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4浏览:8收藏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什么意思?,第1张

出自:南北朝·兰陵王的笔下。

意思是:灯上的的冷光照耀在纸上,外面梨花盛开,雨水冰凉,我在等待着,可是风雪纷飞,又一年过去了。形容已个人为了某个人或者某样东西,付出了很多努力心血,等待了许久许久,但是美好的结果还没有到来。

宋代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表达了诗人苦苦等待丈夫归来,但是遥遥无期,想死与忧愁弥漫心头。

释义: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相似诗句:《古相思曲·其一》

出处:〔两汉〕佚名

原文:

君似明月我似雾,雾随月隐空留露。

君善抚琴我善舞,曲终人离心若堵。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魂随君去终不悔,绵绵相思为君苦。

相思苦,凭谁诉?遥遥不知君何处。

扶门切思君之嘱,登高望断天涯路。

译文:

你好像是明月我好像是雾,雾随着月亮渐渐隐去了,只剩下露珠。

你擅长弹琴我擅长跳舞,一曲弹罢,曲终人散,只剩下心内的拥堵。

只因为你对我的一次回眸,让我陷入日日夜夜的思念。

魂牵梦绕着你,一点也不后悔,这漫长的相思都是为了你而愁苦。

想思的苦楚,我又去对向谁倾诉?路途遥遥远不知你在何处。

抚着门框记着你的叮嘱,登上高处望尽了天涯的道路。

本人翻过《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此二书是灭亡吴国西施的最早出处,都没有提及其容貌。 《越绝书》: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句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当,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悦。 《吴越春秋》:乃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 之所以没有西施容貌的记载,只因历史上根本没有其人,西施只是一个泛称古代美女的词语,并不专只一人。 翻阅历史,我国春秋末期确有吴、越两国交过战,先是吴败,吴国阖闾被打死了,继任者夫差两年后复仇,越国被打败,越大夫范蠡陪同越王句践囚于吴国为夫差养马。后来,夫差释放句践回到越国,越国君臣卧薪尝胆,艰苦奋斗,富国强兵,同仇敌忾,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终于灭掉吴国,吴王夫差自杀。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句践复国后,范蠡「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返。」范蠡「浮海出齐……父子孜产……致资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文种未归隐,被句践逼令自杀。 但是,吴、越战争中没有西施其人。司马迁《史记‧越世家》只字未提西施其人其事。《国语‧越语下》中,写了句践失败后到吴国为奴以及后来句践报仇雪耻之事,但都没有谈到西施。《史记》、《国语》离春秋时代较近,但未记录为越国雪耻灭吴做出「卓越贡献」的西施,可见传说不是事实。 西施与吴越战争逐步挂靠,是从东汉袁康《越绝书》里有句践报仇用美人计的记载开始:「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这时,西施才做为吴、越战争历史人物出现于民间传说。《越绝书》是部什么书呢?《辞海》说:《越绝书》,一称《越绝记》,东汉袁康撰,记吴、越二国史记,及伍子胥、子贡、范蠡、文种、计倪等人的活动,多采传闻异说。与袁康同时代的赵晔(?~约西元八十三年),《后汉书‧儒林传》有他的事迹,赵晔著有《吴越春秋》,采用编年体,取材主要为《越绝书》、《左传》、《国语》、《史记》。此外并能备载众说,所引文献多为他书所不及。《吴越春秋》完善了《越绝记》中文种献西施给吴王的故事,在第九篇〈句践阴谋计〉中,句践问文种,「以国就是」,文种陈述破吴的几个谋略,第四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使施行美人计更加完整。后代人根据《越绝记》、《吴越春秋》大加宣扬,如唐初诗人宋之问〈浣纱篇〉,北宋诗人苏东坡〈范蠡〉,明代文学家杨慎〈历代诗话〉等作品都提及西施其人,歌颂其事,这就给西施故事的流传产生了推波助澜作用。另外,一些地方志如《吴地志》、《姑苏志》、《会稽志》等对西施传说亦作了种种杜撰的记载,更增添了西施这一古代美女存在的可信性。 关于「西施」一词该怎样解释呢?早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就已屡见「西施」之说。如《管子‧小称篇》就载有:「毛嫱、西施,天下美人也。」《管子》的作者,是战国时齐稷下学者托名管仲所作,有句成语叫「东施效颦」,是战国时庄子所作《庄子‧天运》中的故事,里面提到:「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东施见了,觉得这一动作很美,就学西施的模样也皱起了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庄子.齐物论》也谈到了西施。「故为是举(列举)莚(草茎)与楹(厅堂前木柱),厉(丑陋的人)与西施(古代著名的美女),恢(宽大)诡(奇变)谲(诡诈)怪(怪异),道通(相通)为一(浑一)。」这西施是谁呢?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曰:「西施,夏姬也。」据《左传‧成公二年》载:浙一年(西元前五 ),楚共王遣申公巫使齐,巫臣携夏姬奔晋。这个「西施」,比吴、越交战(西元前四九六年、前四七三年)早一百多年。由此可知,「西施」一词是古代对美女的艳称,长得漂亮的女子都可美称「西施」。 从事实角度看── 一、句践灭吴时,史籍上未见献西施于吴王的记载。 二、西施故事的流传始于东汉时期。 三、「西施」之称是指古代美女,并非专指某一人。 因此可以确定:历史上没有西施其人。她的实际容貌,古书中自然没有记载。后世有关西施容貌的文学作品,都只是文人想像之辞,更不得作准。 books/books/series/series9578325851-1 agent-m/Book/O-3-020-01 efcdpansysuedu/ccw/02/wuya

没想到历史上没有西施其人 这真的是冷知识

梧桐雨兄是否误会了isotl2002的意思他指的是西施其实是对古美女的称呼

而非专指一人;这是因为从多个不同时期

相隔多年的古典中也可到西施这词另外

对于西施是否出现于吴越之争中

其实也是不能证实

因为在东汉时才有人把西施与吴越之争拉上关系然而相隔数百年

到底他所说的是否真实

就不得而知了!!

越王选美女选中了西施。 西施不仅容貌非凡,且有爱国之心。不足的是,由于西施经常赤脚在浣纱溪畔挑水、浣纱,所以脚长得特别大,成了一个大脚姑娘。为此,范蠡担心吴王嫌她脚大而不 宠爱她。他把这个担忧告诉了西施,问西施有何办法。 西施听范蠡一讲,看看自己的双脚确实大而不美,但一时想不出什么办法,因此 闷闷不乐。 一天晚上,同西施一起选来的美女郑旦,在自己的房里缝制新衣。西施推门进 去,只见郑旦正在挑选布料。挑一块,披在身上看一看;拣一块,围在腰间比一比。因 为布料很长,拖到下面,把双脚都遮没了。西施看着看着,猛然省悟,不觉眉开眼笑, 高兴地说:“我有办法了。” 西施立即回到自己的房内,拿出一匹最好的罗纱,连夜缝制了一条拖地长裙。在 裙腰上绣了百花,朵朵娇艳欲滴;又在裙边 上绣了蜂蝶,只只展翅飞舞。把它束在身 上,不仅遮住了大脚,而且身材显得格外苗条,体型更加美观,成了绝世无双的佳人。 第二天早上,西施穿着裙子,高高兴兴地来找范蠡,用手指著裙子对范蠡说:“范大 夫,你看,大脚可以藏起来啦。” 范蠡看见西施穿上长裙子,果真把大脚遮住了,顿时欣喜万分。心想:有西施这 样的姑娘,何愁大事不成哉! 不久,西施穿着长裙子,由范蠡护送,前往吴国。那天,送行的妇女看见西施穿着 裙子,十分美观,回家后也就做了裙子穿起来。后来穿的人越来越多,成了风行一时的 妇女服装。 因为西施第一次穿的裙子是用罗纱做的,所以叫罗纱裙,简称为罗裙。又因是用 八幅罗纱拼成,所以又叫八折罗裙。后人为纪念西施,就叫它西施裙。

十分美丽!

参考: me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眉冲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眉冲穴的定位 9 眉冲穴的取法 10 眉冲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眉冲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眉冲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眉冲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眉冲 1 拼音

méi chōng

2 英文参考

Méichōng BL3 [中国针灸学词典]

méichō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眉冲 汉语拼音 Meichong 罗马拼音 Meichung 美国英译名 Eyebrow Flush 各

号 中国 BL3 日本 3 法

国 莫兰特氏 V3 富耶氏 德国 B3 英国 B3 美国 BI3

眉冲为经穴名(Méichōng BL3)[1]。出《脉经》。属足太阴膀胱经[1]。眉即眉毛,冲指直上,此穴在前发际,眉头的直上方,故名眉冲[1]。眉冲穴主治痫证,头痛,眩晕,目视不明,鼻塞,目痛,癫痫,目赤,现又多用眉冲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鼻炎,结膜炎等。

4 眉冲穴的别名

小竹(《太平圣惠方》)。

5 出处

《脉经》:寸口脉紧,若头痛骨肉痛,是伤寒……针眉冲、颞颥,摩治伤寒膏。

6 穴名解

眉即眉毛,冲指直上,此穴在前发际,眉头的直上方,故名眉冲[1]。

眉,指眉毛,眉头;冲,有直上之义[2]。本穴在眉头直上,经气沿眉头上行第一穴,因而名之[2]。

7 所属部位

头部[3]> 前头[4]

8 眉冲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眉冲穴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3]。

眉冲穴位于头部,额切迹直上人发际05寸。正坐或仰靠取穴[1]。

眉冲穴位于眉毛内侧端直上入前发际05寸处;或于神庭与曲差两穴连线之中点取穴(《太平圣惠方》、《医学入门》)[5]。

眉冲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眉冲穴在头部的位置

眉冲穴的位置

眉冲穴的位置(血管)

眉冲穴的位置(肌肉)

9 眉冲穴的取法

眉冲穴位于头部,额切迹直上人发际05寸,正坐或仰靠取穴[1]。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从眉头直上,入发际05寸,当神庭(督脉)与曲差之间取穴。

正坐仰靠或仰卧位,神庭与曲差的连线,与攒竹垂线之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手指自眉毛向上推,入发际05寸处按压有痛感处即是眉冲穴[7]。

10 眉冲穴穴位解剖

眉冲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皮厚而致密,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及淋巴管,其神经分布是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皮下组织内含有脂肪和粗大而垂直的纤维束,连于皮肤与帽状腱膜之间。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1]。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额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5]。

11 眉冲穴的功效与作用

眉冲穴有清头、明目、通窍的作用[1]。

眉冲穴有散风清热,镇痉宁神功效。

眉冲穴有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经脉循行于头部,本穴又位居头部,故以治疗头、额部疼痛为主[9]。

12 眉冲穴主治病证

眉冲穴主治痫证,头痛,眩晕,目视不明,鼻塞,目痛,癫痫,目赤,现又多用眉冲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鼻炎,结膜炎等。

眉冲穴主治痫证、头痛、眩晕、目视不明、鼻塞[8]。

眉冲穴主治头、目、鼻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痛、鼻塞、癫痫等[1]。

眉冲穴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癫痫[6]。

眉冲穴主治头痛,目赤,鼻塞,眩晕,癫痫等[5]。

眉冲穴治痫症、头痛、鼻塞[2]。

现又多用眉冲穴治疗神经性头痛、鼻炎、结膜炎等[1]。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癫痫;

2 其它:鼻塞。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1][5]。

平刺03~05寸[8]。

向后平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6]。

132 灸法

可灸[1]。

艾条温灸5~10分钟。

不宜灸[8]。

本穴禁用灸法[6]。

14 眉冲穴的配伍

眉冲配百会、风池,有平肝熄风,镇静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眉冲配太阳、鱼腰,有清热明目镇痛的作用,主治视物不明,目痛。

眉冲配合谷、迎香,治鼻炎[6]。

眉冲配百会、头维、太阳,治前额痛[6]。

15 特效

常用食指指腹按揉眉冲或用刮痧板刮拭眉冲穴,可治目赤肿痛、目视不明等眼部疾病,有疏风泻热的效果[7]。

16 文献摘要

《备急千金要方》:若头痛,针眉冲。

《针灸大成》:主五痫头痛、鼻塞。

《太平圣惠方》:理目,五般痫,头痛鼻塞。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 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 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 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由上看来,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郑孟彤)

赏析二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赏析三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而“月满西楼”,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的意境。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潜 少鸣)

赏析四

本篇抒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作者为怀念其夫赵明诚所作,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我们可以见到,柳眉刚刚舒展,心中又见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风格。

集评:

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

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草堂诗余评林》卷二)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卷二)。

词一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残,尽是一片清秋冷落时节,这个“秋”字,正是作者触 怀的节点,是缘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气的基础。作者把“秋”这个抽象化的季节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红藕香残”来表达。同时,秋凉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能激起人们的愁情幽绪,这在古典诗词是极为常见的,这说明了其审美上的对象特征和心理意绪上的对应同构关系。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对主体心理意绪的掩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 绪的媒介。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间的相互契合。

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笔勾勒季节特征,其后轻推出抒情主体的形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两句足可玩味,“轻”,言其悄悄然;“独”,曰其仅然一身。何以如此?词至此可谓不着一字,然而其意脉潜隐其中,直到“云中谁寄锦书来”,其潜隐之意脉方才显豁,终显其表层意象。作者眺望秋际云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锦书来”,于是紧接“雁字回时”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实景,雁阵归然,长空嘹唳;也是寄兴之景,所谓鸿雁传书,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当这这种翘首引怀,待书于景的意识,最终成为显性意识时,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其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孑然一身,静静地等待雁传尺素,独自咀嚼那离别的伤情,悄然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在这“轻”与“独”中不事张扬,无需为伴的去回味、咀嚼、体验、领略。上阕煞尾处,忽见“月满西楼”这一景象描述。这一收笔,绝极妙极。不但呼应了首句“红藕香残”的景象,且同时组成了一个空间上的立体环境体;红藕、兰舟、雁字、西楼。作者亦身在其中,独处一角,可谓身入词境。这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空间感下透现的时态感观,时空的灵动跃然纸上,此时流转在我们心间的是作者的情与意的深度交融,于是从最初的绘画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面,意境美。

本篇词作,上阕隐然相思之意,下阕则直宣情愫。“花自飘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可以说字字紧扣“相思”这一词中意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共处一种思绪之间,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应同为一律。可见此处是为双向而动。这与前人所作大部为对月独抒怀的感情脉思有着显著区别。然而“此情无计可消除”,作者如何为之?结尾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绝妙好词,除让人哑然称绝之外,唯有叹然。作者一路写来,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时露时显,于结尾处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 ,使之心灵为之震动,深思、遐想。长时间的体验个中三味。

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感知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并以她独特的艺术技巧将之呈现,并在这一瞬间凝为审美的精华,使之作品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这就是所有传世巨作所共有的,在各个层面上以独具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人类的普遍意识情感,唤起不同时代、民族、国界的人们的善良的审美体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什么意思?

出自:南北朝·兰陵王的笔下。意思是:灯上的的冷光照耀在纸上,外面梨花盛开,雨水冰凉,我在等待着,可是风雪纷飞,又一年过去了。形容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