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有生无的思想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3收藏

道家有生无的思想是什么,第1张

道家的主要思想: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_庄子为代表。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是最早质疑宗教,反对迷信的人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评价古代道家为易行难知,事少而功多。先秦各学派中,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墨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瞎子打灯”这个说法并不是一个流派的名称,而是一种对现象的描述。瞎子打灯笼是一种寓意,可能包含了以下这些含义:

1 儒家:在儒家看来,打灯笼可以帮助瞎子照亮道路,同时也可以帮助别人看清道路,体现了一种互助和奉献的精神。

2 墨家:墨家认为瞎子打灯笼是为了避免自己撞到别人,同时也可以避免别人撞到自己,体现了一种交相利的思想。

3 法家:法家认为瞎子打灯笼是一种规则的体现,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这种规则,黑夜出门必须打灯笼。

4 道家:道家认为瞎子打灯笼是一种顺应自然的行为,因为黑夜是自然的一部分,打灯笼可以照亮道路,同时也可以顺应自然的规律。

5 佛家:佛家认为瞎子打灯是为了救人,这种行为可以帮助别人看到道路,同时也可以启示人们内心的光明。

以上就是瞎子打灯可能包含的含义,这些含义并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而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场景进行不同的解释。

三灾者水火风,四煞,就是擎羊,陀罗,火星,铃星,只要有这四个煞星出现,就有好命变平命,平命变差命的趋势,五行嘛木火土金水,受到五行之伤之难,六害指的是地支六害

子鼠未羊相害、

  丑牛午马相害、

  寅虎巳蛇相害、

  卯兔辰龙相害、

  申猴亥猪相害、

  酉鸡戌狗相害。

七伤指的五劳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八难是道经所言的八种困难,难事,音南:一者得生人道,二者去女为男,三者形体完全,四者得生中国,五者值有道君父,六者禀性慈仁,七者值国土太平,八者与三宝相遇。八者备足,是大善因,有不备者,是名为难。

九星就是指北斗九辰,北斗九辰主持人命录人功过,算人生死,九星厄我想可能是指命算穷尽,北斗天司夺禄吧。这个具体我不太清楚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而他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说出了更深刻的原因:“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佐郎,不就。刘裕篡晋建立宋朝,他更厌倦了政治,在《述酒》诗里隐晦地表达了他对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这成为他的绝笔。死后,朋友们给他以谥号曰“靖节先生”。他的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了诔文,这篇诔文是研究陶渊明的重要资料。《宋书》、《晋书》、《南史》都有他的传记。

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不广。(梁)萧统加以搜集整理,编了《陶渊明集》,并为之写序、作传。萧统所编陶集虽然已经佚失,但此后的陶集,如已佚的北齐阳休之本、北宋宋庠本、北宋僧思悦本,以及今存的一些宋代刻本:如汲古阁藏十卷本、曾集刻本,都是在此基础上重编而成的。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另有一些作品的真伪还不能肯定。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但人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等死亡,与佛教之间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亡?等等。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的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而酒,则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黄庭经

上清黄庭内景经 上清章第一 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闲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变万神。是为黄庭曰内篇,琴心三叠舞胎仙。九气映明出霄间,神盖童子生紫烟。是曰玉书可精研,咏之万过升三天。千灾以消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亦以却老年永延。 上有章第二 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四气所合列 宿分,紫烟上下三素云。灌溉五华植灵根,七液洞流冲庐间。迥紫抱黄入丹田,幽室 内明照阳明。 口为章第三 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审能修之登 广寒。昼夜不寐乃成真,雷鸣电激神泯泯。 黄庭章第四 黄庭内人服锦衣,紫华飞裙云气罗。丹青绿条翠灵柯。七蕤玉龠闭两扉,重扇金关密枢机。玄泉幽关高崔巍,三田之中精气微。娇女窈窕翳霄晖,重堂焕焕明八威。天庭地关列斧斤,灵台盘固永不衰。 中池章第五 中池内神服赤珠,丹锦云袍带虎符。横津三寸灵所居,隐芝翳郁自相扶。 天中章第六 天中之岳精谨修,云宅既清玉帝游。通利道路无终休,眉号华盖覆明珠。九幽日月洞空无,宅中有真常衣丹。审能见之无疾患,赤珠灵裙华前茜粲。舌下玄膺生死岸,出青入玄二气焕,子若遇之升天汉。 至道章第七 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峭锋字罗千。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同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俱脑中。列位次坐向外方,所存在心自相。 心神章第八 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皓华字虚成。肝神龙烟字含明,翳郁导烟主浊清。肾神玄冥字育婴,脾神常在字魂停。胆神龙字威明。六腑五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目长生。 肺部章第九 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七元之子主调气,外应中岳鼻齐位。素锦衣裳黄云带,喘息呼吸体不快。急存白元和六气,神仙久视无灾害。用之不巳形不滞。 心部章第十 心部之宫莲含华,下有童子丹元家。主适寒热荣卫和,锦飞裳披玉罗。金铃朱带坐婆娑,调血理命身不枯,外应口舌吐五华。临绝呼之亦登苏,久久行之飞太霞。 肝部章第十一 肝部之中翠重里,下有青童神公子。主诸关键聪明始,锦披裳佩玉铃。和制魂魄津液平,外应眼目日月清。百疴不存无英,同用七日自充盈。垂绝念神死复生,摄魂还魄永无倾。 肾部章第十二 肾部之宫玄阙圆,中有童子冥上玄。主诸六府九液源,外应两耳百液津。苍锦云衣舞龙幡,上致明霞日月烟。百病千灾急当存,两部水王对生门,使人长生升九天。 脾部章第十三 脾部之宫属戊已,中有明童黄裳里。消谷散气摄牙齿,是为太仓两明童。坐在金台城九重,方圆一寸命门中。主调百谷五味香,辟却虚赢无病伤。外应尺宅气色芳,光华所生以表明。黄锦玉衣带虎章,注念三老子轻翔,长生高仙远死殃。 胆部章第十四 胆部之宫六府精,中有童子曜威明。雷电八震扬玉旌,龙旗横天掷火铃。主诸气力摄虎兵,外应眼童鼻柱间。脑发相扶亦俱鲜,九色锦衣绿华裙。佩金带玉龙虎文,能存威明乘庆云,役使万神朝三元。 脾长章第十五 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阙字灵元名混康,治人百病消谷粮。黄衣紫带龙虎章,长精益命赖君王。三呼我名神自通,三老同坐各有朋。或精或胎别执方,桃孩合延生华芒。男女迥九有桃康,道父道母对相望。师父师母丹玄乡,可用存思登虚空。殊途一会归要终,关塞三关握固停。含漱金醴吞玉英。遂至不饥三虫亡。心意常和致欣昌,五岳之云气彭亨。保灌玉庐以自偿,五形完坚无灾殃。 上睹章第十六 上睹三元如连珠,落落明景照九隅。五灵夜烛焕八区,子存内皇与我游。身披凤衣衔虎符,一至不久升虚无。方寸之中念深藏,不方不圆闭牖窗。三神还精老方壮,魂魄内守不争竞。神生腹中衔玉当,灵注幽阙那得丧。琳条万寻可荫仗,三魂自宁帝书命 灵台章第十七 灵台郁蔼望黄野,三寸异室有上下。间关营卫高玄受,洞房紫极灵门户。是昔太上告我者,左神公子发神语。右有白元并立处,明堂金匮玉房间。上清真人当吾前,黄裳子丹气频烦。借问何在两眉端,内侠日月列宿陈,七曜九元冠生门。 三关章第十八 三关之中精气深,九微之内幽且阴。口为心关精神机,足为地关生命哭,手为人关把盛衰。 若得章第十九 若得三宫存玄丹,太一流珠安昆仑。重重楼阁十二环,自高自下皆真人。玉堂绛宇尽玄宫,璇玑玉衡色兰开。瞻望童子坐盘桓,问谁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千千百百自相连。一一十十似重山,云仪玉华侠耳门。赤帝老与己魂,三真扶胥共房津。五斗焕明是七元,日月飞行六合间。帝乡天中地户端,面部魂神皆相存。 呼吸章第二十 呼吸元气以求仙,仙公公子已在前。朱鸟吐缩白石源,结精育胞化生身。留胎止精可长生,三气右回九道明。正一含华乃充盈,遥望一心如罗星。金室之下可不倾,延我白首反孩婴。 琼室章第二十一 琼室之中八素集,泥丸夫人当中立。长谷玄乡绕效邑,六龙散飞难分别。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忽之祸乡三灵殁,但当吸气录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当决海百渎倾。叶去树枯失青青、气亡液漏非己形。专闭御景乃长宁,保我泥丸三奇灵。恬淡闭视内自明,物物不干泰而平。意矣匪事老复丁,思咏玉书入上清。 常念章第二十二 常念三房相通达,洞得视见无内外。存漱五牙不饥渴,神华执巾六丁谒。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起自形中初不阔,三官近在易隐括。虚无寂寂空中索,使形如是不当污。九室正虚神明舍,存思百念视节庆。六府修治勿令故,行自翱翔入天路。 治生章第二十三 治生之道了不烦,但修洞玄与玉篇。兼行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高拱无为魂魄安,清净神见与我言。安在紫房帏(左巾右莫)间,立坐室外三五玄。烧香接手玉华前,共入太室璇玑门。高研恬淡道之园,内视密盼尽睹真。真人在己莫问邻,何处远索求因缘。 隐影章第二十四 隐形灭形与世殊,含气养精口如朱。带执性命守虚无,名入上清死录除,三神之乐由隐居。倏(左焱右欠)游遨无遗忧,羽服一整八风驱。控驾三素乘晨霞,金辇正立从玉与。何不登山诵我书,郁郁窈窕真人墟。入山何难故踌躇,人间纷纷(上如下巾)如。 五行章第二十五 五行相推反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可用隐地回八术,伏牛幽阙罗品列。三明出华生死际,洞房灵象斗日月。父曰泥丸母雌一,二光焕照入子室。能存玄真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 高奔章第二十六 高奔日月吾上道,郁仪结(王旁磷)善相保。乃见玉清虚无老,可以回颜填血脑。口衔灵芒携五皇,腰带虎(上竹下录)佩金 ,驾(左焱右欠) 接生宴东蒙。 玄元章第二十七 玄元上一魂魄炼,一之为物叵卒见。须得至真始顾盼,至忌死气诸秽。六神合集虚中宴,结珠固精养神根。玉(上竹下氏)金龠常完坚,闭口屈舌食胎津,使我遂炼获飞仙。 仙人章第二十八 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黄童妙音难可闻,玉书绛简赤丹文。字曰真人巾金巾,负甲持符开七门。火兵符图备灵关,前昂后卑高下陈。执剑百丈舞锦幡,十绝盘空扇纷坛。火铃冠霄队落烟,安在黄阙两眉间,此非枝叶实是根。 紫清章第二十九 紫清上皇太道君,太玄太和侠侍端。化生万物使我仙,飞升十天驾玉轮。昼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长存。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内守坚固真之真,虚中恬淡自致神。 百谷章第三十 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三魂忽忽魄糜倾,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 心典章第三十一 心典一体五藏王,动静念之道德行。清洁喜气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栋梁。昼日曜景暮闭藏,通利华精调阴阳。 经历章第三十二 经历六合隐卯酉,两肾之神主延寿。转降适斗藏初九,知雄守雌可无老.知白见黑急坐守。 肝气章第三十三 肝气郁勃清且长,罗列六府生三光。心精意专内不倾,上合三焦下玉浆。玄液云行去臭香,治荡发齿炼五方。取津玄膺入明堂,下溉喉咙神明通,坐侍华盖游贵京,飘飘三帝席清凉,五色云气纷青葱,闭目内眄自相望。使心诸神还相崇,七玄英华开命门。通利天道存玄根,百二十年犹可还。过此守道诚独难,唯待九转八琼丹。要复精思存七元,日月之华救老残。川气周流络无端。 肺之章第三十四 肺之为气三焦起。视听幽冥候童子。调理五华精发齿,二十六咽玉池里。开通百脉血液始,颜色生光金玉泽。齿坚发黑不知白,存此真神勿落落。当忆此宫有座席,众神合会转相索。 隐藏章第三十五 隐藏羽盖看天舍,朝拜太阳乐相呼。明神八威正辟邪,脾神还归是胃家。耽养灵根不复枯,闭塞命门保玉都。万神方胙寿有余,是谓脾建在中宫。五藏六府神明主,上合天门入明堂。守雌存雄顶三光,外方内圆神在中。通利血脉五藏丰,骨青筋赤髓如霜。脾救七窍去不祥,日月列布设阴阳。两神相会化玉英,淡然无味天人粮。子丹进馔肴正黄,乃曰琅膏及玉霜。太上隐环八素琼,溉益八液肾受精。伏于太阴见我形,扬风三玄出始青。恍惚之间至清灵,坐於飙台见赤生。逸域熙真养华荣,内盼沉默炼五形。三气徘徊得神明,隐龙遁芝云琅英。可以充饥使万灵,上盖玄玄下虎章。 沐浴章第三十六 沐浴盛洁弃肥薰,入室东向诵玉篇。约得万遍义自鲜,散发无欲以长存。五味皆至正气还,夷心寂闷勿烦冤。过数已华体神精,黄华玉女告子情。真人既至使六丁,即受隐芝大洞经。十读四拜朝太上。先谒太帝后北向,黄庭内经玉书畅。授者曰师受者盟,云锦凤罗金钮缠。以代割发肌肤全,携手登山歃液丹。金书玉景乃可宣,传得可授告三官。勿令七祖受冥患,太上微言致神仙,不死之道此真文。

上部经第一

老君闲居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厥前命门。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黄庭中人衣朱衣。关元茂龠阖两扉,幽阙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气微,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中池有士服赤朱。横下三寸神所居,中外相距重闭之。神庐之中当修治,玄膺气管受精府。急固子精以自持,宅中有士常衣绛。子能见之可不病,横理长尺约其上。子能守之可无恙,呼吸庐间以自偿。子保完坚身受庆,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结幽阙流下竟平。养子玉树令可杖,至道不烦无旁午。灵台通天临中野,方寸之中间关下。玉房之中神门户,既是公子教我者。明堂四达法海源,真人子丹当吾前。三关之中精气深,子欲不死修昆仑。绛宫重楼十二环,琼室之中五色集。赤神之子中池立,下有长城玄谷邑。长生要慎房中急,弃捐*俗专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鸡子长留心安宁。推志游神三奇灵,行间无事心太平。常存玉房神明达,时思太仓不饥渴。役使六丁玉女谒,闭子精门可长活。正室堂前神所舍,洗心自治无败夸。历观五藏视节度,六府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固,物有自然道不烦。垂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廓然口不言,修和独立真人宫,恬炎无欲游德园。清净香洁玉女前,修德明达神之门。

中部经第二

作道优游深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炎自乐何思虑,羽翼已具正扶骨。长生久视乃飞去,五行参差同根蒂。三五合气其本一,谁与共之斗日月。抱玉怀珠和子室,子能守一万事毕。子自有之持无失,即欲不死入金室。出日入月是吾道,天七地回长相守。升降进退合乃久,玉石落落是吾宝。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晓根基养华彩。服天顺地合藏精,七日之午回相合。昆仑之上不迷误,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宫丹城楼。侠以日月为明珠,万岁昭昭非有期。外本阳三物自来,内拘三神可长生。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返魄道自然。庶几结珠固灵根,玉竹金龠身完坚。戴地悬天周乾坤,象以四时赤如丹。前仰后卑列其门,选以还丹与玄泉。象龟引气致灵根,中有真人巾金巾。负甲持符开七门,此非枝叶实是根。昼夜思之可常存,仙人道士非有异。积精所致和专仁,人尽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相溉。试说五藏各有方,心为国主五藏王。受意动静气得行,道自将我神明光。昼日昭昭夜自守,渴可得浆饥自饱。经历六府藏卯酉,通我精华调阴阳。转阳之阴藏於九,常能行之可不老。肝之为气修而长,罗列五藏主三光。上合三焦下玉浆,我神魂魄在中央。精液流泉去臭香,立於玄膺含明堂。雷电霹雷往相闻,右酉左卯是吾室。

下部经第三

伏於志门候天道,近在子身还自守。清静无为神留止,精神上下开分理。精候天道长生草。七窍巳通不知老。还坐天门候阴阳,下于喉咙神明通。过华盖下清且凉。入清灵渊见吾形。期成还年可长生,还过华下动肾精。立於明堂望丹田,将使诸神开命门。通利天道存灵根,阴阳列布若流星。肝气周还终无端,肺之为气三焦起。上坐天门候故道,津液醴泉通六府。随鼻上下开两耳,窥视天地存童子。调和精华治发齿,颜色光泽不复白。下于喉咙何落落,诸神皆会相求索。下入绛宫紫华色,隐藏华盖观通庐。专守心神转相呼,观我神明辟诸邪。脾神还归依大家,致於胃管通虚无。藏养灵根不复枯,闭塞命门如玉都。寿传万岁年有余,脾中之神主中宫。朝会五藏列三光,上合天门合明堂。通利六府调五行。金木水火土为王。通利血脉汗为浆,修护七窍去不祥,二神相得化玉英,上禀天气命益长。日月列布张阴阳,五藏之主肾最精。伏於太阴成吾形,出入二窍合黄庭。呼吸虚无见吾形,强我筋骨血脉盛。恍惚不见过青灵,坐於庐下见小童。内息思存神明光,出於天门入无间。恬炎无欲养华茎,服食玄气可遂生。还过七门饮太渊,通我悬膺过青灵。坐於庐间见小童,问於仙道与奇方。服食芝草紫华英,头戴白素足丹田。沐浴华池生灵根,三府相得开命门。五味皆至善气还,被发行之可长存。大道荡荡心勿烦。吾言华矣慎勿传。

第一重:入道

第二重: 求道

第三重:问道

第四重:学道

第五重:悟道

第六重:触道

第七重:养道

第八重:得道

第九重:忘道

第十重:舍道 

第十一重:成道

第十二重:丹道

第十三重:人道

第十四重:仙道

第十五重:地道

第十六重:天道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代,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永恒不灭,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代表人物有盘古、伏羲、广成子、黄帝、炎帝 、姜子牙、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张道陵、司马徽、诸葛亮、冉闵、徐茂公、刘伯温、颜真卿、王羲之、张三丰等等英雄人物。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於黄帝,集大成於老子,发扬於张道陵天师,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初年,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宋仁宗、明太祖皆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成为最强盛的王朝。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仁宗盛治、洪武之治。

扩展资料:

道教十大神通:

1、善知他心智神通。以得他心智通故,知其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心无差异,如一世界。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世界,所有众生心,悉能分辨了知。

2、无碍清净天眼智神通。以得无碍清净天眼智神通故,所谓十方一切世界无穷众生,逝世此生彼,善趣恶趣,福相罪相,悉皆明见。

3、宿住随念智神通。以得宿住随念智神通故,从前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劫住宿之事,所谓某处生,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饮食苦乐,从无始来,于诸有中,展转循环受生,皆悉了知。

4、知尽未来际劫智神通。以得悉尽未来际智神通故,了知将来际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数劫之中事。

5、无碍清净天耳智神通。以得无碍天耳智神通故,于诸一切领土,所有声音,欲闻不闻,随便自由。

6、无体性智神通。以得无体性智神通故,能不动本际而往诣十方一切刹土,好处群生。

7、善分离一切众生言音智神通。以得言音智通故,了知不可说、不可说刹海微尘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言辞,悉能分别懂得。

8、诞生无量色身智神通。以得色身智神通故,能示现无量无边妙色身,云令所化者亲热开悟,能起种种神通,作度惹事业。

9、一切法智神通。以得法智通故,善能演说无碍法门,兴布法云,降注法雨,以众妙音,开示悟入,使获清净摆脱。

10、入所有法灭尽智神通。以得灭尽智通故,能住三昧正定,而普现色身,譬如光影,普现一切,而于三昧,寂然不动。

仔细观察民间信仰,会发现许多的矛盾。民间一般人拜神,也拜鬼,七月普渡要拜孤魂野鬼,这是否表示对家里神桌上的神明信心不够?怀疑神明的能力不足呢?所以才需要讨好那些孤魂野鬼,求他们放你一马。

可是千百年来,神桌上的神明好像都无动于衷,从来都不抗议。

既然神明可以和孤魂野鬼共存,甚至互相妥协,那么如何分辨正邪呢?正邪能相安无事,就等于无正邪之分,正邪不分岂不就是〈是白道,也是黑道〉。像圣经所说:“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连撒旦也装作光明的天使。”(林后十一:14)

既然黑白两道不分彼此,就表示它们是殊途同归,由一位老板〈撒旦〉在后台管理指挥。我们要知道〈撒旦〉是这黑暗权势的首领,〈撒旦〉曾经率领三分一的天使,跟从它来背叛上帝,这三分之一背叛的天使,成为撒旦国里的军队和爪牙,分布于陆地,海洋,和空中来辖制人。它们专门制造事端迷惑人,想尽办法让人加入背叛的行列,来增加撒旦国的势力。 民俗禁忌,就是撒旦要透过人的〈怕〉,来达到管辖控制人的目的。这样看来,民间所谓的鬼神,不过是被撒旦来利用,它们不断制造冲煞、祸患、痛苦、不安、仇恨、苦厄的事件,叫人〈怕〉,也不断的制定新规矩、仪式、禁忌,来解救人。

守民俗禁忌的人,就是为了要趋吉避凶,得到消灾解厄的目的。却不知道这一连串的事件发生,都是撒旦一手导演出来的。是它出问题来难倒人,吓唬人,叫人受惊害怕。然后,也是它以解救者的姿态出现,来为人解决问题。目的就是要人信服它,屈服于它的权势。我有一次到外地领会,住在一位弟兄家里,看见他家装的窗型冷气很新型,顺口就问:“这是什么牌子的冷气机?”他回答说:“你要什么牌子,工厂就贴什么牌子卖给你。”我心想,哇!高招!真是太厉害了,只要你喜欢,我的产品能推销出去,这不正是今日撒旦所用的高招吗?只要人能与真神隔离,其他你要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天上万象、地上的山川动物、海中的百物,什么神明、撒旦都可以应付你。所以,撒旦并不在乎那些神明叫什么名字,来历如何?要紧的是,撒旦藉着这些管道,它能推销扩展它的势力。 天下人间,惟有耶稣成为人类的赎罪羔羊,被钉十字架,流血死了,为人类付上犯罪该得的报应--〈死〉的代价,所以,基督徒为什么能不必守民俗禁忌,因为耶稣已经为我们赢了这场战争,透过耶稣基督的宝血,让我们从撒旦的困绑中得到释放,正如圣经所说: “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希伯来二:14-15)。

段落八

原文:文子曰:阴阳陶冶万物,皆乘一气而生。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谷不登,春肃秋荣,冬雷夏霜,皆贼气之所生也。天地之间,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形也,故明于性者,天地不能胁也,审于符者,怪物不能惑也。圣人由近知远,以万里为一同,气蒸乎天地,礼义廉耻不设,万民莫不相侵(欺)暴虐,由在乎混冥之中也。廉耻凌迟,及至世之衰,用多而财寡,事力劳而养不足,民贫苦而忿争生,是以贵仁。人鄙不齐,比周朋党,各推其与,怀机械巧诈之心,是以贵义。男女群居,杂而无别,是以贵礼。性命之情,(*~yin)而相迫于不得已,则不和,是以贵乐。故仁义礼乐者,所以救助也,非通治之道也。诚能使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其初,则民性善,民性善则天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而人赡,贪鄙忿争之心不得生焉。仁义不用,而道德定于天下,而民不(*~yin)于采色,故德衰然后饰仁义,和失然后谓调声,礼(*~yin)然后饰容。故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不足行也,知仁义,然后知礼乐不足修也。

注释:文子认为:阴阳二性之所以能够调理万物,是因为阴阳皆生于道,是道的两个对立统一的运动方向,所以总体上来说道生万物,细分上来说即阴阳和合赋予万物自性。如果阴阳上下背离不能协调运动,就会出现个人的身体气血不和,君臣上下不安,内外失序,天候上五谷不能丰收,于是春秋季节颠倒,冬夏时令反常,这都是阴阳不调导致的贼气引发的混乱。天地之间,万物之外有我一人,宇宙洪荒,万形之外存我一身,所以能够明了人之本性的人就可以通于天地之道,这样天地万物都不能挟持影响于我,所以了解了宇宙运动变化规律的人,即使遇到稀奇古怪的事情也不会受到迷惑。圣人掌握了大道的规律,就可以由近知远,以一知万,从而把世间万事万物进行分门别类。人之气机往来于天地之间,即使没有礼义廉耻的规矩,众人也不会相互侵扰欺骗自相暴虐残害,因为所有人都是处于纯粹素朴的自然之德的状态。但是到了世道衰败的时候,人的道德廉耻之心磨灭了,再加上这时候用度多而财源竭,事力劳苦而供养不足,人民贫苦无依因此只能争抢仅有的货财以求活命,所以大家才崇尚仁爱以求生存。人群之中,邻里之间,人品性质不等,于是比周朋党,各自拉帮结伙,争相使用机械巧诈等方法压制他人,扩张自己,于是贵义以求得团结。男男女女群处一起,杂乱而没有区别,于是为了区别内外、亲疏,因此贵礼以分别贵贱尊卑。男女之情,上下之命,难免有迫不得已之时,或者威逼利诱之事,于是失之于和气,为了调和众人之情,所以贵乐以畅通情绪。因此仁、义、礼、乐这些东西,是为了救困解难而迫不得已设立的,并不是在所有时势之下都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如果真的有圣人以神明安定天下,使人民修心养性返归淳朴,那么人民自然向善。民心向善,那么天地可感,阴阳可调,人世可治,世治则财用可足而人民可养,人民得养则贪鄙忿争的心就会慢慢平息了。而仁义不用,道德就可以安定民心、天下,这样人民就不会迷惑于声色,所以道德衰败了然后才会以仁义来粉饰,内心失去和合才会依靠调音以正声,调色以正和,礼乐荡然无存了才会徒有虚名的进行表面功夫的装饰。所以圣人知道,道德能够覆盖的,不是仁义所能够承载得了的,仁义能够维持的,不是礼乐所能够修饰的,礼乐都没有了,也就没有什么值得取法的了。

有言:循道,执一,顺势随时,因势立法,随时制度。

宇宙开辟,万物出生;无中生有,有分动静;阳刚阴柔,中庸致和;和而能同,群聚为大;广大有序,深厚有别;强大可久,久可以恒;恒常有信,莫不相从。所以,自无观之,万物皆有非无,万物皆同非异;自有观之,万物各具其质,万物皆异不同;自异观之,万物质异性殊,千方百态;自同观之,万物皆一气出之,和同而已;自人观之,以异而可以分门别类条其序,以同而可以聚合齐一统其志。是故,人可以法天地,同天功,以人道不离于天道,人情不违于自然也。是故,君臣敬,上下谐,内外齐,民心和,四时序,明晦替,寒暑交,海内附,天下一者,则求同存异致中和者也,人道不离于生生,人事不离于一心也。如其不能致中和,齐众心,则天地逆,无功利,君臣戏,上下欺,内外散,四时乱,天下离,趣异违和者也,人心各趣其私而已。

是故,明君子自修循道,审时度势,静心以观,以定其行止,随时进退,顺势而为。自然者,顺化也;道德者,教化也;仁义者,或进或退以为善也,礼乐者,或隐或市以趋避也,守本而择其善时随之而已。天地时势,时之来,则万物竞发,时之去,则万类蛰伏。

天道循环,人道沧桑,人生不过一世,生命不过百年,慎始善终可也。至人之世,神明而能自然者,与道同游者也。圣人之世,道德而能善行者,明心见性而知行合一者也。明王之世,仁义而能规矩者,厚道德而善生者也。霸王之世,礼乐而能勉之者,君子或可以有所从事,或可以乐其田园者也。然则礼乐者,虽徒有其末,如果能循道而恒为之者,未必不能王天下也。其余无可观也,善保天真而已。

道家有生无的思想是什么

道家的主要思想: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_庄子为代表。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