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手诊图释的介绍
《中医手诊图释》的内容是通过观察手掌、手背颜色的变化 ,及相应部位的特征来诊断疾病。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望手诊病的特点,其中有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对望手疹病的认识,手诊可早期诊断疾病;望手诊病主要内容,如何观察手的形状、颜色和凹凸不平等;手诊的展望与未来。
医者父母心,《手诊图谱大全集》作者希望皆由《手诊图谱大全集》为广大读者防病于未然。手诊医学即对手部的望诊,是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源远流长,它有着简单易行、易学易用的特点,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进行。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手诊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
手诊的分析囊括了学习望色、望态、触诊、病纹、九区、主线、辅线、病象、指象、甲象等多项内容,体现了“掌上有乾坤”,同时多种诊断方法并举,可以使读者的诊断更为精准。
人体的器官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器官有任何不良的压力和损伤,将通过矿物质等物质传递到皮肤表层,并牵引皮肤,形成凹凸形态。人们经过长期观察、积累、对照,选择概率高的现象当作诊断的标准。
在中医理论中,手掌有两面,对应阴阳两面;手指有五根,对应人体五个脏器;手指有三截,对应人的三焦系统。读取手上信息的这个过程,便是手诊。手掌为阴,手背为阳,看手掌看的是体内属阴的物质层面。
五根手指,对应五行。大拇指最大,对应五行之土,对应脾胃;食指位置最高,对应五行之金,对应人的呼吸和消化系统、肺、胃、大肠;中指最为关键,对应五行之火,对应人的能量系统、心脑血管;无名指居于中指旁边,对应五行之木,对应人的净化系统、肝胆疏泻功能;小拇指位置最低,对应于五行之水,对应人的生殖系统、肾和生殖功能。
另外,手指有三节,最上一节对应上焦心肺,中间一节对应中焦脾胃,最下方一节对应下焦肾和生殖系统。同样,手掌也分成上中下3部分,分别也对应人的三焦。中医手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颜色: 根据五行对应五色理论,身体哪个脏器出现问题,对应的颜色就吸收不了,颜色就会反应在手上。整体偏白,提示气血不足;整体偏红,提示心火太旺;整体偏黄,提示脾虚,脾运化功能障碍;整体偏暗,提示气血流通不畅,提示血瘀。
二、看手指: 上红下白:第一指关节是红的,到第3指关节就变白了,提示上热下寒;上细下粗:第一指关节较细,第三指关节较粗,提示上虚下实,上焦不足,表现细,下焦比较粗,提示有多的东西出来,这类人以气虚气陷为主要特点,上部气不足,水湿下注,下肢有水肿。
三、看寒热: 整体偏红代表热,整体白代表寒。如果第一关节偏红,第三指关节偏白,提示上热下寒。如果手掌上部偏红,手掌根部偏白,也提示上热下寒。
四、看青筋: 青筋代表瘀滞,气滞或者血瘀。对应的手指有青筋,就提示对应的系统出现问题。比如中指出现青筋,说明心脑血管出现淤堵。如果是所有手指都有青筋,就提示全身的血液出现问题,提示肝的净血系统出现问题了。
五、看形变: 比如小指变形严重,提示肾病、妇科、男科病症,生殖功能障碍。
六、看指甲: 正常的指甲有月牙,月牙大小适中,指甲明亮无条纹,无淤青。指甲有竖形条纹,提示肝郁气滞,说明最近一段时间肝很不开心。指甲里有黑色淤青,提示肝脏疏泄功能失常,肝脏里有毒素淤积。指甲有横形纹路,提示胃肠消化系统在最近几个月有过创伤。
广州润博医院提醒您: 手诊并不能代替望闻问切四诊,也不可能通过手诊就能确诊病症的水平。#广州身边事##润博医院##中医#
先告诉你一下,有一本书叫<<望而知之>>不错,你可以买来看一下
下面说下手诊,手诊是指通过观察掌纹、掌色、掌形的变化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和看手相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与整体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所以当人体局部发生疾患时,往往在人体的其他位置有所反应。《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记载:“有诸于内,必行于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矣”。手诊作为中医望诊的一个分支,古已有之。清代《小儿推拿广义》中更是详细记述了通过手掌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
下面说面诊,面诊简单说就是透过面部反射区知道脏腑疾病与健康状况的诊法主要是通过望诊来观察面部各部位的色泽变化,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面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观,也是疾病变化的反映。正常人的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略有光泽,称为“常色”。有病时,皮肤的光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如面色现隐黑的多为神色外现,隐黄的系脾色外露,色青主肝病,色白为肺虚,色赤为心火等。尤为可贵的是,通过分部位望诊可进一步确定病位,如颐黑多为肾病,眦青为肝病,颧赤为心病,鼻黄为脾病,印堂发白为肺病。因此,色诊在疾病定性、定位方面有很大意义。医者可根据面诊图,再通过色泽变化来确定内脏疾病。
同年正月,从北大医院转入一名老太太,因春节期间打麻将情绪激动导致大脑左侧内囊出血,危险期过后送到高振宗所在医院,一开始,病人因为针灸要剃头发,拒绝针灸治疗,但是看到别的患者经过一周的针灸后就能够下地,才同意针灸,后经高振宗针药结合,最终治愈。
高振宗从1972年起在诊脉的同时就加上手诊,被当地群众称为“神医”。1985年在医院门诊开展手诊,是北京市开展手诊门诊的第一人。
1986年4月高振宗正在医院处理病案,一位多年未见的老同学找到他看病。高振宗通过手诊发现患者掌根部肾区有大黑斑,诊断为一侧肾坏死,为其开了七天的药进行调理,病情有所好转。几天后,这位同学的妻子来医院探望老公,顺便请高振宗看手诊病,他发现其食指缝下与生命线交接位置有蜘蛛样黑点,诊断为晚期肝癌,立即嘱咐病人作B超和血液化验,确诊是肝癌晚期。
1995年春,一个老太太被儿子用自行车推到医院,找到高振宗看病,诊断发现老太太舌头、嘴唇发黑,手从指尖到掌心呈黑色,看到这种情况,高振宗急忙让其儿子送其到北大医院急诊室,终因病情凶险当日下午死亡。
1997年5月高振宗去张家界旅游,在列车上做了四个小时的手诊讲座,旁边有一位素不相识的乘客听了讲座后请高振宗看手诊,通过手诊发现在掌纹生命线旁有一红点,提醒其45岁左右注意身体,有突发心脏病的可能。后得知此人为某部委精神文明办主任。从张家界回来后,该主任打电话说要带老干部到九寨沟旅游,邀请高教授担任随队保健医生,但高振宗因工作繁忙无法成行,建议他多带药和氧气瓶。一个月后该主任打电话说,在去九寨沟的路上,他突发心梗,幸亏听从高教授的建议,带着氧气瓶才抢救过来。
1997年高振宗随中国医疗代表团到越南访问,在返回的路上为团员看手诊,发现其中一位女士头脑线低垂至小鱼际腕横纹处,且中指丘有一个环,中有三个十字纹,高振宗判断其曾自杀过三次,一问,果然如此。
一次偶然的机会,高振宗为著名作家、《穆斯林的葬礼》作者霍达手诊,诊断她患有忧郁症,高振宗通过精神、心理、经络疏导,为她开通任、督二脉,改善脑部供血,用拔罐从体内清出大块的黑血,逐渐治愈了病症。
2004年11月中旬,高振宗为南苑机场领导看手诊,其中有一个人,在生命线中段有一黑色斑点并有很深的放纵线,于是,高振宗提醒他近期要特别注意杜绝不良的生活习惯防止突发疾病。元旦时即接到电话:此人因饮酒过量突发心脏病死亡。
2010年12月下旬,北京市作协张先生邀请高振宗参加年末金蔷薇聚会,高振宗以工作繁忙为由婉言谢绝。张先生确坚持高振宗必到:理由是“因为你把我哥哥说死了!”高振宗很诧异:“我和他哥哥素未谋面何出此言?”原来,十年前高振宗曾为张先生手诊,提醒过他,他的生命线上55~60岁的年龄段上有突发心脏病的可能迹象,应特别注意远离烟酒和种种不良生活习惯。张先生对此十分上心,真把医生的话当了座右铭,所以身体一直健康平安。可是,张先生的哥哥2010年10月1日,在其父家中聚会时酒足饭饱后突发心肌梗死猝死,时年60岁。原来,亲兄弟姊妹之间在生命线上会有相同的遗传基因所导致的病理表现,都会面临同样的疾病危险。
普及手诊弘扬国医
高振宗认为手诊学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和传承性,是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瑰宝。他把中医手诊的特点概括为:方法简单,无创易学;指标直观,实用性强;结论可靠,准确度高;既能了解家族史、既往史、现病史,又可超前诊断。既可作为中西医现有诊断方法的补充,又能实现临床预测诊断。他除了常年为患者提供中医手诊诊疗外,还开展了大量的中医疾病预测、中医健康科学教育普及工作,他说“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健康,中医工作者应担负起向社会普及健康教育的责任。”1985年至今高振宗和他的团队已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宣部、中国文联等部门和俄罗斯、越南、港、澳等地开展手诊讲座达1000多节,足迹遍及神州大地,受众达十多万人。他认为讲座这种科普教育形式比门诊效果好,可以提醒公众对健康的关注,还可以让潜在的发病人群防患于未然。中医手诊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边缘学科,必定会越加彰显其独特作用。
高振宗把他几十年从医和讲课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感悟,加以科学总结,撰写成一本《中医手诊学》,共分七章,20多万字,每页都配有插图,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其中的彩色“高氏手诊手疗图”,将手部86个正经经穴和224个奇穴相对应的手部反射区一一标出,可以依此诊治100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即使初学者也能看得明白,学以致用。
谈到中医教育时,高振宗认为,现在的中医教育存在很大弊端,甚至培养了中医的掘墓人,不少毕业生有学历、职称,但无医术,他希望恢复中医师承的传统,为中医师承开辟“绿色通道”,使中医后继有人,人才的培养是抢救中医之本。要让热爱中医的人能够学到中医、发展中医、为民所用、为民族和国家争光。他建议,要真正发展中医,就要放开,百家争鸣,百舸争流,互相扶持,不要门户之见,内耗只会影响中医的发展。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古代的四大经典要学,现代的老中医经验也要学。 。
中医手诊图释的介绍
本文2023-10-04 13:59: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6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