现在孙子兵法之中。

观兵不仅在正式开战后,有的还在战争结束后举行,被称为“京观”,就是将战败一方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非诸侯)杀掉埋起来,以示惩戒。后来随着战争残酷性的增加,已经发展为将敌方尸体垛堞,炫耀的价值已经大过惩戒。

2吹律听声就是战争中通过听取交战声音来占卜吉凶,判断敌情的有效方式

音律在古人心中有着非常神圣的位置,吹律听声最初有些神秘化的倾向,即在交战当天根据己方的军威声势符合的音律来判断吉凶。但应用于实战之后却有非常实际的应用价值,因为军威实际上反映的战斗形势的强弱,故而用来预测胜负并不是简单的玄学,而有其价值所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人在战争中吹律听声已经非常完善,并在军中设置了相应的职位,从占卜大师到有经验的军吏,说明了吹律听声的实战价值已经从占卜走向了应用。并且吹律听声到后来也称为侦查敌情,并布置阵法的有效方式。

吹律听声本源于先民的农业实践,其中的关键是律。律是对自然界声音的归纳,后来便被用作考察政治、德行甚至士气、敌情的标准。吹律听声与源于狩猎的军队中的乐舞不同,是一种军事预测术,并不神秘。

3派若干勇士冲击敌方营垒是大规模交战的开始,其中尚武和尚礼兼而有之,绝非后世简单理解的“挑战”和“挑衅”

致师的最初意味是通过战争中规定的行为向敌军表达己方的豪勇,从而引发对方有所行动,与自己进行公平决战。在致师的人选中,从最初的卿大夫到身为下士的“环人”,也经历了诸多变化,反映了礼崩乐坏之后,从此行为的“礼”逐步演变为“挑战”。

春秋时期的致师作为一种交战规则,它的出现是周代的礼乐文明和尚武精神融合的结果,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是后世所无法模仿的。到战国,群雄纷争,贵族等级被打破,文武的分化开始,文武兼备的理想人格不再被看重,战争变得功利而残酷,致师产生的土壤随之消失,那个优雅君子与刚毅勇士合而为一的礼乐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概而言之,古代战争怎么打,分三步:

其一,观兵,即排兵布阵,炫耀武力,军事威胁多于实战,目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观兵为整套战争体系的步骤,位于伐谋、伐兵、攻城之间;

其二,吹律听声,即在出师当天, 授将弓矢后, 士卒振旅,军将大呼时, 由大师根据军声与哪种律音相符合来判断吉凶,后来被用于判断敌方声势以布阵;

其三,致师,即派遣勇士若干,攻击敌方营垒,表达己方兵将之勇猛和必战之心,兼具礼乐文明和尚武精神的双重价值。

兵器:

[铁兵器]

  古代利用钢铁铸造的武器,是冷兵器的一种。始于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以至火器发明的漫长时期。主要包括铁剑、铁杖、铁锥、铁鞭、铁锏、铁枪等。随着炼钢术的不断进步,铁兵器的质量和形制及种类也不断发展、完善,其形状逐渐趋于统一和定型,但性能仍没脱离近战的以直接杀伤为主的范围。铁兵器直到火器出现并发展后才逐渐消亡。

  另

  “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还找不到,明代谢肇 《五杂俎》,清代褚人获《坚 集》两书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显然,“十八般兵器”一词是后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汇总起来。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五杂俎》和《坚 集》两书所载,“十入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

  今天,武术界普便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

  可见,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四百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长兵器]

  古代较长的手持格斗兵器的统称。长兵器的称谓是与较短的手持格斗兵器比较而言的。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划分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将等于身长或超过身长,多用双手操持的冷兵器列为长兵器。

  [短兵器]

  古代较短的手持格斗兵器的统称。短兵器的称谓是与较长的手持格斗兵器比较而言的。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划分,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将不及身长,多以单手操持格斗的冷兵器列为短兵器。

  [抛射兵器]

  利用物体惯性,在空中独立飞行一段距离后杀伤敌人的冷兵器。抛射兵器种类繁多,按赋予飞行动力的形式可划分为手抛兵器、抛掷器械和弹射器械。抛射兵器源于在原始社会用于狞猎的石块、木棒等。后出现了将树枝弯曲用绳索绷紧的弓。随着劳动和战争实践的发展,出现了金属手抛兵器和较为复杂的抛掷、弹射器械。射击武器出现后,抛射兵器作用逐渐下降,现已成为狩猎,体育和特种用具。抛射兵器利用人的臂力、重力、木头的弹力、卷起或拉长的纤维的弹力投掷各种弹丸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和摧毁其防御工事。常用约有:投掷弹、狼牙捶、飞镶、投石带、投矛器、弓、弯、希腊纵火剂、投掷机、弓箭、自射器、标枪、短投枪、德里德矛和投射机。

  [系兵器]

  古代系以绳索,抛放打击敌人后可以收回的兵器。系兵器按杀伤方式分为打击、钩割、捆缚等类型。打击、钩割类系兵器中国古代又称为犬兵。捆缚类系兵器一般称为袭索。系兵器是抛射兵器与长、短兵器的结合,具有独特的作用。这种兵器不算军队主要武器,往往用于特定人员和任务。

  [短兵器]

  对古代直接用于防护人体,免遭敌人兵器伤害的装具和器械的,总称。它可分为附着人体的防护装具和手持防护器械两大类。人体防护装具包括头盔和皑甲。皑甲又有人体和个部位防护甲之分,如面叭颈甲、胸甲、护手、甲裙等等。手持防护器械在古代各国一般均选用盾牌。卫体装备按制作材料区分,可分为木、竹、藤、革、金属等类型;按作用可分为单纯防御型和攻守结合型两类。

  [戎]

  中国古代对兵器的总称。如弓、丈、矛、戈、戟称五戎。《礼记·王制》:戎器不粥于市。郑玄注:“戎器,军器也。”

  [五兵]

  一组兵器的合称。关于五兵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楚国的子恶请令尹子常,曾“取五甲五兵……惟诸门左”。五兵又有车兵五兵与步兵五兵之分。据《考工记·庐人》记载,车兵五兵为戈、支、戟、酋矛、夷矛;这五种兵器都插放在战车的车舆上,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步兵五兵,据《周礼·夏官·司右》郑玄注所引《司马法》文记载,包括弓矢、支、矛、中国西周和春秋时期军队配置的伍的兵器装备。当时认为,步兵的这五种杀伤方式戈、戟。它是当时步兵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和杀伤距离各不相同的兵器所构成的梯次配置的组合体,可以充分发扬多种兵器协同的威力,即《司马法》所阐明的“兵惟杂,兵不杂则不利”的原则。此词渐渐流为对兵器的泛称。

  [十八般兵器]

  中国民间对古代兵器的泛称。源于“十八般武艺”之说。十八般武艺是指使用兵器的技艺,由于多是兵器名称,久之,便演化出“十八般兵器”一说,其具体说法有八、九种之多,较为常见约有两种,一种是指刀、枪、剑、哉、棍、棒、梁、镜、斧、饿、铲、镀、鞭、锏、锤、叉、戈、矛十八般。另一种说法,出于明代谢肇制《五杂组》和朱国帧《涌幢小品》中,是指弓、鸳、枪、刀、矛、剑、盾、斧、饿、戟、鞭、锏、挝、受、叉、爬头、绵绳、自打。前17种是兵器名称,第 18种是徒手拳术。

  [古代作战器械]

  古代用于作战工程保障的器材的统称。按尺寸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器械;按作用可分为攻击型、防守型、机动保障型、维修保障型等;按使用范围可分为步骑战阵器械、攻守城器械、水战器械,车战器械等。

  [珂罗摩迦]

  印度古籍记载的一些尖端锋利的劈刺武器。其中有:

  1、镊积底,有4臂长,金属制的手执武器;

  2、帕罗斯,24安古尔(1安古尔相当于1英寸)长的双柄铁制武器;

  3、恭特,长约7臂,或6臂,或5臂的标枪;

  4、哈特邀,三角矛;

  5、米底帕拉,巨型标枪;

  6、首罗,尖角矛;

  7、刁达摩罗,前端如箭形,长4臂、或4臂半、或5臂的木棍;

  8、猪耳,顶端如猪耳形,锋利的木棍;

  9、逝那那,铁制武器,两端各有三角,长有20、22、24安古尔,中间有双柄;

  10、迎罗帕那,手中投掷物,即矛,重量分别为7、8、9邀尔沙(1邀尔沙等于16克),可投出一石驮努沙([1驮努沙即l弓的长度);

  11、特拉悉迎,尖端锋利的铁制武器。

  [砍砸器]

  石器时代的工具或兵器,形状不固定将砾石或石核边缘打成厚刃,用以砍砸。常见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

  [盔甲]

  冷兵器时代头部和躯干各部位防护装具的统称。它的名称繁多,但基本上分为护头的盔和护身的甲两部分。甲又可分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几部分。早期,人们用兽皮柳条,有垫衬材料的布套,木头等固定在躯干上用以防护兵器的攻击。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皮盔甲、膝盔甲、铜(青铜)铸盔甲。整块金属锤炼而成的板甲、金属编织的锁子甲等等。较早的铜制盔甲出现于亚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出现了铜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铁制盔甲是中东的亚述人。在盔甲的普及过程申,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时代的亚洲一些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盔甲倍受重视制作极为完善精美,也较昂贵,还出现了金银、稀少皮革制作的盔甲。随着近代火器的广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战场上的防护作用逐渐降低,最终被以现代技术制作的防弹背心、钢盔等取代。

“大爱无形”这个词是“大象无形”这个词演变来的。

“大象无形”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吴令辰

辰彼硕女,令德来教(《诗经•小雅 甫田之什 车舝》)

字义 令表示美善、吉利、美好;辰表示时光、清早、辰光,意义优美。

音律 吴、令、辰的读音是wú、líng、chén,声调为阳平、阳平、阳平,音律较好。

字型 吴为上下结构,7画;令为上下结构,5画;辰为半包围结构,7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意蕴 名字可以趣解为:“美好 • 清早”。成语雷令风行 花辰月夕扩展了名字的意境。

吴伊钦

维丝伊缗(《诗经•国风 召南 何彼襛矣》)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诗经•国风 秦风 晨风》))

字义 伊表示伊春、伊人、秋水伊人;钦表示敬佩、尊敬、钦仰,意义优美。

音律 吴、伊、钦的读音是wú、yī、qīn,声调为阳平、阴平、阴平,音律较好。

字型 吴为上下结构,7画;伊为左右结构,6画;钦为左右结构,9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意蕴 名字可以趣解为:“伊人 • 钦慕”。

吴佩叶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诗经•国风 卫风 芄兰》)

字义 佩表示敬仰、佩玖、佩玉;叶表示叶芽、叶子、叶和,意义优美。

音律 吴、佩、叶的读音是wú、pèi、yè,声调为阳平、去声、去声,音律较好。

字型 吴为上下结构,7画;佩为左右结构,8画;叶为左右结构,5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意蕴 名字可以趣解为:“佩玦 • 叶吉”。成语带金佩紫 根深叶茂扩展了名字的意境。

吴容

容兮遂兮,垂带悸兮(《诗经•国风 卫风 芄兰》)

字义 容表示适宜、容质、容华,意义优美。

音律 吴、容的读音是wú、róng,声调为阳平、阳平,音律较好。

字型 吴为上下结构,7画;容为上下结构,10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意蕴 名字可以趣解为:“吴歈 • 容仪”。成语吴带当风 从容自若扩展了名字的意境。

吴山山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国风 召南 草虫》)

字义 山表示高耸、山水、山岳,意义优美。

音律 吴、山、山的读音是wú、shān、shān,声调为阳平、阴平、阴平,音律较好。

字型 吴为上下结构,7画;山为独体字,3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意蕴 名字可以趣解为:“信步登山山浮云际 举头望月月在天心”。成语大好河山扩展了名字的意境。

问题一:声律启蒙有什么作用 声律启蒙可以让幼儿的音乐天赋更高。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如今我们使用的,是清代光绪癸未年间约公元1883年成都魏朝俊“墨耕堂”私藏的版本,其封面题名为《声律启蒙》,内页所载名为《声律启蒙撮要》,作者题名为“衡山聂铣敏蓉峰重订、邵陵车万育双亭著、湘潭夏大观枫江笺”。此书既名为“撮要”,自然只会节录撮取《声律启蒙》中他们认为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分为上、下两卷,只有平声30个韵部(即绝大部分格律诗所用的韵部),很明显,这是撮取了祝明撰写的前两卷,并以它为基础,进行了一些作者认为是必要的删改和修订而成的。

问题二:经典诵读声律启蒙有什么感想有什么好处 我最近爱读爸爸给我推荐的《声律启蒙》,这本书作者是清朝的张思岩,共二十二卷,收有著名词家四百三十四人的作品。这本书写得还不错,就是这本书的印刷和正常不一样,文字是竖着排版,读的时候需要反方向翻,这让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我问爸爸:“为什么这本书是反着翻呢”爸爸说:“古籍都是这样的,是古人的习惯。”

我记得第一句是“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雁,宿鸟对鸣虫。”读着朗朗上口也很好记。但是有些文字我从来没有见过,它的解释也很让人费解,比如说:E墉(我不知道是哪个E墉)的意思是懒也。有些人根本就看不懂,只有文学修养很深的人才能看懂,比如说像我就看不懂,不知道我爸爸能看懂不,不过我爸爸说看不懂不要紧,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这本书是押韵的,什么叫押韵就比如说一(代表条目)东(代表韵脚),那么许多句子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ong(如东、中、空等等等等)。

我读《声律启蒙》的收获:一是认识了好多生字,能够非常熟练地查字典,二是学会了很多近义词和反义词,比如近义词有“金对玉,宝对珠,玉兔对金乌”等等,反义词有“邪对正,假对真,幽对显,寂对喧”等等。三是读《声律启蒙》让我感觉到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我学会了很多对仗工整、语句优美的对子,如:“鸟翼长随凤兮洵众禽长,狐威不假虎也真百兽尊”。

问题三:记住声律启蒙有用吗 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

问题四:怎么样学声律启蒙啊,求指教 多念念就好了啊,主要是培养语感,要研究那么深做什么啊。什么对什么之类的,是指对对子的时候上下联的对法。比如“登楼便欲凌云去;临水应知得月先”,就是“登楼”对“临水”。

问题五:我们老班非得让我们背《声律启蒙》,背那个有用没有啊 请高手指点 声律启蒙不要背,最好看都别看,古代的诗词名家没有一个是读这些书读出来的。 但是1东2冬那些,我是说《佩文诗韵》和《词林正韵》,就一定要稔熟,能背下当然更好。尤其是入声字部分,是必须全部记忆的。当然,若你所用的方言是粤语、某地区的闽南语、某地区的江苏话、某地区的云南话,就可以不背诵。

问题六:《声律启蒙》对写歌词有作用吗? 有,因为《声律启蒙》中的句子压韵,歌词也需压韵

问题七:记住声律启蒙对作诗词歌赋有用吗? 你好,我是百度对联吧吧主

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就像学英文必须记住二十八个字母一样,声律就是诗词对联的基础

问题八:学习《幼学琼林》和《声律启蒙》有什么感悟 《幼学琼林》是我国明清以来广泛流行的儿童蒙学读物。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了天文地理、君臣父子、婚姻家庭、衣食住行、制作技艺等传统知识的大部分内容,可以称得上一部微型的百科全书。《声律启蒙》是一本专门训练儿童作诗、对对联、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全书文字优美,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对读者学习掌握对联这种文学形式极有帮助。其目的便是想在教儿童学作对联的同时,为以后学习古典诗词写作打下基础。

问题九: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哪个适合幼儿园读 《声律启蒙》更适合孩子阅读,具体解释如下:

一、分别介绍:

1、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

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

2、

《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为上下卷。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二、所以前者更适合幼儿,因为它的编辑特点就是针对孩子设计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